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转向”视域下的《克兰福德镇》——以小说中的糖为例
1
作者 陈颐 《探索与批评》 2023年第2期82-92,共11页
《克兰福德镇》是盖斯凯尔夫人的重要作品,描写了封闭小镇里一群性格“怪异”的未婚女子。看似传统封闭的故事,通过新物质主义的视角,挖掘其中糖的内涵,会发现它同小说中其他有关异域事物的描写形成内在呼应。新物质主义倡导摒弃传统对... 《克兰福德镇》是盖斯凯尔夫人的重要作品,描写了封闭小镇里一群性格“怪异”的未婚女子。看似传统封闭的故事,通过新物质主义的视角,挖掘其中糖的内涵,会发现它同小说中其他有关异域事物的描写形成内在呼应。新物质主义倡导摒弃传统对物象征意义的关注,努力探讨物内在意义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新物质主义的方法,对小说中的糖这一重要物进行物性批评,揭露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心理以及小说中潜藏的殖民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转向 质主义 权力 殖民主义
下载PDF
“物转向”--文学研究范式的思维转换与研究方法
2
作者 张晓雯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8期29-32,共4页
新世纪以来,西方哲学领域针对物的理论挖掘与学术探讨再次兴起,随后逐渐形成包括人类学研究、社学会研究、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在内的跨学科学术对话空间。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物转向”(The Material Turn)的话语影响和研究热潮将“... 新世纪以来,西方哲学领域针对物的理论挖掘与学术探讨再次兴起,随后逐渐形成包括人类学研究、社学会研究、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在内的跨学科学术对话空间。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物转向”(The Material Turn)的话语影响和研究热潮将“物”从文学的背景推向阐释的中心。通过梳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有关“物”的研究的缘起与嬗变,比较各理论工具的批评侧重,引出当前物质研究的新兴方向“新物质主义”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主要议题、研究范式与研究特点,有助于把握文学文本中物的“物性”“活力”“能动力”以及“物的文学生命”等研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转向 哲学 质主义 文学批评
下载PDF
以物为媒:从技术哲学的“物转向”看思辨与批判性设计的伦理潜能 被引量:8
3
作者 张黎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59-65,共7页
在新兴技术逐渐成为社会发展取向重要因素的时代语境中,结合技术哲学"物转向"的特点,从思辨与批判性设计(SCD)的认识论基础、智识来源入手,理解SCD以物为媒的伦理潜能。与传统设计伦理不同,SCD将抽象的技术前景置于日常生活... 在新兴技术逐渐成为社会发展取向重要因素的时代语境中,结合技术哲学"物转向"的特点,从思辨与批判性设计(SCD)的认识论基础、智识来源入手,理解SCD以物为媒的伦理潜能。与传统设计伦理不同,SCD将抽象的技术前景置于日常生活中并予以具象化,将未知的技术未来予以视觉化虚构,从而将技术讨论从专家拓展到大众。SCD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批评策略,以具体的物而非抽象的语言为媒介,对技术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具体的、就事论事的讨论。在技术哲学进入"物转向"的当下,SCD以物为媒,呈现出"前瞻性""建构性""经验性"的伦理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思辨与批判性设计 道德 设计伦理 物转向
下载PDF
机器人发展引发的未来的思考——基于物转向、生态中心主义、道义论的解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玉群 陈晓英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55-59,共5页
纵观整个机器人发展的历史,由机器到示教机器人再到智能机器人,由工业机器人到农业机器人再到第三产业机器人,由初级、单一化、单领域到高级、多元化、多领域,根据其演变规律,可以进一步设想由无伦理、无道德、无责任到有伦理、有道德... 纵观整个机器人发展的历史,由机器到示教机器人再到智能机器人,由工业机器人到农业机器人再到第三产业机器人,由初级、单一化、单领域到高级、多元化、多领域,根据其演变规律,可以进一步设想由无伦理、无道德、无责任到有伦理、有道德、有责任的机器人的演进,寻找升华机器人伦理的"奇点"。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奇点不断临近,之前设想的机器人是否具有道德,人类是否允许机器人具有道德、机器人伦理与人类伦理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愈发显得重要。基于这一思考,机器人具有伦理是否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等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伦理 奇点 物转向 生态中心主义 道义论
下载PDF
“物转向”背景下当代小说物叙事研究现状及新路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细珍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69-76,共8页
当前,国内外人文研究呈现"物转向"的新趋势,物研究成为一个新兴热点。"物转向"打破了人类中心论与本质主义的偏见,回到物本身,相信物自体的存在,承认物的力量,追寻物的本真,旨归于人/物平等,实现物的生态主义。当... 当前,国内外人文研究呈现"物转向"的新趋势,物研究成为一个新兴热点。"物转向"打破了人类中心论与本质主义的偏见,回到物本身,相信物自体的存在,承认物的力量,追寻物的本真,旨归于人/物平等,实现物的生态主义。当代中国小说物叙事研究立足于古老中国的道家智慧,从庄子物论出发,探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作家如何恢复人/物关系的平衡,建构绿色生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或许是中国物叙事与西方物叙事研究对话的一条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转向 当代小说 叙事研究 庄子
下载PDF
21世纪全球环境危机与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的“物转向” 被引量:2
6
作者 韩启群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将21世纪环境危机语境视为现实源点和逻辑起点来理解21世纪生态批评“物转向”的生发和衍进趋势,认为环境危机现实不但催生了当前生态文学研究选题的新趋势,也推动了生态批评话语的迭代更新。从转向食物、植物、能源等选题趋势来看,“... 将21世纪环境危机语境视为现实源点和逻辑起点来理解21世纪生态批评“物转向”的生发和衍进趋势,认为环境危机现实不但催生了当前生态文学研究选题的新趋势,也推动了生态批评话语的迭代更新。从转向食物、植物、能源等选题趋势来看,“物转向”研究不但有效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环境危机书写的审美异质性,也生成了若干以凸显“非人类”物质环境为特征、具有不同研究旨趣的新的生态文学研究空间;就生态批评话语的“物转向”而言,物质生态批评、后人类生态批评等理论话语在拓展传统生态批评边界的同时,构筑了环境危机书写研究的多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环境危机 当代外国生态文学 物转向
下载PDF
遮蔽与解蔽:法国小说的物转向
7
作者 周小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0-157,共8页
20世纪的法国小说形成了以物为导向的新趋势,其实质是反对将人/物关系置于主客对立的认知模式中,破除人对物性的遮蔽,寻求人描述物的正确方式,以此呈现物的本来面目。在上述目标的指引下,作家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重新书写事物,建构人/物... 20世纪的法国小说形成了以物为导向的新趋势,其实质是反对将人/物关系置于主客对立的认知模式中,破除人对物性的遮蔽,寻求人描述物的正确方式,以此呈现物的本来面目。在上述目标的指引下,作家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重新书写事物,建构人/物关系,从而使19世纪之前的小说传统被解域,新的小说形态和内涵得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小说 物转向 遮蔽 解蔽
下载PDF
“物转向”视域下麦卡锡科幻小说《路》的危机叙事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叶珺霏 韩启群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101,共5页
美国当代南方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在其最近一部小说《路》中呈现了明显的创作转型,以深刻的环境伦理主题、细腻的物质细节书写、丰富的科幻想象回应了所处时代和特定地域的生态危机。论文重点聚焦小说中与植物、食物相关的物质细节书... 美国当代南方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在其最近一部小说《路》中呈现了明显的创作转型,以深刻的环境伦理主题、细腻的物质细节书写、丰富的科幻想象回应了所处时代和特定地域的生态危机。论文重点聚焦小说中与植物、食物相关的物质细节书写,借助“物转向”批评话语细读、品鉴物质书写的审美形态,探讨植物、食物书写如何回应末世生态灾难后的环境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危机。小说中两种不同维度的危机叙事不但有效拓展了新世纪生态文学创作路径,也巧妙传递了麦卡锡对于当下环境危机的严厉警示和人文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路》 危机叙事 物转向
下载PDF
“物转向”:21世纪以来的理论衍进、内核演变与文学研究前沿生成 被引量:4
9
作者 韩启群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70,共7页
受21世纪新的物人关系和危机语境的牵引和推动,西方人文社科领域的“物转向”理论大潮在纵深衍进的同时发生了内核演变。以“新物质主义”为内核的21世纪“物转向”理论思潮凸显“物质动能”,通过消解二元论为主导的人类中心思维重塑物... 受21世纪新的物人关系和危机语境的牵引和推动,西方人文社科领域的“物转向”理论大潮在纵深衍进的同时发生了内核演变。以“新物质主义”为内核的21世纪“物转向”理论思潮凸显“物质动能”,通过消解二元论为主导的人类中心思维重塑物人、物物之间的纠缠互动关系。“物转向”理论思潮在21世纪的内核演变促成了“物转向”文学研究呈现从“转向物”到“转向物质动能”这一衍进趋势,开辟出一种具有明显非人类中心倾向的研究路径,深刻塑造了近十年来外国文学研究前沿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转向 21世纪 内核演变 质动能” 文学研究前沿
原文传递
敞开算法工业:新物质主义视角下作为“普遍美学”的电影算法工业美学
10
作者 耿游子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2,共6页
电影算法工业美学的提出是对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扩展与典型理论实践。其内蕴的“物质之维”有着明显的“物转向”特征。通过引入新物质主义加以考察,可以总结其三层面的物转向特征:生产层面算法本体的物质性,流通层面的界面效应... 电影算法工业美学的提出是对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扩展与典型理论实践。其内蕴的“物质之维”有着明显的“物转向”特征。通过引入新物质主义加以考察,可以总结其三层面的物转向特征:生产层面算法本体的物质性,流通层面的界面效应,消费层面超工业时代的意识形态关怀与批判。借由上述特征,可尝试提出电影算法工业美学超越主体间性,作为“普遍美学”的可能。即普遍的能动性、普遍的互操作性与普遍的可扩展性,为其理论体系建构提供一个更为多元的讨论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工业美学 质主义 物转向 普遍美学
下载PDF
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 被引量:111
11
作者 韩启群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99,共12页
物的话语内涵在当下语境中的演变及拓展构成了当前很多学科领域"物转向"的核心推力。来自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从"物转向"话语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滋养,推动了文学批评领域的"物转向",并逐渐形成具有独特研... 物的话语内涵在当下语境中的演变及拓展构成了当前很多学科领域"物转向"的核心推力。来自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从"物转向"话语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滋养,推动了文学批评领域的"物转向",并逐渐形成具有独特研究旨趣与范式的"物转向"批评话语。本论文主要从西方哲学社科领域"物转向"研究起源与概念假设入手,重点探寻当代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物转向"擢升衍进的话语背景,并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的文学研究实践归纳了"物转向"批评话语的主要议题与路径、研究范式与特点,思考"物转向"批评话语如何有效拓展与塑造当代西方文学研究空间,以期为国内同行及同类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西方 文学批评“物转向
原文传递
“无为之物”与“有罪的风景”——论阿曼多绘画里的世界与历史
12
作者 赵静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2-159,共8页
阿曼多是二战后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现代的“文艺复兴人”。在阿曼多所从事的所有艺术活动中,绘画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他擅长画物,但与荷兰传统艺术意义上的静物画不同,他主张物的“物质性”应当自主呈现,拒绝艺术家霸权式... 阿曼多是二战后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现代的“文艺复兴人”。在阿曼多所从事的所有艺术活动中,绘画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他擅长画物,但与荷兰传统艺术意义上的静物画不同,他主张物的“物质性”应当自主呈现,拒绝艺术家霸权式的意图侵入,在关于物的画中,艺术家必须退场,物则是“无为之物”。阿曼多将物视为构成风景与世界的意象,而风景则是历史和过去的见证人,是沉默的承罪者。阿曼多主张把邪恶引入美,追求超越善恶的艺术表现力,他用“物”克服、象征或替代人,用“物性”补充和平衡“人性”,用“物的艺术与美”承担“人的罪与恶”。他以绘画为媒介建构了艺术史上“物的政治生态学”,呼应了“物转向”的哲学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曼多 风景 媒介 物转向
下载PDF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物本体书写研究
13
作者 方耀 吴美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9-103,共5页
随着思辨实在论和物导向本体论的纵深发展,当今西方文学界在经历了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之后,出现了明显的“物转向”。文学文本中的物本体书写和物性叙事在不同时期文学中的呈现各不相同。美国超验主义文学家和自然主... 随着思辨实在论和物导向本体论的纵深发展,当今西方文学界在经历了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之后,出现了明显的“物转向”。文学文本中的物本体书写和物性叙事在不同时期文学中的呈现各不相同。美国超验主义文学家和自然主义者亨利·大卫·梭罗密切关注物的本体性和能动性,通过物本体书写深刻反思了19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工业文明背景下的物人关系。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深入探索了“平等之物”,表达了“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新物质主义自然观和哲学观,与“心物感应”、“物我两依”等中国传统物质观念形成了跨时空对话和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罗 《瓦尔登湖》 物转向 本体叙事
下载PDF
物的剧场与诗意现实:物导向本体论对美学和艺术的重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雪峰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4-83,共10页
哈曼的物导向本体论被认为是自后结构主义之后对当代艺术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物导向本体论将美学奉为第一哲学,认为美学是事关万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学。哈曼将这种动力学的关键机制称为是替代性因果律或者感同身受的因果律(vicar i o u... 哈曼的物导向本体论被认为是自后结构主义之后对当代艺术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物导向本体论将美学奉为第一哲学,认为美学是事关万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学。哈曼将这种动力学的关键机制称为是替代性因果律或者感同身受的因果律(vicar i o u s causation)。正是通过感觉特性的互动和共鸣,物的剧场才能够活跃起来,形成变化万千的诗意现实。在物导向本体论的视野中,艺术是呈现这种物与物互动戏剧的最好形式。通过物导向本体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艺术的“物转向”取向,重新打开艺术的边界,将物作为平等的参与者接纳入到艺术共同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向本体论 感同身受因果律 物转向 美学 艺术共同体
下载PDF
安房直子童话的物性书写
15
作者 朱江涵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9期92-96,共5页
“物”在安房直子笔下是具备生命力的本真存在:万物生灵彼此平等,彼此互化,共生于天地之间;“静物”作为“行动元”,化“被动”为“主动”,既能影响人物的成长,也能推动或阻碍叙事进程。此外,“旧物”中蕴含着深刻的日本“物”美学观念... “物”在安房直子笔下是具备生命力的本真存在:万物生灵彼此平等,彼此互化,共生于天地之间;“静物”作为“行动元”,化“被动”为“主动”,既能影响人物的成长,也能推动或阻碍叙事进程。此外,“旧物”中蕴含着深刻的日本“物”美学观念,“物”之侘寂禅意的背后,更是东洋之道“简素”精神,体现出“物”与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符号性。安房直子在“物”中梦想,以非凡的想象力与清新的笔调展现了“物”的沙河世界,践行了巴什拉所说“人物一体”“与物为春”的“梦想存在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房直子 物转向 叙事 梦想存在主义
下载PDF
设计之物?再论设计史与物质文化研究的关系与界限
16
作者 冯钰颖 《创意与设计》 2023年第5期29-36,共8页
“物质文化”成为设计史研究的一个关键词,这一现象背后是设计史的“物转向”。波及整个人文社科的“物转向”,在设计史领域主要表现为设计史和物质文化研究的同盟关系。设计史将物质文化作为一个第三方引入了一场经典论辩:设计究竟是... “物质文化”成为设计史研究的一个关键词,这一现象背后是设计史的“物转向”。波及整个人文社科的“物转向”,在设计史领域主要表现为设计史和物质文化研究的同盟关系。设计史将物质文化作为一个第三方引入了一场经典论辩:设计究竟是艺术还是技术?这为设计史带来了一批以物为中心的研究。不过,设计史没有全盘接受物质文化研究,它将自身定义为一门学科的取向与物质文化研究对学科化的拒绝存在分歧。设计史关注“设计之物”,将物质文化视为扩展研究空间的一种手段。当下,设计史的物转向已构型为一类范式,相较于物质文化研究的广泛兴趣,设计史对物质文化有着特殊的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史 质文化研究 物转向 设计之
下载PDF
文化符号、主体性、实在性:论“物”的三种叙事功能 被引量:45
17
作者 尹晓霞 唐伟胜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2期76-84,共9页
当前人文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物转向”或“非人转向”,即将研究视角投向以往很大程度上被忽略的“物”成分,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风景、地方等。对文学叙事而言,“物”可能承担以下三种叙事功能:(1)作为文化符号,映... 当前人文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物转向”或“非人转向”,即将研究视角投向以往很大程度上被忽略的“物”成分,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风景、地方等。对文学叙事而言,“物”可能承担以下三种叙事功能:(1)作为文化符号,映射或影响人类文化;(2)作为具有主体性的行动者,作用于人物的行动,并推动叙事进程;(3)作为本体存在,超越人类语言和文化的表征,显示“本体的物性”。在文学叙事中,“物”的这三个功能可以独立发挥作用,也可以组合发挥作用,取决于作者不同的修辞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转向 文化的 生命的 本体的 修辞意图
下载PDF
从机器(人)伦理学视角看“物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绍源 任晓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1-75,共5页
近年来,技术伦理学在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兴起的背景下出现了"物转向",即"技术人工物"在"人—技术"交互情境中有着全新的伦理意蕴。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哲学中"物"转向在科技伦... 近年来,技术伦理学在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兴起的背景下出现了"物转向",即"技术人工物"在"人—技术"交互情境中有着全新的伦理意蕴。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哲学中"物"转向在科技伦理中的回应,"物"转向后的机器(人)伦理学是对经典伦理学的拓展和对人本主义的超越。聚焦"机器(人)"伦理视角对技术人工物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反思,对于准确把握"物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人工 机器(人)伦理学 转向 技术伦理学
下载PDF
物的转向:混合媒介艺术的语言嬗变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天佐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3-90,共8页
当代社会处在一个“物”的时代,“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态性和奇观性,工业化与技术化下的物具有了无限延伸的意蕴,它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时代中的哲学、艺术、文化与生活的发生。物已不再是人的“他者”,转而成为人的镜像、人的延伸,甚... 当代社会处在一个“物”的时代,“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态性和奇观性,工业化与技术化下的物具有了无限延伸的意蕴,它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时代中的哲学、艺术、文化与生活的发生。物已不再是人的“他者”,转而成为人的镜像、人的延伸,甚至成为人的一部分。“物”的这种转向改变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维度,也引发了艺术观念与方法的变革。混合媒介艺术以“物”为艺术语言,以其媒介的功能转向和“物”的物性化转向,呈现了这种动态性和奇观性,反映了这种关系维度的变化,成为20世纪至今艺术不断演变的最为鲜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媒介艺术 物转向
原文传递
警示·反思·吁求——后人类语境下《克拉拉与太阳》中的危机叙事
20
作者 王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9-76,共8页
石黑一雄新作《克拉拉与太阳》中的危机叙事并非对“科技乌托邦”的陈腐针砭。科技作为一股客观力量,它既使乔西命悬一线,又助其转危为安,寻得健康。在危机与转机的流转间,作家试图跨越危机本体,冷静审视处于“人类—后人类”转型进程... 石黑一雄新作《克拉拉与太阳》中的危机叙事并非对“科技乌托邦”的陈腐针砭。科技作为一股客观力量,它既使乔西命悬一线,又助其转危为安,寻得健康。在危机与转机的流转间,作家试图跨越危机本体,冷静审视处于“人类—后人类”转型进程中潜在的身体具身化、情感替身化、价值异化等风险模式。在及时预警之余,他亦积极寻求、传达济困解危之道。“克拉拉与太阳”之喻展现出在物转向思潮下人类应积极推动科技与自然共生融合、护佑生命、重塑价值的文化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拉与太阳》 后人类 危机叙事 具身化 物转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