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1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测井仪被动式热管理系统室温冷却研究
1
作者 田志宾 彭嘉乐 +3 位作者 鄢星宇 魏赞庆 杨庚佳 罗小兵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4,共9页
被动式热管理系统能使测井仪内部电子器件的温度在工作时间内不超过耐温指标,然而热管理系统优异的隔热性能导致测井仪需要较长时间冷却,才能投入下一次工作。为此,提出了一种针对测井仪的室温冷却方案。通过将电路骨架从保温瓶内抽出... 被动式热管理系统能使测井仪内部电子器件的温度在工作时间内不超过耐温指标,然而热管理系统优异的隔热性能导致测井仪需要较长时间冷却,才能投入下一次工作。为此,提出了一种针对测井仪的室温冷却方案。通过将电路骨架从保温瓶内抽出置于空气中实现快速冷却,同时设置芯片保护壳避免内部电子器件与空气直接接触,能够避免较高温差所产生的热应力及水蒸气液化对内部电子器件的损坏,实现快速冷却。模拟和试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同时模拟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冷却方案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冷却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室温冷却方案可以解决测井仪被动式热管理系统冷却散热的问题,提高测井工作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仪 室温 被动式热管理 保护壳 冷却速率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建模及故障仿真
2
作者 雍加望 赵倩倩 冯能莲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8-316,共9页
文章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系统中各组成部件的工作机理,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搭建了燃料电池电堆电压、阴极、质子交换膜、阳极以及温度的数学机理模型,同时使用Simul... 文章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系统中各组成部件的工作机理,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搭建了燃料电池电堆电压、阴极、质子交换膜、阳极以及温度的数学机理模型,同时使用Simulink/Simscape物理建模平台搭建热管理系统的物理模型,将两种模型集成为完整的PEMFC系统仿真模型。在所搭建的热管理系统模型中注入典型故障:散热器风扇故障和冷却液流量不足故障,对各故障模式下的燃料电池性能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PEMFC系统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对热管理系统故障进行仿真,可以清楚地了解故障发生的机理,为其故障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热管理系统 Simulink/Simscape 建模 故障仿真
下载PDF
基于进气节流耦合后喷策略的柴油机排气热管理
3
作者 黄粉莲 朱玉 +3 位作者 万明定 申立忠 彭益源 夏大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7,共12页
为研究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再生升温过程中排气热管理策略对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入口温度、发动机性能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该研究分别选取低速低负荷、低速中负荷及中速低... 为研究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再生升温过程中排气热管理策略对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入口温度、发动机性能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该研究分别选取低速低负荷、低速中负荷及中速低负荷工况,通过试验研究进气节流和喷油控制参数对DOC入口温度、燃油经济性及排放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进气节流、推迟后喷正时和增大后喷油量能够有效提高DOC入口温度,主喷正时和喷油压力对DOC入口温度的影响较小。基于Box-Behnken试验设计与响应曲面法对低速低负荷工况下进气节流耦合后喷策略的排气热管理策略进行多目标优化,以进气量、后喷正时和后喷油量为因子,DOC入口温度、有效燃油消耗率(brak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BSFC)、氮氧化合物(nitrogen oxides,NOx)和烟度排放为优化目标。响应曲面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DOC入口温度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进气量、后喷油量、后喷正时;对BSFC和NOx排放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后喷油量、后喷正时、进气量;对烟度排放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进气量、后喷油量、后喷正时。当后喷正时为上止点后30℃A、进气量为87 kg/h、后喷油量为6 mg时,DOC入口温度达到最高,此时BSFC为275.4 g/(kW·h),NOx及烟度排放分别为7.38 g/(kW·h)和1.85 mg/m^(3)。优化后最佳进气量、后喷正时和后喷油量分别为87 kg/h、29℃A和5.4 mg,与优化前相比,DOC入口温度提升43.9℃,BSFC增加31.8 g/(kW·h),NOx和烟度排放分别降低18%和29%。研究结果可为DOC入口温度优化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优化 氧化催化器 排气热管理 响应曲面法
下载PDF
考虑热管理约束的柴电混动系统能量再分配策略
4
作者 刘波澜 李奔 +2 位作者 万鹏 范文浩 唐静娴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6-483,共8页
针对传统能量管理策略缺乏对恶劣工况下热约束的考虑问题,提出了一种能量再分配策略.该策略创建并验证了带有热管理子系统的柴电混动系统模型,并基于邻域分量分析确定了冷却能力指标各自的权重系数,进而得到能够反映系统热状态的综合热... 针对传统能量管理策略缺乏对恶劣工况下热约束的考虑问题,提出了一种能量再分配策略.该策略创建并验证了带有热管理子系统的柴电混动系统模型,并基于邻域分量分析确定了冷却能力指标各自的权重系数,进而得到能够反映系统热状态的综合热评价体系.结合热评价体系,提出了基于动量梯度下降法的能量再分配方法.以高海拔和电池冷却系统恶化两种典型工况为例对能量再分配策略进行实时仿真分析,两种工况下该策略均以牺牲较少综合油耗的代价明显改善了系统热状态,保障了车辆的可靠运行.结果证明了考虑热管理约束的能量再分配策略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管理 混动系统 综合评价体系 热管理 实时仿真
下载PDF
碳纳米管/天然橡胶热界面材料制备及热管理性能研究
5
作者 安东 陈嘉祺 贺日臻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85-4190,共6页
热界面材料是解决现代高功率和高集成化电子器件热量聚集和耗散的有效手段。基于三维网络结构调控导热性能的策略,以三聚氰胺泡沫(MF)为骨架,采用化学表面改性制备碳纳米管三维网络结构(CNT),并采用真空浸润法制备碳纳米管/天然橡胶热... 热界面材料是解决现代高功率和高集成化电子器件热量聚集和耗散的有效手段。基于三维网络结构调控导热性能的策略,以三聚氰胺泡沫(MF)为骨架,采用化学表面改性制备碳纳米管三维网络结构(CNT),并采用真空浸润法制备碳纳米管/天然橡胶热界面复合材料(CNT/NR),研究CNT含量对材料微观结构、导热性能和热管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NT的含量为2.2%(质量分数)时,CNT可附着于MF骨架并呈现完整连续的三维网络结构,其热界面复合材料垂直面外的导热率为1.58 W m^(-1) K^(-1),拉伸强度为12.9 MPa,断裂伸长率为489%,并具有显著的热管理性能,这表明CNT/NR热界面复合材料有望成为一种机具应用价值的热管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理 界面材料 性能 机械性能 CNT
下载PDF
虚拟仿真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
6
作者 王红 《南方农机》 2024年第9期136-139,共4页
文章综述了虚拟仿真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现状,介绍了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热管理系统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表明,相比传统方法,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热系统的设计效率,实现对复杂热过程的高精度预测,并... 文章综述了虚拟仿真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现状,介绍了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热管理系统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表明,相比传统方法,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热系统的设计效率,实现对复杂热过程的高精度预测,并进行系统级别的优化。通过与实车测试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所建立的热管理系统多域仿真平台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热管理系统 虚拟仿真 多域仿真
下载PDF
基于液冷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7
作者 张久魁 曹政 田镇 《制冷与空调》 2024年第2期15-21,共7页
作为电动车辆、船舶的动力装置,锂离子电池在运行过程中的温度调控对其性能、安全和寿命至关重要。基于液冷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具有冷却效率高、结构紧凑、调节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热管理。为了把握电池液冷技术的研究... 作为电动车辆、船舶的动力装置,锂离子电池在运行过程中的温度调控对其性能、安全和寿命至关重要。基于液冷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具有冷却效率高、结构紧凑、调节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热管理。为了把握电池液冷技术的研究进展与热点,从中国知网(CNKI)选取2013—2023年与动力电池液冷技术相关的198篇文献为数据源,借助文献计量软件VOSviewer,分别从载文量、期刊分布、科研机构、研究者、关键词等方面进行文献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液冷板结构优化、液冷板运行参数和数值计算模型3个研究方向。研究表明,电池液冷技术的热点聚焦在微通道液冷板、耦合相变材料的主被动式综合热管理及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多目标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热管理 液冷 研究现状 研究 主被动式综合热管理
下载PDF
纯电动商用车热泵型集成式热管理系统研究
8
作者 董欣 杨杰 +2 位作者 付凯强 杨龙涛 高星 《汽车制造业》 2024年第2期18-21,共4页
本文旨在探讨热泵型集成式热管理在纯电动商用车行业的应用和性能表现。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数据,发现热泵型集成式热管理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提升系统性能等。
关键词 纯电动商用车 泵技术 集成式热管理系统 泵型集成式热管理
下载PDF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应用与试验研究
9
作者 李锋 郎文嵩 +1 位作者 焦志浩 程浩杰 《重型汽车》 2024年第2期31-32,共2页
为了满足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需求,开发出一款电池热管理系统,同时阐述了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控制策略。通过试验研究表明,该热管理系统能够满足整车使用需求。该热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冷却动力电池系统,降低电池温度... 为了满足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需求,开发出一款电池热管理系统,同时阐述了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控制策略。通过试验研究表明,该热管理系统能够满足整车使用需求。该热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冷却动力电池系统,降低电池温度,缩小电池温差,有助于电池使用寿命延长,同时提升了电池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理技术 电池热管理系统 动力电池系统
下载PDF
平板热管式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仿真分析研究
10
作者 王悦齐 钱煜平 +2 位作者 谢翌 李炜烽 张扬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83,共12页
锂离子电池是航空混合电推进系统的关键子系统,本文针对基于平板热管的航空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方案进行设计与性能评估。针对一款锂离子电池模组进行建模与验证,初步设计平板热管方案并进行仿真分析;在原方案基础上,对平板热管散热翅片进... 锂离子电池是航空混合电推进系统的关键子系统,本文针对基于平板热管的航空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方案进行设计与性能评估。针对一款锂离子电池模组进行建模与验证,初步设计平板热管方案并进行仿真分析;在原方案基础上,对平板热管散热翅片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并开展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案可提高系统对流换热量。以优化后的平板热管为基础,结合航空器高空巡航工况的环境温度,平板热管换热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电池平均温度可降低10.6℃,降幅达18.83%。与水冷方案相比,平板热管优化方案散热能力与之相当,系统减重30%、能耗降低约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电推进 锂离子电池 高放电倍率 热管理 平板
原文传递
不同尾气热管理策略对当量天然气发动机WHTC循环排放的影响
11
作者 邓远海 宁德忠 +3 位作者 蒋继 潘恒斌 付长城 官维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59,共7页
国六天然气发动机采用等当量燃烧结合外部冷却EGR及TWC的排放控制技术路线,TWC的转化效率是保证发动机排放达标的重要因素,而催化器的入口温度是决定TWC转化效率高低的最重要影响参数之一。然而,在冷起动阶段及排气管路温降较大的情况下... 国六天然气发动机采用等当量燃烧结合外部冷却EGR及TWC的排放控制技术路线,TWC的转化效率是保证发动机排放达标的重要因素,而催化器的入口温度是决定TWC转化效率高低的最重要影响参数之一。然而,在冷起动阶段及排气管路温降较大的情况下,存在TWC入口尾气温度难以满足发动机及整车排放高效转化需求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在一台4.5 L排量的发动机和一辆搭载该发动机的城市环卫车上探究不同尾气热管理策略对发动机WHTC循环排放及整车作业循环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起动快速温升的尾气热管理策略,能有效提高冷起动阶段发动机尾气温度,WHTC循环的TWC入口温度达到300℃所需时间缩短了300 s,显著降低了NO_(x),CH 4和CO循环排放,降幅分别达到38.5%,38.5%和5.8%;采取在TWC上增加金属载体前级方案的尾气控制策略,WHTC循环的NO_(x),CH 4和CO循环排放分别降低了62.2%,42.8%和15.7%;采用对整车排气尾管包裹的尾气热管理策略,在整车作业循环工况下,TWC入口温度相比采用普通石棉包裹的方案提高了近200℃,使得NO_(x)瞬时排放值30 s平均值的最大值降低了60.9%,能更好地满足北京第六阶段的排放法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发动机 当量燃烧 尾气热管理 冷起动 排气温度
下载PDF
基于热电效应与相变耦合的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数值研究
12
作者 陈凯盛 周涛涛 +1 位作者 吴志根 陆威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27,共5页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工作性能影响巨大,需要增设热管理系统对电池在高温工况下散热。文中建立了一种基于热电效应和相变材料耦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采用半导体制冷片冷端直接为电池制冷,热端采用相变材料散热。为进一步强化系统散热性能,通...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工作性能影响巨大,需要增设热管理系统对电池在高温工况下散热。文中建立了一种基于热电效应和相变材料耦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采用半导体制冷片冷端直接为电池制冷,热端采用相变材料散热。为进一步强化系统散热性能,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半导体制冷片及相变材料对电池散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导体制冷片在高工作电流下,其制冷效果突出,但存在电池内部温差过大、相变材料短时间失效等问题难以在电池放电全程维持其合适工作温度,可应用于紧急情况下为电池迅速散热。当制冷片在低工作电流下工作时,制冷片输入工作电流为0.4—0.6 A,相比电池无热管理系统下的平均温度,电池最高平均温度降低约45℃,电池在放电全程散热效果显著,且电池内部最大温差小于5℃,均匀性良好。相变材料的熔点及潜热值大小对热管理系统散热性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效应 锂离子电池 热管理 相变材料 数值分析
下载PDF
面向短时/断续工作制的电机系统固–液相变热管理技术及应用发展
13
作者 邱书恒 王海峰 +3 位作者 熊斌 花为 邹亮 张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0-292,I0023,共14页
固–液相变现象表现出的潜热特性可有效平抑瞬时温升,将其应用于航天航空、奔越式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等电机热管理系统,可有效提高短时工作制或断续周期性工作制(S2—S8)下运行的伺服电驱动系统的瞬态性能。为了总结归纳固–... 固–液相变现象表现出的潜热特性可有效平抑瞬时温升,将其应用于航天航空、奔越式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等电机热管理系统,可有效提高短时工作制或断续周期性工作制(S2—S8)下运行的伺服电驱动系统的瞬态性能。为了总结归纳固–液相变材料的电机系统热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现状,该文针对固–液相变材料特性、系统数值计算与仿真模拟、样机实验测试方法、相变热管理系统结构等4个方面开展调研,并提出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发现:目前阶段石蜡和低温熔盐是适合电机系统的最佳相变介质,但仍存在导热系数较低的问题,需通过改性强化解决;通过机壳灌注相变材料,可有效实现温升平抑,但尚缺乏有针对性的热路拓扑设计;采用焓–多孔方法是模拟相变过程的理想手段,但糊状区参数的取值缺乏理论指导;最后,固–液相变过程的测试中侵入式传感器易对电磁、热、流场的自然演变过程产生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系统 热管理技术 S2—S8工作制 温升平抑 固–液相变材料 电系统结构 分析方法 实验测试方法
原文传递
面向月球基地的自循环热管理及发电系统研究
14
作者 孙培杰 王长焕 +4 位作者 李双菲 王东保 吕小静 翁一武 卜劭华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3,共8页
针对月球基地热管理需求,根据月面热环境特点,设计了一种面向月球基地的新型自循环热管理及发电系统。系统将有机朗肯循环(ORC)和喷射制冷循环(ERC)相结合,以仪器设备散热和太阳能或核能废热为热源,以外部冷背景为冷源,系统内一部分的... 针对月球基地热管理需求,根据月面热环境特点,设计了一种面向月球基地的新型自循环热管理及发电系统。系统将有机朗肯循环(ORC)和喷射制冷循环(ERC)相结合,以仪器设备散热和太阳能或核能废热为热源,以外部冷背景为冷源,系统内一部分的工质吸收热源,通过有机朗肯循环发电,另一部分工质通过蒸发器吸收航天员日常工作环境中的热量,为航天服和科学研究提供冷量。系统不需要外部电力,可以独立运行,实现发电与制冷。经分析模型计算,在满足月球基地热量收集、传输和排散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最大废热制冷率40%以上,总废热利用效率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基地 有机朗肯循环 自循环热管理 喷射制冷循环 发电
下载PDF
基于浸没式液冷的锂电池热管理研究进展
15
作者 江毅 李超恩 +2 位作者 温小栋 于航 刘东京 《暖通空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电池热管理系统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至关重要。随着电池能量密度和放电功率的提高,传统散热方案已无法满足当前电池散热的要求。浸没式液冷电池热管理系统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和动力系统的高效热管理解决方案之一,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 电池热管理系统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至关重要。随着电池能量密度和放电功率的提高,传统散热方案已无法满足当前电池散热的要求。浸没式液冷电池热管理系统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和动力系统的高效热管理解决方案之一,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锂离子电池浸没式液冷技术,包括单相浸没式液冷和两相浸没式液冷;探讨了冷却液种类、排布方式、流速、压力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及浸没式液冷效率的评价方法。同时,分析了目前浸没式液冷技术在电池热管理中的行业趋势。最后,对于浸没式液冷在锂电池热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为开发更高功率、更安全和更持久的电动汽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热管理 液冷 浸没式液冷 单相浸没式液冷 两相浸没式液冷 沸腾换
下载PDF
方形动力电池组多风道热管理研究
16
作者 白晓辉 高渊博 +1 位作者 张玉碧 刘存良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68,共9页
针对传统风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散热能力不足、电池组整体均温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层多风道风冷式冷却方法,采用挡风板将单风道系统分割为多风道系统,建立了多风道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实验方法测量了钴酸锂电池的放电温升... 针对传统风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散热能力不足、电池组整体均温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层多风道风冷式冷却方法,采用挡风板将单风道系统分割为多风道系统,建立了多风道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实验方法测量了钴酸锂电池的放电温升以及电阻与放电深度的关系,并针对多风道电池热管理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三风道U型热管理系统的散热效果优于其他热管理系统。当冷却空气流速为0.5 m/s时,三风道U型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最高温度降低8.4 K,最大温差减小12.4 K,电池组均温性提高。当冷却空气流速为5 m/s时,三风道U型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最高温度及温差均可以降低5.3 K。使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形动力电池 风冷 电池包 多风道热管理
下载PDF
相变材料和液冷结合的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性能优化
17
作者 姜鑫鑫 李凌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相变材料因其良好的控温能力在电池热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在高温环境和高放电倍率下,单纯依靠相变材料很难满足热管理的要求。设计了相变材料和冷却板混合的电池热管理方式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与采用纯相变冷却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变材料因其良好的控温能力在电池热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在高温环境和高放电倍率下,单纯依靠相变材料很难满足热管理的要求。设计了相变材料和冷却板混合的电池热管理方式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与采用纯相变冷却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电池间距、冷却液入口速度对电池最高温度以及相变材料液化率的影响,并对充放电循环过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高温和高放电工况下,液冷的引入解决了因相变材料完全液化导致的电池温度恶化和中间电池热量累积的问题。相比于纯相变冷却,当冷却液速度为0.5 m/s时,混合冷却可将电池的间距减小至3 mm,继续增大冷却液的速度对热管理性能提升较小。同时,液冷板的加入可以减少首次充放电循环对后续循环过程的影响,增加电池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热管理 数值模拟 相变材料 液冷
下载PDF
液冷型燃料电池热管理子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
18
作者 刘如意 王哲 +1 位作者 李玲莲 姜挥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1-710,共10页
温度是影响燃料电池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利用热管理子系统实现良好的温度控制是提高燃料电池性能及寿命的重要手段。针对液冷型燃料电池热管理子系统,在分析其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利用机理及经验公式建立完整的热管理系统模型,... 温度是影响燃料电池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利用热管理子系统实现良好的温度控制是提高燃料电池性能及寿命的重要手段。针对液冷型燃料电池热管理子系统,在分析其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利用机理及经验公式建立完整的热管理系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燃料电池的温度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合适的温度能够有效提高系统性能。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实时调节冷却系统进而实现电堆温度控制,采用流量跟随的方法削弱了控制变量间的耦合作用,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实现电堆温度的有效控制,在负载连续变化的情况下将出口温度及温差稳定在理想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热管理 系统建模 温度控制
下载PDF
光伏热管理与余热利用的热电一体化实验研究
19
作者 于晓琨 陶于兵 邓清清 《节能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06-109,114,共5页
为了对光伏组件进行高效热管理并实现太阳能资源充分利用,本文建立了光伏热管理的热电一体化系统,通过相变组件连接光伏组件和热电装置,实现光伏组件热管理和光伏余热发电。以电加热模拟光伏热流,研究了相变冷却、相变-翅片冷却、相变-... 为了对光伏组件进行高效热管理并实现太阳能资源充分利用,本文建立了光伏热管理的热电一体化系统,通过相变组件连接光伏组件和热电装置,实现光伏组件热管理和光伏余热发电。以电加热模拟光伏热流,研究了相变冷却、相变-翅片冷却、相变-翅片-水冷对光伏热管理及热电装置发电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一体化系统能够满足日常3 h高强度光照下光伏组件的有效热管理,热表面平均温度43℃与单纯相变冷却相比降低3.4℃,并且在热管理期间可以保持热电装置最大功率的平稳输出,最大输出功率约为相变冷却的6.05倍。通过实验研究与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一体化系统为光伏热管理及其余热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热管理 相变冷却 翅片冷却 水冷
下载PDF
柔性复合相变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的效果模拟研究
20
作者 耿银良 李建立 张云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7-192,共6页
以石蜡为相变材料、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为弹性载体、石墨烯为导热增强剂,制备了一种柔性复合相变材料(FCPCM),对FCPCM用于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的效果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与空气自然对流热管理手段相比,将FCPCM贴敷于... 以石蜡为相变材料、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为弹性载体、石墨烯为导热增强剂,制备了一种柔性复合相变材料(FCPCM),对FCPCM用于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的效果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与空气自然对流热管理手段相比,将FCPCM贴敷于锂离子电池表面进行被动式控温,可使锂离子电池表面中心最高温度至少降低1.89℃;在一定范围内增大FCPCM的导热系数和厚度,可减小电池表面中心最高温度和电池厚度方向的温差;FCPCM与锂离子电池之间的接触热阻也明显影响热管理效果,随着接触热阻增大,热管理效果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复合相变材料 锂离子电池热管理 放电倍率 参数化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