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牦牛胃溶菌酶抗小鼠腹泻的研究
1
作者 杨杜基 袁小迪 +5 位作者 李飙 张雨寒 孙鸿炜 刘益丽 袁国荣 江明锋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2-1963,共12页
本研究采用PichiaPink^(TM)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对牦牛胃溶菌酶进行异源表达,以探索提高重组牦牛胃溶菌酶表达量的方法以及重组牦牛胃溶菌酶对大肠杆菌O111所致小鼠腹泻的治疗作用。试验选取10只体重相近的无特定病原体昆明小鼠,用大肠杆菌... 本研究采用PichiaPink^(TM)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对牦牛胃溶菌酶进行异源表达,以探索提高重组牦牛胃溶菌酶表达量的方法以及重组牦牛胃溶菌酶对大肠杆菌O111所致小鼠腹泻的治疗作用。试验选取10只体重相近的无特定病原体昆明小鼠,用大肠杆菌O111建立小鼠腹泻模型;建模成功后取3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设对照组、腹泻模型组、牦牛胃溶菌酶组、重组牦牛胃溶菌酶组、抗生素治疗组、溶菌酶产品治疗组,除对照组和腹泻模型组外其余各组灌胃给药,记录小鼠采食量及体重;第4天采血后全部扑杀,取小鼠十二指肠组织制切片做形态学观察;取肠道内容物进行肠道菌群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重组牦牛胃溶菌酶在诱导96 h时表达量最高,分子质量约为15.6 ku,比活性为1428.58 U/mg。攻毒后腹泻模型组、溶菌酶产品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腹泻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均有极显著升高(P<0.01);十二指肠病理解剖观察发现,牦牛胃溶菌酶组肠道绒毛有所增长且厚度增加;重组牦牛胃溶菌酶组肠绒毛有所恢复。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牦牛胃溶菌酶组的Simpson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腹泻模型组的变形菌门和弯曲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重组牦牛胃溶菌酶组和牦牛胃溶菌酶组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有所增加。本研究表明,牦牛胃溶菌酶对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由于牦牛胃溶菌酶具备较强抗胃蛋白酶能力,其原酶及重组酶在饲料添加剂以及在食品加工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胃溶菌酶 PichiaPinkTM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重组牦牛溶菌酶 肠道菌群 小鼠腹泻
下载PDF
2023年度肉牛牦牛产业与技术发展报告
2
作者 曹兵海 曹建民 +4 位作者 李俊雅 郭爱珍 王之盛 孙宝忠 陈昭辉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38,共4页
本文基于对2023年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展望了2024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了肉牛牦牛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肉牛 牦牛 产业 展望 建议
下载PDF
四川、西藏部分地区牦牛场球虫感染情况调查
3
作者 李燕 唐智慧 +4 位作者 符立发 黄家艳 吴丹 曹随忠 王保宁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01-2109,共9页
【目的】调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牦牛球虫感染情况,为该地区牦牛球虫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8个牦牛场采集2~6、7~12和>12月龄牦牛的新鲜粪样共376份,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粪便... 【目的】调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牦牛球虫感染情况,为该地区牦牛球虫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8个牦牛场采集2~6、7~12和>12月龄牦牛的新鲜粪样共376份,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粪便样品中球虫卵囊进行定性检查,采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统计球虫阳性粪样中每克粪便中的球虫卵囊数(OPG),了解不同牦牛场、不同月龄牦牛的球虫感染情况。【结果】8个牦牛场均检测出球虫感染,阳性样品共85份,平均感染率为22.6%(85/376),平均OPG为1643。共检出9种艾美耳属球虫,优势虫种为阿拉巴艾美耳球虫,感染率为37.6%(32/85),多呈混合感染。平均感染率最高的是2~6月龄牦牛,感染率为37.9%(11/29);其次是7~12月龄牦牛,感染率为31%(57/184);>12月龄牦牛的球虫感染率为10.4%(17/163)。【结论】四川和西藏部分地区牦牛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球虫感染,均以混合感染为主。牦牛球虫感染率、感染强度以及优势虫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牦牛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西藏 牦牛 球虫 流行病学
下载PDF
LPA对牦牛卵丘细胞扩张因子HAS2、PTGS2和PTX3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刘斌 王萌 +2 位作者 潘阳阳 王靖雷 徐庚全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2-561,共10页
本研究以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在卵丘细胞扩张中的作用为切入点,旨在探讨不同浓度LPA对牦牛卵丘细胞(yak cumulus cells,YCCs)中卵丘扩张因子(透明质酸合成酶2(hyaluronate synthase 2,HAS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 本研究以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在卵丘细胞扩张中的作用为切入点,旨在探讨不同浓度LPA对牦牛卵丘细胞(yak cumulus cells,YCCs)中卵丘扩张因子(透明质酸合成酶2(hyaluronate synthase 2,HAS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和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以健康成年(3~4岁)雌牦牛的YCCs为研究对象,取对数生长期的YCCs,将不同浓度的LPA(空白对照、阴性对照、5、15、30和50μmol·L^(-1))作用于体外培养的YCCs,分别培养12、24、36、48 h后,CCK-8检测YCCs的细胞活性,采用RT-q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YCCs中HAS2、PTGS2和PTX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卵丘扩张因子HAS2、PTGS2和PTX3在YCCs中的分布。试验中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结果显示,LPA孵育12、24、36和48 h,对YCCs的活性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孵育时间为24 h时,LPA对YCCs活性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相比较于对照组而言,当LPA浓度为15μmol·L^(-1)时,不同孵育时间中YCCs的活性提升最为显著(P<0.05)。当LPA浓度为15μmol·L^(-1)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AS2、PTGS2和PTX3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且YCCs中HAS2、PTGS2和PTX3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当LPA浓度大于15μmol·L^(-1)时,HAS2、PTGS2和PTX3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本研究表明,LPA对YCCs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当孵育时间为24 h,并且LPA浓度为15μmol·L^(-1)时,活性提升最为显著(P<0.05)。LPA可以增强YCCs中卵丘扩张因子HAS2、PTGS2、PTX3的表达,且其作用浓度具有剂量依赖性,最佳浓度为15μmol·L^(-1)。研究结果为阐明LPA促进牦牛卵丘细胞扩张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提高牦牛卵母细胞的质量和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成功率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溶血磷脂酸 卵丘细胞 卵丘扩张因子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牦牛皱胃发育代谢的关键候选基因
5
作者 刘益丽 唐娇 +5 位作者 闵奇 杨露 王泽宁 胡莲 赵迪 江明锋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8,共16页
旨在比较不同年龄段牦牛皱胃指数测定、转录组表达谱的变化,挖掘影响牦牛皱胃发育代谢的信号通路和关键基因,为进一步探讨牦牛皱胃发育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对1日龄、20日龄、60日龄、15月龄与3岁的牦牛皱胃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 旨在比较不同年龄段牦牛皱胃指数测定、转录组表达谱的变化,挖掘影响牦牛皱胃发育代谢的信号通路和关键基因,为进一步探讨牦牛皱胃发育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对1日龄、20日龄、60日龄、15月龄与3岁的牦牛皱胃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转录组数据进行质控、比对、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为进一步验证测序数据的可靠性,随机选取5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在发育过程中,瘤胃重的增长最快,其次是瓣胃、网胃和皱胃。转录组结果显示,以1日龄组为对照,在20日龄、60日龄、15月龄和3岁组中分别鉴定到1310、1715、1931和2199个差异表达基因,4个组共有基因565个;以前一个时间点为对照,20日龄、60日龄、15月龄和3岁组分别鉴定到1310、861、569和597个差异表达基因,4个对比组共有基因9个。GO功能注释发现,以1日龄组为对照,20日龄、60日龄、15月龄和3岁组分别富集到1191、2578、1117和2835条显著条目,不同年龄组的前10条显著性GO条目中有共有的,也有各年龄阶段特有的条目。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20日龄、60日龄、15月龄和3岁4个年龄段的前30条显著通路中特有信号通路分别为4、1、3和4条,包括ECM受体相互作用、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和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等与皱胃发育相关的通路。qRT-PCR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测序结果可靠。通过对牦牛不同发育阶段皱胃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到与皱胃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候选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分化和免疫调控等过程,其中GKN1、CXCL17、SCNN 1B、SCNN 1G、CCL 5和IGF 2BP3等基因可能在牦牛皱胃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筛选到参与皱胃葡萄糖代谢、葡萄糖转运、脂肪酸转运、肽转运等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候选基因,其中GANAB、GBA2、SLC 2A1、SLC 2A3、SLC 2A4、CPT 1B、SLC 15A1等是与牦牛皱胃组织营养代谢和吸收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年龄段 牦牛 皱胃 转录组 发育 代谢
下载PDF
不同蛋白质、能量水平饲粮对舍饲育肥牦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6
作者 何振富 谢建鹏 +2 位作者 陈平 王斐 狄亚鹏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8-1712,共15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能量水平饲粮对舍饲育肥牦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年龄相近、体况良好、体重[(180.00±11.67)kg]相近的公牦牛90头,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头。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进行设...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能量水平饲粮对舍饲育肥牦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年龄相近、体况良好、体重[(180.00±11.67)kg]相近的公牦牛90头,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头。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进行设计,即低(12.5%)、中(15.5%)、高(18.5%)3个蛋白质水平和低(6.5 MJ/kg)、中(7.5 MJ/kg)、高(8.5 MJ/kg)3个综合净能水平,按3×3(蛋白质水平×综合净能水平)设计9种不同蛋白质和能量水平的全混合日粮(TMR),每个试验组饲喂1种,预试期2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饲粮蛋白质水平对所测各生长性能指标影响均不显著(P>0.05);饲粮综合净能水平对总增重(TWG)和平均日增重(ADG)影响显著(P<0.05),对料重比(F/G)影响极显著(P<0.01);饲粮蛋白质水平和综合净能水平两者交互对TWG、ADG和F/G影响极显著(P<0.01)。2)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粗蛋白质(CP)和粗灰分(Ash)表观消化率影响极显著(P<0.01),对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和粗纤维(CF)表观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饲粮综合净能水平对Ash表观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和综合净能水平两者交互对干物质(DM)和Ash表观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3)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血清尿素氮(UN)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磷(P)含量影响显著(P<0.05);饲粮综合净能水平对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UN、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总胆汁酸(TBA)含量影响显著(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和综合净能水平两者交互对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UN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肌酐(CRE)和P含量影响显著(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综合净能水平对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大于蛋白质水平的影响;饲粮蛋白质水平对牦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大于综合净能水平对其的影响;饲粮中综合净能水平为8.5 MJ/kg、蛋白质水平为15.5%时,舍饲育肥牦牛生长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舍饲 集中育肥 生长性能 养分表观消化率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亲吻素在青藏高原牦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研究
7
作者 丁艳平 赵越 +1 位作者 张晋平 马佳乐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0-75,共6页
亲吻素(Kisspeptin)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动物繁殖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探讨亲吻素在牦牛精子发生中的生理功能及其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机制,文中对比研究了牦牛和黄牛睾丸的组织学特征及其亲吻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黄牛相比,牦... 亲吻素(Kisspeptin)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动物繁殖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探讨亲吻素在牦牛精子发生中的生理功能及其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机制,文中对比研究了牦牛和黄牛睾丸的组织学特征及其亲吻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黄牛相比,牦牛的曲细精管不饱满,除精原细胞外,牦牛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早期/晚期精子细胞以及精子的数量都显著少于黄牛(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牦牛的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早期精细胞及基质细胞中都可见Kisspeptin免疫阳性产物的表达,这与黄牛表达位置一致,但是牦牛睾丸中阳性产物光密度值(IOD)却显著高于黄牛;牦牛睾丸组织中Kisspeptin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黄牛(P<0.01).该结果暗示Kisspeptin可能作为负调控因子,参与维持牦牛精子发生和精子成熟过程中的正常组织结构及其微环境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睾丸 亲吻素 Kiss-1阳性产物 精子发生
下载PDF
日粮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生长期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菌群的影响
8
作者 姜南 李学威 +4 位作者 张楠 李锐 朱红娇 洛桑顿珠 巴桑旺堆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6,共9页
为研究日粮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生长期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菌群的影响,选取体重、体况相近且健康的1.5周岁娘亚牦牛48头,采用3×2双因素试验设计,按不同综合净能(7.63、8.25、8.88 MJ/kg)和蛋白质(10.84%、12.82%)水平随机分... 为研究日粮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生长期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菌群的影响,选取体重、体况相近且健康的1.5周岁娘亚牦牛48头,采用3×2双因素试验设计,按不同综合净能(7.63、8.25、8.88 MJ/kg)和蛋白质(10.84%、12.82%)水平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公母各半),每个重复1头牛。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瘤胃液中,高能量组的乙酸摩尔百分比显著高于中能量组(P <0.05),中能量组的丙酸摩尔百分比显著低于高、低能量组(P <0.05),而丁酸摩尔百分比显著高于高、低能量组(P <0.05);高蛋白质组的异丁酸和异戊酸摩尔百分比显著高于低蛋白质组(P <0.05);日粮能量与蛋白质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摩尔百分比有显著影响(P <0.05)。(2)瘤胃菌群中,低能量和中能量组的Chao1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高能量组(P <0.05);低蛋白质组的Chao1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高蛋白质组(P <0.05);日粮能量与蛋白质水平的交互作用对Chao1和Shannon指数有显著影响(P <0.05)。(3)中能量组鸢尾花菌门(Kiritimatiellaeot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低能量组(P <0.05);日粮能量与蛋白质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有显著影响(P <0.05)。高能量组细菌F082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低能量组和中能量组(P <0.05),中能量组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高能量组(P <0.05);高蛋白质组细菌F082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低蛋白质组(P <0.05),拟杆菌目RF16群(Bacteroidales_RF16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低蛋白质组(P <0.05);日粮能量与蛋白质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细菌F082和瘤胃球菌科NK4A214群(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的相对丰度有显著影响(P <0.05)。综上所述,当生长期牦牛的日粮综合净能为8.25 MJ/kg、蛋白质为12.82%时,更有利于促进瘤胃发酵,改善瘤胃菌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能量 蛋白质 瘤胃发酵 微生物区系
下载PDF
西藏牦牛皮蝇蛆病防治的SWOT分析
9
作者 石斌 索朗扎西 +3 位作者 单曲拉姆 赵霞玲 唐文强 夏晨阳 《现代畜牧兽医》 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
文章旨在深入了解西藏牦牛牛皮蝇蛆病的防治形势,运用系统全面的理念进行牛皮蝇蛆病防治,完善西藏地区动物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体系。运用动态分析法,根据SWOT分析框架,对西藏牦牛皮蝇蛆病防治工作具备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 文章旨在深入了解西藏牦牛牛皮蝇蛆病的防治形势,运用系统全面的理念进行牛皮蝇蛆病防治,完善西藏地区动物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体系。运用动态分析法,根据SWOT分析框架,对西藏牦牛皮蝇蛆病防治工作具备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显示,在西藏地区,包括牛皮蝇蛆病在内的寄生虫病防治得到了重视和支持,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防控体系,积极开展了以“春防”“秋防”为主的防治工作,但仍然存在牛皮蝇蛆病综合防治难度大、媒介控制困难等挑战。应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市场积极参与,提升广大农牧民防病治病意识,做到群防群控,为牦牛牛皮蝇蛆病防治建立可持续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牛皮蝇蛆病 SWOT分析
下载PDF
犊牦牛肾周棕色脂肪组织的发育及其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10
作者 陈付菊 赵宇田 马敏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棕色脂肪组织(BAT)作为非震颤性产热(NST)的主要产热器官,在新生动物的寒冷适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探究犊牦牛肾周BAT的发育及其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本试验采集1日龄、7日龄和30日龄犊牦牛肾周脂肪组织,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脂肪细... 棕色脂肪组织(BAT)作为非震颤性产热(NST)的主要产热器官,在新生动物的寒冷适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探究犊牦牛肾周BAT的发育及其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本试验采集1日龄、7日龄和30日龄犊牦牛肾周脂肪组织,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脂滴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解偶联蛋白1(UCP1)在脂肪细胞的定位、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脂肪转化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犊牦牛肾周存在2种类型的脂肪细胞,即含有小脂滴和大量线粒体的棕色脂肪细胞以及含有大脂滴和少量线粒体的白色脂肪细胞;与1日龄犊牦牛相比,7日龄和30日龄犊牦牛肾周白色脂肪细胞的面积和密度均显著增加(P<0.05),棕色脂肪细胞的面积和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不同日龄犊牦牛肾周棕色脂肪细胞和白色脂肪细胞质膜上均有UCP1阳性表达,与1日龄犊牦牛相比,7日龄和30日龄犊牦牛肾周脂肪细胞中UCP1阳性表达强度均显著降低(P<0.05);与1日龄犊牦牛相比,30日龄犊牦牛肾周脂肪组织中BAT产热相关基因(UCP1、PPARα和PGC-1α)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1日龄犊牦牛相比,7日龄和30日龄犊牦牛肾周脂肪组织中UCP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出生后犊牦牛肾周棕色脂肪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而白色脂肪细胞数量逐渐增加,且产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逐渐降低。该结果为深入探究犊牦牛寒冷适应机制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肾周脂肪 棕色脂肪组织 产热相关基因
下载PDF
雪域高原牦牛养殖技术要点
11
作者 刘小宾 《北方牧业》 2024年第8期20-20,共1页
在高原地区中,耗牛是一种特殊的物种,大型偶蹄类动物,这种动物体型偏大,整体的长度在2~3米之间,尾巴的长度在40厘米左右,重量在一吨左右。因此牛自身具有较强的防寒性能、保暖性能。耗牛种类较为多样,像白牦牛、九龙牦牛、高山牦牛、高... 在高原地区中,耗牛是一种特殊的物种,大型偶蹄类动物,这种动物体型偏大,整体的长度在2~3米之间,尾巴的长度在40厘米左右,重量在一吨左右。因此牛自身具有较强的防寒性能、保暖性能。耗牛种类较为多样,像白牦牛、九龙牦牛、高山牦牛、高原牛等都是较为常见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牛 牦牛 九龙牦牛 保暖性能 雪域高原 养殖技术要点 高原地区 动物体型
下载PDF
高原犊牦牛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防治
12
作者 强热吉 《中国畜牧业》 2024年第3期95-96,共2页
高原地带的畜牧养殖以牦牛为主,这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牦牛不仅是主要的商品输出,还与当地经济和居民收入密切相关。因此,高原地带的养殖户对牦牛的健康非常重视,注重卫生管理和疾病防治。然而,由于高原地区的恶劣环境、多变气候以... 高原地带的畜牧养殖以牦牛为主,这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牦牛不仅是主要的商品输出,还与当地经济和居民收入密切相关。因此,高原地带的养殖户对牦牛的健康非常重视,注重卫生管理和疾病防治。然而,由于高原地区的恶劣环境、多变气候以及相对落后的管理和饲喂方式,牦牛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如牛感冒、牛支原体肺炎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一旦疾病暴发可能导致大规模传播,给高原地区的牧民带来巨大损失。笔者详细阐述了高原地区牦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并提供了具体的防治措施,旨在为牦牛养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 饲喂方式 经济支柱产业 牦牛 牦牛养殖 高原地带 畜牧养殖 高原地区
下载PDF
围产期母体营养调控对犊牦牛生长发育、血清生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尚恺圆 江明锋 +9 位作者 官久强 安添午 赵洪文 柏琴 吴伟生 李华德 谢荣清 沙泉 罗晓林 张翔飞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38-1648,共11页
本研究基于高寒牧区牦牛产业母犊培育现状,旨在探究围产期母体营养均衡供给与早期断奶的营养调控方式对犊牛生长发育、血清生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牦牛高效养殖提供科学基础。研究选取18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为2~4次、预产期相近的... 本研究基于高寒牧区牦牛产业母犊培育现状,旨在探究围产期母体营养均衡供给与早期断奶的营养调控方式对犊牛生长发育、血清生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牦牛高效养殖提供科学基础。研究选取18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为2~4次、预产期相近的妊娠后期麦洼牦牛,随机分为放牧对照组(GF)、营养供给组(SF)、早期断奶组(SW)3个组(n=6),GF组牦牛产前及产后阶段均于天然牧场自然放牧,SF组牦牛在产前30 d至产后90 d按妊娠后期、泌乳早期营养需要以“精料+青干草+放牧”方式给予营养均衡供给,SW组牦牛在营养均衡供给基础上,于产后60 d对犊牛进行早期断奶处理。对GF、SF、SW组牦牛所产犊牛初生重、90 d体重及体尺指标进行测定,并采集犊牛90日龄血清样本,分析不同母体营养调控方式下犊牦牛血清生化、生长相关激素分泌及免疫功能差异。结果表明,SF和SW组犊牛的初生重显著高于GF组(P<0.05);90日龄时,SF和SW组犊牦牛的体重、体高以及胸围均显著高于GF组(P<0.05),SW与SF组之间犊牛体重、体尺无显著差异(P>0.05)。与GF组相比,SF和SW组犊牛血清葡萄糖(GLU)、球蛋白(GLB)、胆固醇(CHO)浓度显著上升(P<0.05);SF组TP水平显著高于GF组(P<0.05)。生长相关激素方面,SF和SW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Ⅰ)水平显著高于GF组(P<0.05);SW组生长激素(GH)浓度显著高于GF组(P<0.05)。SF、GF组犊牦牛血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浓度显著高于SW组(P<0.05)。相较于GF组,SF、SW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显著升高(P<0.05),SF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浓度显著高于GF组(P<0.05)。综上所述,营养均衡供给为妊娠后期和泌乳前期牦牛母体提供了充足的养分,通过增加犊牦牛养分摄入,提升了犊牛初生重、血清糖、氮营养代谢物水平,增加了生长相关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水平,从而促进了犊牦牛生长发育;早期断奶搭配营养均衡供给方式对犊牦牛生长发育、免疫功能无显著负面影响,并进一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期 营养调控 早期断奶 牦牛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美仁牦牛MYL 9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
14
作者 马荣 喇永福 +6 位作者 包鹏甲 郭宪 路建卫 扎老 赵雪 梁春年 成述儒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0-1419,共10页
【目的】克隆美仁牦牛肌球蛋白轻链9(myosin light chain 9,MYL9)基因CDS区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检测MYL 9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为探究该基因功能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以美仁牦牛肌肉组织cDNA为模板,利用PCR扩增并克隆美仁牦... 【目的】克隆美仁牦牛肌球蛋白轻链9(myosin light chain 9,MYL9)基因CDS区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检测MYL 9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为探究该基因功能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以美仁牦牛肌肉组织cDNA为模板,利用PCR扩增并克隆美仁牦牛CDS区序列,与其他物种进行相似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通过在线软件对MYL9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YL 9基因在美仁牦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脂肪和睾丸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美仁牦牛MYL 9基因CDS区长516 bp,共编码171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美仁牦牛与野牦牛、普通牛亲缘关系最近,与高山倭蛙亲缘关系最远。MYL9蛋白分子式为C 858 H 1324 N 234 O 274 S 12,原子数为2702,理论等电点为4.85,不稳定系数和总平均亲水性分别为37.22和―0.772,属于稳定亲水性蛋白。MYL9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螺旋结构,属于非分泌性蛋白;主要定位于线粒体、细胞核、细胞质中,具有17个特异性磷酸化位点。MYL9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无规则卷曲、β-折叠和延伸链构成,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YL 9基因在美仁牦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脂肪和睾丸组织中均表达,且肝脏和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美仁牦牛MYL 9基因CDS区,探究了MYL 9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组织表达特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牦牛MYL 9基因功能特征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仁牦牛 MYL 9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 组织表达
下载PDF
一步式QuEChERS-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快速测定风干牦牛肉中15种N-亚硝胺
15
作者 夏寒 仝凯旋 +6 位作者 朱浙辉 谢瑜杰 吴兴强 常巧英 张红医 范春林 陈辉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473,共9页
建立了一步式QuEChERS自动提取和净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风干牦牛肉中15种N-亚硝胺的分析方法。样品水化后,经乙腈提取,加入4.0 g MgSO_(4)和1.0 g NaCl除水,经十八烷基硅烷(C_(18))和N-丙基乙二胺(PSA)填料净化,采用DB-... 建立了一步式QuEChERS自动提取和净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风干牦牛肉中15种N-亚硝胺的分析方法。样品水化后,经乙腈提取,加入4.0 g MgSO_(4)和1.0 g NaCl除水,经十八烷基硅烷(C_(18))和N-丙基乙二胺(PSA)填料净化,采用DB-HeavyWAX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分离15种N-亚硝胺,在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5种N-亚硝胺分离性能良好,在0.1~2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 0;检出限(LOD)为0.05~0.20μg/kg,定量限(LOQ)为0.10~0.50μg/kg;在1倍、2倍和10倍LOQ 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9.4%~102.1%、80.6%~109.5%、83.0%~11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16.0%。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2种不同加工工艺的市售样品,其中7种N-亚硝胺类化合物(N-亚硝基二甲胺、N-亚硝基二异丁胺、N-亚硝基二正丁胺、N-亚硝基甲基苯胺、N-亚硝基乙基苯胺、N-亚硝基吡咯烷、N-亚硝基二苯胺)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平均含量为0.08~20.18μg/kg,且熟制风干牦牛肉中N-亚硝胺的检出率和平均含量均高于传统生制风干牦牛肉。该方法实现了前处理的自动化,相较于其他传统方法,操作简单,实验效率高,人为影响因素小,检测灵敏度高,适用于风干牦牛肉中15种N-亚硝胺的快速测定,为研究肉制品中N-亚硝胺的测定提供了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步式QuEChERS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N-亚硝胺 风干牦牛
下载PDF
牦牛TBC1D7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16
作者 张娟香 欧杰次仁 +6 位作者 喇永富 马晓明 吴晓云 郭宪 褚敏 阎萍 梁春年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为探究西藏牦牛Tre2-Bub2-CDC16结构域家族成员7(TBC1D7)基因的特征及结构,利用RT-PCR克隆了TBC1D7基因的CDS区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了TBC1D7基因在牦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 为探究西藏牦牛Tre2-Bub2-CDC16结构域家族成员7(TBC1D7)基因的特征及结构,利用RT-PCR克隆了TBC1D7基因的CDS区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了TBC1D7基因在牦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及脂肪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牦牛TBC1D7基因的CDS区全长为882 bp,共编码293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西藏牦牛与野牦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兔的最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牦牛TBC1D7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属于亲水性蛋白,主要存在细胞核中,且该蛋白具有24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蛋白的高级结构由α-螺旋(65.53%)、延伸连(3.75%)、β-转角(3.75%)和无规则卷曲(29.96%)构成。qPCR检测结果显示,TBC1D7基因在西藏牦牛脾脏组织中的表达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牦牛 TBC1D7基因 克隆 生物学分析 组织表达
下载PDF
从牦牛乳中提取RNA用于乳腺特异蛋白编码基因的扩增
17
作者 廖焕杰 黄林 +1 位作者 金素钰 郑玉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为建立从乳中提取RNA并扩增基因的方法,从4头麦洼牦牛混合乳中用超速离心法初步分离外泌体后,用TRIzol法提取其中的总RNA,经反转录后用PCR技术扩增乳腺上皮细胞3个特异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直接测序.结果显示,乳中提取的RNA质量较好,可以... 为建立从乳中提取RNA并扩增基因的方法,从4头麦洼牦牛混合乳中用超速离心法初步分离外泌体后,用TRIzol法提取其中的总RNA,经反转录后用PCR技术扩增乳腺上皮细胞3个特异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直接测序.结果显示,乳中提取的RNA质量较好,可以扩出κ-酪蛋白基因和β-乳球蛋白基因的完整编码区,长度分别为705 bp和636 bp,产物可直接测序,但未能扩增出乳铁蛋白基因.此外,本试验初步表明,从牦牛乳中提取RNA用于PCR扩增基因时,其循环数应在35循环到45循环之间.本研究建立了利用牦牛乳中外泌体提取RNA的新方法,提取的RNA可用于扩增基因和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RNA提取 外泌体 PCR
下载PDF
饲粮精粗比转换下的牦牛粪便菌群区系演替
18
作者 曾子铭 柴沙驼 +5 位作者 李毓敏 王迅 刘书杰 黄伟华 杨英魁 王书祥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2,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粗比转换对牦牛粪便微生物分布及功能的影响。选取24头体重接近、健康的3周岁公牦牛,1~60 d饲喂精粗比为30∶70的饲粮(C30组),61~120 d转换为精粗比为70∶30的饲粮(C70组)。预试期15 d,正式试验期120 d。试验第60 d和...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粗比转换对牦牛粪便微生物分布及功能的影响。选取24头体重接近、健康的3周岁公牦牛,1~60 d饲喂精粗比为30∶70的饲粮(C30组),61~120 d转换为精粗比为70∶30的饲粮(C70组)。预试期15 d,正式试验期120 d。试验第60 d和120 d,饲喂3~4 h后随机选取6头试验牦牛,采用直肠粪便采样法收集约50 g粪便,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测序,比较分析粪便微生物区系,进行PICRUSt2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两组谱系多样性及多样性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通过PCoA分析发现,两组牦牛的粪便菌群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C70组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30组(P<0.05)。在属水平上,C70组中的未分类菌属(unidentified)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C30组(P<0.01),未培养细杆菌(uncultured_bacterium)和罗氏菌属(Roseburi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30组(P<0.05),毛螺旋菌属_NK3A20_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索氏梭菌属(Paeni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70组(P<0.05)。在KEGG水平2上,C70组能量代谢、萜类和多酮类化合物的代谢、异种生物降解和代谢等功能的表达水平低于C30组。研究表明,饲粮精粗比转换影响了牦牛粪便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并影响了牦牛粪便中菌群的组成,从低精粗比饲粮转换为高精粗比饲粮降低了后肠道中纤维降解菌的相对丰度,促进了产酸菌的增殖,增加了索氏梭菌属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粗比 牦牛 粪便菌群 功能预测
原文传递
不同被毛颜色成年斯布牦牛生长性能比较及分子育种潜力分析
19
作者 朱勇 阮鹏程 +8 位作者 俄广鑫 信金伟 张强 陈晓英 曹涵文 姜辉 鲜莉莉 陆东祥 张成福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38,共7页
斯布牦牛作为我国青藏高原重要牦牛资源,其种质资源特性挖掘与遗传改良提升对西藏牦牛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挖掘不同被毛颜色斯布牦牛类群成年阶段生长性能特点,明确重要经济性状相关联候选标记的优势基因型分布,... 斯布牦牛作为我国青藏高原重要牦牛资源,其种质资源特性挖掘与遗传改良提升对西藏牦牛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挖掘不同被毛颜色斯布牦牛类群成年阶段生长性能特点,明确重要经济性状相关联候选标记的优势基因型分布,评估斯布牦牛分子育种潜力。结果显示:5~7岁龄黑色斯布牦牛的管围及体高指标均极显著(P <0.01)高于棕色类群,群体组间体重及体斜长差异不显著(P> 0.05)。然而,棕色牦牛各年段的成年体重均值略优于黑色群体。另外,5个分布于ACSL1、MyoD1及TMEM18基因的已知与牦牛生长和泌乳等经济性状相关的标记在两个斯布牦牛类群中均存在较高比例的优势基因型,特别是TMEM18_C4447T和MyoD1_C1710T位点。两个斯布牦牛群体内各位点均未显著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P> 0.05),表明斯布牦牛群体在历史上尚未经历强烈的关于经济性状的人工选择。本研究明确了不同被毛颜色斯布牦牛成年生长特性,解析了一系列经济性状相关遗传标记在斯布牦牛种群内的育种潜力,为探索斯布牦牛适时出栏技术及提升斯布牦牛选育进程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布牦牛 被毛颜色 生长性能 遗传标记 优势基因型
下载PDF
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野血牦牛屠宰性能及其肉品质特性研究
20
作者 索朗多吉 张群英 +5 位作者 张强 平措占堆 巴多 巴桑旺堆 龙瑞军 洛桑顿珠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3-1612,共10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比较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不同性别野血牦牛的屠宰性能和牛肉营养成分和组成。【方法】随机选取了阿里改则县区域5~6岁、自然放牧、体况相近且良好的野血牦牛10头,公母各半,体重分别为(299.00±30.50)和(247.00... 【目的】本试验旨在比较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不同性别野血牦牛的屠宰性能和牛肉营养成分和组成。【方法】随机选取了阿里改则县区域5~6岁、自然放牧、体况相近且良好的野血牦牛10头,公母各半,体重分别为(299.00±30.50)和(247.00±10.20)kg。通过开展屠宰试验研究阿里改则县区域野血牦牛屠宰性能、胴体性状及其肌肉营养品质特性。【结果】阿里野血公牦牛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和管围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P<0.01),其他体尺指标及屠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公牦牛胴体长、胴体宽、胴体深、胴体胸深、后腿围、大腿肉厚和眼肌面积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P<0.01),而母牦牛背膘厚度极显著高于公牦牛(P<0.01)。公牦牛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母牦牛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公牦牛(P<0.01),蛋白质、胆固醇、矿物质、维生素含量及氨基酸组成在性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氨基酸比例均为理性型优质蛋白质来源。脂肪酸组成上,阿里野血母牦牛肉中十五烷酸、棕榈酸、棕榈油酸、十七烷酸、硬脂酸、油酸、花生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总脂肪酸(TFA)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公牦牛(P<0.05;P<0.01),公牦牛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PUFA/SFA)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结论】性别对阿里野血牦牛屠宰性能及其肉品质具有一定影响,其中阿里野血公牦牛胴体性状更为突出;野血母牦牛背最长肌较高的肌内脂肪、优质的氨基酸组成和丰富的UFA含量使其肉质营养价值比公牦牛稍好。本研究结果为阿里野血牦牛新品种定向培育及家牦牛提纯复壮与种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阿里地区 野血牦牛 屠宰性能 肉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