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下颌骨牵拉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初步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韦敏 张涤生 +1 位作者 冯胜之 穆雄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77-381,共5页
目的 建立兔下颌骨牵拉成骨动物模型,研究了解颅面部牵拉骨生成的规律。方法 将12 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下颌骨第一磨牙前完全截骨后用牵拉器固定,左侧不做手术为对照侧。1周后以每天一次0.9 m m 的速度逐步牵拉,连续10 天。牵拉完成后1... 目的 建立兔下颌骨牵拉成骨动物模型,研究了解颅面部牵拉骨生成的规律。方法 将12 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下颌骨第一磨牙前完全截骨后用牵拉器固定,左侧不做手术为对照侧。1周后以每天一次0.9 m m 的速度逐步牵拉,连续10 天。牵拉完成后1 天,2、4 和8 周每组处死3只兔,取下完整下颌骨进行大体测量,X线摄片,新骨组织学观察。结果 12只兔右侧下颌骨平均延长8.3 m m ,与对照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无骨不连及畸形愈合。X线摄片发现,延长完成后2周牵拉间隙已被骨痂桥接,8 周时,X线片上很难分辨新骨和正常骨。组织学观察牵拉早期即有胶原束形成,随后钙化成骨,未发现软骨中介体。结论 运用牵拉成骨技术可成功地延长兔下颌骨,无骨不连和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成骨 下颌 膜内成 组织形态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牵拉成骨的矿化过程 被引量:4
2
作者 石博文 李大伟 +4 位作者 宫先斌 计国旗 冯元超 蔡成阔 舒衡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6期6878-6884,共7页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可以促进某些组织的再生。目的:提取兔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将其注射在牵拉间隙内,通过影像学及组织学评价富血小板血浆对兔牵拉成骨矿化过程的作用。方法:32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分为4组,每组8只。取兔...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可以促进某些组织的再生。目的:提取兔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将其注射在牵拉间隙内,通过影像学及组织学评价富血小板血浆对兔牵拉成骨矿化过程的作用。方法:32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分为4组,每组8只。取兔后肢行胫骨上1/3线锯截骨,制作肢体延长动物模型,分别在建模后5,15,25 d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500μL 1次,对照组只进行肢体延长,不注射富血小板血浆,术侧肢体完成1 cm胫骨延长。在建模后第35天,处死实验动物,对牵拉新生骨痂进行取材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拍摄兔胫骨正位X射线片。结果与结论:(1)按照Lane-Sandhu X线评价标准评分:建模后15 d注射组、建模后25 d注射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和建模后5 d注射组;(2)按照Lane-Sandhuz组织学评价标准评分:建模后15 d注射组、建模后25 d注射组组织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和建模后5 d注射组(P<0.05),而建模后25 d注射组的组织学平均评分最高;(3)结果说明,在兔肢体延长的过程中,提取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能够促进骨的矿化成熟,并且在稳定期的中段局部注射,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延长术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牵拉成骨 延长 外固定 矿化
下载PDF
应用牵拉成骨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高峰 王宇 +2 位作者 李坤 王昊明 黄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49-1451,共3页
血检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属于进行性慢性闭塞性疾病,常见发病于下肢的中小动静脉,患肢中小动静脉多见节段性的特征,并伴有动脉腔血栓形成,导致患肢远端因缺血而发生病变.牵拉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血检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属于进行性慢性闭塞性疾病,常见发病于下肢的中小动静脉,患肢中小动静脉多见节段性的特征,并伴有动脉腔血栓形成,导致患肢远端因缺血而发生病变.牵拉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或牵拉组织再生技术应用了生物学中的张力-应力法则,早期用于治疗骨折及并发症,随后有研究发现临床上DO技术可诱导TAO患者肢体远端生成血管,并且国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报道.本研究采用DO技术治疗TAOI期、F期患者的肢体缺血,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成骨技术 下肢 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颅面牵拉成骨胶原合成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韦敏 穆雄铮 +2 位作者 张涤生 冯胜之 王丽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胶原是骨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基质成份 ,本实验探究牵拉成骨过程中胶原生成及演变的机理和规律。方法 运用改良的 Neum an和 L ogan方法对牵拉间隙新骨形成过程中基质胶原总量的变化进行测量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技术 ,在蛋白... 目的 胶原是骨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基质成份 ,本实验探究牵拉成骨过程中胶原生成及演变的机理和规律。方法 运用改良的 Neum an和 L ogan方法对牵拉间隙新骨形成过程中基质胶原总量的变化进行测量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技术 ,在蛋白质水平对 、 型胶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出现作一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 胶原在牵拉后不久即出现 ,早期胶原分泌旺盛 ,牵拉完成后 2周即达正常的 6 7%。牵拉间隙早期新骨中有丰富的 型胶原 ,少量的 型胶原 ;而中、晚期发现大量的 型胶原构成骨小梁的主要基质成份 , 型胶原已很少测出。结论牵拉早期间隙中成纤维细胞分泌 型胶原 ,成骨细胞在此基础上分泌沉积 型胶原 ,同时骨小梁不断钙化、改建 , 型胶原逐步降解 ,最终 型胶原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成骨 胶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促进牵拉成骨矿化过程的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倪明 张艺 +1 位作者 李刚 王岩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第01Z期119-121,共3页
目前,牵拉成骨技术在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许多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已经证明了牵拉成骨技术创始人Ilizarov提出的张应力法则,即生长中的组织一定的缓慢张力下,可出现再生和活跃生长的现象。在生理限度内,持续... 目前,牵拉成骨技术在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许多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已经证明了牵拉成骨技术创始人Ilizarov提出的张应力法则,即生长中的组织一定的缓慢张力下,可出现再生和活跃生长的现象。在生理限度内,持续缓慢的牵拉应力刺激能激活和保持骨及软组织的再生能力。但是随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以及长期的术后随访,牵拉成骨技术也逐渐暴露出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并导致一些并发症,如针道感染,矿化延迟,新骨形成质量差,再骨折等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如何能迅速、安全、有效的促进牵拉成骨的矿化过程已日益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重视。笔者试对一些已经在临床上被试用和应用过的促进牵拉成骨新骨形成和矿化的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成骨技术 缺损 矿化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牵拉成骨矿化过程的放射学评估
6
作者 倪明 王岩 +3 位作者 肖逸鹏 于德刚 宋迪煜 石斌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4-707,共4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牵拉成骨矿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2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PRP组和对照组(n=10)。兔左侧胫骨胫腓关节下方截骨1cm短缩后以单臂外固定架进行延长(术后第7天开始,1mm/d,共延长1cm),PRP组在术后第17天和第2...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牵拉成骨矿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2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PRP组和对照组(n=10)。兔左侧胫骨胫腓关节下方截骨1cm短缩后以单臂外固定架进行延长(术后第7天开始,1mm/d,共延长1cm),PRP组在术后第17天和第27天各局部注射PRP500μl,对照组无处理。术后第37天处死动物取材。于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2、17、27、37天用C形臂动态观察新生骨的矿化过程,取材后拍X线片并行Micro-CT扫描评价新生骨的骨矿物质含量及密度。结果PRP组新生骨的生成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X线结果显示在PRP组的牵张间隙内可见明显连续高密度影,骨痂量明显多于对照组。Micro-CT三维重建图像示PRP组新生骨生长及塑形良好,对照组只有少量皮质连续。PRP组骨矿物质含量(310.8±44.2mg)及骨矿物质密度(228.8±22.3mg/cm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5.8±25.1mg、86.4±23.8mg/cm3,P<0.05)。结论在兔胫骨缺损延长动物模型中,PRP局部注射可显著促进牵拉成骨矿化过程中新生骨的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 矿化 富血小板血浆 牵拉成骨技术
下载PDF
牵拉成骨在矫治下颌骨发育性畸形中的应用
7
作者 游云华 归来 +2 位作者 张志勇 陈林林 谭伟兵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5期89-91,共3页
目的 :探讨牵引成骨术在治疗下颌骨发育性畸形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运用DO技术治疗下颌骨发育性畸形患者 5例。其中Treacher Collins综合症 2例 ,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综合症 3例。结果 :牵引长度为 7.0~ 2 0mm ,牵引完成后所有患者面部... 目的 :探讨牵引成骨术在治疗下颌骨发育性畸形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运用DO技术治疗下颌骨发育性畸形患者 5例。其中Treacher Collins综合症 2例 ,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综合症 3例。结果 :牵引长度为 7.0~ 2 0mm ,牵引完成后所有患者面部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 1例术后并发局部软组织炎症 ,1例牵引延长后固定期 1个月时发生延长器固定螺钉断裂 ,但均未影响牵引间隙新骨形成。结论 :DO技术在矫治下颌骨发育性畸形中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 ,避免了植骨带来的并发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畸形 治疗 牵拉成骨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牵拉成骨过程中并发症及截骨端骨痂血运情况:多普勒超声监测可行? 被引量:8
8
作者 梁强 张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226-3230,共5页
背景:影像学对截骨端新生组织的检测结果,是指导牵拉成骨进程的重要依据。传统的监测手段X射线片无法对牵拉早期的新生组织显像,而超声能早期检测到新生骨痂的形成及其周围组织的生长情况。目的:旨在探究超声多普勒在监测牵拉成骨中的... 背景:影像学对截骨端新生组织的检测结果,是指导牵拉成骨进程的重要依据。传统的监测手段X射线片无法对牵拉早期的新生组织显像,而超声能早期检测到新生骨痂的形成及其周围组织的生长情况。目的:旨在探究超声多普勒在监测牵拉成骨中的研究进展,以促进其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 Med数据库中1989年1月到2014年10月关于超声监测牵拉成骨相关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牵拉成骨;多普勒超声;外固定;骨折愈合"或"distraction osteogenesis,ultrasonography,external fixation,fracture healing"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24篇重要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超声是评价牵拉成骨早期改变的有效方法。超声能够全程监测骨痂的形成与成熟过程,能够评价骨痂生成的速度及其质量,监测拉伸区域及截骨区附近的软组织情况,早期发现肢体延长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监测截骨端骨痂血运情况。在指导牵拉速度、调节牵拉张力、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牵拉成骨 多普勒超声 外固定 折愈合
下载PDF
牵拉成骨技术在发育期间脊柱畸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田慧中 曲龙 +1 位作者 吕霞 田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969-971,共3页
[目的]探讨牵拉成骨技术在发育期间脊柱畸形中的应用价值。针对发育期间的脊柱弯曲畸形、侏儒症性脊柱发育障碍或合并有胸廓畸形、骨盆倾斜的病例,均可采用牵拉成骨技术达到治疗目的。[方法]根据头盆环牵引装置的原理,制成头环和盆环。... [目的]探讨牵拉成骨技术在发育期间脊柱畸形中的应用价值。针对发育期间的脊柱弯曲畸形、侏儒症性脊柱发育障碍或合并有胸廓畸形、骨盆倾斜的病例,均可采用牵拉成骨技术达到治疗目的。[方法]根据头盆环牵引装置的原理,制成头环和盆环。头环用4钉法固定,盆环用2针法固定。另外用4根立柱连接头环与盆环,采用逐日升高的方法,使脊柱逐渐延长伸直,对弯曲畸形的脊柱产生三维矫正的作用。[结果]本组10例患者采用此法治疗,经过70~120d的牵拉过程,使脊柱畸形产生自家矫正功能,楔形椎体在牵拉的作用下恢复方形,使弯曲的脊柱伸直,旋转的椎体复位,达到三维矫正的目的。[结论]牵拉成骨技术在发育期间脊柱畸形中的应用,是一种代替脊柱内固定手术的微创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成骨技术 发育期间 脊柱畸形
下载PDF
牵拉成骨术在骨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姚 王斌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4期335-338,共4页
1905年Codivilla首次介绍了牵拉成骨的概念,通过延长股骨,纠正下肢短缩。之后,虽然很多学者做了研究,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未能得到推广。直至19世纪50年代Ilizarov提出了"张力-应力"学说以及骨牵引术的生物力... 1905年Codivilla首次介绍了牵拉成骨的概念,通过延长股骨,纠正下肢短缩。之后,虽然很多学者做了研究,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未能得到推广。直至19世纪50年代Ilizarov提出了"张力-应力"学说以及骨牵引术的生物力学原则,即给活体组织持续而稳定的缓慢牵拉,可刺激某些组织、细胞的再生和活跃生长,即有效地控制牵拉的张应力,骨与软组织也可再生,简称牵拉成骨技术;Ilizarov又将全环式外固定延长器成功应用于临床,为牵拉成骨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使牵拉成骨术成功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成骨 ILIZAROV 外固定延长器 活体组织 下肢短缩 生物力学 引术
下载PDF
骨髓细胞在牵拉成骨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方均 张一(综述) 王斌(审校)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67-372,共6页
牵拉成骨技术广泛应用于骨科、修复重建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神经外科、下肢血管病科等多学科,其作用机制纷繁复杂。骨髓系统是牵拉成骨中必要组分之一,骨髓细胞则是骨髓系统的主体成分。尽管如此,并未见系统性骨髓细胞在牵拉成骨中作... 牵拉成骨技术广泛应用于骨科、修复重建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神经外科、下肢血管病科等多学科,其作用机制纷繁复杂。骨髓系统是牵拉成骨中必要组分之一,骨髓细胞则是骨髓系统的主体成分。尽管如此,并未见系统性骨髓细胞在牵拉成骨中作用机制的报道。本文对骨髓中多种与牵拉成骨有关的细胞(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其各自分工的同时又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共同调控延长区新血管、新骨的形成,且临床中应用移植骨髓细胞促进牵拉成骨愈合证实了骨髓细胞重要的作用。虽然骨髓细胞在促进牵拉成骨愈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其细胞间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细胞 牵拉成骨
下载PDF
下颌骨牵拉成骨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韦敏 穆雄铮 +1 位作者 张涤生 王丽萍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0年第1期10-13,共4页
在建立兔下颌骨牵拉成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着重在光镜和电镜水平对兔下颌骨牵拉成骨过程进行观察 ,研究其成骨规律及机理。将兔右下颌骨完全截断后固定 1周 ,然后每天一次牵开 0 .9mm ,连续 10天。牵开完成后 1天、2周、4周、8周取牵... 在建立兔下颌骨牵拉成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着重在光镜和电镜水平对兔下颌骨牵拉成骨过程进行观察 ,研究其成骨规律及机理。将兔右下颌骨完全截断后固定 1周 ,然后每天一次牵开 0 .9mm ,连续 10天。牵开完成后 1天、2周、4周、8周取牵开间隙新骨作组织学和电镜观察。光镜发现 ,牵拉早期间隙中央有许多纤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出现 ,并有较多胶原出现 ,随后骨小梁形成 ,表面有许多成骨细胞。在电镜下观察到 ,早期成纤维细胞和稍后在骨小梁表面出现的成骨细胞 ,功能活跃 ,代谢旺盛 ,周围有许多胶原纤丝。延长完成后 2周 ,新生骨小梁大量形成并相互连接成网。牵开完成后 4周 ,间隙已为蜂窝状编织骨充满。牵开完成后 8周 ,可见成熟的板层骨和哈佛氏系统出现。牵拉间隙中的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胶原 ,钙化成骨小梁 ,不断改建形成新生骨 ,新骨以膜内成骨方式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成骨 组织学 电子显微镜 膜内成
下载PDF
超声多模态技术监测外固定牵拉成骨过程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郭芳芳 栗平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80-282,共3页
目前牵拉成骨技术是骨骼延长和骨骼重建手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骨延长治疗使用外固定架固定,需要多个环节且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传统的影像学评估方法是X射线片,但其无法对牵拉早期的新生组织显像,超声多模态技术可以更早... 目前牵拉成骨技术是骨骼延长和骨骼重建手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骨延长治疗使用外固定架固定,需要多个环节且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传统的影像学评估方法是X射线片,但其无法对牵拉早期的新生组织显像,超声多模态技术可以更早期、更精准的观测截骨端骨痂形成的各个阶段,监测截骨端的血运状况,观测截骨区域及附近软组织生长情况,指导牵拉过程的速度,调节牵拉成骨的张力,发现牵拉过程中的并发症。本文将对近年来超声监测骨延长过程中的研究热点进行综述,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成骨技术 超声多模态技术 外固定 折愈合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和脱钙骨基质促进牵拉成骨矿化过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倪明 唐佩福 +1 位作者 王岩 李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1-667,共7页
目的观察局部植入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复合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加速牵拉成骨矿化过程,促进骨愈合。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体重2.2~2.8 k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于... 目的观察局部植入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复合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加速牵拉成骨矿化过程,促进骨愈合。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体重2.2~2.8 k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于兔耳中央动脉取血采用Landesberg法制备PRP。于兔左胫骨胫腓关节下制备1 cm骨缺损模型。A组为对照组,行牵拉成骨1 cm;B组:植入0.5 cm长DBM并牵拉成骨0.5 cm;C组:牵拉成骨1 cm加局部注射PRP 1 mL;D组:植入0.5 cm长复合1 mL PRP的DBM并牵拉成骨0.5 cm。术后7 d开始延长,每天2次,每次0.5 mm;A、C组延长10 d,B、D组延长5 d。延长结束后进入矿化期。术后0、12、17、27、37 d摄X线片观察新生骨矿化过程;术后37 d处死实验动物,完整切取胫骨行Micro-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X线片观察示术后37 d内B、C组新生骨生成情况明显优于A、D组。B、C组新生骨的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和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F)均显著高于A、D组(P<0.05);C组BMC、BMD显著高于B组(P<0.05),B、C组间BV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间BMD、BMC及BV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骨小梁数量(trabecula number,Tb.N)明显多于其余各组,骨小梁间隔(trabecula spacing,Tb.Sp)小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间Tb.N和Tb.S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骨小梁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各组极限角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最大扭矩明显大于A、D组,C组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注射PRP可促进牵拉成骨矿化过程,加速骨缺损愈合;在正常牵拉速度下,DBM可促进牵拉成骨矿化过程;但在牵拉成骨早期植入复合PRP的DBM并未进一步加速矿化促进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成骨技术 富血小板血浆 脱钙基质 缺损 矿化
原文传递
淫羊藿苷促进家兔股骨牵拉成骨新骨形成的影像学研究
15
作者 蔡立雄 孙丙银 +4 位作者 郑素明 刘效仿 刘礼初 吴玢 杨海韵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5-798,803,共5页
【目的】建立家兔股骨骨缺损行牵拉成骨的模型;观察淫羊藿苷对牵拉成骨后新骨形成的影响,寻找促进牵拉区快速成骨的方法。【方法】骨缺损造模成功后,安装外固定支架,将造模成功的24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骨牵拉间隙区局部注射淫羊... 【目的】建立家兔股骨骨缺损行牵拉成骨的模型;观察淫羊藿苷对牵拉成骨后新骨形成的影响,寻找促进牵拉区快速成骨的方法。【方法】骨缺损造模成功后,安装外固定支架,将造模成功的24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骨牵拉间隙区局部注射淫羊藿提取物淫羊藿苷液,对照组局部注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剂量均为100μg/kg),于静息期后第0、1、4、6周拍X片,在牵拉期后第6周对标本进行micro-CT骨扫描检测,观察2组成骨质量,比较新骨区骨矿含量、骨密度等情况。【结果】实验组影像表现及骨矿含量、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成骨速度与质量皆优于对照组。【结论】初步探索出家兔股骨牵拉成骨实验造模的方法;淫羊藿苷能促进牵拉成骨新骨形成的成骨速度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药理学 牵拉成骨 缺损/中西医结合疗法 /放射摄影术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牵拉成骨术重建骨肉瘤切除后缺损一例报告
16
作者 孙扬 牛晓辉 +3 位作者 王涛 张清 丁易 郝林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556-559,共4页
骨肉瘤为原发恶性骨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致死率及致残率很高,文献报道新辅助化疗后的5年生存率为50%-60%,特别是对于儿童,由于其存在骨骼生长问题,而肿瘤往往侵犯骨骺和干骺端,保肢手术很难避免远期的肢体不等长的问题。牵... 骨肉瘤为原发恶性骨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致死率及致残率很高,文献报道新辅助化疗后的5年生存率为50%-60%,特别是对于儿童,由于其存在骨骼生长问题,而肿瘤往往侵犯骨骺和干骺端,保肢手术很难避免远期的肢体不等长的问题。牵拉成骨术最早被广泛应用于肢体不等长、骨不愈合、创伤性骨缺损、畸形和骨髓炎的治疗,其在骨肿瘤切除手术的应用并不常见。日本学者Tsuchiya等州最早尝试将骨牵拉延长术应用于骨肿瘤切除后的干骺端、骨骺或骨干的缺损,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成骨 肉瘤 缺损 切除后 原发恶性肿瘤 肢体不等长 重建 肿瘤切除手术
原文传递
“牵拉成骨”与“牵拉组织再生”技术的来源与汉语表述 被引量:14
17
作者 秦泗河 葛建忠 郭保逢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1-461,共1页
自从Ilizarov技术创始人Ilizarov GA发现张力应力法则(1aw0ftension stress,LTS)后,在他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就表述过牵拉成骨的现象。1982年11izarov提出了“牵拉骨接合(distractional osteosynthesis)”,描述了应用经骨牵伸成骨... 自从Ilizarov技术创始人Ilizarov GA发现张力应力法则(1aw0ftension stress,LTS)后,在他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就表述过牵拉成骨的现象。1982年11izarov提出了“牵拉骨接合(distractional osteosynthesis)”,描述了应用经骨牵伸成骨技术可以延长狗的小腿,并对不同时间段再生骨质区中的钙、磷及有机质的分布进行了研究^[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成骨 组织再生 ILIZAROV技术 汉语 实验研究 技术 创始人 有机质
原文传递
骨膜在牵拉成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付繁刚 张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76-879,共4页
目的综述骨膜在牵拉成骨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骨膜在牵拉成骨过程中作用的文献,分析总结骨膜在牵拉成骨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骨膜富含新骨生成所必需的各种细胞(MSCs、成骨细胞等)、微血管及... 目的综述骨膜在牵拉成骨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骨膜在牵拉成骨过程中作用的文献,分析总结骨膜在牵拉成骨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骨膜富含新骨生成所必需的各种细胞(MSCs、成骨细胞等)、微血管及各种生长因子等,为牵拉成骨过程中新骨的生成提供必要的细胞支持、营养物质支持及代谢调节,能显著促进牵拉成骨过程中新骨的生成。结论骨膜在牵拉成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拉成骨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牵拉成骨技术的基础研究进展与带给骨科的启示 被引量:78
19
作者 李刚 秦泗河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40-543,共4页
关键词 基础研究 技术 肢体延长技术 生物学机理 牵拉成骨 小儿外科 颌面外科 疑难杂症 临床观察 应力刺激 再生能力 组织细胞 治疗
原文传递
胫神经损伤对胫骨单截骨骨搬移治疗效果的影响
20
作者 许奥 王斌 +5 位作者 方均 白崔魏 吕梓宸 程康 郑永鑫 王红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25-1930,共6页
背景:周围神经在骨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临床上神经损伤对骨搬移技术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胫神经损伤对胫骨单截骨骨搬移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22年6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胫骨骨缺损患者32例,根... 背景:周围神经在骨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临床上神经损伤对骨搬移技术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胫神经损伤对胫骨单截骨骨搬移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22年6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胫骨骨缺损患者32例,根据是否合并胫神经损伤分为胫神经损伤组(n=16)与无胫神经损伤组(n=16),两组均接受单截骨骨搬移手术治疗。治疗后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矿化区愈合指数、外固定指数、对接点愈合及针道感染等情况;拆除外固定后,采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和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①32例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5.28±4.79)个月,两组骨性愈合时间、外固定时间、愈合指数与外固定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胫神经损伤组2例、无胫神经损伤组1例出现针道感染,均为PALEYⅠ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胫神经损伤组对接点不愈合率为31%,无胫神经损伤组为1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ASAMI骨愈合评分的优良率均为100%,肢体评分优良率胫神经损伤组为81%、无胫神经损伤组为9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结果表明,胫神经损伤对胫骨单截骨骨搬移手术治疗的矿化速度、外固定时间、对接点愈合、针道感染、矿化区成骨质量等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搬移 ILIZAROV 牵拉成骨 胫神经损伤 神经轴索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