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500hpa暖性高压生成的热成风适应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国平 万军 邓思华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991年第Z1期1-8,共8页
本文利用热成风适应原理,采取分解分析法对青藏高原500hpa暖性高压的生成机制作了一些定性和定量的讨论。结果表明:在扰动的水平尺度大于热成风适应的特征尺度的条件下,当源地有明显的负值非热成风涡度出现时,流场将向温度场适应,而温... 本文利用热成风适应原理,采取分解分析法对青藏高原500hpa暖性高压的生成机制作了一些定性和定量的讨论。结果表明:在扰动的水平尺度大于热成风适应的特征尺度的条件下,当源地有明显的负值非热成风涡度出现时,流场将向温度场适应,而温度场由于高原的加热作用存在暖中心或暖脊,则适应的结果在高原大气500hpa形成暖性高压,并伴随高层辐合,低层辐散及下沉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高原高压 地转适应 热成风适应 热成风涡度
全文增补中
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在东北冷涡暴雨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东海 杨帅 +1 位作者 钟水新 韩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38-1246,共9页
引入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并将其应用于东北冷涡暴雨的诊断分析。理论上,切变风螺旋度定义为风速垂直切变与绝对涡度矢量的点积,表示风速垂直方向的分布不均匀对涡管的扭转效应,由扭转项和垂直涡度的辐合辐散项两部分组成。热成... 引入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并将其应用于东北冷涡暴雨的诊断分析。理论上,切变风螺旋度定义为风速垂直切变与绝对涡度矢量的点积,表示风速垂直方向的分布不均匀对涡管的扭转效应,由扭转项和垂直涡度的辐合辐散项两部分组成。热成风螺旋度是在切变风螺旋度的基础上利用地转关系和热成风关系得出的简化形式,其强度和符号取决于上升气流和暖湿空气的配置。相对于切变风螺旋度,热成风螺旋度的计算只需要单平面层的资料即可,避免了垂直差分计算,这大大弥补了台站观测中垂直层密度稀疏或者边界层的处理等问题的不足,使得计算大大简化,便于业务应用。在以上定义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的中尺度资料,诊断分析这次降水过程中的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分析表明,降水中心位于切变风螺旋度的正值和负值区的边界,与降水的强度变化一致;而作了热成风近似后的切变风螺旋度中的扭转项(即热成风螺旋度),与切变风螺旋度相似,也能较好地诊断降水和对流(尤其是强降水和强对流)的发展,而且其对暴雨的诊断优于传统的螺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风螺旋度 热成风螺旋度 东北冷涡 暴雨
下载PDF
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对登陆台风降水的诊断能力分析台风泰利个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喻自凤 余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1-863,共13页
文中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了台风泰利的登陆过程,模拟的台风路径、天气形势和降水都与观测基本一致,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真实的天气过程。再利用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H_2)对登陆台风泰利降水的诊断能力,结果表明它... 文中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了台风泰利的登陆过程,模拟的台风路径、天气形势和降水都与观测基本一致,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真实的天气过程。再利用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H_2)对登陆台风泰利降水的诊断能力,结果表明它对深入内陆的台风强降水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而对刚登陆前后的台风降水诊断能力不如经典螺旋度。特别地,H_2在提前1 h时与泰利降水达到最高相关系数,且在提前1—5 h时,它与降水的相关性比经典螺旋度的高,表现出十分显著的预示降水增幅的能力。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刚登陆前后,泰利台风中心850-200 hPa的风场垂直切变较小(约5 m/s),其最强降水出现在路径右侧300 km半径范围以内,与低空的正温度平流、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等无明显的关系,而低空相对涡度能够很好地反映降水的变化,这是经典螺旋度与降水在这一阶段相关性优于H_2的主要原因。而在深入内陆后,台风泰利本体环流减弱,受北部西风槽的影响逐渐增强,环境风场垂直切变迅速增大,发生强降水的庐山和大别山区处于顺垂直风切变方向左侧。在东北向的垂直风切变情况下,庐山和大别山强降水区上空有向东的高空急流出流,强高空辐散诱发垂直次级环流,从而激发对流,形成强上升运动区,因此H_2的诊断优势在这一阶段表现得最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 台风 降水诊断
下载PDF
非热成风平衡基流的对称不稳定
4
作者 周伟灿 陈久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271-281,共11页
采用适合于中尺度研究的f平面、非静力平衡、滤声波模式,运用解析方法研究了具有非热成风梯度存在的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及低空急流入口区左侧的对称不稳定性问题。求出了扰动流函数解析表达式,从而定性地分析了由于非热成风梯度的存... 采用适合于中尺度研究的f平面、非静力平衡、滤声波模式,运用解析方法研究了具有非热成风梯度存在的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及低空急流入口区左侧的对称不稳定性问题。求出了扰动流函数解析表达式,从而定性地分析了由于非热成风梯度的存在,中尺度扰动波结构以及波振幅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解析求解得到了扰动半波长Lc及非热成风梯度存在时的对称不稳定判据。所得理论结果可以解释在平行型高低空急流入口区之间产生强暴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不稳定 热成风平衡基流 空间不稳定
下载PDF
非热成风平衡基流的对称不稳定及在涡旋大气中的动力诊断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力维 陆汉城 钟科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0年第6期86-91,共6页
从湿大气的绝热、无粘、包辛内斯克近似的二维线性化方程组出发 ,考虑基本气流热成风不平衡 ,在经典的对称不稳定理论基础上推导出修正了的对称不稳定判据 ,发现基流热成风不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对称不稳定发展。同时根据推导出的判... 从湿大气的绝热、无粘、包辛内斯克近似的二维线性化方程组出发 ,考虑基本气流热成风不平衡 ,在经典的对称不稳定理论基础上推导出修正了的对称不稳定判据 ,发现基流热成风不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对称不稳定发展。同时根据推导出的判据 ,利用高分辨率的模式输出资料 ,对一次飓风过程作了对称不稳定的动力诊断 ,发现对称不稳定是飓风眼壁中深厚倾斜上升运动产生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风平衡 对称不稳定 倾斜上升运动
下载PDF
非热成风涡度平流和层结稳定度对梅雨暴雨发生发展的作用分析
6
作者 周福 《浙江气象》 1991年第1期18-22,共5页
暴雨发生发展直接的判断是看雨区上空的抽气式垂直环流是否发展和维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暴雨的发生发展与地转调整过程中产生的热成风不平衡加剧现象关系密切。加剧现象是在怎样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下发生,对此,本文试从已... 暴雨发生发展直接的判断是看雨区上空的抽气式垂直环流是否发展和维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暴雨的发生发展与地转调整过程中产生的热成风不平衡加剧现象关系密切。加剧现象是在怎样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下发生,对此,本文试从已存在降水的情况下(此时空气近饱和)分析实况存在的热成风不平衡的分布和层结不稳定水平分布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风 涡度平流 暴雨中心 天气尺度 垂直环流 上升运动 低空急流 地转偏差 气旋性曲率 过程综合
下载PDF
用热成风螺旋度诊断强对流灾害天气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润山 《气象科技》 2008年第1期15-19,共5页
通过2006年7月1~31日逐日08:00探空资料计算1000~100hPa各层的热成风螺旋度,分析热成风螺旋度在各层等压面以及垂直剖面图上的分布与强对流灾害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出现前,当地到邻近上游地区有正热成风螺旋度... 通过2006年7月1~31日逐日08:00探空资料计算1000~100hPa各层的热成风螺旋度,分析热成风螺旋度在各层等压面以及垂直剖面图上的分布与强对流灾害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出现前,当地到邻近上游地区有正热成风螺旋度高值区(中心)存在,当高值中心数值很大、正值区垂直方向层次较厚时,出现的对流性灾害天气强度较大,出现站点数较多。热成风螺旋度正值中心出现在强对流灾害天气产生以前,且有6h以上的提前量,因此可以用热成风螺旋度诊断强对流灾害天气,作为预报指标,建立预报概念模型,为强对流灾害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风 螺旋度 诊断 强对流灾害天气 预报
下载PDF
谈热成风规则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8
作者 孔凡忠 刘贵真 《山东气象》 1992年第1期8-11,共4页
在斜压大气中,温度场的不均匀分布是大气运动能量的来源。大气的波动运动带动冷暖空气进行垂直和径向交换,使温度场得到调整。而温度场在调整中通过热成风作用也改变着大气的运动。天气系统的生消、强弱和移动均受大气流场和温度场配置... 在斜压大气中,温度场的不均匀分布是大气运动能量的来源。大气的波动运动带动冷暖空气进行垂直和径向交换,使温度场得到调整。而温度场在调整中通过热成风作用也改变着大气的运动。天气系统的生消、强弱和移动均受大气流场和温度场配置的影响。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分析热成风对天气系统的作用是天气形势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风 天气分析 斜压大气 锋区 天气形势分析 天气预报业务 生消 纬向 东风波 环流形势
下载PDF
热带大气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崇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193-199,共7页
自80年代以来,热带大气动力学的研究继60年代之后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国内外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近四年来成果十分喜人,如果我们把60年代的工作看成是热带大气动力学的奠基,因为当时的三个主要工作(第二类条件不稳定理论,热带大... 自80年代以来,热带大气动力学的研究继60年代之后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国内外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近四年来成果十分喜人,如果我们把60年代的工作看成是热带大气动力学的奠基,因为当时的三个主要工作(第二类条件不稳定理论,热带大气波动和积云对流参数化理论)都是热带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理论,那么80年代的研究则是在上述基本理论基础上,联系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大气环流的一些异常变化提出新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动力学 大气波动 积云对流 气候变化 基本理论基础 ENSO 李崇银 热成风涡度 动力学机制 东风波
下载PDF
上海“0185”热带低压特大暴雨维持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杜小玲 喻自凤 +1 位作者 鲁崇明 王元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1-632,共12页
发生在上海地区的2001年8月5~6日热带低压特大暴雨过程(简称"0185"过程)是一次高影响性、灾害性天气.对于此次事件的预报失败,凸现了该过程的动力复杂性,并引起台风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采取天气学诊断、动力学分析和数值模... 发生在上海地区的2001年8月5~6日热带低压特大暴雨过程(简称"0185"过程)是一次高影响性、灾害性天气.对于此次事件的预报失败,凸现了该过程的动力复杂性,并引起台风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采取天气学诊断、动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应用日本20km高分辨率RSM-RANAL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产品对于暴雨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起上海"0185"特大暴雨过程并不是热带低压本体降水;"0185"过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夏季强大的西北太平洋副高控制区域,同样可以维持强盛的中尺度低涡环流中心;而上述两点恰恰是导致预报人员误判并导致预报失败的两个重要原因."0185"过程中北方冷涡南压和热带暖心低压北上产生的强烈冲击导致高压带断裂或减弱,使得中尺度低压环流中心得以发展和维持.冷槽南压和热带暖心低压北上所激发的中尺度对流辐合体(MCC)在卫星云图上清晰可辨.在此分析基础上,引入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它能很好地反映温度场水平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水平环境风场垂直切变,而此垂直切变与低涡系统经向移动风矢所构成的水平螺旋度,进一步和上升对流通过涡管倾斜作用相纽结,表征了导致特大暴雨强盛涡旋上升对流的维持机理.事实上,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确能较好地反映降水落区和降水随时间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 暴雨 带低压 中尺度对流性云团
下载PDF
热带气旋变性过程客观判别方法在“海马”变性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迎新 张守保 王福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1-348,共8页
介绍了一种判别热带气旋变性过程的客观方法。此客观方法使用三个判别参数:对流层低层热力非对称参数B、高低层的热成风-VTU、-VTL对变性过程进行诊断判别。此方法使用格点的数值预报产品,计算简单、使用方便,便于业务化。同时针对2004... 介绍了一种判别热带气旋变性过程的客观方法。此客观方法使用三个判别参数:对流层低层热力非对称参数B、高低层的热成风-VTU、-VTL对变性过程进行诊断判别。此方法使用格点的数值预报产品,计算简单、使用方便,便于业务化。同时针对2004年影响我国的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其变性过程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此客观方法所定义的三个判别参数B、-VTU、-VTL在"海马"的变性过程中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气旋 变性过程 力非对称参数 热成风
下载PDF
影响“05.06.25”长江流域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 被引量:39
12
作者 王晓芳 廖移山 +1 位作者 闵爱荣 崔春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7-205,共9页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值资料,分析了影响2005年6月25日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及其移动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5日移出川东影响长江中游的西南低涡是一个显著不对称的斜压系统,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低涡...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值资料,分析了影响2005年6月25日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及其移动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5日移出川东影响长江中游的西南低涡是一个显著不对称的斜压系统,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低涡移动过程中非地转平衡性很强,高层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平流的共同作用,是低涡移动过程中周围大气维持较大的非热成风涡度,从而造成低涡区域上空强上升运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低空急流 非地转平衡 热成风涡度
下载PDF
暖性西南低涡生成的一种可能机制 被引量:51
13
作者 李国平 万军 卢敬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91-99,共9页
本文根据非绝热、有摩擦情况下的热成风适应原理,探讨暖性西南低涡生成的机制,并对两次暖性西南低涡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暖性西南低涡生成前12小时,在低涡源地附近存在较大的正值非热成风涡度,地面感热加热和暖平流对于产生正值非... 本文根据非绝热、有摩擦情况下的热成风适应原理,探讨暖性西南低涡生成的机制,并对两次暖性西南低涡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暖性西南低涡生成前12小时,在低涡源地附近存在较大的正值非热成风涡度,地面感热加热和暖平流对于产生正值非热成风涡度有重要贡献。由于西南低涡在生成初期为一浅薄系统,v 值较大时,L>L_0的条件可以满足,适应的结果在低层形成暖性西南低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热成风涡度 暖平流 非绝 斜压 偏南气流 上升运动 低层辐合 高层辐散 涡度平流
下载PDF
北京夏季夜间低空急流特征观测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李炬 舒文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0-368,共9页
利用三年夏季系留气艇探测结果,分析了北京夏季夜间低空急流的一般特征.30%的夜间观测记录出现了低空急流.急流平均高度为200m,其最大频率出现在140m左右,90%急流出现在320m以下.W、SW、SE是夜间低空急流的主要风向.不同观测地点低空急... 利用三年夏季系留气艇探测结果,分析了北京夏季夜间低空急流的一般特征.30%的夜间观测记录出现了低空急流.急流平均高度为200m,其最大频率出现在140m左右,90%急流出现在320m以下.W、SW、SE是夜间低空急流的主要风向.不同观测地点低空急流在速度、风向和高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城区低空急流高度大部分时间比郊区高.个例分析表明,在夜间稳定边界层条件下,低空急流与局地山谷风环流强弱变化有很好相关.进一步成因分析认为,斜坡地形产生的热成风、山谷风环流可能是北京夏季夜间低空急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低空急流 稳定边界层 系留气艇 热成风 山谷风
下载PDF
100km以下风场对远程弹箭运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臣明 张微 韩子鹏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69-1172,共4页
在p坐标系中建立了100 km高度范围内自由大气风场的计算模型,根据Nimbus-7卫星探测器(SAMS)温度数据,利用热成风公式对100 km以下的风场进行了计算分析,与某火箭探空实测数据的对比曲线显示:计算风场与火箭实测风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说... 在p坐标系中建立了100 km高度范围内自由大气风场的计算模型,根据Nimbus-7卫星探测器(SAMS)温度数据,利用热成风公式对100 km以下的风场进行了计算分析,与某火箭探空实测数据的对比曲线显示:计算风场与火箭实测风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说明根据卫星探测温度数据,在p坐标系中利用热成风公式计算高空风场的方法是可行的。以某远程火箭为对象进行的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受高空风的影响,远程弹箭的射程差与侧偏都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应用气象学 外弹道学 高空风场 远程弹箭 地转风 热成风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一次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动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勇 丁治英 +1 位作者 沈新勇 李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6-135,共10页
针对2007年7月8日发生在苏皖淮河流域的暴雨,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结果、FNL每日4次1°*1°再分析资料、6h地面实况观测降水资料和FY-2相当黑体亮温TBB资料对该次降水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次降... 针对2007年7月8日发生在苏皖淮河流域的暴雨,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结果、FNL每日4次1°*1°再分析资料、6h地面实况观测降水资料和FY-2相当黑体亮温TBB资料对该次降水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次降水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强降水发生在呈准东西向分布的梅雨锋上。位于蒙古国与我国华北—东北交界处上空的切断低压给淮河流域输入了冷空气。冷空气与西南低空急流带来的暖湿气流交汇,增强了大气斜压性;(2)正的非热成风涡度的发展促进了高层相对于低层的辐散减压,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3)低空强急流带所形成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对暴雨落区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诊断分析 梅雨锋暴雨 热成风 低空急流
原文传递
西藏地区近几十年的增湿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罗布 卓嘎 赤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6,共5页
利用1955—2000年西藏6个地面观测站的46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几十年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气温、降水及水汽压变化特征,并利用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解释气温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近几十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世纪9... 利用1955—2000年西藏6个地面观测站的46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几十年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气温、降水及水汽压变化特征,并利用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解释气温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近几十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为显著(10年上升了0.32℃);全区降水量也有增多趋势;1955—1964年西藏地区气温升高时,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上升,导致降水量同时增多。1965—1981年气温、降水和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的变化幅度均较小。1982—2000年气温显著上升时,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上升,引起湿旋转作用加强,温度扰动加强,从而进一步加速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更多的降水;与此同时,地面蒸发量却减少,导致地表水增加,引发更多的地质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气候变暖 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 湿旋转效应
下载PDF
2007年7月7—9日淮河流域梅雨锋雨带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勇 丁治英 +1 位作者 李勋 王群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5-52,共8页
针对2007年7月7—9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暴雨,采用NCEP1°×1°客观分析资料、6h地面观测降水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中雨带发生、发展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结论如下:(1)暴雨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南侧、南亚高压辐散场东侧,该区... 针对2007年7月7—9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暴雨,采用NCEP1°×1°客观分析资料、6h地面观测降水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中雨带发生、发展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结论如下:(1)暴雨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南侧、南亚高压辐散场东侧,该区域对流层高层为反气旋控制区,有利于低层低值系统的发展;(2)处于非热成风不平衡状态下的低空强急流带形成以后,对于雨带分布以及暴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3)视热源、视水汽汇廓线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体现了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加热环境大气的作用;(4)基于p坐标系的比湿垂直输送正值带可以较好地示踪雨带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暴雨 热成风 低空急流
下载PDF
气旋客观判别方法在两次江淮气旋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泓川 魏建苏 李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54,共9页
引用一种气旋客观判别方法——气旋相空间法,采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等,对两次江淮气旋个例进行研究,验证江淮气旋的结构演变和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江淮气旋的结构演变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低层热成风参数与中心气压的演变有... 引用一种气旋客观判别方法——气旋相空间法,采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等,对两次江淮气旋个例进行研究,验证江淮气旋的结构演变和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江淮气旋的结构演变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低层热成风参数与中心气压的演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热力不对称性参数的大幅下降和低层冷核的减弱对主要降水时段有明显的指示意义,效果优于基于温度平流偶极子的分析方法。同时探讨了该方法对江淮气旋的适应性及可改进处;该方法适用于格点数据,计算简便,有望投入气象业务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客观判别方法 江淮气旋 低层力不对称性参数 低层热成风参数
下载PDF
PN断面黑潮流速垂直分布特征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邓丽静 魏皓 汪嘉宁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9-526,共8页
基于全球海洋再分析模拟GLORYS2(Global Ocean Reanalysis Simulation 2)结果,分析了PN断面(126.0°E-128.2°E,1 000 m以浅)黑潮流速垂直结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探讨了黑潮流速垂直结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1)PN断面黑... 基于全球海洋再分析模拟GLORYS2(Global Ocean Reanalysis Simulation 2)结果,分析了PN断面(126.0°E-128.2°E,1 000 m以浅)黑潮流速垂直结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探讨了黑潮流速垂直结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1)PN断面黑潮夏季流量最大,春季次之,秋、冬季节最小;气候态平均的冬、夏季流速最大值都位于次表层,春、秋季节流速最大值位于表层;夏季相对流速较大、最大值深度较浅;等密线在黑潮主轴区下凹,冬季更为明显。流速最大值深度和密度水平梯度为零的深度均表现出了较大的年际差异,该年际变化甚至超过季节差异;2)流速与密度符合热成风关系。黑潮通量由太平洋大尺度风场及中尺度运动两者共同决定,但局地的热通量和环流对温盐的输运共同影响密度场,调节黑潮流速的垂直分布,影响水通量的分配及营养盐输运;3)有些年份夏季流速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可能是夏季西南季风诱导陆架水离岸输运进入黑潮上层导致的结果。非线性、非地转物理过程的影响没有考虑在本研究中,热成风关系能够解释黑潮流速垂直分布形成的部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流速垂直分布 热成风关系 PN断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