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塬区膜际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
作者 胡静一 王佳芯 +5 位作者 魏骞 纪晓玲 张雄 王涛 武慧平 张盼盼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筛选出黄土塬区膜际玉米、大豆最佳间作模式,采用膜侧3~5 cm精准精量播种的膜际栽培技术,于2022—2023年在陕西省神木市农技推广中心试验站开展试验,设置玉米单作(CJCJ)、大豆单作(SJSJ)以及玉米大豆间作2C2S(玉米和大豆行比2∶2)、... 为了筛选出黄土塬区膜际玉米、大豆最佳间作模式,采用膜侧3~5 cm精准精量播种的膜际栽培技术,于2022—2023年在陕西省神木市农技推广中心试验站开展试验,设置玉米单作(CJCJ)、大豆单作(SJSJ)以及玉米大豆间作2C2S(玉米和大豆行比2∶2)、2C4S(2∶4)、4C2S(4∶2)和4C4S(4∶4)6个处理,研究膜际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2023年,玉米抽穗期各间作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高于CJCJ单作处理,其中,各处理间的气孔导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从2 a间玉米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来看,2C4S处理较其他处理增加3.27%~81.42%,该处理有利于间作玉米地上干物质量的积累。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中,各处理的玉米产量以2C4S处理最高,2022、2023年群体产量分别达到8157.04、13506.62 kg/hm^(2),与CJCJ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37.08%、20.88%。2 a中,2C4S、4C2S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JCJ处理高出3.04%~12.19%。综上所述,各间作处理中玉米和大豆行比2∶4带型的复合种植模式为最优配比,可增加种植系统中玉米作物的总产量,适宜在陕北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光合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带距及水肥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汤英 徐利岗 +2 位作者 何新林 李金娟 李金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0-247,252,共9页
为明晰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对不同带距和水肥供给条件的响应特征及其效应,在宁夏引黄灌区选取玉米-大豆2∶4间作种植模式,研究带距(A)、灌溉定额(W)、施肥量(F)对玉米、大豆及间作系统的生理指标、净同化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为玉... 为明晰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对不同带距和水肥供给条件的响应特征及其效应,在宁夏引黄灌区选取玉米-大豆2∶4间作种植模式,研究带距(A)、灌溉定额(W)、施肥量(F)对玉米、大豆及间作系统的生理指标、净同化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结果显示:A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主要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贡献率分别为75.6%~83.7%、52.4%~81.3%),W在抽穗期(贡献率为91.4%~92.5%);A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主要在开花期(贡献率为97.9%~99.3%),W在结荚期(贡献率为70%)。T6(A2W3F1)处理有利于玉米净同化率(NAR)和叶面积指数(LAI)升高,在试验的高水高肥对大豆LAI呈负相关。三因素对系统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显著,排序为W>A>F;A和W的3个水平对玉米产量和系统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且A2>A3>A1,W3>W2>W1,F水平对大豆产量影响不显著;各因素水平对系统经济效益贡献率为A2>A3>A1、W3>W2>W1和F1>F3>F2,A2的效益比A1高25.2%、W3比W1高32.3%、F1比F2高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距 水肥耦合 玉米大豆间作系统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基于功能-结构模型的玉米大豆间作不同行向辐射分布研究
3
作者 周也莹 谢子文 +2 位作者 钟培阁 李双伟 马韫韬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82-1899,共18页
【目的】构建不同种植模式和行向的玉米大豆间作功能-结构模型,为解析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生长发育规律及种植模式和行向对光截获、光分配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有力支持。【方法】基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 【目的】构建不同种植模式和行向的玉米大豆间作功能-结构模型,为解析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生长发育规律及种植模式和行向对光截获、光分配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有力支持。【方法】基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解析种植行向如南北行向、东西行向、传统行向(梨树当地长期使用的种植行向,即南偏西40o)对作物生物量、产量和形态结构的影响,构建玉米大豆间作功能-结构模型,模拟不同种植模式和行向下作物群体生长发育和结构变化,量化种植行向对间作系统光截获量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并探索玉米大豆间作高光截获量的最佳种植行向。【结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籽粒土地当量比(landequivalentratio,LER)南北行向最高(1.20±0.07),东西行向最低(1.16±0.09)。构建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行向下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发育,与田间实测值相比,玉米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冠层光截获系数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9—0.14 m、0.04—0.08 m^(2)·plant(-1)和0.07—0.12,大豆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冠层光截获系数的RMSE分别为0.07—0.09 m、0.02—0.04 m^(2)·plant^(-1)和0.09—0.10。传统行向间作系统的累积光截获量最高,为(758.48±1.00)MJ·m^(-2),南北行向和东西行向的辐射利用效率比传统行向分别降低了7.18%、10.57%。【结论】间作种植可以提高玉米生物量和产量,降低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中,种植行向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影响,矮秆大豆通过改变叶片大小、节间长度和叶柄倾角规避高秆玉米的遮荫影响,以增加受光量和辐射利用效率,最终提高产量。种植行向对群体累积光截获影响较大,间作系统的辐射利用效率与累积光截获量均表现为传统行向>南北行向>东西行向。本研究有助于田间布局优化,为解释不同种植行向玉米大豆间作的光截获和光分配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行向 植物功能-结构模型 植物性状 辐射利用效率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磷库的活化作用及其磷肥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苏丽珍 赵红敏 +4 位作者 侯贤锋 陈源 肖靖秀 郑毅 汤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8-566,共9页
红壤固磷能力强,但合理间作可促进磷吸收,减少磷固定。本研究基于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I)和玉米单作(MM)2种种植模式,不施磷肥(P0)、施P_(2)O_(5)60 kg·hm^(-2)(P60)、施P_(2)O_(5)90 kg·hm^(-2)(P90... 红壤固磷能力强,但合理间作可促进磷吸收,减少磷固定。本研究基于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I)和玉米单作(MM)2种种植模式,不施磷肥(P0)、施P_(2)O_(5)60 kg·hm^(-2)(P60)、施P_(2)O_(5)90 kg·hm^(-2)(P90)及施P_(2)O_(5)120 kg·hm^(-2)(P120)4个施磷水平,采用改良的Hedley磷分级法,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根际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及其磷梯度响应;通过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了不同磷组分对土壤磷活化系数(PAC)的贡献。玉米大豆间作提高了红壤施磷处理的总磷含量和磷有效性。与玉米单作相比,P0水平下间作玉米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提高70.4%(P<0.01)。玉米大豆间作显著促进了红壤磷的活化和向活性磷库的转化。在P0和P90水平下,间作土壤PAC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87.4%(P<0.05)和34.6%(P<0.01)。间作使红壤活性磷库占总磷比例平均提高15.1%。其中无机活性磷组分中Resin-P在P120水平下含量较单作显著提高53.7%(P<0.05),有机活性磷库中碳酸氢钠浸提有机磷(NaHCO3-Po)含量在P0、P120水平下分别显著提高117.0%、25.6%(P<0.05)。间作使红壤稳定性磷库占总磷比例降低1.1%,差异不显著。在P90水平下,稳定性磷库中稀盐酸浸提无机磷(Conc.HCl-Pi)含量较单作显著降低40.2%(P<0.01)。随机森林模型显示土壤无机磷是PAC的主要决定因素,其中去除水溶性无机磷(Resin-Pi)的预测值时,土壤PAC的均方差增加14.7%。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土壤PAC,提高了玉米根际土壤活性磷库、中稳性磷库的比例,同时降低了稳定性磷库的比例,玉米大豆间作对磷库的活化在中低施磷水平下作用显著,在高施磷水平下活化作用不明显,而其中土壤无机磷组分对PAC影响较大。说明玉米大豆间作促进了红壤磷的活化和向活性磷库的转化,特别是在中低施磷条件下,而在高施磷(P120)条件下间作红壤磷的活化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施磷水平 土壤Hedley磷分级 磷活化系数 红壤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行距对大豆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王丽 《河北农机》 2023年第3期67-69,共3页
文章应用对比试验的方法针对玉米大豆间作行距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与大豆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间作行距为45cm时,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大豆农艺性状、品质以及产量。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行距 农艺性状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排种器的研究与试验
6
作者 马紫涛 唐铮 +1 位作者 肖瑶 季邦 《农业工程与装备》 2023年第3期1-4,共4页
精量播种是玉米大豆间作的关键环节,排种器作为播种机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播种质量。以实现机具结构轻量化为目标,以勺轮式排种器为研究对象,以排种轴转速为试验因素,以排种量和排种均匀性为试验指标,在JPS-12排种性能试验台上... 精量播种是玉米大豆间作的关键环节,排种器作为播种机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播种质量。以实现机具结构轻量化为目标,以勺轮式排种器为研究对象,以排种轴转速为试验因素,以排种量和排种均匀性为试验指标,在JPS-12排种性能试验台上进行了单因素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勺轮式排种器作业,当机具前进速度为2.4km/h、排种轴转速为14r/min和18r/min时,排种量可分别满足玉米、大豆播种要求,且排种性能符合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播种机 排种器 性能分析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探究
7
作者 蓝敏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12期163-166,共4页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十分宽广的国土资源面积,从古至今我国始终是个农业大国,只我国的耕地面积就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并且有着丰富的农作物种类,其作物不但供国内使用,很多也在出口国外。当前时期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加快,土...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十分宽广的国土资源面积,从古至今我国始终是个农业大国,只我国的耕地面积就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并且有着丰富的农作物种类,其作物不但供国内使用,很多也在出口国外。当前时期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加快,土地种植面积持续减少,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对粮食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为此,当前我们紧要任务就是通过现有土地提升产量及效益,所以,玉米、大豆间作是一种有效方式。大豆-玉米间作技术,作为一类全新的种植技术,既弥补了传统的种植不足,也提高了大豆及玉米的种植水平,关键的是能增加种植效益。有鉴于此,本文首先从玉米大豆间作种植的优势入手,然后对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业内人士参阅,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实现农业的不断创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技术 应用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蔡倩 孙占祥 +7 位作者 王文斌 白伟 杜桂娟 张悦 张哲 冯晨 向午燕 赵凤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51-562,共12页
为探明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增产、土地生产力提升和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优化辽西半干旱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置了玉米大豆间作2行﹕2行(M2S2)、4行﹕4行(M4S4)、6... 为探明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增产、土地生产力提升和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优化辽西半干旱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置了玉米大豆间作2行﹕2行(M2S2)、4行﹕4行(M4S4)、6行﹕6行(M6S6),玉米单作(M)和大豆单作(S)5种种植模式,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土地生产力、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单、间作模式作物总产量表现为M>M6S6>M4S4>M2S2>S,间作模式中作物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玉米>大豆,玉米贡献率为79.0%~87.3%,大豆贡献率为12.7%~21.0%;M6S6和M4S4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3~1.19和1.06~1.07,均具有间作产量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小于1,表现为间作劣势;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0−50cm土层间作玉米与大豆存在水分竞争,60−100cm土层玉米和大豆存在水分互补;3种间作模式均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除M6S6间作模式外,M4S4和M2S2间作模式均降低了大豆水分利用效率;M6S6和M4S4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分别为1.18~1.21和1.05~1.06,水分生产力提高5%~21%,均具有间作水分利用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为0.99~1.01,间作水分利用优势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M6S6间作产量优势和水分利用优势最强,能够显著提高农田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辽西半干旱区农业生产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地当量比 水分当量比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根系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婷 王强学 +3 位作者 李永梅 王自林 肖靖秀 范茂攀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7-515,共9页
【目的】揭示红壤坡耕地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大豆根系形态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测定玉米和大豆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参数、根系分... 【目的】揭示红壤坡耕地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大豆根系形态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测定玉米和大豆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参数、根系分泌物分泌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系形态和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在玉米抽雄期,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的根干质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系分泌总糖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增幅分别为15.17%、58.49%、45.67%、34.30%和15.67%;>0.2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显著提高了2.64%、3.37%和6.06%(P<0.05),土壤分形维数(D)显著降低了0.82%(P<0.05)。在大豆结荚期,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的根干质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系分泌总糖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增幅分别为17.25%、63.91%、54.32%、42.77%、37.21%和28.16%;R0.25、MWD和GMD分别显著提高了1.54%、2.99%和6.78%(P<0.05),D显著降低了0.73%(P<0.05)。作物根系根干质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系分泌总糖含量、根系分泌总有机酸含量与R0.25、MWD、GMD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改善作物的根系形态和提高作物根系分泌物分泌量,进而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红壤坡耕地具有肥力提升和减少水土流失的有益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根系形态 根系分泌物 坡耕地红壤 水稳性团聚体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边际效应及其系统效益 被引量:37
10
作者 赵德强 李彤 +2 位作者 侯玉婷 元晋川 廖允成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71-1985,共15页
[目的]间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农作措施,通过对不同行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作物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以及产量的计算,分析2种作物干物质分配规律、种间竞争能力以及边际效应的强度和范围,探讨间作种植提高土地生产力的... [目的]间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农作措施,通过对不同行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作物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以及产量的计算,分析2种作物干物质分配规律、种间竞争能力以及边际效应的强度和范围,探讨间作种植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机理.[方法]试验以4种不同行比的玉米大豆间作(6M6S、6M3S、3M6S、3M3S)为研究对象,设置2种作物的单作(CKM、CKS)为对照,分析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间作系统产量和生物量组成,采用每一行(依次从玉米和大豆的交接行向内记为第I行、第II行和第III行)取样的方法,计算边际效应和茎叶输出量、输出率和贡献率.[结果]在2年试验中,4个间作处理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CKM,其中6M6S、3M6S处理的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于CKS.间作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和大豆分枝前期、分枝后期、鼓粒期、成熟期时的干物质积累速率.2年试验中,6M6S、6M3S、3M6S和3M3S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达到CKM的73.9%、88.7%、52.8%、65.5%,大豆产量分别达到CKS的26.1%、11.3%、47.2%、34.5%,其产量土地当量比(LERYMS)分别为1.31、1.23、1.33、1.13,玉米对大豆的产量种间相对竞争力分别为0.44、0.47、0.45、0.46.间作提高了玉米I行、II行和III行,大豆II行和III行的干物质积累速率与积累量,而降低了I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2年试验中,间作玉米的I行、II行、III行的单株产量分别为CKM的151.43%、138.51%、130.83%,间作大豆的I行、II行、III行的单株产量分别为CKS的90.22%,104.16%、109.03%.2年试验中作物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均在吐丝期(盛花期)达到最大值,各处理的玉米叶、玉米茎、大豆茎叶的输出量平均分别为15.70 g/plant、27.64 g/plant、7.43 g/plant,输出率平均分别为22.80%、44.23%、19.61%,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4.99%、26.28%、27.79%.[结论]玉米和大豆间作提高了作物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提高了茎叶干物质输出量,提高了土地当量比,其中玉米的贡献大于大豆.不同行比配置对间作的边际效应有影响,间作玉米中I、II、III行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依次降低,间作大豆则依次升高.相比于其他间作处理,3M6S处理土地当量比最高,是最有利于发挥间作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边际效应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施磷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覃潇敏 潘浩男 +2 位作者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73-1184,共12页
【目的】研究施磷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分配和间作优势的影响,为优化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氮、磷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两年盆栽试验设置3种种植方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与大豆间作;4个P_(2)O_(5)施用水平:0、50、100... 【目的】研究施磷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分配和间作优势的影响,为优化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氮、磷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两年盆栽试验设置3种种植方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与大豆间作;4个P_(2)O_(5)施用水平:0、50、100、150 mg/kg,分别以P0、P50、P100和P150表示。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成熟期及大豆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进行采样,分析玉米、大豆各器官氮素吸收、分配以及氮吸收间作优势对施磷的响应。【结果】与单作相比,在P0、P50、P100和P150水平下,2019年间作玉米和大豆籽粒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8.2%~111.8%和22.2%~31.4%,2020年分别显著提高了38.2%~121.1%和13.0%~31.1%。在4个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土地当量比(LER)为1.31~1.72。与P100水平下单作处理相比,在磷肥减施1/2(P50水平)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并未降低玉米和大豆的籽粒生物量。间作种植提高了玉米与大豆叶、茎、根与籽粒等各器官氮素吸收量,显著提高了间作体系氮素吸收量,并促进了氮素向玉米籽粒的分配,却降低了氮素向大豆籽粒的分配。与P0水平相比,施磷进一步提高了间作体系玉米与大豆各器官的氮素吸收量,提高了间作体系氮吸收量与氮吸收间作优势,并促进了氮素向玉米籽粒的分配。与P100水平的单作相比,间作P50水平不会降低玉米与大豆植株的氮素吸收量与利用率。【结论】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介于1.31~1.72之间。施磷可显著提高间作玉米和大豆的氮吸收量,并促进氮素向玉米籽粒的分配,具有明显的氮吸收间作优势。施磷水平调节玉米和大豆对养分的竞争能力,适宜的磷肥水平可缓解二者之间对氮素营养的竞争,获得更高的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量 玉米大豆间作 氮素吸收与分配 间作优势 玉米大豆营养竞争比
下载PDF
根系互作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作物氮吸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雷昌 汤利 +1 位作者 董艳 郑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1-1119,共9页
间作作物的养分吸收、地上部生物量都与根系密切相关。研究玉米大豆根系互作对养分吸收利用及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可以为玉米大豆间作为主的间作体系中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盆栽模拟试验,采用玉米大豆根系无分隔(NB)、... 间作作物的养分吸收、地上部生物量都与根系密切相关。研究玉米大豆根系互作对养分吸收利用及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可以为玉米大豆间作为主的间作体系中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盆栽模拟试验,采用玉米大豆根系无分隔(NB)、尼龙网分隔(MB)、塑料膜分隔(PB)等分隔方式,研究了间作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成熟期)、大豆(苗期、分枝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在不同生育期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与PB处理相比,NB处理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在大喇叭口期提高了36.9%(P<0.05);与PB处理相比,MB处理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在大喇叭口期提高了22.5%(P<0.05)。与PB处理相比,NB处理大豆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在苗期、分枝期、鼓粒期、成熟期分别提高了14.9%、7.9%、4.5%、11.6%(P>0.05)。与PB处理相比,MB处理大豆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在分枝期提高了29.9%(P<0.05)。与PB处理相比,NB、PB处理玉米经济产量分别提高了124%、93.4%(P<0.05);与PB处理相比,NB处理大豆经济产量有所降低,但无显著差异。根系互作提高了玉米的经济产量、不同器官氮素累积量,大豆的经济产量、氮素累积量则无根系互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根系互作 氮吸收
下载PDF
根系互作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雷昌 汤利 郑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42-1149,共8页
【目的】间作作物的养分吸收与根系相互作用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后根系互作对磷含量、磷积累动态的影响,旨在为以玉米大豆为主的间作体系中磷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通过盆栽试验,采用玉米和大豆根系无分隔(NB... 【目的】间作作物的养分吸收与根系相互作用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后根系互作对磷含量、磷积累动态的影响,旨在为以玉米大豆为主的间作体系中磷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通过盆栽试验,采用玉米和大豆根系无分隔(NB)、尼龙网分隔(MB)、塑料膜分隔(PB)3种分隔方式,研究了间作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成熟期)和大豆(苗期、分枝期、鼓粒期、成熟期)在不同生育期对土壤中磷的吸收。【结果】与PB相比,MB处理的玉米茎中磷含量在孕穗期提高了16.8%(P<0.05);叶中磷含量在苗期、大喇叭口期分别提高了6.6%、14.2%(P<0.05);NB处理玉米茎中磷含量在大喇叭口期、孕穗期分别提高了25.4%、55.0%(P<0.05);玉米叶中磷含量在大喇叭口期、成熟期分别提高了21.3%、22.2%(P<0.05);与PB相比,NB处理大豆茎中磷含量在分枝期、成熟期分别提高了21.3%、24.7%(P<0.05);叶中磷含量在分枝期提高了11.4%(P<0.05),MB处理大豆叶中磷含量在分枝期提高了4.8%(P<0.05)。与PB相比,NB处理玉米茎中磷积累量在大喇叭口期、孕穗期提高了24.6%、32.3%(P<0.05),MB处理玉米茎中磷积累量在大喇叭口期提高了50.6%(P<0.05),叶中磷积累量在苗期提高了33.6%(P<0.05)。与PB相比,NB处理大豆茎中磷积累量在分枝期、鼓粒期分别提高了36.3%、51.8%(P<0.05),叶中磷积累量在分枝期、成熟期分别提高了27.3%、110.6%(P<0.05);MB处理大豆茎中磷积累量在鼓粒期提高了35.7%(P<0.05)。【结论】根系互作系统中的玉米和大豆茎、叶中磷的累积量大于根系分离生长系统。因此,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磷吸收利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根系互作 磷吸收
下载PDF
红壤坡耕地玉米大豆间作的根际微生态效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常换换 苏友波 +3 位作者 范茂攀 王自林 赵吉霞 李永梅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28,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红壤坡耕地玉米大豆间作的根际微生态效应。[方法]以云南典型的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布置玉米大豆单间作大田小区试验,通过常规方法和Biolog测定玉米抽雄期根际土壤化学性质、酶活和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结...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红壤坡耕地玉米大豆间作的根际微生态效应。[方法]以云南典型的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布置玉米大豆单间作大田小区试验,通过常规方法和Biolog测定玉米抽雄期根际土壤化学性质、酶活和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功能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3.5%,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13.1%(P<0.05);间作大豆根际Shannon指数和Mclntosh指数出现降低趋势,Simpson指数显著增加7.8%(P<0.05)。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单作下无显著差异,间作下大豆根际显著高于玉米根际(P<0.05)。与单作相比,间作根际碱解氮含量均出现增加的趋势,pH、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出现玉米增加大豆降低的趋势。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功能Shannon指数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酸性磷酸酶活性、p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功能Mclnoth指数与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酸性磷酸酶活性、pH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红壤坡耕地原位种植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的根际微生态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坡耕地 红壤 根际微生态 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齐孝峰 《农村实用技术》 2022年第3期79-80,共2页
玉米大豆间作作为一种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空间的种植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作物品质、扩大农业生产经济与生态效益。基于此,文章从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效益分析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其广泛应用的可行性。重点从精选品种、... 玉米大豆间作作为一种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空间的种植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作物品质、扩大农业生产经济与生态效益。基于此,文章从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效益分析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其广泛应用的可行性。重点从精选品种、精细整地、足墒播种、除草、病虫害防治五个方面探究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技术 应用策略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田间配置经济效益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长帅 商伟 +4 位作者 冯雪梅 杨传得 唐汝友 郭建民 齐伟 《种子科技》 2015年第11期44-46,共3页
不同的田间配置,对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影响有不同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改变玉米行距、玉米与大豆行距,设置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中不同的田间配置,以期寻找合适的田间配置。本试验共设3个处理,研究表明,玉米行距50 cm、大豆间距40 cm、大豆玉... 不同的田间配置,对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影响有不同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改变玉米行距、玉米与大豆行距,设置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中不同的田间配置,以期寻找合适的田间配置。本试验共设3个处理,研究表明,玉米行距50 cm、大豆间距40 cm、大豆玉米行间距55 cm时,对玉米和大豆植株的生理生长影响最小,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也最高,收获后总的田间经济效益也最高;其次是玉米行距40 cm、大豆间距40 cm、大豆玉米行间距60 cm配置;当玉米行距60 cm、大豆间距40 cm、大豆玉米行间距50 cm时,总的经济效益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田间配置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低磷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对大豆根瘤生长、固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覃潇敏 潘浩男 +2 位作者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68-2277,共10页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在低磷水平(P50)和正常磷水平(P100)下,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大豆氮磷吸收、根瘤生长与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水平(P50)和正常磷水平(P100)下,与单作大豆相比,大豆与玉米间作能显著增加根瘤数、根瘤重、根瘤豆血...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在低磷水平(P50)和正常磷水平(P100)下,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大豆氮磷吸收、根瘤生长与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水平(P50)和正常磷水平(P100)下,与单作大豆相比,大豆与玉米间作能显著增加根瘤数、根瘤重、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固氮酶活性,并促进大豆的生长与氮磷吸收。2个磷水平下,间作大豆根瘤内的氮磷浓度、酸性磷酸酶以及植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单作大豆,并且间作P50处理根瘤内酶活性最高。此外,与正常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相比,间作P50处理的大豆根瘤内磷素浓度并未受到抑制。说明在低磷条件下,大豆与玉米间作系统主要通过增强根瘤内酸性磷酸酶、植酸酶活性来提高了根瘤内的磷浓度,以维持根瘤固氮所需的较大磷素,进而促进大豆生长与氮素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水平 玉米大豆间作 根瘤 固氮能力 氮磷吸收
下载PDF
洁田玉助力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的推广
18
作者 乔艳辉 高秀芬 +2 位作者 张冉 刘磊 杜力宾 《河北农机》 2022年第13期2-3,共2页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是我国大豆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从2019年开始连续4年写入中央_号文件。2022年的一号文件更明确指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已成为黄淮海区域重要的常态化种植模式,必...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是我国大豆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从2019年开始连续4年写入中央_号文件。2022年的一号文件更明确指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已成为黄淮海区域重要的常态化种植模式,必将对该地区的种植结构调整带来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调整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模式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一号文件 黄淮海区域 西南地区 常态化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分析
19
作者 马德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2年第8期140-143,共4页
大豆和玉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主要农作物,更是我国农作物深加工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可利用的种植土地持续减少,随着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对粮食需求量与日俱增,为此,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 大豆和玉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主要农作物,更是我国农作物深加工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可利用的种植土地持续减少,随着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对粮食需求量与日俱增,为此,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提升种植土地的产出效益,同时也为玉米与大豆种植的一个必然选择。大豆-玉米间作间作种植技术是集农业技术开发、大豆种植技术优化和玉米种植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创新种植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保守种植模式的弊端,提高了大豆与玉米的种植水平,可有效提升种植土地生产效益。为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望能够为有识之士有所参考和借鉴,最终可以为农业的稳健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技术 应用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胡俊芳 李刚 +1 位作者 焦竹青 武海波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第31期174-176,共3页
本文主要分析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之下种植玉米,对发生玉米螟、东方黏虫、大斑病等病虫害,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合实际试验,得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玉米种植优势,旨在为玉米种植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实现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 本文主要分析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之下种植玉米,对发生玉米螟、东方黏虫、大斑病等病虫害,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合实际试验,得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玉米种植优势,旨在为玉米种植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实现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提供部分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玉米病虫害 玉米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