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的空气需要--兼议空气贫困视角下的环境非正义性
1
作者 冯寿林 李振 《鄱阳湖学刊》 2024年第1期20-34,155,156,共17页
空气是大自然中弥漫性的普遍存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要的基础条件,更是检验人与自然关系是否和谐的一个直接证据。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工人在城市居住地、生产场所,特别是女工在工厂和儿童在学校的空气供应环境,看到作为资本生产和消费... 空气是大自然中弥漫性的普遍存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要的基础条件,更是检验人与自然关系是否和谐的一个直接证据。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工人在城市居住地、生产场所,特别是女工在工厂和儿童在学校的空气供应环境,看到作为资本生产和消费空间凝结物的现代城市中,充满灰尘颗粒的不良空气直接损害工人的肺部健康、削弱工人的劳动能力,认为工人的新鲜空气被剥夺与房屋租金、劳动管控、资本节约以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将本该是工人生存必需的新鲜空气视为非必需的资产阶级立场,批判了资产阶级否定工人对新鲜空气的基本需求,揭露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空气需要的非人性、异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内在冲突和不可调和的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而生产的利润动机及其以牺牲劳动者生命为代价的环境非正义性。只有超越资本主义,才能真正满足人对新鲜空气的需要,从而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空气需要 空气贫困 环境非正义
下载PDF
论《穿越雨林之弧》中的环境非正义现象 被引量:1
2
作者 龙娟 孙玲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87-92,共6页
环境非正义意味着环境正义的缺失,它不仅涉及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与行为,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美国日裔作家之一,山下凯伦在其小说《穿越雨林之弧》中聚焦环境非正义现象,深刻地揭示了环境非正义... 环境非正义意味着环境正义的缺失,它不仅涉及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与行为,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美国日裔作家之一,山下凯伦在其小说《穿越雨林之弧》中聚焦环境非正义现象,深刻地揭示了环境非正义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其后果。在小说《穿越雨林之弧》中,环境非正义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类:人类对待自然的非正义行为和以环境为中介的人际非正义行为。环境非正义现象主要由下列因素造成:资本家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不平等的社会分工,政府政策的非正义性,人类对自然所采取的一味索取的态度,以及美国的生态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越雨林之弧》 环境非正义 生态帝国主义
下载PDF
《清洁工布兰奇》中的环境非正义现象及其原因
3
作者 倪亚群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69-71,共3页
小说《清洁工布兰奇》中主要存在两类环境非正义现象,即人与自然间的非正义现象和种族间的环境非正义现象。引起环境非正义现象的因素主要是:人类对自然长久以来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的态度,长期存在于美国白人中的种族歧视、资本家对经... 小说《清洁工布兰奇》中主要存在两类环境非正义现象,即人与自然间的非正义现象和种族间的环境非正义现象。引起环境非正义现象的因素主要是:人类对自然长久以来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的态度,长期存在于美国白人中的种族歧视、资本家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和不平等的社会分工导致的政府政策的非正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工布兰奇》 环境非正义 生态 种族歧视 黑人
下载PDF
被忽视的正义——环境保护中市场机制的非正义及其法律应对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慧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118,共8页
虽然市场机制因其符合经济效率标准而成为环境保护领域中的新宠,但是市场机制固有的弊端往往导致环境非正义的出现。遗憾的是,人们更多地强调市场机制的经济效率,而忽视了市场机制的弊端所导致的环境非正义。只有针对市场机制的弊端采... 虽然市场机制因其符合经济效率标准而成为环境保护领域中的新宠,但是市场机制固有的弊端往往导致环境非正义的出现。遗憾的是,人们更多地强调市场机制的经济效率,而忽视了市场机制的弊端所导致的环境非正义。只有针对市场机制的弊端采取相应的法律应对措施,市场机制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即不仅满足经济"效率"的需求,而且推动环境正义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市场机制失灵 经济效率 环境非正义 法律制度
下载PDF
环境代际非正义之主体原因及其对策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盛军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49-52,共4页
环境代际非正义在根本上源于人类主体的理性失误与不合理选择,类主体、群体主体以及个体主体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分别表现出本代中心主义、群体中心主义、个体中心主义等价值观念,忽略了当代与后代之间的权利分配与责任承担... 环境代际非正义在根本上源于人类主体的理性失误与不合理选择,类主体、群体主体以及个体主体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分别表现出本代中心主义、群体中心主义、个体中心主义等价值观念,忽略了当代与后代之间的权利分配与责任承担,这是导致环境代际非正义的根本原因。要实现环境代际正义,需要对类主体、群体主体与个体主体进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正义 环境代际非正义 主体 原因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环境正义实现途径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香菊 张康旭 张红喜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97-302,共6页
[目的]为改变乡村旅游非生态化发展的现状,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方法]结合使用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研法,基于环境正义理论,将环境问题与社会正义结合起来分析乡村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结果]一直以来,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 [目的]为改变乡村旅游非生态化发展的现状,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方法]结合使用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研法,基于环境正义理论,将环境问题与社会正义结合起来分析乡村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结果]一直以来,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都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给乡村旅游地及其周边区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乡村旅游种际环境非正义和人际环境非正义。[结论]代内人际环境正义的实现是解决乡村旅游环境问题的关键,确保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正义导向和矫正当前存在的环境非正义是必须同时兼顾的两个方面。实现乡村旅游环境正义,一方面应增强主体的环境正义意识、构建公正的环境相关制度以确保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环境公正导向,另一方面应探索建立乡村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对已经造成或现阶段无法避免的环境非正义结果进行矫正,实现补偿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环境正义 环境非正义 乡村振兴 环境问题
下载PDF
网络赋权与环境抗争 被引量:29
7
作者 王全权 陈相雨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107,238-239,共7页
近年来,草根民众的环境抗争行动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崛起,使环境抗争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向。但是,网络媒体有着自身的运作规律,随着抗争客体在网络空间中的霸权再造,以及网络媒体自身局限性的不断显现,草根民众的网络... 近年来,草根民众的环境抗争行动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崛起,使环境抗争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向。但是,网络媒体有着自身的运作规律,随着抗争客体在网络空间中的霸权再造,以及网络媒体自身局限性的不断显现,草根民众的网络优势逐渐丧失,尤其在"网络幻象"破灭之后,草根民众的环境抗争将会产生诸多负效应。有鉴于此,各级政府除了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之外,还更应看到表象背后的利益表达及草根民众的无奈选择。而合理有效的治理之道,在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吸引公众参与环境政策生产,以环境正义为基本准则,构建正规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赋权 环境非正义 环境抗争
下载PDF
环境保护中市场机制的失灵及其法律应对——以排污权交易制度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慧 《金融服务法评论》 2011年第1期151-163,共13页
虽然市场机制因其符合经济效率标准而成为环境保护领域中新宠,但是市场机制的失灵往往导致环境非正义的出现,比如,排污权交易制度虽然符合经济效率标准,但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热点'现象违背环境正义观念。遗憾的是,我国环境法... 虽然市场机制因其符合经济效率标准而成为环境保护领域中新宠,但是市场机制的失灵往往导致环境非正义的出现,比如,排污权交易制度虽然符合经济效率标准,但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热点'现象违背环境正义观念。遗憾的是,我国环境法学界更多地强调环境保护中市场机制的经济效率,而轻视甚至忽视了环境保护中市场机制的失灵所导致的环境非正义。只有针对环境保护中市场机制的失灵采取相应的法律应对措施,比如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环境公众参与、完善财政资助等制度,环境保护中市场机制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双赢'的目标,即不仅满足经济'效率'标准而且符合环境正义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市场机制失灵 经济效率 环境非正义 法律制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