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51篇文章
< 1 2 2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万物并生与一体和同:《齐物论》的世界观照
1
作者 朱承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6,168,共13页
《齐物论》中关于如何观照世界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思考,对于树立人与世界共通和同的一体性意识具有积极价值。庄子认为,天地万物葆有各自独特性,任造化所生并呈现出“吹万不同”的差异样态。对千差万别的世界,各有成心的人形成... 《齐物论》中关于如何观照世界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思考,对于树立人与世界共通和同的一体性意识具有积极价值。庄子认为,天地万物葆有各自独特性,任造化所生并呈现出“吹万不同”的差异样态。对千差万别的世界,各有成心的人形成了莫衷一是的认知与表达,造成了意见纷出、是非四起的分裂局面。庄子试图引导人们超越自我局限的是非迷误,让世间一切都照之于普遍之天,尊重各自本然的差异性,以空明心境去观照世界、应对人世,任由天地万象森然,人只以齐一视之,以此抵达超越虚妄是非的达观之境。庄子认为,在对世界的认知中,有限名言分割了无限之道,为了保全“道”的整全性,不要在“人为一律”的有限性思路上陷入无限循环,而应该改变观照世界的方式,以本质上的普遍同一性来看待世界,以静默的方式与世界相处并和而为一。由此,人应该如其所是地观照世界,超越是非、差异、争执与对待,从而随物自化、逍遥游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差异性 同一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经由理智分别的曲径返回圆融浑成之在----《庄子·齐物论》第10节解读
2
作者 郭美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0-24,共5页
在齐之为齐的生存论领悟里,理智与言说必须悬止。但是,理智与言说的悬止必须经由其充分展开,推至其极而后返回生存活动的整体,以抵达圆融浑成之在。圆融浑成之在消解了知的外在性把捉,而转化为内在明悟。圆融浑成之在,一方面是涵融他者... 在齐之为齐的生存论领悟里,理智与言说必须悬止。但是,理智与言说的悬止必须经由其充分展开,推至其极而后返回生存活动的整体,以抵达圆融浑成之在。圆融浑成之在消解了知的外在性把捉,而转化为内在明悟。圆融浑成之在,一方面是涵融他者与自身的无穷性与多样性的天府,一方面是内葆微明而拒斥绝对光明的葆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理智的曲径 圆融浑成 天府 葆光
下载PDF
生存的吊诡与辩无胜--《庄子·齐物论》第13—14节解读
3
作者 郭美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20-28,共9页
齐之为齐引向生存的真实,这基于对流俗的克服。但是,克服流俗的扭曲并非就是主观境界式的混同流俗的妙道之行,也不是以理智概念遮蔽、湮没现实的太早计之揣摩,而是面对流变而开启面向未知可能,从而在生死交融、梦觉一体中直面生存的吊... 齐之为齐引向生存的真实,这基于对流俗的克服。但是,克服流俗的扭曲并非就是主观境界式的混同流俗的妙道之行,也不是以理智概念遮蔽、湮没现实的太早计之揣摩,而是面对流变而开启面向未知可能,从而在生死交融、梦觉一体中直面生存的吊诡而游于独以成己。由此,在观念领悟中,独断论的绝对真理观也就被拒斥了,从而走出观念囚笼而振于无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齐物论 妙道之行 太早计 生存的吊诡 辩无胜 振于无竟
下载PDF
《齐物论》的异样佛解——以《庄子内篇注·齐物论》与《齐物论释》为例
4
作者 周黄琴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63,共11页
近人较多地从知识论角度来解析《齐物论》,从而易得出相对主义的否弃论。然晚明憨山德清与近代章太炎虽皆以佛解《齐物论》,但在异样的时代需求与教育观念下,他们不仅在文本主旨上存在着“齐‘物论’”与“‘齐物’论”的异样判定,而且... 近人较多地从知识论角度来解析《齐物论》,从而易得出相对主义的否弃论。然晚明憨山德清与近代章太炎虽皆以佛解《齐物论》,但在异样的时代需求与教育观念下,他们不仅在文本主旨上存在着“齐‘物论’”与“‘齐物’论”的异样判定,而且在佛学的解读基点上亦存在着南宗迷悟与唯识思想的异样性。在运用“立于心旨与工夫”、训诂与唯识名相解析诸法的异样诠释方法的基础上,他们通过禅老思想与华严、般若以及西学的异样融汇解读,彰显出“世人迷真执妄”与“心之主动”的观念,建构出破执而归真宰与“不齐而齐”的异样图景。无疑,这无不与二人背后所深蕴的化解庄佛矛盾、解庄传佛、振兴佛教与用国粹激动种性,以及佛庄联手的最大化救世功能之异样解读意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论 憨山德清 章太炎 迷悟 唯识
下载PDF
坚持美学美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兼与当下一种流行观点商榷
5
作者 祁志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4,共7页
当下中国的美学研究界流行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这种理论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对“美”及“美育”边界的消解和对“美的规律”的否定,进而导致美丑不分、美育与艺术教育相混淆。这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其实,存在论试图超越的马克思主义... 当下中国的美学研究界流行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这种理论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对“美”及“美育”边界的消解和对“美的规律”的否定,进而导致美丑不分、美育与艺术教育相混淆。这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其实,存在论试图超越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坚持认识对象客观本质的存在,在肯定“美”和“美育”的客观规定性的同时,兼顾审美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为审美实践所一再证实。它不仅在今天的美学研究中没有过时,而且可以拯救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造成的美学之殇。痛定思痛,今天,我们呼吁坚持美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美学美育研究 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 辩证唯物论
下载PDF
论庄子“环中”思维的两重意蕴——以《庄子·齐物论》为中心
6
作者 刘哲 易冬冬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4-89,共6页
针对百家偏执于各自的“物论”而引发的是非纷争,庄子以“环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消解。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不沉溺于对待的一端,意识到对待的双方相互转化,复通为一;另一方面,“环中”思维的主体又能以立于“道枢”的超越性视域应物无穷... 针对百家偏执于各自的“物论”而引发的是非纷争,庄子以“环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消解。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不沉溺于对待的一端,意识到对待的双方相互转化,复通为一;另一方面,“环中”思维的主体又能以立于“道枢”的超越性视域应物无穷。这种思维方式在《庄子·齐物论》“万物之齐”和“‘物论’之齐”两个维度得到了集中呈现,表现为既内在又超越,既包容又分别的两重特征,展现出“环中”思维不落两边、因变随化的究极意蕴。在此思维下的庄子哲学呈现出一种“芴漠无形,变化无常”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环中 道枢 《齐物论
下载PDF
《齐物论》“是”字研究——试论“是”的二重性
7
作者 盖菲 谢一上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86-90,共5页
归类《齐物论》中“是”字的主要用法,其中包括作为指示代词、形容词的“正确”含义,系词作判断词的含义,以及作为词素和动词的作用。着重分析目前关于“因是”问题的研究,提出《齐物论》中“因是”之“是”,具有二重性,即“是”有作为... 归类《齐物论》中“是”字的主要用法,其中包括作为指示代词、形容词的“正确”含义,系词作判断词的含义,以及作为词素和动词的作用。着重分析目前关于“因是”问题的研究,提出《齐物论》中“因是”之“是”,具有二重性,即“是”有作为“自然”“天性”的正面意义,同时,也有作为从“是非”中引发出“非自然”“违背天性”的负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因是
下载PDF
哲学视角下《齐物论》蕴含的智慧研究
8
作者 胡业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0期23-26,共4页
《齐物论》是庄子阐述天人关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篇章。它以“齐物”为核心理念,倡导超越主观偏见和相对主义,以整体和全面的眼光认识事物本质。庄子认为,万物最终源于同一根源“道”,而人的认知局限于主观成见和感观经验。因此,要消... 《齐物论》是庄子阐述天人关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篇章。它以“齐物”为核心理念,倡导超越主观偏见和相对主义,以整体和全面的眼光认识事物本质。庄子认为,万物最终源于同一根源“道”,而人的认知局限于主观成见和感观经验。因此,要消除偏见、突破固有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不同事物,才能洞见事物本质,这种心智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化解社会冲突、促进和谐共处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论 无为而治 道家文化
下载PDF
从道隐到道通:庄子《齐物论》中的自由意识
9
作者 邱笑雯 贾桠钊 《萍乡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8-62,共5页
“道”是天地间精神与物质往来的根本原则,是真知的根源。然而,《齐物论》中庄子称道为“小成”所隐蔽,人在道之不行的世界中与生命本然的自由追求背道而驰。“道隐”和“道通”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从“道隐”转向“道通”的方法包... “道”是天地间精神与物质往来的根本原则,是真知的根源。然而,《齐物论》中庄子称道为“小成”所隐蔽,人在道之不行的世界中与生命本然的自由追求背道而驰。“道隐”和“道通”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从“道隐”转向“道通”的方法包括去小成、破夭阏、莫若以明等等,体现了庄子自由意识超死生、反异化,且无不处于物化之中的特点。只有破除“道隐”的状态,才能抵达自然无为的境界,寻求生命的归属,实现真正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道通为一 自由意识 个体生命
下载PDF
坚持美学美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10
作者 祁志祥 《教育科学文摘》 2024年第2期45-46,共2页
“美育”,顾名思义,是关于“美”的教育,告诉人们怎么认识美。在这个意义上,“美育”又叫作“审美教育”。“美育”作为“审美教育”,是辨别美的教育,其基本使命是培养“审美鉴赏力”即“审美素养”“审美观”,其目的是“以美育人”,指... “美育”,顾名思义,是关于“美”的教育,告诉人们怎么认识美。在这个意义上,“美育”又叫作“审美教育”。“美育”作为“审美教育”,是辨别美的教育,其基本使命是培养“审美鉴赏力”即“审美素养”“审美观”,其目的是“以美育人”,指导人们正确欣赏“美”、追求“美”、践行“美”、创造“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鉴赏力 以美育人 美的教育 审美教育 审美素养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美学美育 正确欣赏
下载PDF
庄子“天籁”解——兼论其对《齐物论》的奠基意义
11
作者 何益鑫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1期75-88,197,共15页
《庄子·齐物论》开篇的“天籁”说,向无确解。南郭子綦对天籁的讲述简要而隐晦,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传统诸说,或依地籁说天籁,或抽象发挥三籁的比喻义,都不能在文本和思想上做到完全的贴切。其实,庄子的“天籁”继承自老子的“籥... 《庄子·齐物论》开篇的“天籁”说,向无确解。南郭子綦对天籁的讲述简要而隐晦,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传统诸说,或依地籁说天籁,或抽象发挥三籁的比喻义,都不能在文本和思想上做到完全的贴切。其实,庄子的“天籁”继承自老子的“籥”喻。老子把天地之间比为籥,以籥的虚无出声,比喻天地之间的虚无生物。同样的,“吹万不同”,是说天籁之动吹生万物;“使其自己”,是说造物者使物依其自身本性而生存。前者是气化宇宙的视域,后者则是道对万物之内在根据、存在方式与独特价值的肯定。这两点关乎庄子齐物思想的根本要旨。《齐物论》以“天籁”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全篇结构而言,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对天籁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吾丧我”等相关文本的准确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物论 天籁 吾丧我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传统素朴唯物论之契合点探赜
12
作者 陈力祥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1-87,共7页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但透过现象看本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气本论为代表的素朴唯物论,二者之间存有四个契合点。“萌芽”契合点:二者成型“前夜”均为素朴唯物论“胚胎”;“...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但透过现象看本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气本论为代表的素朴唯物论,二者之间存有四个契合点。“萌芽”契合点:二者成型“前夜”均为素朴唯物论“胚胎”;“诘难”契合点:二者于“唯物与唯心”的论辩中证成;本体普遍意涵之契合点:二者在形而上层面具有普遍性义涵;“实践”契合点:二者均注重实践。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物论的四个契合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物论 契合点
下载PDF
从《齐物论》篇题英译看其多重意蕴
13
作者 于雪棠 《国际汉学》 CSSCI 2023年第4期23-28,154,共7页
《齐物论》篇题歧义颇多,其英译主要有万物之齐同、万物齐同之论、视万物或物论为齐同、使万物均等的分类方式、万物生而平等五大类。陈汉生的英译译出了篇题的双重意蕴,难能可贵。葛瑞汉的译法和毕来德的解说最能揭示《齐物论》的哲学... 《齐物论》篇题歧义颇多,其英译主要有万物之齐同、万物齐同之论、视万物或物论为齐同、使万物均等的分类方式、万物生而平等五大类。陈汉生的英译译出了篇题的双重意蕴,难能可贵。葛瑞汉的译法和毕来德的解说最能揭示《齐物论》的哲学意蕴,将“齐物论”译为一种观物方式、思考方式或认知方式。译者的哲学思考、哲学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齐物 齐论 齐同 观物方式 平等
下载PDF
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支的文化唯物论
14
作者 王鍾陵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5-19,154,共16页
出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产业化的现实,雷蒙德·威廉斯提出了文化唯物论,反对马克思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理论,主张恢复完整的社会物质过程,特别是要恢复文化生产作为社会的、物质的过程的一面,亦即反对区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 出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产业化的现实,雷蒙德·威廉斯提出了文化唯物论,反对马克思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理论,主张恢复完整的社会物质过程,特别是要恢复文化生产作为社会的、物质的过程的一面,亦即反对区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生产实践”是文化唯物论的落脚处,由此衍生出“实践意识”“文化实践”这两个概念,它们共同支撑了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因“实践意识”概念,“意识形态”便能转回到具体的、实践的维度中去了。因“文化实践”概念,便可以用作为整体的社会过程的“文化”来取消物质生产与精神活动的区分,用文化传统与文化实践取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区分,并以“霸权”概念强调整体的社会过程中的主导性与控制性,亦即一种政治性。可以看出,对社会内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作出分析以认定文化唯物论的根本观点,便是文化社会学。威廉斯的理论是错误的:第一,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的需求后,人们才能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第二,与经济生产的产品亦即物质产品的功能是物质性不同的是,文化生产的产品的功能是精神性的,因而必然具有或明或暗的意识形态性。这两点恰恰是威廉斯所不愿意看到的。第三,威廉斯没有弄明白的是,文化产业化,是文化产品的物质载体的产业化,这是经济活动,但它没有改变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第四,当威廉斯全力强调文化生产作为社会的、物质的过程的一面时,他显然不会也不能承认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自身的传承性。所以,当威廉斯将他的文化唯物论运用于文学领域说明其文学观时,他的理论的错误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文化唯物论 文化社会学 文学观
下载PDF
庄子“齐物论”属读再辨正
15
作者 毛凤祥 邓联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6-10,共5页
“齐物论”的属读问题本质上是对《齐物论》思想的理解问题,因此“齐物论”如何属读应诉诸对原文内容的解析。据实而论,“齐-物论”与“齐物-论”不但能于篇中获得充分的文本依据,而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必然的思想关联,即齐论必须齐物,... “齐物论”的属读问题本质上是对《齐物论》思想的理解问题,因此“齐物论”如何属读应诉诸对原文内容的解析。据实而论,“齐-物论”与“齐物-论”不但能于篇中获得充分的文本依据,而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必然的思想关联,即齐论必须齐物,而《齐物论》的主旨也必须同时通过“齐-物论”与“齐物-论”才能得到完整表达。鉴于《齐物论》客观上包含“齐-物论”与“齐物-论”两层思想,可知“齐物-齐论”当是“齐物论”最为恰切的属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论 属读 齐物-论 齐-物论 齐物-齐论
下载PDF
中国古代“物论”探析
16
作者 李贤中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8-45,162,共9页
中国古代存在四种“物论”,即《公孙龙子》的“指物论”、惠施的“历物论”(历物十事)、《庄子》的“齐物论”、《大学》的“格物论”。以“思想单位”为形式框架可以深化对这几种典型“物论”的探析。“物论”是一种“理论”。从“思... 中国古代存在四种“物论”,即《公孙龙子》的“指物论”、惠施的“历物论”(历物十事)、《庄子》的“齐物论”、《大学》的“格物论”。以“思想单位”为形式框架可以深化对这几种典型“物论”的探析。“物论”是一种“理论”。从“思想单位”视角看,所谓“理论”,无非就是理论建构者通过对一定范围内诸现象的观察,寻索出相互关系及现象变化中的理则,并且用语言文字系统地表达出来。“思想单位”形式框架下的比较分析表明,上述“物论”尽管各有其认知、思维、表达、超越境界,以及相应的伦理实践特性,但总体上都对此世界有一整体性的想象,都涉及对终极性问题的处理。对自然科学与科技视野下的旨在促进人类生活的便利与舒适,但也带来许多环境污染与破坏,甚至威胁到人类整体的生存的现代“物论”来说,上述中国古代“物论”无疑具有补偏救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论 物论 物论 物论 思想单位
下载PDF
自我转化的隐喻———以《齐物论》“吾丧我”为线索 被引量:2
17
作者 匡钊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庄子·齐物论》代表了典型的庄子面对事物与知识的世界的态度,亦提供了何以可能达成超越庸常的所谓逍遥境界的基本说明。由道家的一贯立场而言,后者意味着某种得道的方式,而对于庄子而言,则其展现为对自我问题的发现、对其转化问... 《庄子·齐物论》代表了典型的庄子面对事物与知识的世界的态度,亦提供了何以可能达成超越庸常的所谓逍遥境界的基本说明。由道家的一贯立场而言,后者意味着某种得道的方式,而对于庄子而言,则其展现为对自我问题的发现、对其转化问题的关注与对特定超越性视角的确证。如所周知,庄子言说上述内容的方式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即以隐喻作为哲学修辞的基本手段,表达自己对于自我和道的关系的新理解。通过重新聚焦《齐物论》中贯穿性的“吾丧我”问题,评估相关的重要结构隐喻,如“三赖”“環中”“物化”等,可见庄子如何由道—物关系出发证成自己对于道—我问题的理解,以及他对自我转化过程的理解,而在理解这些问题的时候,隐喻作为哲学修辞的手段可被作为现有语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自我 隐喻 语文学
下载PDF
《庄子·齐物论》“旦暮”新释
18
作者 蔡典娉 李锐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1-201,共1页
《庄子·齐物论》中两见“旦暮”:“喜怒哀乐……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弔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先秦典籍中有不少... 《庄子·齐物论》中两见“旦暮”:“喜怒哀乐……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弔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先秦典籍中有不少“旦暮”,多从早晚出发而引申其义。以上两处“旦暮”的解释亦是,仅个别学者谓喻偶然间,或说引申为平常。但此诸解与文义皆有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典籍 物论 喜怒哀乐
下载PDF
再读《齐物论》:从道不可说到经世致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巍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作为古典中国思想标志性概念的道,因历来被看作不可说者,似乎只能在非语言的玄思直觉中被把握。但在《庄子》的名篇《齐物论》中,道不可说仅是指不能以谈论对象物的方式来谈论道,或者说,道仅是在某种物论语言中不可说,这并不等于道绝对... 作为古典中国思想标志性概念的道,因历来被看作不可说者,似乎只能在非语言的玄思直觉中被把握。但在《庄子》的名篇《齐物论》中,道不可说仅是指不能以谈论对象物的方式来谈论道,或者说,道仅是在某种物论语言中不可说,这并不等于道绝对超出了语言的界线。实际上,按照《齐物论》,关于道的言说在以下意义是可能的:道虽然不是可被“谈论”的对象物,却能在言说活动中“显示”为一种说话方式,其特征是说话人对物的言说不再受限于特定的“是/非”判断,而是具有一种变通立场的自由。并且,最关键的,是这种变通的自由被归于实用取向的考量,即得道者总是能根据现实的实用需要变通其说话立场(“用也者,通也”)。于是,该篇对道不可说的阐述就走向了对致用之道的揭示,后者象征着在“经世”的政治实践中基于实用考量的治理逻辑。因此以《齐物论》为例,能看到道家对道不可说的阐述不但没有走向非语言的玄思直觉,反倒更重视外间现实,特别是万事万物的实用价值。这意味着,最以玄思著称的道家并非外在于中国古代的致用传统,甚至可能比儒家更早地形塑了这一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道家 经世致用
下载PDF
观物论及其审美运思的结构探析
20
作者 陈祥喜 苏保华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64-71,共8页
观物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易传》“观物取象说”是其元初及核心命题。从“观物”这一诗学的审美运思角度来看,“物我之辩”是主体观物视角所产生的不同审美观照心境,其观物过程主要体现为“观物取象,因象生意,因意构境”的审... 观物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易传》“观物取象说”是其元初及核心命题。从“观物”这一诗学的审美运思角度来看,“物我之辩”是主体观物视角所产生的不同审美观照心境,其观物过程主要体现为“观物取象,因象生意,因意构境”的审美运思过程。后世儒道禅话语的介入使得“观物说”发展为观物取象(客体现象)、观虚守静(主体心境)和观心照寂(本体真理)三个不同层次。另外,“感物说”存在不同内涵,却与观物论联系密切,观物和感物看似两个不同的诗学范畴,实则也是不同审美运思的结果。当用观物论“物我”视角和互观方式切入,会发现二者的异同和互含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论 古典诗学 审美运思 儒道禅 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