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混沌变异粒子群的物种物联网监测技术研究
1
作者 林桂亚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71-1373,共3页
研究了各类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物联网技术。针对已有的生物物种监测系统存在大规模监测数据冗余度高、汇聚融合粗糙、系统部署及维护较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变异粒子群的物联网物种监测技术。该技术根据监测区域... 研究了各类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物联网技术。针对已有的生物物种监测系统存在大规模监测数据冗余度高、汇聚融合粗糙、系统部署及维护较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变异粒子群的物联网物种监测技术。该技术根据监测区域内物种种类进行区分建立监测分簇,构建监测子系统,结合种群状态及其环境变化进行粒子变异操作,子系统间通过移动代理节点汇聚和转发数据,对全局数据实施混沌扰动以达到高精度数据挖掘和融合。此外,对于监测节点设计了高效和具有自判读功能模块,使系统具有自适应调节能力。仿真实验和数学分析表明,该技术对复杂物种监测实现了自适应维护和全局数据融合判读功能,有效改善了通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物种监测 粒子群 混沌变异
下载PDF
浙江珍稀植物资源动态监测方案探讨
2
作者 邱瑶德 孙孟军 《华东森林经理》 2003年第1期33-38,共6页
在1997~2000年全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对浙江珍稀濒危植物实行长期动态监测的总体目标、工作要求和任务,以及重点监测的 对象、地区和方法等,为今后野生植物资源的动态监测提供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技术方案。
关键词 浙江 珍稀植物资源 动态监测 技术方案 监测物种 监测样地 种群数量
下载PDF
环境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苗 陈小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951-6967,共17页
全球渔业衰退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为了有效地遏制鱼类资源的衰退,精确的鱼类生态调查是其首要任务。传统的鱼类监测以渔获物采集与形态学鉴定为主,往往耗时耗力且效果不佳,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尺度上的精确调查。环境DNA(eD... 全球渔业衰退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为了有效地遏制鱼类资源的衰退,精确的鱼类生态调查是其首要任务。传统的鱼类监测以渔获物采集与形态学鉴定为主,往往耗时耗力且效果不佳,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尺度上的精确调查。环境DNA(eDNA)技术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的鱼类生态调查方法,其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度高、经济高效、采样受限小且对生态系统无干扰的优势,目前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鱼类物种监测、多样性调查、生物量评估以及繁殖活动监测等方面的研究。然而,e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研究的具体应用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将会影响其监测结果的精确性,诸如操作流程的不规范、基因数据库的不完善以及eDNA在环境中生态学过程的不明确等。鉴于上述原因,首先对eDNA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流程以及e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而后着重分析了eDNA技术的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对eDNA技术未来在鱼类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通过本研究,以期能够为e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领域中的准确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鱼类 生物多样性 物种监测
下载PDF
环境DNA技术在水域环境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科均 赖锡勋 +2 位作者 向劲 桂雨婷 葛玲瑞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11期16-21,27,共7页
简述了环境DNA发展进程,介绍了环境DNA应用领域,包括物种及物种多样性研究、生物量评估、珍稀物种和入侵物种监测。归纳了环境DNA研究方法,样品的采集与保存、eDNA捕获、提取、分析。指出了eDNA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今后的环... 简述了环境DNA发展进程,介绍了环境DNA应用领域,包括物种及物种多样性研究、生物量评估、珍稀物种和入侵物种监测。归纳了环境DNA研究方法,样品的采集与保存、eDNA捕获、提取、分析。指出了eDNA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今后的环境DNA研究中,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并推广eDNA技术;另一方面应尽快制定一个统一的eDNA监测方法标准化框架,将eDNA技术和传统调查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对水生生物进行监测,在水生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水生生态系统 渔业资源 物种监测
下载PDF
环境DNA metabarcoding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5
作者 陈炼 吴琳 +1 位作者 刘燕 徐海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573-4582,共10页
环境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是指利用环境样本(如土壤、水、粪便等)中分离的DNA进行高通量的多个物种(或高级分类单元)鉴定的方法。近年来,该方法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逐渐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研究、水生生物监测、珍稀濒... 环境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是指利用环境样本(如土壤、水、粪便等)中分离的DNA进行高通量的多个物种(或高级分类单元)鉴定的方法。近年来,该方法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逐渐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研究、水生生物监测、珍稀濒危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检测等生态学领域。介绍环境DNA metabarcoding的含义和研究方法;重点介绍环境DNA metabarcoding在物种监测、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食性分析等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总结环境DNA metabarcoding应用于生态学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对该方法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metabarcoding 生物多样性 物种监测
下载PDF
环境DNA分析技术--一种水生生物调查新方法 被引量:21
6
作者 姜维 赵虎 +3 位作者 邓捷 王启军 孔飞 张红星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共7页
掌握珍稀濒危和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状况对于物种保护和管理十分重要。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分析通过收集、分离和分析环境样品中的DNA来检测物种是否存在,是一种低耗、高效、高灵敏度的无损伤性物种监测新技术(e DNA)。本文综述... 掌握珍稀濒危和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状况对于物种保护和管理十分重要。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分析通过收集、分离和分析环境样品中的DNA来检测物种是否存在,是一种低耗、高效、高灵敏度的无损伤性物种监测新技术(e DNA)。本文综述了环境DNA技术的发展、分析方案、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主要综述了该方法在外来入侵物种足迹追踪、濒危珍稀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和物种多样性分析中的研究现状,并对环境DNA分析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入侵物种 珍稀水生物种 物种监测
下载PDF
环境DNA(eD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7
作者 单秀娟 李苗 王伟继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29,共7页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是指从皮肤、黏液、唾液、精子、分泌物、卵、粪便、尿液、血液、根、叶、果实、花粉和腐烂体等释放出来的、普遍存在的、游离的DNA分子。环境DNA技术是指从环境样品(土壤、沉积物和水体等)中直接提取DN...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是指从皮肤、黏液、唾液、精子、分泌物、卵、粪便、尿液、血液、根、叶、果实、花粉和腐烂体等释放出来的、普遍存在的、游离的DNA分子。环境DNA技术是指从环境样品(土壤、沉积物和水体等)中直接提取DNA片段后利用测序技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环境DNA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水生生物调查方法,其主要被用来进行生物入侵的防治、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评价以及生物量的评估等。作者综述了环境DNA技术的发展历程、操作流程、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环境DNA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物种监测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评估
下载PDF
环境DNA技术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陶洁 曹阳 左其亭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0-156,共7页
利用CiteSpace文献数据可视化软件分析了环境DNA技术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发文数量、发文趋势、关键词频次和突现状况;对环境DNA技术在河流生态中的应用研究重点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生物入侵和珍稀物种检测与监测、生物量估测、... 利用CiteSpace文献数据可视化软件分析了环境DNA技术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发文数量、发文趋势、关键词频次和突现状况;对环境DNA技术在河流生态中的应用研究重点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生物入侵和珍稀物种检测与监测、生物量估测、生物多样性检测与分析和产卵繁殖调查等,指出环境DNA技术未来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应着重在环境DNA浓度与影响因素的量化关系、公共数据库的丰富、通用引物的设计以及环境DNA技术全过程标准的制定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河流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生物入侵 物种监测 文献计量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青海省布尔汗布达山非保护地鸟兽多样性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叶 石永红 +4 位作者 许显金 井发菊 石振亮 刘国虎 李迪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5-163,共9页
【目的】了解非保护地类型的青海省中部布尔汗布达山区域部分鸟兽的物种多样性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高原物种分布、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资源管理计划等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5―10月、2019年3―5月,在布尔汗布达山海拔3000~4500 m范围... 【目的】了解非保护地类型的青海省中部布尔汗布达山区域部分鸟兽的物种多样性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高原物种分布、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资源管理计划等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5―10月、2019年3―5月,在布尔汗布达山海拔3000~4500 m范围内,共布设23个红外相机位点。【结果】累计相机日4703个,有效独立照片共计2868张,识别出22种兽类、25种鸟类,其中兽类分属5目10科,鸟类分属5目12科,另有家养动物4种。相对多度指数RAI前4种对兽类依次为岩羊(6.44)、喜马拉雅旱獭(5.12)、高原兔(2.59)、藏狐(2.17);对鸟类依次为藏雪鸡(4.72)、赭红尾鸲(3.36)、大石鸡(3.15)、红腹红尾鸲(2.59)。中国特有种对兽类有白唇鹿、马鹿、藏原羚3种;对鸟类有地山雀、大石鸡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列为濒危6种、易危2种、近危12种。【结论】红外相机的调查结果初步反映了当前青海省中部高原山地鸟兽资源状况,为进一步在非保护地类型的高原传统牧业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牧区管理和人兽冲突等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汗布达山 红外相机 传统牧业区 物种监测 都兰县
下载PDF
DNA宏条形码技术在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芸芝 孙栋 +1 位作者 邵倩文 王春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544-8554,共11页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类群,其覆盖门类广泛,多样性高。传统形态鉴定技术需要检测人员具备专业的形态鉴定知识,且费时费力。宏条形码技术无需分离生物个体,而是提取拖网采集到的浮游动物混合样本的总DNA,或者水体中的环境DNA (eD...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类群,其覆盖门类广泛,多样性高。传统形态鉴定技术需要检测人员具备专业的形态鉴定知识,且费时费力。宏条形码技术无需分离生物个体,而是提取拖网采集到的浮游动物混合样本的总DNA,或者水体中的环境DNA (eDNA),依托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序,能够实现对大规模样本快速、准确、经济的分析,在海洋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分析了DNA宏条形码技术常用的核糖体和线粒体分子标记,在浮游动物多样性和数量研究中的可靠性和不足,并给出在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监测,食物关系分析及生物入侵早期预警等研究中的应用。未来,开发多基因片段组合条形码,发展完备的参考数据库及实现准确的量化研究是DNA宏条形码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宏条形码 环境DNA 多样性 物种监测
下载PDF
环境DNA及其在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葛玉双 闫永斌 程起群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年第1期55-62,共8页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是指生物释放到水、空气及土壤等环境中的短DNA片段。这些eDNA可能来源于生物体表皮细胞经皮肤、尿液、粪便、粘液等释放到环境中的胞内DNA,或者是细胞死亡后裂解释放到环境中的胞外DNA。与传统调查方...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是指生物释放到水、空气及土壤等环境中的短DNA片段。这些eDNA可能来源于生物体表皮细胞经皮肤、尿液、粪便、粘液等释放到环境中的胞内DNA,或者是细胞死亡后裂解释放到环境中的胞外DNA。与传统调查方法相比,环境DNA调查法具有准确率高、对资源和环境友好、稀有种易检测、非入侵式调查等优点,近年来已在重现古生物群落演替、物种监测及预测、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种群动态研究等诸多方面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环境DNA特性、检测方法以及在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及应用中存在的不足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环境DNA检测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非入侵式 物种监测 生物多样性 资源调查
下载PDF
近海鱼类多样性调查新方法—环境DNA分析技术 被引量:15
12
作者 高天翔 陈治 王晓艳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由于受传统调查手段的限制,长期以来国内缺乏快速、有效的方法对近海鱼类多样性进行准确评估。环境DNA是一种稳定、高效、高灵敏度的物种监测新技术。近年来,已成为监测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其时空分布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综述了环境DN... 由于受传统调查手段的限制,长期以来国内缺乏快速、有效的方法对近海鱼类多样性进行准确评估。环境DNA是一种稳定、高效、高灵敏度的物种监测新技术。近年来,已成为监测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其时空分布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综述了环境DNA分析技术的概念、方法及该技术在水生生物调查和物种多样性分析中的研究现状。随后以舟山近海为典型研究区域,探讨了环境DNA metabarcoding技术在该海域鱼类多样性调查研究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生物多样性 物种监测 舟山海域 metabarcoding
下载PDF
“高分五号”高光谱互花米草遥感识别与制图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任广波 周莉 +5 位作者 梁建 路峰 王安东 王建步 李晓敏 马毅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2-326,共15页
基于高分五号卫星上搭载的世界上首个同时具有大刈幅、宽谱段的高光谱遥感载荷获取的遥感图像,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研究区,开展了对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分类和制图。通过对比代表不同分类思想的SVM,SCM,ANN和MLC方法在全波段参与... 基于高分五号卫星上搭载的世界上首个同时具有大刈幅、宽谱段的高光谱遥感载荷获取的遥感图像,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研究区,开展了对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分类和制图。通过对比代表不同分类思想的SVM,SCM,ANN和MLC方法在全波段参与分类和特征波段分类中的结果,发现SVM分类方法在不同的数据中均能得到最好的分类效果,总体分类精度达到了94.23%。虽然利用特征波段的分类结果总体精度较全波段低(约3%),但更节省计算资源和计算时间。根据分类结果,在研究区内互花米草的分布面积达到了3863.16 hm^(2),占调查区域潮间带总面积的21.23%,但却占据了海岸线总长度的51.47%,其中121平台以北海岸线被100%占据,而该平台以南的海岸却几乎没有互花米草。结合现场调查数据和NDVI等植被指数的分析结果,发现互花米草的生长状态好坏与其淤泥底质的形成时间点相关,即越新形成的淤泥质潮滩上互花米草的长势越好,且好、中、差三种类型互花米草的面积比率是7∶4∶3,表明了该区域的互花米草仍有较为旺盛的生命力和入侵扩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五号卫星 高光谱遥感 入侵物种监测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环境RNA技术在水生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苗 要晨阳 陈小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7-167,共11页
生物监测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水生生物监测以样品采集与形态学鉴定为基础,耗时耗力且效果不佳,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尺度的持续性生态调查需求。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生物监测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水生生物监测以样品采集与形态学鉴定为基础,耗时耗力且效果不佳,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尺度的持续性生态调查需求。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eRNA技术被引入水生生物监测这一领域,并被应用于物种监测、病原体监测以及生物多样性评价等方面,且表现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 eRNA技术的发展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其生态学过程不明确、技术的操作流程不规范与转录组数据库的匮乏等诸多技术上的瓶颈制约着e RNA在水生生物监测中的推广与规范使用。鉴于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e RNA技术,而后详细阐述其操作流程与在水生生物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e RNA技术在生物监测领域内所具有的优势(能够进一步提高生物监测的精度与挖掘出更多的相关信息)与面临的挑战(eRNA的生态学过程不明确、技术流程不规范以及转录组数据库匮乏),最后对该技术在水生生物监测中的最新发展方向(eRNA的生态学过程探究、技术流程的标准化以及数据库的完善等)进行了展望,试图通过本文为e RNA技术在水生生物监测中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RNA 物种监测 生物多样性 种群结构 病原体
原文传递
基于环境DNA的日本河流生物多样性文献计量分析及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凯 刘泽军 +3 位作者 胡茂川 刘丙军 郝爱民 井芹宁 《西北水电》 2022年第5期57-65,共9页
传统生物监测方法在物种监测尤其是生活习性具有时空变化的物种监测具有局限性,同时作为一种强介入性的手段将对个体生物、种群和栖息地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环境DNA技术作为一种前沿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PCR和基因测序进行物种... 传统生物监测方法在物种监测尤其是生活习性具有时空变化的物种监测具有局限性,同时作为一种强介入性的手段将对个体生物、种群和栖息地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环境DNA技术作为一种前沿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PCR和基因测序进行物种定性或定量分析,使用非介入性采样方法,能对传统生物监测方法进行一定补充甚至在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取代当前传统监测方法,在生物环境评估方面具有重大潜力。目前,环境DNA技术主要应用于濒危物种的监测、生物多样性调查、外来物种入侵和生物量评估等方面。日本对环境DNA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其针对环境DNA技术的检测条件和引物特异性等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DNA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相关标准及其研究与应用推广。通过对环境DNA技术操作流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环境DNA技术在日本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外来和濒危物种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及其应用案例,结合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分析研究趋势和热点,为后续我国在水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素材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物种监测 生物多样性 水生生态系统
下载PDF
The toxic effects of copper on larvae of the barnacle species Chthamalus challengeri
16
作者 齐磊磊 王影 +2 位作者 沙婧婧 王悠 唐学玺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400-409,共10页
With the increased use of copper (Cu)-based antifouling (AF) paints, copper has become a potential threat to marine organisms.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pper on larvae of the barna... With the increased use of copper (Cu)-based antifouling (AF) paints, copper has become a potential threat to marine organisms.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pper on larvae of the barnacle Chthamalus challengeri. These experiments attempted to identify a more sensitive index to monitor copper pollution in marine environments. The 24 h LC_50 ranged from 156.07 μg/L (nauplius Ⅱ) to 817.15μg/L (cypris) and the 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 (NOEC) ranged from 81.75 μg/L (nauplius Ⅱ) to 571.04 μg/L (cypris). The cypris settlement rate declined significantly when copper concentrations 〉135 μg/L. No cypris was found in the copper concentration of 60 and 75 μg/L treatment groups stressed for 22 d. Nauplius Ⅱ moulting was not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copper for 24 h; however, when extended to 48 h, the percent moulted in 75 μg/L treatment group was declined to 37.12%, which was significant lower (P〈0.05)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hototaxis of nauplius II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copper concentrations _〉45 μg/L. Despite an initial significant increase at copper concentrations of 30 μg/L, ammonia excretion rate decreased when copper concentrations ≥60 μg/L.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1) nauplius Ⅱ could not develop to the cypris when the copper concentration ≥60 μg/L; (2) cypris settlement is more susceptible to copper than cypris mortality rate; (3) nauplius II is the most sensitive larval stage; (4) nauplius II ammonia excretion rate is the most sensitive index to copper and might be as the indicator for copper pollution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Chthamalus challengeri larval stage sensitivity pollution monitoring
原文传递
来自天空的守护,无人机助力海南长臂猿智能化监测
17
作者 张辉 《大自然》 2021年第6期34-37,共4页
物种监测是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基础。由于海南长臂猿从下午4点到次日凌晨6点都在睡觉,所以常规的人工地面监测无法记录其夜晚习性。近年来,无人机技术逐渐成熟且使用方便灵活。在海南长臂猿的监测过程中,无人机也可一展身手。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无人机技术 智能化监测 地面监测 监测过程 物种监测 保护和管理
原文传递
Interspecies variation in DNA damage induced by pollution 被引量:1
18
作者 Claudia SEBBIO Claudio CARERE Giuseppe NASCETTI Bruno BELLISARIO Pasquale MOSESSO Roberta CIMMARUTA Dario ANGELETTI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08-321,共14页
The choice of a suitable species to translate pollution signals into a quantitative monitor is a fundamental step in biomonitoring plans.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three years of biomonitoring at a new coal power... The choice of a suitable species to translate pollution signals into a quantitative monitor is a fundamental step in biomonitoring plans.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three years of biomonitoring at a new coal power plant in central Italy using three different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wildlife species in order to compare their reliability as sentinel organisms for genotoxicity. The comet assay was applied to the common land snail Helix spp., the lagoon fish Aphaniusfasciatus, and the green frog Rana esculenta sampled in the area potentially exposed to the impact of the power station. The tissue concentration of some expected pollutants (As, Cd, Ni, Pb, Cr) was analysed in parallel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same sampling sites. The three species showed different values in the comet assay (Tail Intensity) and different accumulation profiles of heavy metals. Aphanius fasciatus showed an increasing genotoxic effect over time that paralleled the temporal increase of the heavy metals, especially arsenic, and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between heavy metals and DNA damage. Helix spp. showed levels of damage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source of pollution and in partial accordance with the total accumulation of trace elements. On the contrary, Rana esculenta showed a low capability to accumulate metals and had inconsistent results in the comet test. The fish appeared to be the most efficient and sensitive species in detecting chemical pollution. Overall, both the fish and the snail reflect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pollution in the area surrounding the power plant across time and space [Current Zoology 60 (2): 308-321, 2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TOXICOLOGY GENOTOXICITY WILDLIFE Coal power plants Comet assay Sentinel organ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