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颗粒热传递模型计算旋转圆盘干燥机的传热系数 被引量:9
1
作者 蒋家羚 贺华波 +1 位作者 夏俊毅 陆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24-327,共4页
采用移动加热板式(Moving heating-plane type)条件下的颗粒热传递模型推算大型旋转圆盘干燥机的传热系数。在料床完全混合的简化假设下,按物料的干燥特性曲线分段计算圆盘的传热系数及整机总传热系数,其结... 采用移动加热板式(Moving heating-plane type)条件下的颗粒热传递模型推算大型旋转圆盘干燥机的传热系数。在料床完全混合的简化假设下,按物料的干燥特性曲线分段计算圆盘的传热系数及整机总传热系数,其结果与干燥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圆盘干燥机 系数 颗粒热传递模型
下载PDF
用颗粒热传递模型计算旋转管排式干燥机的传热系数 被引量:5
2
作者 贺华波 《轻工机械》 CAS 2006年第1期51-54,共4页
论述了应用基于移动加热板的颗粒热传递模型计算大型旋转管排式干燥机传热系数的方法。在料床完全混合的简化假设下,按物料在干燥机内的实际干燥过程,分35段计算各段的传热系数及整机总传热系数,所得结果与干燥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基本相符。
关键词 旋转管排式干燥机 系数 颗粒热传递模型
下载PDF
用颗粒热传递模型计算旋转列管干燥机的传热系数 被引量:1
3
作者 贺华波 《化工机械》 CAS 2003年第4期214-216,241,共4页
采用基于移动加热板的颗粒热传递模型计算大型旋转列管干燥机的传热系数。在料床完全混合的简化假设下 ,按物料在干燥机内的实际干燥过程分段计算各段的传热系数及整机总传热系数 ,其结果与干燥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基本相符。
关键词 旋转列管干燥机 系数 颗粒热传递模型
下载PDF
基于热传递模型的高温作业专用服装温度分布研究
4
作者 陈青阳 陈怡钒 王永平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第23期109-110,共2页
火灾救援是一项较为严峻的任务,科学设计防火服不仅对消防员的人身安全有帮助,同时在紧急时刻也能够增加居民的生存率。本文围绕“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这一主题,借助Excel、MATLAB等工具,针对不同高温环境、不同工作时间和不同温度... 火灾救援是一项较为严峻的任务,科学设计防火服不仅对消防员的人身安全有帮助,同时在紧急时刻也能够增加居民的生存率。本文围绕“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这一主题,借助Excel、MATLAB等工具,针对不同高温环境、不同工作时间和不同温度上限的情况,结合热传递模型,计算温度分布,实际上是以偏微分方程为基础分别建立织物间和空气间的热传递模型。通过热传递模型,研究I、II、III、IV层之间的温度分布。利用MATLAB中的pdepe函数,根据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得到温度分布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传递模型 偏微分方程 MATLAB软件 最优厚度
下载PDF
雾化蒸汽冲击喷射器的热传递模型
5
作者 黄汉豪 《能量转换利用研究动态》 2002年第3期2-3,共2页
关键词 雾化蒸汽 冲击 喷射器 热传递模型 涡轮机 叶片
下载PDF
基于稳态热湿传递模型的单层织物孔隙率最优决定反问题
6
作者 薛钊显 徐映红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在稳态热湿传递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单层织物的孔隙率最优决定反问题,通过优化织物的孔隙率参数以提高服装的热湿舒适性。使用蝙蝠算法求解单层织物的稳态热湿传递模型,得到温度和水汽浓度的分布;在此基础上,以高温天气下单层织物... 在稳态热湿传递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单层织物的孔隙率最优决定反问题,通过优化织物的孔隙率参数以提高服装的热湿舒适性。使用蝙蝠算法求解单层织物的稳态热湿传递模型,得到温度和水汽浓度的分布;在此基础上,以高温天气下单层织物的散热性和透湿性最佳为目标,提出了单层织物孔隙率最优决定反问题;使用热阻和湿阻衡量织物的散热性和透湿性,将该反问题描述为一个热阻和湿阻最小优化问题,对热阻和湿阻设置不同的权重,将其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并使用蝙蝠算法求解。使用棉、羊毛、涤纶等3种常见的织物进行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反问题存在最优解,求解该反问题可得到使单层织物散热透湿性能达到最佳的孔隙率最优值;蝙蝠算法求解热湿传递模型正问题和反问题的效率高于常用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该研究拓展了通过优化织物参数提高服装热湿舒适性的研究内容,可为高温天气下服装热湿舒适性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 湿传递模型 湿舒适性 蝙蝠算法 孔隙率
原文传递
基于热湿传递二维模型的纺织材料孔隙率决定反问题
7
作者 黄涛玺 《理论数学》 2024年第12期138-154,共17页
本文研究了基于织物的二维动态热湿传递模型的纺织材料孔隙率最优决定反问题。首先改进一个低温条件下织物的二维动态热湿传递模型,将其边界条件修正为第二类边界条件,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该模型,接着基于该二维热... 本文研究了基于织物的二维动态热湿传递模型的纺织材料孔隙率最优决定反问题。首先改进一个低温条件下织物的二维动态热湿传递模型,将其边界条件修正为第二类边界条件,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该模型,接着基于该二维热湿传递模型,根据低温条件下服装保暖透湿性最佳提出反问题,利用透湿指数建立反问题数学模型,并用粒子群算法进行计算。最后给出数值实例,将粒子群算法计算结果与遍历算法结果进行比较,说明算法的有效性。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verse problem of optimally determining the porosity of tex-tile materials based on a two-dimensional dynamic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model tailored for fabrics. Initially, an existing two-dimensional dynamic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model for fabrics under low-temperature conditions is refined by adjusting its boundary conditions to the second-type boundary conditions, enhancing its realism.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is utilized to solve this refined model. Furthermore,based on this two-dimensional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model, an inverse problemis formulated with the aim of optimizing the thermal insulation and moisture perme-ability of clothing under low-temperature conditions.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isinverse problem is constructed using the moisture permeability index, and is solved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algorithm. Lastly,numerical examples are presented, comparing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PSO al-gorithm with those derived from the exhaustive search algorithm, thereby illustrating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二维湿传递模型 有限差分 粒子群算法 孔率 反问题
下载PDF
应用三层热防护服热传递改进模型的皮肤烧伤度预测 被引量:65
8
作者 卢琳珍 徐定华 徐映红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118,125,共9页
针对人体持续暴露在闪火环境中烧伤时间及热防护服参数对防护性能的影响情况,利用建模与模拟的方法预测达到各级烧伤的最长安全工作时间。首先,对包含外壳、防水层和隔热层的3层防火材料、皮肤及三者间的空气层组成的系统,给出了系统各... 针对人体持续暴露在闪火环境中烧伤时间及热防护服参数对防护性能的影响情况,利用建模与模拟的方法预测达到各级烧伤的最长安全工作时间。首先,对包含外壳、防水层和隔热层的3层防火材料、皮肤及三者间的空气层组成的系统,给出了系统各层热传递微分方程以及初边值条件,改进了已有的高温条件下多层热防护服的热传递模型。接着,使用该模型计算出各固定接触面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值,该计算结果与同等条件下已有模型一致,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最后,采用改进的模型预测达到一级、二级和三级烧伤所需的临界时间,分析了空气层和织物厚度对防护服防护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闪火条件下,消防人员即使身穿热防护服也仅有十几秒的安全时间,且空气层和织物的厚度大小对防服性能的影响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服 热传递模型 防护性能 数值模拟 皮肤烧伤预测
下载PDF
碲锌镉晶体生长全局热传递模拟模型准确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江高 吴卿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3-347,共5页
在碲锌镉晶体生长技术开发方面,数值模拟软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全局热传递模型为基础进行晶体生长模拟能够极大的提高模拟结果的实用性,缩短晶体生长设备及生长工艺的开发周期。但其前提是采用的全局热传递模型的准确度较高。... 在碲锌镉晶体生长技术开发方面,数值模拟软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全局热传递模型为基础进行晶体生长模拟能够极大的提高模拟结果的实用性,缩短晶体生长设备及生长工艺的开发周期。但其前提是采用的全局热传递模型的准确度较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几何模型、物性参数、边界控温条件等对模型准确度的影响,并根据模型计算值与炉体中心测温比较结果,修正了上述模型各参数,获得了在多种温度设定条件下,计算结果都能与实际过程很好的吻合的全局热传递模型。采用修正后的模型应用于碲锌镉晶体生长过程模拟,最终晶体生长模拟结果的温度与实际监测温度差距在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锌镉晶体 晶体生长模拟 全局热传递模型
下载PDF
非共沸混合物分离过程热质传递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虎根 周奕 +1 位作者 李长生 崔晓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1-663,共3页
本文对R32/R125/R134a三元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实现变组成容量控制的组成调节装置中的分离器即填料塔中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初步的热质传递模型。对热质传递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说明本文建立的热质传递模型是... 本文对R32/R125/R134a三元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实现变组成容量控制的组成调节装置中的分离器即填料塔中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初步的热质传递模型。对热质传递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说明本文建立的热质传递模型是合适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沸混合工质 分离特性 传递模型
下载PDF
微小气候热湿传递理论模型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晓亮 管海清 +1 位作者 郑学利 王兆俊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60-62,共3页
综合考虑微小气候区的热湿传递现象 ,将温度梯度和水蒸汽压力梯度作为主要驱动力 ,同时考虑热湿相互耦合作用及相变过程中发生的蒸发冷凝现象 ,建立了一种反映微小气候热湿传递现象的机理模型。
关键词 湿传递理论模型 微小气候 机理模型 温度梯度 水蒸汽压力梯度 服装湿舒适性
下载PDF
基于热传递数学模型的高温作业服织物厚度设计
12
作者 王佩佩 王帅 +2 位作者 欧昕鑫 周鑫 许璐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6期535-540,共6页
针对高温作业服的第Ⅱ层防水层和第Ⅳ层空气层的厚度选取问题,建立三层织物-空气层-假人皮肤层的热传递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模型的偏微分方程并利用MATLAB数学软件进行计算,得到三维温度分布图;在假设的约束条件下确定了第Ⅱ层防水... 针对高温作业服的第Ⅱ层防水层和第Ⅳ层空气层的厚度选取问题,建立三层织物-空气层-假人皮肤层的热传递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模型的偏微分方程并利用MATLAB数学软件进行计算,得到三维温度分布图;在假设的约束条件下确定了第Ⅱ层防水层和第Ⅳ层空气层的最优厚度分别为19. 06和5. 78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作业服 三层纺织材料 热传递模型 MATLAB 有限差分法 算法分析
下载PDF
高分子纺织材料热湿传递数学模型建立与计算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郝军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CAS 2022年第5期65-69,共5页
掌握高分子纺织材料的内部热力学规律,是开展功能性高分子纺织材料开发及面料加工的重要举措。本文着重强调数学算法与高分子纺织材料内部热力学规律的结合,构建了一种能够分析高分子纺织材料内部热湿传递规律的数学模型,以一种单层高... 掌握高分子纺织材料的内部热力学规律,是开展功能性高分子纺织材料开发及面料加工的重要举措。本文着重强调数学算法与高分子纺织材料内部热力学规律的结合,构建了一种能够分析高分子纺织材料内部热湿传递规律的数学模型,以一种单层高分子纺织材料制备的织物为例,对该模型下织物热湿传递数值计算进行了验证。该模型的建立可以为高分子材料加工及纺织领域等提供高效的材料内部热力学规律验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纺织材料 单层织物 湿传递模型 数学算法 模型验证
下载PDF
相变冷却服热湿传递模型构建及其 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珺秋 李俊 王敏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4-241,共8页
为探究人体与相变冷却服之间的热湿传递机制,完善相变冷却服热湿传递模型的构建,回顾了相变冷却服热湿传递模型的相关研究。在剖析相变冷却服中热湿传递方式与路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当前其热湿传递模型研究的发展过程、特点和不足,并... 为探究人体与相变冷却服之间的热湿传递机制,完善相变冷却服热湿传递模型的构建,回顾了相变冷却服热湿传递模型的相关研究。在剖析相变冷却服中热湿传递方式与路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当前其热湿传递模型研究的发展过程、特点和不足,并讨论了热湿传递模型在相变冷却服开发与性能优化方面的应用现状。认为目前针对相变冷却服的模型构建已从干热传递模型发展到热湿耦合传递模型,但仍存在简化热湿传递和通风过程,以及未考虑织物内部结构等微观因素对于相变冷却服热湿性能影响等不足,未来的相关研究工作可以考虑热湿传递的多因素耦合、冷却服内通风过程的动态模拟以及模型构建从一维到多维、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服 相变材料 传递 湿传递 湿传递模型
下载PDF
求解低温下纺织材料热湿传递模型的有限体积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佳佳 徐映红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89-496,共8页
针对一类已有的纺织材料热湿传递模型,提出了求解该模型的有限体积法,证明了解的存在唯一性、稳定性及收敛性。首先,给出了低温条件下单层纺织材料热湿传递数学模型,该模型为一个线性偏微分方程组,其边界条件为第三类边界条件。然后,构... 针对一类已有的纺织材料热湿传递模型,提出了求解该模型的有限体积法,证明了解的存在唯一性、稳定性及收敛性。首先,给出了低温条件下单层纺织材料热湿传递数学模型,该模型为一个线性偏微分方程组,其边界条件为第三类边界条件。然后,构造了该模型求解的有限体积格式,在证明其数值解的存在唯一性的基础上,利用Gronwall不等式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数值解的稳定性及在L2范数下的一阶收敛性。最后,以涤纶织物为例进行了数值实验,发现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有限体积法相比有限差分法计算收敛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传递模型 有限体积法 数值模拟 GRONWALL不等式 收敛性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强制通风下服装热湿传递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钱静 赵蒙蒙 党天华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1-87,共7页
为了解强制通风条件下,服装与人体之间空气层的温度分布和气体流动情况,需要结合人体热调节模型对服装微环境进行模拟。首先,对于服装—人体—环境系统中的热湿传递机制进行分析。然后分类介绍了人体热调节模型,包括几个应用范围较广的... 为了解强制通风条件下,服装与人体之间空气层的温度分布和气体流动情况,需要结合人体热调节模型对服装微环境进行模拟。首先,对于服装—人体—环境系统中的热湿传递机制进行分析。然后分类介绍了人体热调节模型,包括几个应用范围较广的两节点模型、多节点模型和多元模型及后续研究情况。对强制通风下织物和服装的热湿传递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且阐述了应用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有限元法求解模型的原理。最后指出,在对模型进行合理简化时,应该考虑服装材料的内部气隙对于系统热湿传递的影响,以及分析多层服装内部空气层的分布情况并建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通风 人体调节模型 服装微环境 湿传递模型 模型求解
下载PDF
织物热湿传递测评及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师琅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87,共6页
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是影响着装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为指导舒适性面料的开发,需准确测试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明确织物热湿传递机制。因此,文中介绍了稳态条件下织物热传递和湿传递的测试装置及方法,动态条件下常温环境、冷环境及两种环境交换... 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是影响着装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为指导舒适性面料的开发,需准确测试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明确织物热湿传递机制。因此,文中介绍了稳态条件下织物热传递和湿传递的测试装置及方法,动态条件下常温环境、冷环境及两种环境交换的织物热湿传递测试装置及方法,综述了织物热湿传递的稳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的发展历程及现有不足。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从测评方法及数学模型两方面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即搭建多种环境及运动状态下的织物微气候测评系统,基于微观尺度建立三维织物热湿传递动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 传递 湿传递 湿传递模型 测评方法
原文传递
超高速磨削的热传递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金滩 蔡光起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84-387,共4页
根据对传热过程的分析, 提出了超高速条件下高效深磨的理论热模型·基于该模型, 将磨削区表面最高温度与砂轮复合体表面最高温度相联系, 得出了工件表面最高温度及传入工件热比率与磨削速度的关系·指出超高速磨削中表面温... 根据对传热过程的分析, 提出了超高速条件下高效深磨的理论热模型·基于该模型, 将磨削区表面最高温度与砂轮复合体表面最高温度相联系, 得出了工件表面最高温度及传入工件热比率与磨削速度的关系·指出超高速磨削中表面温度的临界速度效应主要是由于传入工件热比率随磨削速度的提高而不断降低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传递模型 表面温度 临界磨削速度 超高速磨削
下载PDF
多层热防护服一维瞬态导热优化模型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家明 左正东 +1 位作者 杜佳轩 王浩歌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33-138,142,共7页
利用多层热防护服一维瞬态导热优化模型来完整阐述热传递过程,在环层均匀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导热理论,首先将多层导热模型解耦成单层导热模型,把内、外表面的边界条件归纳成定温边界等边界条件,并不断细化层数。利用COMSOL软件进行仿真,... 利用多层热防护服一维瞬态导热优化模型来完整阐述热传递过程,在环层均匀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导热理论,首先将多层导热模型解耦成单层导热模型,把内、外表面的边界条件归纳成定温边界等边界条件,并不断细化层数。利用COMSOL软件进行仿真,得到各个厚度位置的每秒具体的温度值,推导了多层圆筒非稳态传热的温度分布,以此为基础探究防热服材料的最佳厚度,即节省材料成本的同时保障防热服的隔热性能。通过固定某一层的厚度,不断调整另一层的厚度,观察温度值分布,然后据此再调整之前固定厚度层的材料厚度,直到符合所定的标准为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圆筒 一维瞬时导 多层防护服 热传递模型 偏微分方程 COMSOL
下载PDF
传热模型对近临界工况CO_(2)干气密封温压分布和稳态性能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江鹏 江锦波 +2 位作者 彭旭东 孟祥铠 马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239-4254,F0002,共17页
干气密封流体膜与密封环间传热模型的合理选取对于准确求解密封温压分布和稳态性能至关重要。在CO_(2)近临界工况下,对比研究了密封环等温模型、绝热模型和共轭热传递模型对超临界CO_(2)干气密封端面温度、压力分布和开启力、泄漏率等... 干气密封流体膜与密封环间传热模型的合理选取对于准确求解密封温压分布和稳态性能至关重要。在CO_(2)近临界工况下,对比研究了密封环等温模型、绝热模型和共轭热传递模型对超临界CO_(2)干气密封端面温度、压力分布和开启力、泄漏率等稳态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膜厚和转速条件下密封环等温模型和绝热模型的适用性,并基于共轭热传递模型研究了超临界CO_(2)和空气介质干气密封的温压分布和稳态性能差异。结果表明:以共轭热传递模型计算结果为基准,密封环等温模型假设适用于小膜厚低速流动工况,不过开启力偏低而泄漏率偏高,绝热模型假设适用于大膜厚高速流动工况;相较于空气介质干气密封,超临界CO_(2)干气密封在小膜厚下的温度分布和大膜厚下的压力分布基本接近,不过小膜厚下的温度更低,而在大膜厚下的压力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干气密封 模型 共轭热传递模型 温压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