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系统环流配置及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涛 杨莲梅 +2 位作者 张云惠 庄晓翠 黄艳 《干旱气象》 2021年第4期631-640,共10页
利用2010—2018年新疆105个国家站、1240个区域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及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预报业务应用角度提出新疆短时强降水过程定义并遴选468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短时强降水影响系统环流配置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新疆短... 利用2010—2018年新疆105个国家站、1240个区域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及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预报业务应用角度提出新疆短时强降水过程定义并遴选468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短时强降水影响系统环流配置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新疆短时强降水的影响系统主要有中亚低槽(涡)、西西伯利亚低槽(涡)、西北低空急流。造成新疆短时强降水的对流风暴主要有合并加强型、列车效应型和孤立对流单体型,其中合并加强型最多,占45.1%,孤立对流单体型占34.8%,列车效应型最少,占20.2%,且各区域对流风暴的影响比例也有一定差异。南疆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多普勒雷达最大反射率因子强度(Z max)、强回波中心顶高(D max)、回波顶高(ET)、最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预警阈值小于北疆,且伊犁州最大,阿克苏最小,伊犁州短时强降水以低质心回波为主,其他区域则为低质心和高质心回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短时强降水 环流配置 雷达回波特征 对流风暴
下载PDF
乌鲁木齐暴雪天气的环流配置及中尺度系统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俊兰 施俊杰 +2 位作者 李伟 罗婧文 魏娟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乌鲁木齐暴雪在天山北坡暴雪天气中强度更强、频次更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选取近些年来乌鲁木齐最强的3场暴雪天气过程,就大尺度环流形势、高低空天气系统配置和中尺度天气系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乌鲁木齐暴雪出现在经向环流转纬... 乌鲁木齐暴雪在天山北坡暴雪天气中强度更强、频次更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选取近些年来乌鲁木齐最强的3场暴雪天气过程,就大尺度环流形势、高低空天气系统配置和中尺度天气系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乌鲁木齐暴雪出现在经向环流转纬向或环流经向度减弱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主导系统欧洲高压脊东南衰退过程中乌拉尔山低槽东南下,均存在南支低值系统配合,暴雪均出现在500 hPa槽前西南急流前部、700~850 hPa西北急流前部和300 hPa高空急流右侧的风速辐合区内,给出暴雪环流形势和高低空天气系统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天气模型。乌鲁木齐暴雪天气发生时雷达回波图像显示,中低层均有风场辐合,回波强度和中低层风场辐合越强,回波顶高越高,降雪强度越大。3场暴雪均出现在卫星云图中尺度云团边缘云顶黑体亮温TBB等值线梯度最大处附近,TBB等值线梯度越大,降雪越强。最强降雪发生前的4~6 h,中低层4 000 m以下上升运动明显增强,700 hPa以下低层上升运动增强可作为强降雪出现的预示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暴雪 环流配置 TBB 风廓线雷达反演 垂直速度
下载PDF
天山北坡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配置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勇 张云惠 +2 位作者 王智楷 于碧馨 洪月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3期11-18,共8页
利用常规探测、自动站逐时雨量及ECMWF0.25°×0.25°每日4次的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分析2010—2018年6—8月天山北坡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其环流配置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发生在沿山海... 利用常规探测、自动站逐时雨量及ECMWF0.25°×0.25°每日4次的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分析2010—2018年6—8月天山北坡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其环流配置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发生在沿山海拔1000~2000 m区域,尤其昌吉州频次最多;雨强R≥10 mm/h出现频次2015年最多,而R≥20 mm/h出现频次相较前者骤减,2016年出现最多,均在2014年最少,且6月出现最多;短时强降水日变化明显,16时—次日03时发生频次最多,占总次数的73.8%。天山北坡短时强降水过程以局地分散性居多,占总过程的65.1%;影响系统主要分为西西伯利亚低槽(涡)、中亚低槽、中亚低涡、西北气流等4类,其中,西西伯利亚低槽(涡)、中亚低槽两者占总过程的7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环流配置
下载PDF
2017年春季南疆中部两次强降水天气环流配置及干冷空气侵入特征对比 被引量:6
4
作者 周雪英 贾健 +2 位作者 刘国强 仇会民 杨柳 《气象科技》 2018年第6期1201-1210,共10页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2017年4月14日("4·14"过程)和2017年5月1—2日("5·1"过程)南疆中部巴州地区强降水过程,探讨春季强降水天气动力学异同。结果表明:春季强...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2017年4月14日("4·14"过程)和2017年5月1—2日("5·1"过程)南疆中部巴州地区强降水过程,探讨春季强降水天气动力学异同。结果表明:春季强降水发生在副热带西风急流活跃,伊朗副热带高压向北伸展,地面冷锋活动,高低空为急流锋区配置背景中。水汽源地位于东经40°的阿拉伯海—里海附近,沿西方路径进入新疆,在有利风场条件下汇合至巴州地区,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次级垂直环流,干冷空气多方向侵入增强春季降水强度。主要差异在于"4·14"过程是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北跳、影响系统西风带短波槽、冷空气西方路径,"5·1"过程则是极锋急流与副热带西风急流汇合、深厚长波槽系统、冷空气西北路径;"4·14"过程是典型急流锋区降水伴有对流性降水,强降水发生时形成两支次级环流圈,3股干冷空气从不同方向向中低层气旋性环流附近汇合激发了另一支低层中尺度次级垂直环流圈的建立;"5·1"过程是典型急流冷锋降水,高空干冷空气在垂直方向向下入侵触发和增强冷锋降水,形成了一支完整强大的次级垂直环流圈造成巴州大范围的系统性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 春季强降水 环流配置 次级垂直环流 干冷空气
下载PDF
廊坊市重污染天气大气环流形势及配置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卫中 闫利霞 +3 位作者 郭立平 秦云苗 单琨 闻静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335-341,共7页
对2013-2015年廊坊市重污染天气发生当日08:00地面、高空环流形势实况资料进行分型统计,并对高、低空环流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场共有8种类型,其中以高压场底部控制最多,高压场后部、变性高压场和高压场前部控制较多;轻微霾和重... 对2013-2015年廊坊市重污染天气发生当日08:00地面、高空环流形势实况资料进行分型统计,并对高、低空环流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场共有8种类型,其中以高压场底部控制最多,高压场后部、变性高压场和高压场前部控制较多;轻微霾和重度霾时,地面均以高压场底部控制最多;轻度霾时以回流形势控制最多;中度霾时以高压场后部控制最多。700 hPa高空环流形势共有7种类型,以脊前西北气流控制最多,其次为平直西风环流和槽前西南气流;轻微霾和重度霾时,以脊前西北气流控制最多;轻度霾和中度霾以平直西风环流控制最多。高、低空环流配置共有9种类型,3种主要的配置形势为700 hPa高空为高压脊,地面为高压场;700 hPa高空为平直西风环流,地面为高压场;700 hPa高空为高空槽,地面为高压场。轻微霾和重度霾时均以700 hPa高空为高压脊,地面为高压场是最主要的配置类型,轻度霾和中度霾时均以700 hPa高空为平直西风环流,地面为高压场是最主要的配置类型。3~5 d持续重污染天气过程,地面以高压场底部控制最多,高空环流形势平直西风环流、高压脊、高空槽的占比分别为36.0%、35.2%和28.9%。高、低空环流配置则以700 hPa高空为高压脊,地面为高压场底部是最典型的配置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天气 地面环流形势 700 hPa高空环流形势 高、低空环流配置
下载PDF
东北地区入春日期变化特征及前期信号场
6
作者 李尚锋 邵祺多 +2 位作者 尹路婷 高枞亭 廉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2-1404,共13页
本文利用1961~2020年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CN05.1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数据和NOAA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对东北地区入春日期变化特征及前期信号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入春呈由南向北推进的... 本文利用1961~2020年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CN05.1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数据和NOAA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对东北地区入春日期变化特征及前期信号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入春呈由南向北推进的特征,大部地区集中在第26和27候。东北地区入春日期近60年来呈显著提前的特征。(2)入春偏早典型年份,3月份东北地区地表温度和降水均呈现正距平特征,入春偏晚典型年份则相反;500 hPa环流场上,入春偏早典型年份,西西伯利亚平原、贝加尔湖和勘察加半岛存在一个低压槽、高压脊和低压槽的Ω形态环流配置,而入春偏晚典型年份,乌拉尔山地区存在一个高压脊,其东侧为一个强的斜槽,槽底位于东北地区上空,该环流配置从第22候持续到第26候。(3)入春偏早典型年份,前冬北太平洋最明显的关键区海温信号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呈现类La Niña的模态,北大西洋格陵兰岛以南的海域和西太平洋菲律宾以东的海域为明显的海温正距平,入春偏晚典型年份则位相相反,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前冬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均对东北地区入春日期有较好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入春日期 前期信号 环流配置
下载PDF
东北初夏和盛夏降水时空变化及大气环流因子新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林益同 赵春雨 +5 位作者 房一禾 李倩 方晓 李璇 孙琳琳 林蓉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5期63-71,共9页
基于东北区域1961—2019年245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方法(EOF)、累计距平方法、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分析了东北地区初夏(6月)和盛夏(7—8月)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东北盛夏降水主要集中于东北东南部地区,初... 基于东北区域1961—2019年245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方法(EOF)、累计距平方法、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分析了东北地区初夏(6月)和盛夏(7—8月)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东北盛夏降水主要集中于东北东南部地区,初夏北部和东北部降水量也较多。东北初夏和盛夏降水EOF第一和第四模态分别表现为全区一致和自北向南负—正—负(正—负—正)的变化特征。初夏降水在1972年和1995年左右发生了共两次突变。盛夏降水分别在1966年、1983年和1998年左右发生了共3次突变。东北初夏降水在20世纪80—90年代存在显著的准6 a振荡周期,90年代后期开始准3 a周期较为显著;盛夏降水存在12 a左右的主振荡周期,且20世纪90年代之后3—4 a左右的年际尺度振荡周期显著。通过分时段探讨与降水相关的环流场特征,发现了东北初夏降水受东北冷涡的影响增强,盛夏降水由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转为受中纬西风带系统影响为主的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 周期特征 大气环流配置
下载PDF
甘肃河东地区不同环流形势下短时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孔祥伟 杨建才 +1 位作者 李红 杨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7-1070,共14页
为了尝试建立天气尺度环流分型与中小尺度雷达特征的衔接,本文基于2010-2015年15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提炼总结了甘肃河东地区高原槽东移型、副高边缘型、西北气流型3种主要的短时强降水环流形势配置,并分析了不同环流形势下中... 为了尝试建立天气尺度环流分型与中小尺度雷达特征的衔接,本文基于2010-2015年15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提炼总结了甘肃河东地区高原槽东移型、副高边缘型、西北气流型3种主要的短时强降水环流形势配置,并分析了不同环流形势下中小尺度系统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的共性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槽东移型的雷达回波常为NNE~SSW走向的中β尺度层积混合带状回波,与700 hPa冷式切变线右侧的低空急流轴走向和位置较为一致。带状回波多在陇东南地区形成,偏南风低空急流对其传播方向产生重要影响,使其在陇东南维持3~4 h,多则5~6 h,常伴有“列车效应”。回波质心低,暖云降水为主,降水效率高。(2)副高边缘型的雷达回波常为NE~SW走向的中β尺度窄带状回波,位于略比700 hPa冷式切变线超前的地面锋线附近。往往在冷空气侵入到甘肃中部地区时生成,随着冷锋快速的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移至陇东南附近时,逐渐演变为具有高原槽东移型的雷达回波特征,但其向东南方向的移动速度相比高原槽东移型快。(3)西北气流型的雷达回波较为分散,局地性很强,主要是中γ尺度块状回波,主要有短生命周期的单体生消和多个单体组织、合并、加强两种形式,对流单体的发展较前两类更旺盛,属于深对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环流形势配置 中尺度系统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河北廊坊市连续重污染天气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54
9
作者 郭立平 乔林 +1 位作者 石茗化 王旭光 《干旱气象》 2015年第3期497-504,共8页
利用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廊坊市空气污染资料及逐小时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压等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廊坊市该期间发生的17次连续3d及以上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7次连续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 利用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廊坊市空气污染资料及逐小时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压等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廊坊市该期间发生的17次连续3d及以上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7次连续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1~3月和11—12月,1月最多,最长连续时间长达7d;(2)连续重污染天气过程中,首要污染物主要是细颗粒物PM2.5;有高污染浓度持续日和高污染浓度间断分布日2种情况,平均浓度分别达到314μg/m3和193μG/m3,高污染浓度持续日的比例达60%;(3)500hPa高空廊坊市处于高压脊前西北偏西气流中,地面分别位于弱高气压场区及低压场(倒槽)区是连续重污染天气过程最主要的2类配置类型,后者是6级空气严重污染的主要控制形势;(4)连续重污染天气形成的气象条件是:廊坊市地面风向为西南风至偏西风或者为偏东风至东南风,风力≤2级;2—3月|△P3|≤3.0hPa,其余月|△P3|≤2.0hPa;相对湿度在40%-95%之间;日降水量G0.6mm,近地层有逆温层存在,平均高度900hPa以下,厚度≥10hPa,逆温层强度≥1℃;(5)当廊坊市地面处于低压场(倒槽)控制下,逆温层高度在925hPa以下、厚度320hPa及逆温层强度33℃,有利于严重污染天气的形成,若同时廊坊市地面风向为东北风至偏东风、风力为1级,相对湿度350%,则有利于高污染浓度持续日的形成和发展;(6)2014年2月11~15日河北省区域性空气重污染的演变状态及利用美国NOAA的Hysplit-4模式计算得到的空气质点的后向轨迹表明,燕山、太行山山脉的阻挡以及河北省和周边重污染区域分布导致的污染物区域输送是廊坊市连续重污染天气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重污染天气 环流配置特征 气象条件 高污染浓度 成因分析
下载PDF
黄东海悬浮泥沙输运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庞重光 杨扬 刘志亮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30,共7页
选取典型的水色遥感反演得到的悬浮泥沙浓度资料,并配合同期海表面温度遥感资料,对特定年份黄东海冬季悬浮泥沙的平面分布及其动力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黄东海冬季悬浮泥沙的平面分布主要是由本海域的环流结构所决定的结论;同时利用悬... 选取典型的水色遥感反演得到的悬浮泥沙浓度资料,并配合同期海表面温度遥感资料,对特定年份黄东海冬季悬浮泥沙的平面分布及其动力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黄东海冬季悬浮泥沙的平面分布主要是由本海域的环流结构所决定的结论;同时利用悬浮泥沙浓度和海表面温度的相关性得出了东中国海冬季清晰的环流结构,并给出了各主要环流分量的悬浮泥沙浓度特征值和温度特征值。利用1998-2002年表层悬浮泥沙浓度的月平均资料,结合卫星风场资料,研究了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悬浮泥沙浓度与局地风速在季节尺度上的相关关系。得出在季节变化尺度上,悬浮泥沙浓度与风速的关系密切并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约1-2个月;悬浮泥沙浓度季节内变化与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东海 悬浮泥沙浓度 输运结构 环流配置 局地风速
下载PDF
渤海海峡至黄海北部低压顶部型海雾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寒 聂安祺 +3 位作者 吴曼丽 乔小湜 贺慧 肖光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8-163,182,共7页
选取2001年2月21-22日和2011年8月15-16日2次海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及物理量分布特征。利用地面观测实况和探空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物理量场,对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形成、持续和消散... 选取2001年2月21-22日和2011年8月15-16日2次海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及物理量分布特征。利用地面观测实况和探空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物理量场,对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形成、持续和消散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低压气旋的顶部或右前方盛行偏南风或西南风,偏南风或西南风带来的暖湿气流:(1)为海雾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2)容易在对流层低层形成逆温或等温的稳定层结;(3)在低层形成暖平流。稳定的大气层结,较好的水汽条件,配合较弱的垂直运动,有利于海雾的形成和持续。当低压气旋顶部的偏南风不断增大到一定程度(风速>10 m/s),容易破坏海雾发生区上空的稳定层结,温度平流增大,加速湿空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输送和扩散,不利于海雾的维持。当低压气旋过境后,低压气旋后部的偏北风带来的冷空气容易形成冷平流,有利于海雾的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空环流配置 大气稳定度 风场条件 水汽条件 温度平流 垂直运动
原文传递
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异常的前期海温信号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娟 晏红明 周建琴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1-409,共9页
采用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Had ISST海温数据以及中国东亚季风区的实测降水资料,探讨前期冬季海温与东亚夏季风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海温变化存在2个关键区,分别位于南印度洋中部和北太平洋东部,关键区的海温... 采用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Had ISST海温数据以及中国东亚季风区的实测降水资料,探讨前期冬季海温与东亚夏季风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海温变化存在2个关键区,分别位于南印度洋中部和北太平洋东部,关键区的海温与东亚季风区的降水在长江中游有显著正相关,与东亚夏季风指数有显著负相关。基于此,定义了印-太海温指数。强海温指数年的南亚高压、索马里越赤道气流、西太平洋副高偏强,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北进,中国大部降水偏多;弱海温指数年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分析 印太海温指数 东亚夏季风 降水异常分布型 高低空环流配置
下载PDF
雅安区域性暖区暴雨特征及其概念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3
作者 闵涛 吴亚平 +2 位作者 吴筱 高文亮 周学云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9年第3期38-42,共5页
利用1990—2017年MICAPS资料、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雅安区域性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区域性暖区暴雨发生前(08时或20时)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和物理量判别指标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雅安区域性暖区暴雨潜势预... 利用1990—2017年MICAPS资料、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雅安区域性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区域性暖区暴雨发生前(08时或20时)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和物理量判别指标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雅安区域性暖区暴雨潜势预报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暖区暴雨在雅安中部出现最多,从中部向南向北递减。暖区暴雨的年际变化呈波状态势,主要出现在7、8月份,小时雨强大于20mm的高发时段为22时—次日02时。(2)通过高低空环流配置,建立两类概念模型:副高偏西型的低层东南风气流型和副高偏东型的低层气旋式扰动型。(3)副高偏西型的低层东南风气流型对低层的系统性动力抬升条件、暴雨发生前本地的水汽条件和热力不稳定条件要求较低,但对低层的水汽输送条件要求较高。副高偏东型的低层气旋式扰动型,则需注意在低层水汽通道未打开的的情况下,仍可发生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环流配置 概念模型 物理量判别指标
下载PDF
中亚低涡研究若干进展及问题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杨莲梅 张云惠 秦贺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5年第5期1-8,共8页
中亚低涡是造成新疆暴雨、短时强降水、冰雹、持续低温的重要影响系统之一。本文从中亚低涡定义、时空分布特征、生命史、活动规律及其对新疆极端天气的影响,以及低涡环流配置、相应水汽输送、三维动热力结构、长维持的物理成因等方面... 中亚低涡是造成新疆暴雨、短时强降水、冰雹、持续低温的重要影响系统之一。本文从中亚低涡定义、时空分布特征、生命史、活动规律及其对新疆极端天气的影响,以及低涡环流配置、相应水汽输送、三维动热力结构、长维持的物理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中亚低涡研究待解决的问题:中亚低涡背景下中尺度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强对流天气物理模型和中尺度分析诊断量,中亚低涡造成强对流天气的关键影响因子和预报预警指标。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推进中亚天气学、短期短时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活动规律 环流配置 能量传播 中尺度系统
下载PDF
2015年春季湖南两次混合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唐佳 姚蓉 +2 位作者 王晓雷 唐明晖 周长青 《干旱气象》 2017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5年春季湖南2次混合对流天气的环流配置、环境条件、雷达回波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月3日强对流过程("4·3"过程)属于暖平流强迫类,4月19日强对...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5年春季湖南2次混合对流天气的环流配置、环境条件、雷达回波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月3日强对流过程("4·3"过程)属于暖平流强迫类,4月19日强对流过程("4·19"过程)属于斜压锋生类。"上干下湿"的温湿层结、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明显的下沉有效位能、中等以上热力不稳定层结及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为2次混合对流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热、动力不稳定条件。不同之处,"4·19"过程的热力不稳定条件比"4·3"过程强,但动力不稳定条件比"4·3"过程弱。雷达产品显示,"4·3"过程的冰雹主要由超级单体风暴所致,雷暴大风由线状对流风暴引起,积层混合性降水回波所产生的"列车效应"导致湘东北极端暴雨发生;"4·19"过程受超级单体风暴影响产生冰雹、雷暴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环流配置 热力不稳定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2018年12月贵阳机场一次冰冻雨雪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浩 张亚男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2年第2期180-188,共9页
本文利用贵阳机场地面观测资料、ECMWF ERA5再分析数据等,分析了2018年12月28~30日贵阳机场冻雨和降雪期间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发生与500 hPa中高纬阻塞高压、低纬地区南支槽和副热带锋区急流、低层西南低空急流... 本文利用贵阳机场地面观测资料、ECMWF ERA5再分析数据等,分析了2018年12月28~30日贵阳机场冻雨和降雪期间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发生与500 hPa中高纬阻塞高压、低纬地区南支槽和副热带锋区急流、低层西南低空急流等系统的相互配合有关;温度在800 hPa~700 hPa存在逆温层,逆温层温度是否大于0℃是决定降水相态的关键条件之一;冻雨期间水汽的辐合中心集中在中低层,而降雪期间高湿区向上发展的高度远高于冻雨;冻雨与降雪发生时近地面均表现为冷空气的下沉运动,降雪发生时的上升运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降雪 环流配置 物理量场
下载PDF
2009年6月5日灌南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17
作者 徐园园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年第B09期166-169,共4页
利用各种常规(探空)和非常规(自动站)资料对2009年6月5日灌南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冷平流和850hPa暖平流增强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地面冷锋和700hPa切变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强对流天气发生... 利用各种常规(探空)和非常规(自动站)资料对2009年6月5日灌南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冷平流和850hPa暖平流增强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地面冷锋和700hPa切变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强对流天气发生在700hPa(前倾)槽和地面锋线之间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环流配置 物理量场
下载PDF
2021年内蒙古高温天气统计及可预警情况分析
18
作者 李一平 刘亚娇 李林惠 《内蒙古气象》 2022年第4期3-8,共6页
文章详细分析2021年内蒙古119个国家站逐小时自动观测资料中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0℃的高温情况以及对应的温压场,同时针对可发布预警信号情况做了分析。得出:全年出现≥35.0℃高温天气的有59个国家站,共出现348次,站点主要分布在中部... 文章详细分析2021年内蒙古119个国家站逐小时自动观测资料中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0℃的高温情况以及对应的温压场,同时针对可发布预警信号情况做了分析。得出:全年出现≥35.0℃高温天气的有59个国家站,共出现348次,站点主要分布在中部偏西及以西地区;与常年相比西部地区的高温明显偏多,尤其鄂尔多斯市,而东部地区的高温明显偏少;5—9月均有高温天气发生,7月最多,且异常集中,为281次,占比81%;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8时,呈单峰型,17时最多;全年有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集中在西部地区;全年有10个站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气候事件15次,其中乌海市单站就有4次;有3站持续高温日超过10日,均出现在7月,其中吉兰泰持续高温19日;高温发生时,500 hPa受高压(脊)控制,850hPa处于暖区,地面处于低压区。分析满足高温预警信号的条件,发现满足区域发布条件的日期极少,站点满足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标准的46次,橙色预警信号的107次,红色预警信号的18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环流配置 持续高温日 高温预警信号
下载PDF
渤海小高压的形成机制分析
19
作者 侯淑梅 孙忠欣 张承旺 《山东气象》 2007年第4期10-13,共4页
对2006年7月3日一次典型的渤海小高压与切变线相互作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渤海小高压的形成机制。渤海小高压是由于渤海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它与南北支系统的相互作用、中低纬切变线的位置、日本海低涡中横槽的位置密切... 对2006年7月3日一次典型的渤海小高压与切变线相互作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渤海小高压的形成机制。渤海小高压是由于渤海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它与南北支系统的相互作用、中低纬切变线的位置、日本海低涡中横槽的位置密切相关。渤海小高压的形成与其高低空的动力、热力条件关系密切,当华北到渤海地区没有明显的低空辐合和高空辐散,并受明显的干区、正的沙氏指数区、能量低值区控制时,容易形成渤海小高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小高压 形成机制 切变线 日本海低涡 环流配置
下载PDF
2020年内蒙古高温天气统计及可预警情况分析
20
作者 李一平 刘亚娇 +1 位作者 赵斐 任晓萌 《内蒙古气象》 2021年第5期3-8,共6页
文章详细分析2020年内蒙古119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自动观测中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0℃的高温天气以及对应的温压场,同时针对可发布高温预警信号情况做了分析。得出:全年出现≥35.0℃高温天气的有81个国家气象站,共出现390次,站点主要分... 文章详细分析2020年内蒙古119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自动观测中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0℃的高温天气以及对应的温压场,同时针对可发布高温预警信号情况做了分析。得出:全年出现≥35.0℃高温天气的有81个国家气象站,共出现390次,站点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乌海市及通辽市中部等地;5—8月均有高温天气发生,7月最多;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7时,呈“单峰”型,16时最多;全年有2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1次全区性的高温天气;全年没有出现40.0℃以上的高温天气,也没有极端高温天气气候事件出现;高温发生时,500 hPa受高压(脊)控制,850 hPa处于暖区,地面处于低压区。分析满足发布高温预警信号的条件,发现满足区域发布条件的日期很少,但以旗县级发布的高温天气预警信号中,满足高温黄色预警信号的有12站、24次,满足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的有28站、78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大气环流配置 高温预警信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