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8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播物质性视角下算法道德实践的扎根研究
1
作者 莫莉 杨先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人类的道德实践离不开与“物”打交道的场景,“物”不仅为道德实践提供基础环境,也以自身行动逻辑影响人的道德行为。基于实践的关系本体论视角、着眼于人与信息技术交互中呈现的道德行为,是“传播物质性研究”的重要面向,也是将传播物... 人类的道德实践离不开与“物”打交道的场景,“物”不仅为道德实践提供基础环境,也以自身行动逻辑影响人的道德行为。基于实践的关系本体论视角、着眼于人与信息技术交互中呈现的道德行为,是“传播物质性研究”的重要面向,也是将传播物质性研究引入人的内在精神领域之体现。“算法强效果导向”“算法隐蔽”和“算法掌控”三种典范模式,用以解释人与信息技术交互中的道德行为,以及信息技术如何发挥物质性功能。为了进一步突出物的本体特征,论文采用意向性概念梳理算法意向性及对应能动性。研究发现,算法物质性作用发挥呈现出递进趋势:以物质维持作为提供行动网络的能量基础,进而实现媒介的中介作用、强化自身意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伦理 物质性 意向 传播物质性 道德物质性
下载PDF
媒介素养理论范式的嬗变:内容性媒介、物质性媒介与主体性媒介 被引量:1
2
作者 谷虹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0,共6页
媒介素养强调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反思,是社会个体层面的能力塑造,要求个体在媒介实践中保持独立且深度的思考,从而维持人的主体性。以技术发展相伴的媒介形态演进为线索,媒介素养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大众传播时代以内容和形式为核心的... 媒介素养强调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反思,是社会个体层面的能力塑造,要求个体在媒介实践中保持独立且深度的思考,从而维持人的主体性。以技术发展相伴的媒介形态演进为线索,媒介素养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大众传播时代以内容和形式为核心的单向度媒介素养理论范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刻影响下,当前媒介素养理论应从内容性、物质性和主体性三个层面展开:在内容性层面体现为个体自觉而能动地获取、接受、理解、分析、评价、创造和分享媒介内容;在物质性层面体现为个体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有意识地选择与媒介本身断连或连接;在主体性层面体现为个体能够在“人-机联合体”中以人的主体性为尺度,实现人机协同关系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素养 主体 物质性 智能媒介 理论范式
原文传递
手工艺研究的一些新思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流动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潘天舒 郭靖雯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1,共7页
当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多关注无形文化如技艺习得与技艺传承,容易忽略手工艺发展所依托的有形之物,即物质性基础的研究。人类学整体观视角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统合了物质与非物质,自然与文化。因此,研究者应对手... 当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多关注无形文化如技艺习得与技艺传承,容易忽略手工艺发展所依托的有形之物,即物质性基础的研究。人类学整体观视角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统合了物质与非物质,自然与文化。因此,研究者应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层面同时进行深度的考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性存在,还包括了流动性与可变性,它并非是凝滞的地方特色产物,其存在与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地方社会以外世界的连接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手工艺 景德镇瓷器 地方 物质性与流动
下载PDF
数字生命持存与生命政治构序:数字账号的媒介物质性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孔正毅 胡建强 王天柱 《天府新论》 CSSCI 2024年第3期80-89,158,共11页
当今数字媒介技术下沉为社会的操作系统,数字账号也成为人们维系数字化生存的基础设施。数字账号是一种由数据关系组成的数码物,也是承载人们数字关系的枢纽与中介,并由此开启了人们数字化生活的周围世界与存在姿态。但数字账号在维系... 当今数字媒介技术下沉为社会的操作系统,数字账号也成为人们维系数字化生存的基础设施。数字账号是一种由数据关系组成的数码物,也是承载人们数字关系的枢纽与中介,并由此开启了人们数字化生活的周围世界与存在姿态。但数字账号在维系人们的数字存在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体存在的外化与非个体化。进而,作为物质性装置的数字账号,构序了一场数字生命政治,账号化意味着数字生命政治的入序,去账号化则意味着数字生命权力的决断与治安处罚,两者共同规制着数字生命的存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账号 媒介物质性 数字世界 数字化生存 生命政治
下载PDF
作为物质的书籍:书籍研究的历史进路与物质性转向
5
作者 乔晓鹏 王怡冉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20,共11页
从媒介物质性研究出发,着眼书籍研究,回溯和归纳不同学派关于书籍的经典观点,书籍研究中对物质性的关注大体呈现了从凸显文本物质形式,到观照文本物质形态及其意义,再到对书籍物质性的关注等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书籍研究向物质性... 从媒介物质性研究出发,着眼书籍研究,回溯和归纳不同学派关于书籍的经典观点,书籍研究中对物质性的关注大体呈现了从凸显文本物质形式,到观照文本物质形态及其意义,再到对书籍物质性的关注等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书籍研究向物质性转向的可能路径:首先,关注书籍的物理属性及其出版实践再造的物质性;其次,将书籍置于“关系”之中,考察作为“中介”的书籍;再次,采用结构主义视角,探讨书籍出版或物质技术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物质性 书籍研究 书籍物质性 书籍史 出版学
下载PDF
文化产业视域下古籍出版的发展——基于阅读物质性的理论探索
6
作者 王建胜 卢雅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23-330,共8页
古籍出版是滋养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古籍出版产业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读者生发出物质缺失的现实焦虑,物质性成为考察阅读实践活动的重要维度。探讨了古籍阅读的物质性,... 古籍出版是滋养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古籍出版产业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读者生发出物质缺失的现实焦虑,物质性成为考察阅读实践活动的重要维度。探讨了古籍阅读的物质性,分析了古籍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不同出版类型的物质性发展偏向,并从文本、身体和环境三个维度审视古籍出版产业中的三组重要关系。认为古籍出版应处理好古籍原典与变体的关系问题、古籍阅读中身体与文本的交互问题、古籍图书与阅读环境的契合问题等,以期为古籍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提高其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 出版产业 活化利用 阅读 物质性 传播学
下载PDF
社会学如何把物质“请”出来?——以消费社会学中的“社会物质性”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93,共14页
社会世界不但具有意义,而且也具有物质性,但社会学却变成了拉图尔所批评的“无物体的社会学”。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学家对陷入庸俗唯物论和技术决定论的担忧。因此,当社会学家谈到物质的时候,往往侧重其符号性质或文化性质,... 社会世界不但具有意义,而且也具有物质性,但社会学却变成了拉图尔所批评的“无物体的社会学”。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学家对陷入庸俗唯物论和技术决定论的担忧。因此,当社会学家谈到物质的时候,往往侧重其符号性质或文化性质,从而使其能够纳入社会学主流理论框架。但如果脱离物质和物质性,社会学的解释力将受到很大限制。随着数字技术革命时代技术产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学忽视物质性的局限愈发凸显。在拉图尔等学者的呼吁下,一些社会学家开始重视物质在社会学中的地位。但社会学家对于如何请出物质,依然还未达成共识。而重构吉登斯“结构与能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把物质放入其中,就形成了“结构-物质-能动”的三角形关系理论。物质性和社会性的纠缠,形成了社会物质性。用“社会物质性”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有时比用单纯的社会因素更具有解释力,这可以从消费社会学的实例中得到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与能动 物质() 社会物质性 人-物组合结构 技术决定论
下载PDF
以短视频为媒:物质性变更下的知识感知重塑及其社会文化效应
8
作者 李颖彦 申启武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65,共7页
作为知识传播的新型基础设施,短视频以其强大的媒介逻辑与知觉技术形塑了互联网知识传播规则,并促使用户涵养出新的感知结构与行为模式。这种新的知识传播规则和感知模式在加深用户对知识速成与知识娱乐化追求的同时,也造成了知识权威... 作为知识传播的新型基础设施,短视频以其强大的媒介逻辑与知觉技术形塑了互联网知识传播规则,并促使用户涵养出新的感知结构与行为模式。这种新的知识传播规则和感知模式在加深用户对知识速成与知识娱乐化追求的同时,也造成了知识权威体系遭受冲击、思维浅薄化、“知识鸿沟”加剧等社会文化效应。在对知识类短视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媒介物质性分析视角的运用能够从媒介装置的底层原理中理解和把握某种社会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同时也为媒介批判研究开辟出更为本质直观的批判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短视频 媒介物质性 感知结构 媒介化
下载PDF
从部落文化到媒介社会:民族志的物质性转向及意义
9
作者 徐天博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11期93-96,共4页
作为人类学的核心方法,民族志在被引入传播学领域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初期,芝加哥学派将其从人类学领域引入传播学领域。它挑战了实证主义范式,以建构主义立场发掘观察数据的意义。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后期,... 作为人类学的核心方法,民族志在被引入传播学领域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初期,芝加哥学派将其从人类学领域引入传播学领域。它挑战了实证主义范式,以建构主义立场发掘观察数据的意义。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后期,以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为代表的学者们倡导“物质性转向”,促使民族志把研究焦点从文化符号转移到技术的“物质性”方面。方法论的嬗变暗示了人们对“传播”的认识论立场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媒介是人的延伸”的隐喻正在实现,民族志为研究“人和技术交互”提供了量化分析和理论批判之外的第三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物质性转向 人机关系 文化表征 媒介技术
下载PDF
气氛美学与新媒体艺术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夏开丰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01-109,共9页
柏梅的气氛美学强调人在某个空间因身体性在场而获得的感受,气氛艺术则是制造某个场景并邀请观众置身其中而进行体验。作为气氛艺术的典范,非物质装置以虚拟化的方式让观众摆脱对事物物质性的关注,并以沉浸在某个空间的方式体验气氛。... 柏梅的气氛美学强调人在某个空间因身体性在场而获得的感受,气氛艺术则是制造某个场景并邀请观众置身其中而进行体验。作为气氛艺术的典范,非物质装置以虚拟化的方式让观众摆脱对事物物质性的关注,并以沉浸在某个空间的方式体验气氛。但在新唯物主义者看来,数字物和数字艺术具有一种新物质性。非物质本身就是一种特别的物质,它完全可以成为激活物质的东西。我们可以用“原象”概念概括这种特征。原象就是非物质装置的新物质性,是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互动和再生。原象的不确定性使世界秩序和意义得以重组,因而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可能性;原象的不可预期性使作品成为观众作为参与者干预之下的偶然形成物。它是事件性的,重构了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氛美学 新媒体艺术 物质装置 物质性 原象
下载PDF
空间、身体与劳动:理解媒介物质性的三大维度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政通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3期20-26,共7页
在本土传播学科物质性转向的背景下,尝试分析其中的三大维度:空间、身体、劳动。空间、身体、劳动与媒介物质性的相遇,源自于平台社会、数字基础设施与技术具身化的兴起。同时,三大维度相互依存,互为媒介的状态,也彰显出媒介物质性所包... 在本土传播学科物质性转向的背景下,尝试分析其中的三大维度:空间、身体、劳动。空间、身体、劳动与媒介物质性的相遇,源自于平台社会、数字基础设施与技术具身化的兴起。同时,三大维度相互依存,互为媒介的状态,也彰显出媒介物质性所包含的张力。回顾近年来关于三大维度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试图以此角度贯通人与人、人与媒介、人与物的复杂纠缠关系,为未来的媒介物质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物质性 媒介物 空间生成 技术具身 数字劳动
下载PDF
重访国际传播中的媒介界面:媒介物质性视阈下的TikTok
12
作者 陈杰 《东南传播》 2024年第2期77-81,共5页
经典国际传播理论与视角对传播的传者、内容、受众及其反馈考察较多,而对于传播的“传播”不求甚解。对此,本文从媒介物质性视角出发,思考作为承载中国本土企业“出海”参与国际传播的界面代表TikTok与国际传播的关联,尝试还原出对“传... 经典国际传播理论与视角对传播的传者、内容、受众及其反馈考察较多,而对于传播的“传播”不求甚解。对此,本文从媒介物质性视角出发,思考作为承载中国本土企业“出海”参与国际传播的界面代表TikTok与国际传播的关联,尝试还原出对“传播”的媒介模拟与想象。研究发现:一方面,以TikTok为代表的媒介界面支撑着国际传播的畅通与维系;另一方面,它们也绝不是单一的“信道”角色,其媒介特性连接并重塑着国际传播中的受众与国家。此外,作为界面的特性也将其置于国际竞争、文化碰撞与技术凝视的第一现场,催生出围绕其主导权而产生的各类霸权、垄断与偏倚,造就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相交织的复杂奇观。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对TikTok这一小切口的深入考察,提供国际传播研究的又一视角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媒介界面 媒介物质性 TikTok
下载PDF
媒介物质性视域下家庭奖状墙的视觉修辞实践探究
13
作者 黄明 孙瑞 韩隽 《少年儿童研究》 2024年第4期102-111,共10页
本文从奖状的媒介物质性出发,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探究家庭奖状墙的视觉修辞实践。研究发现,从奖状的视觉表征来看,其语图互文的修辞隐喻着庄严而神圣的价值叙事,进入家庭后其象征意义从荣誉转换为期望。从奖状墙空间生产逻辑来看,... 本文从奖状的媒介物质性出发,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探究家庭奖状墙的视觉修辞实践。研究发现,从奖状的视觉表征来看,其语图互文的修辞隐喻着庄严而神圣的价值叙事,进入家庭后其象征意义从荣誉转换为期望。从奖状墙空间生产逻辑来看,在厅堂与在卧室的不同空间布局塑造了观者不同的认知。从奖状墙的视觉布局来看,张贴奖状的数量堆积、排列组合和视线高度等多元修辞营造了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同时通过与电视、时钟、挂历、书桌等物体融合重构了家庭的时空秩序。从奖状墙与主体的互动来看,其在历时性的变化中逐渐成为一个理想化的主体表达空间,并为实现个体记忆到家庭记忆的跃迁提供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奖状墙 媒介物质性 视觉修辞 家庭教育
原文传递
纸媒依恋:物质性与像似性观照下的纸书阅读价值分析
14
作者 谢妍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9,共9页
纸质图书作为一种既有身体又有思想的象征物,将无形的意义蕴藏在有形的物质形式之中,借助具有特殊情感价值的审美外表,通过“物的力量”透过“像似”主动发挥了作用,让读者通过触摸、审美和感受的方式从表层美学直抵文本的深层意义,并... 纸质图书作为一种既有身体又有思想的象征物,将无形的意义蕴藏在有形的物质形式之中,借助具有特殊情感价值的审美外表,通过“物的力量”透过“像似”主动发挥了作用,让读者通过触摸、审美和感受的方式从表层美学直抵文本的深层意义,并最终对纸书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媒介的依恋与偏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性 像似 纸质图书 数字出版 阅读价值
下载PDF
新闻物质性的理论脉络、内在逻辑及其反思——一项知识系谱学考察
15
作者 申爽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4,共6页
相较于近年来媒介物质性研究风潮,“新闻物质性”尚未进入国内学术界的主流视野。本文尝试由福柯式的知识系谱学视野,检视“新闻物质性”与“新闻对象物”(objects of journalism)研究的生成与流变,并探讨新闻物质性与媒介物质性可能的... 相较于近年来媒介物质性研究风潮,“新闻物质性”尚未进入国内学术界的主流视野。本文尝试由福柯式的知识系谱学视野,检视“新闻物质性”与“新闻对象物”(objects of journalism)研究的生成与流变,并探讨新闻物质性与媒介物质性可能的理论关联。研究发现,“新闻物质性转向”是北美学术界在数字新闻时代尝试对“技术”展开反思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探索,初期以科学技术研究(STS)接入新闻研究为起点,随后拓展至对文化研究等理论资源的吸收与转化,试图打破技术乐观主义与去历史化倾向对新闻研究的主导影响。与“万物皆媒”的媒介物质性研究旨趣不同的是,新闻物质性研究将数字新闻业的破局之道寄希望于对新闻生产过程中“对象物”(objects)的系谱学考察,呼吁建立社会、历史、文化和情感维度的新闻技术与权力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性 新闻理论 数字新闻 系谱学
原文传递
论纸窗题诗的物质性背景与文学情境
16
作者 李成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101,共12页
纸窗题诗是中国古代一个颇具华夏文化特色的诗歌题写传统。题诗于窗,其与题壁、壁帖近似的物质性背景,包括纸窗的题写即时性、观看便利性以及窗纸的可移动性;所独具的物质性背景则包括纸窗的光影特性、纸窗是沟通窗内与窗外的连接点等... 纸窗题诗是中国古代一个颇具华夏文化特色的诗歌题写传统。题诗于窗,其与题壁、壁帖近似的物质性背景,包括纸窗的题写即时性、观看便利性以及窗纸的可移动性;所独具的物质性背景则包括纸窗的光影特性、纸窗是沟通窗内与窗外的连接点等等。尤其重要的是,单扇窗的有限空间和多扇窗的叠加空间有机统一,单扇窗窗纸的尺幅限制了题窗诗的篇幅以短句、绝句为主,而多扇窗的叠加空间则催生了组诗的出现。回归古人“题诗于窗”的文学现场,可发现题窗诗的文学情境一方面表现在“偶然欲书”式的率性而为,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刻意为之”的经典化制作——或访人不遇而留题,或赋予题窗诗某种铭、教化之功能。从唐代开始,“题诗于窗”情境便在俗文学如小说、戏曲中迁移,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书写格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诗于窗” 纸窗 物质性 文学情境
下载PDF
成为范本:论早期石刻书法的物质性及其知识建构
17
作者 吕盈池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早期石刻书法的物质性与书法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是过去研究者并不太关心的问题。通过物质性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图像化的呈现方式使得各类早期石刻书法的学术性质同一化,成了一种“纯粹书法图像”。对书法图像的包装、复制及出版等环节... 早期石刻书法的物质性与书法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是过去研究者并不太关心的问题。通过物质性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图像化的呈现方式使得各类早期石刻书法的学术性质同一化,成了一种“纯粹书法图像”。对书法图像的包装、复制及出版等环节使其获得了经典艺术物质层面的“相似性”,从而进入了某种经典艺术史的图像叙事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石刻书法 物质性 书法图像 知识建构
下载PDF
走向陌异化的情感-记忆:塞巴尔德作品的相片物质性考论
18
作者 丁鹏飞 《天府新论》 CSSCI 2024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在跨学科和跨媒介的思想语境下,摄影与文学、相片与文字间彼此互动的知觉关联域,正在成为愈加重要的研究领域,也引发了对意识、情感、记忆等问题的重新思考。然而,在围绕情感的有关文本与相片关系的探究中,传统的研究思路着重提炼出一... 在跨学科和跨媒介的思想语境下,摄影与文学、相片与文字间彼此互动的知觉关联域,正在成为愈加重要的研究领域,也引发了对意识、情感、记忆等问题的重新思考。然而,在围绕情感的有关文本与相片关系的探究中,传统的研究思路着重提炼出一种与文字形态不同的视觉叙事话语,从而展开两者间异同关系的考辨,忽视了相片本身作为媒介的“物质性”,在其中起到的激活情感的作用。也即相片如何凭借其陌异化的物质性,让情感不由自主运作起来的地形学过程。鉴于此,以塞巴尔德穿插相片的著名四部曲为例,通过分析相片以一种稀缺性的“有”,施演“过量”历史情感的三种物质性方式,本文将阐明叙事途中的物质性摄影知觉,如何在让观者遭遇溢出意识界限的陌异化情感的同时,也在不断触发其寻求历史真相的伦理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G.塞巴尔德 相片 物质性 陌异 情感-记忆
下载PDF
“博物馆物”理论化的“语言路径”与“物质性路径”
19
作者 阮可欣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6,共9页
不同于科学博物馆学派的“价值路径”,莱斯特学派通过“语言路径”和“物质性路径”对“博物馆物”概念进行理论化。其中,“语言路径”强调物的意义,将博物馆收藏与展示理解为创造意义世界的过程,主张以叙事学、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 不同于科学博物馆学派的“价值路径”,莱斯特学派通过“语言路径”和“物质性路径”对“博物馆物”概念进行理论化。其中,“语言路径”强调物的意义,将博物馆收藏与展示理解为创造意义世界的过程,主张以叙事学、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展开分析;“物质性路径”强调对物的身体性、物质性的体验,弥补了前者过于强调意义与阐释的不足。两种路径的形成与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关系密切,且都强调坚持物在博物馆中的中心地位,理论意涵丰富,值得借鉴。有必要在开展本土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吸纳其理论成果,深化对“博物馆物”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物 物质文化研究 语言转向 意义 物质性
下载PDF
建构中国当代底层叙事的物质性维度
20
作者 王昌凤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7-113,共7页
随着底层写作到底层叙事概念内涵的变化,底层从一个事实性存在转变成一个事件性存在。底层叙事中人与物的分离书写,以及由虚构性生产导致的虚假性认同和由现实性忠诚导致的想象阉割,限制了它在接受中的积极认同。物性书写的匮乏与超越... 随着底层写作到底层叙事概念内涵的变化,底层从一个事实性存在转变成一个事件性存在。底层叙事中人与物的分离书写,以及由虚构性生产导致的虚假性认同和由现实性忠诚导致的想象阉割,限制了它在接受中的积极认同。物性书写的匮乏与超越性存在的缺失,是底层叙事在创作上的局限。对底层叙事的主体性、当下性和永恒性三个问题的追问,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叙事还原为物、忠实于物和开启于物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 虚构 物质性 底层写作 底层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