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汉江上游黄金峡段鱼类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丁洋 李艳艳 +3 位作者 赵进勇 彭文启 张晶 任锦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4,共8页
2020年,采用环境DNA宏条形码对汉江上游黄金峡鱼类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比历史调查数据,构建汉江上游黄金峡段鱼类名录。从9个采样点中共检测出20种鱼类,占名录的45.45%;鲤鱼(Cyprinus_car-pio)、鲫鱼(Carassius_auratus)、圆吻鲴(Distoe... 2020年,采用环境DNA宏条形码对汉江上游黄金峡鱼类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比历史调查数据,构建汉江上游黄金峡段鱼类名录。从9个采样点中共检测出20种鱼类,占名录的45.45%;鲤鱼(Cyprinus_car-pio)、鲫鱼(Carassius_auratus)、圆吻鲴(Distoechodon_tumirostris)和银鮈(Squalidus_argentatus)为优势种;黄金峡上、下游Shannon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n=9),上游鱼类Shannon指数明显大于下游,黄金峡水利枢纽是造成鱼类多样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环境DNA检测出的鱼类组成与过去传统方法监测的结果相近。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监测手段,可以辅助传统鱼类监测方法,快速检测汉江上游鱼类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鱼类多样性 汉江上游黄金峡段
下载PDF
浮游藻类环境DNA宏条形码监测引物的比较与验证
2
作者 母亚雯 杨江华 +2 位作者 张丽娟 张咏 张效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量高、重复性好,在未来生态环境监测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仍处在发展阶段,尚缺乏统一的浮游藻类扩增引物。利用同一个野外环境样本,比较8对通用引物在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中的差异... 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量高、重复性好,在未来生态环境监测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仍处在发展阶段,尚缺乏统一的浮游藻类扩增引物。利用同一个野外环境样本,比较8对通用引物在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中的差异,为初步建立规范化的浮游藻类环境DNA监测方法提供支撑。结果表明,不同引物对浮游藻类扩增存在明显偏好性,靶向扩增16S rDNA的引物主要检出硅藻,其次是隐藻和绿藻;靶向扩增18S rDNA的1391、AD3和ANF 3对引物具有较高的浮游藻类扩增效率和物种辨识度,分别检出67、62、63个浮游藻属,其检出的浮游藻类的相对丰度排序均为硅藻>绿藻>隐藻>金藻>甲藻,可以作为通用引物用于浮游藻类环境DNA宏条形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环境dna宏条形码 通用引物 淡水生物多样性 生物监测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赣江下游(南昌段)鱼类多样性
3
作者 周春花 王蓉蓉 +3 位作者 王生 郭婷 欧阳珊 吴小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3-1432,I0023-I0030,共18页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无创性生物多样性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旨在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研究赣江下游南昌段鱼类多样性,并从不同季节(春、夏、秋、冬)、不同水层(上层、中层和下层)和不同取样位置(近...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无创性生物多样性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旨在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研究赣江下游南昌段鱼类多样性,并从不同季节(春、夏、秋、冬)、不同水层(上层、中层和下层)和不同取样位置(近岸和离岸)比较鱼类环境DNA信息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赣江下游南昌段检测到鱼类114种,其中83种为历史记录种。不同季节的鱼类环境DNA信息的多样性和组成显示出极显著差异。上层水检测到的鱼类物种数分别显著多于中层水和下层水,且中层水和下层水检测到的鱼类在上层水中绝大多数都被检测到。上层水、中层水和下层水的鱼类环境DNA信息的多样性和组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近岸检测到鱼类物种数多于离岸的,鱼类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但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RDA分析表明,赣江下游鱼类环境DNA受温度和pH的影响较大。本研究能够为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赣江鱼类资源的调查提供基线数据,并对后续赣江鱼类资源环境DNA宏条形码监测实施不同目的的采样策略提供依据;可为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研究流水系统鱼类多样性提供技术参考,为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应用的标准化流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 赣江鱼类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取样策略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鄱阳湖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
4
作者 郭婷 付智豪 +3 位作者 周春花 陈金萍 欧阳珊 吴小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75,共9页
探索鄱阳湖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可为环境DNA监测水生态系统的应用及标准化提供基础资料。于2019年4月在鄱阳湖北部通江水道湖区、中部鄱阳湖湖区和南部人工养殖湖泊区共设18个采样点,采集鄱阳湖环境水样,针对真核浮游植物18S rDNA基因... 探索鄱阳湖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可为环境DNA监测水生态系统的应用及标准化提供基础资料。于2019年4月在鄱阳湖北部通江水道湖区、中部鄱阳湖湖区和南部人工养殖湖泊区共设18个采样点,采集鄱阳湖环境水样,针对真核浮游植物18S rDNA基因的V9区域进行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鄱阳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鉴定到浮游植物10门24纲54目101科166属,其中绿藻门和硅藻门种类较为丰富。中部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且鄱阳湖浮游植物整体丰富度较高。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中部与北部区域(P=0.004)、南部与北部区域(P=0.011)之间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表明,叶绿素a、pH、流速对各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影响较显著。环境DNA宏条形码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可快速检测鄱阳湖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为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浮游植物 多样性 群落结构 鄱阳湖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环境DNA宏条形码生物多样性检测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徐念 熊美华 +2 位作者 邵科 阙延福 李键庸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7-1196,共10页
长江生物多样性在人为影响下面临严重威胁,物种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为完善长江水生态监测体系,实现高效无损伤的物种监测,在长江中下游干流3个江段(新滩、安庆和芜湖)采集水样,建立长江水样环境DNA宏条形码物种检测体系并评估... 长江生物多样性在人为影响下面临严重威胁,物种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为完善长江水生态监测体系,实现高效无损伤的物种监测,在长江中下游干流3个江段(新滩、安庆和芜湖)采集水样,建立长江水样环境DNA宏条形码物种检测体系并评估其有效性.结果表明:①长江中下游环境DNA宏条形码检测到32个物种,包括20种鱼类、1种水生哺乳动物(长江江豚)和11种陆生动物,其中鱼类物种包括鲤形目、鲇形目、鲈形目和鲱形目,其种数占鱼类总种数的比例分别为60%、25%、10%和5%.②长江中下游渔获物中资源量居首位的鲤形目在环境DNA调查中序列数最多,占鱼类总序列的96. 2%,其次为鲱形目(占比为3. 5%),鲇形目和鲈形目占比较低,分别为0. 2%和0. 1%,4个类目序列相对丰度与渔获物种资源量组成差异较大.③环境DNA调查次数约占传统渔获物调查次数的几十至几百分之一,采样时间不足努力量最少的渔获物调查的1%,检测到的鱼类种数为传统调查总数的31%~49%.④安庆采样点位于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密度最高的江段,其环境DNA检出率和序列相对丰度在3个采样点中均最高.研究显示:长江水样环境DNA包含水陆复合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利用水样环境DNA宏条形码可检测不同类群的水生和陆生物种;对于鱼类物种检测,环境DNA宏条形码比传统调查方法效率更高,可对传统调查结果进行补充;环境DNA宏条形码生物多样性检测主要受分子标记体系和核酸序列数据库限制,获取全面的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量信息需要对检测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生物多样性 长江中下游 鱼类种类组成 长江江豚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辽东湾典型围海养殖池塘内水母多样性研究
6
作者 李玉龙 鲍相渤 +5 位作者 李轶平 周遵春 付杰 高祥刚 陈百灵 李云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303-5313,共11页
研究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eDNA metabarcoding)检测辽东湾东北部河口区围海养殖池塘水母种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水母种类物种鉴定和监测的新方法。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分别基于18S rDNA和COI宏条形码检测了辽东湾东北部河口区... 研究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eDNA metabarcoding)检测辽东湾东北部河口区围海养殖池塘水母种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水母种类物种鉴定和监测的新方法。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分别基于18S rDNA和COI宏条形码检测了辽东湾东北部河口区围海养殖池塘水母种类多样性,通过水样采集、过滤、eDNA提取、遗传标记扩增、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的环境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从围海养殖池塘7个采样点中获得可检测的采样点数据。结果显示,基于18S rDNA宏条形码检测出8种水母种类,其中钵水母纲大型水母2种、水螅水母总纲小型水母6种;基于COI宏条形码技术共检测出19种水母种类,其中钵水母纲大型水母5种、水螅水母总纲小型水母14种;两种DNA条形码标记都显示养殖种类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优势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可用于快速检测水母种类多样性,在水母类物种鉴定、监测及早期预警中有较大的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18S r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 物种检测 早期监测与预警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秦淮河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晨 陶孟 +4 位作者 李爱民 施鹏 杨江华 王志浩 张效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11-624,共14页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其生物多样性受城市化进程影响面临严重威胁,而物种资源调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较形态学监测是一种简单高效、灵敏度高的新型监测技术。为探究秦淮河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鱼类的生物多样...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其生物多样性受城市化进程影响面临严重威胁,而物种资源调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较形态学监测是一种简单高效、灵敏度高的新型监测技术。为探究秦淮河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鱼类的生物多样性,于2019年7月,采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了探究,并分析了秦淮河上下游间的差异及环境因子对其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秦淮河共监测到浮游动物13属22种407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浮游植物85属60种4445个OTUs,底栖动物16属17种212个OTUs,鱼类53属44种1663个OTUs。其中浮游动物以游泳轮虫目(Ploima)和双甲目(Diplostraca)为主,共占浮游动物63.37%,浮游植物以隐藻门(Cryptomonas)和褐藻门(Ochrophyta)为主,共占浮游植物88.11%,底栖动物中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占比最高,达91.67%,鱼类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占比最高,达69.99%。与秦淮河历史形态学监测数据相比,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物种丰度鉴定方面显著高于传统形态学鉴定的物种丰度。通过主坐标分析和PERMANOVA检验,发现秦淮河下游、上游南支和上游北支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受分组影响更大,分组对鱼类的影响相对较小。下游α多样性较上游更为贫乏,上游南支(南京)α多样性较上游北支(句容)更丰富。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均表现出了明显的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冗余分析表明,较低营养级的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更为敏感,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氮、总有机碳、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鱼类的影响因子为溶解氧、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研究通过对秦淮河生物多样性的调研,可为秦淮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淮河 环境dna宏条形码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环境DNA宏条形码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康子清 张银龙 +3 位作者 吴永波 谢冬 薛建辉 华建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9-310,共12页
环境DNA宏条形码(eDNA metabarcoding)技术通过提取水体、土壤、空气中的环境DNA,使用引物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进行物种鉴定与生物多样性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监测技术,相比于传统监测技术更加快捷、准确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小,因此在... 环境DNA宏条形码(eDNA metabarcoding)技术通过提取水体、土壤、空气中的环境DNA,使用引物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进行物种鉴定与生物多样性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监测技术,相比于传统监测技术更加快捷、准确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调查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方式。本文综述了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操作流程;归纳了在水体、土壤、空气环境中的应用现状,并总结了其独特的间接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同时讨论了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后续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监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生物多样性 生物监测
下载PDF
人工模拟条件下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定量分析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牟铭 李昂 +2 位作者 赵新宁 柳淑芳 庄志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30,共7页
近年来,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eDNA metabarcoding)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评估等相关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快速测算群落中物种丰度的潜能,eDNA宏条形码技术成为资源保护和管理中颇具应用前景的调查工具。虽然大量证据表明eDNA... 近年来,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eDNA metabarcoding)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评估等相关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快速测算群落中物种丰度的潜能,eDNA宏条形码技术成为资源保护和管理中颇具应用前景的调查工具。虽然大量证据表明eDNA高通量测序获得的reads数与自然环境中生物相对数量具有相关性,但一直不能得到明确的量化关系结果。eDNA的富集、扩增过程中的偏倚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制约了该技术在生物资源调查领域的推广应用。假定水体中的eDNA全部回收,且PCR扩增时不存在引物偏倚性,这种理想状态下的水体中eDNA组成与其高通量测序reads数是否存在线性关系?为此,本研究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选择2个同属近缘的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和墨吉对虾(Penaeus merguiensis),对其DNA样品进行不同比例混合,模拟从自然水体中富集到的eDNA复合样品,既保证了样品的回收率,又降低了引物偏倚的干扰。以此为模板,探究eDNA宏条形码技术检测种群相对数量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当2个物种DNA模板浓度比例为1∶1时,高通量测序结果注释得到的2个物种reads数比值为13/24(墨吉对虾/凡纳滨对虾),可见,即使是同属近缘种间依然存在轻微的引物偏倚现象,引物偏移率为1.5%。同时,根据7个实验组获得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注释得到的2个物种reads数比值与对应模板中2个物种DNA浓度比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水体中eDNA组成与其高通量测序reads数间呈明显线性关系,即y=0.0716x+0.7043(r^(2)=0.9824)。综上所述,本研究为验证eDNA宏条形码技术监测水生生物资源量的可行性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后续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PCR引物偏好 高通量测序 线性函数关系 生物学调查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洱海鱼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舒璐 林佳艳 +3 位作者 徐源 曹特 封吉猛 彭作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80-1086,共7页
研究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DNA metabarcoding)检测洱海鱼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洱海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方法。通过水样采集、过滤、eDNA提取、遗传标记扩增、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的环境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从洱海16个采样点... 研究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DNA metabarcoding)检测洱海鱼类多样性,探索适用于洱海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方法。通过水样采集、过滤、eDNA提取、遗传标记扩增、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的环境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从洱海16个采样点中获得可检测的9个采样点数据,共检测出17种鱼类,其中土著种5种、外来种12种;鲫(Carassius auratus)、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优势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环境DNA宏条形码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鱼类监测方法,但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其可用于快速检测洱海鱼类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无创采样 物种检测 鱼类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北京地区鱼类多样性调查和外来鱼种入侵风险评估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波 王浩 +3 位作者 秦斌 范仲儒 熊薇 陈义永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0-229,共10页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鱼类多样性和群落分布及评估外来鱼种的入侵风险。【方法】选取北京地区水库、湖泊和河流3种水体类型共33个采样点,于2020年6月10—17日开展水生态监测,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各样点的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鱼类多样性和群落分布及评估外来鱼种的入侵风险。【方法】选取北京地区水库、湖泊和河流3种水体类型共33个采样点,于2020年6月10—17日开展水生态监测,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各样点的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监测和分析,对目前北京地区水生态系统中本地鱼种和外来鱼种进行分类汇总,并评估典型外来入侵鱼种的入侵风险。【结果】本次调查共检测到52种淡水鱼类,隶属于7目22科43属。首先,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主坐标PCOA分析和相似性ANOSIM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湖泊和河流3种水体类型的所有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水体类型中鱼类物种存在同质化现象。优势度分析结果显示,3种水体类型的优势种绝大部分是交叠的,不同水体类型特有的优势种较少。山区自然水体样点的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高于城区各样点,表明人类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等可能对北京市河流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其次,通过与历史记载比较,北京地区的本地鱼类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本次检测到39种北京地区的本地原生鱼种,远远低于历史记载(83种)。此外,本次调查发现北京地区外来鱼种的比例大大增加,共检测到13种外来鱼种。其中,尼罗罗非鱼、大口黑鲈、蟾胡鲶、加蓬胡鲶、饰妆铠弓鱼和坦噶尼喀口孵非鲫6种属于外来入侵鱼种。最后,借助FISK V2指标体系对外来入侵鱼类入侵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上述6种外来入侵鱼种在北京地区均具有高入侵风险,可对当地物种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需密切关注其种群动态。【结论】本研究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北京地区的鱼类多样性开展调查,有助于了解现阶段北京地区鱼类资源的本底数据,同时为原生鱼类的保护和外来入侵鱼类的监管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本地鱼种 外来入侵鱼种 入侵风险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柴河浮游藻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嘉诚 林渊源 +1 位作者 李爱军 赵峥 《环境科学导刊》 2022年第6期1-7,共7页
为高效快速地监测柴河浮游藻类状况,于2021年7月利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和显微鉴定计数法对柴河水库及其上下游点位的浮游藻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DNA宏条形码技术在科、属水平鉴定的浮游植物种类分别占显微鉴定计数法... 为高效快速地监测柴河浮游藻类状况,于2021年7月利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和显微鉴定计数法对柴河水库及其上下游点位的浮游藻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DNA宏条形码技术在科、属水平鉴定的浮游植物种类分别占显微鉴定计数法的72.2%、37.5%,结合两种方法在柴河共鉴定分布浮游藻类9门30目38科58属;水库上游优势藻属为衣藻属,水库为假鱼腥藻属,水库下游为菱形藻属;柴河不同点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1.381~2.432;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0.398~0.716;根据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来评价柴河不同河段水质,水库上游为中污染,水库段为中污染,水库下游主河道段为轻污染。作为一种新方法,eDNA宏条形码技术可监测评估柴河浮游藻类多样性,为柴河水生态健康评估和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edna)条形码 浮游藻类 显微鉴定计数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应用于溪流和水库鱼类物种多样性监测的敏感性和有效性评估
13
作者 颉志刚 阮高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6期157-164,共8页
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技术在调查鱼类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方面具有快速、高效、环境友好等优势,但其敏感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评估。本研究选择位于瓯江水系上游一级支流松荫溪发源地的高碧... 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 metabarcoding)技术在调查鱼类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方面具有快速、高效、环境友好等优势,但其敏感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评估。本研究选择位于瓯江水系上游一级支流松荫溪发源地的高碧溪和成屏水库作为调查水域,分别利用传统捕捞方法和eDNA宏条形码技术对2个水域的鱼类物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捕捞方法在2个水域共发现鱼类24种,88%鱼类物种(21种)在瓯江水系有记录,其中高碧溪采集到鱼类12种,隶属于4目8科11属,成屏水库采集到鱼类16种,隶属于3目4科14属。eDNA宏条形码技术在2个水域共检测到鱼类31种,有84%的物种(26种)在瓯江水系有记录,其中高碧溪共检测出28种,隶属于5目12科25属,成屏水库共检测出27种,隶属于6目11科25属。然而,2种调查方法在溪流中共同发现的鱼类仅1种,在水库中共同发现的鱼类也只有5种。此外,高碧溪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度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成屏水库,且2种调查方式得出的结论较为一致。由此可见,eDNA宏条形码技术比传统调查方法能够发现更多物种,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但与实际捕获的鱼类物种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认为eDNA宏条形码技术目前仅可以作为传统渔业调查方法的参考依据,利用该技术给出的调查结论需持谨慎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传统捕捞调查 鱼类资源 物种检测 物种丰度 多样性
原文传递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研究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系统鱼类多样性及其对水文连通性的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志远 陈琳琳 +4 位作者 张乃鹏 陈莉 孙德斌 倪艳梅 李宝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6-110,共15页
水文连通对于维护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鱼类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对不同水文连通强度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e DNA metabarcoding)检测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系统鱼类多样性,分... 水文连通对于维护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鱼类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对不同水文连通强度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e DNA metabarcoding)检测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系统鱼类多样性,分析鱼类物种分布对不同水文连通强度潮沟生境差异的响应特征。利用12S r RNA经典鱼类引物对采集自三级潮沟系统的水样进行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出鱼类55种,其中本地鱼类27种、非本地鱼类28种,物种组成以鲈形目为主。各样点序列丰度均较高的鱼类有矛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hasta)、鮻(Planiliza haematocheilus)、长体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elongatus)等。鱼类多样性在不同水文连通性潮沟间差异明显,其中,二级潮沟群落多样性水平、丰富度指数、物种种类及各种鱼类类群中的个体均匀程度等都明显高于其他两级潮沟。RDA分析显示有6种环境因子与鱼类群落结构显著相关(P<0.05),分别为:硅酸盐(SiO_(3)^(2-)-Si)、硝酸盐(NO_(3)^(-)-N)、酸碱度(p H值)、盐度(SAL)、铵盐(NH_(4)^(+)–N)、溶解氧(DO)。其中,优势种矛尾刺虾虎鱼的序列丰度与硅酸盐呈正相关,鮻的序列丰度与盐度呈负相关。本研究通过与传统采样数据进行比较,证实了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用于监测黄河口典型潮沟水体中鱼类多样性的可行性,表明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性对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具有明显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滨海湿地水文连通对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鱼类多样性 水文连通 黄河三角洲 潮沟系统
原文传递
不同环境样本类型对蚌类环境DNA监测的差异研究
15
作者 雷姚 周春花 +1 位作者 欧阳珊 吴小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2-423,共12页
为了阐明在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时不同环境样本类型如何影响蚌类物种的可检测性,于2021年冬季和春季在鄱阳湖分别采集表层水、底层水和沉积物进行环境DNA宏条形码分析,并结合传统方法采集验证。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共检测到鄱... 为了阐明在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时不同环境样本类型如何影响蚌类物种的可检测性,于2021年冬季和春季在鄱阳湖分别采集表层水、底层水和沉积物进行环境DNA宏条形码分析,并结合传统方法采集验证。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共检测到鄱阳湖蚌类33种,传统方法共采集蚌类18种,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能检测出传统方法采集到的所有蚌类物种。表层水和底层水注释到的蚌类物种数均分别高于沉积物的,且表层水和底层水注释到的蚌类物种分别完全覆盖沉积物的。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蚌类α多样性水平季节差异不显著,但蚌类β多样性水平季节差异显著。表层水和底层水的蚌类多样性均显著高于沉积物样本的,Beta多样性分析也显示水体样本(表层水和底层水分别)和沉积物样本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表层水和底层水的蚌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均无显著差异。鄱阳湖蚌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表明水深(WD)、透明度(SD)、水温(WT)和总氮(TN)显著影响蚌类群落结构。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蚌类的多样性监测中可行,且采水样比采沉积物效果好,表层水和底层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沉积物 水体样本 物种多样性 蚌类
下载PDF
秦岭潏河不同海拔和环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16
作者 孙昊田 陈文武 +3 位作者 郝永荣 陈琪琪 宋进喜 郭家骅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702-2711,共10页
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相比于传统分类学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和快捷地检测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为揭示不同营养级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对海拔与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于2021年6月在潏河上游及支流小峪河共11个样点,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 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相比于传统分类学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和快捷地检测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为揭示不同营养级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对海拔与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于2021年6月在潏河上游及支流小峪河共11个样点,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鱼类、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检测到鱼类16属16种,浮游植物140属128种,底栖动物175属47种;鱼类中鲤形目为主,浮游植物中以硅藻门为主,底栖动物中以节肢动物门为主;小峪河上游、下游和潏河上游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的Alpha多样性存在较显著差异,且鱼类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较为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与水温、pH、电导率(EC)、盐度(SAL)和溶解性总固体(TDS)等环境因子呈负相关;DistLM分析与关联热图结果表明,低营养级生物对海拔和环境因子更为敏感,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水温、pH、EC、SAL、TDS、总磷(TP)和亚硝酸盐氮(NO2-⁃N),鱼类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水温、pH和总氮(TN);对各样点丰度占比最高的物种进行分析,发现水温、悬浮物(SS)、pH、SAL和TDS等环境因子和海拔间接或直接地对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秦岭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水生态健康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潏河 海拔梯度 环境因子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营养级 环境dna宏条形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