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在不同资料集上的差异性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吴胜安 孔海江 吴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0-666,共7页
比较分析中国气象局(CMA)、美国台风联合警报中心(JTWC)和日本RSMCTokyo台风中心(JMA)台风资料频次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资料中心的热带气旋(TC)、台风(TS强度及以上的TC)生成数的气候值存在一定的差异,热带... 比较分析中国气象局(CMA)、美国台风联合警报中心(JTWC)和日本RSMCTokyo台风中心(JMA)台风资料频次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资料中心的热带气旋(TC)、台风(TS强度及以上的TC)生成数的气候值存在一定的差异,热带气旋生成数的差异较为明显,台风生成数的差异相对要小,CMA资料中热带气旋、台风生成数相对偏多;CMA与JTWC间热带气旋生成数年际间变化差异显著而难以忽略,其差异主要来自TD生成数的明显不同;三个中心关于台风生成数的一致性比较好,其中JMA台风资料与另外两个中心资料间的一致更好;CMA与JTWC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的周期变化间无明显差异,但年代际间变化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1990年代的反位相;台风生成数资料可能在1960年代后期存在非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差异比较 热带气旋生成数 非均一性
下载PDF
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何敏 龚振淞 +2 位作者 徐明 应明 宋文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7-283,共7页
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地区大尺度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关系及其影响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ΔU200-ΔU850>0,西太平洋热带地区ΔU200-ΔU850<0,热带太平洋地区沃... 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地区大尺度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关系及其影响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ΔU200-ΔU850>0,西太平洋热带地区ΔU200-ΔU850<0,热带太平洋地区沃克环流偏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偏多。高低层纬向风异常年,对流层上、下部环流和对流层中垂直运动有显著的特征。在短期气候预测的时间尺度上,前期高低层纬向风异常可以作为预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前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层纬向风异常 热带气旋生成年频 短期气候预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频数及其水汽条件的分类 被引量:6
3
作者 朱伟军 胡瑞卿 徐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4-353,共10页
对1961-2010年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频数的时空分布及水汽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TC活动划分为活跃期(6-11月)和平静期(上年12—当年5月)两个时段.在TC活跃期和... 对1961-2010年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频数的时空分布及水汽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TC活动划分为活跃期(6-11月)和平静期(上年12—当年5月)两个时段.在TC活跃期和平静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上TC频数的EOF第一特征向量都表现为一致的增加或减少.活跃期EOF的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南海与西北太平洋中西部的TC频数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平静期EOF的第二特征向量则表现为130°E以西海域的TC频数与130~150°E范围内生成热带气旋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活跃期和平静期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频数与水汽通量散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在活跃期南海TC频数与水汽通量散度仅在南海中北部有弱的负相关,在平静期南海东部到菲律宾附近海域有显著的负相关.因此,水汽条件的影响使得在活跃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TC高频年中,南海北部和西北太平洋中东部TC频数明显偏多,而平静期高频年中,南海东部以及西北太平洋中西部TC频数明显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水汽通量 南海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南海源地热带气旋生成和登陆频数的气候变异 被引量:6
4
作者 白莉娜 王元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7-768,共12页
本文首先利用1949—2004年的中国气象局(CMA)台风年鉴资料,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合作研究所(N()AACIRES)的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南海(10°~25°N,113°~128°E)各类强度热带气旋的... 本文首先利用1949—2004年的中国气象局(CMA)台风年鉴资料,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合作研究所(N()AACIRES)的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南海(10°~25°N,113°~128°E)各类强度热带气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事实上,南海热带气旋(TC)生成频数中,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频数占TC总数的77%,台风只占23%,因此南海海域是低强度TC发生的重要源地,同时也是西太平洋地区TC生成的重要海域之一(占19.5%).研究进一步发现:南海TSTY(热带风暴和台风)生成频数气候变异的最主要特征体现在其年代际变化十分明显,分别在1967年和1982年出现突变,即在1949—1966年和1982—2004年处于明显的活跃期;而在1967—1981年间处于不活跃期.南海海表温度和TSTY频数的相关分析表明,尽管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对南海TSTY生成频数的季节分布有显著影响,但TSTY生成频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不是由于南海海表温度的变化引起的.事实上,对南海TC生成频数使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发现,南海TC频数存在14年和23年的长周期和2~7年的短周期,而2~7年的短周期与ENSO现象有一定的联系.另外从台风灾害研究的角度,南海登陆TC频数与南海生成Tc频数呈正相关;并且,在1970-2000年间总的TC和TSTY中的热带风暴的登陆频数总体上是增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源地 热带气旋生成 登陆频 气候变异 海表温度
下载PDF
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表温度梯度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方珂 余锦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1,共10页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变冷是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促使TC生成的进一步增加。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冷却在菲律宾以东激发出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在我国南海、菲律宾至东南沿岸激发出气旋性环流异常。前者在西北太平洋中部,后者在南海产生有利于TC生成的局地环境。1994年和2018年夏季热带中太平洋出现暖SSTA、印度洋为冷SSTA、北大西洋呈现负三极型式SSTA,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极端增多。近30年来,当出现热带中太平洋增暖和印度洋冷却时,北大西洋表现出比1989年以前更强的负三极型式SSTA,使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和北半球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梯度的线性相关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梯度 北大西洋三极型式海表温度异常
下载PDF
海表温度差异对1998及2016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方珂 余锦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基于1970—2016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HAM4模式,研究了各海盆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1998和2016年这两个超级厄尔尼诺衰减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及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大... 基于1970—2016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HAM4模式,研究了各海盆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1998和2016年这两个超级厄尔尼诺衰减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及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在1998与2016年几乎相反的SSTA型态是导致TC生成频数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热带和北太平洋SSTA在1998与2016年均分别在珠江三角洲和日本以南形成气旋性环流。1998年8月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SSTA产生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响应强于太平洋SSTA产生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使西北太平洋受异常反气旋控制,减少TC的生成。2016年在三个大洋SSTA共同作用下,西北太平洋受异常气旋控制导致TC生成频数偏多。太平洋经向SSTA模在北半球副热带强迫出东西反向的跷跷板形势,在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产生的响应与实际变化相反,因此太平洋经向模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没有正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生成(TCGN) 值模式 海表温度异常(SSTA)
下载PDF
ENSO发展年与衰减年夏季环境要素对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8
7
作者 杜新观 余锦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4-253,共10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再分析资料,分析了El Niño-South Oscillation(ENSO)发展年与衰减年西北太平洋(Western North Pacific,WNP)夏季(6—8...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再分析资料,分析了El Niño-South Oscillation(ENSO)发展年与衰减年西北太平洋(Western North Pacific,WNP)夏季(6—8月)总TC生成频数(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Frequency,TCGF)及其区域性特征,通过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Index,GPI)定量诊断各环境要素对TCGF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TCGF总数异常在ENSO各位相并不显著,但其东南象限和西部的TCGF异常存在明显差异。在ENSO各位相,GPI异常的空间分布与TCGF异常的空间型相似。同一区域,各环境要素对TCGF异常的贡献不同,反映了ENSO不同位相影响TC生成变化的机理存在差异。WNP东南部(SEWNP)是对ENSO较敏感的区域,El Niño发展年,中东太平洋异常增暖激发的Rossby波西传导致SEWNP受异常正涡度环流控制,涡度对TCGF增加的贡献最大;El Niño衰减年,西北太平洋出现低层异常反气旋,其东侧异常东北气流将湿度相对较低的水汽输送至SEWNP,相对湿度降低导致TCGF显著减少。La Niña发展年,绝对涡度减小和垂直风切变增加对TCGF减少都有影响。WNP西部仅在La Niña衰减年出现TCGF显著负异常,低层绝对涡度减小的贡献最大,因为季风槽减弱,抑制了南海附近的TC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ENSO 环境要素 潜在生成
下载PDF
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对海温异常响应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晓彤 余锦华 +2 位作者 廖桉桦 顾人颖 闻丹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8-218,共11页
利用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NHC)的Best Track Data(HURDAT2)数据和美国国家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运用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研究多个海盆主要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对北大西洋... 利用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NHC)的Best Track Data(HURDAT2)数据和美国国家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运用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研究多个海盆主要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对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TCGN)气候变率的强迫作用。(1)北大西洋TCGN的气候变率对北大西洋三极型模态(NA1)和太平洋mega-ENSO式模态(P1)具有显著的响应,对应的响应振幅分别为0.45和-0.28,即当NA1(P1)的时间系数增加(减小)1个标准差时,北大西洋TCGN将增加0.45(0.28)个。(2)TCGN对NA1、P1的气候变率、年代际变率有显著响应,但对年际变率响应不显著。(3)北大西洋TCGN在1995年前后发生异常变化,从平均8个增加到12.6个,NA1、P1对1995年后的TCGN异常增加的贡献分别为27%、45%。(4)NA1对北大西洋TC环境场的强迫中心多集中在20°N附近,而P1的多位于20°N以南以及墨西哥湾地区,为TC生成提供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生成 GEFA SSTA
下载PDF
尺度相互作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徐梦翔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9年第4期525-537,共13页
根据日本气象厅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东京台风中心(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Center,RSMC)提供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 TC)最佳路径数据集,对盛期(7~10月)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TC进行了统计,探究了其在年际上的差异及其... 根据日本气象厅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东京台风中心(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Center,RSMC)提供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 TC)最佳路径数据集,对盛期(7~10月)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TC进行了统计,探究了其在年际上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研究发现在TC生成频数异常偏高年,南海–菲律宾(10?N^20?N,110?E^130?E)和西北太平洋中东部(15?N^25?N,140?E^170?E) TC生成频数显著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大尺度背景低频环流,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和天气尺度涡(Synoptic Scale Eddy, SSE)三者之间的正压能转换造成的。在南海–菲律宾地区,大尺度背景环境因子占主导作用,大尺度背景低频环流与SSE间的正压能转换导致SSE动能加强。该区对流层低层相对涡度和中层异常上升运动,为TC和SSE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而在西北太平洋中东部地区,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活动加强,伴随有利的动力条件,如低层较大的相对涡度和较小的垂直风切变,使得SSE从大尺度低频环流中获得正压能,导致该区SSE生成发展,TC生成频数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生成 天气尺度扰动 季节内振荡 大尺度背景环流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五类主要大尺度环流型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伟灿 张小雨 +1 位作者 赵海坤 沈新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9,共10页
利用Yoshida and Ishikawa(2013)提出的一套客观分类方法对1979—2013年夏季(5—10月)共796个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前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型,主要包括了季风切变线型(monsoon Shear Line,SL)、季风涡旋区(monsoon G... 利用Yoshida and Ishikawa(2013)提出的一套客观分类方法对1979—2013年夏季(5—10月)共796个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前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型,主要包括了季风切变线型(monsoon Shear Line,SL)、季风涡旋区(monsoon Gyre,GY)、季风辐合区(monsoon Confluence Region,CR)、东风波(Easterly Wave,EW)和热带气旋生成诱发的罗斯贝波扰动(Preexisting Tropical Cyclone,PTC)五大类大尺度环流型,其中SL、CR、GY与季风环流型紧密相关联。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热带气旋生成与季风槽环流有关,并分析了五类环流型扰动下TC生成的位置及强度特征。基于分型结果可知,PTC环流型的异常增强和季风槽环流型的异常减弱是导致TC异常增加和异常减少的主要因素。并初步给出了可能的物理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异常 西北太平洋 大尺度环流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