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山运动与东亚构造体制的转变 被引量:279
1
作者 赵越 徐刚 +3 位作者 张拴宏 杨振宇 张岳桥 胡健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19-328,共10页
构造体制转变的本质是动力学体系的转变。东亚构造体制的转变是从一个汇聚碰撞的动力学体系转变为一个活动大陆边缘的动力学体系。其核心问题是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新生的亚洲大陆下俯冲。在这一独特的动力学体系转变过程中 ,产生了陆缘... 构造体制转变的本质是动力学体系的转变。东亚构造体制的转变是从一个汇聚碰撞的动力学体系转变为一个活动大陆边缘的动力学体系。其核心问题是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新生的亚洲大陆下俯冲。在这一独特的动力学体系转变过程中 ,产生了陆缘俯冲消减增生杂岩带 ,火山弧和相关的表壳变形等一系列标志。文中强调以自然的、显著的、易于识别的标志———火山弧的出现代表东亚构造域动力学体系的转变 ;指出翁文灏命名的燕山运动A幕———髫髻山组火山岩下的不整合 ( ( 16 0± 5 )Ma前 )和B幕———张家口组火山岩下的不整合 ( ( 13 5± 1)Ma前 )代表这一转变。也就是说 ,燕山运动是东亚构造体制转变的产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东亚 构造体制 动力学体系 火山弧
下载PDF
论东亚大陆的构造翘变——燕山运动的全球意义 被引量:153
2
作者 董树文 吴锡浩 +3 位作者 吴珍汉 邓晋福 高锐 王成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13,共6页
东亚大陆是在印支期(250~220Ma)由诸多微陆块拼接而成,曾形成巨型的岩石圈(根)。其中陆块碰撞带岩石圈根可能深达200余千米或更深,俯冲的陆壳岩石曾深达约100km,并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当时中国东部上升为高原(5000~6000m),西部为特... 东亚大陆是在印支期(250~220Ma)由诸多微陆块拼接而成,曾形成巨型的岩石圈(根)。其中陆块碰撞带岩石圈根可能深达200余千米或更深,俯冲的陆壳岩石曾深达约100km,并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当时中国东部上升为高原(5000~6000m),西部为特提斯海,构成东高西低的地貌景观。大约在160~150Ma前后,亚洲东部岩石圈发生巨量减薄,山根垮塌,导致软流圈地幔侧向上涌补偿,形成巨量的火山岩和花岗岩,致使太平洋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向东亚大陆汇流,出现了太平洋板块俯冲和最早的洋中脊扩张;蒙古—鄂克茨霍海的关闭和西伯利亚与亚洲陆块的碰撞;以及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脱离,拉萨微陆块拼贴到亚洲大陆之上等极性指向东亚的汇聚作用。其时代均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应是燕山期东亚岩石圈巨量减薄、崩塌的响应(岩石圈厚度减为100~70km)。晚侏罗世沉没的岩石圈在现今核幔边界上(2700km)被全球地震层析资料所证实。从此后至新生代东亚地貌格局发生了巨变,10Ma前后完成了西高东低的转变。这种巨型构造地貌翘变的触发动力源与燕山运动密切相关。虽然,燕山运动与岩石圈突发性减薄机理仍有不同的解释,但是,燕山运动所波及的范围和其对全球构造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东部燕山地区的时空范畴。相信,燕山运动的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翘变 燕山运动 东亚大陆 拆沉 全球意义
下载PDF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被引量:472
3
作者 董树文 张岳桥 +5 位作者 龙长兴 杨振宇 季强 王涛 胡建民 陈宣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49-1461,共13页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本文依据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型式、动力学背景以及产生的深部过程,将"燕山运动"定义为起始于165±5Ma的"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制及其形成的广泛陆内造山和构造变革,并将中国东部岩石圈巨量减薄视作燕山期陆内造山和陆内变形的后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 燕山运动 东亚多向汇聚 陆内造山与变形 岩石圈增厚与减薄
下载PDF
印支——燕山运动对大港探区古潜山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4
4
作者 付立新 楼达 +5 位作者 李宏军 漆家福 冯建园 国建英 吴雪松 赵勇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2期19-30,共12页
基于三维地震勘探及钻井资料,系统研究了古生界、中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及基岩断裂体系,重构了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期间的古构造格架。根据古构造样式及演化的研究,明确大港探区基底构造经历了印支—早燕山阶段的逆冲褶皱和差异隆升、燕山... 基于三维地震勘探及钻井资料,系统研究了古生界、中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及基岩断裂体系,重构了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期间的古构造格架。根据古构造样式及演化的研究,明确大港探区基底构造经历了印支—早燕山阶段的逆冲褶皱和差异隆升、燕山运动中期拉分断陷两大演化阶段。探区内古潜山圈闭形成与分布受控于上述古构造演化,印支—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对古潜山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印支—早燕山期古构造背景控制潜山类型的有序分布,形成古地貌残丘潜山、断块-地貌潜山以及构造变形潜山,并表现出与古近纪盆地结构反转分布的特点;(2)潜山内幕圈闭样式与裂缝型储层发育则受古构造变形体系控制,古隆起与古斜坡区古逆冲及走滑构造控圈闭特点明显;(3)印支—燕山构造运动控制古生界差异剥蚀,跷跷板反转的古斜坡区发育内幕隐蔽型潜山圈闭。中生代印支—燕山运动决定和影响了大港探区古潜山的油气类型和分布,综合考虑构造和石油地质因素,大港探区中、低位序古地貌残丘潜山和内幕隐蔽型潜山勘探潜力较大,而远离生烃灶的高位序断块潜山油气保存条件差、潜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探区 印支—燕山运动 潜山 古构造 反转
下载PDF
燕山运动的“绪动”——燕山事件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宏仁 张永康 +3 位作者 蔡向民 渠洪杰 李海龙 王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79-1790,共12页
燕山运动是中生代期间发生在中国东部的一次最重要构造变动,它打破了华北克拉通数亿年的稳定格局,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深大断裂,并引发了剧烈的岩浆活动。然而,由于褶皱变形不显著,构造运动的主要不整合面难以确定,所以对燕山运动的起始... 燕山运动是中生代期间发生在中国东部的一次最重要构造变动,它打破了华北克拉通数亿年的稳定格局,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深大断裂,并引发了剧烈的岩浆活动。然而,由于褶皱变形不显著,构造运动的主要不整合面难以确定,所以对燕山运动的起始时间和形成机制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燕山运动概念历史的考证、北京西山和平原区地层序列的对比,结合华北地区其他晚中生代盆地的发展演化过程,认为燕山运动的起始时间应为中侏罗世含煤碎屑岩沉积之后、同造山砾岩形成之前。该运动所产生的深大断裂成为中国东部的构造骨架,成为而后大量岩浆上升的通道。根据构造变形的特点,结合材料力学的原理,认为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遭受来自外部快速打击的后果,是以脆性变形为主的构造运动,并将该快速打击事件定义为燕山运动的"绪动"或"燕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北京西山 龙门组砾岩 绪动 材料力学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燕山运动及其对油气保存的影响 被引量:46
6
作者 何治亮 汪新伟 +2 位作者 李双建 沃玉进 周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共11页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不同部位侏罗—白垩系中不整合面、构造活动定年及构造变形的系统分析,将中上扬子地区的燕山运动分为4幕,分别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早白垩世末与晚白垩世。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燕...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不同部位侏罗—白垩系中不整合面、构造活动定年及构造变形的系统分析,将中上扬子地区的燕山运动分为4幕,分别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早白垩世末与晚白垩世。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燕山Ⅱ幕是该期构造变形的主变形期。燕山期构造运动是中上扬子地区的重要构造转换事件,燕山早期的构造运动(燕山Ⅰ,Ⅱ幕)表现为多向挤压、块体旋转、多向冲断走滑和复杂的联合复合关系等特点,而燕山晚期的构造运动(燕山Ⅲ,Ⅳ幕)则呈现"西挤东张"的构造格局,与之相应的盆山关系、变形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均有较大差异。同时,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燕山运动Ⅱ幕亦是影响中上扬子地区油气保存的最重要构造事件,它决定了中上扬子区隆升与沉降、以及海相油气保存的区域性差异,从而决定了不同构造带油气勘探前景的优劣。具体表现为,四川盆地持续沉降,油气保存条件好,经历了早期油藏、油气转化、晚期调整等3个成藏阶段;上扬子区周缘褶皱—冲断带,表现为持续抬升剥蚀,油气保存条件较差,只经历了早期油藏、晚期改造与破坏等2个阶段;中扬子地区在该期构造运动后转入陆内断陷沉积体系,油气保存条件的优劣取决于重建型陆相盖层的封盖性能,油气成藏受限于二次生烃的有效性。四川盆地内,上、下组合均为良好的勘探领域;在黔中隆起周缘及齐岳山断裂以东的湘鄂西地区,寒武系膏岩层之下的下组合可能有一定的勘探前景;江汉盆地南部坳陷区陆相盖层之下可能有较好的二次生烃、晚期成藏及保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主变形期 构造格局 油气保存 勘探前景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两个世代深部构造的识别及其意义——燕山运动与深部过程 被引量:21
7
作者 邢作云 邢集善 +2 位作者 赵斌 刘建华 袁晓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3-441,i0001,共10页
通过对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成果的研究,将其深部构造划分为三带:1大型软流圈上涌柱带,主要出现两个大型软流圈上涌柱;2过渡带,呈现4个小型软流圈上涌柱(软块)与岩石圈较厚区(硬块)相间的构造格局;3巨厚岩石圈带,为巨厚岩石圈(鄂尔多斯... 通过对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成果的研究,将其深部构造划分为三带:1大型软流圈上涌柱带,主要出现两个大型软流圈上涌柱;2过渡带,呈现4个小型软流圈上涌柱(软块)与岩石圈较厚区(硬块)相间的构造格局;3巨厚岩石圈带,为巨厚岩石圈(鄂尔多斯硬块)稳定区。依据岩石圈热力学衰减原理,一定体积的深部构造可存留200~300Ma之久,而传导入浅表的热量则扩散较快。故以大地热流值为主,结合浅层岩浆活动可将本区中生代与新生代的软流圈上涌柱区分开来:渤海湾柱、大同柱和南阳柱属新生代,邯郸柱、中条柱和吕梁柱则属于中生代燕山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燕山期深部构造与浅表岩浆构造活动关系的模式:在强大的分散热力作用下,软流圈上涌柱柱头中大量热浮物质向上熔蚀薄的岩石圈及下地壳,混染而主要形成中酸性岩及有关矿产;而在软流圈上涌柱与岩石圈的陡接触处,由于该处热力集中,致使幔源物质底侵下地壳,并再熔融上侵形成偏碱性—碱性杂岩及相应矿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世代 深部构造 燕山运动 软流圈上涌柱 柱头 滑脱
下载PDF
燕山运动“绪动/A幕”的本意及其锆石U-Pb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海龙 张宏仁 +2 位作者 渠洪杰 蔡向民 王猛 《地质论评》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6-1042,共17页
"燕山运动"提出已有90余年。该概念从产生之日到现在一直存在着巨大争论。本文首先回顾了该概念的原始含义及其存在的逻辑问题。翁文灏将燕山运动分为三个阶段:"绪动"阶段、即A幕;火山幕、或称为中间幕;B幕。"... "燕山运动"提出已有90余年。该概念从产生之日到现在一直存在着巨大争论。本文首先回顾了该概念的原始含义及其存在的逻辑问题。翁文灏将燕山运动分为三个阶段:"绪动"阶段、即A幕;火山幕、或称为中间幕;B幕。"绪动/A幕"的本意指上火山岩系下部砾岩与煤系地层之间的不整合事件。需强调翁文灏所谓的上火山岩系包括了主体的火山岩和火山岩之下的砾岩。这套砾岩在辽西为海房沟组、在北京西山为龙门—九龙山组。翁文灏认为砾岩产生于燕山运动的"绪动/A幕",但"绪动/A幕"与"火山幕"的关系翁文灏认为难以阐述清楚。翁文灏在提出燕山运动(Yenshan movement)之后、丁文江提出了燕山期运动(Yenshanian movement)的名词。后续的研究者多因循"燕山期运动"的思想,但在中文表述中几乎只使用"燕山运动"的文字表述,这造成了逻辑上理解的差异,二者显然是不同的概念范畴,需予以区分。理清原始概念之后,本文通过位于北京西山雁翅镇田村、淤白村附近的钻孔和探槽,揭露出北京西山九龙山组底部的一套厚约12m火山凝灰岩。凝灰岩之下发育一套砾径可达2m、碳酸岩质的砾岩,与其下寒武纪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代表"绪动/A幕"的不整合面。凝灰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揭示了154Ma和161Ma两期年龄,前者限定了九龙山组的底界年龄,后者可能代表了"绪动/A幕"发生的最早火山响应。最后本文依据不整合面穿时性特点指出位于龙门—九龙山组砾岩之下的不整合面在空间上应收敛于髫髻山组火山岩之下的不整合面。而龙门—九龙山组砾岩与髫髻山组火山岩具有同时异相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绪动 上火山岩系 煤系地层 不整合面 钻孔揭示
下载PDF
四合堂剪切带活动时代及其对燕山运动B幕时间的限定 被引量:25
9
作者 陈印 朱光 +1 位作者 姜大志 张必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5-310,共16页
翁文灏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的中生代"燕山运动",现今人们将其分为A幕与B幕,各自对应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但发生的准确时间一直无法确定。燕山构造带中段的云蒙山地区,发育了著名的四合堂逆冲型韧性剪切带,是燕山运动B幕的产... 翁文灏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的中生代"燕山运动",现今人们将其分为A幕与B幕,各自对应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但发生的准确时间一直无法确定。燕山构造带中段的云蒙山地区,发育了著名的四合堂逆冲型韧性剪切带,是燕山运动B幕的产物。该韧性剪切带出现在早白垩世初云蒙山复式岩体的北部边缘,上盘向南南西运动,周边的变质基底、中—新元古代盖层及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初期岩体一同卷入了变形。剪切带内及周边发育了大量同构造岩脉,可区分出早、中、晚3个阶段,对应着剪切带活动早、中、晚阶段。本次工作中分别从早、中、晚3阶段同构造岩脉中获得了锆石LA-ICP-MSU-Pb年龄,分别为143.0±2.1Ma、140.8±1.4Ma和137.5±2.4Ma。这可靠地指示了四合堂韧性剪切带的活动时间为143~138Ma。这也表明,以逆冲活动为特征的燕山运动B幕(尤其是燕山造山带中段)发生的时间就是143~138Ma。这一结果与近年来该B幕事件角度不整合之上、下地层中所获得火山岩锆石年龄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四合堂剪切带 同位素年龄 同构造岩脉 形成时代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燕山运动期构造应力场模拟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伟利 王毅 +1 位作者 李亚辉 李元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4-126,共3页
运用有限元法的三维数值模拟程序,对准噶尔盆地燕山运动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周边,内部应力值低;由南向北,最大应力值有由大变小的趋势。最小主应力呈带状分布,在盆... 运用有限元法的三维数值模拟程序,对准噶尔盆地燕山运动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周边,内部应力值低;由南向北,最大应力值有由大变小的趋势。最小主应力呈带状分布,在盆地内部呈近东西向,与断层走向及主构造线基本一致。剪应力分布在盆地周边,内部剪应力小。结合石油地质资料及油气运移能力,这种应力分布有利于油气在中央隆起带、北天山山前及西部的低应力区及高应力区包围的相对低应力区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燕山运动 构造应力场模拟 带状分布 剪应力分布 有限元法 三维数值模拟程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燕山运动期断裂控藏机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俊榜 李培俊 +1 位作者 胡智 刘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1,共7页
准东地区是准噶尔盆地主要油气富集区带之一,它在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断裂系统。为查明该地区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洞悉断裂控藏机理,从研究区已知油气藏解剖入手,对控藏断裂特征进行... 准东地区是准噶尔盆地主要油气富集区带之一,它在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断裂系统。为查明该地区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洞悉断裂控藏机理,从研究区已知油气藏解剖入手,对控藏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后指出,准东地区油气藏与断裂相伴而生、关系密切;在研究区众多断裂中,燕山运动期断裂对油气藏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地区成藏条件的空间配置以及成藏期次与构造演化的匹配关系决定了燕山运动期断裂作为油气输导通道的有效性,并控制了研究区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相对于燕山运动期断裂而言,先期(海西运动期、印支运动期)断裂形成过早,烃源岩尚未成熟,后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断裂多造成原生油藏的调整和破坏,均与现今油气藏分布关系不明显,而研究区油气成藏和分布明显受燕山运动期断裂的控制。这一新认识对准东地区今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东部 断裂期次 燕山运动 断裂控藏 输导通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燕山运动及其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36
12
作者 高山林 韩庆军 +2 位作者 杨华 蔺方晓 蔺宏斌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53-358,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燕山期是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时期。通过晚中生代及其周缘地区沉积格局、构造变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岩浆及热事件的分析 ,认为晚侏罗世以前盆地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的控制 ,古...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燕山期是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时期。通过晚中生代及其周缘地区沉积格局、构造变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岩浆及热事件的分析 ,认为晚侏罗世以前盆地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的控制 ,古太平洋板块对盆地格局的影响在晚侏罗世晚期以后才有所表现。深部地幔蠕散是盆地古地温场变化的主要原因。它不但导致了盆地地温梯度的急剧升高 ,而且还对后期盆地周缘的地壳浅层次构造变形有一定的影响 ,也是造成晚中生代山西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差异的重要因素 ,还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控制作用。综合燕山期盆地古应力场、古地温场及构造变形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燕山运动 构造变形 油气分布 中生代
下载PDF
回眸燕山运动——致敬“燕山运动”的创建者和中国地质学会的奠基人翁文灏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越 高海龙 +1 位作者 张拴宏 刘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10-1522,共13页
一百年前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先驱者们竖立起中国地质科学的旗帜,也是中国科学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中国地质科学发展进入快车道。燕山运动、中国北方?科研究,长身贝研究、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是中国地质科学快速进入国际赛道的标志。经历... 一百年前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先驱者们竖立起中国地质科学的旗帜,也是中国科学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中国地质科学发展进入快车道。燕山运动、中国北方?科研究,长身贝研究、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是中国地质科学快速进入国际赛道的标志。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北京西山及北京北山、冀北和辽西典型地区积累的证据和资料表明,翁文灏提出的燕山运动A期(幕)发生在160±3 Ma前;晚侏罗世早—中期记录了以髫髻山组和蓝旗组为代表的区域强烈火山喷发和广泛的岩浆侵入(中间期/幕);晚侏罗世晚期区域发育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期构造发展至早白垩世早期135 Ma,冀北张家口组和辽西义县组之下的不整合为燕山运动B期结束的代表。燕山运动是东亚大陆构造体制从古特提斯及古亚洲洋构造域转变为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域的产物。这是中国东部和东亚区域中生代独特的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北京西山 髫髻山组 张家口组 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构造体制转变
下载PDF
燕山运动和中国大陆晚中生代的活化 被引量:82
14
作者 吴根耀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3-461,共9页
燕山运动可分为 2类 :一是印支期拼合大陆外侧的新特提斯洋消减及嗣后的碰撞引起的内硅镁质的造山运动 ,形成滇藏、东南沿海、苏鲁和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 ;二是拼合大陆内部因古缝合线或古深断裂活化发生的内硅铝质的 (陆内的 )造山运... 燕山运动可分为 2类 :一是印支期拼合大陆外侧的新特提斯洋消减及嗣后的碰撞引起的内硅镁质的造山运动 ,形成滇藏、东南沿海、苏鲁和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 ;二是拼合大陆内部因古缝合线或古深断裂活化发生的内硅铝质的 (陆内的 )造山运动 ,前者如川黔湘—鄂南、湘赣闽和阴山—燕山褶皱—冲断系 ,后者如川南—滇东和中扬子褶皱—冲断系及江南冲断—推覆带。文章剖析了中国大陆晚中生代活化的时空特征 ,指出陆内造山带及冲断带的发育受制于东亚燕山期山系的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中国大陆 晚中生代 构造-岩浆活化 内硅镁质造山运动 内硅铝质造山运动
下载PDF
燕山运动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控制作用——以滇黔北地区太阳—海坝区块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常德双 韩冰 +5 位作者 朱斗星 蒋立伟 王永莉 周川江 曹丽丽 李燕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5-50,共6页
滇黔北地区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太阳—海坝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优质页岩气储层,现已进行规模开采,但对页岩气保存条件尚未进行系统性分析。为了落实该区页岩气开发潜力、明确有利勘探区带,基于地震资料,结合区... 滇黔北地区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太阳—海坝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优质页岩气储层,现已进行规模开采,但对页岩气保存条件尚未进行系统性分析。为了落实该区页岩气开发潜力、明确有利勘探区带,基于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认识,对区内构造演化、断裂期次、地层变形特征及其对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太阳—海坝地区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其中燕山期两幕构造运动对构造形态及断裂发育影响最大,形成北东、近南北、北西三组走向断裂,对龙马溪组页岩气的保存条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2)燕山早期为北西方向应力作用,形成北东走向逆断层及近南北走向走滑断层,其中北东走向逆断层上盘地层较破碎,页岩气保存条件变差,断层下盘地层完整,保存条件较好,近南北走向走滑断层多断至地表,早期对保存条件具有一定破坏作用;(3)燕山晚期为北东东方向应力作用,形成北西走向逆断层,与早期形成的逆断层相似,保存条件断层下盘比上盘更好,同时早期形成的走滑断层走向与本期应力方向垂直,断层闭合,对页岩气保存条件影响变小。结论认为,燕山运动控制了该区整体构造形态及主要断裂空间展布、不同性质的断裂及断层上下盘地层的完整性,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页岩气 保存条件 地震资料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滇黔北地区 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太阳气田
下载PDF
中国西部燕山运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15
16
作者 何治亮 高山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9-427,共9页
中国西部地区的燕山中期构造运动是一次重塑西部构造格局的构造运动。侏罗纪末期,隶属新特提斯洋的雅鲁藏布江大洋岩石圈向北俯冲,班公湖-怒江洋发生闭合,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拼合,北部的鄂霍茨克海此时也发生了闭合。区域性的远程... 中国西部地区的燕山中期构造运动是一次重塑西部构造格局的构造运动。侏罗纪末期,隶属新特提斯洋的雅鲁藏布江大洋岩石圈向北俯冲,班公湖-怒江洋发生闭合,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拼合,北部的鄂霍茨克海此时也发生了闭合。区域性的远程构造挤压作用使中国西部古老缝合线及大型古老断裂复活,造山带快速隆升。在西部各盆地内则表现为部位各异、程度不同的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在盆地的边缘以及断裂发育部位形成新的构造,同时进一步改造已有的各类构造样式。从白垩纪(各地区时间稍有差异)开始,西部的盆一山格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燕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藏形成、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下伏多套源岩的成熟具有双重作用,在山前坳陷相对连续、快速的沉降区会加速成熟,而在多期隆升和低速沉降地区会延缓成熟,为喜马拉雅期油气藏的高效率形成提供了保障;其次,变形、隆升、风化、剥蚀及淋滤作用对不整合之下的多套储层的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不整合之上的白垩系下部沉积了分布广泛的优质砂砾岩储层;第三,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岩性、地层不整合等多类型圈闭,加之古隆起和断裂带的背景,为多类型、多层系油气藏形成与富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盆-山耦合 油气成藏 燕山运动 中国西部
下载PDF
“燕山运动”的历史意义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国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11-112,共2页
1927年中国学者翁文灏提出“燕山运动”这个术语,是世界地质科学史的一件大事;它推动了大地构造学及有关学科大大向前发展。因为它的提出不止是阐明了一个地壳运动期,而且从学术理论及找矿实践上说,还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故作用特别重大... 1927年中国学者翁文灏提出“燕山运动”这个术语,是世界地质科学史的一件大事;它推动了大地构造学及有关学科大大向前发展。因为它的提出不止是阐明了一个地壳运动期,而且从学术理论及找矿实践上说,还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故作用特别重大。这主要在于: (1) 它揭露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于中生代中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属于造山型的地壳运动的事实。这种造山运动表现为:强烈的褶皱、断裂(包括逆掩)、拱曲[1953,帕甫洛夫斯基]等构造作用,大量以高硅高碱花岗岩类为主的岩浆活动(包括火山喷发),主要以断裂变质为特色的变质作用,还有发生于一种为作者特名“地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历史意义 地洼 成矿
下载PDF
中国西部燕山运动及岩浆作用与成矿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强 但卫 +5 位作者 纪伟强 张修政 梁华英 朱弟成 夏小平 马林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70-573,共4页
本研究以中国西部(主要为扬子西缘及邻区)的燕山期岩浆岩和相关的金属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重点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多幕次燕山期岩浆作用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及其与金属成矿的关系,约束中国西部"燕山运动"前的构造背景,探... 本研究以中国西部(主要为扬子西缘及邻区)的燕山期岩浆岩和相关的金属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重点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多幕次燕山期岩浆作用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及其与金属成矿的关系,约束中国西部"燕山运动"前的构造背景,探讨特提斯洋的产生、俯冲和闭合过程及其与燕山期多幕式岩浆的时空演化关系,构建扬子地块西缘及邻区中生代洋陆演化格局,揭示中国西部多幕式"燕山运动"的基本特征、本质及其驱动机制,探讨中国西部"燕山运动"与中国东部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之间的关联,为揭示"燕山运动"的驱动机制提供制约;同时,总结中国西部燕山期"安第斯型"金属成矿的动力学机制,为找寻中国的"安第斯型"金属成矿带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岩浆作用 成矿作用 特提斯 中国西部
下载PDF
“燕山运动”的分期及几个关键问题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宏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76-2180,共5页
翁文灏最初定义的"燕山运动"主要根据《北京西山地质志》所提供的信息,当时并未对"燕山运动"分期。在赴辽西北票地区考察后,翁文灏将"燕山运动"分为A、B两期,A期为绪动,B期为主要期。详细的文献研读发现... 翁文灏最初定义的"燕山运动"主要根据《北京西山地质志》所提供的信息,当时并未对"燕山运动"分期。在赴辽西北票地区考察后,翁文灏将"燕山运动"分为A、B两期,A期为绪动,B期为主要期。详细的文献研读发现,翁文灏对"燕山运动"在北京西山和辽西的原始定义有出入。经对比分析,本文认为在北京西山一带代表"燕山运动"的主不整合面应在上窑坡组煤系地层与龙门组砾岩之间,在辽西一带应为北票组煤系地层与海房沟组砾岩之间。另外,本文认为"燕山运动"的A期(绪动)可能与中国东部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发生同时。最为重要的是,本文认为A期"燕山运动"形成于极短的时间,如同时间坐标上的一个点,这个点构成了B期的边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北京西山 A期 窑坡组煤系地层
下载PDF
燕山运动的深部过程与大规模成矿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卫东 李聪颖 +4 位作者 凌明星 章荣清 张柳毅 丁兴 张哲坤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0-544,共5页
以重建太平洋板片漂移历史为切入点,以期揭示燕山运动深部过程与大规模岩浆活动及金属成矿作用的内存联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厘定太平洋与伊泽纳吉板块间扩张洋脊的运动历史;探究洋脊俯冲对长江中下游燕山期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作用的... 以重建太平洋板片漂移历史为切入点,以期揭示燕山运动深部过程与大规模岩浆活动及金属成矿作用的内存联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厘定太平洋与伊泽纳吉板块间扩张洋脊的运动历史;探究洋脊俯冲对长江中下游燕山期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作用的控制机理;系统阐述中国东部燕山期A型花岗岩的成因,探讨其对稀有金属成矿的制约;利用地震资料揭示地幔中新特提斯、太平洋俯冲板片的残片;反演华北典型地区高镁埃达克岩形成的深部过程,探讨古太平洋俯冲对华北克拉通减薄的制约;实验模拟流体和熔体对成矿元素的溶解和运移,揭示其化学和动力学机制,为探讨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深部过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洋脊俯冲 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埃达克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