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2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埋管间负热阻现象的参数化研究与分析
1
作者 李露茜 廖全 +1 位作者 刘贤燕 彭清元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0-216,共7页
基于Mutipole方法对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外的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求解,在钻孔内三热阻和四热阻简化传热模型基础上,详细地分析钻孔内的复杂稳态传热过程,参数化研究埋管布置结构、回填料与岩土热物性等因素对钻孔内埋管间直接传热... 基于Mutipole方法对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外的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求解,在钻孔内三热阻和四热阻简化传热模型基础上,详细地分析钻孔内的复杂稳态传热过程,参数化研究埋管布置结构、回填料与岩土热物性等因素对钻孔内埋管间直接传热热阻的影响规律,揭示导致钻孔内埋管间负热阻现象的本质原因,对钻孔内热阻传热模型的工程实践应用给出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换热器 热阻 热阻现象 Multipole法
原文传递
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接触热阻实验研究
2
作者 杨万奎 郭啸宇 +6 位作者 曾和荣 郭玉川 唐彬 王冠博 严睿豪 孟兆明 郭斯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8,共9页
鉴于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的接触热阻参数对全固态堆芯空间反应堆系统的热量导出具有重要影响,研发和设计了高温高压接触热阻实验装置,测量了不同温度(20~800℃)、压力(0~80 MPa)、气体氛围(He、CO_(2))以及试件表面粗糙度(1.6、3.2μm... 鉴于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的接触热阻参数对全固态堆芯空间反应堆系统的热量导出具有重要影响,研发和设计了高温高压接触热阻实验装置,测量了不同温度(20~800℃)、压力(0~80 MPa)、气体氛围(He、CO_(2))以及试件表面粗糙度(1.6、3.2μm)下ODS MA754合金传热界面的接触热阻,并基于测试获得的宽量程数据点,建立了ODS MA754合金的接触热阻数据库。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接触面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界面接触热阻降低,且热阻降低的速率逐渐减小;相较于表面粗糙度为1.6μm的试件,粗糙度为3.2μm试件表面的界面接触热阻明显偏大,实验得到的定量关系可为工程样件的加工粗糙度要求提供依据;He气氛下的接触热阻远小于CO_(2)气氛,在0.1 MPa、100℃工况下,He气氛接触热阻约为CO_(2)气氛接触热阻的1/4。该研究结果可为空间反应堆的热工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反应堆 ODS MA754合金 接触热阻 高温高压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服装热阻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方法
3
作者 田苗 金辉 +1 位作者 王琦 李俊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9-54,86,共7页
为明确服装热阻研究的数据分析思路并探求更优的可视化方法,从实验设计、热阻测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4个阶段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明确了常用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手段。研究表明服装热阻受环境、服装、人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采用... 为明确服装热阻研究的数据分析思路并探求更优的可视化方法,从实验设计、热阻测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4个阶段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明确了常用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手段。研究表明服装热阻受环境、服装、人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采用暖体假人或真人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较多以二维图像或组图的形式呈现,适用3项以内影响因素结果的分析。采用人工智能方法能够纳入更多影响因素实现服装热阻的准确预测,为不同环境下服装的选择、性能优化及人体热舒适的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热阻 数据分析 可视化方法 暖体假人
下载PDF
苏葶止喘汤联合西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痰热阻肺证)38例
4
作者 司秋霞 邱甜甜 +2 位作者 张树旺 闫国强 丁洪青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1008-1012,共5页
目的探讨苏葶止喘汤联合西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痰热阻肺证)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病儿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病儿... 目的探讨苏葶止喘汤联合西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痰热阻肺证)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病儿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病儿给予硫酸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等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苏葶止喘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_(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所有呼气量的比例(FEV_(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呼气中断流速(PEF25%)、呼吸中期瞬间流速(PEF50%)、呼吸后期瞬间流速(PEF75%)],血清炎症因子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22(IL-22)、白细胞介素-4(IL-4)],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1.05%(P<0.05);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VC、FEV_(1)、FEV_(1)/FVC、PEF、PEF25%、PEF50%、PEF75%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IL-22、IL-4、TLR2、TLR4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CRP[(10.23±3.26)mg/L比(15.25±5.37)mg/L]、IL-22[(37.13±9.84)ng/L比(45.46±11.08)ng/L]、IL-4[(48.15±12.28)ng/L比(56.07±14.36)ng/L]、TLR2[(16.78±1.91)ng/L比(21.15±2.08)ng/L]、TLR4[(18.05±2.53)ng/L比(22.44±3.27)ng/L]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苏葶止喘汤联合西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苏葶止喘汤 小儿 急性发作期 热阻肺证
下载PDF
钢渣热阻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研究
5
作者 张争奇 张璟业 +2 位作者 郑文章 徐玉峰 谈俊卿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共8页
为了研究钢渣替代天然集料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影响,首先,用钢渣等体积替代玄武岩粗集料制备了不同钢渣掺量沥青混合料,对其热物性参数进行了测试,并通过室内等效热辐射试验对钢渣沥青混合料降温效果进行评价;其次,采用数值模... 为了研究钢渣替代天然集料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影响,首先,用钢渣等体积替代玄武岩粗集料制备了不同钢渣掺量沥青混合料,对其热物性参数进行了测试,并通过室内等效热辐射试验对钢渣沥青混合料降温效果进行评价;其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钢渣掺量沥青路面面层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并利用单轴静载蠕变试验获取沥青混合料蠕变参数,建立基于上述温度场的车辙分析模型,对钢渣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钢渣的掺入使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降低,比热容增大,变化幅度最大可以达到40%以上;随着钢渣掺量增大,路表温度小幅度上升,而中下面层温度逐渐降低,其中4 cm深度处降温效果最为明显;当钢渣掺量为100%时,温度相较于纯玄武岩沥青路面降低了3.4℃,而75%掺量沥青混合料钢渣的车辙变形量最小,相较于玄武岩沥青混合料下降幅度达到43%,可有效提高路面抗车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钢渣沥青混合料 热阻性能 抗车辙 有限元分析 热物性参数
下载PDF
器件热阻随测试结温变化规律研究
6
作者 吕贤亮 李旭 侯小利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24年第4期62-65,共4页
为探究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学法热阻测试时器件结温与热阻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热阻测试实验分析。详细介绍了热阻测试程序和典型热阻测试电路,并对4款典型VDMOS器件开展热阻测试,结合器件结构特性、热响应曲线和微观导热理论中声子导热... 为探究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学法热阻测试时器件结温与热阻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热阻测试实验分析。详细介绍了热阻测试程序和典型热阻测试电路,并对4款典型VDMOS器件开展热阻测试,结合器件结构特性、热响应曲线和微观导热理论中声子导热系数与温度关系,研究获得器件热阻与结温的变化规律。通过热阻与结温的正相关性规律,有效提升器件在老炼和实际工况下结温计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分立器件 电学法热阻 结温 导热系数
下载PDF
4~5 K铟片填充下无氧铜材料接触热阻实验研究
7
作者 遆元博 卫昭夏 +4 位作者 陈志超 蒋珍华 刘少帅 吴亦农 董德平 《真空与低温》 2024年第2期166-171,共6页
在陆续开展的深空探测任务中,高精度光学探测设备需要长期稳定的深低温工作环境。传热界面由于传热介质的热阻而存在一定的传热温差,为确保设备的工作环境,避免探测效率下降、精度下降和噪声干扰增加等严重后果,对无氧铜和不锈钢两种深... 在陆续开展的深空探测任务中,高精度光学探测设备需要长期稳定的深低温工作环境。传热界面由于传热介质的热阻而存在一定的传热温差,为确保设备的工作环境,避免探测效率下降、精度下降和噪声干扰增加等严重后果,对无氧铜和不锈钢两种深低温温区常用的固体导热材料的界面接触热阻进行了实验测试。在真空、4~5.2 K、压力为3 077 N、铟片为填充物的条件下,测量了粗糙度为Ra=3.2的不锈钢-无氧铜接触热阻。结果表明:无氧铜界面间接触热阻在10^(-5)~10^(-4) m^(2)·K/W量级,且随温度的升高和粗糙度的减小而减小;无氧铜和不锈钢间的接触热阻在10^(-2) m^(2)·K/W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热阻 液氦温区 无氧铜 粗糙度
下载PDF
综合考虑材料热各向异性与多种传热方式的磁性元件热阻网络精准模型
8
作者 郭轩 肖云昊 +1 位作者 李驰 郑泽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06-1817,共12页
磁性元件正在向高频化、小型化、高功率密度的方向发展,随着功率密度的提高,散热已成为影响器件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磁性元件的热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热分析模型存在运算时间长、传热方式单一等问题,该文引入已有研究中提... 磁性元件正在向高频化、小型化、高功率密度的方向发展,随着功率密度的提高,散热已成为影响器件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磁性元件的热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热分析模型存在运算时间长、传热方式单一等问题,该文引入已有研究中提出的三轴九热阻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添加热对流与热辐射两种传热方式,综合考虑材料热各向异性与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并通过精细划分元件温度计算子区域、实际器件损耗场分析、热电耦合迭代提高模型的计算精度,提出一种更加完善的三轴十五热阻网络模型,基于该模型对实际磁性器件建模,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并于最后提出一种通用的针对EE、EI、UU等典型磁心构成的磁性元件的热阻网络建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元件 材料热各向异性 多种传热方式 实际损耗分布 集总参数热阻网络
下载PDF
碳填料/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热导率及层间接触热阻对微波加热效果的影响
9
作者 徐钰东 穆柄臻 +1 位作者 刘梦琪 陈海龙 《橡胶工业》 CAS 2024年第4期287-292,共6页
制备炭黑/天然橡胶(NR)、石墨烯/NR和碳纳米管/NR复合材料,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复合材料热导率和层间接触热阻对微波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炭黑、石墨烯和碳纳米管自身热导率越大,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越大,层间接触热阻越小... 制备炭黑/天然橡胶(NR)、石墨烯/NR和碳纳米管/NR复合材料,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复合材料热导率和层间接触热阻对微波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炭黑、石墨烯和碳纳米管自身热导率越大,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越大,层间接触热阻越小;通过增大填料用量来增大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减小层间接触热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考虑复合材料的配方设计适用性和经济性;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对微波加热过程中高、低温区域分布规律和微波加热效率基本无影响,但影响复合材料的温度分布均匀性。为保证微波加热硫化均匀性,多层复合材料的层间接触热阻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填料:天然橡胶 微波加热 热导率 层间接触热阻 温度分布
下载PDF
GaN功率放大器MMIC的近结区热阻解析模型
10
作者 郜佳佳 游恒果 +1 位作者 李静强 舒国富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0-387,共8页
GaN功率放大器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的热积累问题是制约其进一步高度集成和大功率化应用的主要技术瓶颈,针对该散热问题,提出了GaN功率放大器MMIC的近结区热阻解析模型。在简单多层叠加的热阻解析模型的基础上,细化至芯片的近结区域,... GaN功率放大器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的热积累问题是制约其进一步高度集成和大功率化应用的主要技术瓶颈,针对该散热问题,提出了GaN功率放大器MMIC的近结区热阻解析模型。在简单多层叠加的热阻解析模型的基础上,细化至芯片的近结区域,引入了位置矫正因子矩阵和耦合系数矩阵,并通过加栅窗的方式建立了芯片近结区的热阻解析模型。该模型考虑了GaN功率放大器MMIC的特点以及衬底的晶格热效应,可以更准确地表征芯片结温。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对6种GaN功率放大器MMIC在不同工作条件下进行了热测试,对比仿真和测试结果发现,解析模型的结温预测误差在10%以内,说明该模型可以准确地表征GaN功率放大器MMIC的热特性,进而用于优化和指导电路拓扑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功率放大器 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 近结区 热阻解析模型 红外热成像 热特性
原文传递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痰热阻肺证的临床疗效
11
作者 尹智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37-0040,共4页
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痰热阻肺证的治疗中,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一种药物为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另一种药物为清燥救肺汤,观察效果。方法 样本的筛选于2021年1月开始,于2021年12月停止,该阶段配合此次研究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120例作为此次... 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痰热阻肺证的治疗中,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一种药物为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另一种药物为清燥救肺汤,观察效果。方法 样本的筛选于2021年1月开始,于2021年12月停止,该阶段配合此次研究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12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抽签结果分为两组,一组60例患者为对照组(以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另一组60例患者为观察组(以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和清燥救肺汤治疗),对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中医主证积分更高(P<0.05);其各项血清炎症更低(P<0.05);其咳嗽、肺部哮喘消失时间均更短(P<0.05)。结论 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痰热阻肺证的治疗中,以中西医结合为方案,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变异性哮喘 热阻肺证 孟鲁司特钠咀嚼片 清燥救肺汤
下载PDF
SOP8功率MOSFET结壳热阻与封装可靠性研究
12
作者 何成刚 朱岚涤 +2 位作者 陈胜全 农百乐 刘吉华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9-366,共8页
为研究SOP8双MOS芯片结壳热阻与封装可靠性,建立了封装芯片模型。运用有限元软件通过构建热-结构模块仿真了在EME-E115与CEL-1702HF两种塑封材料下的芯片结壳热阻情况,分析了热量在封装芯片内部的主要传递路径。对比分析了两种塑封仿真... 为研究SOP8双MOS芯片结壳热阻与封装可靠性,建立了封装芯片模型。运用有限元软件通过构建热-结构模块仿真了在EME-E115与CEL-1702HF两种塑封材料下的芯片结壳热阻情况,分析了热量在封装芯片内部的主要传递路径。对比分析了两种塑封仿真下塑封料外壳体、MOSFET、引线框架的变形与应力情况,研究了粘接层厚度变化对MOSFET最大等效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SOP8双MOS芯片的内部,热量主要是沿着引线框架基板向塑封料底部进行传递。粘接焊料增厚50μm,MOSFET结温增幅未超过0.1℃,结温点到塑封料底面中心的热阻升高约1.3℃·W^(-1)。相比于EME-E115塑封料,使用CEL-1702HF塑封料进行封装仿真时,可使功率MOSFET的结壳热阻降低约20%,且芯片封装体在变形、应力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增大粘接焊料的厚度可以有效减小MOSFET的应力。EME-E115与CEL-1702HF塑封下的MOSFEF最大等效应力在粘接焊料厚度分别超过40μm和50μm后均出现了返升的仿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P8封装 MOSFET 热阻 热应力
下载PDF
一种基于热阻矩阵的2.5D封装芯片结温预测模型
13
作者 刘加豪 古莉娜 +2 位作者 陈方舟 郭小童 赵昊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随着2.5D封装芯片的封装尺寸不断减小和功率密度持续增加,芯片内部温度急剧上升。为了满足芯片散热和可靠性需求,准确预测服役过程中芯片的结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考虑热耦合效应后,从2.5D封装芯片的热阻网络拓扑结构出发,提出了一... 随着2.5D封装芯片的封装尺寸不断减小和功率密度持续增加,芯片内部温度急剧上升。为了满足芯片散热和可靠性需求,准确预测服役过程中芯片的结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考虑热耦合效应后,从2.5D封装芯片的热阻网络拓扑结构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热阻矩阵的2.5D封装芯片结温预测模型。同时,采用FloTHERM热仿真软件对该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对2.5D封装芯片施加不同功率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和FloTHERM仿真结果相对误差小于5%。由此说明,该模型能够高效准确地预测2.5D封装芯片的结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封装 热阻矩阵 热耦合效应 结温预测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氮化硼/聚合物导热复合材料界面热阻调控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荣 刘卓航 +6 位作者 熊文伟 林乾辉 何学航 李思琦 刘清亭 付旭东 胡圣飞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46-258,共13页
随着5G时代的发展,电子器件领域的热管理问题日发严峻。氮化硼(BN)是一类高热导率(TC)、高绝缘的导热填料,广泛应用于热管理领域,包括六方氮化硼(h-BN)、氮化硼纳米片(BNNS)和氮化硼纳米管(BNNT)。然而,BN表面呈化学惰性,其与基体或其... 随着5G时代的发展,电子器件领域的热管理问题日发严峻。氮化硼(BN)是一类高热导率(TC)、高绝缘的导热填料,广泛应用于热管理领域,包括六方氮化硼(h-BN)、氮化硼纳米片(BNNS)和氮化硼纳米管(BNNT)。然而,BN表面呈化学惰性,其与基体或其他填料间亲和力低、声子谱失配等,导致了填料与基体/填料间存在明显的界面热阻,限制了复合材料TC的提升,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如何调控界面热阻、设计BN/聚合物导热复合材料的热传导界面,并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者分别从理论模拟与实验验证两个角度对热流在界面传导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探索。在理论研究中,将分子动力学(MD)模拟及有限元模拟(FEA)等方法结合有效介质模型及其优化模型、Foygel模型等能够对界面热阻(ITR)进行深入的理论模拟与分析;其中,影响界面热阻的关键参数包括BN含量、尺寸及晶体状态、BN的分布形貌等。在实验设计中,为了改善填料与基体间界面热阻,首先对BN表面共价键改性或表面包覆,随后结合聚合物种类设计相应的官能团来改善BN与聚合物的界面作用力;其中BN表面的共价键改性对BN本身晶体结构有一定的破坏,表面包覆则能够较好地保持BN结构。为了改善填料与填料间界面热阻,研究者常采用BN的定向排列、桥接、构建3D导热网络结构等策略来改善填料间的接触,其中BN的定向排列法充分利用BN的各向异性、增大填料间的有效接触面积,能够显著提升复合材料某一方向的TC;桥接法是将彼此分离的BN相互连接,通过在基体中形成异质结构来构建更为完善的导热路径;构建3D导热网络结构的方法近年来已被广泛研究,其能够创建长程连续的导热路径,具体方法包括冰模板法、盐模板、发泡策略、构建凝胶网络和两相/三相隔离结构等。综合目前研究进展,本文首先归纳了计算BN/聚合物界面热阻的模型及相关模拟的进展,并从填料与基体及填料与填料间的界面热阻两个角度,分别总结了改善聚合物/BN导热复合材料界面热阻的策略,对比了各种方法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改善效果,并展望了低界面热阻与高导热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复合材料 氮化硼(BN) 聚合物 填料与基体间界面热阻(ITR_(F-M)) 填料与填料间界面热阻(ITR_(F-F))
下载PDF
高压单芯电缆铝护套下热阻的动态特性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刘刚 周凡 刘毅刚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2-718,共7页
为了掌握电缆铝护套至导体热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提出了电缆铝护套至导体热阻的模型,通过高压单芯电缆阶跃电流温升实验,得到电缆各层在不同稳态下的温度分布,并根据热阻定义,推导电缆各层在不同温度下的热阻值及其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为了掌握电缆铝护套至导体热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提出了电缆铝护套至导体热阻的模型,通过高压单芯电缆阶跃电流温升实验,得到电缆各层在不同稳态下的温度分布,并根据热阻定义,推导电缆各层在不同温度下的热阻值及其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电缆铝护套至导体热阻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递减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变缓,并趋于稳定;单位长度电缆的绝缘层热阻和铝护套至导体热阻分别趋近于0.50 K.m/W和0.55K.m/W,其值比IEC 60287标准计算值分别小0.054 7K.m/W和0.077 1K.m/W;求得铝护套至导体热阻率为3.070K.m/W,比标准值小0.43K.m/W;气隙层热阻值为空气强制对流热阻值和接触热阻值并联之和,其值比标准值小1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单芯电缆 热阻模型 热阻 材料热阻 接触热阻 动态特性
原文传递
基于热阻分析的管道层流换热机理及强化换热作用研究
16
作者 张玮瑛 陈力勤 贾玉文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9-125,共7页
传热传质过程的分析对传热传质工作设备的性能改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边界层内热阻的分析,探索管道层流内部对流热阻与导热热阻在边界层内的发展,建立了符合宏观表征的机理模型(R-P模型)。使用该模型分析了在不同雷诺数Re和普朗特... 传热传质过程的分析对传热传质工作设备的性能改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边界层内热阻的分析,探索管道层流内部对流热阻与导热热阻在边界层内的发展,建立了符合宏观表征的机理模型(R-P模型)。使用该模型分析了在不同雷诺数Re和普朗特数Pr条件下的热阻分布规律,探究了管内层流强化换热的内在机理,并指导扰流结构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入口段导热作用占主导,完全发展后对流作用占比逐渐增大。Re和Pr影响换热的机理不同:Re增大,换热一定加强;Pr增大,只是增大了对流作用的占比,且在Pr小于1.8范围内,导热热阻始终占主要作用。同时发现,在管道层流添加扰流结构反而会降低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换热机理 热阻分析模型 热阻分布规律 强化对流换热优化
下载PDF
磁瓦柔性成像新型LED光源热阻分析与计算
17
作者 刘培勇 苏龙 +1 位作者 梁亚峰 王青春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9-24,41,共7页
在磁瓦表面缺陷检测新型LED光源的研制工作中,需要对光源进行热设计,以保证光源性能稳定可靠。通过构建LED光源热阻模型,分析降低热阻的有效措施,提出基于虚拟独立网格单元的LED光源散热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光源散热量仅为LED耗散... 在磁瓦表面缺陷检测新型LED光源的研制工作中,需要对光源进行热设计,以保证光源性能稳定可靠。通过构建LED光源热阻模型,分析降低热阻的有效措施,提出基于虚拟独立网格单元的LED光源散热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光源散热量仅为LED耗散功率的14.69%,不能满足光源散热要求。通过将光源控制方法改进为触发控制,使光源平均输入功率降低为其耗散功率的1.2‰,从而保证光源的热稳定性。试验结果和光源实际工作性能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瓦 光源 发光二极管 热阻 散热
下载PDF
凉血通瘀方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瘀热阻窍证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18
作者 刘燕 兰崴 +1 位作者 严奇才 杨礼跃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62-3164,共3页
目的考察凉血通瘀方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瘀热阻窍证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方,疗程14 d。检测临... 目的考察凉血通瘀方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瘀热阻窍证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方,疗程14 d。检测临床疗效、瘀热阻窍证候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血清指标(Hcy、LP-PLA2、sIL-2R)、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瘀热阻窍证候评分、NIHSS评分降低(P<0.05),并且治疗14 d后低于治疗7 d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BI评分升高(P<0.05),并且治疗14 d后高于治疗7 d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血清指标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通瘀方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可安全有效地治疗瘀热阻窍证急性脑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血通瘀方 醒脑开窍针刺法 常规治疗 急性脑出血 热阻
下载PDF
非对称热阻对温差发电器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王军 李幸军 +1 位作者 孟庆天 黄志强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3-220,共8页
为了优化温差发电器的热阻,并提升其性能,研究了温差发电器两端热阻不同时的输出性能变化.利用不同导热系数和厚度的外陶瓷基板,模拟了温差发电器两端热阻,分析了两端热阻相同与不同两种情况下,温差、开路电压、输出功率随热源温度和负... 为了优化温差发电器的热阻,并提升其性能,研究了温差发电器两端热阻不同时的输出性能变化.利用不同导热系数和厚度的外陶瓷基板,模拟了温差发电器两端热阻,分析了两端热阻相同与不同两种情况下,温差、开路电压、输出功率随热源温度和负载电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温差发电器两端热阻相同时,其温差和开路电压随热源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两端热阻不同时,其开路电压和最大输出功率随热源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负载电阻的增加,有效温差也逐渐增加,功率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两端热阻相同时温差发电器的性能数据为基准值,热端采用较小热阻的陶瓷基板更有利于提升温差发电器性能,且在最大输出功率附近性能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开路电压、最大输出功率和有效温差最大值分别增加了0.64 V、0.87 W和2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差发电器 热阻 帕尔帖效应 性能优化 最大输出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