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特低渗油藏长岩心CO_(2)驱替微观动用规律研究
1
作者 张辉 李忠诚 +4 位作者 祝孝华 李金龙 李海波 姚兰兰 肖前华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50-56,共7页
针对松辽盆地莫里青油田特低渗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展长岩心CO_(2)驱替研究。结果表明:岩样CO_(2)驱替驱油效率介于72.30%~80.40%。大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33.65%,小孔喉(&l... 针对松辽盆地莫里青油田特低渗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展长岩心CO_(2)驱替研究。结果表明:岩样CO_(2)驱替驱油效率介于72.30%~80.40%。大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33.65%,小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18.01%;1 PV的CO_(2)驱替后,岩样大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80.67%,小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17.45%;5 PV的CO_(2)驱替后,岩样大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95.68%,小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39.82%,大PV驱替可有效动用小孔喉的油。研究成果可为莫里青油田储层CO_(2)驱替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同类油藏开展注气先导试验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核磁共振 CO_(2)驱替 采出程度
下载PDF
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在特低渗油藏中的应用
2
作者 陈塞锋 李军 王鹏涛 《石河子科技》 2024年第2期40-42,共3页
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是一种在特低渗油藏中应用的提高采收率的新型技术。本文对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在特低渗油藏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能够改善低渗透岩石的渗透能力,促进油藏中石... 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是一种在特低渗油藏中应用的提高采收率的新型技术。本文对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在特低渗油藏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能够改善低渗透岩石的渗透能力,促进油藏中石油的释放和运移,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 特低渗油藏 采收率
下载PDF
基于特低渗油藏注CO_(2)吞吐参数敏感性分析
3
作者 刘浩 刘嘉豪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3年第1期24-28,33,共6页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X特低渗油田,采用CO_(2)吞吐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对CO_(2)吞吐技术的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研究,便于了解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时调整开发方案,降低油田开发风险,高效、绿色开发油田。利用CMG软件定性和定量分析注入时长、日...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X特低渗油田,采用CO_(2)吞吐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对CO_(2)吞吐技术的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研究,便于了解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时调整开发方案,降低油田开发风险,高效、绿色开发油田。利用CMG软件定性和定量分析注入时长、日注气量、注入时机以及焖井时长这4个参数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参数对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影响程度不同,由大到小依次为注入时长、日注气量、注入时机、焖井时长。注入时长为CO_(2)吞吐技术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占比63%;焖井时长影响最小,占比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CO_(2)吞吐技术 原油采收率 剩余油开发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53
4
作者 韩洪宝 程林松 +2 位作者 张明禄 曹秋颖 彭道贵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53,共5页
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出发,通过室内基础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运用流体边界层理论,分析了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而使得低渗储层产生非达西渗流的机理和规律,建立了描述低渗油气非达西渗流模型... 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出发,通过室内基础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运用流体边界层理论,分析了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而使得低渗储层产生非达西渗流的机理和规律,建立了描述低渗油气非达西渗流模型,并对特低渗长庆油田某区块一个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进行了实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不但降低了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指标,而且还增加了开采难度。增大注入率、缩小井距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启动压力梯度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压力梯度 非达西 特低渗油藏 开发指标 储层 透多孔介质 注采井网 物理模拟 拟和 小井距
下载PDF
低渗-特低渗油藏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克柳 李相方 +3 位作者 樊兆琪 李武广 李元生 羊新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81,共6页
考虑低渗-特低渗储层多孔介质中油水渗流特征,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重力及毛管力影响的低渗-特低渗油藏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进行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计算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 考虑低渗-特低渗储层多孔介质中油水渗流特征,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重力及毛管力影响的低渗-特低渗油藏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进行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计算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作为油水渗流的阻力,对油水相对渗透率、储层压力、剩余油饱和度、产油及产水等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重力,毛管力仅对油相相对渗透率有影响,对水相相对渗透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特低渗油藏 非稳态 油水相对透率 启动压力梯度 毛管力 重力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渗流阻力梯度的非线性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辉 冯明生 +2 位作者 何顺利 杨双 杨明慧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86,共5页
根据边界层理论,运用三次函数形式对特低渗岩心试验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微分线性描述方法,建立考虑边界层及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特低渗储层渗流阻力梯度的数学模型,得到渗流阻力梯度与驱替压力梯度及渗透率的关系图版。结... 根据边界层理论,运用三次函数形式对特低渗岩心试验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微分线性描述方法,建立考虑边界层及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特低渗储层渗流阻力梯度的数学模型,得到渗流阻力梯度与驱替压力梯度及渗透率的关系图版。结果表明,渗流阻力梯度随驱替压力梯度增加而降低,随渗透率减小而增大,且渗透率越小,渗流阻力梯度增幅越大,其非线性变化特征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流阻力梯度 非线性 边界层 启动压力梯度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特低渗油藏的封窜体系性能评价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必心 侯吉瑞 +1 位作者 李本高 张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8-131,157,共4页
为了封堵特低渗油藏CO2驱过程中形成的窜流通道,选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的正丁胺作为封窜剂进行实验研究。正丁胺在油藏条件下能与CO2反应生成固体碳酸盐,且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封堵CO2窜流通道。动态评价实验表明:加入乙醇保护段塞后,正... 为了封堵特低渗油藏CO2驱过程中形成的窜流通道,选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的正丁胺作为封窜剂进行实验研究。正丁胺在油藏条件下能与CO2反应生成固体碳酸盐,且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封堵CO2窜流通道。动态评价实验表明:加入乙醇保护段塞后,正丁胺的注入压力低于1.5 MPa,能满足特低渗油藏的注入要求;在渗透率级差为4.3的非均质岩心封窜实验中,注入正丁胺能提高低渗层采收率18%以上,说明正丁胺具有封堵高渗层启动低渗层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用正丁胺封堵气窜通道能为提高CO2驱特低渗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CO2驱 封窜 保护段塞 正丁胺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压裂井注采井距与注水见效关系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伟伟 苏月琦 +2 位作者 王茂文 辛丽珺 徐小钫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736-739,共4页
针对目前注采井距与注水见效关系研究中缺乏对应压裂井研究的现状,以压裂井压力波椭圆等压面传播理论为基础,推导了特低渗油藏压裂井注水见效时间与椭圆动边界半径、启动压力梯度、油井产能水平和原油黏度等的综合关系,并对上述因素对... 针对目前注采井距与注水见效关系研究中缺乏对应压裂井研究的现状,以压裂井压力波椭圆等压面传播理论为基础,推导了特低渗油藏压裂井注水见效时间与椭圆动边界半径、启动压力梯度、油井产能水平和原油黏度等的综合关系,并对上述因素对注水见效时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注水见效均有较大影响,压裂井对上述因素影响的敏感性远小于未压裂井,特别在目标油藏原油黏度较大时,此种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合理注采井距的选择是多因素下主次要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选择应放在优化、高效开发油藏的大系统中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特低渗油藏 注采井距 注水见效时间 压力波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CO_2驱扩大波及体积的一种新技术 被引量:14
9
作者 于春磊 侯吉瑞 +1 位作者 赵凤兰 郭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5-168,共4页
CO2气驱油藏易出现气窜。乙二胺注入性好,可与CO2反应生成碳酸盐,选择性地封堵CO2气窜通道。本文报道在模拟吉林红岗北油藏条件下(102℃,K<0.01μm2)CO2气驱岩心乙二胺封堵实验结果,注入段塞结构为:0.1PV氮气+0.2PV乙二胺+0.1PV氮气... CO2气驱油藏易出现气窜。乙二胺注入性好,可与CO2反应生成碳酸盐,选择性地封堵CO2气窜通道。本文报道在模拟吉林红岗北油藏条件下(102℃,K<0.01μm2)CO2气驱岩心乙二胺封堵实验结果,注入段塞结构为:0.1PV氮气+0.2PV乙二胺+0.1PV氮气。在气驱水填砂管(长100cm)中,乙二胺注入压力平稳,在0.2kPa以下,封堵后CO2气突破压力高达22MPa,沿程压力降和渗透率表明封堵发生在填砂管中段,封堵后气测渗透率振荡式变化并趋于平稳;并联填砂管封堵后,高渗管渗透率大幅下降(0.0184→0.000165μm2),低渗管渗透率(0.0038×10-3μm2)大体不变,沿程压力变化表明封堵发生在高渗管30~60cm段,乙二胺未进入低渗管;非均质压制人工岩心封堵后,CO2气驱油采收率提高19.8%,其中高渗岩心提高17.1%,低渗岩心提高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二氧化碳气驱 气窜 封(堵气)窜 乙二胺 波及体积 吉林红岗北油田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生产井初始含水率高的微观机理 被引量:10
10
作者 谷建伟 郭志华 赵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68,共5页
特低渗油藏的生产井初始含水率要比中高渗油藏的高,而且生产井开井生产后含水率有一段时间的下降。对流体流动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特低渗油藏,钻井和压裂过程造成的水锁效应使地层原油难以流动;贾敏效应的存在阻塞了油流... 特低渗油藏的生产井初始含水率要比中高渗油藏的高,而且生产井开井生产后含水率有一段时间的下降。对流体流动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特低渗油藏,钻井和压裂过程造成的水锁效应使地层原油难以流动;贾敏效应的存在阻塞了油流的通道;地层微裂缝的开启与闭合、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导致生产井初始含水率较高;岩石物性特征决定了油藏的初始含水饱和度高,进而使初始含水率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微裂缝 初始含水率 启动压力梯度 水锁效应 贾敏效应
下载PDF
卫42断块特低渗油藏挖潜调整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董凤玲 周华东 +3 位作者 李志萱 陈莹莹 毕玉帅 王磊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5期113-116,122,共5页
濮城油田卫42断块油藏埋藏深、物性差、储层沉积环境和砂体连通状况不清、平面非均质性强、注水困难、井网不完善,开发效果差。以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油藏剩余油类型主要有层间干扰型、... 濮城油田卫42断块油藏埋藏深、物性差、储层沉积环境和砂体连通状况不清、平面非均质性强、注水困难、井网不完善,开发效果差。以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油藏剩余油类型主要有层间干扰型、构造高部位型、注采不完善型和透镜状砂体型。针对油藏地质特点和剩余油的不同类型,开展了滚动扩边、层段重新组合以及调整注采井距和井网密度等油藏工程研究。实施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的井网优化和井网加密等措施明显改善了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断块油藏 井网调整 剩余油挖潜 油藏描述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王杰祥 王腾飞 +1 位作者 韩蕾 任文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0-134,共5页
长庆油田五里湾一区块是一主力区块,为特低渗岩性油藏,孔隙结构差,非均质性严重,水驱开发难度大,油藏采收率低。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模拟其油层条件,开展了氧化管、加速量热仪和单双管驱油实验,主要研究了原油的低温氧化性能及特低... 长庆油田五里湾一区块是一主力区块,为特低渗岩性油藏,孔隙结构差,非均质性严重,水驱开发难度大,油藏采收率低。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模拟其油层条件,开展了氧化管、加速量热仪和单双管驱油实验,主要研究了原油的低温氧化性能及特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五里湾一区油藏原油在油藏条件下即能发生氧化反应,且当温度达到100℃左右时氧化反应速率迅速增加,原油活化能E=61 354 J/mol;特低渗油藏水驱后转空气泡沫驱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幅度可达20%,且油藏渗透率越高,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空气泡沫的注入时机对原油采收率影响显著,开发后期转空气泡沫驱,原油最终采收率更高,对特低渗油藏的开发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空气泡沫 温氧化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非稳态周期注水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康胜松 肖前华 +2 位作者 高峰 党海龙 关蕾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8-772,816,共5页
为了充分发挥储层裂缝与基质之间的渗吸作用,增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采收率,以延长X区块长6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静态渗吸实验分析逆向渗吸影响因素,并采用考虑渗吸作用的数值模拟技术对X区块周期注水进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X区... 为了充分发挥储层裂缝与基质之间的渗吸作用,增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采收率,以延长X区块长6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静态渗吸实验分析逆向渗吸影响因素,并采用考虑渗吸作用的数值模拟技术对X区块周期注水进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X区块渗吸方式主要为逆向渗吸,且储层渗透率、孔隙度的增大可以提高渗吸驱油效率;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渗吸驱油效率降低;界面张力与渗吸驱油效率在一定范围内呈反比关系;X区块注水生产时,优选非稳态的周期注水方式,其优化工作制度为注20 d停30 d、注采比1.0~1.2、注水量8~12 m3/d。通过矿场现场实施,区块产油量小幅增加,含水率明显降低,较连续性注水开发方式可提高采收率2.5~3.5百分点,为特低渗油藏非稳态周期注水开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及现场应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吸作用 温和注水 周期注水 延长组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微生物矿场试验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石梅 侯兆伟 +5 位作者 李蔚 王颖 陈星宏 韩培慧 杨振宇 陈宗运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9-272,共4页
大庆外围朝阳沟油田 2 0 0 2年 8~ 9月在 13口油井进行了微生物吞吐采油现场试验。所用菌种为兼性厌氧混合菌。 13口井的油层按渗透率分为 3类 ,Ⅰ类 6口 ,18.2× 10 -3 μm2 ,Ⅱ类 4口 ,8.2× 10 -3 μm2 ,Ⅲ类 3口 ,4 .5... 大庆外围朝阳沟油田 2 0 0 2年 8~ 9月在 13口油井进行了微生物吞吐采油现场试验。所用菌种为兼性厌氧混合菌。 13口井的油层按渗透率分为 3类 ,Ⅰ类 6口 ,18.2× 10 -3 μm2 ,Ⅱ类 4口 ,8.2× 10 -3 μm2 ,Ⅲ类 3口 ,4 .5×10 -3 μm2 。单井菌液注入量为 0 .9~ 3.0t,注菌后关井 5~ 7d(一口井关井 2 0d)。原油与菌种作用后正构烷烃分布移向低碳数方向 ,粘度 剪切速率曲线大幅度下移。跟踪检测的 3口试验井 ,注菌后产出的原油含蜡、含胶、油水界面张力分别由 2 7%~ 4 0 %、18%~ 2 2 %、32~ 36mN/m降至 17%~ 15 %、11%~ 16 %、14~ 17mN/m ,产出水中有机酸含量由 5 0~ 6 5mg/L增至 10 9~ 138mg/L ,其中一口井注菌 2 0和 15 0d天后采出水中菌数为 10 7和 10 5个 /mL ,室内实验表明在注入营养物后地层的微生物可继续生长繁殖。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5口Ⅰ类地层井微生物吞吐采油效果 (增油减水 )良好 ,3口Ⅱ类地层井和 2口Ⅲ类地层井效果差但仍有效。对 3口井无效的原因作了分析。图 2表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微生物采油 矿场试验 兼性厌氧菌 微生物吞吐 效果分析 大庆朝阳沟油田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特低渗油藏的适用性及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谭俊领 沈一丁 杨棠英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54-557,共4页
为评价表面活性剂WLW对特低渗油藏的适用性,研究了WLW的渗吸特性、乳化性能和界面张力及其在特低渗油藏物理模拟岩心驱油实验和现场中的应用。室内实验结果表明,WLW对注入水的渗吸效率有促进作用;注入质量分数0.2%的WLW溶液,可在水驱基... 为评价表面活性剂WLW对特低渗油藏的适用性,研究了WLW的渗吸特性、乳化性能和界面张力及其在特低渗油藏物理模拟岩心驱油实验和现场中的应用。室内实验结果表明,WLW对注入水的渗吸效率有促进作用;注入质量分数0.2%的WLW溶液,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5%左右;WLW在特低渗岩心中提高驱油效率的幅度明显高于中低渗岩心。2011—2013年在长庆靖安油田A1和A2井组开展注WLW现场试验,累计增油4 781 t,WLW对于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特低渗油藏 驱油效率 吸效率 现场试验
下载PDF
我国典型陆相特低渗油藏的系统表征方法综述 被引量:6
16
作者 欧成华 唐海 +1 位作者 夏洪泉 刘洪歧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8-84,共7页
准确评价开发潜力、确定合理的开采技术政策是特低渗油藏精细表征的根本目标。以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典型陆相特低渗油藏为对象,通过地质、测井、储层建模、油藏工程多学科研究,形成了砂体结构-储层属性-开发潜力一体化系统表征技... 准确评价开发潜力、确定合理的开采技术政策是特低渗油藏精细表征的根本目标。以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典型陆相特低渗油藏为对象,通过地质、测井、储层建模、油藏工程多学科研究,形成了砂体结构-储层属性-开发潜力一体化系统表征技术方法。依靠高分辨率层序结构识别及精细层序划分,以及多井对比、地质综合解释与开发动态校验等技术揭示了断裂切割薄砂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利用相标志、灰色关联和测井曲线元等方法识别的储集相类型及特征,以及基于岩心刻度综合测井模型解释获得的储层及油层参数,建立了基于三阶段互控技术的储层定量地质模型,刻划了储集砂体的属性特征及分布规律;通过对比,选择两级模糊综合方法评价了开发潜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高效开采合理技术政策指标,为实现陆相特低渗油藏原油稳产高产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特低渗油藏 系统表征
下载PDF
陇东油田三叠系特低渗油藏开发技术探讨 被引量:9
17
作者 令永刚 宋广寿 +2 位作者 周志平 李兆明 李建岐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4期149-150,共2页
陇东油区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目前已逐渐成为长庆油田采油二厂的主力油藏,特别是随着南梁油田、华池油田、西峰油田等先后投入开发,采油二厂50%以上的产量来自延长组油藏,因此,总结前期延长组油藏中好的开发经验,对不断提高延长组油藏的开... 陇东油区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目前已逐渐成为长庆油田采油二厂的主力油藏,特别是随着南梁油田、华池油田、西峰油田等先后投入开发,采油二厂50%以上的产量来自延长组油藏,因此,总结前期延长组油藏中好的开发经验,对不断提高延长组油藏的开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油区 三叠系延长组油藏 特低渗油藏 开发经验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氮气微球交替驱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谭俊领 张涛 +1 位作者 马丽萍 黎晓茸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9-122,157,共4页
针对长庆油田董志区特低渗油藏非均质性严重、采收率低的问题,开展了水驱后注氮气、注微球和氮气微球交替驱实验,研究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特低渗油藏,水驱后注氮气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氮气转注时机越晚,提... 针对长庆油田董志区特低渗油藏非均质性严重、采收率低的问题,开展了水驱后注氮气、注微球和氮气微球交替驱实验,研究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特低渗油藏,水驱后注氮气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氮气转注时机越晚,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差,氮气最佳注入时机为无水采油期结束至产水率为30%之间;注微球可显著提高注入压差,降低产水率,提高原油采收率;氮气微球交替驱时,氮气和微球之间的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特低渗油藏的采收率,且交替周期越多,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氮气 微球 注入时机 提高采收率 长庆油田董志区
下载PDF
裂缝性特低渗油藏窜流通道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磊 陈庆栋 +3 位作者 蒲春生 吴飞鹏 桑海波 赵青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9-32,8,共4页
裂缝性水窜水淹是裂缝性特低渗油藏高效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识别该类油藏的窜流通道可以预判及制定相关的对策技术。为此,通过对油藏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开发特征的分析,10项静态地质指标和7项开发动态指标被选作评判因素,... 裂缝性水窜水淹是裂缝性特低渗油藏高效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识别该类油藏的窜流通道可以预判及制定相关的对策技术。为此,通过对油藏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开发特征的分析,10项静态地质指标和7项开发动态指标被选作评判因素,以九标度法为算法,建立了识别和评判裂缝性特低渗油藏窜流通道的模型。以延长川口油田的两个井组为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评判了两个井组中的窜流通道,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吻合,说明所建立的评判模型符合油田开发的实际过程,识别的结果能为油田稳油控水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特低渗油藏 窜流通道 九标度法 开发地质 注水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水驱剩余可动油分布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尚文 郭和坤 薛华庆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68 9-10,9-10,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特低渗油藏水驱剩余可动油特征,结合核磁共振、常规压汞、油驱水和水驱油等实验技术对特低渗储层岩心进行了剩余可动油实验。结果表明,其T2截止值平均为34 ms,剩余油饱和度平均61.0%,可动油饱和度平均为61.72%,驱油效率平均... 为了深入研究特低渗油藏水驱剩余可动油特征,结合核磁共振、常规压汞、油驱水和水驱油等实验技术对特低渗储层岩心进行了剩余可动油实验。结果表明,其T2截止值平均为34 ms,剩余油饱和度平均61.0%,可动油饱和度平均为61.72%,驱油效率平均为38.82%,剩余可动油平均为22.9%,剩余可动油较多。结合压汞实验结果,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核磁共振T2谱与压汞孔隙分布的转换关系,分析了剩余可动油的微观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剩余可动油主要分布在2.2~10.0μm的大孔隙中,剩余油中还有37.54%可以采出,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后还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剩余可动油 分布 核磁共振 压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