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蒺藜皂苷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1
作者 于兰 解冬千 +1 位作者 王霞 及超 《中医正骨》 2024年第1期23-32,共10页
目的:观察蒺藜皂苷对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①软骨细胞培养和转染。采用DMEM培养液培养小鼠软骨细胞(ATDC5细胞),培养后采用转染试剂分别转染pcDNA-ci... 目的:观察蒺藜皂苷对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①软骨细胞培养和转染。采用DMEM培养液培养小鼠软骨细胞(ATDC5细胞),培养后采用转染试剂分别转染pcDNA-circ_0045714、pcDNA、si-circ_0045714、si-NC。②蒺藜皂苷浓度筛选。将ATDC5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一组正常培养(正常组),一组加入10 ng·mL^(-1)的IL-1β(IL-1β组),其他组在加入10 ng·mL^(-1) IL-1β的基础上分别加入浓度为25μg·mL^(-1)、50μg·mL^(-1)、100μg·mL^(-1)、200μg·mL^(-1)、400μg·mL^(-1)的蒺藜皂苷。培养后计算软骨细胞存活率,并确定后续实验蒺藜皂苷的浓度。③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检测。将ATDC5细胞分为对照组、IL-1β组、IL-1β+蒺藜皂苷低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培养液培养,IL-1β组采用含10 ng·mL^(-1)的IL-1β培养液培养,IL-1β+蒺藜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采用含50μg·mL^(-1)、100μg·mL^(-1)、200μg·mL^(-1)的蒺藜皂苷和10 ng·mL^(-1)的IL-1β培养液培养。转染pcDNA-circ_0045714、pcDNA的ATDC5细胞,培养方法同IL-1β组,并分别标记为IL-1β+pcDNA-circ_0045714组、IL-1β+pcDNA组。转染si-circ_0045714、si-NC的ATDC5细胞,培养方法同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并分别标记为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si-circ_0045714组、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si-NC组。培养后计算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④软骨细胞凋亡率检测。于6孔板中接种ATDC5细胞及转染pcDNA-circ_0045714、pcDNA、si-circ_0045714、si-NC的ATDC5细胞,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软骨细胞凋亡率。⑤软骨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含量检测。收集各组软骨细胞的培养液,检测上清液中TNF-α和IL-6含量。⑥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检测。提取各组软骨细胞中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然后扩增,最后计算circ_0045714的表达量。结果:①蒺藜皂苷浓度筛选结果。IL-1β组的软骨细胞存活率低于正常组(LSD-t=15.396,P=0.000)。IL-1β组与IL-1β+25μg·mL^(-1)蒺藜皂苷组的软骨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1.555,P=0.918)。IL-1β+50μg·mL^(-1)蒺藜皂苷组、IL-1β+100μg·mL^(-1)蒺藜皂苷组、IL-1β+200μg·mL^(-1)蒺藜皂苷组、IL-1β+400μg·mL^(-1)蒺藜皂苷组的软骨细胞存活率均高于IL-1β组(LSD-t=4.879,P=0.047;LSD-t=7.686,P=0.001;LSD-t=10.657,P=0.000;LSD-t=10.073,P=0.000)。IL-1β+400μg·mL^(-1)蒺藜皂苷组与IL-1β+200μg·mL^(-1)蒺藜皂苷组的软骨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0.584,P=0.999)。因此,选择浓度为50μg·mL^(-1)、100μg·mL^(-1)、200μg·mL^(-1)的蒺藜皂苷进行实验,并分别标记为蒺藜皂苷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②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软骨细胞凋亡率、软骨细胞中TNF-α和IL-6含量检测结果。IL-1β组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软骨细胞凋亡率、软骨细胞中TNF-α和IL-6含量均高于对照组、IL-1β+蒺藜皂苷低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LSD-t=55.829,P=0.000;LSD-t=8.879,P=0.001;LSD-t=20.507,P=0.000;LSD-t=30.315,P=0.000;软骨细胞凋亡率:LSD-t=27.508,P=0.000;LSD-t=5.076,P=0.032;LSD-t=11.689,P=0.000;LSD-t=21.284,P=0.000;软骨细胞中TNF-α含量:LSD-t=29.990,P=0.000;LSD-t=7.720,P=0.002;LSD-t=17.182,P=0.000;LSD-t=24.615,P=0.000;软骨细胞中IL-6含量:LSD-t=33.441,P=0.000;LSD-t=6.324,P=0.008;LSD-t=15.440,P=0.000;LSD-t=25.096,P=0.000)。IL-1β+蒺藜皂苷低剂量组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软骨细胞凋亡率、软骨细胞中TNF-α和IL-6含量均高于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LSD-t=11.627,P=0.000;LSD-t=21.436,P=0.000;软骨细胞凋亡率:LSD-t=6.613,P=0.006;LSD-t=16.209,P=0.000;软骨细胞中TNF-α含量:LSD-t=9.463,P=0.000;LSD-t=16.895,P=0.000;软骨细胞中IL-6含量:LSD-t=9.117,P=0.001;LSD-t=18.773,P=0.000)。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软骨细胞凋亡率、软骨细胞中TNF-α和IL-6含量均高于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LSD-t=9.808,P=0.000;LSD-t=9.595,P=0.000;LSD-t=7.432,P=0.003;LSD-t=9.656,P=0.000)。③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检测结果。IL-1β组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低于对照组、IL-1β+蒺藜皂苷低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LSD-t=43.218,P=0.000;LSD-t=9.487,P=0.000;LSD-t=22.136,P=0.000;LSD-t=34.785,P=0.000)。IL-1β+蒺藜皂苷低剂量组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低于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LSD-t=12.649,P=0.000;LSD-t=25.298,P=0.000)。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低于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LSD-t=12.649,P=0.000)。④过表达和干扰circ_0045714的软骨细胞构建结果。转染pcDNA、pcDNA-circ_0045714的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00,4.18±0.14,t=39.342,P=0.000),说明过表达circ_0045714的软骨细胞构建成功。转染si-NC、si-circ_0045714的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00,0.28±0.04,t=31.177,P=0.000),说明干扰circ_0045714的软骨细胞构建成功。⑤过表达circ_0045714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影响结果。IL-1β+pcDNA-circ_0045714组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软骨细胞凋亡率、软骨细胞中TNF-α和IL-6含量均低于IL-1β+pcDNA组(t=16.290,P=0.000;t=11.359,P=0.000;t=11.988,P=0.000;t=12.266,P=0.000)。⑥干扰circ_0045714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影响结果。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si-circ_0045714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软骨细胞凋亡率、软骨细胞中TNF-α和IL-6含量均高于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si-NC组(t=9.586,P=0.001;t=9.120,P=0.001;t=7.069,P=0.002;t=10.548,P=0.001)。结论:蒺藜皂苷能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表达,具有治疗骨关节炎的潜在价值,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有关,且200μg·mL^(-1)蒺藜皂苷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细胞凋亡 蒺藜 皂苷类 白细胞介素-1β RNA 环状 炎症介导素类
下载PDF
卡介苗通过抑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炎症级联反应保护脊髓的机制
2
作者 蒲兴魏 欧阳北平 +3 位作者 陆庭盛 姚书眈 崔松 罗春山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51-353,362,共4页
目的探究卡介苗(BCG)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各24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均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作脊... 目的探究卡介苗(BCG)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各24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均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BCG治疗组分别予模型建立后30 min、24 h、48 h大鼠腹腔注射BCG(105CFU),另外两组大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应用BBB评分法对各组大鼠的后肢功能进行评分。14 d后处死大鼠,提取血清及脊髓组织标本,用HE染色观察病变组织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变化;用ELISA法检测脊髓匀浆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后肢功能明显下降,而BCG治疗组较模型组有所改善;HE染色可见BCG治疗组炎症细胞较模型组减少、空洞较模型组减小。模型组中TNF-α、IL-1β及IL-6含量高于卡介苗治疗组(P<0.05),TGF-β和IL-10含量低于BCG治疗组(P<0.05)。结论BCG具有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进而抑制SCI后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发挥脊髓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卡介苗 炎症介导素类
下载PDF
胰岛移植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应对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玉伟 张婷 +2 位作者 李万里 陈继冰 高宏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2-357,共6页
胰岛移植作为治疗1型糖尿病和终末期2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可以使患者获得较好的血糖控制能力。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是胰岛移植早期出现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发生后可迅速出现凝血级联和补体系统激活、炎症细胞聚集等,造成大... 胰岛移植作为治疗1型糖尿病和终末期2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可以使患者获得较好的血糖控制能力。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是胰岛移植早期出现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发生后可迅速出现凝血级联和补体系统激活、炎症细胞聚集等,造成大量移植胰岛丢失,严重影响胰岛移植的疗效。如何减轻IBMIR对胰岛造成损伤是目前胰岛移植的研究热点,临床推荐的治疗胰岛移植IBMIR的药物有肝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依那西普。新近研究表明多种方法和药物可以减轻IBMIR对胰岛的损伤,本文就这些临床研究成果和临床前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胰岛移植IBMIR的应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移植 糖尿病 即刻经血液介导炎症反应(IBMIR) 炎症反应 胰岛丢失 胰岛保护 胰岛封装 凝血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包裹人胰岛减轻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体外研究
4
作者 杨玉伟 李万里 +6 位作者 陈继冰 丰丙政 徐之然 吴玲玲 武桢 顾新伟 高宏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2-569,共8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包裹胰岛对胰岛移植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的影响。方法将经示踪剂标记的MSC与人胰岛放入超低吸附培养皿,间隔0.5 h吹打混匀2次,之后置37℃、5%CO_(2)条件下孵育培养24 h,实现MSC包裹胰岛,并检测MS...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包裹胰岛对胰岛移植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的影响。方法将经示踪剂标记的MSC与人胰岛放入超低吸附培养皿,间隔0.5 h吹打混匀2次,之后置37℃、5%CO_(2)条件下孵育培养24 h,实现MSC包裹胰岛,并检测MSC包裹胰岛的效果及胰岛的体外功能。体外构建血液循环管型模型,空白对照组加入0.2 mL胰岛培养液,胰岛组加入800胰岛当量未包裹的胰岛,MSC包裹组加入800胰岛当量MSC包裹的胰岛,37℃条件下循环60 min。在0、30、60 min 3个时间点各取0.5 mL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循环60 min后将血液用70μm滤网过滤,收集血浆、血凝块及胰岛。血凝块及胰岛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及CD11b阳性细胞在胰岛周围聚集情况。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C3a、C5b-9、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IL-8含量。结果MSC和胰岛共同孵育24 h后胰岛可以被MSC包裹,包裹程度约80%。胰岛组和MSC包裹组血凝块和胰岛周围均存在较多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MSC包裹组较胰岛组CD11b阳性细胞少。与全血共孵育0、30、60 min后,MSC包裹组和胰岛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均下降,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与空白组比较,MSC包裹组血小板、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少,TF含量较高;与胰岛组比较,MSC包裹组血小板、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多,TAT、TF含量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白组比较,MSC包裹组C3a、C5b-9、IL-6、TNF-α、IL-8表达水平较高;与胰岛组比较,MSC包裹组C3a、C5b-9、IL-1β、IL-6、TNF-α、IL-8、MCP-1表达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MSC包裹胰岛可通过减少胰岛TF在血液中的暴露,在凝血反应阶段减轻IBMIR,从而减少移植早期胰岛移植物的损伤和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移植 间充质干细胞 即刻经血液介导炎症反应(IBMIR) 胰岛封装 补体 组织因子 趋化因子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下载PDF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宏林团队揭示成纤维细胞介导炎症性皮肤过度神经支配的新机制
5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6-416,共1页
2023年4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宏林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Tenascin C+papillary fibroblasts facilitate neuro-immune interac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psoriasis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利用Pd... 2023年4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宏林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Tenascin C+papillary fibroblasts facilitate neuro-immune interac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psoriasis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利用PdgfraDreER-tdTomato小鼠对皮肤中的成纤维细胞实现了可视化荧光标记谱系示踪,并利用单细胞测序对正常与类银屑病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亚群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炎症诱导产生了一群具有显著神经调控特征的成纤维细胞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小鼠皮肤 神经支配 神经调控 类银屑病 TENASCIN 介导炎症
下载PDF
羧胺三唑对白细胞介素-1β介导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6
作者 段梦园 沈敏 +2 位作者 和仪 叶菜英 朱蕾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初步探索羧胺三唑(CAI)对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2(NLRP12)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NLRP12-AID)、家族性地中海热(FMF)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TRAPS)等3种白细胞介素(IL)-1β介导自身炎症性疾病(AIDs)的治疗作... 目的初步探索羧胺三唑(CAI)对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2(NLRP12)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NLRP12-AID)、家族性地中海热(FMF)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TRAPS)等3种白细胞介素(IL)-1β介导自身炎症性疾病(AIDs)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加入CAI培养后取细胞培养上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测定上清液中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CAI明显降低NLRP12-AID患者PBMCs分泌IL-1β的水平(P<0.05或P<0.01),对IL-6和TNF-α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I对FMF患者PBMCs分泌IL-1β、IL-6和TNF-α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作用(P<0.05或P<0.01);CAI降低TRAPS患者PBMCs分泌IL-1β水平(P<0.05),对IL-6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I可能通过减少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具有治疗NLRP12-AID、FMF和TRAPS等3种IL-1β介导AID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胺三唑 IL-1β介导自身炎症性疾病 NLRP12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 家族性地中海热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免疫炎症介导的癫痫持续状态性急性脑病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心洁 孙若鹏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47-550,共4页
早在1895年即有学者报道了既往健康的个体,不明原因的急性发热后出现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1961年Lyon等报道了16例儿童,在无明显致病因素的情况下,发热后出现急性发病的难治性癫痫以及认知功能的损害。随后数十年,陆续出现了相关临... 早在1895年即有学者报道了既往健康的个体,不明原因的急性发热后出现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1961年Lyon等报道了16例儿童,在无明显致病因素的情况下,发热后出现急性发病的难治性癫痫以及认知功能的损害。随后数十年,陆续出现了相关临床表现的个案报道和系列研究。以往常常将这部分患儿诊断为病毒性脑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 急性脑病 炎症介导 态性 免疫 急性发热 病毒性脑炎 既往健康
原文传递
不同路径肝素对门静脉胰岛移植术后立即经血液介导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声旺 颜海雄 +2 位作者 马小倩 郑薇 王维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临床上肝素主要作为抗凝药物使用,也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目前糖尿病患者门静脉胰岛移植术后主要通过四肢的外周静脉而不是门静脉输注肝素,达到抗凝、保护移植物的目的。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探讨经门静脉与耳缘静脉输注肝素对门静... 目的:临床上肝素主要作为抗凝药物使用,也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目前糖尿病患者门静脉胰岛移植术后主要通过四肢的外周静脉而不是门静脉输注肝素,达到抗凝、保护移植物的目的。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探讨经门静脉与耳缘静脉输注肝素对门静脉胰岛移植术后立即经血液介导炎症反应(instant blood mediated inflammatory reaction,IBMIR)的影响,为临床胰岛移植手术抗凝方式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择日龄3~5 d新生猪(Xeno-1型)50只,取出胰腺后分离并提纯胰岛。选择1.5~2.0月龄非糖尿病模型长白猪10只作为受体,外科手术暴露门静脉,将新生猪胰岛(12000 IEQ/kg)通过门静脉移植于长白猪肝脏。移植术前10 min所有受体均团注肝素50 U/kg,团注肝素后实验组通过门静脉输注肝素[10 U/(kg·h),5只]、对照组通过耳缘静脉输注肝素[10 U/(kg·h),5只]。分别于术前、术后1、3及24 h采集两组动物上腔静脉血液,实验组于术后1、3 h采集门静脉血液。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1、3 h上腔静脉血液补体C3a、C5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检测术后1、3 h实验组门静脉、上腔静脉血液抗Xa(anti-Xa)、抗IIa(anti-IIa)水平。术后24 h取两组动物肝组织行病理检查,观察肝内胰岛炎性细胞浸润和周围血栓的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C3a、C5a、TAT、β-TG、D-dimer水平及APTT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 h实验组C3a、TAT及D-Dime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3 h实验组C5a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3 h实验组门静脉血液anti-Xa、anti-IIa水平均高于上腔静脉(均P<0.05)。病理结果显示肝血管内存在胰岛细胞团。实验组胰岛周围少量血栓形成、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对照组胰岛周围明显有血栓形成和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门静脉输注肝素与耳缘静脉输注肝素比较,门静脉直接输注肝素对补体系统、凝血系统激活及炎性细胞浸润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IBMI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 门静脉 肝素 立即经血液介导炎症反应 糖尿病
下载PDF
猪胰岛细胞异种移植激活立即经血液介导炎症反应的体外模型构建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峰 曹赛 +2 位作者 王维 李旺 董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6036-6040,共5页
背景:胰岛移植中,胰岛移植物的早期大量丢失是由于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损伤所致。要深入研究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的机制和抑制方法,稳定和标准化的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体外模型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平台。目的:观察成体猪胰... 背景:胰岛移植中,胰岛移植物的早期大量丢失是由于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损伤所致。要深入研究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的机制和抑制方法,稳定和标准化的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体外模型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平台。目的:观察成体猪胰岛移植物在异种移植体外模型中激活立即经血液介导炎症反应的表现,探索一种异种细胞移植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体外模型的稳定建模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1/11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新鲜全血来源于体检血型为O型的健康志愿者,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湖南沙子岭猪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部提供。方法:以酶消化法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胰岛细胞。将5000胰岛当量和10000胰岛当量成年猪胰岛分别与实验组人新鲜全血混合加入肝素化的管道,使Loops管内新鲜血液中肝素的最终质量浓度分别为0.001,0.01,0.02g/L。Loops管固定于钟摆式摇床中摇摆5,10,60min模拟血液在体内血管的流动。空白组健康人新鲜全血抽出后立即作检测,对照组健康人新鲜全血7mL混合100μL培养液摇摆60min。主要观察指标:检测血常规、血液中人补体片段、人末端补体复合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球蛋白的变化,称凝血块的质量,并对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检测。结果:TubingLoops内肝素质量浓度为0.001g/L时对新鲜全血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最小,可以长时间模拟体内血液生理功能不变。血液样本加入成体猪胰岛以后,10000胰岛当量实验组于10min开始出现了血凝块,随时间的延长,凝血块逐渐增大,TubingLoops管中血液的血小板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血小板球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浆中人补体片段、人末端补体复合物明显增加,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被大量消耗,较5000胰岛当量实验组变化明显。血凝块病理学检测显示,胰岛细胞周围被血栓包围,其周边及血栓内均可见中性白细胞浸润,胰岛移植物表面包膜被破坏,出现裂解征象。结论:采用10000胰岛当量成年猪胰岛加至健康人新鲜全血的内表面0.001g/L肝素化管道,固定于钟摆式摇床中可以建立稳定、标准化的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体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即经血液介导炎症反应 胰岛 血凝块
下载PDF
胰岛移植术后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程颖 李鹏 +3 位作者 王本刚 石蕊 赵宁 刘永锋 《器官移植》 CAS 2010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胰岛移植术后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nstant blood-mediated in-flammatory reaction,IBMIR)的发生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体重为250~300g,分离、纯化胰岛,建立体外循环模型,于37℃下循环反应60min后加入胰岛... 目的初步探讨胰岛移植术后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nstant blood-mediated in-flammatory reaction,IBMIR)的发生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体重为250~300g,分离、纯化胰岛,建立体外循环模型,于37℃下循环反应60min后加入胰岛800当量模拟IBMIR,分别于循环前、加入胰岛前、加入胰岛后5min、15min、30min、60min后留取血液行血常规检测,用酶标法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血浆补体3a(C3a)含量。循环60min后取过滤残余血栓和组织行形态学检查。结果加入胰岛体外循环60min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几乎全部耗竭,白细胞及单核细胞减少亦较为明显,但淋巴细胞比例变化不明显。血浆中的TAT、C3a含量随循环时间延长而增加。循环60min后的过滤残余的血栓块和组织中胰岛数量较少,结构破坏严重,被膜不完整,胰岛周围被微血栓包绕,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凝血反应、补体激活和白细胞激活可能是导致IBMIR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即经血液介导炎症反应 胰岛移植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补体3a
下载PDF
AngⅡ介导的高血压炎症反应机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丽 张翥 《高血压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33-536,共4页
关键词 介导炎症反应 高血压 炎症反应机制 ANG 炎症反应过程 炎性细胞 反应性氧族 管腔狭窄 外周阻力
下载PDF
超声分子靶向显像体外胰岛移植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
12
作者 高峰 梁琪 +3 位作者 李俊玲 董琼 马小倩 王维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2-638,共7页
目的:探讨采用赖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Lys-Gly-Asp-Ser,KGDS)血栓靶向超声造影剂显示体外胰岛移植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mmediately blood-mediated inflammatory reaction,IBMIR)可行性,为无创、实时、动态地研究和评价IB... 目的:探讨采用赖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Lys-Gly-Asp-Ser,KGDS)血栓靶向超声造影剂显示体外胰岛移植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mmediately blood-mediated inflammatory reaction,IBMIR)可行性,为无创、实时、动态地研究和评价IBMIR探索一种新的分子影像学方法。方法:7 m L新鲜全血+1 000胰岛当量(islet equivalent quantit y,IEQ)新生猪胰岛体外制作IBMIR模型。实验分为3组,均重复3次:A组对照组,不加造影剂;B组加普通超声造影剂;C组加靶向超声造影剂。将上述各组Loops管道固定于摇床,并浸于37℃的水浴中。采用超声造影模式实时观察Loops管内的回声,记录超声发现血栓出现的时间;并采用Line成像模式存储在硬盘,脱机分析血栓超声增强强度。实验开始后10,30,60 min 3个时间点,经70μm过滤网过滤Loops管内血液,测定过滤液体的凝血系统[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ATA),D-二聚体(D-dimer)]、补体系统(C3a,C5b-9)及胰岛素含量等指标,过滤网内血块做病理学检测。结果:A组没有加入造影剂,超声不能发现血栓形成;B组、C组加入超声造影剂后超声可以发现血栓,其中B组加入自制普通超声造影剂,血栓在超声图像上显示为周边及内部无增强,呈充盈缺损改变,发现血栓时间为(7.3±0.5)min,相应血栓超声增强强度的灰阶值为31.22±3.56;C组加入靶向超声造影剂,超声清晰显示环状增强的血栓,发现血栓时间为(13.2±0.6)min,其超声增强强度的灰阶值为75.85±5.21。B组、C组血栓灰阶值及发现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学检测证实各实验组均发生了IBMIR;病理结果显示胰岛与新鲜全血接触后,其表面形成血栓壳,加入带荧光的靶向超声造影剂,荧光显微镜可以清楚观察到胰岛周边呈明亮的荧光光环,与血栓壳位置、形态、范围完全吻合。结论:超声分子影像技术可以靶向显像体外IBMIR,为无创评估IBMIR的发生及其范围、程度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 立即经血液介导炎症反应 超声分子影像
下载PDF
仰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3
作者 刘巧艳 王娟 +2 位作者 王萍 白琸瑄 周伟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9期1315-1318,1323,共5页
【目的】探讨仰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九八六医院诊治的80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目的】探讨仰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九八六医院诊治的80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进行机械通气。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_(1)/FVC)以及动态肺顺应性(Cydn)]、炎症因子[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血气指标[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EV_(1)、PEF、FEV_(1)/FVC、Cdyn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FEV_(1)、PEF、FEV_(1)/FVC、Cdyn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TREM-1、hs-CRP、IL-6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sTREM-1、hs-CRP、IL-6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aO_(2)、SpO_(2)高于治疗前,PaCO_(2)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PaO_(2)、Sp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优于仰卧位,更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调节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气指标,且安全性较好,推荐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并发症 呼吸功能不全/并发症 呼吸 人工 炎症介导素类
原文传递
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神经炎症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子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曹人郦 袁蓓 +2 位作者 顾艳丽 王超 林娜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9期20-25,共6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P)仍然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疾病,靶向神经传导干预效果有限且常伴中枢副作用。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在NP病理演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为NP治疗提供了新靶点。本文重点概述了近年来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调节NP的分子... 神经病理性疼痛(NP)仍然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疾病,靶向神经传导干预效果有限且常伴中枢副作用。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在NP病理演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为NP治疗提供了新靶点。本文重点概述了近年来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调节NP的分子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展,期望为NP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疼痛 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 中医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代谢行为变化介导炎症发生的力学生物学机制
15
作者 余泓池 沈阳 刘肖珩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78-178,共1页
目的扰动流(disturbed flow)促进血管炎症并加速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血管内皮细胞代谢行为的变化与血管炎症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然而,扰动流调控血管内皮细胞代谢行为的力学生物机制尚不明确。探明扰动流调控血管内皮细胞代谢... 目的扰动流(disturbed flow)促进血管炎症并加速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血管内皮细胞代谢行为的变化与血管炎症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然而,扰动流调控血管内皮细胞代谢行为的力学生物机制尚不明确。探明扰动流调控血管内皮细胞代谢行为的力学生物学分子机制;并明确何种代谢产物可促进血管炎症及其作用机制;进一步,寻找治疗血管炎症的潜在药物。方法通过APOE^(-/-)小鼠左颈动脉部分结扎,构建体内扰动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生物学 血管炎症 血管内皮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生物机制 流模型 介导炎症 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TLR诱导的染色质修饰介导炎症反应的基因特异性调控
16
作者 张迁 苏小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2-502,共1页
关键词 介导炎症反应 特异性调控 染色质 TLR 模式识别受体 免疫细胞分泌 自身免疫性疾病 TOLL样受体
下载PDF
NLRP3炎症小体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许键 何燕 +4 位作者 罗蓓蓓 向春林 黄艳群 舒成霖 王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NLRP3的表达水平,探讨NLRP3炎症小体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06至2016-03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PAF)组30例,非阵发性房颤(n PAF)组30例,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通过检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NLRP3的表达水平,探讨NLRP3炎症小体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06至2016-03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PAF)组30例,非阵发性房颤(n PAF)组30例,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3组的临床资料,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s)中NLRP3表达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C反应蛋白(CR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比较3组间各指标差异,通过线性回归进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PAF组和n PAF组患者外周血PBMCs中NLRP3、IL-1β、IL-6、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但PAF组和n PAF两组患者间NLRP3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AF组和n PAF组患者NT-pro 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PAF组和n PAF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房颤患者(PAF组和n PAF组)外周血PBMCs中NLRP3水平与左心房内径(LAD)呈正相关(r=0.579,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490,P<0.05)。结论:(1)NLRP3炎症小体与房颤密切相关,可能为房颤临床治疗的重要干预靶点。(2)房颤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3)可能通过NLRP3炎症小体的下游相关炎症因子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心肌重构或电重构进而诱发房颤的产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炎症介导素类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季宏 卞茸文 +3 位作者 娄青林 仲肇舒 朱建一 解雨春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10-812,816,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105例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结果分成IMT≥1.0mm组(A组);IMT〈1.0mm组(B组)。分析两组各危险因素和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差异...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105例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结果分成IMT≥1.0mm组(A组);IMT〈1.0mm组(B组)。分析两组各危险因素和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差异。结果:A组中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胆固醇(HDL-C)、血尿酸、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高血压及血脂代谢紊乱病史较B组差异明显。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LDL-C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052(95%可信区间1~1.105)和4.682(95%可信区间2.302~9.524),而HDL-C则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属保护性因素。结论: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炎症反应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病理生理学 炎症介导素类/分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通量透析器治疗尿毒症患者高瘦素血症及清除炎症介质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发奋 林栩 +4 位作者 王洁 尤燕舞 罗章伟 郭鹏威 黄鹏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311-313,共3页
目的:观察HPD及HDF治疗尿毒症患者高瘦素血症及清除炎症介质效果,旨在改善CRF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血透(A)组、血液透析滤过(B)组各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做对照(C)组。观察尿毒症患者治疗前后、3月血清瘦素... 目的:观察HPD及HDF治疗尿毒症患者高瘦素血症及清除炎症介质效果,旨在改善CRF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血透(A)组、血液透析滤过(B)组各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做对照(C)组。观察尿毒症患者治疗前后、3月血清瘦素、TNF、IL-6、IL-8水平及观察体重指数(BMI)、血压、食欲、精神状态、贫血改善情况,与正常对照组、组间及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结果:血清瘦素、TNF、IL-6、IL-8浓度透前AB组与C组比较显著增高;透后AB组与自身透前比较显著降低;透后3个月AB组与自身透前比较显著降低;透后3个月B组比A组显著降低。AB组BMI、血压、食欲、精神状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HPD及HDF对清除尿毒症患者血清瘦素及炎症介质有明显的作用,可较好的改善患者的慢性炎症和营养不良状态,提高生活质量,HDF比HPD可能更明显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治疗 瘦素 透析 炎症介导素类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一氧化氮(NO)分泌增加:内毒素介导炎症反应的证据?
20
作者 邵建国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2004年第1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一氧化氮 分泌增加 内毒素 介导炎症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