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和副热带环流对东亚低纬度冬季风强度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彭京备 刘舸 +1 位作者 孙淑清 何柯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0-974,共15页
东亚冬季风具有南北一致变化和南北反相变化两种主要模态。与第一模态反映的南北贯穿的冬季风整体强弱变化不同,第二模态体现了低纬度(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变化不依赖于中高纬度(中国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甚至与之相反的变化状态... 东亚冬季风具有南北一致变化和南北反相变化两种主要模态。与第一模态反映的南北贯穿的冬季风整体强弱变化不同,第二模态体现了低纬度(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变化不依赖于中高纬度(中国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甚至与之相反的变化状态。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在第二模态背景下,低纬度(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变化对应的热带和副热带环流异常特征。研究发现:热带辐合带是影响低纬度冬季风的一个重要系统。当热带辐合带加强并向北推进时,热带西太平洋及南海地区对流上升运动相应加强。这一上升支可能强迫出低层偏北风异常,从而引起低纬度冬季风加强。此外,副热带高空急流是影响低纬度冬季风的另一个重要系统。急流轴上风速加强会造成入口区准地转偏北风的异常,它强迫出的正次级环流也会相应加强,对应急流北侧的异常下沉和南侧的异常上升,并促使低层产生偏北风异常,也即促进了低纬度冬季风加强。进一步考察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和副热带急流风速异常对低纬度冬季风的独立和协同影响发现,前者的影响相对更为重要。而在二者同时增强的综合作用下,可引起中国南部35°N以南地区的偏北风异常显著增强,反之亦然。上述结果揭示,冬季低纬度风场的变化不仅受到北方冷空气爆发的影响,它还受制于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异常的共同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热带环流 热带环流 低纬度冬季风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立新 刘秦玉 +5 位作者 胡敦欣 李崇银 左军成 俞永强 孙澈 王启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24-1230,共7页
我国东部陆架海和南海是国防安全的重要门户;位处第二岛链以西的副热带北太平洋既是各国争夺的重要海区,又是我国从近海走向大洋的重要通道。围绕"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如何通过黑潮与我国近海动力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这一国... 我国东部陆架海和南海是国防安全的重要门户;位处第二岛链以西的副热带北太平洋既是各国争夺的重要海区,又是我国从近海走向大洋的重要通道。围绕"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如何通过黑潮与我国近海动力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这一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于2007年9月正式立项。该项目不仅有助于拓展和丰富海洋动力学理论,揭示我国近海及邻近大洋动力环境变异机制,提高预测能力,而且也将为维护我国国防安全和海洋权益,为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海洋动力环境保障。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和调整机理;②黑潮与我国近海的能量与水体交换过程及机制;③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与大气驱动力的耦合效应;④我国近海及邻近大洋动力环境变异的可预测性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北太平洋副热带内区环流变异的机理及其对黑潮的影响;黑潮源头变异机理及其对吕宋海峡水交换的影响和黑潮变异机理及其对东部陆架海域动力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热带环流 近海 相互作用 黑潮 变异
下载PDF
热带环流系统异常对2003年淮河持续性暴雨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何敏 龚振淞 许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3-329,共7页
利用高低层环流场及热带季风特征指数研究热带环流系统异常对2003年6~7月淮河持续性暴雨的影响。分析表明: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向北半球推进的过程与大暴雨过程紧密联系;淮河流域上空高、低层异常偏强的辐散、辐合环流,为黄河与长... 利用高低层环流场及热带季风特征指数研究热带环流系统异常对2003年6~7月淮河持续性暴雨的影响。分析表明: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向北半球推进的过程与大暴雨过程紧密联系;淮河流域上空高、低层异常偏强的辐散、辐合环流,为黄河与长江之间降水异常偏多提供了有利的高、低层环流条件;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较常年偏晚,热带夏季风及环流强度较常年稍偏弱,它的逐月变化相似于1991年,是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多雨的热带环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环流 异常特征 淮河大水
下载PDF
热带环流指数与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20
4
作者 祝从文 何敏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5-22,共8页
比较利用海—陆气压差和南亚季风环流定义的夏季风指数对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际变化的表征能力,根据影响东亚季风的主要热带环流定义了一个环流指数,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1982年~1994... 比较利用海—陆气压差和南亚季风环流定义的夏季风指数对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际变化的表征能力,根据影响东亚季风的主要热带环流定义了一个环流指数,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1982年~1994年夏季平均可降水量距平、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距平,通过高、低指数合成和高度场与同期的热带海表温度异常的SVD分析,结果表明,热带环流指数的高、低差异和年际变化对影响东亚夏季降水的大气环流型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环流指数 夏季 旱涝 年际变化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1996年春季副热带环流区浮游植物生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清良 林更铭 林金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20-128,共9页
鉴定浮游植物种类54属184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暖水种为140种(占76.5%).硅藻类和甲藻类等浮游植物的平均总细胞密度为198.71×102个/m3;蓝藻类藻丝体平均密度为44.55×102条/m3.浮游植物各类别的分布与水域的磷... 鉴定浮游植物种类54属184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暖水种为140种(占76.5%).硅藻类和甲藻类等浮游植物的平均总细胞密度为198.71×102个/m3;蓝藻类藻丝体平均密度为44.55×102条/m3.浮游植物各类别的分布与水域的磷酸盐含量、黑潮以及其他水系(涌升水和沿岸水等)等相关;蓝藻类的束毛藻(Trichodesmium)的分布还与50m以浅水体的平均水温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态 热带环流 藻类
下载PDF
热带环流异常对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何敏 许力 +1 位作者 李维京 张培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7-475,共9页
分析了造成 1 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的大尺度热带环流成因。指出1 998年处在热带环流强度偏弱的气候阶段 ,西太平洋暖池地区对流活动偏弱 ,南海热带夏季风持续异常偏弱 ,副热带夏季风偏强是造成长江持续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西太平... 分析了造成 1 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的大尺度热带环流成因。指出1 998年处在热带环流强度偏弱的气候阶段 ,西太平洋暖池地区对流活动偏弱 ,南海热带夏季风持续异常偏弱 ,副热带夏季风偏强是造成长江持续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西太平洋热带对流层高低层环流系统的异常分布 ,为 1 998年长江特大洪涝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还探讨了热带环流异常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可能途径 ,它们的关系在1 998年夏季降水预测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 热带环流 长江流域 1998年 洪涝灾害
下载PDF
热带环流异常与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何敏 李小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81-189,共9页
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给出我国夏季雨带分型的定量指标,它们分别代表三种典型雨型。文章分析了夏季不同雨型年的热带环流特征,讨论了热带风场与前三个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时间系数之间的相关场分布。结果表明:夏季南方类雨... 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给出我国夏季雨带分型的定量指标,它们分别代表三种典型雨型。文章分析了夏季不同雨型年的热带环流特征,讨论了热带风场与前三个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时间系数之间的相关场分布。结果表明:夏季南方类雨型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850hPa(200hPa)纬向风成正(负)相关;北方类雨型与澳大利亚附近高低空纬向风密切相关;中间类雨型则对印度洋地区的环流异常响应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环流 降水 分布 夏季 中国
下载PDF
线性准地转模型中副热带环流对潜热加热的定常响应 Ⅰ.基本性质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亚妮 刘屹岷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68-878,共11页
利用线性理论模型进行解析和模拟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基础研究方法之一,其简单明了,解释了如Rossby波形成等重要的环流现象。近年,有研究(Chenetal.,2001)运用定常线性准地转模型研究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在相似加热强迫下,其结果与理论研究和... 利用线性理论模型进行解析和模拟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基础研究方法之一,其简单明了,解释了如Rossby波形成等重要的环流现象。近年,有研究(Chenetal.,2001)运用定常线性准地转模型研究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在相似加热强迫下,其结果与理论研究和GCM的研究不同。本文运用该模型系统研究了由季风降水产生的潜热加热所激发的副热带定常波的结构特征,以理解其结果与GCM不一致的原因。研究表明基本流对热强迫的定常波的结构有重要的影响:(1)当基本流为东风或为零时,定常波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第一斜压结构,波动振幅随东风的增大而减小;(2)当基本流为西风时,呈现向上的传播特征,振幅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且存在一个临界风速Uc(约3m/s),此时,波动振幅最强;基本流的平流作用具有非对称性,西风时平流作用远远强于东风。由此揭示了该线性模型解的本质:加热在热源区所激发的经向地转涡度输送必须能够平衡加热的位涡制造和纬向位涡平流;基本流的经向和垂直方向的变化使得气旋和反气旋中心偏向热源中心北侧,并进一步发现当基本流为夏季亚洲季风区纬向平均的纬向风场时,线性模型的解中位于中低层的反气旋中心显著抬升,而不出现在地面上,与完整的大气环流模式的结果接近。说明即使在线性模式中,洋面副高的形成也不能完全用季风潜热加热来解释;另外,静力稳定度对热强迫的副热带环流的影响也很重要,使热源的强迫作用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准地转模型 潜热加热 热带环流 纬向平流的非对称性 静力稳定度
下载PDF
热带环流演变与南海季风爆发 被引量:5
9
作者 江静 钱永甫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3-91,共9页
利用 1 95 8~ 1 997年的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南、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气候特征 ,并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研究发现阿拉伯海经向环流管的上升气流和南半球纬向环流管的上升气流在 5月份同时到达南海 ,经向... 利用 1 95 8~ 1 997年的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南、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气候特征 ,并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研究发现阿拉伯海经向环流管的上升气流和南半球纬向环流管的上升气流在 5月份同时到达南海 ,经向环流管低层的偏西风和纬向环流管低层的偏南风共同组成西南风 ,于是 5月份西南季风在南海地区首先爆发。此外 ,由于青藏高原地形及各经度海陆分布的影响 ,造成太阳辐射加热不均 ,是热带夏季风爆发的直接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季风爆发 热带环流 环流 夏季 地形 海陆分布 太阳辐射
下载PDF
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邢小罡 赵冬至 +1 位作者 王林 樊伟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38-1047,共10页
首次通过2008年12月-2010年3月在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复活节岛外海)投放的一台Bio-Argo浮标的观测数据,分析与研究了该海区叶绿素a垂向分布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作为典型的贫营养水体,南太平洋环流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仅为O.02mg m... 首次通过2008年12月-2010年3月在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复活节岛外海)投放的一台Bio-Argo浮标的观测数据,分析与研究了该海区叶绿素a垂向分布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作为典型的贫营养水体,南太平洋环流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仅为O.02mg m^(-3),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SCM)仅为0.15mg m^(-3)左右。SCM出现在180m深处,而次表层生物量极大值(SBM)的深度约50m。此外,SCM的深度存在季节特征,冬浅(150m)夏深(200m),位于真光层之下约30m。虽然SCM的深度在6月达到最浅,但SCM层的厚度和强度在7月才降至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混合层在6月时仍然持续加深导致的。通过估算日光合有效辐照度(PAR)的垂向分布发现,SCM大约位于0.2%光强深度处,跟随等光照线(PAR=0.08 mol quanta m^(-2)d^(-1))而发生季节波动,经分析,这主要是由于Chla:C值随光强变化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rgo浮标 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 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SCM) 次表层生 物量极大值(SBM) 光合有效辐照度(PAR)
下载PDF
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表层水的^(210)Po/^(210)Pb不平衡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嫱 陈敏 +2 位作者 杨伟锋 邱雨生 黄奕普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3-12,共10页
对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表层水中溶解态(<0.2μm)和颗粒态(≥0.2μm)210Po、210Pb的含量、分布、停留时间及其在颗粒物清除迁出过程中的分馏效应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水中溶解态210Po、210Pb的比活度分别介于0.14~3.75... 对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表层水中溶解态(<0.2μm)和颗粒态(≥0.2μm)210Po、210Pb的含量、分布、停留时间及其在颗粒物清除迁出过程中的分馏效应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水中溶解态210Po、210Pb的比活度分别介于0.14~3.75和1.41~6.87 Bq/m3之间;颗粒态210Po、210Pb的比活度分别介于0.35~2.49和0.18~3.18 Bq/m3之间.溶解相和颗粒相中的210Po/210Pb不平衡状态呈现截然不同的特征,溶解相中210Po相对于210Pb呈亏损状态,而在颗粒相中则呈过剩状态,反映出210Po与210Pb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差异,210Po具有更强的颗粒(生物)活性.由稳态不可逆模型计算出溶解态和颗粒态210Po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0.28、0.27 a;溶解态和颗粒态210Pb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0.88、0.15 a.由清除速率常数法计算得到的溶解态210Po、210Pb在颗粒清除过程中的平均分馏因子为4.73,且该分馏因子随颗粒氮含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停留时间的差异以及明显大于1的分馏因子均表明,210Po、210Pb在颗粒清除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分馏,而分馏因子与颗粒氮(PN)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则显示含氮组分对210Po、210Pb的分馏起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210Po 210Pb 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 清除 分馏
下载PDF
台湾以东副热带环流区大中型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景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2-97,共6页
根据1995-1997年期间在台湾岛以东副热带环流区进行4个季度月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及其群落的生态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大中型浮游桡足类呈低丰度(4个季度平均为6.75个/m^3... 根据1995-1997年期间在台湾岛以东副热带环流区进行4个季度月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及其群落的生态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大中型浮游桡足类呈低丰度(4个季度平均为6.75个/m^3)、低优势度(Y〈0.131)以及季节变化幅度小等特点.所记录的206种浮游桡足类中,5种生态类群共存.不同性质水系在测区间的动态制约着不同生态类群的配比,但丝毫左右不了热带大洋广布类群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桡足类 生态 台湾省以东副热带环流
下载PDF
滇中雨季早晚对前期热带环流异常的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艾永智 尤红 +1 位作者 解明恩 金少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7-614,共8页
使用云南省中部玉溪站1971—2007年逐年雨季开始期资料和同期1—5月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压场、高度场及风场资料,用相关分析、诊断分析和EOF等方法研究了滇中雨季开始期对冬、春季热带环流异常变化的响应关系,并利用太平洋东部副热... 使用云南省中部玉溪站1971—2007年逐年雨季开始期资料和同期1—5月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压场、高度场及风场资料,用相关分析、诊断分析和EOF等方法研究了滇中雨季开始期对冬、春季热带环流异常变化的响应关系,并利用太平洋东部副热带高压及大西洋亚速尔高压的平均气压与印尼和孟加拉湾地区的平均气压之差,定义了滇中雨季预测指数(MYRSPI)。结果表明:滇中雨季开始期对前期热带环流的异常变化会产生较强响应,当冬、春季热带高度场异常升高(降低)和MYRSPI为负(正)距平时,初夏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弱)、偏西(偏东),滇中雨季偏晚(偏早)。统计表明,MYRSPI对滇中雨季早晚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可在实际业务中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雨季早晚 响应关系 热带环流
下载PDF
春季低温连阴雨天气的热带环流和总云量分布 被引量:9
14
作者 席林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8期10-15,共6页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3—5月气温与降水资料,确定低温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现连阴雨及连晴过程所对应的热带环流及波谱特征有明显差异,热带太平洋156°E、180°剖面上总云量分布特征有显著不同,厄尔尼诺年与长江中下游连阴...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3—5月气温与降水资料,确定低温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现连阴雨及连晴过程所对应的热带环流及波谱特征有明显差异,热带太平洋156°E、180°剖面上总云量分布特征有显著不同,厄尔尼诺年与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天气的关系十分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低温 雨天气 热带环流 云量
下载PDF
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的微生物学——IODP329航次
15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共1页
IODP329航次将在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一系列站位的深海沉积物及其基岩中取心和测井,这些站位以不同水平的海洋生物生产力和基底时代(6~(84~124.6Ma)为特征(图1)。本航次勘探的主要目的:(1)记录极度贫乏营养物质的深海次海底沉积物中... IODP329航次将在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一系列站位的深海沉积物及其基岩中取心和测井,这些站位以不同水平的海洋生物生产力和基底时代(6~(84~124.6Ma)为特征(图1)。本航次勘探的主要目的:(1)记录极度贫乏营养物质的深海次海底沉积物中微生物生长环境、新陈代谢活动、遗传结构以及组合特征;(2)检验海洋因素(如表层海洋生物生产力)从环流中心到环流边缘是如何控制微生物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 热带环流 大洋环流 IODP329 深海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
下载PDF
东亚寒潮爆发对热带环流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
16
作者 温市耕 《内蒙古气象》 1999年第3期4-10,共7页
关键词 东亚寒潮 热带环流 反馈作用 冷涌 地形
下载PDF
印度洋热带环流圈热盐输运及其对区域气候模态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杜岩 张涟漪 张玉红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3-254,共12页
受季风系统影响,热带印度洋的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在北印度洋尤其明显。但在气候平均态意义上,热带印度洋环流在赤道为东向流动,在赤道以南为西向流动,在东、西部边界分别向南、向北流动,从而与其他大洋类似,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 受季风系统影响,热带印度洋的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在北印度洋尤其明显。但在气候平均态意义上,热带印度洋环流在赤道为东向流动,在赤道以南为西向流动,在东、西部边界分别向南、向北流动,从而与其他大洋类似,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热带环流圈,称之为印度洋热带环流圈。立足于此环流圈,从环流热盐输运及其气候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讨论了印度洋热带环流系统与温盐分布和区域主要气候模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热带环流 热盐输运 气候模态
原文传递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秦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9-696,i002,共9页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热量的经向输送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对近 10年有关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研究成果有 :用卫星高度计首次观测到全球海洋Rossby波的传播特征 ;确定了气候意义下...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热量的经向输送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对近 10年有关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研究成果有 :用卫星高度计首次观测到全球海洋Rossby波的传播特征 ;确定了气候意义下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为 2支 ,揭示了其中一支与北太平洋模态水的存在有关 ,另一支是夏威夷群岛附近海洋 大气 陆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次发现了台湾以东黑潮流量有显著的准 10 0天振荡等。本文还提出了在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中目前存在的新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热带环流 气候变化 海洋-大气作用 温跃层
下载PDF
近40年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生态系变化的^(226)Ra证据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俊鸿 陈敏 +5 位作者 邱雨生 李艳平 马嫱 吕娥 张润 黄奕普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2797-2802,共6页
利用1999年7~10月和2003年10~12月实测的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表层水^(226)Ra含量,结合文献所报道的历史数据,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表层水体^(226)Ra含量呈下降趋势,反映出全球变化导致该海域生态系结构的变化... 利用1999年7~10月和2003年10~12月实测的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表层水^(226)Ra含量,结合文献所报道的历史数据,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表层水体^(226)Ra含量呈下降趋势,反映出全球变化导致该海域生态系结构的变化.全球增暖一方面导致了该海域水体层化作用的加强,进而导致上层水体Ra补充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全球增暖导致海域生物生产力的升高,进而导致Ra迁出量的增加.^(226)Ra含量的上述变化与文献报道的该海域叶绿素a、硅酸盐、磷酸盐含量与初级生产力的历史变化趋势相吻合,确证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正发生着可观测的生态系统变化.在上层海洋层化作用加强的情况下,为维持海域升高的生物生产力,其“新”氮可能的来源是海洋的固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 ^226RA 生态系变化
原文传递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经向输送与Sverdrup输送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姜华 王辉 +1 位作者 朱江 谭本馗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0-203,共4页
基于再分析资料,比较了应用流速资料直接计算的和基于Sverdrup关系应用风应力资料估算的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经向体积输送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海洋内区气候平均状态下,Sverdrup输运与实际的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经向体积输送相差甚小.对... 基于再分析资料,比较了应用流速资料直接计算的和基于Sverdrup关系应用风应力资料估算的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经向体积输送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海洋内区气候平均状态下,Sverdrup输运与实际的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经向体积输送相差甚小.对于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经向体积输送的10年际变化特征,由于海洋环流对风应力变化的响应只有当第一模态斜压Rossby波到达西边界后才能完成,所以当应用该延迟时间修正了Sverdrup输运函数后,修正后的Sverdrup输运与实际的经向输送的十年际变化趋势就有了很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在西边界附近.结果表明Sverdrup平衡不仅在气候平均意义下是副热带内区环流很好的近似,而且当考虑了第一斜压模态Rossby波的传播时间后,Sverdrup平衡也可以很好地估计海洋环流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流经向输送 延迟的Sverdrup输送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