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剧彰显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与逻辑证成浅谈——以桂剧《千秋灵渠》为例
1
作者 禤妮 张筠 孙丹凤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2期45-47,共3页
桂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表现手法多样。20世纪末21世纪初广西桂剧出现了较为辉煌的景象,多次参加重要演出和研讨会,甚至曾一度影响了广西乃至我国西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当代广西桂剧... 桂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表现手法多样。20世纪末21世纪初广西桂剧出现了较为辉煌的景象,多次参加重要演出和研讨会,甚至曾一度影响了广西乃至我国西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当代广西桂剧剧种彰显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突出本土特色、强调民族文化特征、传承保护(继往)和改革创新(开来)、彰显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这几个方面构成了桂剧彰显文化自信的有机组成。亦可以说,这是桂剧得以“彰显文化自信”而又能长期传承发展壮大的内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剧 文化自信 《千秋灵渠
下载PDF
桂林市灵渠公园植物及其景观调查分析
2
作者 欧阳子龙 贾湘璐 +3 位作者 于彤 滕维超 徐婷 雷康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79-86,共8页
为了解桂林市灵渠公园植物资源及其景观现状,为完善桂林市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通过实地调查法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桂林市灵渠公园的植物种类及配置形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共有植物153种,隶属于72科143属;其中乔木共24科41... 为了解桂林市灵渠公园植物资源及其景观现状,为完善桂林市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通过实地调查法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桂林市灵渠公园的植物种类及配置形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共有植物153种,隶属于72科143属;其中乔木共24科41属46种,灌木共38科55属60种,草本共27科47属47种;观叶、观花和观果植物分别为85、50和28种;观叶植物在景观上的应用最为广泛,其次为观花和观果植物;植物群落配置呈乔木-灌木-地被和乔木-草本2种典型模式。结合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以下建议:提高地域特色表达;加强乡土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加强滨水植物应用;提高植物养护水平,加强与其他景观要素的协调性;植物景观要融合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植物 植物调查 灵渠 调查分析
下载PDF
灵渠世界级遗产地文化旅游辐射力研究
3
作者 “提升灵渠文化旅游辐射力研究”课题组 阳玉平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专家学者对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从未停止,但对灵渠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灵渠作为世界遗产地的文化旅游研究。鉴于此,文章基于灵渠世界级遗产地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展灵渠世界级遗产地文化旅游辐射力研究。灵渠文化旅游... 专家学者对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从未停止,但对灵渠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灵渠作为世界遗产地的文化旅游研究。鉴于此,文章基于灵渠世界级遗产地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展灵渠世界级遗产地文化旅游辐射力研究。灵渠文化旅游现存问题主要有:文化定位模糊、特点不突出;文化创意支撑不“新”不“特”,经济效益转化率“低”;文化宣传手段老旧,方式单一等。针对现存问题,文章提出了挖掘、整合灵渠文化精髓,构建独具桂北特色的灵渠文化体系;加速灵渠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游客对灵渠文化的体验;融合多媒体,提升文化形象的宣传与传播,加深游客对灵渠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进一步凸显全域旅游价值,加强灵渠与其他高知名度旅游目的地联动,设计切实可行的精品旅游路线;助推灵渠世界级遗产地文化旅游与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打造有效衔接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 文化旅游 旅游辐射力 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 文旅融合
下载PDF
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灵渠:打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4
作者 张不叁 《国家人文历史》 2024年第7期48-55,共8页
在秦代的水利工程中,灵渠知名度或许不及都江堰、郑国渠,但无论是其设计的巧妙还是发挥的作用,都绝不逊色于前二者。它位于今天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建成于公元前214年之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在秦军平定百越之战中发挥至关重要的... 在秦代的水利工程中,灵渠知名度或许不及都江堰、郑国渠,但无论是其设计的巧妙还是发挥的作用,都绝不逊色于前二者。它位于今天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建成于公元前214年之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在秦军平定百越之战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 广西桂林市 郑国渠 都江堰 运河 兴安县 发挥的作用 秦代
下载PDF
兴安灵渠大、小天平坝腰铁考证
5
作者 姚镭 何磊 +2 位作者 方智 蒲晓东 杨莹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4期104-106,共3页
笔者通过对腰铁工艺的兴起和发展历史的探究,并结合对灵渠大、小天平坝进行考古调查时观察了解到的地层堆积状况以及历代灵渠兴修扩建的文献记录,经过综合分析,初步了解了明清时期修缮灵渠的技术特点,确定灵渠大、小天平坝上采集的腰铁... 笔者通过对腰铁工艺的兴起和发展历史的探究,并结合对灵渠大、小天平坝进行考古调查时观察了解到的地层堆积状况以及历代灵渠兴修扩建的文献记录,经过综合分析,初步了解了明清时期修缮灵渠的技术特点,确定灵渠大、小天平坝上采集的腰铁锭的年代问题以及施工工艺,有助于深化学界对灵渠的石材修建技术特点、广西和西南地区古建筑和水利工程技术发展史以及灵渠稳固、沟通西南边陲的历史作用的研究,对灵渠的人文、历史、科研价值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铁 灵渠 小天平坝 大天平坝
下载PDF
灵渠石刻艺术的视觉修辞及设计研究
6
作者 蔡沅芷 《丝网印刷》 2024年第7期71-73,共3页
对灵渠石刻艺术进行分析归纳,将灵渠石刻艺术的视觉文本分类为媒介文本与空间文本,并引入视觉修辞命题,从视觉隐喻、视觉转喻及空间场域三种不同维度进行图式分析,探讨灵渠石刻艺术产生何种修辞效果,并作为后续设计研究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灵渠石刻 视觉修辞 设计
下载PDF
全国人大代表李楚:支持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7
作者 庞革平 《人民周刊》 2024年第6期57-58,共2页
“灵渠创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与都江堰、郑国渠同为秦统一中国进程中的三大水利工程,是人类历史中第一条山区越岭运河,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桂林市市长李楚说,灵渠是国际工业遗产保... “灵渠创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与都江堰、郑国渠同为秦统一中国进程中的三大水利工程,是人类历史中第一条山区越岭运河,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桂林市市长李楚说,灵渠是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认定的全球重要运河遗产实例,对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它推动了中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对世界早期不同文明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支持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秦统一中国 中华多元一体 人工运河 工业遗产保护 灵渠 广西桂林市 郑国渠
下载PDF
以灵渠为纽带:古代桂林的对外文化交流及其作用
8
作者 廖国一 陈天羽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6-164,共9页
秦朝在湘桂走廊修建的灵渠,将漓江与湘江相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海外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桂林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秦汉以来,以灵渠两岸为中心的桂林地区发现的不同时期的具有外来文化特征的文物,是不同时期该... 秦朝在湘桂走廊修建的灵渠,将漓江与湘江相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海外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桂林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秦汉以来,以灵渠两岸为中心的桂林地区发现的不同时期的具有外来文化特征的文物,是不同时期该地区与不同国家或地区交流的反映。桂林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是支撑该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因素以及经济、文化等,也是重要的原因。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了古代桂林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密切了桂林与世界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 文物考古 海上丝绸之路 桂林 对外文化交流
下载PDF
提升桂林“水”的名片效应助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关于漓江、灵渠水文化的调查研究
9
作者 桂林市委党校2022年党外科级干部培训班第5调研组 阳玉平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1期33-37,共5页
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是桂林的重要历史使命,如何在新时代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是桂林各界需要关注与探讨的时代课题。文章从桂林的水资源入手,以漓江、灵渠两大世界级遗产项目为对象,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就桂林当前水文化的挖掘以及其之于桂... 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是桂林的重要历史使命,如何在新时代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是桂林各界需要关注与探讨的时代课题。文章从桂林的水资源入手,以漓江、灵渠两大世界级遗产项目为对象,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就桂林当前水文化的挖掘以及其之于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打造的效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多模式探索与发展,推动桂林水文化的多样化;切实加强水生态与水文化保护;科学利用多元媒体平台宣传桂林水文化;多渠道进行专项融资,实现建设资金的灵活多样;开发“水”系列周边产品,提升水的经济价值;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化 世界级旅游城市 漓江 灵渠
下载PDF
灵渠古桥建筑及其跨时空的生态语境
10
作者 王洁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第2期68-72,共5页
灵渠是秦代先民试图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智慧结晶,是开创中国水运体系的伟大建构。灵渠古桥像点缀在灵渠这卷“清明上河图”上的明珠,集中地展现了中华文明中独特而杰出的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从灵渠及其古桥的整体工程来看,我们读... 灵渠是秦代先民试图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智慧结晶,是开创中国水运体系的伟大建构。灵渠古桥像点缀在灵渠这卷“清明上河图”上的明珠,集中地展现了中华文明中独特而杰出的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从灵渠及其古桥的整体工程来看,我们读懂了古人所遵循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哲学理解,更懂得尊重自然、减少资源消耗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在全球资源愈发珍贵的今天,它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文化遗产 灵渠古桥 文化生态 生态语境
下载PDF
灵渠秦堤渗漏特征及防渗治理成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涛 贾洪彪 +1 位作者 刘立志 陆卫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4-148,共5页
长期渗漏是导致灵渠秦堤塌陷病害的主因,严重影响了灵渠的保护工作。以飞来石段秦堤为研究对象,分析地下渗流场及渗漏原因,评价相应治理措施的效果。对秦堤的渗漏问题进行了现场勘查,评价了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采用防渗墙来封... 长期渗漏是导致灵渠秦堤塌陷病害的主因,严重影响了灵渠的保护工作。以飞来石段秦堤为研究对象,分析地下渗流场及渗漏原因,评价相应治理措施的效果。对秦堤的渗漏问题进行了现场勘查,评价了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采用防渗墙来封堵渗漏通道,并布置地下水位观测孔进行地下水监测。建立地下水渗流场的数值模型,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地下水渗流,将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不同工况下的地下水渗流模拟,对比分析设置防渗墙后渗流场的变化。模拟得到防渗墙的等效渗透系数分别为7×10-7、7×10-7、7×10-8m/s,封堵了渗漏通道,改变了渗流途径。治理后,河间地块的每延米渗流量由2.640 m3/d减至0.176 m3/d,减少了93.3%。分析表明:水位高差大、渗流途径短、砂卵石层及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渗透性强是该区域发生渗漏的主要原因,利用高压旋喷桩形成防渗墙可有效治理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漏 监测 渗流场 数值模拟 成效分析 灵渠秦堤
下载PDF
基于IPA分析的民族地区大遗址景区游客感知研究——以桂林灵渠景区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姗姗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9-103,共5页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感知和态度对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桂林灵渠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和借鉴游客感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桂林灵渠景区游客感知量表,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环境等4个维...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感知和态度对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桂林灵渠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和借鉴游客感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桂林灵渠景区游客感知量表,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环境等4个维度24项指标构成,通过实地调研,运用IPA分析方法对桂林灵渠景区游客感知进行评价,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国内同类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感知 大遗址 灵渠景区 IPA分析法
下载PDF
历史时期灵渠水利工程功能变迁考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都安 赵炳清 《三峡论坛》 2012年第2期14-19,147,共6页
灵渠始建于秦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已有研究成果显示,灵渠水利工程功能变迁情况可分为秦汉创建阶段、唐宋发展完善阶段、明清至近代繁荣与转型阶段。为促进灵渠的发展和研究,应加入重点保护和综合利用阶段。
关键词 历史时期 灵渠 水利工程 功能变迁
下载PDF
灵渠现状与历史真相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言弘 《学术论坛》 1986年第1期65-68,共4页
灵渠,开凿于二千多年前的秦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显著的地位。1985年8月中旬由水文、水工、地质、测量、文物、历史、经济等多学科的专家组成的考察队前往兴安灵渠和相思埭运河两处,进行实地测量与考察。... 灵渠,开凿于二千多年前的秦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显著的地位。1985年8月中旬由水文、水工、地质、测量、文物、历史、经济等多学科的专家组成的考察队前往兴安灵渠和相思埭运河两处,进行实地测量与考察。这是我区自然科学者与社会科学者协作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次有意义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 我国古代 历史真相 兴安 运河 石堤 十三年 秦始皇 郑国渠 劳动人民
下载PDF
灵渠的开凿与修缮 被引量:9
15
作者 范玉春 《广西地方志》 CSSCI 2009年第6期49-51,共3页
灵渠位于广西北部兴安县城附近,开凿于秦代。灵渠的开凿与通航不仅大大加速了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军事进程,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灵渠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 灵渠位于广西北部兴安县城附近,开凿于秦代。灵渠的开凿与通航不仅大大加速了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军事进程,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灵渠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保证灵渠的畅通,历代政府均对灵渠进行过修缮。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主要有李渤、李师中、乜儿吉尼、严震直、单渭、陈元龙、李秉衡主持的7次修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 开凿 修缮
下载PDF
灵渠工程的功能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燕柳斌 刘仲桂 +1 位作者 张信贵 吴雪茹 《广西地方志》 2003年第6期50-53,共4页
灵渠是已有 2 2 0 0余年历史的一条古老运河 ,在历史上它是我国南北交往的重要通道 ,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前虽其航运作用被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 ,但仍具有灌溉、供水、环境、旅游等方面的功能。本文利... 灵渠是已有 2 2 0 0余年历史的一条古老运河 ,在历史上它是我国南北交往的重要通道 ,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前虽其航运作用被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 ,但仍具有灌溉、供水、环境、旅游等方面的功能。本文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对灵渠工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功能分析与研究 ,以促进灵渠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工程 功能分析 水利工程 经济效益 中国
下载PDF
从《大秦灵渠》看歌剧的创作理念 被引量:3
17
作者 禤思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52,共4页
由广西艺术学院独立创作演出完成的四幕歌剧《大秦灵渠》以民族间交流与团结共荣为主题,通过精湛的创作技法和精致的演艺水准,赋予了本作品较高的艺术价值。该作品作为西洋技法与民族音调的联姻,在巧妙运用民族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以传统... 由广西艺术学院独立创作演出完成的四幕歌剧《大秦灵渠》以民族间交流与团结共荣为主题,通过精湛的创作技法和精致的演艺水准,赋予了本作品较高的艺术价值。该作品作为西洋技法与民族音调的联姻,在巧妙运用民族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以传统作曲技术为主,同时结合运用了多调性、十二音序列、点描法等现代作曲技术来陈述民间传奇故事,使这种广泛采用多种技术和风格于一体的创作方式,显现出作曲家坚实的创作功底和清新、质朴的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秦灵渠 创作技法 戏剧结构 民族音乐素材 创作理念
下载PDF
兴安灵渠旅游景区保护性开发的生态学思考 被引量:6
18
作者 粟维斌 《特区经济》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83-185,共3页
广西桂林兴安灵渠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对灵渠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都是小规模的,效果并不理想。从2004年以来,当地政府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对灵渠景区进行深度... 广西桂林兴安灵渠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对灵渠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都是小规模的,效果并不理想。从2004年以来,当地政府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对灵渠景区进行深度的保护性开发,既有效地保护了灵渠的文物古迹,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又使景区旅游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了景区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产品开发双赢的效果。本文从生态学原理出发,探讨了兴安灵渠旅游景区保护性开发成功的原因,以期为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县 灵渠旅游景区 保护性开发 生态学原理 思考
原文传递
灵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论文之一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绍卫 玉菊浪 《传承》 2022年第3期38-45,共8页
兴安灵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联接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打破了中原与岭南地域上的天然屏障。灵渠水运的开通,客观上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奠定了疆域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的商贸往来,拉近了两地空间上的交流距离... 兴安灵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联接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打破了中原与岭南地域上的天然屏障。灵渠水运的开通,客观上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奠定了疆域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的商贸往来,拉近了两地空间上的交流距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夯实了经济根基。随着风俗、信仰、语言等的不断融合,岭南文化走向中原、拥抱世界,在并行交错的发展中促使中原与岭南的文化形成你我共融的生动局面。各民族在相互交往的深化中孕育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并在不断扩大的“容器”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体验旅游视角下历史文化景区深度开发的思考——以广西兴安县灵渠景区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秦春林 粟维斌 钟泓 《柳州师专学报》 2015年第2期73-76,共4页
在历史文化景区的旅游开发中,引入基于体验旅游的开发理念,通过挖掘其自身独具的文化内涵,为旅游者打造一种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文化体验。以兴安县灵渠景区为例,探讨体验旅游视角下历史文化景区深度开发的思路和方法,这将有助于景... 在历史文化景区的旅游开发中,引入基于体验旅游的开发理念,通过挖掘其自身独具的文化内涵,为旅游者打造一种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文化体验。以兴安县灵渠景区为例,探讨体验旅游视角下历史文化景区深度开发的思路和方法,这将有助于景区提高吸引力、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 历史文化景区 体验旅游 深度开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