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模式,对淡水扰动试验中不同热盐环流(thermohline circulation,THC)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气候响应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海洋、...基于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模式,对淡水扰动试验中不同热盐环流(thermohline circulation,THC)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气候响应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海洋、大气要素的气候态差异显著。相对于高平均强度,在低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地区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海表密度(sea surface density,SSD)、表面气温(surface air temperature)异常减弱,最大负异常位于GIN(Greenland sea—Iceland sea—Norwegian sea)海域;海平面气压(sealevel pressure,SLP)异常升高,相应于北大西洋海域降温,表现为异常冷性高压的响应特征;海冰分布区域向南扩大;北大西洋西部热带海域降水减少,导致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南移。2)在不同THC平均强度下,SST、SSS和SSD年际异常最显著的区域不同;在高平均强度下,最显著区域位于GIN海域,而在低平均强度下则位于拉布拉多海海域。3)在高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SST主导变率模态的变率极大区域位于GIN海,而在低平均强度下该极大区域不存在;北大西洋SLP的主导变率模态表现为类NAO型,但在高平均强度下,类NAO型表现得更明显。展开更多
使用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模式的"淡水扰动试验"结果,对热盐环流强度减弱后中国区域冬、夏气候的不同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CSM3可较为准确地再现中国附近区域表面气温及降水量的量值和...使用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模式的"淡水扰动试验"结果,对热盐环流强度减弱后中国区域冬、夏气候的不同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CSM3可较为准确地再现中国附近区域表面气温及降水量的量值和分布形态。当热盐环流年平均强度减弱约80%之后,中国区域冬、夏季的表面气温与降水量显著降低,但冬、夏季的降低幅度与空间分布形态存在显著的差异。冬季的降温幅度较大且分布较为一致,平均降温幅度可达2.2℃,最大的降温幅度可达4℃;夏季的降温幅度相对较小且南北差异较大,平均降温幅度为1.3℃,最大的降温幅度为3℃。冬、夏季降水量的降低幅度都在6%左右,但其成因及其分布形态都存在显著差异。展开更多
基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模式,对淡水扰动试验下不同平均强度热盐环流(thermohline circulation,THC)的年代际波动特征及北大西洋气候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百年以上尺度的TH...基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模式,对淡水扰动试验下不同平均强度热盐环流(thermohline circulation,THC)的年代际波动特征及北大西洋气候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百年以上尺度的THC变化对其年代际尺度波动产生显著影响,高平均强度下THC的年代际波动周期更长、更显著。对不同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海、气要素与THC在年代际尺度上的相关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在高平均强度下,THC与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相关呈现为经向三核型分布,与海平面气压(sea lever pressure,SLP)的相关呈现为类NAO(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分布,而在低平均强度下,则不存在这2种模态分布;同时,在不同平均强度下,THC与各要素间的相关程度也不同,高平均强度下相关程度更高。展开更多
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4种最新辐射强迫情景,利用ECHAM5/MPI-OM(European Centre Hamburg Model 5/Max Planck Institute Ocean Model)气候模式输出的1850—2300年逐月混合层...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4种最新辐射强迫情景,利用ECHAM5/MPI-OM(European Centre Hamburg Model 5/Max Planck Institute Ocean Model)气候模式输出的1850—2300年逐月混合层深度、海表面温度、海表面盐度数据,分析大西洋热盐环流下沉区混合层深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辐射强迫增加,热盐环流下沉区混合层深度下降,混合层深度振荡周期在格陵兰-冰岛-挪威海(Greenland Sea–Iceland Sea–Norwegian Sea,GIN)海域减小,在拉布拉多海(Labrador Sea,LAB)海域变化不大;与GIN海域相比,LAB海域混合层深度对辐射强迫变化更敏感;两海区温度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时间较长,混合层深度对盐度的变化反应迅速;混合层深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在LAB海域中为盐度,而在GIN海域,低辐射强迫下温度主导混合层深度变化,中高辐射强迫下温度与盐度共同起主导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使用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模式的"淡水扰动试验"结果,对热盐环流强度减弱后中国区域冬、夏气候的不同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CSM3可较为准确地再现中国附近区域表面气温及降水量的量值和分布形态。当热盐环流年平均强度减弱约80%之后,中国区域冬、夏季的表面气温与降水量显著降低,但冬、夏季的降低幅度与空间分布形态存在显著的差异。冬季的降温幅度较大且分布较为一致,平均降温幅度可达2.2℃,最大的降温幅度可达4℃;夏季的降温幅度相对较小且南北差异较大,平均降温幅度为1.3℃,最大的降温幅度为3℃。冬、夏季降水量的降低幅度都在6%左右,但其成因及其分布形态都存在显著差异。
文摘基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模式,对淡水扰动试验下不同平均强度热盐环流(thermohline circulation,THC)的年代际波动特征及北大西洋气候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百年以上尺度的THC变化对其年代际尺度波动产生显著影响,高平均强度下THC的年代际波动周期更长、更显著。对不同平均强度下北大西洋海、气要素与THC在年代际尺度上的相关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在高平均强度下,THC与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相关呈现为经向三核型分布,与海平面气压(sea lever pressure,SLP)的相关呈现为类NAO(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分布,而在低平均强度下,则不存在这2种模态分布;同时,在不同平均强度下,THC与各要素间的相关程度也不同,高平均强度下相关程度更高。
文摘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4种最新辐射强迫情景,利用ECHAM5/MPI-OM(European Centre Hamburg Model 5/Max Planck Institute Ocean Model)气候模式输出的1850—2300年逐月混合层深度、海表面温度、海表面盐度数据,分析大西洋热盐环流下沉区混合层深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辐射强迫增加,热盐环流下沉区混合层深度下降,混合层深度振荡周期在格陵兰-冰岛-挪威海(Greenland Sea–Iceland Sea–Norwegian Sea,GIN)海域减小,在拉布拉多海(Labrador Sea,LAB)海域变化不大;与GIN海域相比,LAB海域混合层深度对辐射强迫变化更敏感;两海区温度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时间较长,混合层深度对盐度的变化反应迅速;混合层深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在LAB海域中为盐度,而在GIN海域,低辐射强迫下温度主导混合层深度变化,中高辐射强迫下温度与盐度共同起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