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班氏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培义 尹舜 +11 位作者 高长兰 盛琦 赵中平 李登俊 曹新春 刘伦华 万功群 刘波 公茂庆 刘新 张佃波 王洪法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7年第1期11-15,共5页
在鲁南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郯城县胜利乡花园村,于基本消灭后第5年(1984)开始,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纵向观察10年,微丝蚴率由观察前的0.56%降至0.12%,观察前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其中有8例陆续自... 在鲁南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郯城县胜利乡花园村,于基本消灭后第5年(1984)开始,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纵向观察10年,微丝蚴率由观察前的0.56%降至0.12%,观察前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其中有8例陆续自然转阴。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第10年检测血中IgG4抗体转阴率为88.89%。蚊媒自然感染率1984~1986年分别为0.21%、0.19%和0.06%,第10年(1993年)未再发现蚊媒幼丝虫。年传播潜势由3.47降到0。结果表明,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下,蚊媒密度以人饵诱捕法调查不用蚊帐人群叮人率为24.1~52.5只/人·夜,使用蚊帐人群叮人率为13.5~21只/人·夜,居民微丝蚴率为0.56%及残存微丝蚴血症者60μl血微丝蚴平均密度为6.6~20.7条的情况下,班氏丝虫病处于传播阈值以下,居民微丝蚴率逐步降低,趋于终止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虫病 传播阈值 班氏丝虫病 低密度 微丝蚴血症
下载PDF
班氏丝虫病人诊断用抗原—牛丝虫抗原的分析和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徐礼周 叶萍 钟志萍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54-355,共2页
丝虫每一虫体生活之间和不同虫种之间,均存在交叉抗原(亦称共同抗原),由于人丝虫等来源少,故可以利用容易获得的某些动物丝虫来大量制备人和动物丝虫病诊断抗原,这将有利于开展大面积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主要材料来源 (一)牛腹腔指状... 丝虫每一虫体生活之间和不同虫种之间,均存在交叉抗原(亦称共同抗原),由于人丝虫等来源少,故可以利用容易获得的某些动物丝虫来大量制备人和动物丝虫病诊断抗原,这将有利于开展大面积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主要材料来源 (一)牛腹腔指状丝虫(Setaria diqitata简称SD),虫体大都取自黄牛腹腔内。 (二)牛腹腔唇乳突丝虫(Setaria labiato papillosa简称SL),虫体大都取自水牛 腹腔内。 (三)二种腹腔丝虫的初级抗原制备:取较新鲜冻存的虫体,经研磨、冻融、高速 离心制成,存-20℃备用。 (四)牛丝虫G抗原:系上述SL虫的初级抗原经Sephadex G-200层析柱后的提纯 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牛丝虫 抗原
下载PDF
山东省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传播潜势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培义 王利磊 +6 位作者 赵长磊 尹克霞 陈锡欣 刘新 万功群 缪峰 付兆义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5年第8期1613-1616,共4页
目的探讨山东省班氏丝虫病达到基本消灭后期其传播流行的潜势。方法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进行10年病原、蚊媒和血清学纵向研究。结果班氏丝虫病微丝蚴(mf)率由1980年基本消灭第1年的0.31%,降至第10年的0.01%;蚊媒自然感染率在第1年... 目的探讨山东省班氏丝虫病达到基本消灭后期其传播流行的潜势。方法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进行10年病原、蚊媒和血清学纵向研究。结果班氏丝虫病微丝蚴(mf)率由1980年基本消灭第1年的0.31%,降至第10年的0.01%;蚊媒自然感染率在第1年的0.15%,到第9~10年时均降至0;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由第7年6.85%下降至第10年的1.56%。结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当监测点mf率在0.17%~1.15%,残存mf血症者mf密度为1~50条/120μl时,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班氏丝虫病传播趋于阻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传播潜势 微丝蚴血症 淡色库蚊 蚊媒幼丝虫 抗体
下载PDF
全血型ICT卡在评价班氏丝虫病远期防治效果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善青 李善文 +2 位作者 孙德建 林绍雄 张金正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9年第3期235-235,共1页
关键词 ICT卡 班氏丝虫病 防治 应用
下载PDF
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的远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欧作炎 黄大康 +5 位作者 叶建洲 黄新华 李世富 黄少玉 孙少康 骆雄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2年第1期6-8,共3页
1974~1977年,广东省阳山县犁头镇以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15.08%,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为9.33%,经4年4次查治后,微丝蚴率降为0.45%,未发现致倦库蚊自然感染。防治后12年,分层抽样进行远期效果观察,血检5711人... 1974~1977年,广东省阳山县犁头镇以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15.08%,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为9.33%,经4年4次查治后,微丝蚴率降为0.45%,未发现致倦库蚊自然感染。防治后12年,分层抽样进行远期效果观察,血检5711人,解剖致倦库蚊672只,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蚊媒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防治
下载PDF
河南省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蔺西萌 许汴利 +9 位作者 孙家振 赵庆法 黄倩 郑学修 张玉林 李建旭 杨二岭 史宗俊 袁以真 施恒华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6年第2期63-65,共3页
1982-1995年,在河南省确山县赵庄等3个村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采取普服0.3%-0.4%的海群生药盐4-6个月和微丝蚴血症者加服海群生4.2g7日双疗程防治措施后,终止防治措施,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的纵向观察.结... 1982-1995年,在河南省确山县赵庄等3个村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采取普服0.3%-0.4%的海群生药盐4-6个月和微丝蚴血症者加服海群生4.2g7日双疗程防治措施后,终止防治措施,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的纵向观察.结果表明,有效地控制微丝蚴血症者,使微丝蚴率降到1%左右、微丝蚴密度降到5条以下/60μl,在10年以内,可以阻断班氏丝虫病的传播,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虫病 班氏丝虫病 阻断 监测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7
作者 刘益民 马智超 +5 位作者 钟璋平 张小岚 叶少辉 邱定海 蓝燕 汤凌全 《现代预防医学》 CAS 2004年第3期372-374,共3页
目的 :探索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 ,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 :全民普查 ,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 ;分析班氏丝虫生物学特点。结果 :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 ;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查治结合重点村全民服... 目的 :探索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 ,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 :全民普查 ,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 ;分析班氏丝虫生物学特点。结果 :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 ;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查治结合重点村全民服药、查治结合重点流行区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防治技术措施 ;建立监测系统 ,消灭残存传染源。 1998年 ,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区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 ,确认我区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 :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 ,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治疗 预防 流行病学 调查
下载PDF
应用牛腹腔唇乳突丝虫(Setaria labiatopapillosa)抗原的ELISA检测班氏丝虫病人
8
作者 徐礼周 冯子玲 +2 位作者 叶萍 钟志萍 周勇志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64-266,共3页
应用牛腹腔唇乳突丝虫(Setarialabiatopapillosa)提纯抗原(简称牛丝虫G抗原)和抗人IgG酶标记物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27例班氏丝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为95.59%;检测132例健康人血清的假... 应用牛腹腔唇乳突丝虫(Setarialabiatopapillosa)提纯抗原(简称牛丝虫G抗原)和抗人IgG酶标记物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27例班氏丝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为95.59%;检测132例健康人血清的假阳性率为2.27%,10例血吸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为0。应用牛丝虫G抗原和马来丝虫抗原同步检测50例班氏丝虫病人血清的阳性率,前者为98%,后者为86%,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认为,牛丝虫G抗原可以作为人丝虫病的异种抗原诊断试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唇乳突丝虫 抗原 ELISA 班氏丝虫病 人血清
下载PDF
深圳市宝安区班氏丝虫病控制措施及远期效果分析
9
作者 马智超 钟璋平 +9 位作者 刘益民 张小岚 叶少辉 邱定海 蓝燕 吴泰顺 汤凌全 陈伟武 余家 梁卓凡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586-589,共4页
目的通过控制措施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查治结合重点村全民服药,查治结合重点流行区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防治技术措施,达到消灭传染源。方法全民普查普治。结果1986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 目的通过控制措施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查治结合重点村全民服药,查治结合重点流行区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防治技术措施,达到消灭传染源。方法全民普查普治。结果1986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的标准,1998年经审评达到了消灭班氏丝虫病的标准。结论针对单一的病原控制措施,阻断传播途径,达到消灭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微丝蚴 发病率
下载PDF
广州市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10
作者 高雨藩 刘小宁 +2 位作者 冯月菊 任文锋 郭荣同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319-322,共4页
目的研究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全民普查,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分析班氏丝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特点,选用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的防治技术措施;建立监测系统,消灭残... 目的研究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全民普查,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分析班氏丝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特点,选用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的防治技术措施;建立监测系统,消灭残存传染源。结果确定了查治传染源策略,制定了针对病原的防治技术措施;1998年,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市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确认我市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单一针对病原采取反复查治的技术措施,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消灭班氏丝虫病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致倦库蚊 阻断丝虫病传播
下载PDF
用牛SL和SD抗原的PPA-ELISA检测人班氏丝虫病抗体的研究
11
作者 徐礼周 叶萍 钟志萍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132-136,共5页
牛唇乳突腹腔丝虫(Setaria labiatopapilosa,称S.L.)和牛指状腹腔线虫(setarta digi-tata,称S.D.)各自被制备的抗原,经酶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PA-ELISA),对福建丝虫病流行区已知不同感染度微丝蚴的46例班氏丝虫病人血... 牛唇乳突腹腔丝虫(Setaria labiatopapilosa,称S.L.)和牛指状腹腔线虫(setarta digi-tata,称S.D.)各自被制备的抗原,经酶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PA-ELISA),对福建丝虫病流行区已知不同感染度微丝蚴的46例班氏丝虫病人血清检测结果:S.L.抗原的阳性检出率为95%(23/24和44/46),S.D.抗原阳性检出率为88%(21/24),而且S.L.抗原的光密度值(OD值)较普遍高于S.D.抗原。对照组健康人血清和囊虫病人血清各8例均无交叉反应,其OD值均在阴性幅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PPA-ELISA检测 SD抗原 SL 抗原检测 微丝蚴 感染度 唇乳突 无交叉反应 酶标记
下载PDF
应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监测班氏丝虫病防治远期效果
12
作者 屠兴国 姚立农 +1 位作者 陈华良 朱文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17-317,共1页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防治 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 监测
下载PDF
深圳市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13
作者 张小岚 张木生 +1 位作者 汤凌全 郭星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425-427,共3页
目的探索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全民普查,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分析班氏丝虫生物学特点,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查治结合重点村全民服药、查治结合重... 目的探索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全民普查,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分析班氏丝虫生物学特点,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查治结合重点村全民服药、查治结合重点流行区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防治技术措施;建立监测系统,消灭残存传染源。结果1998年,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市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确认我市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致倦库蚊 阻断丝虫病传播
下载PDF
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的远期效果观察
14
作者 欧作炎 黄大康 +5 位作者 叶建洲 黄新华 李世富 黄少玉 孙少康 骆雄才 《华南预防医学》 1991年第2期42-45,共4页
1974~1977年,广东省阳山县犁头镇以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15.08%,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为9.33%。经4年4次查治后,微丝蚴率降为 0.45%,来发现致倦库蚊自然感染。防治后12年,分层随机抽样进行远期效果观察,... 1974~1977年,广东省阳山县犁头镇以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15.08%,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为9.33%。经4年4次查治后,微丝蚴率降为 0.45%,来发现致倦库蚊自然感染。防治后12年,分层随机抽样进行远期效果观察,血检5711人,解剖致倦库蚊672只,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蚊媒感染。结果表明,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的效果巩固,即使个别村残存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较多(2.67%),仍不引起流行传播,且微丝蚴血症者逐年转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微丝蚴血症 血检 远期效果观察
下载PDF
用ELISA进行班氏丝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监测
15
作者 李接 李娅佐 +2 位作者 欧作炎 崔惠儿 黄少玉 《华南预防医学》 1993年第4期68-71,共4页
用检测班氏丝虫抗体的ELISA法检测90例微丝蚴阳性者和123例非丝虫病流行区对照者,结果阳性符合率和阴性将台率分别为87.8%(79/90)和98.4%(121/123)。在饶平、惠阳、乳源和遂溪四个班氏丝虫病纵向监测点,采集居民血样(滤纸干血滴)进行E... 用检测班氏丝虫抗体的ELISA法检测90例微丝蚴阳性者和123例非丝虫病流行区对照者,结果阳性符合率和阴性将台率分别为87.8%(79/90)和98.4%(121/123)。在饶平、惠阳、乳源和遂溪四个班氏丝虫病纵向监测点,采集居民血样(滤纸干血滴)进行ELISA检测,结果1990年各监测点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是18.6%(283/1518)、22.4%(420/1873)、16.0%(220/2002)和52.7%(1039/1971)。1992年相应各点抗体阳性率分别降至5.6%(60/1080)、9.2%(99/1077)、8.7%(64/701)和25.2%(263/1044)。对ELISA在班氏丝虫病控制后期的血清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ELISA 血清流行病学
下载PDF
海群生药盐防治班氏丝虫病前后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的观察
16
作者 沈毓祖 周亚琴 +1 位作者 穆正洋 王培军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5年第2期150-150,共1页
海群生药盐防治班氏丝虫病前后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的观察安徽省卫生防疫站(合肥230061)沈毓祖,周亚琴定远县卫生防疫站穆正洋,王培军为观察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单纯海群生药盐防治。人群微丝蚴率与媒介自然感染率的变化,我... 海群生药盐防治班氏丝虫病前后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的观察安徽省卫生防疫站(合肥230061)沈毓祖,周亚琴定远县卫生防疫站穆正洋,王培军为观察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单纯海群生药盐防治。人群微丝蚴率与媒介自然感染率的变化,我们于1991~1993年在定远县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丝虫病 海群生药盐 淡色库蚊
下载PDF
班氏丝虫病传播阻断情况调查
17
作者 骆雄才 欧作炎 +5 位作者 李世富 李文峰 李娅佐 姚承忠 崔惠儿 于顺平 《华南预防医学》 1994年第1期14-19,共6页
1986~1990年在基本达到消灭丝虫病的广东省乳源县红星村进行调查。该村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11.85%,全民服用海群生盐6个月进行防治,三年后连续5年观察,人群微丝蚴率降至0.23~1.5%,14例残存微丝蚴血症... 1986~1990年在基本达到消灭丝虫病的广东省乳源县红星村进行调查。该村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11.85%,全民服用海群生盐6个月进行防治,三年后连续5年观察,人群微丝蚴率降至0.23~1.5%,14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逐年转阴,至1990年仅存2例,未发现新感染者,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为0.73%、0.08%、0、0、0。未发现感染期幼虫。居民一年内受感染性蚊叮咬数1988~1990年均为0。推断不会再有新病例发现,说明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传播阻断
下载PDF
免疫色谱技术在班氏丝虫病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黄少玉 潘波 +4 位作者 邓卓晖 刘美珍 张启明 梁文佳 张贤昌 《广东卫生防疫》 2001年第2期13-15,共3页
目的 评估免疫色谱快速诊断技术 (ICT)用于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效果。方法采用ICT对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其他寄生虫病患者等进行检测 ;对原班氏丝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 7~ 1 2岁人群用ICT进行检测 ,阳性者用常规血检法检测微丝蚴 ... 目的 评估免疫色谱快速诊断技术 (ICT)用于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效果。方法采用ICT对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其他寄生虫病患者等进行检测 ;对原班氏丝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 7~ 1 2岁人群用ICT进行检测 ,阳性者用常规血检法检测微丝蚴 ;评价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6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ICT为阳性 ;3例微丝蚴阴性的象皮肿患者、4例马来丝虫微丝蚴患者和 51例其他寄生虫病患者ICT均为阴性 ,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 1 0 0 %。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监测试点用ICT检测 776人 ,阳性 1例 ;用常规血检法对该阳性者进行 3次血检和对其周围人群 58人血检 ,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该阳性者经海群生间歇双疗程法治疗后 ,ICT检测为阴性。在非流行区用ICT检测 1 95人 ,全部阴性。结论 ICT快捷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可用于班氏丝虫病的诊断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色谱技术 班氏丝虫病 班氏丝虫 快速诊断 疾病监测 ICT
下载PDF
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传播作用的研究
19
作者 常江 赵庆法 +8 位作者 赵旭东 许汴利 蔺西萌 崔兆麟 王士华 李连云 王凯 曹洪昌 张超杰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1992年第3期125-128,共4页
我国淋巴系统丝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四种类型:以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为媒介的马米丝虫病流行和以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商邱地区柘城县胡襄乡张庄村系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为了解该区班氏... 我国淋巴系统丝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四种类型:以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为媒介的马米丝虫病流行和以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商邱地区柘城县胡襄乡张庄村系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为了解该区班氏丝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巩固情况,并监测其残存中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简写为mf、微丝蚴血症及微丝蚴阳性简写为mf^+,微丝蚴感染率简写为mfr,下同)对丝虫病的传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微丝蚴血症 淡色库蚊 致倦库蚊 流行区 中华按蚊 蚊媒 优势蚊种 象皮肿 襄乡
下载PDF
山东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纵向监测及其传播潜势的研究
20
作者 高长兰 盛琦 +7 位作者 邓绪礼 曹新春 赵中平 刘伦华 公茂庆 李登俊 刘波 仲崇祜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9年第3期113-115,共3页
为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残存微丝蚴血症的传播作用,1984- 1993年连续十年对原高、中度流行区的18 个村进行纵向监测,结果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 1984 年的 017% 和 142 条... 为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残存微丝蚴血症的传播作用,1984- 1993年连续十年对原高、中度流行区的18 个村进行纵向监测,结果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 1984 年的 017% 和 142 条/120μl,下降至 1991 年的 0034% 和 12 条/120μl,微丝蚴阳性村于第 2- 9 年降为0。32 例微丝蚴血症者,均于 3- 6 年内全部自然转阴。1988 年以来6 年中除1991 年在病家发现含 I期幼丝虫蚊 3 只外,各年均未发现阳性蚊。年传播潜势呈明显下降,在 1988- 1993年间除 1991 年年传播潜势 012 外,其余年份均为 0,结果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丝虫病 微丝蚴 淡色库蚊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