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蒺藜皂苷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1
作者 于兰 解冬千 +1 位作者 王霞 及超 《中医正骨》 2024年第1期23-32,共10页
目的:观察蒺藜皂苷对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①软骨细胞培养和转染。采用DMEM培养液培养小鼠软骨细胞(ATDC5细胞),培养后采用转染试剂分别转染pcDNA-ci... 目的:观察蒺藜皂苷对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①软骨细胞培养和转染。采用DMEM培养液培养小鼠软骨细胞(ATDC5细胞),培养后采用转染试剂分别转染pcDNA-circ_0045714、pcDNA、si-circ_0045714、si-NC。②蒺藜皂苷浓度筛选。将ATDC5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一组正常培养(正常组),一组加入10 ng·mL^(-1)的IL-1β(IL-1β组),其他组在加入10 ng·mL^(-1) IL-1β的基础上分别加入浓度为25μg·mL^(-1)、50μg·mL^(-1)、100μg·mL^(-1)、200μg·mL^(-1)、400μg·mL^(-1)的蒺藜皂苷。培养后计算软骨细胞存活率,并确定后续实验蒺藜皂苷的浓度。③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检测。将ATDC5细胞分为对照组、IL-1β组、IL-1β+蒺藜皂苷低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培养液培养,IL-1β组采用含10 ng·mL^(-1)的IL-1β培养液培养,IL-1β+蒺藜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采用含50μg·mL^(-1)、100μg·mL^(-1)、200μg·mL^(-1)的蒺藜皂苷和10 ng·mL^(-1)的IL-1β培养液培养。转染pcDNA-circ_0045714、pcDNA的ATDC5细胞,培养方法同IL-1β组,并分别标记为IL-1β+pcDNA-circ_0045714组、IL-1β+pcDNA组。转染si-circ_0045714、si-NC的ATDC5细胞,培养方法同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并分别标记为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si-circ_0045714组、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si-NC组。培养后计算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④软骨细胞凋亡率检测。于6孔板中接种ATDC5细胞及转染pcDNA-circ_0045714、pcDNA、si-circ_0045714、si-NC的ATDC5细胞,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软骨细胞凋亡率。⑤软骨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含量检测。收集各组软骨细胞的培养液,检测上清液中TNF-α和IL-6含量。⑥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检测。提取各组软骨细胞中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然后扩增,最后计算circ_0045714的表达量。结果:①蒺藜皂苷浓度筛选结果。IL-1β组的软骨细胞存活率低于正常组(LSD-t=15.396,P=0.000)。IL-1β组与IL-1β+25μg·mL^(-1)蒺藜皂苷组的软骨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1.555,P=0.918)。IL-1β+50μg·mL^(-1)蒺藜皂苷组、IL-1β+100μg·mL^(-1)蒺藜皂苷组、IL-1β+200μg·mL^(-1)蒺藜皂苷组、IL-1β+400μg·mL^(-1)蒺藜皂苷组的软骨细胞存活率均高于IL-1β组(LSD-t=4.879,P=0.047;LSD-t=7.686,P=0.001;LSD-t=10.657,P=0.000;LSD-t=10.073,P=0.000)。IL-1β+400μg·mL^(-1)蒺藜皂苷组与IL-1β+200μg·mL^(-1)蒺藜皂苷组的软骨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0.584,P=0.999)。因此,选择浓度为50μg·mL^(-1)、100μg·mL^(-1)、200μg·mL^(-1)的蒺藜皂苷进行实验,并分别标记为蒺藜皂苷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②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软骨细胞凋亡率、软骨细胞中TNF-α和IL-6含量检测结果。IL-1β组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软骨细胞凋亡率、软骨细胞中TNF-α和IL-6含量均高于对照组、IL-1β+蒺藜皂苷低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LSD-t=55.829,P=0.000;LSD-t=8.879,P=0.001;LSD-t=20.507,P=0.000;LSD-t=30.315,P=0.000;软骨细胞凋亡率:LSD-t=27.508,P=0.000;LSD-t=5.076,P=0.032;LSD-t=11.689,P=0.000;LSD-t=21.284,P=0.000;软骨细胞中TNF-α含量:LSD-t=29.990,P=0.000;LSD-t=7.720,P=0.002;LSD-t=17.182,P=0.000;LSD-t=24.615,P=0.000;软骨细胞中IL-6含量:LSD-t=33.441,P=0.000;LSD-t=6.324,P=0.008;LSD-t=15.440,P=0.000;LSD-t=25.096,P=0.000)。IL-1β+蒺藜皂苷低剂量组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软骨细胞凋亡率、软骨细胞中TNF-α和IL-6含量均高于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LSD-t=11.627,P=0.000;LSD-t=21.436,P=0.000;软骨细胞凋亡率:LSD-t=6.613,P=0.006;LSD-t=16.209,P=0.000;软骨细胞中TNF-α含量:LSD-t=9.463,P=0.000;LSD-t=16.895,P=0.000;软骨细胞中IL-6含量:LSD-t=9.117,P=0.001;LSD-t=18.773,P=0.000)。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软骨细胞凋亡率、软骨细胞中TNF-α和IL-6含量均高于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LSD-t=9.808,P=0.000;LSD-t=9.595,P=0.000;LSD-t=7.432,P=0.003;LSD-t=9.656,P=0.000)。③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检测结果。IL-1β组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低于对照组、IL-1β+蒺藜皂苷低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LSD-t=43.218,P=0.000;LSD-t=9.487,P=0.000;LSD-t=22.136,P=0.000;LSD-t=34.785,P=0.000)。IL-1β+蒺藜皂苷低剂量组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低于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LSD-t=12.649,P=0.000;LSD-t=25.298,P=0.000)。IL-1β+蒺藜皂苷中剂量组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低于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组(LSD-t=12.649,P=0.000)。④过表达和干扰circ_0045714的软骨细胞构建结果。转染pcDNA、pcDNA-circ_0045714的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00,4.18±0.14,t=39.342,P=0.000),说明过表达circ_0045714的软骨细胞构建成功。转染si-NC、si-circ_0045714的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00,0.28±0.04,t=31.177,P=0.000),说明干扰circ_0045714的软骨细胞构建成功。⑤过表达circ_0045714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影响结果。IL-1β+pcDNA-circ_0045714组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软骨细胞凋亡率、软骨细胞中TNF-α和IL-6含量均低于IL-1β+pcDNA组(t=16.290,P=0.000;t=11.359,P=0.000;t=11.988,P=0.000;t=12.266,P=0.000)。⑥干扰circ_0045714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影响结果。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si-circ_0045714组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率、软骨细胞凋亡率、软骨细胞中TNF-α和IL-6含量均高于IL-1β+蒺藜皂苷高剂量+si-NC组(t=9.586,P=0.001;t=9.120,P=0.001;t=7.069,P=0.002;t=10.548,P=0.001)。结论:蒺藜皂苷能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表达,具有治疗骨关节炎的潜在价值,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软骨细胞中circ_0045714表达有关,且200μg·mL^(-1)蒺藜皂苷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细胞凋亡 蒺藜 皂苷 白细胞介-1β RNA 环状 炎症介导素类
下载PDF
卡介苗通过抑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炎症级联反应保护脊髓的机制
2
作者 蒲兴魏 欧阳北平 +3 位作者 陆庭盛 姚书眈 崔松 罗春山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51-353,362,共4页
目的探究卡介苗(BCG)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各24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均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作脊... 目的探究卡介苗(BCG)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各24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均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BCG治疗组分别予模型建立后30 min、24 h、48 h大鼠腹腔注射BCG(105CFU),另外两组大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应用BBB评分法对各组大鼠的后肢功能进行评分。14 d后处死大鼠,提取血清及脊髓组织标本,用HE染色观察病变组织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变化;用ELISA法检测脊髓匀浆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后肢功能明显下降,而BCG治疗组较模型组有所改善;HE染色可见BCG治疗组炎症细胞较模型组减少、空洞较模型组减小。模型组中TNF-α、IL-1β及IL-6含量高于卡介苗治疗组(P<0.05),TGF-β和IL-10含量低于BCG治疗组(P<0.05)。结论BCG具有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进而抑制SCI后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发挥脊髓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卡介苗 炎症介导素类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季宏 卞茸文 +3 位作者 娄青林 仲肇舒 朱建一 解雨春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10-812,816,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105例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结果分成IMT≥1.0mm组(A组);IMT〈1.0mm组(B组)。分析两组各危险因素和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差异...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105例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结果分成IMT≥1.0mm组(A组);IMT〈1.0mm组(B组)。分析两组各危险因素和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差异。结果:A组中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胆固醇(HDL-C)、血尿酸、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高血压及血脂代谢紊乱病史较B组差异明显。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LDL-C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052(95%可信区间1~1.105)和4.682(95%可信区间2.302~9.524),而HDL-C则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属保护性因素。结论: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炎症反应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病理生理学 炎症介导素类/分析 危险因
下载PDF
高通量透析器治疗尿毒症患者高瘦素血症及清除炎症介质效果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发奋 林栩 +4 位作者 王洁 尤燕舞 罗章伟 郭鹏威 黄鹏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311-313,共3页
目的:观察HPD及HDF治疗尿毒症患者高瘦素血症及清除炎症介质效果,旨在改善CRF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血透(A)组、血液透析滤过(B)组各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做对照(C)组。观察尿毒症患者治疗前后、3月血清瘦素... 目的:观察HPD及HDF治疗尿毒症患者高瘦素血症及清除炎症介质效果,旨在改善CRF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血透(A)组、血液透析滤过(B)组各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做对照(C)组。观察尿毒症患者治疗前后、3月血清瘦素、TNF、IL-6、IL-8水平及观察体重指数(BMI)、血压、食欲、精神状态、贫血改善情况,与正常对照组、组间及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结果:血清瘦素、TNF、IL-6、IL-8浓度透前AB组与C组比较显著增高;透后AB组与自身透前比较显著降低;透后3个月AB组与自身透前比较显著降低;透后3个月B组比A组显著降低。AB组BMI、血压、食欲、精神状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HPD及HDF对清除尿毒症患者血清瘦素及炎症介质有明显的作用,可较好的改善患者的慢性炎症和营养不良状态,提高生活质量,HDF比HPD可能更明显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治疗 透析 炎症介导素类
下载PDF
抗生素治疗对急性腹膜炎大鼠腹膜组织炎症因子表达及腹膜转运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贾占军 余学清 +8 位作者 王欣 李晓艳 陈文芳 彭文兴 窦献蕊 郝文科 孙辽 郑智华 尹培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98-1304,共7页
目的:观察抗生素治疗对急性腹膜炎大鼠腹膜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及腹膜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28)腹腔注射PBS50mL·kg-1;腹膜炎组(n=28)腹腔注射E.coli3.3×108cfu·kg-1;... 目的:观察抗生素治疗对急性腹膜炎大鼠腹膜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及腹膜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28)腹腔注射PBS50mL·kg-1;腹膜炎组(n=28)腹腔注射E.coli3.3×108cfu·kg-1;治疗组(n=28)腹腔注射E.coli3.3×108cfu·kg-1,并于3h、9h腹腔注射庆大霉素10mg·kg-1。在24h、48h、72h、7d分别处死7只大鼠,处死前4h做PET,取腹水、血做细菌培养及白细胞计数,取腹膜组织做病理及NF-κB、CD45、IL-1β、TNF-α的检测。结果:(1)对照组细菌培养阴性,腹膜炎组在24h、48h、72h阳性,治疗组在24h、48h阳性;腹膜炎组血白细胞在24h、48h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血白细胞未见显著变化;腹膜炎组腹水白细胞从24h到72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24h、48h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在24h显著高于腹膜炎组。(2)活化NF-κB、IL-1β、TNF-α、CD45在对照组为阴性或微弱表达,在腹膜炎组和治疗组从24h至72h均显著高表达,但治疗组在48h、72h显著低于腹膜炎组;IL-1β、TNF-α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相一致。(3)腹膜炎和治疗组的超滤量和D/D0Glu均显著低于对照组,D/PT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超滤量及D/D0Glu和腹膜炎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D/PTP显著低于腹膜炎组。结论:有效抗生素治疗可以部分降低腹膜炎大鼠腹膜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并部分改善腹膜对蛋白的转运功能,但不能有效改善对液体的超滤和葡萄糖的转运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炎 炎症介导素类 庆大霉
下载PDF
环孢素A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炎症介质的影响
6
作者 张玉景 吕珊珊 +3 位作者 叶福林 黄兵 房毓庆 王泽新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008-2010,共3页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炎症介质的影响及其减轻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将50例CPB下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实验组患者术前预充液中加入CsA,2mg/kg,其他药物与对照组相同...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炎症介质的影响及其减轻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将50例CPB下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实验组患者术前预充液中加入CsA,2mg/kg,其他药物与对照组相同.分别于手术麻醉前、CPB开始后及CPB结束0,12,24,48h测定两组患者的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建立CPB前和CPB结束时在右心耳切口缘取心肌,Westernblot测定心肌p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表达.结果:两组TNF-α,IL-1β,IL-6水平在CPB开始后上升,CPB后12h达高峰;CsA治疗组TNF-α,IL-1β,IL-6水平从CPB后12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PB后两组pAkt表达与CPB前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CsA治疗CPB后pAkt表达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CPB后NF-κBp65表达与未干预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CsA治疗CPB后NF-κBp65表达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CsA可减轻CPB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抑制Akt活化、减弱NF-κB的活化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环孢A 炎症介导素类 Akt 核转录因子ΚB
原文传递
雌激素及炎症因子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陈怡洁 金雪静 +3 位作者 王雪 杜旖旎 盛祝梅 张治芬(审校)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712-715,共4页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骤然下降,导致破骨细胞功能增强,而成骨细胞功能减退,导致骨重建失衡。同时由于年龄的增长,绝经后女性的生理机能和免疫功能下降,并且机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许多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骤然下降,导致破骨细胞功能增强,而成骨细胞功能减退,导致骨重建失衡。同时由于年龄的增长,绝经后女性的生理机能和免疫功能下降,并且机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许多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都伴随明显骨丢失。炎症因子可与免疫系统、骨骼重塑之间相互作用,其与骨质疏松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雌激素可通过多种方式调控骨重建的进程和炎症的发生发展。既往通常单独研究雌激素或炎症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这两种机制是相互关联的,深入研究雌激素可能通过调节炎症过程从而影响破骨细胞的活动,了解雌激素如何调节炎性因子可为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将对雌激素及炎症因子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绝经后 雌激 炎症因子 炎症介导素类 骨密度
下载PDF
青藤碱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治疗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戴璐 宋欣丽 王健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580-1583,共4页
目的:研究青藤碱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确诊为RA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MTX组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MTX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 目的:研究青藤碱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确诊为RA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MTX组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MTX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SIN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包括IL-1、IL-4、IL-17、IL-13、IL-33、TNF-α、IFN-γ)、临床症状[肿胀关节数量、压痛关节数量、患者评分(PGA)、晨僵时间和RA患者病情评价表(DAS28)]和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皮炎、头痛、白细胞减少、口腔溃疡和脱发)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联合组和MTX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MTX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高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和MTX组的肿胀关节数量、压痛关节数量、PGA评分、晨僵时间和DAS28评分显著较低(P<0.05);治疗后,MTX组的肿胀关节数量、压痛关节数量、PGA评分、晨僵时间和DAS28评分显著高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和MTX组均出现了副反应,其中,与联合组相比,MTX组的不良发生反应率显著较高(P<0.05)。结论:MTX和SIN联合应用能够降低RA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并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风湿/药物疗法 青藤碱/治疗应用 甲氨蝶呤/治疗应用 炎症介导素类/血液
下载PDF
仰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9
作者 刘巧艳 王娟 +2 位作者 王萍 白琸瑄 周伟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9期1315-1318,1323,共5页
【目的】探讨仰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九八六医院诊治的80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目的】探讨仰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九八六医院诊治的80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进行机械通气。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_(1)/FVC)以及动态肺顺应性(Cydn)]、炎症因子[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血气指标[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EV_(1)、PEF、FEV_(1)/FVC、Cdyn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FEV_(1)、PEF、FEV_(1)/FVC、Cdyn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TREM-1、hs-CRP、IL-6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sTREM-1、hs-CRP、IL-6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aO_(2)、SpO_(2)高于治疗前,PaCO_(2)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PaO_(2)、Sp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优于仰卧位,更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调节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气指标,且安全性较好,推荐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并发症 呼吸功能不全/并发症 呼吸 人工 炎症介导素类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17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志刚 何权瀛 +2 位作者 刘新民 汤秀英 陈路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5-309,共5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内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加入IL17、热灭活IL17(XIL17)和地塞米松,并设立对照组。通过形态学观察和DNA片段化的检测分析凋亡情...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内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加入IL17、热灭活IL17(XIL17)和地塞米松,并设立对照组。通过形态学观察和DNA片段化的检测分析凋亡情况;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中性粒细胞Bax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中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呈现出凋亡极具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随时间延长,凋亡指数(apoptosisindex,AI)呈上升趋势,0h为(1.54±0.08)%,12h为(11.48±1.80)%(与0h比较,P<0.05),24h为(34.19±1.92)%(与0h比较,P<0.01)。在50μg/L质量浓度时IL17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0,12,24h的AI分别为(1.43±0.17)%(与对照组0h比较,P>0.05),(20.47±6.22)%(与对照组12h比较,P<0.01)和(40.74±3.48)%(与对照组24h比较,P<0.05);而IL17在质量浓度为5μg/L和0.5μg/L浓度时可抑制凋亡,24h的AI分别为(14.24±4.26)%和(19.86±4.39)%,与对照组24h比较,P均<0.01。50μg/LXIL17组24h的AI为(33.22±1.61)%(与对照组24h比较,P>0.05)。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同时伴有DNA的片段化。免疫化学染色显示同期中性粒细胞Bax蛋白表达量与AI呈强正相关(r=0.932,P<0.01)。结论:体外IL17对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有调节作用,在较高浓度下加速凋亡,在较低浓度下延缓凋亡。IL17对Bax蛋白表达的调控可能是其内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17 中性白细胞 细胞凋亡 蛋白质 炎症介导素类
下载PDF
生长激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范秀平 张春燕 +1 位作者 赵清华 李晓辉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897-899,共3页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急性胰腺炎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急性胰腺炎的常规治疗。同时加用生...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急性胰腺炎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急性胰腺炎的常规治疗。同时加用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9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1.8±0.6)d、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2.8±0.7)d、撤离呼吸机时间(3.3±1.1)d均少于对照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3.7±0.5)d、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4.5±0.9)d、撤离呼吸机时间(5.2±1.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8(5.1±1.2)ng/L、hs-CRP(41.8±8.2)mg/L、TNF-α(50.7±9.6)ng/L均低于对照组患者IL-8(7.5±1.7)ng/L、hs-CRP(55.3±10.9)mg/L、TNF-α(65.3±10.3)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gG(8.63±1.94)g/L、IgA(2.17±0.39)g/L、IgM(2.41±0.43)g/L均高于对照组患者IgG(7.23±1.57)g/L、IgA(1.35±0.33)g/L、IgM(1.41±0.3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长激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炎症水平,提高免疫抵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药物疗法 生长激/治疗应用 生长抑/治疗应用 炎症介导素类/血液 免疫调节
下载PDF
NLRP3炎症小体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许键 何燕 +4 位作者 罗蓓蓓 向春林 黄艳群 舒成霖 王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NLRP3的表达水平,探讨NLRP3炎症小体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06至2016-03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PAF)组30例,非阵发性房颤(n PAF)组30例,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通过检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NLRP3的表达水平,探讨NLRP3炎症小体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06至2016-03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PAF)组30例,非阵发性房颤(n PAF)组30例,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3组的临床资料,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s)中NLRP3表达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C反应蛋白(CR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比较3组间各指标差异,通过线性回归进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PAF组和n PAF组患者外周血PBMCs中NLRP3、IL-1β、IL-6、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但PAF组和n PAF两组患者间NLRP3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AF组和n PAF组患者NT-pro 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PAF组和n PAF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房颤患者(PAF组和n PAF组)外周血PBMCs中NLRP3水平与左心房内径(LAD)呈正相关(r=0.579,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490,P<0.05)。结论:(1)NLRP3炎症小体与房颤密切相关,可能为房颤临床治疗的重要干预靶点。(2)房颤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3)可能通过NLRP3炎症小体的下游相关炎症因子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心肌重构或电重构进而诱发房颤的产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炎症介导素类
下载PDF
与脑卒中相关的白细胞介素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晨 乔晓媛 +1 位作者 商广喜 王金桃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1,共4页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白细胞介素(IL)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生、发展。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已发现某些IL的基因位点如IL-1α-889 C/T、IL-1RN rs380092和IL-10-1082 G/G等与脑卒中发病...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白细胞介素(IL)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生、发展。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已发现某些IL的基因位点如IL-1α-889 C/T、IL-1RN rs380092和IL-10-1082 G/G等与脑卒中发病率的增加有关,而另外一些基因位点如IL-4 C582T、IL4-589C>T等可能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与脑卒中相关的IL的基因多态性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多种IL亚型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以期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白细胞介 炎症介导素类 多态性 单核苷酸
下载PDF
入院后早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强 杨新春 +4 位作者 李延辉 陈牧雷 于丽萍 徐立 史琳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年第6期508-511,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7例UA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43例),即入院后立刻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其后予阿托伐他汀20mg/d;常规组(44例),按常规处方接受阿托伐他汀... 目的探讨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7例UA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43例),即入院后立刻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其后予阿托伐他汀20mg/d;常规组(44例),按常规处方接受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于入院时和1周后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周后,早期组血清hs-CRP、TNF-α及IL-6水平较前明显降低,并低于同期常规组,而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变化不相关。结论对UA患者更早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早期对炎症反应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降血脂药 C-反应蛋白质 炎症介导素类
下载PDF
清热养阴除湿丸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密凤 姜楠 +2 位作者 王玉明 刘晓娜 王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5期1925-1927,1929,共4页
目的观察清热养阴除湿丸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IA大鼠模型,灌胃给予高、中、低剂量的清热养阴除湿丸,并以布洛芬作为对照药物。观察造模前、后及给药后不同时间大鼠体质量、四肢关节... 目的观察清热养阴除湿丸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IA大鼠模型,灌胃给予高、中、低剂量的清热养阴除湿丸,并以布洛芬作为对照药物。观察造模前、后及给药后不同时间大鼠体质量、四肢关节病变程度及关节炎指数的变化。给药21d后测定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IL)-1、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连续给药21d后,各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关节炎指数、足肿胀度均有所下降(P<0.01);清热养阴除湿丸能够降低CIA大鼠血清TNF-α、IL-6、IL-1、CRP及MDA水平,提高IL-10水平和SOD活性,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布洛芬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养阴除湿丸在缓解关节炎症方面具有一定疗效,该作用可能与其对炎症介质的调节,增强体内抗氧化能力并减轻细胞过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风湿 中成药 炎症介导素类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不同程度足溃疡风险与炎症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于丽萍 王磊 +1 位作者 谢晓敏 周海燕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13-816,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发生足溃疡风险与炎症因子间的关系。方法:对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震动感觉阈值(VPT)测定,依据其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足溃疡低风险组40例,足溃疡中度风险组38例,足溃疡高风险组40例,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发生足溃疡风险与炎症因子间的关系。方法:对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震动感觉阈值(VPT)测定,依据其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足溃疡低风险组40例,足溃疡中度风险组38例,足溃疡高风险组40例,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肾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瘦素(LEP)。结果:足溃疡高风险组的UAER、CRP、IL-6、LEP、病程较足溃疡中度风险组、足溃疡低风险组明显升高,统计学结果有显著差异;足溃疡中度风险组的UAER、CRP、IL-6、LEP、病程较足溃疡低风险组亦明显升高,与2型糖尿病发生足溃疡风险相关的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足溃疡风险与年龄、病程、UAE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呈强正线性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发生足溃疡风险与糖尿病病程、年龄、DR、UAER、CRP、IL-6、LEP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胰岛依赖型/病理生理学 糖尿病足/病因学 炎症介导素类/分析 危险因
下载PDF
参麦对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明 蒋鹏 +1 位作者 焦志军 周峰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参麦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早期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A组)、失血性休克组(B组)和失血性休克参麦治疗组(C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 目的探讨参麦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早期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A组)、失血性休克组(B组)和失血性休克参麦治疗组(C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化学反应法测定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B组血清IL-1β、IL-6、TNF-α及MDA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P<0.01),SOD活性明显低于A组(P<0.01)。而C组与B组比较,血清IL-1β、IL-6、TNF-α及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参麦能有效抑制大鼠失血性休克后早期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强SOD的活性,从而抑制大鼠休克后早期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炎症介导素类 参麦
下载PDF
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红彬 籍振国 +1 位作者 张源祥 刘坤申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487-490,共4页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239例,分为非冠心病组、稳定性冠心病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检验3 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239例,分为非冠心病组、稳定性冠心病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检验3 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稳定性冠心病组、非冠心病组CRP分别为(21.06±13.52) mg/L、(10.17±7.37) mg/L和(4.14±4.33) mg/L,3组FIB分别为(3.35±1.14) g/L、(3.02±0.84) g/L和(2.60±0.74) g/L; 统计学分析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CRP和FIB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P<0.01、P<0.05)和非冠心病组(均P<0.01),而稳定性冠心病组CRP、FIB水平又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均P<0.01);CRP、FIB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仍有很强的正向相关性(均P<0.01)。结论 炎症因子CRP、FIB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CRP、FIB可分别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炎症介导素类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休克淋巴液对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自刚 牛春雨 +3 位作者 陈瑞华 侯亚利 张玉平 张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51-2053,2059,共4页
目的:观察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MMLEC)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休克淋巴液损伤MMLEC的机制。方法:正常大鼠MMLEC原代培养,应用第三代MMLEC进行研究。无... 目的:观察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MMLEC)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休克淋巴液损伤MMLEC的机制。方法:正常大鼠MMLEC原代培养,应用第三代MMLEC进行研究。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血压40mmHg,维持90min),引流休克时肠淋巴液及门静脉血,并以正常肠淋巴液、门静脉血作为对照。以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MMLEC6h,以休克血浆、正常淋巴液、正常血浆、胎牛血清(FBS)、DMEM培养液作为对照。提取MMLEC的cDNA,RT-PCR检测iNOS、TNF-α及IL-6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培养上清液MDA、NO、TNF-α及IL-6含量的变化。结果: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6h后,MMLEC的iNOS、TNF-α、IL-6mRNA表达以及培养上清液MDA、NO、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淋巴液组、休克血浆组、正常血浆组、FBS组以及DMEM组;且休克血浆作用MMLEC6h后的iNOS、TNF-α、IL-6mRNA表达以及培养上清液的MDA、NO、TNF-α及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淋巴液组、正常血浆组、FBS组以及DMEM组。结论:休克淋巴液可使大鼠MMLEC的iNOS、TNF-α及IL-6mRNA表达增强,促进自由基释放,从而诱导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淋巴 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 炎症介导素类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魏芳 姜埃利 +3 位作者 王立华 王喆 于海波 陈海燕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1期954-958,共5页
目的研究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炎症介质清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30例MODS患者,行CRRT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不低于24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检测生化指标,计算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目的研究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炎症介质清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30例MODS患者,行CRRT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不低于24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检测生化指标,计算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等,并分别于治疗开始时(0小时)和治疗后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取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14天存活19例(存活率63.3%),28天存活17例(存活率56.7%)。治疗6小时后患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于恢复正常。IL-1β、IL-4、IL-10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NF-α、IL-6、IL-10在12小时浓度升高达峰值[(887.88±975.46)ng/L,(132.01±118.14)ng/L,(167.01±161.66)ng/L],与治疗前[(462.24±331.03)ng/L,(106.39±90.82ng/L,(124.51±118.39ng/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死亡组IL-6高于存活组,(145.45±14.28)ng/Lvs(106.03±10.86)ng/L(P<0.05);死亡组IL-10低于存活组,(94.93±16.09)ng/Lvs(143.06±12.24)ng/L(均P<0.05)。结论CRRT可以使患者机体内环境得到纠正,但MODS患者外周血炎症介质浓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IL-10水平可成为患者临床转归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衰竭 肾脏替代疗法 炎症介导素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