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1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爱民运用“麻防犀角地黄汤”治疗寒包火型银屑病验案4则
1
作者 张瑶 李静 +3 位作者 张辉 张秀 石家华 刘爱民(指导)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62-65,共4页
银屑病是一种炎症性、复发性红斑鳞屑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白疕”“干癣”“松皮癣”等范畴。寒包火是指外寒束表、血热内蕴的一种证型,寒包火型银屑病的发病特点为秋冬寒冷季节发病或加重,感受风寒或感冒后加重,热水浴后皮损减轻,舌红,... 银屑病是一种炎症性、复发性红斑鳞屑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白疕”“干癣”“松皮癣”等范畴。寒包火是指外寒束表、血热内蕴的一种证型,寒包火型银屑病的发病特点为秋冬寒冷季节发病或加重,感受风寒或感冒后加重,热水浴后皮损减轻,舌红,脉多无虚象,热象明显但屡用清热凉血药效果不佳[1],临床治疗颇为棘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地黄汤 麻防犀角地黄汤 寒包火 银屑病 验案 刘爱民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张冰 李建伟 +2 位作者 刘学伟 沈萃萃 何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80-686,共7页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银屑病炎症相关的特征基因并探索犀角地黄汤的干预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中筛选包含银屑病皮损及正常对照的数据集。从GSEA数据库中获得炎症相关基因。使用limma包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与炎症相关基因取交集...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银屑病炎症相关的特征基因并探索犀角地黄汤的干预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中筛选包含银屑病皮损及正常对照的数据集。从GSEA数据库中获得炎症相关基因。使用limma包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与炎症相关基因取交集获取差异表达的炎症相关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inflammation-related genes,DEIRGs),并对DEIRGs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筛选出银屑病炎症相关的特征基因,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验。检索TCMSP、TCMID数据库,筛选犀角地黄汤活性成分和靶点,与DEIRGs取交集得到有效作用成分和有效靶点。然后,通过Pubchem、PDB数据库获取相关结构文件,再利用swissdock数据库进行分子对接并计算结合能。结果本研究共筛选560个差异表达基因和20个DEIRGs。GO和KEGG富集分析共得到779条生物功能和37条通路。WGCNA分析共筛选出483个基因,与20个DEIRGs取交集得到9个银屑病核心炎症反应基因,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6个与银屑病发病高度相关的炎症反应特征基因,分别为CXCL10、F3、NMI、P2RY2、RTP4和TPBG。ROC曲线显示各个基因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0.9,LASSO回归模型的AUC为1。将犀角地黄汤的中药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检索解析后发现赤芍中的活性成分鞣花酸(ellagic acid)可作用于CXCL8,芍药苷(paeoniflorin)可作用于IL-6;牡丹皮中的活性成分栎精(quercetin)可作用于CXCL8、IL-6、F3和CXCL10。结论CXCL10、F3、NMI、P2RY2、RTP4和TPBG可能是银屑病的炎症相关特征基因,预测犀角地黄汤中的赤芍、牡丹皮有作用于银屑病相关特征基因的成分,可为后续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炎症反应 特征基因 生物信息学 网络药理学 犀角地黄汤
下载PDF
犀角地黄汤预防小鼠中暑效果及血液指标的变化
3
作者 刘红梅 孙传伯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了探究犀角地黄汤对中暑小鼠的预防效果及血液指标变化的影响。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中暑组和干预组,每组10只,干预组小鼠每天使用11.375 g/kg犀角地黄汤进行灌胃,连续用药5 d,对照组和中暑组小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在最后一... 为了探究犀角地黄汤对中暑小鼠的预防效果及血液指标变化的影响。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中暑组和干预组,每组10只,干预组小鼠每天使用11.375 g/kg犀角地黄汤进行灌胃,连续用药5 d,对照组和中暑组小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在最后一次灌胃后2 h进行中暑造模。将中暑组和干预组小鼠置于40℃的恒温环境中持续60 min,对照组小鼠置于室温环境中,对比各组小鼠的抗中暑效果,试验结束后,小鼠眼眶分别采集抗凝血用于血常规检测,取血清用于血清生化和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中暑组小鼠的肛温显著升高(P<0.05),与中暑组相比,干预组小鼠肛温显著下降(P<0.05);与空白组相比,中暑组小鼠血液WBC、Gran#、Lymph#、Mon#、RBC、HGB、HCT、MCV、RDW、MPV、PDW水平显著升高(P<0.05),PLT、PCT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中暑组相比,干预组小鼠血液WBC、Gran#、Lymph#、Mon#、RBC、HGB、HCT、MCV、MPV、PDW显著下降(P<0.05),PLT、PCT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中暑组小鼠血清AST、ALT、BUN、CREA和CK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中暑组相比,干预组小鼠血清AST、ALT、BUN、CREA、CK显著下降(P<0.05);与空白组相比,中暑组小鼠血清MDA、TNF-α、IL-6和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SOD、GSH-PX和HSP70显著下降(P<0.05),与中暑组相比,干预组血清MDA、TNF-α、IL-6和IL-1β含量显著下降(P<0.05),HSP70、SOD和GSH-PX含量显著升高(P<0.05)。表明犀角地黄汤可以有效地预防小鼠中暑疾病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水平有关,可为犀角地黄汤用于中暑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地黄汤 中暑 血液指标
下载PDF
犀角地黄汤联合来氟米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改善作用
4
作者 王伟 付军燕 +2 位作者 郭凤霞 谷洪 孙金磊 《西北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62-166,共5页
目的观察犀角地黄汤联合来氟米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SLE)的改善及对Th1/Th2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123例急性活动期热毒炽盛证SLE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1)和试验组(n=62)。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联... 目的观察犀角地黄汤联合来氟米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SLE)的改善及对Th1/Th2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123例急性活动期热毒炽盛证SLE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1)和试验组(n=62)。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来氟米特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犀角地黄汤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2组疾病活动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补体C3水平和Th1/Th2值;比较2组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SLE疾病活动度评分(SLE disease activity score,SLEDAI)、中医证候评分、补体C3水平和Th1/Th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3个月试验组SLEDA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h1/Th2值和抗ds-DNA抗体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补体C3水平和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犀角地黄汤可改善急性活动期热毒炽盛证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及中医证候、实验室指标,提升临床疗效,减少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地黄汤 来氟米特 醋酸泼尼松片 系统性红斑狼疮 急性活动期 热毒炽盛证
下载PDF
犀角地黄汤加减方抑制焦亡相关蛋白减轻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机制研究
5
作者 赵媛 刘登 施荣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3期405-408,414,共5页
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加减方通过抑制焦亡相关蛋白减轻脓毒症小鼠肺损伤的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抑制剂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于造模后12 h处死小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 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加减方通过抑制焦亡相关蛋白减轻脓毒症小鼠肺损伤的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抑制剂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于造模后12 h处死小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留取完整左肺组织行病理切片,评估肺损伤情况,留取右肺组织提取RNA和蛋白,RT-PCR、Western blotting定量检测肺组织中NF-κB、NLRP3和Caspase-1、GSDMD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18水平显著降低(P<0.01),肺组织中Caspase-1、GSDMD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18水平显著降低(P<0.01),肺损伤减轻,肺组织中NF-κB、NLRP3和Caspase-1、GSDMD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药高、低剂量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犀角地黄汤加减方能够通过抑制焦亡相关通路蛋白来减轻脓毒症肺损伤,且与药物浓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肺损伤 犀角地黄汤加减方 焦亡 小鼠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犀角地黄汤治疗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异病同治”研究
6
作者 温国扬 罗文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犀角地黄汤治疗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异病同治”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犀角地黄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检索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的靶点基因,通...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犀角地黄汤治疗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异病同治”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犀角地黄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检索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的靶点基因,通过STRING平台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应用Metascape平台分析靶点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作用通路,构建犀角地黄汤成分-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靶点-通路网络,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犀角地黄汤治疗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的核心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黄芩素等,核心靶点有IL6、AKT1等。犀角地黄汤治疗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的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血管病变通路及炎症因子通路,其功能主要为调节细胞因子及信号受体的生命活动等。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交集靶点富集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及信号相互作用。结论犀角地黄汤通过保护血管内皮、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达到川崎病和过敏性紫癜“异病同治”目的,其机制可能是槲皮素等通过抑制IL6、AKT1生成,阻止TNF信号通路激活及保护流体剪切力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地黄汤 川崎病 过敏性紫癜 靶点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刺络放血联合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蕴肤型玫瑰痤疮临床观察
7
作者 徐世谦 杨顶权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68-0071,共4页
分析刺络放血联合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蕴肤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8月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日友好医院门诊56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8例)采用外用甲硝唑凝胶西医疗法,研究组(28例)... 分析刺络放血联合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蕴肤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8月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日友好医院门诊56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8例)采用外用甲硝唑凝胶西医疗法,研究组(28例)采用刺络放血联合犀角地黄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治疗总有效率、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QLI)评分。结果 治疗6周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研究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QL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刺络放血联合犀角地黄汤治疗血热蕴肤型玫瑰痤疮,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血热蕴肤型 刺络放血 犀角地黄汤
下载PDF
犀角地黄汤联合西药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8
作者 姜超 薛亚楠 +4 位作者 曹雨清 董菊 王均琴 杨东清 李国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9-187,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犀角地黄汤联合西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PubMed、CBM、CNKI等数据库,收集犀角地黄汤联合西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信息提取和质量评价。根据GRADE证据... 目的系统评价犀角地黄汤联合西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PubMed、CBM、CNKI等数据库,收集犀角地黄汤联合西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信息提取和质量评价。根据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与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项研究,191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相较于单纯的西药治疗方式,联合了犀角地黄汤的中西结合疗法可以提高总有效率[RD=0.18,95%CI(0.15,0.21),P<0.01],降低复发率[RD=-0.17,95%CI(-0.3345,-0.0042),P<0.05]和不良反应率[RD=-0.05,95%CI(-0.0905,-0.0047),P<0.01],减少紫癜消退时间[MD=-6.73,95%CI(-10.58,-2.89),P<0.01],皮疹消退时间,消化道症状消退时间[MD=-3.49,95%CI(-5.54,-1.43),P<0.01],腹痛消退时间[MD=-1.97,95%CI(-2.23,-1.71),P<0.01],关节肿痛消退时间[MD=-6.60,95%CI(-8.88,-4.31),P<0.01]。各项结局指标的GRADE分级包括中、低和极低级。结论犀角地黄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以提高过敏性紫癜的总有效率,降低复发率,改善各项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地黄汤 过敏性紫癜 中西医结合 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肠-免疫-皮肤轴研究犀角地黄汤对银屑病小鼠肠道Th17/Treg失衡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港 袁弦 +5 位作者 胡初向 付佳俊 史海勇 辛俏 杨蜜 龚丽萍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8期1569-1572,共4页
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对银屑病模型小鼠肠道Th17/Treg失衡的影响。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在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中药高浓度组、空白对照组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均采用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42... 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对银屑病模型小鼠肠道Th17/Treg失衡的影响。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在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中药高浓度组、空白对照组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均采用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42mg(四川明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110206)建立银屑病模型。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每日予以相同剂量的蒸馏水;犀角地黄汤低、中、高浓度分别对应中药治疗的低、中、高三组,浓度为80mg/mL、160mg/mL、320mg/mL,每只小鼠按照0.1mL/10g体重的体积灌胃。1次/d,连续2周。观察银屑病样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IL-23、IL-17及TNF-α细胞因子水平、小鼠粪便中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4种菌在治疗前后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小鼠PASI评分降低,IL-23、IL-17及TNF-α的水平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小鼠相对于空白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目减少,肠球菌及肠杆菌数增多;犀角地黄各剂量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肠球菌、肠杆菌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结论:犀角地黄汤可以降低银屑病小鼠肠系膜中IL-23、IL-17及TNF-α的水平,改善小鼠皮损的炎症反应及肠道菌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犀角地黄汤 肠-免疫-皮肤轴 Th17/Treg轴
下载PDF
犀角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调节机制
10
作者 梁志奇 邵丹 +2 位作者 陈宏杰 李安棋 吴晖 《神经药理学报》 2023年第6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将9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治疗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各30只。治疗组、模型组以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轻轻翻动盲肠,不做结扎穿刺。建模成功后,治... 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将9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治疗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各30只。治疗组、模型组以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轻轻翻动盲肠,不做结扎穿刺。建模成功后,治疗组给予犀角地黄汤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3 d。治疗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分别于灌胃后24、48、72 h采血,采用ELISA检测血浆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III,AT-Ⅲ)、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在24、48、72 h的TF、AT-Ⅲ、APC、TFPI、PAI-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在24、48、72 h的TF、TFPI、PAI-1升高而AT-Ⅲ、APC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在24、48、72 h的TF、AT-Ⅲ、APC、TFPI、PAI-1随时间呈进行性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在24、48、72 h的TF、PAI-1降低而AT-Ⅲ、APC、TFPI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24、48、72 h的TF、AT-Ⅲ、APC、TFPI、PAI-1随时间呈进行性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犀角地黄汤调节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机制与TF、PAI-1降低和AT-Ⅲ、APC、TFPI升高有关,但仍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地黄汤 脓毒症 组织因子 活化蛋白C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下载PDF
犀角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血栓弹力图的影响
11
作者 梁志奇 叶妍婕 +2 位作者 王榕 李安棋 吴晖 《北方药学》 2023年第11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犀角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血栓弹力图的影响。方法:将9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治疗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各30只。治疗组、模型组以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轻轻翻动盲肠,不做结扎穿刺。建模成功后,治疗... 目的:观察犀角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血栓弹力图的影响。方法:将9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治疗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各30只。治疗组、模型组以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轻轻翻动盲肠,不做结扎穿刺。建模成功后,治疗组给予犀角地黄汤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3天。治疗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分别于灌胃后24h、48h、72h采血,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指标包括R、K、Angel、MA、LY30、CI。结果:假手术组在24h、48h、72h的R、K、Angel、MA、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在24h、48h、72h的R、K升高而Angel、MA、CI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在24h、48h、72h的R、K、Angel、MA、CI随时间呈进行性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在24h、48h、72h的R、K降低而Angel、MA、CI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24h、48h、72h的R、K、Angel、MA、CI随时间呈进行性改变,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Y30在不同组别和时间点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犀角地黄汤能使脓毒症大鼠的R、K降低和Angel、MA、CI升高,可以改善其低凝状态,但无法改变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地黄汤 脓毒症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犀角地黄汤对热毒炽盛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2
作者 戴国玮 张昱 张咏冬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第23期44-46,67,共4页
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对热毒炽盛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河南省黄河三门峡医院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组。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龙片),观察组(40... 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对热毒炽盛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河南省黄河三门峡医院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组。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龙片),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另外口服犀角地黄汤,共治疗12周。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生活质量评分(GQOLI-74)、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中医证候主症积分、中医证候次症积分均比对照组低,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及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水平均比对照组低,且GQOLI-74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犀角地黄汤应用于热毒炽盛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中可获取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能够缓解患者疾病症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还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且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犀角地黄汤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犀角地黄汤联合司库奇尤单抗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巫星玥 石全 贺琪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8期3623-3626,共4页
目的观察加味犀角地黄汤联合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3组均予卡泊三醇软膏外用,中药组予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西药组予司库奇尤单抗治疗;联合组予加味犀角地黄汤联合司库奇... 目的观察加味犀角地黄汤联合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3组均予卡泊三醇软膏外用,中药组予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西药组予司库奇尤单抗治疗;联合组予加味犀角地黄汤联合司库奇尤单抗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涉及体表受累面积(BSA)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西药组及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P<0.05)。联合组PASI评分及DLQI评分低于另外2组(P<0.05)。治疗期间各组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加味犀角地黄汤联合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疕 寻常型银屑病 犀角地黄汤 司库奇尤单抗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犀角地黄汤对A群链球菌感染小鼠SOCS-1表达影响
14
作者 尹延重 刘旻 +4 位作者 张慧琪 常力 赵启亮 刘凯 刘奉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43-47,共5页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在小鼠A群链球菌(GAS)感染模型表达情况,分析犀角地黄汤对SOCS-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建立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均正常饲养,治疗...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在小鼠A群链球菌(GAS)感染模型表达情况,分析犀角地黄汤对SOCS-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建立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均正常饲养,治疗组给予犀角地黄汤(0.4 mL/次,含生药1.5 g/mL,2次/d),分4个时点(造模后12、24、48、72 h)处死小鼠(每组3只/时点),每只小鼠采集感染部位皮肤软组织标本3份,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实验分别观察不同时间段SOCS-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运用犀角地黄汤干预GAS感染的小鼠,每日早晚用药各1次,观察用药12、24、48、72 h后SOCS-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各组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犀角地黄汤对SOCS-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SOCS-1mRNA:与12、24、72 h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SOCS-1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24、72 h模型组相比,治疗组SOCS-1 mRNA表达下降明显,P<0.05。SOCS-1蛋白:与12、24、72 h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SOCS-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24、48、72 h模型组相比,治疗组SOCS-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结论犀角地黄汤可以显著下调SOCS-1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地黄汤 A群链球菌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
原文传递
犀角地黄汤治疗ITP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15
作者 胡哲 胡辉 +2 位作者 杨舟 赵早云 王跃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6096-6100,共5页
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犀角地黄汤低剂量组、犀角地黄汤高剂量组、泼尼松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腹腔注射兔... 目的探讨犀角地黄汤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犀角地黄汤低剂量组、犀角地黄汤高剂量组、泼尼松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腹腔注射兔抗大鼠血小板血清(APS)构建ITP模型。于造模后7 d,各组给药组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灌胃,连续14 d。观察各组一般情况;检测外周血中血小板(PLT)计数和血红蛋白(Hb)含量;分离脾脏及胸腺组织,计算脏器指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脾脏和胸腺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脾脏Toll样受体(TLR)4/髓样分化因子(MyD)88/核因子(NF)-κB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外周血PLT,血清H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白细胞介素(IL)-10、IL-35水平,脾脏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而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IL-6、IL-17水平,脾脏Th17细胞比例及脾脏中TLR4、MyD88、p-NF-κB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犀角地黄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及泼尼松组外周血PLT,血清Hb、TGF-β1、IL-10、IL-35水平,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而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IL-6、IL-17水平,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及脾脏中TLR4、MyD88、p-NF-κB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犀角地黄汤能够改善ITP症状,增加PLT计数,其机制与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维持Th17/Treg细胞平衡,抑制炎性因子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犀角地黄汤 Th17/Treg细胞平衡 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
下载PDF
麻防犀角地黄汤通过调控microRNA-491-5p影响PI3K/Akt/mTOR通路治疗银屑病的机制
16
作者 刘爱民 张步鑫 +6 位作者 赵巍 王丽 孟威威 吴盘红 徐胜东 李伟玲 陆玲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3,I0013,I0014,共6页
目的 观察麻防犀角地黄汤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影响,探讨麻防犀角地黄汤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咪喹莫特银屑病小鼠模型,灌胃给药麻防犀角地黄汤,观察模型外观及组织病理学改变,Real time PCR检测皮损组织中microRNA-491-5p、PI3... 目的 观察麻防犀角地黄汤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影响,探讨麻防犀角地黄汤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咪喹莫特银屑病小鼠模型,灌胃给药麻防犀角地黄汤,观察模型外观及组织病理学改变,Real time PCR检测皮损组织中microRNA-491-5p、PI3K、Akt、mTOR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皮损组织中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 麻防犀角地黄汤能改善小鼠皮损、PASI评分、耳廓外缘厚度、组织病理、体质量等指标,上调microRNA-491-5p mRNA的表达,下调PI3K、Akt、mTOR mRNA的表达量,抑制p-PI3K、p-Akt、p-mTOR的蛋白表达,并表现出部分量效相关性。结论 麻防犀角地黄汤可能通过调控microRNA-491-5p影响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防犀角地黄汤 microRNA-491-5p PI3K/AKT/MTOR 银屑病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犀角地黄汤合方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作用机制
17
作者 李萌 李润杰 +1 位作者 王爱迪 刘宝山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3年第23期3285-3291,3328,共8页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犀角地黄汤合方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TCM-ID、PharmMapper数据库获取犀角地黄汤合方的药物成分、成分靶点,通过OMIM、DrugBnak、DisGeNET、GeneCards、TTD数据库获取...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犀角地黄汤合方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TCM-ID、PharmMapper数据库获取犀角地黄汤合方的药物成分、成分靶点,通过OMIM、DrugBnak、DisGeNET、GeneCards、TTD数据库获取ITP的疾病靶点,通过jvenn平台获取中药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对上述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PPI)网络,以获取关键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并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通路分析。结果 筛选出活性成分75个,交集靶点140个,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丁香脂素二葡萄糖苷、β-谷甾醇、豆甾醇等,PPI网络中分析排名靠前的靶点包括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N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等;GO功能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关键蛋白富集在膜微区、膜筏、囊泡腔等位置,参细胞运动及迁移等过程,关键靶点主要通过PI3K-AKT、IL-17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对ITP发挥作用。结论 犀角地黄汤合方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豆甾醇、丁香脂素二葡萄糖苷等化合物,经由SRC、TP53、TNF、MAPK1、MAPK14等靶点,通过PI3K-AKT、IL-17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ITP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犀角地黄汤合方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案1则
18
作者 崔正九 邢建军 +1 位作者 刁娟娟 潘月丽 《国医论坛》 2023年第2期60-61,共2页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率低、症状复杂,在诊治时常遇到“无法可循”的困境,本文以“选取主症,视症为病,探求病因,辨证选方”为思路,选取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印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有效性,也为罕见病、疑难病的中医治疗拓宽了思...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率低、症状复杂,在诊治时常遇到“无法可循”的困境,本文以“选取主症,视症为病,探求病因,辨证选方”为思路,选取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印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有效性,也为罕见病、疑难病的中医治疗拓宽了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犀角地黄汤 衄血 辨证论治 医案医话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湿疹作用机制
19
作者 梁家浩 王海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年第4期17-25,共9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湿疹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了解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ID和TCMSP数据库检索筛选犀角地黄汤药物活性成分,并在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潜在靶点,其中“犀角”一味以功效相似的...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湿疹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了解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ID和TCMSP数据库检索筛选犀角地黄汤药物活性成分,并在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潜在靶点,其中“犀角”一味以功效相似的水牛角代替。在GeneCards、OMIM、GEO数据库检索湿疹疾病相关基因。将药物预测靶点与疾病基因取交集,作为犀角地黄汤治疗湿疹潜在作用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用Cytoscape3.8.2软件进行可视化并筛选出核心靶点。借助R 4.1.2软件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活性成分及靶点分子进行结合验证。结果共获得犀角地黄汤潜在靶点452个,湿疹相关基因1809个,两者交集靶点蛋白169个,经拓扑分析后获得10个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相关条目生物过程(BP)2185条、分子功能(MF)152条、细胞组成(CC)52条,提示犀角地黄汤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主要与炎症反应和细胞间黏附的调节等过程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160条信号通路,其中富集程度最高为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靶点STAT3、SRC、MAPK3与药物活性成分黄芩素和谷甾醇结合能均小于-5.0 kcal/mol,显示出稳定的结合能力。结论犀角地黄汤可能通过作用于STAT3、SRC、MAPK3等核心靶点,参与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来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减轻细菌对皮肤损害,多途径、多方面地发挥对湿疹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地黄汤 湿疹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通路 靶点
下载PDF
维生素C联合犀角地黄汤对防治脓毒症合并DIC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国华 冼凌军 谭其佳 《中国处方药》 2023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 探讨维生素C联合犀角地黄汤治疗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脓毒症合并DI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 目的 探讨维生素C联合犀角地黄汤治疗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脓毒症合并DI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静脉滴注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予以静脉滴注维生素C注射液联合犀角地黄汤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炎症指标、出血倾向以及28 d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PLT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倾向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维生素C联合犀角地黄汤治疗脓毒症合并DIC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和炎症反应,降低患者出血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犀角地黄汤 脓毒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