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河口海域水生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1
作者 王鑫 李昌文 +5 位作者 徐加涛 李士虎 宋可心 唐佳伟 马晓娜 冯志华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29-41,共13页
于2021年春季和秋季在灌河口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分别对游泳动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进行生物样本采集,并对水生动物的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差异进行研究。游泳动物部分共发现42种,隶属于6... 于2021年春季和秋季在灌河口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分别对游泳动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进行生物样本采集,并对水生动物的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差异进行研究。游泳动物部分共发现42种,隶属于6门,10纲,17目,鱼类为主要优势类群。游泳动物的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94,0.73和2.00。浮游动物共发现5个门类,12个类群,35个物种,其中节肢动物门桡足类最多,占比48.57%。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在0.90~2.01之间。根据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标准,灌河口海域目前水质处于中污染状态。底栖动物共发现56种,7个门类,其中环节动物为主要类群,物种数占比53.57%。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570 ind/m^(2),平均生物量为84.72 g/m^(2)。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06~2.53,平均值为1.75,参照水质生物评价标准判定水质处于中污染状态。通过数据分析并与历史文献数据进行比较,发现灌河口海域底栖动物逐渐小型化,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减少,优势种数量下降,且结构趋向单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灌河口海域 游泳动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江苏省灌河口海域浮游植物种群组成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士虎 王洪斌 +4 位作者 阎斌伦 金学萍 肖龙海 徐加涛 郑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5094-5098,共5页
根据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连云港灌河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群组成及季节变化特征,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7属205种,其中有硅藻(139种)、甲藻(28种)、蓝藻(9种)、金藻(3种)、绿藻(16种)、黄藻(6种)、裸藻(4... 根据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连云港灌河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群组成及季节变化特征,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7属205种,其中有硅藻(139种)、甲藻(28种)、蓝藻(9种)、金藻(3种)、绿藻(16种)、黄藻(6种)、裸藻(4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季节变化较大,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2月(1.154 9×106个/m3),最低值出现在2011年8月(2.007×105个/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密度 种群 灌河口海域
下载PDF
江苏省灌河口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群组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士虎 王洪斌 阎斌伦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0,共5页
2011年10月于灌河口附近海域进行了海洋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的调查,在12个调查站位共鉴定浮游动物9大类49种.节肢动物22种,毛颚类1种,软体动物1种,被囊动物1种,腔肠动物8种,各类幼虫10种、鱼类成鱼及仔鱼4种、鱼卵1种、原生动物1种.浮游... 2011年10月于灌河口附近海域进行了海洋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的调查,在12个调查站位共鉴定浮游动物9大类49种.节肢动物22种,毛颚类1种,软体动物1种,被囊动物1种,腔肠动物8种,各类幼虫10种、鱼类成鱼及仔鱼4种、鱼卵1种、原生动物1种.浮游动物的丰度范围为37-9828 个/m^3,平均值为3252 个/m^3.主要优势种为:太小拟哲水蚤、桡足幼体、猛水蚤、背针胸刺水蚤、太平洋纺缍水蚤、克氏纺缍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强壮箭虫、日本角眼剑水蚤、火腿许水蚤.优势度分别为:0.6709、0.3231、0.1728、0.1589、0.1568、0.1538、0.0563、0.0514、0.0463、0.0407.各类指数变幅较大,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2697,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462,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28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灌河口海域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灌河口海域入海河流水质污染现状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崔彩霞 盛建明 +1 位作者 花卫华 袁广旺 《河北渔业》 2013年第10期16-19,共4页
2012-2013年对灌河口海域10条主要入海河流进行水质调查。依据所取得的监测数据,采用水质单因子质量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灌河口海域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和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灌河口海域10条主要入海河流均属于劣V... 2012-2013年对灌河口海域10条主要入海河流进行水质调查。依据所取得的监测数据,采用水质单因子质量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灌河口海域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和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灌河口海域10条主要入海河流均属于劣V类水质。通过污染分担率来分析,灌河口海域入海河流有7条河流的首要污染物为CODcr,有2条河流的首要污染物为总磷,有1条河流的首要污染物为总氮,其次为石油类和氨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河口海域 入海河流 污染现状
下载PDF
灌河口海域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研究
5
作者 王丽媛 贺心然 刘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0-646,共7页
本研究从影响灌河口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沿海经济发展、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状况、环境管理水平和海域环境状况等诸多因素着手,兼顾社会服务功能,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理论,构建了灌河口海域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2... 本研究从影响灌河口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沿海经济发展、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状况、环境管理水平和海域环境状况等诸多因素着手,兼顾社会服务功能,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理论,构建了灌河口海域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2011年、2019年调查监测数据对灌河口海域开展生态风险评估,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54.7、32.6,属于低度生态风险水平。但2011年已接近中度生态风险限值,风险警示值倒逼区域做出响应,通过污染攻坚综合整治,2019年生态风险指数明显降低,接近极低生态风险,说明采用PSR模型开展生态风险评估对于区域污染防治及科学整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R模型 生态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 灌河口海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