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燕山盆地长城纪生物群落和古环境关系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阎玉忠 刘志礼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9-266,共18页
长城纪(18-14亿年)是燕山盆地发生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它经历了河口湾,局限海湾和陆表海的发展阶段,在河口湾期与外海沟通顺畅,正常盐度海水带来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并逐步地沉积下来,此后海盆进一步封闭,由淡化而咸化,浮游藻... 长城纪(18-14亿年)是燕山盆地发生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它经历了河口湾,局限海湾和陆表海的发展阶段,在河口湾期与外海沟通顺畅,正常盐度海水带来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并逐步地沉积下来,此后海盆进一步封闭,由淡化而咸化,浮游藻类减少,发育底栖藻群,有亚宏观的丝状绿藻和直立生长的宏观膜状绿藻或褐藻,在陆表海阶段海水咸化,发育以蓝藻为主体的耐盐低级菌藻类和见有线形底栖动物的遗迹,这些表明长城纪是早期生命进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它与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多细胞动植物的出现多与咸化环境有关,偏高的盐度可能是早期生物进化的推动力,富盐、含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生物群落 古环境 长城纪 燕山盆地
下载PDF
华北中元古代燕山盆地生物群演化及其与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石敏 冯庆来 朱士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24-1141,共18页
对华北中、新元古代燕山盆地发育的三个主要阶段的生物群面貌进行了总结,三个阶段分别为:长城系下部碎屑岩沉积阶段(A),长城系上部至蓟县系碳酸盐岩沉积阶段(B),蓟县系上部至青白口系碎屑岩沉积阶段(C).其中阶段B是本研究的重点研究层... 对华北中、新元古代燕山盆地发育的三个主要阶段的生物群面貌进行了总结,三个阶段分别为:长城系下部碎屑岩沉积阶段(A),长城系上部至蓟县系碳酸盐岩沉积阶段(B),蓟县系上部至青白口系碎屑岩沉积阶段(C).其中阶段B是本研究的重点研究层位.B阶段的页岩相化石虽然不甚丰富,但燧石相生物化石却有着较高的分异度和丰度,并具有多种类型的形态及纹饰.此外B阶段中缺乏大直径个体.阶段B的生物群丰度、分异度、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分异度比例、底栖球状化石平均直径、球形化石最大直径在时间尺度上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笔者从中识别出了两个典型的生物群演变事件,两个事件都和地质事件相耦合.事件一发生于大红峪组三段,这一时期生物群中大个体浮游生物化石十分繁盛,推测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事件二发生于高于庄组三段,这一时期的生物群发生了整体面貌的更替,该更替事件与叠层石衰减、海洋元素地球化学指标以及碳同位素等多个因素的变化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燕山盆地 生物群演替 地质事件
原文传递
第四纪以来天津北部燕山隆升与山前盆地的形成 被引量:4
3
作者 孙振营 王强 +3 位作者 李亚平 裴军令 周相国 高学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3-908,共16页
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的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热退磁样品的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m厚松散地层的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Ma的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 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的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热退磁样品的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m厚松散地层的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Ma的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的沉积空间,形成广义的山前盆地中的泛滥平原;与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的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km处。0.78 Ma以来的布容(Brunhes)极性带厚57.8 m。谨慎地依据120 ka的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后,可见中更新统大部缺失,与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和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的地层间断十分相近。3个钻孔的7个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km的钻孔45 ka以来的地层最厚达41 m;显示自MIS3初始期,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在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的狭义的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ka富有机质黏土及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期开始的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中渤海湾西岸的沉降提供了一个基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山前盆地 磁性地层 14C年代学 燕山隆升 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渤海湾西岸 源到汇
下载PDF
燕山地区褶皱冲断带和盆地中的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后城组形成分析(英文) 被引量:58
4
作者 Gregory A.DAVIS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1-345,共15页
土城子组/后城组为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的燕山褶皱冲断带和盆地中晚侏罗世的典型碎屑岩沉积.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在燕山地区的通行的有关土城子组/后城组、及其之下的髫髻山组/ 蓝旗组,和上覆的张家口组/东岭台组火山岩的相关对比方法提... 土城子组/后城组为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的燕山褶皱冲断带和盆地中晚侏罗世的典型碎屑岩沉积.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在燕山地区的通行的有关土城子组/后城组、及其之下的髫髻山组/ 蓝旗组,和上覆的张家口组/东岭台组火山岩的相关对比方法提出质疑.其他同行近期发表相关的氩-氩法和铀-铅法同位素测年数据指出髫髻山组/蓝旗组年龄为175~147 Ma、土城子组/后城组年龄为156~139 Ma、张家口组/东岭台组年龄为147~127 Ma,显而易见,上述地层组的年龄是相互重叠的.这些测年数据说明以往的地层对比是有问题的,燕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所发育的火山岩和沉积岩地层是穿时的.因此,传统上用(165±5) Ma 和(135±5) Ma之间的区域不整合来作为划分髫髻山组和后城组的层序界限是值得商榷的.尽管一些髫髻山组的火山岩和土城子组/后城组的沉积岩是与向南或向北的冲断作用相伴生的,但在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后城组沉积之间的30~35 Ma的时间间隔内却是相对的构造平静期.这一结论是基于以往的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之间为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的观点所得出的.新近基于对承德盆地土城子组地层形成研究分析认为承德冲断层的实际位移距离应小于Davis等2001年所提出的位移距离,笔者接受这一观点.但笔者并不同意在承德地区土城子组的沉积主要是受控于承德北部的向南冲断作用.现今承德向形盆地主要是由于向北冲断的承德县冲断层下盘变形的结果, 主要是(1) 它向北发生倒转;(2) 盆地南部的粗碎屑沉积的物源主要是来源于承德县的异地体.土城子组/后城组的沉积没有必要完全受控于构造作用.土城子组/后城组的沉积是紧随着在燕山部分地区发生的,持续了20~25 Ma 的髫髻山组/蓝旗组火山及岩浆活动.在中、晚侏罗世期间,燕山地区的岩浆活动必定导致地形的起伏,这就为快速剥蚀及粗碎屑的沉积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前所提及的有关燕山带的土城子组/后城组和阴山带的大青山组的地层对比的依据并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城子组 后城组 髫髻山组 张家口组 燕山带内盆地
下载PDF
燕山地区长城纪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32
5
作者 和政军 孟祥化 葛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19,共10页
燕山长城纪沉积相特征及环境系统反映出坳拉槽盆地的沉积特点。盆内发育着冲积扇、扇三角洲、浊流沉积、碳酸盐滑塌角砾沉积、颗粒流沉积及火山硅质混合沉积等与同沉积构造活动有关的沉积相型。从早期的大陆内部冲积环境到晚期的环边台... 燕山长城纪沉积相特征及环境系统反映出坳拉槽盆地的沉积特点。盆内发育着冲积扇、扇三角洲、浊流沉积、碳酸盐滑塌角砾沉积、颗粒流沉积及火山硅质混合沉积等与同沉积构造活动有关的沉积相型。从早期的大陆内部冲积环境到晚期的环边台地─斜坡─碳酸盐深水盆地,环境系统从较封闭状态向半开放方向演化,其演化过程与盆地构造的扩张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盆地 长城纪 沉积相 沉积构造
下载PDF
蓟县剖面元古宙沉积物(1.8~0.85Ga)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李超 彭平安 +2 位作者 盛国英 傅家谟 阎玉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53-462,共10页
报道了蓟县剖面长达 10亿年的元古宙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剖面样品具有基本类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 ,其中 ,特征的长链类异戊二烯化合物 ( >C2 0 )可能起源于元古宙燕山古海中的喜盐等古细菌 ,而 18... 报道了蓟县剖面长达 10亿年的元古宙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剖面样品具有基本类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 ,其中 ,特征的长链类异戊二烯化合物 ( >C2 0 )可能起源于元古宙燕山古海中的喜盐等古细菌 ,而 18 和 19 降松香 8,11,13 三烯则可能具有藻类起源。通过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分布特征与剖面各期古环境和古生物资料的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县剖面 元古宙 沉积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古环境 古生物 燕山盆地 生物群落
下载PDF
旧上海老北京及猫与狗的关系
7
作者 刘佑军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5-27,共3页
旧上海老北京及猫与狗的关系刘佑军一提起上海,人们总喜欢拿北京来作比,就象《红楼梦》里的那位世外仙妹,非得配上一位不分妍的山中高士,停机德与吟絮才,青菜与萝卜,何妨各有所爱.又好比诗与散文,希腊与罗马,北辙南辕,自擅风... 旧上海老北京及猫与狗的关系刘佑军一提起上海,人们总喜欢拿北京来作比,就象《红楼梦》里的那位世外仙妹,非得配上一位不分妍的山中高士,停机德与吟絮才,青菜与萝卜,何妨各有所爱.又好比诗与散文,希腊与罗马,北辙南辕,自擅风骚,正不必急于评断高下,判分云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上海 老北京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张爱玲 《猫城记》 《红楼梦》 发展趋势 燕山盆地 黄海地震 历史根源
下载PDF
Biotic evolution and its relation with geological events in the Proterozoic Yanshan Basin, North China 被引量:4
8
作者 SHI Min FENG QingLai ZHU ShiX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903-918,共16页
The Yanshan Basin,located in northern North China,underwent three primary stages in the Mesoproterozoic,and corresponding biotas have been summarized for each stage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three stages are stage A(th... The Yanshan Basin,located in northern North China,underwent three primary stages in the Mesoproterozoic,and corresponding biotas have been summarized for each stage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three stages are stage A(the lower part of the Changcheng Group which dominated by clastic sediments),stage B(the upper part of the Changcheng Group to the Jixian Group which characterized by carbonate sediments),and stage C(the upper part of the Jixian Group which dominated by clastic sediments).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evolution of biota during stage B.Microbiota of the stage B exhibits a high level of diversity and abundance.Planktonic microfossils have various forms and complex decorations.Most microfossils are small.In stage B,there was great variation in the biotic abundance and diversity,the average diameter of spherical benthic microfossils,and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spherical microfossils.We analyzed these parameters and identified two typical biotic events,and both biotic events were corresponded with geological events.The first event occurred in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Dahongyu Formation.In this era,the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silicified microfossil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and large,spherical planktonic specimens are abundant.The flourishing of large organisms in the strata is presumably related to volcanic activity.The second event occurred in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Gaoyuzhuang Formation.During this era,the microfossil assemblage changed significantly.The changes correspond with a decline in stromatolites 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arbon isotope ratios and the elemental geochemi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PROTEROZOIC Yanshan Basin biota evolution geological ev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