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7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1
作者 商志晓 王友琛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7,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需要辨析理清现代转型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遵循、何以推进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必要性源自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源自文化的承续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其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需要辨析理清现代转型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遵循、何以推进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必要性源自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源自文化的承续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其可能性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趋向与自身特征,在于当代社会为之提供的引领条件与方法支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原则要求和大政方针,遵循现代转型的基本规范和践行要领;必须沿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路径去推进,融入到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去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现代转型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中国画现代转型中的审美视域论
2
作者 贾峰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4,共7页
20世纪以来,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中国画艺术应该具有怎样的审美视域问题,总会周期性地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美术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造旧国画”,从改革开放后的“形式美讨论”到“实验水墨”探索,再到进入新... 20世纪以来,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中国画艺术应该具有怎样的审美视域问题,总会周期性地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美术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造旧国画”,从改革开放后的“形式美讨论”到“实验水墨”探索,再到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画“民族性”身份谱系的再确认、“当代性”审美意识的再转换、“世界性”语言特征的再建构。在百余年的审美视域探索与转变中,中国画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的历史转折,逐步形成了兼具民族性、当代性与世界性的审美视域,产生了一大批能够阐释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艺术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现代转型 审美视域 文化自觉
原文传递
宗旨、体制与革命:高等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美术现代转型的三重维度
3
作者 张勇 朱亮亮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87,共5页
近现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功能转变、体制确立以及“美术革命”和“革命美术”思潮的推动,中国传统美术实现了现代转型。本文从传统美术功能的现代转变、传统美术的学科化发展以及传统美术教学方法的现代革新三方面切入,揭示... 近现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功能转变、体制确立以及“美术革命”和“革命美术”思潮的推动,中国传统美术实现了现代转型。本文从传统美术功能的现代转变、传统美术的学科化发展以及传统美术教学方法的现代革新三方面切入,揭示二者之间存在的三重维度影响和促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高等美术教育 中国传统美术 现代转型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武术现代转型的实践向度
4
作者 余洋 温搏 高圣灏 《武术研究》 2024年第5期55-59,共5页
文章运用构建理论框架并分析实际案例,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促进传统武术现代转型中的作用,展示了科技创新如何赋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尤其是虚拟现实、大数据、社交媒体等媒介,成为推动传统武术... 文章运用构建理论框架并分析实际案例,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促进传统武术现代转型中的作用,展示了科技创新如何赋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尤其是虚拟现实、大数据、社交媒体等媒介,成为推动传统武术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发现,数字化技术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与学习体验,拓宽了文化传播渠道,但也面临着维持传统文化精髓、技术接受度及文化适应性等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策略,如,深化技术与武术教学的融合,提升人员技术能力,维护文化核心,制定行业标准及加强国际交流。指出,恰当借用新质生产力,结合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可有效促进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与全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传统武术 现代转型 虚拟现实 大数据 社交媒体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武术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
5
作者 余洋 温搏 高圣灏 《武术研究》 2024年第4期33-37,共5页
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进步的背景下,传统武术面临挑战与机遇。聚焦于现代技术手段,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质生产力”,探索它们如何促进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技术驱动的创新逻辑、市场需求的响应,以及... 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进步的背景下,传统武术面临挑战与机遇。聚焦于现代技术手段,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质生产力”,探索它们如何促进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技术驱动的创新逻辑、市场需求的响应,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揭示这些技术如何帮助传统武术在形式上实现现代化,并扩大其全球文化影响力。研究不仅为武术教育者和实践者提供实践指导,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促进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新质生产力 现代转型 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文化传承
下载PDF
古典与现代:传统表演艺术的现代转型与衍生
6
作者 吕德鑫 陈阳 《炫动漫》 2024年第7期0296-0298,共3页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我们过去的反思,也是对我们未来的设想,近年来,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表演艺术面临着严峻的存续挑战。针对传统表演艺术的现代转型与衍生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我...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我们过去的反思,也是对我们未来的设想,近年来,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表演艺术面临着严峻的存续挑战。针对传统表演艺术的现代转型与衍生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戏曲如京剧、粤剧等的现代转型与衍生现象,运用文化研究方法,来阐述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路径和转型模式。研究发现,并非所有传统的元素都能适应现代的发展,也并非所有的现代元素都适合被纳入传统中,古典与现代的关系需要在尊重传统基础上寻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路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转型路径主要涉及内容创新、传播手段变革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等方面。更具体的说,这包括创新主题,引入现代技术,突破传统表现形式等等。论文以此提出,传统精神的保持与现代文化的吸纳,是传统表演艺术走向现代的必需,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操作路径,对于传统表演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表演艺术 现代转型 元素适应性 内容创新 传统精神与现代文化
下载PDF
荀子哲学的元哲学标准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转型的一种路径
7
作者 张伟特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如何评价一个哲学理论建构的质量是一个元哲学难题,也是所有哲学传统(不限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面临的考验。借鉴元数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元理论评价标准探索,可以给出一个针对哲学理论建构质量之评价的元哲学标准方案(包含2大... 如何评价一个哲学理论建构的质量是一个元哲学难题,也是所有哲学传统(不限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面临的考验。借鉴元数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元理论评价标准探索,可以给出一个针对哲学理论建构质量之评价的元哲学标准方案(包含2大类10个指标)。在此基础上,可以逻辑重构的方式重新表述荀子的哲学理论建构,并对它作元哲学评价分析。诊断和透视结果显示,荀子哲学理论的内部融贯性较差,而且形而上学和实践论两部分互为特设性假设导致统一性较差。在理论建构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中国传统哲学转型的一种“元现代化”思路:在具有普遍学理依据的元哲学评价标准引导下,安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独特的问题意识、方法风格、世界观选择、不可通约性的遗产,发展出具有普遍学理境界且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哲学标准 荀子 中国传统哲学 现代转型
下载PDF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动力、机制及路径 被引量:4
8
作者 左玉河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2,共5页
中华文明走上现代之路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嘉道以后兴起的经世思潮的内在推动,另一方面则来自鸦片战后西学东渐之持续推助。尽管中国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现代文明构建的核心准则,但长期以来未能处理好民主科学... 中华文明走上现代之路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嘉道以后兴起的经世思潮的内在推动,另一方面则来自鸦片战后西学东渐之持续推助。尽管中国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现代文明构建的核心准则,但长期以来未能处理好民主科学的内容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或偏于欧化甚至极端主张全盘西化,或趋于文化保守甚至主张文化复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将所要创建的中华现代新文明,定位为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而具有深厚民族根基和民族特色的现代新文明,找到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新目标和新路径,开辟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新文明形态的广阔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现代转型 西学东渐 冲突与融合
下载PDF
“官民共治”及其现代转型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庆智 《学海》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83,共20页
“官民共治”是关于传统至现代政治治理关系的一个概括。以权力合法性来源为判断标准,传统“官民共治”属于人治类型,现代“官民共治”属于法治类型,前者属于“人治-吏治”模式,关键在于“用人”和“治术”,集中于政绩中心主义的政治合... “官民共治”是关于传统至现代政治治理关系的一个概括。以权力合法性来源为判断标准,传统“官民共治”属于人治类型,现代“官民共治”属于法治类型,前者属于“人治-吏治”模式,关键在于“用人”和“治术”,集中于政绩中心主义的政治合法性追求上;后者属于“法治-自治”模式,关键在于“尊法”和行宪,集中于公共福祉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上。辨明传统与现代的“官民共治”的类型和模式,可以从制度文化变迁和制度转型的逻辑上,来理解和解释当下政治治理关系,并能够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官民共治”做出重新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民共治” 人治 法治 权力合法性 现代转型
下载PDF
传统的现代面相:青苗会传统社会功能的现代转型讨论
10
作者 陈婷 文忠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22-128,共7页
青苗会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以加强田间管理、保护庄稼为主要目的,主持相关仪式,举办乡村活动,协调村落内外关系。在其传统社会功能逐渐弱化的当下社会,传统青苗会的保护与生存,必须要积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主动完成现代转型。最可行的... 青苗会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以加强田间管理、保护庄稼为主要目的,主持相关仪式,举办乡村活动,协调村落内外关系。在其传统社会功能逐渐弱化的当下社会,传统青苗会的保护与生存,必须要积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主动完成现代转型。最可行的保护形式就是保护“文化生态”的完整。“文化生态”势必发生改变的背景下,在改善民生、保证民众享有现代化权利基础上,激励保留传统。青苗会适应时代,积极与新时代相融,与民众、村落发展相契合才是根本。探索新的策略,吸引民众主动融入青苗会,激发、强化与民众民俗生活的关联性,再次将根扎入民间生活。这样,青苗会在乡土社会长期以来树立的社区权威会重新焕发生机,会在强化社区认同、传承民族文化、整合乡村社会秩序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苗会 传统社会功能 现代转型
下载PDF
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在现代转型时突出的创新性
11
作者 栾梅健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7-204,共8页
在晚清到民初期间,直接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特点的传统文人群体,在社会转型的大变动面前,没有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而是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体现出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他们响应小说界革命的号召,积极创作白话小说... 在晚清到民初期间,直接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特点的传统文人群体,在社会转型的大变动面前,没有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而是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体现出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他们响应小说界革命的号召,积极创作白话小说,为现代文学的语言革新努力探求;在小说形态方面,消减传统说书人的叙述套路,尝试现代小说的结构技巧,增加心理刻画与风景描写;抛弃旧小说中忠孝节义的内容,表现人生、爱国爱民,显示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他们温柔敦厚、含蓄内敛,在突出的创新性中还表现出和平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性特征 清末民初 传统小说 现代转型
下载PDF
现代转型背景下的党晴梵书法史研究考察
12
作者 杨晓萍 《唐都学刊》 2023年第6期73-80,共8页
在现代转型大潮中,党晴梵的书法史研究虽然保留了旧学的传统,但也在张怀瓘、康有为等书法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偏重文物的撰述模式,以理论认知为指导,形成与偏重文字记录的书法史研究的不同特点,并与现代西方艺术史的研究有相近趋向。又... 在现代转型大潮中,党晴梵的书法史研究虽然保留了旧学的传统,但也在张怀瓘、康有为等书法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偏重文物的撰述模式,以理论认知为指导,形成与偏重文字记录的书法史研究的不同特点,并与现代西方艺术史的研究有相近趋向。又因综合金石与墨迹文物,辅之以实践探索,而较之有相近撰述模式的张宗祥、顾鼎梅的书法史研究更为全面、客观、精审,并以对形式意味、碑帖融合新发展的思考,而达至民国书法史论认识的最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晴梵 书法史研究 现代转型
下载PDF
共同体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13
作者 闾春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56-159,163,共5页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往往呈现出协同育人能力的钝化、教育中知识与现实的背离、主客体关系的对立、学科之间德育与智育的分割等问题,在共同体视角下,通过培养互动共生的共同体意识,满足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需要,推动多元...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往往呈现出协同育人能力的钝化、教育中知识与现实的背离、主客体关系的对立、学科之间德育与智育的分割等问题,在共同体视角下,通过培养互动共生的共同体意识,满足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需要,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交融互渗,破解碎片化和非整体性的危机,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转型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
14
作者 郭强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11,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实践理解为人的对象性活动,在思维方式上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赋予实践以社会变革意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实践理解为人的对象性活动,在思维方式上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赋予实践以社会变革意蕴,明确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发展方向;把实践视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推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确立了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 现代转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下载PDF
女性与清末民初刺绣的现代转型
15
作者 刘秋兰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35-39,共5页
清末民初刺绣的现代转型是在实业救国和兴女学的思潮下发生的。文章针对女性与刺绣现代转型的关系,采用话语分析方法,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女学章程、女子教科书、尺牍等史料和报刊杂志等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清末民初刺绣现代转型的动... 清末民初刺绣的现代转型是在实业救国和兴女学的思潮下发生的。文章针对女性与刺绣现代转型的关系,采用话语分析方法,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女学章程、女子教科书、尺牍等史料和报刊杂志等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清末民初刺绣现代转型的动因、公共领域的刺绣话语实践以及女性在此转型过程中的性别角色。文章指出刺绣的现代转型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其内在理路,官方和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对女性性别角色持不同期待。以沈寿等为代表的新绣家从家庭走向社会,超越了贤妻良母的家庭角色,转而以国民教师和美术家的社会角色为女性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绣 现代转型 女子教育 性别角色
下载PDF
中华剑艺与欧洲击剑、日本剑道的现代转型史对比研究
16
作者 冯香红 杨建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在国家层面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为使传统武术文化的优秀代表剑文化焕发生机,文章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法,剖析了中华剑艺、欧洲击剑、日本剑道的现代转型史。结论如下:(1)伴随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欧... 在国家层面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为使传统武术文化的优秀代表剑文化焕发生机,文章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法,剖析了中华剑艺、欧洲击剑、日本剑道的现代转型史。结论如下:(1)伴随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欧洲的击剑于18世纪末率先拉开了以文明化、竞技化、运动游戏化为标志的现代转型,由之前“拔剑相向,一剑定生死”的决斗发展成为“谁能刺到对方、劈到对方,而又不伤害对方”的运动游戏,从而跨入了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而得到了世界性传播;(2)日本的刀剑技术于19世纪末也拉开了现代转型的序幕,并于20世纪前期完成了“由术至道”的跨越,还被统一命名为“剑道”,这种转型除了实现了文明化、运动游戏化之外,还更进一步提升为一种精神修炼的方法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途径;(3)中国的剑术技艺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也进行了现代转型的尝试,虽然当时几经实验而基本成型,但因种种原因而被迫中断,而且后来又被长期搁置,至今仍湮没无闻,不仅如此,而且其历史上固有的“击剑”“剑道”等称谓也因长期废弃不用而被外来文化抢占;(4)新时代中华剑艺要重获生机,一方面,应续接历史遗留的尚未完成的现代转型之路,另一方面,应着力突出其独有的中华文化特色,为民族复兴的伟业贡献应有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剑艺 欧洲击剑 日本剑道 现代转型
下载PDF
鲁迅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
17
作者 张云龙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43-53,164,共12页
鲁迅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中起到了独特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借鉴西方近现代进步的美术思想,开放包容,为我所用。他积极参与美术革命,强调进步的美术家要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要有“天马行空似的”创造精神,要“为社会而... 鲁迅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中起到了独特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借鉴西方近现代进步的美术思想,开放包容,为我所用。他积极参与美术革命,强调进步的美术家要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要有“天马行空似的”创造精神,要“为社会而艺术”。他大力提倡、扶持新兴木刻、连环画和漫画创作,使之成为中国现代美术转型期的代表性画种。他主张改造传统,适应时代。他批评写意山水“竞尚高简,变成空虚”,提倡汉唐气魄。他搜集、辑印汉画像石拓片和中国传统木刻,主张在木刻、连环画和漫画创作中多采用传统手法。他从对陶元庆、司徒乔和中外现代版画的深刻评论中,提出了“新的形”、“新的色”、时代性、“民族性”等一系列新思想,他崇尚“倔强的魂灵”、崇尚“战斗”精神和力之美,对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国美术 现代转型 木刻 版画 连环画
下载PDF
半正式治理的现代转型——以宁海“老娘舅人民调解中心”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德文 吴欢欢 徐裕如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在社会转型期,半正式治理仍能发挥积极作用,并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而实现了现代转型。宁海“老娘舅人民调解中心”的案例提供了一个分析范本。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地方社会矛盾凸显,地方政府通过吸纳“老娘舅”,既回应了国家治理法... 在社会转型期,半正式治理仍能发挥积极作用,并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而实现了现代转型。宁海“老娘舅人民调解中心”的案例提供了一个分析范本。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地方社会矛盾凸显,地方政府通过吸纳“老娘舅”,既回应了国家治理法治化建设要求,又有效解决了地方社会转型的内生需求。半正式治理发挥作用,主要是双向动员和重置社会机制的结果。老娘舅案例既昭示着启用地方资源的本土化转型路径,也呈现了国家和社会相互融合的积极面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半正式治理现代转型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转型 半正式治理 人民调解 国家治理现代
下载PDF
晚清演剧形态的西化倾向与大众审美观念的现代转型
19
作者 李子轶 《剧影月报》 2023年第2期26-28,共3页
甲午战败后,随着中国从“天朝上国”的历史优越感中彻底惊醒,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中国传统戏剧对所谓新形式的召唤以及随之进行的变革发展,也受到了来自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外来戏剧信息的传入,打破了传统戏曲封闭自足... 甲午战败后,随着中国从“天朝上国”的历史优越感中彻底惊醒,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中国传统戏剧对所谓新形式的召唤以及随之进行的变革发展,也受到了来自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外来戏剧信息的传入,打破了传统戏曲封闭自足的发展空间,也加速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戏曲改良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改良运动 中国传统戏剧 西方强势文化 演剧形态 天朝上国 传统戏曲 优越感 现代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