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贞子炮制前后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转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学兰 宋梦晗 +4 位作者 姜秋 李慧芬 徐保鑫 栾茹乔 刁家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602-2604,共3页
目的:探讨女贞子蒸制过程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转化机制。方法:采用LC-TOF/MS法,通过对照品定位、质谱数据、文献参照,分析女贞子4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oleopolynuzhenide A、oleonuezhenide、女贞苷G13、女贞次苷)模拟清蒸品的化学成... 目的:探讨女贞子蒸制过程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转化机制。方法:采用LC-TOF/MS法,通过对照品定位、质谱数据、文献参照,分析女贞子4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oleopolynuzhenide A、oleonuezhenide、女贞苷G13、女贞次苷)模拟清蒸品的化学成分。液相色谱采用Diamonsil C18柱(2.1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A(乙腈)-B(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0 nm;质谱使用Agilent 6230 LC-TOF/MS联用系统,Dual ESI离子源,在ESI/MS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4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模拟清蒸品中均检出了橄榄酸,oleonuezhenide模拟清蒸品中还检出了特女贞苷、红景天苷和特女贞苷异构体,女贞次苷模拟清蒸品中还检出了红景天苷和女贞次苷异构体。与oleonuezhenide模拟清蒸品成分比较,女贞苷G13模拟清蒸品的成分增加了女贞次苷和女贞次苷异构体,oleopolynuzhenide A模拟清蒸品的成分增加了oleonuezhenide、女贞苷G13、女贞次苷和女贞次苷异构体。结论:oleopolynuzhenide A、oleonuezhenide、女贞苷G13、女贞次苷性质不稳定,加水、加热可使其水解生成其次级苷和苷元。女贞子酒蒸后补肝肾作用增强与女贞子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在炮制过程中发生水解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贞子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转化机制 LC-TOF/MS
原文传递
不同海拔粗茎秦艽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晓灿 段宝忠 +2 位作者 罗丹丹 陶爱恩 李杨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粗茎秦艽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为粗茎秦艽人工种植及仿野生栽培基地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海拔粗茎秦艽中4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同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26批药材含量...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粗茎秦艽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为粗茎秦艽人工种植及仿野生栽培基地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海拔粗茎秦艽中4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同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26批药材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质量规定,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随海拔升高4种活性成分总含量呈钟状变化。结论:海拔2 700 m左右地区的粗茎秦艽药材质量较优,建议粗茎秦艽人工种植及仿野生栽培基地选择此海拔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茎秦艽 海拔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下载PDF
地黄环烯醚萜苷类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卫冰 杨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第24期130-133,共4页
对近年来地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整理,从该类成分的分类、含量测定、制备以及纯化工艺、指纹图谱、药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展开理清思路并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储备。
关键词 地黄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含量测定 纯化工艺 药理 指纹图谱
下载PDF
双波长-UPLC法同时测定胡黄连中4个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5
4
作者 鄂秀辉 张可佳 +1 位作者 陈玉 何毅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54-2260,共7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中药材胡黄连中环烯醚萜类成分胡黄连苷Ⅰ、Ⅱ、Ⅲ和Ⅳ含量的双波长-UPLC法。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柱温:28℃;流动相:乙腈-0.5%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4 mL&#...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中药材胡黄连中环烯醚萜类成分胡黄连苷Ⅰ、Ⅱ、Ⅲ和Ⅳ含量的双波长-UPLC法。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柱温:28℃;流动相:乙腈-0.5%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检测波长分别为275 nm(胡黄连苷Ⅰ和Ⅱ)、295 nm(胡黄连苷Ⅲ和Ⅳ)。结果:胡黄连苷Ⅰ、Ⅱ、Ⅲ和Ⅳ在质量浓度为4.44~88.72μg·mL^-1(r=1.000)、17.23~344.61μg·mL^-1(r=1.000)、1.97~39.35μg·mL^-1(r=1.000)、1.98~39.51μg·mL^-1(r=1.000)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相关,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4%、98.8%、96.5%、101.9%,RSD分别为1.0%、2.3%、1.1%、2.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胡黄连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黄连 胡黄连 胡黄连 胡黄连 胡黄连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含量测定 双波长-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秦艽不同加工品中有效成分含量与色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秀芬 冷晓红 +2 位作者 李静 陈海燕 郭鸿雁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976-980,共5页
采用直接阴干、自然晒干、发汗干燥、80℃鼓风干燥等4种不同干燥方法对秦艽进行加工处理,采用HPLC法对秦艽中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秦艽质量的影响;采用L~*、a~*、b~*颜色特征参数描述"发汗"前... 采用直接阴干、自然晒干、发汗干燥、80℃鼓风干燥等4种不同干燥方法对秦艽进行加工处理,采用HPLC法对秦艽中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秦艽质量的影响;采用L~*、a~*、b~*颜色特征参数描述"发汗"前后秦艽颜色,并对秦艽色度变化与成分含量变化进行考察。研究表明,不同加工方法的秦艽药材中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发汗"与"未发汗"秦艽色度与成分含量存在相关性。通过探讨不同加工方法对秦艽药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并对"发汗"前后秦艽的颜色变化进行数值描述,探讨秦艽色度变化与成分含量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艽 加工方法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色度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黄秦艽治疗炎症性肠病作用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何彩静 秦德新 +3 位作者 梁帅 刘师佺 李竣 黄先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26,共8页
通过中药网络药理学,预测及筛选黄秦艽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和细胞实验验证了黄秦艽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潜在靶点.结果从黄秦艽中获得14个活性成分,成分对应的潜在靶点共有278个,获得IBD疾病靶点1445个,交集后获得8... 通过中药网络药理学,预测及筛选黄秦艽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和细胞实验验证了黄秦艽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潜在靶点.结果从黄秦艽中获得14个活性成分,成分对应的潜在靶点共有278个,获得IBD疾病靶点1445个,交集后获得85个靶点,核心靶点42个,涉及32条主要生物过程,KEGG富集筛选出36条主要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秦艽两种成分与MMP2、PIK3CA具有较好的结合性.细胞实验结果显示,黄秦艽水提物(WVBF)可以显著改善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秦艽 黄酮成分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炎症性肠病(IBD)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RP-HPLC法同时测定茵陈蒿汤中14个成分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韵 赵亮 +1 位作者 柴逸峰 朱臻宇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3-401,共9页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中滨蒿内酯、儿茶素、绿原酸、东莨菪内酯、金丝桃苷、秦皮乙素、京尼平苷、槲皮素、京尼平、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方法:采用Eclipse...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中滨蒿内酯、儿茶素、绿原酸、东莨菪内酯、金丝桃苷、秦皮乙素、京尼平苷、槲皮素、京尼平、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方法:采用Eclipse Plus 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10 nm(儿茶素、绿原酸、秦皮乙素、京尼平、东莨菪内酯、滨蒿内酯、槲皮素)、238 nm(京尼平苷、金丝桃苷)、254 nm(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进样量25μL。结果:14个成分可实现完全分离,在一定的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精密度(RSD≤2.0%)、稳定性(RSD≤1.9%)和重复性(RSD≤1.8%)良好,平均回收率(n=6)在94.4%~98.0%范围内,RSD在0.86%~2.8%范围内。3批茵陈蒿汤中滨蒿内酯、儿茶素、绿原酸、东莨菪内酯、金丝桃苷、秦皮乙素、京尼平苷、槲皮素、京尼平、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14个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0.136~0.168、0.080~0.104、0.403~0.470、0.008~0.009、0.061~0.068、0.020~0.027、0.269~0.306、0.036~0.048、0.005~0.006、0.122~0.164、0.037~0.044、0.030~0.037、0.011~0.014、0.007~0.010 mg·g^(-1)。结论:该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可用于茵陈蒿汤中14个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蒿汤 茵陈 大黄 栀子 香豆素成分 有机酸成分 黄酮成分 黄酮成分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蒽醌成分 中成药多组分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UPLC/Q-TOF-MS analysis of iridoid glycosides and metabolites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aederia scandens extracts 被引量:4
8
作者 WANG Dong-Mei XU Yi-Fei +2 位作者 CHEN Zhu HUANG Lin-Fang CHEN Shi-Lin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15-221,共7页
A rapid and validated UPLC-MS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absorbed components of Paederia scandens(Lour.) Merrill(P.scandens) in rat plasma.The bioactive constituents in plasma samples from rats adminis... A rapid and validated UPLC-MS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absorbed components of Paederia scandens(Lour.) Merrill(P.scandens) in rat plasma.The bioactive constituents in plasma samples from rats administrated orally with P.scandens extract were analyzed by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Four prototyp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in rat serum as potential bioactive components of P.scandens by comparing their retention times and mass spectrometry data or by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and retrieving the reference literatures.Glucuronidation after deglycosylation was the major metabolic pathway for the iridoid glycosides in P.scandens.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thods had high sensitivity and resolution and were suitable for identifying the bioactive constituents in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scandens.providing helpful chemical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pharmacological and mechanistic researched on the P.scand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ederia scandens Serum containing drug Iridoid glycosides UPLC/Q-TOF-MS Absorbed componen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