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6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膜龈手术在牙龈退缩治疗中的应用
1
作者 谭葆春 李凌俊 闫福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1期2-11,共10页
随着人们对美观需求的日益提升,治疗牙龈退缩已经成为牙周科临床常见的患者诉求。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治疗牙龈退缩,常见的手术包括游离龈移植术、带蒂瓣技术和双层瓣技术,适应证选择恰当时,通常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但上述术式仍... 随着人们对美观需求的日益提升,治疗牙龈退缩已经成为牙周科临床常见的患者诉求。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治疗牙龈退缩,常见的手术包括游离龈移植术、带蒂瓣技术和双层瓣技术,适应证选择恰当时,通常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但上述术式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根面覆盖效果不理想等。近年来,学者们针对这些不足陆续提出了一些改良方案来治疗不同程度的牙龈退缩,如改良游离龈移植术,即包含龈乳头及游离龈的牙龈单元移植,可改善受体区血供,提高根面覆盖效果,其针对轻度退缩的部位可获得良好的根面覆盖,同时可增宽角化龈和加深前庭沟,但应用于上颌美学区时可能存在术后牙龈颜色、形态不协调,美学效果欠佳的问题。牙龈瓣采用半厚-全厚-半厚的技术进行制备的改良冠向复位瓣,用于多颗牙牙龈退缩时,以退缩最严重牙为中心的改良切口设计的冠向复位信封瓣技术,可提高根面覆盖效果。不离断龈乳头,使龈瓣形成隧道,以容纳移植物的隧道技术及各种改良的隧道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术区的组织损伤,并促进创面愈合。本文通过对各类术式的阐述和文献回顾,总结改良膜龈手术治疗牙龈退缩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并提出牙龈退缩的治疗方案建议,同时强调牙龈退缩的对因治疗,以达到稳定的根面覆盖效果。创伤小、疗效稳定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法是今后膜龈手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退缩 膜龈手术 牙龈单元移植 改良冠向复位瓣 冠向复位信封瓣 改良冠向复位隧道技术 前庭切口骨膜下隧道入路技术 改良微创隧道技术 根面覆盖 疗效观察
下载PDF
活性氧响应的纳米颗粒对炎性环境下牙龈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2
作者 邱心一 宋璐彤 +1 位作者 任双双 苗雷英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4期257-265,共9页
目的 探讨在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lipopolysaccharide,P.g-LPS)诱导的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炎症环境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响应型纳米颗粒PssL-NAC对HGFs内ROS... 目的 探讨在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lipopolysaccharide,P.g-LPS)诱导的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炎症环境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响应型纳米颗粒PssL-NAC对HGFs内ROS、炎症因子、胶原蛋白生成、细胞迁移功能以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通过响应ROS的硫缩酮键(thioketal,TK)连接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的疏水端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的亲水端,水相油相自主装的方式得到内部包裹油溶性的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的PssL-NAC微球,制备NAC水溶液,并使用透射电镜观察验证纳米粒子合成成功。在提取的HGFs中分别加入P.g-LPS(0、5、10μg/mL),P.g-LPS(0、5、10μg/mL)+NAC,P.g-LPS(0、5、10μg/mL)+PssL-NAC,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组别细胞内ROS水平,确定后续实验使用的P.g-LPS浓度。将HGF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不做处理),P.g-LPS组(P.g-LPS处理细胞),NAC组(P.g-LPS+NAC处理细胞),PssL-NAC组(P.g-LPS+PssL-NAC处理细胞)。通过细胞增殖与毒性实验验证PssL-NAC的生物安全性。使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探针与细胞共孵育通过荧光实时定量检测细胞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1,COL1)、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3,COL3)的基因水平;通过划痕实验观察PssL-NAC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功能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PssL-NAC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对HGFs的细胞增殖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在P.g-LPS浓度升高的条件下,PssL-NAC能维持细胞内大约两倍对照组的ROS水平(P<0.001);PssL-NAC能显著降低P.g-LPS诱导升高的IL-6(P<0.001)、TNF-α基因水平(P<0.001),上调COL1基因水平(P<0.001);P.g-LPS刺激后,PssL-NAC能将细胞迁移能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并降低TLR4-NF-κB通路中TLR4(P<0.001)、p65(P=0.006)、p-p65(P=0.017)蛋白的表达。结论PssL-NAC维持细胞内适宜浓度ROS,通过TLR4-NF-κB通路减轻P.g-LPS诱导的细胞炎症,并恢复炎症条件下的细胞胶原生成和细胞迁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成纤维细胞 活性氧 牙龈卟啉单胞菌 脂多糖 炎症 细胞迁移 纳米颗粒 胶原
下载PDF
不同牙龈表型影响牙周组织再生术临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
3
作者 傅俊博 笪海芹 +2 位作者 周占豪 陶珊悦 陈莹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评价牙龈表型对牙周组织再生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行牙周组织再生术的患者30例,患牙共40颗,薄龈型与厚龈型患牙各20颗。术前及术后6个月记录患牙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牙龈退缩深度(gingival recession depth... 目的:评价牙龈表型对牙周组织再生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行牙周组织再生术的患者30例,患牙共40颗,薄龈型与厚龈型患牙各20颗。术前及术后6个月记录患牙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牙龈退缩深度(gingival recession depth, GR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以及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tissue width, KTW)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厚龈型组患牙术后6个月的PD、CAL、KTW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龈型组患牙术后6个月的PD、GRD、CAL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临床指标变化量中ΔCAL、ΔGRD、ΔKTW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牙龈厚度(gingiva thickness, GT)与ΔGRD呈负相关,与ΔKTW和ΔCAL呈正相关。结论:牙龈表型是影响牙周组织再生术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厚龈型患者术后CAL的改善、KTW的增量及GRD的预后优于薄龈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表型 牙周组织再生术 角化龈宽度 牙龈退缩
下载PDF
锥形束CT叠加口内扫描法与锥形束CT影像法测量牙龈厚度的一致性
4
作者 宋艺蔚 林祥祥 +2 位作者 张佳男 陈珏 卢海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9-573,共5页
背景:牙龈厚度是判定牙龈表型的重要指标,正确评估牙龈表型有助于牙周手术、种植体植入术、正畸治疗的顺利开展,寻找一种舒适、精准、方便的牙龈厚度测量方法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研究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背景:牙龈厚度是判定牙龈表型的重要指标,正确评估牙龈表型有助于牙周手术、种植体植入术、正畸治疗的顺利开展,寻找一种舒适、精准、方便的牙龈厚度测量方法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研究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法与口内扫描叠加锥形束CT资料(digital intraoral scanners and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DIS-CBCT)数字化法测量牙龈厚度、判定牙龈厚薄的一致性。方法:招募上颌牙列完整志愿者20名,男性10名,女性10名。分别采用CBCT影像法与DIS-CBCT叠加法测量共计160个牙位颊侧龈缘下2 mm牙龈厚度并判定牙龈厚薄。运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方法测量牙龈厚度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相关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和Bland-AItman图分析两种方法测量牙龈厚度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Kappa值分析两种方法判定牙龈厚薄的一致性。结果与结论:①CBCT影像法和DIS-CBCT叠加法测得的牙龈厚度分别为(1.47±0.39)mm,(1.42±0.36)mm(t=5.673,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量的牙龈厚度结果呈正相关(r=0.968,P<0.001);③CBCT影像法测量者内部ICC值为0.982,0.980,测量者之间为0.984;DIS-CBCT叠加法测量者内部ICC值为0.984,0.941,测量者之间为0.964,P<0.001;④两种方法测量牙龈厚度结果组间ICC值为0.967,P<0.001;Bland-AItman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量牙龈厚度有4.37%(7/160)的点位于95%一致性界限范围以外;⑤CBCT影像法测量值判定厚、薄龈的牙位数分别为71,89例,DIS-CBCT叠加法测量值判定厚、薄龈的牙位数分别为59,101例;两种方法判定牙龈厚薄组间Kappa值为0.845,P<0.001;⑥结果表明,CBCT影像法和DIS-CBCT叠加法用于龈缘下2 mm牙龈厚度测量存在差异,但相关性极强,测量牙龈厚度的可重复性、一致性均较高,用于判定牙龈厚薄时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扫描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厚度 牙龈表型 数字化技术
下载PDF
EGFR/ERK/MMP-2通路调控牙龈纤维化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张晓红 李生婷 常群安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EGFR/ERK/MMP-2通路调控牙龈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本院4例因畸形治疗的健康者和4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GF)患者牙龈组织标本;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牙龈组织的...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EGFR/ERK/MMP-2通路调控牙龈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本院4例因畸形治疗的健康者和4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GF)患者牙龈组织标本;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牙龈组织的组织学变化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牙龈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情况。体外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并分为对照组、EGFR激动剂组、EGFR抑制剂组,EGFR激动剂组添加终浓度为10 ng/ml EGF,EGFR抑制剂组添加终浓度为10μmol/L AG1478,对照组添加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细胞,处理48 h后,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细胞中EGFR、ERK1/2、p-ERK1/2、MMP-2蛋白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HGF患者牙龈组织充满粗大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血管偏少,结缔组织处出现轻微炎症。与健康者相比,HGF患者牙龈组织中EGFR蛋白水平升高(P<0.05)。在细胞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EGFR激动剂组细胞中EGFR、p-ERK1/2/ERK1/2、MMP-2蛋白水平及细胞增殖率升高(P<0.05),EGFR抑制剂组细胞中EGFR、p-ERK1/2/ERK1/2、MMP-2蛋白水平及细胞增殖率降低(P<0.05)。结论EGFR/ERK/MMP-2通路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加强牙龈纤维化进程,抑制EGFR的表达从而缓解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FR/ERK/MMP-2通路 牙龈纤维化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
下载PDF
原花青素通过调节PI3K/Akt/VEGF信号通路对牙龈炎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6
作者 殷晓宁 左宪宏 +1 位作者 段丽云 周军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6-441,共6页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对牙龈炎大鼠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丝线缝扎大鼠上颌双侧第1磨牙牙颈部+涂抹麦芽糖+喂食20%蔗糖溶液及软食的方法构建牙龈炎大鼠模...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对牙龈炎大鼠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丝线缝扎大鼠上颌双侧第1磨牙牙颈部+涂抹麦芽糖+喂食20%蔗糖溶液及软食的方法构建牙龈炎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原花青素组(160 mg/kg)、740Y-P组(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剂,0.02mg/kg)、原花青素+740Y-P组(原花青素160 mg/kg+740Y-P 0.02 mg/kg),每组12只;另取12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各药物组大鼠灌胃或/和腹腔注射相应药液,每天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结束24 h后,测定大鼠牙龈指数,检测其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8(IL-1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以及牙龈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氧(ROS)水平,观察大鼠牙龈组织的病理形态并检测其牙龈组织中PI3K/Akt/VEG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牙龈组织存在局部组织扩张充血、新生毛细血管出现、胶原纤维变性丢失且排列紊乱、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龈沟壁等病理改变;其牙龈指数,龈沟液中IL-18、iNOS、ALP水平,牙龈组织中ROS水平,PI3K、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及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牙龈组织中SOD、CAT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原花青素组大鼠牙龈组织病理损伤减轻,上述各定量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740Y-P能逆转原花青素对各指标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原花青素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VEGF信号通路来缓解牙龈炎大鼠的牙龈组织损伤,改善牙龈炎症和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牙龈 牙龈组织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
下载PDF
灯盏花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诱导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损伤的影响
7
作者 晁晓芹 赵国廷 +2 位作者 董振耀 马民英 姚毅章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breviscapine,BVP)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LPS,简称LPS)诱导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损伤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GFs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LPS+BVP低、...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breviscapine,BVP)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LPS,简称LPS)诱导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损伤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GFs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LPS+BVP低、中、高剂量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L-6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细胞周期素B1(Cyclin B1)及凋亡相关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TBA比色法检测细胞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法测定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HGFs细胞存活率、细胞迁移率、Cyclin B1、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水平及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及MDA、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LPS组比较,LPS+BVP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细胞迁移率、Cyclin B1、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水平及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及MDA、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BVP可通过抗炎、抗氧化作用减轻LPS诱导的HGFs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 牙龈成纤维细胞 细胞损伤
原文传递
新型牙龈钳对种植牙手术患者牙龈修整边缘整齐度、美观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8
作者 冯锡冲 张帅玉 +1 位作者 陈宗喜 黎夏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1期29-32,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牙龈钳对种植牙手术患者牙龈修整边缘整齐度、美观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进行种植牙手术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0)。对照组使用手术刀... 目的研究新型牙龈钳对种植牙手术患者牙龈修整边缘整齐度、美观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进行种植牙手术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0)。对照组使用手术刀修整牙龈,观察组使用新型牙龈钳修护牙龈。比较两组的修复后边缘整齐度、美观度、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时间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修复后边缘整齐度、美观度、术后恢复优良率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牙龈钳对种植牙手术患者牙龈修整边缘整齐度、美观度及术后恢复具有积极影响,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牙龈 种植牙手术 牙龈修整 边缘整齐度 美观度 术后恢复
下载PDF
西帕依固龈液应用于牙龈炎致牙龈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9
作者 陈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73-0076,共4页
研究西帕依固龈液对牙龈炎致牙龈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科学分组方法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34例,使用口泰含漱液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34例,使用西帕依固龈液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 研究西帕依固龈液对牙龈炎致牙龈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科学分组方法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34例,使用口泰含漱液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34例,使用西帕依固龈液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判定菌斑指数(PLI)及龈沟出血指数(SBI)变化情况。结果 对比研究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菌斑指数(PLI)及龈沟出血指数(SBI)变化情况要优于对照组。结论 西帕依固龈液在牙龈炎致牙龈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上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仅快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缓解,更因其是中成药,有很高的用药安全性,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帕依固龈液 牙龈 牙龈出血 临床治疗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0
作者 孔金玉 刘怡文 +3 位作者 钱梦凡 孙蔚 邢玲(综述) 高社干(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5-720,共6页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预后差,生存率低。食管癌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微生物等多种因素。近年来,微生物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作为牙周病最重要病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预后差,生存率低。食管癌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微生物等多种因素。近年来,微生物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作为牙周病最重要病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牙龈卟啉单胞菌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食管癌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食管鳞癌 口腔微生物 食管微生物 预后 机制
下载PDF
牙龈素提取物对口腔鳞癌细胞HN6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李虎虓 李笑甜 +3 位作者 赵旭日 张桓瑜 周薇 宋忠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目的·观察牙龈素提取物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HN6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人OSCC细胞系HN6,加入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牙龈素提取物进行培养。根据... 目的·观察牙龈素提取物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HN6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人OSCC细胞系HN6,加入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牙龈素提取物进行培养。根据牙龈素提取物的蛋白浓度不同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及牙龈素提取物蛋白浓度3.125μg/mL组、6.25μg/mL组、12.5μg/mL组、25μg/mL组、50μg/mL组和100μg/mL组,培养24、48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牙龈素提取物对HN6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后续其他实验,分为control组、25μg/mL组和50μg/mL组进行。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牙龈素提取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E-cadherin和N-cadherin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在牙龈素提取物刺激HN6细胞24 h时,相比较control组,牙龈素提取物蛋白浓度25μg/mL组(P=0.025),50μg/mL组(P=0.000)和100μg/mL组(P=0.049)的HN6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增加;当刺激48 h时,6.25μg/mL组(P=0.024)、12.5μg/mL组(P=0.006)、25μg/mL组(P=0.000)、50μg/mL组(P=0.000)和100μg/mL组(P=0.000)均较control组HN6细胞增殖活性有显著增加。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经牙龈素提取物刺激24 h,HN6细胞G1期比例下降,S+G2期比例显著性上升(25μg/mL组:P=0.024;50μg/mL组:P=0.001)。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随着牙龈素提取物浓度升高,划痕愈合的百分比显著增加(P=0.001)。细胞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随着牙龈素提取物浓度升高,细胞穿过小室底部的数量显著性增加。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随着牙龈素提取物浓度增加,HN6细胞中N-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性增加,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性减少。结论·牙龈素提取物对OSCC细胞HN6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 牙周炎 口腔鳞状细胞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下载PDF
不同釉质黏结剂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变形链球菌的影响
12
作者 李志耀 胡铮 +1 位作者 李晅 陆珮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35,共7页
背景:光固化型和含氟光固化型釉质黏结剂对酸蚀后的牙釉质表面有一定封闭作用,含氟光固化型釉质黏结剂还能通过释放氟离子实现防龋功能,但缺乏对氟化物较长时间释放的研究,尤其缺乏经历1-3个月氟化物释放后局部致病菌量的变化信息。目的... 背景:光固化型和含氟光固化型釉质黏结剂对酸蚀后的牙釉质表面有一定封闭作用,含氟光固化型釉质黏结剂还能通过释放氟离子实现防龋功能,但缺乏对氟化物较长时间释放的研究,尤其缺乏经历1-3个月氟化物释放后局部致病菌量的变化信息。目的:分析青少年正畸治疗患者上前牙使用不同组分釉质黏结剂黏结固定矫治器引发的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变形链球菌表达变化。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就诊于上海市口腔医院接受正畸治疗的青少年患者90例,其中男43例,女47例,平均年龄(13.27±1.1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3组:化学固化组应用Unite™黏结树脂进行固定矫治器的黏结,光固化组应用Transbond XT光固化树脂进行固定矫治器的黏结,含氟光固化组应用GC光固化正畸黏结用水门汀进行固定矫治器的黏结,每组30例。在黏结托槽当天(初始黏结)及第1,2,3个月复诊时收集患者上前牙龈下菌斑标本,应用PCR技术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变形链球菌的增殖表达量。结果与结论:①组内比较:随着黏结时间的增加,化学固化组3个月复诊时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增殖表达显著高于初始黏结时(P<0.05);光固化组1个月复诊时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增殖表达低于初始黏结时(P<0.05);含氟光固化组1,2个月复诊时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增殖表达均低于初始黏结时(P<0.05)。化学固化组复诊1,2,3个月时的变形链球菌表达高于初始黏结时(P<0.05);含氟光固化组复诊1,2,3个月时的变形链球菌增殖表达均低于初始黏结时(P<0.05);光固化组复诊时的变形链球菌增殖表达与初始黏结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组间比较:1个月复诊时,光固化组、含氟光固化组牙龈卟啉单胞菌增殖表达低于化学固化组(P<0.05);2,3个月复诊时,含氟光固化组牙龈卟啉单胞菌增殖表达低于光固化组、化学固化组(P<0.05)。1,2,3个月复诊时,光固化组、含氟光固化组变形链球菌增殖表达低于化学固化组(P<0.05),含氟光固化组变形链球菌增殖表达低于光固化组(P<0.05)。③结果显示,在固定正畸中,使用不同组分的釉质黏结剂黏结托槽后,短期内对患者口内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变形链球菌的增殖表达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含氟光固化釉质黏结剂在托槽黏结初期有助于减少牙釉质脱矿、龋病和牙周炎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正畸 固定矫治器 釉质黏结剂 牙龈卟啉单胞菌 变形链球菌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影响
13
作者 王新林 王冬青 +2 位作者 姜亦洋 范亚贤 季瑾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评估抗微生物光动力疗法(aPDT)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3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光动力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实验组进行龈下刮治和根... 目的评估抗微生物光动力疗法(aPDT)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3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光动力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实验组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光动力疗法,对照组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评价基线、治疗后3、6个月的微生物指标。采集龈下菌斑和唾液样本,对慢性牙周炎致病菌P.g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观察P.g菌的检出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随访期的P.g阳性率均有所降低。对照组第3、6个月与基线相比,P.g阳性率改善不显著(P>0.05),但实验组无论在第3、6个月,与基线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且在第3个月时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微生物光动力疗法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更为有效地抑制P.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慢性牙周炎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 牙龈卟啉单胞菌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进展中的作用
14
作者 戴柯 戴周丽 +2 位作者 刘荣场 查光玉 曹明国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52-155,共4页
以牙龈卟啉单胞菌为代表的牙周致病菌不仅危害口腔健康,还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口腔外疾病有着重要联系。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产物可通过血行途径和肠道途径等多种途径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展,本文就相关作用途径及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周炎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血行途径 肠道途径
下载PDF
3种带蒂瓣修复牙龈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
15
作者 任露露 俞沁 +3 位作者 龚寅 朱敬慈 王丽雅 朱丽芳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46-49,80,共5页
目的分析冠向复位瓣术、侧向转位瓣术、双乳头瓣术修复牙龈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收集23例牙龈瘤患者,术中切除牙龈瘤后,根据软组织缺损情况分别采用冠向复位瓣术、侧向转位瓣术、双乳头瓣术行软组织修复。术前及术... 目的分析冠向复位瓣术、侧向转位瓣术、双乳头瓣术修复牙龈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收集23例牙龈瘤患者,术中切除牙龈瘤后,根据软组织缺损情况分别采用冠向复位瓣术、侧向转位瓣术、双乳头瓣术行软组织修复。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gingival width,KGW)、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龈乳头充填指数(papilla fill index,PFI),记录牙龈瘤切除术后形成的牙龈退缩类型及术后2周患者自主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以评价3组修复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3组患者牙龈瘤均无复发。与术前相比,采用3种带蒂瓣修复后GI、GR均显著改善(P<0.05);KGW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侧向转位瓣组及双乳头瓣组术后KGW明显宽于冠向复位瓣组(P<0.05);冠向复位瓣组及侧向转位瓣组PFI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种带蒂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和美学效果,术后角化龈明显增宽,其中侧向转位瓣术及双乳头瓣术优于冠向复位瓣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 软组织缺损 冠向复位瓣术 侧向转位瓣术 双乳头瓣术
下载PDF
福州地区不同年龄牙龈炎人群口腔健康宣教途径及策略分析
16
作者 许雯静 陈守芳 +6 位作者 林倩倩 辛勇 蔡盛岳 曾友胜 胡泽凯 肖鹏辉 黄永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9期117-120,共4页
目的调查福州地区不同年龄段牙龈炎人群口腔健康知识来源途径差异,初步分析宣传策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的口腔健康宣教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式,收集于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420例慢性牙龈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年龄... 目的调查福州地区不同年龄段牙龈炎人群口腔健康知识来源途径差异,初步分析宣传策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的口腔健康宣教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式,收集于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420例慢性牙龈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年龄分为两组:18~35岁组,36~65岁组。结果网络为18~35岁组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而36~65岁组主要途径为网络与医疗机构,且两者效应叠加后占绝对优势。全年龄人群最主要传播途径为网络。结论充分发挥网络宣传的同时,加强医疗机构网络公众号建设,将网络及医疗机构宣传途径叠加,可获取更广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卫生宣教 牙龈 保健知识 口腔健康 途径
下载PDF
双层技术修复牙龈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1例
17
作者 任雪峰 张明珠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8-370,共3页
较大的牙龈瘤直接切除极易导致牙龈组织缺损面积增大、根面暴露等问题。利用膜龈美学手术有利于恢复牙龈瘤切除后软组织的缺损及外形。本文报道利用双层技术修复牙龈瘤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1例。
关键词 牙龈 结缔组织移植 侧向转位结合冠向复位瓣 双层技术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上调CCL20的表达对口腔鳞状细胞表型的影响
18
作者 刘雪 许立明 +1 位作者 刘朗清 凌彬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22-328,共7页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通过诱导CCL20的表达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进一步明确CCL20对口腔癌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2023年就诊...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通过诱导CCL20的表达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进一步明确CCL20对口腔癌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2023年就诊于本院颌面肿瘤外科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外周血和OSCC组织标本,另收集2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和ELISA检测人口腔鳞癌组织和血清中CCL20的表达。通过体外培养人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和SCC25细胞,建立细胞细菌共培养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CAL27、SCC25细胞和P.g组中CCL20表达情况;运用CCK-8、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P.g和CCL20对各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CL20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与control组相比,感染P.g的CAL27和SCC25细胞中CCL20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上调(P<0.05)。在P.g感染下,CAL27和SCC25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得到增强(P<0.05),而阻断CCL20表达后,P.g对口腔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P<0.05)。结论 P.g通过上调CAL27和SCC25细胞中CCL20的表达来促进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微环境 牙龈卟啉单胞菌 口腔鳞状细胞癌 CCL20 表型
下载PDF
灌胃牙龈卟啉单胞菌对2型糖尿病小鼠结肠机械屏障及免疫屏障影响的研究
19
作者 李萧纹 闫福华 +3 位作者 陈文文 黄明坤 莫朝伦 张军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25-2232,共8页
背景牙龈卟啉单胞菌(Pg.)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研究发现Pg.能够通过口腔-肠道途径对2型糖尿病(T2DM)在内的全身疾病产生影响,而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探究Pg.是否通过改变肠道机械屏障及免疫屏障对T2DM产生影响。方法40只SPF级... 背景牙龈卟啉单胞菌(Pg.)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研究发现Pg.能够通过口腔-肠道途径对2型糖尿病(T2DM)在内的全身疾病产生影响,而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探究Pg.是否通过改变肠道机械屏障及免疫屏障对T2DM产生影响。方法40只SPF级小鼠,随机挑选24只构建T2DM模型,建模成功小鼠中挑选16只分为模型组(DM组,n=8)和模型+Pg.组(PD组,n=8),其余16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n=8)和Pg.组(n=8)。建模后观察小鼠体质量和空腹血糖(FPG),第5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绘制OGTT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第7周起Pg.组和PD组灌饲Pg.菌液,连续灌饲5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脂多糖(LP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及炎症因子,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变。采用Pearson相关性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小鼠FPG与结肠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及血清LPS含量的关系。结果灌胃前第2~6周DM组体质量高于N组、Pg.组,PD组体质量高于N组,第3~6周PD组体质量高于Pg.组(P<0.05)。第9~11周N组、Pg.组体质量高于DM组、PD组,第11周PD组体质量低于DM组(P<0.05)。第3~6周PD组FPG高于N组、Pg.组,第4~6周DM组高于N组、Pg.组(P<0.05)。第7~11周Pg.组FPG低于DM组、PD组,PD组高于N组,第10、11周PD组高于Pg.组(P<0.05)。DM组AUC高于N组、Pg.组,PD组高于N组、DM组、Pg.组,PD组LPS高于N组、DM组(P<0.05)。PD组紧密连接蛋白1(ZO-1)低于N组,DM组闭合蛋白低于N组,PD组闭合蛋白低于N组、DM组、Pg.组,PD组白介素(IL)-17A低于N组、Pg.组,N组IL-10高于DM组、Pg.组、PD组,PD组肿瘤坏死因子α高于N组、DM组、Pg.组,Pg.组、PD组Toll样受体4高于N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PG与LPS呈正相关,与闭合蛋白、ZO-1呈负相关(P<0.05)。病理结果显示Pg.组和DM组固有层可见结缔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灶性浸润,PD组固有层伴淋巴细胞灶性浸润。结论Pg.可能通过破坏肠道机械屏障及免疫屏障导致LPS入血,加重T2DM小鼠糖代谢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葡萄糖代谢障碍 牙龈卟啉单胞菌 肠道紧密连接蛋白 肠道免疫
下载PDF
牙龈间充质干细胞在相关口腔颌面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
作者 任雪峰 杨淑然 +1 位作者 谢亮焜 张明珠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13-115,共3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可向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及骨细胞多向分化的一类细胞。GMSCs已用于牙周炎、种植体周围炎、口腔癌、颌面部组织缺损、口腔黏膜炎的研究中。GMSCs可抑制M1巨噬细胞活化,抑制血...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可向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及骨细胞多向分化的一类细胞。GMSCs已用于牙周炎、种植体周围炎、口腔癌、颌面部组织缺损、口腔黏膜炎的研究中。GMSCs可抑制M1巨噬细胞活化,抑制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血清抗炎因子的释放,减轻牙周炎的炎症反应;同时,GMSCs来源的外泌体可促进M1巨噬细胞转化为M2巨噬细胞,减少M1巨噬细胞产生的促炎因子,调节核因子κB信号通路、Wnt-5a信号通路,减轻牙周炎的炎症反应,促进牙周受损组织的再生。GMSCs可控制局部炎症及有效防止放线菌的生长,增强成骨分化促进种植体周围炎的骨再生。GMSCs可以通过上调促凋亡基因表达、下调增殖和抗凋亡基因表达改变口腔癌细胞周围的微环境来抑制口腔癌细胞在体外和体内的生长,同时可作为细胞治疗小分子物质的有效载体,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GMSCs可分化成不同组织类型的细胞,实现组织再生,从而修复颌面部的组织缺损。GMSCs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胶原蛋白分泌,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促进血管生成,增强内源性骨骼祖细胞的功能,促进舌肌粘膜再生,发挥口腔黏膜炎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牙龈间充质干细胞 牙周炎 种植体周围炎 口腔癌 颌面组织缺损 口腔黏膜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