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WH07对潜育化水稻土的改良效果和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1
作者 王麒 李奎 +5 位作者 彭成林 罗治华 陈涛 易菊平 龚艳 胡洪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81,共13页
为建立潜育化稻田微生物改良技术,采用MWMM(modified wolfe’s mineral medium)培养基富集微好氧FeOB,结合16S rRNA测序等技术鉴定菌株种类,分别采用100 mL 10^(6)(T1)、10^(7)(T2)、10^(8)(T3)CFU/mL菌株发酵液处理潜育化水稻土,评价... 为建立潜育化稻田微生物改良技术,采用MWMM(modified wolfe’s mineral medium)培养基富集微好氧FeOB,结合16S rRNA测序等技术鉴定菌株种类,分别采用100 mL 10^(6)(T1)、10^(7)(T2)、10^(8)(T3)CFU/mL菌株发酵液处理潜育化水稻土,评价菌株对潜育化水稻土壤的还原性物质、土壤养分、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价该菌株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到的对Fe^(2+)具有较强氧化作用的FeOB为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WH07(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WH07);相比于CK,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提高(P<0.05),并由负电位转为正电位;T1、T2、T3处理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分别减少26.47%、41.53%、53.19%,亚铁含量分别减少0.37%、21.50%、50.09%,亚锰含量分别减少7.84%、21.57%、37.25%。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5.50%、27.38%、48.90%(P<0.05),速效磷分别显著增加12.52%、17.34%、27.38%(P<0.05),速效钾分别显著增加11.56%、17.20%、19.34%(P<0.05),有机质分别显著增加8.66%、22.22%、45.05%(P<0.05),pH显著分别增加3.40%、8.94%、16.99%(P<0.05)。土壤AOAamoA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1.94%、14.68%、33.83%,nosZ基因丰度分别增加42.97%、75.78%、118.75%,nifH基因丰度分别增加38.29%、51.05%、216.13%,UreC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6.74%、54.51%、60.94%。水稻株高分别增加5.44%、10.98%、36.00%,叶龄分别增加10.21%、23.42%、36.94%,鲜质量增加分别12.61%、22.52%、28.38%,白根数分别增加10.14%、32.92%、46.8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Chao1和Shannon指数相比于CK均显著降低(P<0.05)。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土壤细菌中,有8个显著下调(P<0.05),如Proteobacteria等、2个(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显著上调。在相对丰度前50的属中,3个处理分别有20、19、22个属显著上调(P<0.05),包括Macellibacteroides等6个FeOB;25个属在3个处理中均显著下调(P<0.05),包括MBNT15等4个铁还原菌。调控网络分析显示菌株WH07潜在地与FeOB协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最终促进了秧苗生长。结果表明,应用菌株WH07显著改善了潜育化水稻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育化稻田 土壤改良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还原性物质 氧化还原电位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土壤微生态
下载PDF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对斑马鱼幼鱼生长、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影响
2
作者 王涵颖 张心月 +5 位作者 彭怀云 杨君烨 邱浩宇 黄玲 陶晨智 王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5-278,共14页
旨在探究养殖水体中添加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对斑马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肠道菌群与代谢的影响。将初体重为(0.019±0.003)g的270尾斑马鱼随机均分为3组,ZF0组(对照组,基础饲料)、ZF5组(基础饲料+105CFU/mL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与... 旨在探究养殖水体中添加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对斑马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肠道菌群与代谢的影响。将初体重为(0.019±0.003)g的270尾斑马鱼随机均分为3组,ZF0组(对照组,基础饲料)、ZF5组(基础饲料+105CFU/mL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与ZF7组(基础饲料+107CFU/mL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每组3个平行,试验周期为33 d。实验结果表明:(1)各组间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ZF5和ZF7组的GPT活性显著高于ZF0组(P<0.05),ZF5组AKP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ZF7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相对于ZF0和ZF5组显著提高(P<0.05)。(4)ZF7组肠道绒毛高度、V/C都显著高于ZF0与ZF5组(P<0.05);ZF7组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5)从肠道菌群组成来看,各组间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ZF5和ZF7组显著降低了肠道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的丰度并显著提高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丰度(P<0.05)。属水平上,对照组与试验组的优势菌属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试验组显著减少了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的丰度同时显著提高了戈登氏菌属(Gordonia)、细杆菌属(Microbacterium)等有益菌属的丰度(P<0.05)。(6)ZF5和ZF7组与ZF0组的肠道代谢物差异明显,其中Lipoxin a4、Prostaglandin g2和11-dehydrothromboxane b2显著上调(P<0.05),5'-phosphoribosyl-5-amino-4-imidazolecarboxamide(aicar)显著下调(P<0.05)。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ABC转运蛋白、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以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通路中。综上所述,养殖水体中添加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有利于改善斑马鱼幼鱼的肠道消化性能、组织结构和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斑马鱼幼鱼 生长性能 抗氧化免疫 肠道菌群 代谢
下载PDF
2,4-滴丁酯抗性细菌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滕春红 刘永双 +3 位作者 陶波 李相全 于海涛 邱丽娟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3-146,共4页
从生产2,4-滴丁酯的农药厂排污口采集污泥样品,驯化分离得到1株能够以2,4-滴丁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细菌T2,T2最高耐受2,4-滴丁酯浓度为200mmol/L。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m序列分析,初步鉴定T2为球形赖氨酸芽孢杆... 从生产2,4-滴丁酯的农药厂排污口采集污泥样品,驯化分离得到1株能够以2,4-滴丁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细菌T2,T2最高耐受2,4-滴丁酯浓度为200mmol/L。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m序列分析,初步鉴定T2为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T2最适生长条件为:接种量5%,培养基初始pH值为7,培养基装液量为50mL/250mL,培养温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滴丁酯 抗性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鉴定 生长特性
原文传递
生物杀虫剂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付蒙颖 王英 +1 位作者 钟敏 艾国平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15-220,共6页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分离得到第1株具有杀灭蚊幼虫的细菌后,陆续出现了很多具有作为生物杀虫潜力的菌株.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又称球型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是...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分离得到第1株具有杀灭蚊幼虫的细菌后,陆续出现了很多具有作为生物杀虫潜力的菌株.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又称球型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在我国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杀虫剂.本文旨在通过对以往有关L.sphaericus的研究进行总结综述,包括其关键特性、灭蚊毒素及作用机制等,为进一步研究新型无污染的生物杀虫剂产品提供研究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杀虫剂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灭蚊毒素
下载PDF
两株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对巨桉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黄伟 俞新玲 +5 位作者 林勇明 吴承祯 李键 陈灿 范海兰 洪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9-844,共6页
为了解两株具有较好溶磷效果的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YP17和P19)对巨桉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分别测定单菌、混菌及与有机肥配施等不同处理下的巨桉幼苗株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 为了解两株具有较好溶磷效果的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YP17和P19)对巨桉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分别测定单菌、混菌及与有机肥配施等不同处理下的巨桉幼苗株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CK)相比,除单独接种YP17处理的叶绿素含量略低于CK外,其它施菌处理均可显著促进巨桉幼苗生长,并提高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其中,植株株高、地径、生物量、Pn、叶绿素含量较CK增长了6.5%-65.9%、18.2%-75.1%、6.3%-174.7%、57.1%-123.5%、14.7%-196.5%;单独接种P19会降低幼苗根冠比,而单独接种YP17则会促进幼苗根系生长;两株菌单施效果均显著优于混施;与施有机肥对照比较,P19与有机肥的共施效果优于单施有机肥,YP17与有机肥的共施效果劣于单施有机肥,但其效果均较单菌处理差.本研究表明,YP17和P19在促进巨桉幼苗生长方面具有较高潜力,且P19的接种效果优于YP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幼苗生长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
原文传递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和嗜冷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psychrophila)介导形成白云石晶体 被引量:9
6
作者 宋泉颖 徐俊 张宇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55-2165,共11页
【目的】白云石(Dolomite)是一种含有钙镁的碳酸盐矿物[CaMg(CO3)2],广泛存在于陆地和海洋等环境并常与油气埋藏共存。尽管白云石(或岩)的发现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对白云石的成因仍然没有定论,地质学上称之为"白云石之谜&qu... 【目的】白云石(Dolomite)是一种含有钙镁的碳酸盐矿物[CaMg(CO3)2],广泛存在于陆地和海洋等环境并常与油气埋藏共存。尽管白云石(或岩)的发现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对白云石的成因仍然没有定论,地质学上称之为"白云石之谜"。20世纪90年代Vasconcelos C.提出了"微生物白云石模型",为白云石成因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但是这一模型并不完善,白云石的形成与所介导的微生物生理状态以及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另外,所有报道的实验都是在地表压强条件下进行,无法表征自然界中白云石所处的高压环境。本研究中引入压力这一环境参数,结合菌株本身生理特性参数,综合考察多重因子对微生物介导形成白云岩的影响。【方法】利用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和嗜冷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psychrophila)两株具有尿素水解活性的细菌作为生物材料,在不同的温度(15°C和30°C)压强(常压和20 MPa)氧气浓度(常压好氧条件和常压微氧条件)不同的尿素水解活性下进行生物矿化实验。通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和EDS(X射线能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沉淀物形貌和矿物成分构成。通过XRD(X射线衍射分析)定性测定碳酸盐矿物沉淀物的种类。【结果】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和嗜冷芽孢八叠球菌在实验中所设计的所有矿化条件下都能够介导形成碳酸盐矿物沉淀。XRD和SEM检测均证实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在30°C的20 MPa微氧条件下能够介导形成不规则菱面型和椭球型白云石。高压条件更有助于白云石的形成。除了白云石晶体,实验中还观察到有其他矿物(如方解石,碳氢镁石,钙镁碳酸石等)。【结论】实验证实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和嗜冷芽孢八叠球菌具有矿化能力,特别是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具有介导形成白云石的能力。微生物介导形成的碳酸盐矿物组分受到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以及温度、压力等生物矿化实验条件控制。这一研究结果帮助完善"微生物白云石模型",为解释白云石的深部成因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嗜冷芽孢八叠球菌 尿素水解酶活性 高液压 菱面型白云石
原文传递
烟草青枯病菌土壤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3
7
作者 陆铮铮 蒋选利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102,共4页
为筛选出烟草青枯病菌的拮抗细菌,从贵州省天柱县、黄平县及大方县烟草根围土壤中共分离出65株细菌。采用平板喷雾法筛选获得20株拮抗细菌,且抑制效果稳定,其中有2株拮抗细菌平均抑菌圈直径大于20 mm,分别为C3-5(39.98 mm)和C5-3(48.88 ... 为筛选出烟草青枯病菌的拮抗细菌,从贵州省天柱县、黄平县及大方县烟草根围土壤中共分离出65株细菌。采用平板喷雾法筛选获得20株拮抗细菌,且抑制效果稳定,其中有2株拮抗细菌平均抑菌圈直径大于20 mm,分别为C3-5(39.98 mm)和C5-3(48.88 mm)。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形态特征、培养性状、染色结果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C3-5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C5-3为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青枯病 拮抗细菌 生物防治 筛选 鉴定 蜡样芽孢杆菌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下载PDF
白云岩形成研究的新进展
8
作者 金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54-2154,共1页
据统计,全世界50%的碳酸盐岩储层是白云岩,80%以上北美油气碳酸盐岩储存在白云岩中[1-2]。但在现代沉淀环境中几乎找不到原生的白云石踪迹[3],白云石的成因也一直是困扰地质学家们的问题。因此,研究白云石的成因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战... 据统计,全世界50%的碳酸盐岩储层是白云岩,80%以上北美油气碳酸盐岩储存在白云岩中[1-2]。但在现代沉淀环境中几乎找不到原生的白云石踪迹[3],白云石的成因也一直是困扰地质学家们的问题。因此,研究白云石的成因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战略学意义。近年来,"微生物白云石模型"的提出[4],为解开白云石成因之谜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陆续有报道多种微生物的代谢能够介导白云石的形成,但已有研究是在常压下进行,所得到白云石晶体不是天然的菱面型。本期介绍了宋泉颖、张宇等发表的论文"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和嗜冷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psychrophila)介导形成白云石晶体"[5],作者首次将压力因素引入白云石成因的研究,并结合微生物菌株的生理特性,综合考察了多重因子对微生物介导形成白云岩的影响,发现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在低温高压微氧条件下,通过尿素水解活性能够介导形成类似于菱面形白云石晶体。该研究是"微生物白云石模型"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也是微生物和地质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成功实例。尽管该研究获得了菱面型白云石晶体,但与天然样本尚有差距,分析原因可能是目前的实验条件与自然环境中的白云石形成条件还有所区别,因此,还需要深入地研究才能进一步完善"微生物白云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高压 白云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