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0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排针接气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
1
作者 沈金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5期086-089,共4页
分析排针接气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时间为2022 年4月~2023年5月,将我院收治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做观察,随机分组,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应用排针接气法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H-B评分中... 分析排针接气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时间为2022 年4月~2023年5月,将我院收治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做观察,随机分组,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应用排针接气法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H-B评分中Ⅰ级-Ⅱ级占比、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应用排针接气法治疗具有明显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较为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疗效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排针接气法
下载PDF
国医大师凃晋文从伏邪论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经验
2
作者 吴建萍 吴俊 +3 位作者 丁砚兵 张腾 陈俊 凃晋文 《河北中医》 2025年第1期5-7,共3页
凃晋文教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见解独到,认为其属于广义伏邪,急性期以外感风、寒伏邪为主,具有化火化热等特点,复发者根本原因为正气亏虚、内伤伏邪作祟,在治疗上提出未病干预、病后当扶正与祛邪并行、预防复发三大原则,为治疗该病证提... 凃晋文教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见解独到,认为其属于广义伏邪,急性期以外感风、寒伏邪为主,具有化火化热等特点,复发者根本原因为正气亏虚、内伤伏邪作祟,在治疗上提出未病干预、病后当扶正与祛邪并行、预防复发三大原则,为治疗该病证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伏邪 衷中参西 凃晋文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揿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
3
作者 肖云 蒋胜利 +3 位作者 顾焱 周思源 岳露露 陆少武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揿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针灸理疗科收治的IFP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治疗A组(n=32)和治疗B组(n=32...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揿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针灸理疗科收治的IFP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治疗A组(n=32)和治疗B组(n=32)。对照组采用常规辨证取穴治疗,治疗A组采用常规辨证取穴与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治疗,治疗B组采用常规辨证取穴与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配合揿针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3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和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估]、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B组总有效率高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B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口眼斜、面部僵硬麻木、眼睑下垂或闭合不全)低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B组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评分和Sunnybrook评分高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B组血清NGF、GDNF水平高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B组PSV水平高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P<0.05),RI水平低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揿针治疗IFP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神经功能,促进NGF、GDNF表达,改善面部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子午流注纳甲法 揿针 神经功能 神经营养因子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面部全息刮痧联合针刺干预急性期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效果
4
作者 阚仁惠 裴梦莹 +2 位作者 刘云 安静 荆丹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5年第5期20-23,27,共5页
目的 观察面部全息刮痧联合针刺干预急性期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2023年1—1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期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目的 观察面部全息刮痧联合针刺干预急性期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2023年1—1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期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面部全息刮痧干预。比较两组的面神经麻痹程度、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面神经功能。结果 干预后,两组H-B分级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社会功能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面部全息刮痧联合针刺干预急性期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可改善其面神经麻痹程度,改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面部全息刮痧 针刺
原文传递
大秦艽汤化裁及隔姜灸辅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5
作者 梁春鹏 高中亮 +1 位作者 衡向阳 高永涛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5年第3期513-516,共4页
目的:观察大秦艽汤化裁及隔姜灸辅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9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大秦艽汤加减联合隔姜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 目的:观察大秦艽汤化裁及隔姜灸辅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9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大秦艽汤加减联合隔姜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积分更低(P<0.05),观察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鼻肌潜伏期更短且患健侧波幅比值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H-B、PRA评分均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和FaCE评分更高而CD8^(+)水平更低(P<0.05)。结论:大秦艽汤化裁及隔姜灸辅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大秦艽汤化裁 隔姜灸
下载PDF
交替温针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及对其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汤铖 何杰 +2 位作者 江永桂 唐森 周大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111-115,共5页
目的观察交替温针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纳入研究,按... 目的观察交替温针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给予交替温针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照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中医症状积分、面神经功能评分及面部神经肌电图指标[瞬目反射(RI)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神经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e factor,G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40/43)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RI潜伏期、CMAP波幅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RI潜伏期、CMAP波幅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DNF、NGF、SO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GDNF、NGF、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替温针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较佳,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面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交替温针灸 神经生长因子 疗效 面神经功能
下载PDF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焦虑状态的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齐桃桃 兰瑞 +2 位作者 史倩 鲍汉中 王保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0期54-58,共5页
目的 探究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患者焦虑状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30例IFP患者,收集其一般信息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部分、社会生... 目的 探究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患者焦虑状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30例IFP患者,收集其一般信息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部分、社会生活功能部分)、面神经肌电图评估,探究患者发病后焦虑的影响因素。结果 230例IFP患者中焦虑者122例,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60.04±6.80)分。不同性别、婚姻状态、医保类型、及时治疗情况、文化程度、睡眠情况、躯体功能评分、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口部麻痹程度、瞬目反射出波情况的患者焦虑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457,95%CI:0.247~0.846)、文化程度(OR=1.692,95%CI:1.087~2.633)、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部分(OR=0.980,95%CI:0.964~0.997)、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部分(OR=1.010,95%CI:0.997~1.024)、睡眠状况(OR=1.376,95%CI:1.046~1.810)是IFP患者发生焦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性别、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部分对IFP患者焦虑状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0.05)。结论 IFP患者焦虑发生率较高,导致其焦虑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需高度重视,以便提前干预,减少其负性情绪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焦虑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电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
8
作者 郭梁 裴志勇 马红梅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05-510,共6页
[目的]评价电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80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1∶1∶1比例被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治疗1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2组采用电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 [目的]评价电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80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1∶1∶1比例被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治疗1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2组采用电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治疗,3组患者均接受3周的治疗。主要结局指标为Sunnybrook面部分级系统(SFGS)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BGS)评分,Nottingham System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164人完成了3周的治疗,其中治疗1组56例,治疗2组53例,对照组55例,3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一致。治疗3周后,3组患者的SFGS评分、HBGS评分和Nottingham Syste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2组的各评分优于治疗1组和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过程中3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电针联合中药外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案,可以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为进一步改善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中药外敷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贾红玲运用项七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经验
9
作者 范兰馨 王镜宇 +1 位作者 王琦 贾红玲 《国医论坛》 2024年第3期52-54,共3页
贾红玲教授以头气街、脑髓理论为根据,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属本虚标实、内外合邪致病,治疗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为法,运用项七针即风府、天柱(双)、风池(双)、完骨(双)四穴七针,填精益髓、祛风开窍,兼灸翳风、足三里,可以疏调局部经筋... 贾红玲教授以头气街、脑髓理论为根据,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属本虚标实、内外合邪致病,治疗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为法,运用项七针即风府、天柱(双)、风池(双)、完骨(双)四穴七针,填精益髓、祛风开窍,兼灸翳风、足三里,可以疏调局部经筋气血,通调血脉,用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七针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急性期 贾红玲 名医经验
原文传递
电针结合化风丹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10
作者 严佳 唐晓斌 +4 位作者 顾金花 曾怡 吕虹宇 邱瑾铭 孙德利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2期298-301,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化风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7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9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电针疗法,观察组加用化风丹口服。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通过House-Brackman(H-B)...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化风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7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9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电针疗法,观察组加用化风丹口服。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通过House-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和改良后的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各时间点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上一时间点有所降低,相邻两时间点之间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神经功能的评分方面,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及8周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化风丹综合治疗和单纯电针治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恢复都有显著的疗效,电针与化风丹的联合应用能使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更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型面瘫 电针 化风丹 针药结合
下载PDF
穴位注射甲钴胺联合艾灸灯加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23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滢婷 杨向炎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4期322-323,共2页
本研究探讨在艾灸灯和针刺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以期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本院针灸科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9例为... 本研究探讨在艾灸灯和针刺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以期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本院针灸科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均为门诊患者。A组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为10~80岁,平均年龄为43.09岁;病程为3~26d,平均病程为9.04d;左侧面瘫8例,右侧面瘫15例。B组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为16~82岁,平均年龄为42.04岁;病程为1~30d,平均病程为10.70d;左侧面瘫9例,右侧面瘫14例。C组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为14~81岁,平均年龄为45.26岁;病程为2~20d,平均病程为8.04d;左侧面瘫12例,右侧面瘫11例。3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伦理审批号:(2023)伦审第(291)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注射 甲钴胺 针刺 艾灸灯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针灸联合掀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的观察
12
作者 吴亚平 纪海霞 +1 位作者 朱媛媛 王洪亮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5期37-40,共4页
观察对比常规针灸联合掀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选择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第5天开始,每天进行针灸治疗30min后于治疗... 观察对比常规针灸联合掀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选择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第5天开始,每天进行针灸治疗30min后于治疗部位掀针固定24h。对照组针灸治疗后安慰贴固定24h。分别在患者入院时、针灸治疗前、针灸治疗后第3天以及出院时采用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量表、Portmann简易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研究发现,针灸联合掀针治疗能加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康复,缩短其住院天数,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掀针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量表 Portmann简易评分系统
下载PDF
蝶腭神经节针刺联合传统蒙医针刺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苏恩博尔 通拉嘎 +1 位作者 姚哈斯 都义日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蝶腭神经节针刺疗法联合传统蒙医针刺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蒙医针... 目的通过观察蝶腭神经节针刺疗法联合传统蒙医针刺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蒙医针刺疗法(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蝶腭神经节针刺治疗(7天1次),7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并连续治疗3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21 d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及Sunnybrook分级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7 d、治疗后21 d的H-B面神经功能评分和Sunnybrook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7 d与21 d,治疗组的H-B面神经功能评分和Sunnybrook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经3周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6.7%,而对照组分别为46.7%和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传统蒙医针刺联合蝶腭神经节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传统蒙医针刺疗法,且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蝶腭神经 蒙医针刺
下载PDF
听宫穴滞针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14
作者 金小钰 刘运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4期115-118,共4页
目的比较听宫穴滞针和常规针刺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均予常规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于听宫穴施滞针手法,其余腧穴予平补平泻手法;对照组均予常规针刺... 目的比较听宫穴滞针和常规针刺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均予常规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于听宫穴施滞针手法,其余腧穴予平补平泻手法;对照组均予常规针刺法。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P<0.05)。治疗后,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宫穴滞针术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显著,且优于常规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刺疗法 滞针术 听宫穴
下载PDF
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磊 何逸 +2 位作者 牛诗赟 张淑薇 包瑞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686-692,共7页
本文查阅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相关文献,就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针刺作用机制及针刺临床应用3个方面评述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发现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常与其他治法联合应用且疗效显著,其可能通过... 本文查阅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相关文献,就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针刺作用机制及针刺临床应用3个方面评述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发现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常与其他治法联合应用且疗效显著,其可能通过中枢和周围两大机制发挥作用。未来或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为临床提供更确切的依据。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ralysis, and evaluat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ralysi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athogenesis of 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ralysis,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ction,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ralysis is often combined with other treatment methods and has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s. It may exert its effects through two major mechanisms: central and peripheral. In the future, multi center, large sampl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ay be conducted to provide more accurate evid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治疗 机制研究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综述
下载PDF
余志勇应用姜熨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经验总结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楚云 黄应杰 +3 位作者 林少贞 曹湘萍 李富铭 陈嘉欣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2期15-18,共4页
余志勇主任是澄江针灸学派第3代传承人,传承伍天民教授擅长应用外治法治病的精髓,受《黄帝内经》“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理论启发,根据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病机,选用生姜发散风寒之性作为烫熨治疗的药物,采用姜熨疗法治疗特发性面... 余志勇主任是澄江针灸学派第3代传承人,传承伍天民教授擅长应用外治法治病的精髓,受《黄帝内经》“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理论启发,根据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病机,选用生姜发散风寒之性作为烫熨治疗的药物,采用姜熨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该文对熨法的来源、理论、作用与适应证进行总结,介绍余志勇主任用姜熨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经验、操作过程和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面瘫 筋病 姜熨法 药熨 伍天民 余志勇
下载PDF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多种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研究进展
17
作者 孙子扬 周臣旗 陆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011-0016,共6页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中医称之为吊线风,西医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理疗及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中医多采用单纯针刺、电针、灸法、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中药内服等治疗方法,而穴位贴敷作为中...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中医称之为吊线风,西医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理疗及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中医多采用单纯针刺、电针、灸法、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中药内服等治疗方法,而穴位贴敷作为中医外治法中的特殊疗法,可通过腧穴与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从而受到患者的欢迎。兹就近年来中药穴位贴敷的作用机制、溶解透皮剂的选择、联合多种针刺法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刺 综述
下载PDF
牵正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治疗风寒型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18
作者 何婷 吴文康 李志豪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8期842-846,共5页
目的:探究牵正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治疗风寒型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儿童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牵正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治疗)40例、对照组(甲钴胺联合电针治疗)40... 目的:探究牵正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治疗风寒型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儿童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牵正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治疗)40例、对照组(甲钴胺联合电针治疗)40例,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面部神经功能(SFGS评分)、临床疗效、恢复状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SFGS评分的时点、组间、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组SFGS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SFGS评分更高(P<0.05)。与治疗2周后相比,两组治疗4周后疗效、总有效率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痊愈时间、面部表情肌肉瘫痪消失时间、味觉丧失消失时间、睑裂变大消失时间均更短(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补阳还五汤联合电针治疗风寒型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提高面部神经功能,促进各项临床症状恢复,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风寒型 儿童 牵正补阳还五汤 电针
下载PDF
基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病期分型的穴位热敏化规律及热敏灸的临床疗效
19
作者 罗连琴 蒋代丽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1期123-127,共5页
目的基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P)患者病期分型探讨穴位热敏化规律及热敏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病期分为急性期组(34例)、亚急性期组(31例)、恢复期组(3... 目的基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P)患者病期分型探讨穴位热敏化规律及热敏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病期分为急性期组(34例)、亚急性期组(31例)、恢复期组(31例),均使用热敏灸艾条行热敏探穴与灸疗,记录热敏穴位出现频次并评估Sunnybrook评分,比较三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结果96例BP患者共探查518个热敏穴位,高频分布穴区在翳风、天枢、阳白、下关、合谷、承泣、阴陵泉、牵正、三阴交及太冲,急性期高发穴区为翳风、下关和阳白,亚急性期为翳风、牵正和天枢,恢复期为天枢、阴陵泉和阳白。三组治疗前组间Sunnybrook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Sunnybrook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患者治疗后Sunnybrook评分高于亚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BP患者热敏探穴在不同病期有不同的分布规律,高频分布在翳风、天枢、阳白、下关、合谷、承泣、阴陵泉、牵正、三阴交及太冲,热敏灸技术在急性期介入有利于改善患者面部功能状态,为BP的针灸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选穴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热敏灸 穴位敏化规律 临床观察
下载PDF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0
作者 武卫周 薛庆峰 +1 位作者 杨海霞 进高梅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1期163-166,共4页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IFP)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目前药物治疗仍以抗病毒、激素及营养神经为主,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针灸、物理疗法及手术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成为IFP患者的重要选择,它可以有效补充药物治疗中...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IFP)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目前药物治疗仍以抗病毒、激素及营养神经为主,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针灸、物理疗法及手术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成为IFP患者的重要选择,它可以有效补充药物治疗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将IFP非药物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灸 物理疗法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