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1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赤霉烯酮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马梓峰 李巧 +8 位作者 徐红梅 李悦悦 殷实 何翃闳 熊燕 兰道亮 李键 熊显荣 付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旨在探索不同浓度玉米赤霉烯酮(ZEN)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生长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首先,用不同剂量ZEN处理MAC-T细胞36 h,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染色并分析细胞凋亡与坏死情况,筛选ZEN添加的合适剂量;接着,试剂盒检... 旨在探索不同浓度玉米赤霉烯酮(ZEN)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生长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首先,用不同剂量ZEN处理MAC-T细胞36 h,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染色并分析细胞凋亡与坏死情况,筛选ZEN添加的合适剂量;接着,试剂盒检测ZEN对MAC-T细胞中活性氧(ROS)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分析ZEN对MAC-T细胞增殖、凋亡、氧化应激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ZEN(0.01~1.00μmol/L)有促进MAC-T生长的趋势,而高剂量ZEN(5.00~10.00μmol/L)显著降低MAC-T细胞数量;0.10μmol/L ZEN对MAC-T中ROS和线粒体数量无明显影响,但10.00μmol/L ZEN显著增加了MAC-T中ROS水平,降低了线粒体数量;RT-qPCR结果表明,0.10μmol/L ZEN显著促进增殖基因(CDK1、CCND2)、抗氧化基因(DHODH、GPX4)和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但同时提高了凋亡基因(CAS-3、BAX)表达量;10.00μmol/L ZEN显著抑制增殖基因(PCNA、CDK1、CCND2)、抗氧化基因(DHODH、GPX4、AIFM2)和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但显著促进凋亡基因(CAS-3、BAX)表达;值得注意的是,0.10μmol/L ZEN显著促进了乳脂合成相关基因(PPARγ、FASN、JAK-2),但10.00μmol/L ZEN显著抑制了这些基因表达。上述结果提示,不同浓度ZEN对MAC-T细胞的作用存在差异:0.10μmol/L ZEN可以促进MAC-T细胞生长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同时,也会诱导凋亡基因表达;10.00μmol/L ZEN会诱导MAC-T细胞氧化应激、降低线粒体数量,抑制增殖、抗氧化、抗凋亡和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同时促进凋亡基因表达,导致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玉米赤霉烯酮 乳腺上皮细胞 乳脂合成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的危害及防控研究进展
2
作者 徐文静 魏文娟 +3 位作者 陈晓光 张自强 刘玉梅 吕琼霞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6-171,共6页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之一,主要影响猪的生殖系统、胃肠功能、免疫系统和细胞活力等。当猪摄入被ZEA污染的饲料后,易造成母猪流产、公猪精子活力异常、肠道炎症、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多种器官(肝脏、肾脏等)炎症反...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之一,主要影响猪的生殖系统、胃肠功能、免疫系统和细胞活力等。当猪摄入被ZEA污染的饲料后,易造成母猪流产、公猪精子活力异常、肠道炎症、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多种器官(肝脏、肾脏等)炎症反应,并造成细胞异常增殖、细胞氧化损伤等,引起细胞毒性,给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文章介绍了ZEA的理化性质、在谷物饲料中的限量标准及在猪体内的主要代谢过程,从生殖毒性、肠道毒性、免疫毒性和细胞毒性方面重点阐述了ZEA对猪的临床危害及可能的致病机理,提出了减轻ZEA毒性的主要方法以及防控措施,为推动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确保饲料和肉制品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毒副作用 防控措施
原文传递
玉米赤霉烯酮影响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分子机制研究
3
作者 马甜 李宗帅 +4 位作者 张启冉 李怡娜 赵兴绪 胡俊杰 张勇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7-213,共7页
实验旨在研究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对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相关基因表达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影响。采集绵羊卵巢,收集卵母细胞,分为4组,包括对照组(CG组)和实验组(TG1、TG2和TG3组)。CG组不做任何处理... 实验旨在研究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对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相关基因表达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影响。采集绵羊卵巢,收集卵母细胞,分为4组,包括对照组(CG组)和实验组(TG1、TG2和TG3组)。CG组不做任何处理,TG1、TG2和TG3组分别在成熟液中添加10、20、30μmol/L ZEA进行体外成熟培养,qPCR技术检测减数分裂成熟和凋亡等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ROS检测试剂盒检测卵母细胞内ROS水平。结果表明:与CG组相比,当培养液中ZEA浓度达到20μmol/L时,卵母细胞成熟率显著降低,GPX、SOD1、SOD2、Caspase3、ATG3和ATG7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CDC20、GDF9和BMP15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但LC3、BAX和BCL-2的mRNA表达水平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与CG组相比,添加ZEA后卵母细胞内ROS含量极显著升高。以上结果提示,ZEA能通过诱导绵羊卵母细胞发生凋亡和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分裂从而影响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绵羊 卵母细胞 体外成熟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生物降解酶研究进展
4
作者 荀以仁 周兴华 +2 位作者 史建荣 徐剑宏 王刚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7-1145,共9页
玉米赤霉烯酮(ZEN)及其衍生物是由镰刀菌产生的具有类雌激素效应及细胞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受镰刀菌侵染的谷物及其制品中。ZEN不仅影响粮食的品质和产量,也会对人畜生命健康造成威胁。ZEN脱毒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 玉米赤霉烯酮(ZEN)及其衍生物是由镰刀菌产生的具有类雌激素效应及细胞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受镰刀菌侵染的谷物及其制品中。ZEN不仅影响粮食的品质和产量,也会对人畜生命健康造成威胁。ZEN脱毒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生物法特别是生物酶法因反应条件温和、特异性好、脱毒效率高、环保、便捷等优势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近年来报道的ZEN降解酶的挖掘、鉴定及其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ZEN的生物酶法脱毒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生物酶法 脱毒 生物降解
下载PDF
3种中药成分对玉米赤霉烯酮致小鼠肝脏损伤的缓解作用
5
作者 朱云迪 杨青 +2 位作者 王新芳 刘晓旺 姜国均 《中国畜牧兽医》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4-442,共9页
【目的】探究中药对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致动物肝损伤的缓解作用。为临床研发新中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3只8周龄昆明雌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9只。对照组,上、下午灌胃生理盐水各1次;ZEA组,上午灌胃20 mg/... 【目的】探究中药对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致动物肝损伤的缓解作用。为临床研发新中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3只8周龄昆明雌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9只。对照组,上、下午灌胃生理盐水各1次;ZEA组,上午灌胃20 mg/kg ZEA,下午灌胃生理盐水;槲皮素、山奈酚、芦丁和成分复方组为中药成分治疗组,上午灌胃20 mg/kg ZEA,下午分别灌胃50 mg/kg槲皮素、50 mg/kg山奈酚、100 mg/kg芦丁、100 mg/kg成分复方(V_((槲皮素))∶V_((山奈酚))∶V_((芦丁))=1∶2∶2);阳性对照组,上午灌胃20 mg/kg ZEA,下午灌胃100 mg/kg维生素E;每只每次均灌胃0.2 mL,连续7 d。于第8天称量各组小鼠体重,眼球摘除采血,分离血清,脱颈处死小鼠,剥离肝脏并称重,计算肝脏指数,检测血清肝脏功能、抗氧化酶活性和肝脏炎症指标。【结果】生长发育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ZEA组小鼠体重降低、肝脏重量升高(P<0.05);与ZEA组相比,芦丁和成分复方组体重升高(P<0.05)。血清肝脏功能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ZEA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升高(P<0.05);与ZEA组相比,中药成分和维生素E治疗组各个酶活性均降低(P<0.05)。肝脏氧化应激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ZEA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降低(P<0.05),丙二醛(MDA)和LDH含量升高(P<0.05);与ZEA组相比,中药成分和维生素E治疗组SOD、CAT活性、GSH含量和T-AOC均升高(P<0.05),MDA和LDH含量降低(P<0.05)。炎症因子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ZEA组机体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含量升高、IL-10含量降低(P<0.05);与ZEA组相比,中药成分和维生素E治疗组机体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P<0.05),槲皮素和维生素E治疗组肝脏IL-10含量升高(P<0.05)。【结论】3种中药成分槲皮素、山奈酚、芦丁和维生素E均可缓解ZEA致小鼠肝脏的损伤,山奈酚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肝脏 槲皮素 山奈酚 芦丁
下载PDF
蜜环菌Am-07-22发酵对玉米赤霉烯酮降解效果影响及机理初探
6
作者 王泽贤 赵宇楠 +5 位作者 贾丹丹 纪晚唐 许丁 向杨玲 蔡丹 刘景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69,共8页
本研究以蜜环菌Am-07-22为试验菌株,采用真菌生物发酵的方式降解玉米赤霉烯酮(ZEN),对蜜环菌降解ZEN的降解效果进行研究,包括菌株对不同浓度ZEN的降解效果以及不同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初始pH和接种量对菌株降解ZEN的影响。然后对降解... 本研究以蜜环菌Am-07-22为试验菌株,采用真菌生物发酵的方式降解玉米赤霉烯酮(ZEN),对蜜环菌降解ZEN的降解效果进行研究,包括菌株对不同浓度ZEN的降解效果以及不同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初始pH和接种量对菌株降解ZEN的影响。然后对降解机理进行初探,分析了菌丝体、发酵上清液、细胞内容物对ZEN的降解作用,并研究了不同发酵时间、pH、金属离子对发酵上清液降解ZEN的影响,以及降解效果与菌株产漆酶活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蜜环菌Am-07-22对ZEN的降解效果良好,当ZEN浓度为5μg/mL时,最适降解条件为培养时间8 d,培养温度27℃,初始pH7.0,接种量10%,此时对ZEN的降解率为78.72%。菌丝体、发酵上清液和细胞内容物对ZEN的降解率分别为47.42%、37.05%和13.08%,蜜环菌Am-07-22分泌的胞外酶是降解ZEN的主要方式,而且菌体细胞对ZEN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另外,发酵上清液对ZEN的降解率与漆酶酶活的相关性较高为0.973,且Cu^(2+)对发酵上清液降解ZEN具有最佳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蜜环菌 真菌毒素 微生物降解 降解机理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YQ-1降解玉米赤霉烯酮膜蛋白酶的提取及性质分析
7
作者 周于群 唐语谦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8,共9页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类常见于发霉谷物、饲料中的真菌毒素,具有生殖、遗传和致癌性等危害,在世界各地的谷物中常超标检出。本课题组前期筛选得到一株高效降解ZEN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Q-1,全细胞催化12 h后ZE...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类常见于发霉谷物、饲料中的真菌毒素,具有生殖、遗传和致癌性等危害,在世界各地的谷物中常超标检出。本课题组前期筛选得到一株高效降解ZEN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Q-1,全细胞催化12 h后ZEN(20μg/mL)的降解率达98.36%。根据降解酶的细胞定位,推测ZEN降解酶定位于细胞膜表面。本实验以ZEN降解率为指标,提取YQ-1细胞膜表面ZEN降解酶蛋白,结合氨基酸序列分析,推测可能的降解酶。结果显示,以辛基-β-葡萄糖苷(OG)、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DDM)、Triton X-100和Triton X-114作为膜蛋白提取剂比NaCl和尿素提取的蛋白量显著增加,但提取的膜蛋白酶ZEN降解活性较差,以丁醇为提取剂提取得到的水相蛋白粗酶液在12h内对20μg/mLZEN的降解率为64.09%,粗酶液蛋白含量为9.86μg/mL,酶活为0.43 U。该降解酶的提取为后续的ZEN降解酶挖掘奠定了实验基础,枯草芽孢杆菌及其ZEN降解酶的研究为霉菌毒素的体外脱毒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生物降解 膜蛋白 丁醇
下载PDF
褪黑素缓解玉米赤霉烯酮引发的卵巢颗粒细胞氧化应激与雌二醇合成异常
8
作者 李巧 马梓峰 +3 位作者 徐红梅 李悦悦 李键 付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41-149,共9页
旨在研究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对卵巢颗粒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对雌二醇(Estradiol,E2)合成的影响,为筛选缓解ZEN毒性的药物提供参考.试验利用人颗粒细胞系(KGN)建立ZEN细胞攻毒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使用试剂盒检测细... 旨在研究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对卵巢颗粒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对雌二醇(Estradiol,E2)合成的影响,为筛选缓解ZEN毒性的药物提供参考.试验利用人颗粒细胞系(KGN)建立ZEN细胞攻毒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使用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利用RT⁃qPCR检测E2合成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筛选缓解ZEN毒性的药物并验证其挽救作用.结果显示,添加ZEN(0、30、90μM)后,细胞活力随着ZEN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细胞内ROS水平增加并且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下降(P<0.05),E2合成基因CYP19A1、CYP11A1、STAR及HSD3B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与ZEN处理组相比,联合添加褪黑素(Melatonin,MT)可以增加活细胞数量并显著提高细胞活力(P<0.05),同时,E2合成基因CYP19A1、CYP11A1、STAR及HSD3B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细胞内ROS水平及细胞膜电位水平显著恢复.综上,ZEN导致KGN细胞氧化应激及E2合成紊乱,而MT可部分缓解上述中毒症状,提示MT可用于缓解ZEN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褪黑素 卵巢颗粒细胞 雌二醇合成
下载PDF
蜜环菌对玉米加工副产物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效果
9
作者 王泽贤 赵宇楠 +4 位作者 高飞 孙小焯 刘立鹏 张鑫 蔡丹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5期60-66,195,共8页
以蜜环菌Am⁃07⁃22为发酵菌株,以玉米皮和玉米黄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为指标,考察不同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液比、接种量对玉米皮和玉米黄粉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率的影响,并研究蜜环菌Am⁃07⁃22对玉米皮和玉米黄粉不... 以蜜环菌Am⁃07⁃22为发酵菌株,以玉米皮和玉米黄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为指标,考察不同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料液比、接种量对玉米皮和玉米黄粉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率的影响,并研究蜜环菌Am⁃07⁃22对玉米皮和玉米黄粉不同比例混合物的毒素降解效果及产物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蜜环菌降解玉米皮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最佳条件为发酵温度27℃、料液比1∶1.5(g/mL)、接种量10%,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为93.63%,蜜环菌降解玉米黄粉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最佳条件为发酵温度27℃、料液比1∶2(g/mL)、接种量12.5%,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为96.60%。蜜环菌Am⁃07⁃22固态发酵不同质量比的玉米皮、玉米黄粉(1∶1、1∶2、2∶1)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降解率分别为95.93%、96.62%和96.97%,质量比为2∶1的玉米皮、玉米黄粉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提高,分别提高91%和52%。蜜环菌Am⁃07⁃22不仅对玉米加工副产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同时提高产物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环菌Am⁃07⁃22 玉米赤霉烯酮 微生物降解 玉米 玉米黄粉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在玉米及其副产物中污染现状及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10
作者 薛琳琳 张朋振 +2 位作者 杨小进 范收武 李旺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1,共7页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镰刀菌属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其中玉米及其副产物是ZEN的主要污染对象。鉴于ZEN污染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健康隐患,迫切需要相关的技术对其进行快速有效脱毒。相较于物理和化学脱毒法的...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镰刀菌属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其中玉米及其副产物是ZEN的主要污染对象。鉴于ZEN污染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健康隐患,迫切需要相关的技术对其进行快速有效脱毒。相较于物理和化学脱毒法的诸多弊端,生物脱毒法因其显著优势被认为是ZEN脱毒技术的最佳方法。本文通过概述ZEN的危害及限量标准,系统总结ZEN在玉米及其副产物中的污染现状,列举了可用于ZEN解毒的微生物,讨论了ZEN脱毒的生物学机制,以期为ZEN生物脱毒技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及其副产物 污染现状 生物脱毒
下载PDF
益生菌对采食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日粮的育肥母猪的影响
11
作者 钟俊宇 李涛 +1 位作者 郑隆清 尹福泉 《养殖与饲料》 2024年第3期37-42,共6页
[目的]研究微生物脱毒法对采食玉米赤霉烯酮(ZEA)污染日粮育肥母猪的治疗效果,为益生菌缓解育肥母猪ZEA中毒症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体质量(36.17±2.24)kg育肥母猪18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对照组A按照标准饲料饲喂,处理组B在A组饲... [目的]研究微生物脱毒法对采食玉米赤霉烯酮(ZEA)污染日粮育肥母猪的治疗效果,为益生菌缓解育肥母猪ZEA中毒症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体质量(36.17±2.24)kg育肥母猪18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对照组A按照标准饲料饲喂,处理组B在A组饲料基础上添加ZEA 300μg/kg,处理组C在B组饲料基础上添加0.2%的自制益生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角蛋白酶)。每个处理组重复6次,试验期24 d。饲养试验完成后,根据母猪的生长性能和阴户面积等指标,从3个处理组中分别选取3头母猪进行屠宰检测。[结果]日粮中含有300.00μg/kg的ZEA致使育肥母猪出现阴户肿胀,生殖器官指数增加。3组母猪外阴随饲养时间延长而红肿增大,但C组阴户面积可恢复至正常组水平。在日增质量、采食量、饲料转化率上表现大致相同。肝脏中没有检测到ZEA的残留。血清指标中各组FSH、LH、E2差异不显著,但B组血清中PRL与其他组差值较大。[结论]添加0.2%自制益生菌可以在体外降解ZEA,缓解母猪的外阴红肿现象,并减轻ZEA对动物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玉米赤霉烯酮 育肥母猪 生物毒性 微生物法脱毒 地衣芽孢杆菌 角蛋白酶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改性蒙脱土脱除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工艺
12
作者 杨长娥 张海龙 +6 位作者 谌刚 杨凡 龚任 韩立娟 贺军波 齐玉堂 张维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4,共6页
为提高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改性蒙脱土(1627-MMT)脱除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效率,在对比不同改性蒙脱土对玉米油中ZEN脱除效果的基础上,以ZEN吸附脱除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1627-MMT脱除玉米油中ZEN... 为提高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改性蒙脱土(1627-MMT)脱除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效率,在对比不同改性蒙脱土对玉米油中ZEN脱除效果的基础上,以ZEN吸附脱除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1627-MMT脱除玉米油中ZEN的工艺条件(1627-MMT添加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并测定脱毒前后玉米油的理化性质及总甾醇和总生育酚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相比其他3种改性蒙脱土,1627-MMT的ZEN脱除效果最佳;1627-MMT脱除玉米油中ZEN的最优工艺条件为1627-MMT添加量5%、吸附温度105℃、吸附时间23 min,在此条件下ZEN吸附脱除率为(89.16±0.10)%,脱毒后玉米油中ZEN含量为349.64μg/kg,符合欧盟标准限量要求(≤400μg/kg);脱毒后玉米油的红值下降了72.34%,酸值下降了41.67%,过氧化值下降了42.00%,总甾醇和总生育酚的保留率分别为92.07%和85.34%,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无明显变化。综上,1627-MMT不仅可有效脱除玉米油中ZEN,还可降低玉米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及色泽,并对玉米油中的甾醇、生育酚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小,在玉米油中ZEN的脱除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土 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改性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
下载PDF
多功能针式过滤器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米和花生中玉米赤霉烯酮
13
作者 覃国新 王海军 +9 位作者 何洁 陈泳锨 周其峰 李慧玲 劳水兵 罗丽红 莫仁甫 唐莉 陆玮璠 韦宇宁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建立了一种基于多功能针式过滤器净化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大米和花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采用多功能针式过滤器通过式净化,以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玉米赤霉烯酮,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_(18)柱(100 mm... 建立了一种基于多功能针式过滤器净化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大米和花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采用多功能针式过滤器通过式净化,以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玉米赤霉烯酮,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_(18)柱(100 mm×2.1 mm,1.7μm),以甲醇-乙腈-水(体积比为8∶46∶46)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量为0.3 mL/min,用荧光检测器检测,色谱峰面积外标法定量。玉米赤霉烯酮的质量浓度在2.5~500 ng/m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不小于0.9995。大米和花生样品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15.0、30.0μg/kg,定量限分别为50.0、100.0μg/kg。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7.11%~93.65%,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49%~4.95%(n=6)。该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大米和花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日常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针式过滤器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大米 花生 玉米赤霉烯酮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的毒性和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雨朔 李萌萌 +4 位作者 刘远晓 关二旗 金瑞 王瑞虎 卞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89-297,共9页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具有多种毒性。其本身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雌激素相似,被动物或人体摄入后会导致雌激素平衡紊乱,对生殖系统造成危害;其还可能改变细胞基因结构从而影响各基因的表达,甚至损伤生物体的免疫系...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具有多种毒性。其本身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雌激素相似,被动物或人体摄入后会导致雌激素平衡紊乱,对生殖系统造成危害;其还可能改变细胞基因结构从而影响各基因的表达,甚至损伤生物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反应减弱。玉米赤霉烯酮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或被动物和植物吸收后会转化代谢为玉米赤霉烯酮衍生物,由于结构和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其毒性也随之改变。研究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的毒性及其在各种生物体内的代谢转化,对粮食安全及真菌毒素毒性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衍生物 毒性 转化 真菌毒素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对山羊生长性能、胃肠道发酵模式和菌群结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颜琼娴 陈文勋 +4 位作者 惠浩阳 彭灿 汤少勋 周小玲 谭支良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9-1123,共15页
旨在探究添加不同剂量玉米赤霉烯酮(ZEA)对湘东黑山羊生长性能、胃肠道发酵模式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24头体重相近((12.82±2.03)kg)的雌性湘东黑山羊,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含0、100和500μg·kg^(-1)DM的ZEA的日粮。试... 旨在探究添加不同剂量玉米赤霉烯酮(ZEA)对湘东黑山羊生长性能、胃肠道发酵模式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24头体重相近((12.82±2.03)kg)的雌性湘东黑山羊,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含0、100和500μg·kg^(-1)DM的ZEA的日粮。试验预饲期1周,正式期4周,试验期结束时所有试验动物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和结肠内容物,应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微生物发酵产物检测。同时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NovaSeq测序技术分析瘤胃和结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ZEA添加量为100和500μg·kg^(-1)DM时,对山羊的终体重、总增重、日增重以及干物质采食量影响不显著(P>0.05)。500μg·kg^(-1)DM ZEA的添加显著降低结肠食糜中戊酸的摩尔百分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ZEA的添加显著降低瘤胃细菌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P<0.05),高剂量ZEA的添加则显著降低瘤胃细菌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P<0.05)。在瘤胃,高剂量ZEA的添加使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显著下降(P=0.04)。在结肠,低剂量ZEA添加显著降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丰度(P=0.04),高剂量ZEA处理则显著降低螺旋菌门(Spirochaetota)的丰度(P=0.04)。综上,日粮中添加100和500μg·kg^(-1)DM ZEA对山羊的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参数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降低瘤胃细菌的α多样性和均匀度;低剂量ZEA添加显著影响结肠优势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细菌的丰度,高剂量ZEA添加显著影响瘤胃优势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结肠螺旋菌门(Spirochaetota)细菌的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山羊 生长性能 挥发性脂肪酸 16S扩增子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免疫磁珠高通量自动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蒙 陈金男 +5 位作者 叶金 李丽 王松雪 张颖 吴宇 刘洪美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34,共6页
采用免疫磁珠净化饲料原料及其产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实现玉米赤霉烯酮的自动富集、清洗和洗脱,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对玉米赤霉烯酮进行分析测试。本文对饲料样品稀释液进行了优化。根据3倍信噪比的峰响应值,本方法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限... 采用免疫磁珠净化饲料原料及其产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实现玉米赤霉烯酮的自动富集、清洗和洗脱,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对玉米赤霉烯酮进行分析测试。本文对饲料样品稀释液进行了优化。根据3倍信噪比的峰响应值,本方法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限为4.5μg/kg,定量限为15.0μg/kg,在10~5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93。玉米赤霉烯酮在鸡饲料和猪饲料样品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2.6%~112.9%,相对标准偏差为1.0%~8.8%。对同一饲料基质进行连续4 d同一浓度的加标实验,回收率为97.0%~98.9%,日间精密度在5.7%~5.9%。与免疫亲和柱法进行比较,检测了19种饲料样品,t检验显示方法与免疫亲和柱法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磁珠自动净化法可同时净化24个样品,无需人员手动操作,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磁珠 自动净化 超高效液相色谱 饲料 玉米赤霉烯酮
下载PDF
1株新型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的沙福芽孢杆菌及其关键酶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程程 孙长坡 +2 位作者 孙晶 王峻 刘虎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65-172,共8页
以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为主要碳源,采用富集培养法从小麦样品中分离获得1株快速降解ZEN的微生物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16S rDNA及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B,gyrB)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 以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为主要碳源,采用富集培养法从小麦样品中分离获得1株快速降解ZEN的微生物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16S rDNA及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B,gyrB)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命名为M7L4,该菌株在基础盐培养基中培养24 h可将10μg/mL的ZEN完全降解。质谱分析表明,M7L4的活细胞可将ZEN转化为m/z 397.1的新型磷酸化衍生物ZEN-磷酸盐(ZEN-phosphate,ZEN-P)。以菌株M7L4的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出转化ZEN的关键酶磷酸烯醇丙酮酸利用酶(phosphoenolpyruvate-utilizing enzyme,PUE)基因BsaPUE,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酶BsaPUE具有磷酸转移酶活性,在有ATP和Mg^(2+)存在的情况下,30 min内可将10μg/mL ZEN完全转化为ZEN-P。沙福芽孢杆菌及其磷酸转移酶可为生物去除ZEN提供有效的材料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芽孢杆菌 降解 玉米赤霉烯酮-磷酸盐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对动物繁殖性能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宁春妹 安佳秀 +1 位作者 赵颖 杨艺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66-2174,共9页
玉米赤霉烯酮(ZEA)一种由镰刀菌属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化学结构与内源性雌激素相似,因此,ZEA可通过与雌激素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导致动物机体生殖激素代谢紊乱,诱发生殖器官形变及功能障碍,严重危害动物繁殖系统,解决ZEA污染问题己经成... 玉米赤霉烯酮(ZEA)一种由镰刀菌属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化学结构与内源性雌激素相似,因此,ZEA可通过与雌激素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导致动物机体生殖激素代谢紊乱,诱发生殖器官形变及功能障碍,严重危害动物繁殖系统,解决ZEA污染问题己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ZEA的理化特性、毒性作用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有效缓解ZEA毒性及提高动物繁殖性能、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繁殖性能 毒性机制
下载PDF
芦丁对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雌鼠生殖器官损伤的缓解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琼琼 王亚男 +5 位作者 唐彧 苏鑫 张建云 黄世猛 马秋刚 赵丽红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8-284,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芦丁对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雌鼠生殖器官损伤的缓解作用。采用2×2双因素试验设计,将24只28~34日龄的昆明系雌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基础日粮)、芦丁组(基础日粮+500 mg/kg芦丁)、ZEN组(基础日粮+10 mg/kg ZEN)、ZEN+... 试验旨在研究芦丁对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雌鼠生殖器官损伤的缓解作用。采用2×2双因素试验设计,将24只28~34日龄的昆明系雌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基础日粮)、芦丁组(基础日粮+500 mg/kg芦丁)、ZEN组(基础日粮+10 mg/kg ZEN)、ZEN+芦丁组(基础日粮+500 mg/kg芦丁+10 mg/kg ZEN),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鼠。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ZEN可导致小鼠子宫器官指数下降(P<0.05),导致卵巢组织生长卵泡与凋亡卵泡增多,下调血清雌二醇(E2)水平(P<0.01),下调卵巢StAR、CYP11A1基因表达量(P<0.05),上调小鼠卵巢内Caspase 8基因表达水平(P<0.05);日粮中添加芦丁可使卵巢组织中生长卵泡增多,上调血清E2水平(P<0.05);芦丁与ZEN对卵巢器官指数、血清睾酮(T)、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含量及卵巢Caspase 3基因表达水平存在交互效应(P<0.05),芦丁通过抑制卵巢细胞凋亡、调控卵巢生殖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生殖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卵泡生长和卵巢发育,缓解ZEN对雌鼠生殖系统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芦丁 雌鼠 卵巢 生殖损伤
下载PDF
线粒体调控在玉米赤霉烯酮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联合染毒诱导仔猪睾丸支持细胞内质网途径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佳雯 海思娆 +6 位作者 马立 裘知 韩梦怡 王晨龙 冯士彬 赵畅 王希春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61-1269,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线粒体在玉米赤霉烯酮(ZEA)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联合染毒诱导仔猪睾丸支持细胞(SCs)内质网途径凋亡中的调控作用机制。将对数生长期仔猪SCs分为对照、ZEA+DON、线粒体分裂抑制因子-1(Mdivi-1)和ZEA+DON+Mdivi-14个... 本试验旨在研究线粒体在玉米赤霉烯酮(ZEA)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联合染毒诱导仔猪睾丸支持细胞(SCs)内质网途径凋亡中的调控作用机制。将对数生长期仔猪SCs分为对照、ZEA+DON、线粒体分裂抑制因子-1(Mdivi-1)和ZEA+DON+Mdivi-14个处理,处理24 h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存活率,采用透射电镜检测细胞超微结构、线粒体及内质网形态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细胞内质网途径凋亡相关基因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活化转录因子4(ATF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和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mRNA相对表达量,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途径凋亡相关蛋白PERK、ATP4、CHOP和eIF2α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与ZEA+DON处理相比,添加Mdivi-1可极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P<0.01),缓解细胞、线粒体及内质网结构损伤。2)与对照处理相比,Mdivi-1处理细胞凋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ZEA+DON处理和ZEA+DON+Mdivi-1处理细胞凋亡率极显著提高(P<0.01);但与ZEA+DON处理相比,ZEA+DON+Mdivi-1处理细胞凋亡率极显著降低(P<0.01)。3)与对照处理相比,ZEA+DON处理和ZEA+DON+Mdivi-1处理PERK、ATF4、CHOP及eIF2α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但与ZEA+DON处理相比,ZEA+DON+Mdivi-1处理PERK、ATF4、CHOP、eIF2α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由此可知,线粒体通过内质网途径在ZEA与DON联合染毒仔猪SCs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干预该过程可为霉菌毒素的生殖毒性危害解除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仔猪睾丸支持细胞 线粒体 内质网途径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