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历史悲剧 戏曲叙事 伦理旨归——论东大双红堂藏京调折子戏《焚绵山》
1
作者
丁淑梅
温晓婷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4年第5期48-53,共6页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双红堂清末民初京调折子戏《焚绵山》,通过核心情节的重复措置将悲剧性层层渲染;其隐性层面的多角戏和潜叙事,体现了剧本在悲剧性之下的深层意蕴,反映出士大夫伦理向民间价值观的下移和交融。从核心情节措...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双红堂清末民初京调折子戏《焚绵山》,通过核心情节的重复措置将悲剧性层层渲染;其隐性层面的多角戏和潜叙事,体现了剧本在悲剧性之下的深层意蕴,反映出士大夫伦理向民间价值观的下移和交融。从核心情节措置和潜叙事层面分析《焚绵山》一剧的文本样貌和悲剧意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审视传统历史故事戏曲化的演绎过程,及其在清末民初折子戏中的改编状况和生存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红堂
焚
绵
山
叙事艺术
悲剧性
伦理旨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焚留之山”与“草原丝绸之路”
2
作者
任乃宏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89-94,共6页
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周穆王一行自“张掖”东归途中,先由“草原丝路”经“浚稽山”北上“龙城”,又自“龙城”东南向径绝大漠。“长沙之山”即今阿拉善高原北界之“洪果尔山”;“文山”即今杭爱山,或曰杭爱山脉之东南端;“焚留...
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周穆王一行自“张掖”东归途中,先由“草原丝路”经“浚稽山”北上“龙城”,又自“龙城”东南向径绝大漠。“长沙之山”即今阿拉善高原北界之“洪果尔山”;“文山”即今杭爱山,或曰杭爱山脉之东南端;“焚留之山”即今“约勒河谷”,其地在今蒙古国南戈壁省“汗洪戈尔县”境,位于“汉受降城”之西北。《汉书》所称之“浚稽山”即今图音河下游之“古尔班博格多山”,“鞮汗山”即今戈壁阿尔泰山之南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之
山
洪果尔
山
焚
留之
山
约勒河谷
浚稽
山
李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峡江地区“烧龙”与“烧畬”的区别和联系
被引量:
1
3
作者
任桂园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唐宋时期峡江地区“击鼓焚山”的民俗活动是远古时代尚巫之风的残存,其目的是为烧龙祈雨以禳除旱灾;而“烧畬下种”则是自远古“刀耕火种”传承下来的一门农耕技术,但由于“占卜伺雨”的仪式亦使它带上了一些巫风色彩。二者既有明显的...
唐宋时期峡江地区“击鼓焚山”的民俗活动是远古时代尚巫之风的残存,其目的是为烧龙祈雨以禳除旱灾;而“烧畬下种”则是自远古“刀耕火种”传承下来的一门农耕技术,但由于“占卜伺雨”的仪式亦使它带上了一些巫风色彩。二者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江地区
"烧龙"
"烧畲"
畲田
民俗
焚山
活动
尚巫风气
旱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唐末小品文的锋芒与文采
4
作者
张啸虎
《求索》
1984年第3期83-88,共6页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曾经指出:“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曾经指出:“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这三位作家的小品文,在晚唐时期确是有代表性的,对我国小品文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依据鲁迅所提供的这个线索,对他们作品的思想锋芒与艺术光彩,作粗略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品文
唐末
陆龟蒙
罗隐
皮日休
作品
咏物小赋
焚山
作家
鲁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侗族农耕习俗探微
被引量:
2
5
作者
杨学文
杨学军
《怀化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32-35,共4页
农耕习俗是人类历史上相沿积久的一种社会生产习俗,也是一种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成长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丰富于充满原始自然崇拜的农耕活动。它所包涵的内容,虽然积极有益的成份居多,但消极落...
农耕习俗是人类历史上相沿积久的一种社会生产习俗,也是一种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成长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丰富于充满原始自然崇拜的农耕活动。它所包涵的内容,虽然积极有益的成份居多,但消极落后的一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一些古朴原始的低势能传统习俗,含有不少落后的、不科学的因素,对当今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影响是极大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农耕文化习俗,不论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生产力的实际需要来看,还是从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来看,都有重要的理沦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就侗族农耕习俗及其特点作一粗浅的介绍和分析,算是一个初步尝试,恳求专家学者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习俗
鼓师
寨老
农耕文化
牛神
火耕
秧门
焚山
犁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明为何吃冷食
6
《食品与药品》
CAS
2002年第4期13-13,共1页
清明,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何谓清明?就是天清地明之意。相传大禹治水后,当时人们就曾用“清明”一词庆祝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清明亦称“寒食”。
关键词
介子推
晋文公
大禹治水
传统节日
历史悠久
春秋时期
重耳
绵
山
柳树
焚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历史悲剧 戏曲叙事 伦理旨归——论东大双红堂藏京调折子戏《焚绵山》
1
作者
丁淑梅
温晓婷
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4年第5期48-53,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唱本研究>(项目编号14BZW075)阶段性成果
文摘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双红堂清末民初京调折子戏《焚绵山》,通过核心情节的重复措置将悲剧性层层渲染;其隐性层面的多角戏和潜叙事,体现了剧本在悲剧性之下的深层意蕴,反映出士大夫伦理向民间价值观的下移和交融。从核心情节措置和潜叙事层面分析《焚绵山》一剧的文本样貌和悲剧意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审视传统历史故事戏曲化的演绎过程,及其在清末民初折子戏中的改编状况和生存样态。
关键词
双红堂
焚
绵
山
叙事艺术
悲剧性
伦理旨归
分类号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焚留之山”与“草原丝绸之路”
2
作者
任乃宏
机构
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89-94,共6页
文摘
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周穆王一行自“张掖”东归途中,先由“草原丝路”经“浚稽山”北上“龙城”,又自“龙城”东南向径绝大漠。“长沙之山”即今阿拉善高原北界之“洪果尔山”;“文山”即今杭爱山,或曰杭爱山脉之东南端;“焚留之山”即今“约勒河谷”,其地在今蒙古国南戈壁省“汗洪戈尔县”境,位于“汉受降城”之西北。《汉书》所称之“浚稽山”即今图音河下游之“古尔班博格多山”,“鞮汗山”即今戈壁阿尔泰山之南支。
关键词
长沙之
山
洪果尔
山
焚
留之
山
约勒河谷
浚稽
山
李陵
Keywords
Changsha Mountain
Honggor Mountain
FenliuMountain
YoleValley
JunjiMountain
LiLing
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峡江地区“烧龙”与“烧畬”的区别和联系
被引量:
1
3
作者
任桂园
机构
重庆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
出处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文摘
唐宋时期峡江地区“击鼓焚山”的民俗活动是远古时代尚巫之风的残存,其目的是为烧龙祈雨以禳除旱灾;而“烧畬下种”则是自远古“刀耕火种”传承下来的一门农耕技术,但由于“占卜伺雨”的仪式亦使它带上了一些巫风色彩。二者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
峡江地区
"烧龙"
"烧畲"
畲田
民俗
焚山
活动
尚巫风气
旱灾
Keywords
burning mountain forest
the field that was cultivated after the plants were burned and the plant ash was used as fertilizer
the folk custom
the general mood of advocating sorcery.
分类号
K892.4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唐末小品文的锋芒与文采
4
作者
张啸虎
机构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求索》
1984年第3期83-88,共6页
文摘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曾经指出:“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这三位作家的小品文,在晚唐时期确是有代表性的,对我国小品文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依据鲁迅所提供的这个线索,对他们作品的思想锋芒与艺术光彩,作粗略的论述。
关键词
小品文
唐末
陆龟蒙
罗隐
皮日休
作品
咏物小赋
焚山
作家
鲁迅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侗族农耕习俗探微
被引量:
2
5
作者
杨学文
杨学军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32-35,共4页
文摘
农耕习俗是人类历史上相沿积久的一种社会生产习俗,也是一种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成长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丰富于充满原始自然崇拜的农耕活动。它所包涵的内容,虽然积极有益的成份居多,但消极落后的一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一些古朴原始的低势能传统习俗,含有不少落后的、不科学的因素,对当今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影响是极大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农耕文化习俗,不论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生产力的实际需要来看,还是从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来看,都有重要的理沦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就侗族农耕习俗及其特点作一粗浅的介绍和分析,算是一个初步尝试,恳求专家学者指正。
关键词
侗族
习俗
鼓师
寨老
农耕文化
牛神
火耕
秧门
焚山
犁耙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明为何吃冷食
6
出处
《食品与药品》
CAS
2002年第4期13-13,共1页
文摘
清明,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何谓清明?就是天清地明之意。相传大禹治水后,当时人们就曾用“清明”一词庆祝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清明亦称“寒食”。
关键词
介子推
晋文公
大禹治水
传统节日
历史悠久
春秋时期
重耳
绵
山
柳树
焚山
分类号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历史悲剧 戏曲叙事 伦理旨归——论东大双红堂藏京调折子戏《焚绵山》
丁淑梅
温晓婷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焚留之山”与“草原丝绸之路”
任乃宏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峡江地区“烧龙”与“烧畬”的区别和联系
任桂园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唐末小品文的锋芒与文采
张啸虎
《求索》
198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侗族农耕习俗探微
杨学文
杨学军
《怀化学院学报》
199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清明为何吃冷食
《食品与药品》
CAS
200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