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抑制色谱法测定琥乙红霉素含量及有关物质 被引量:18
1
作者 雷嘉川 梅之南 +3 位作者 余建清 蔡鸿生 罗顺德 张玉蓉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514-517,共4页
目的 建立离子抑制色谱法测定琥乙红霉素原料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方法 ,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ZorbaxSB C18色谱柱 ,以 0 0 2mol·L-1KH2 PO4 —乙腈 (4 5∶5 5 ,用氨试液调至 pH 6 8)为流动相 ,流速 1 2mL·min-1,检... 目的 建立离子抑制色谱法测定琥乙红霉素原料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方法 ,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ZorbaxSB C18色谱柱 ,以 0 0 2mol·L-1KH2 PO4 —乙腈 (4 5∶5 5 ,用氨试液调至 pH 6 8)为流动相 ,流速 1 2mL·min-1,检测波长 2 10nm ,柱温 (30± 0 5 )℃。结果 在选定固定相条件下 ,流动相对组分的洗脱和选择性影响最大 ,柱温次之 ,琥乙红霉素在乙腈中比较稳定。测定了有效主成分琥乙红霉素A的含量以及 7个有关物质的总含量。琥乙红霉素A的平均回收率为 99 45 % ,(RSD =2 2 4% ,n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抑制色谱法 琥乙红霉素 含量 ISC 原料
下载PDF
琥乙红霉素咀嚼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储小曼 刘敏 +3 位作者 周燕 倪立 陈小铭 凌树森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5-197,共3页
本文研究国产琥乙红霉素咀嚼片与琥乙红霉素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测定采用生物检定法。18名男性健康受试者自身交叉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受试制剂琥乙红霉素咀嚼片与参比制剂琥乙红霉素片剂比较(按红霉素计),血药浓度时间曲... 本文研究国产琥乙红霉素咀嚼片与琥乙红霉素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测定采用生物检定法。18名男性健康受试者自身交叉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受试制剂琥乙红霉素咀嚼片与参比制剂琥乙红霉素片剂比较(按红霉素计),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基本一致,符合一级吸收一房室模型。参比制剂及受试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2.31±0.31h,2.41±0.31h;Tmax:0.91±0.40h,0.72±0.29h;Cmax:1.08±0.42mm·L-1,1.18±0.50mm·L-1。药代动力学参数经配对t检验(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制剂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n平均值分别为:参比片剂3.85±1.36mg·h·L-1,受试咀嚼片412±1.53mg·h·L-1;受试咀嚼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F=107.34%±14.43%。统计学结果表明:受试的琥乙红霉素咀嚼片与参比制剂为生物等效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片 血药浓度 琥乙红霉素 生物利用度 生物检定法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法快速测定琥乙红霉素的含量 被引量:12
3
作者 翟海云 杨冰仪 +1 位作者 吴燕红 陈缵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7-440,共4页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高频电导法测定琥乙红霉素的方法。探讨了缓冲溶液、有机溶剂添加剂以及分离电压和进样条件等因素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在电泳介质为2.0mmol/L柠檬酸-20.0%C2H5OH,分离电压20.0kV的优化条件下,在7min内即可实现琥乙红霉...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高频电导法测定琥乙红霉素的方法。探讨了缓冲溶液、有机溶剂添加剂以及分离电压和进样条件等因素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在电泳介质为2.0mmol/L柠檬酸-20.0%C2H5OH,分离电压20.0kV的优化条件下,在7min内即可实现琥乙红霉素的分离检测,线性范围为3.0μg/mL-150.0μg/mL,检出限为1.0μg/mL。方法简便、快速,可检测制剂中琥乙红霉素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高频电导检测 非接触式电导检测 琥乙红霉素
下载PDF
国产琥乙红霉素组分和有关物质的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杨亚莉 王晨 +1 位作者 王明娟 胡昌勤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70-573,共4页
目的考察国产琥乙红霉素原料和制剂的组分和有关物质,为修订中国药典2005年版琥乙红霉素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药典30版收载的HPLC法测定6个厂家的红霉素原料、琥乙红霉素原料和制剂共16批样品的组分和有关物质,并采用欧洲药典... 目的考察国产琥乙红霉素原料和制剂的组分和有关物质,为修订中国药典2005年版琥乙红霉素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药典30版收载的HPLC法测定6个厂家的红霉素原料、琥乙红霉素原料和制剂共16批样品的组分和有关物质,并采用欧洲药典5.0版收载的方法测定琥乙红霉素样品中游离红霉素的含量。结果国产红霉素以红霉素A为主组分,含有少量的红霉素B、红霉素C和红霉素E组分,有关物质主要为脱水红霉素A,其它有关物质含量较少。以红霉素为原料合成的琥乙红霉素中的主要有关物质为游离红霉素。结论建议将中国药典2005版琥乙红霉素有关物质的薄层色谱法修订为高效液相色谱法,便于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乙红霉素 HPLC 组分和有关物质 游离红霉素
下载PDF
琥乙红霉素口崩片在健康志愿者的生物等效性 被引量:6
5
作者 胡国新 邱相君 +1 位作者 秦晓怡 代宗顺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0-373,共4页
目的 研究琥乙红霉素口崩片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 健康志愿者20名,用随机双交叉试验方法,单剂量口服试验制剂琥乙红霉素口崩片和参比制剂琥乙红霉素片,剂量为800 mg,交叉间隔为2周。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浆中红霉素的... 目的 研究琥乙红霉素口崩片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 健康志愿者20名,用随机双交叉试验方法,单剂量口服试验制剂琥乙红霉素口崩片和参比制剂琥乙红霉素片,剂量为800 mg,交叉间隔为2周。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浆中红霉素的浓度。结果 单剂口服试验和参比制剂后血浆红霉素的Cmax分别为(1.16±0.38)和(1.03±0.34) mg.L-1;tmax分别为(1.04±0.30 )和(1.02±0.35) h;t1/2分别为(2.48±0.51) h和(2.51±0.36) h;AUC(0-10)分别为(4.12±1.36)和(3.80±1.17) mg.h.L-1;AUC(0-inf)分别为(4.43±1.38)和(4.12±1.20) mg.h.L-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9.3 ± 22.1)%。结论 试验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乙红霉素 口崩片 红霉素 微生物法 生物等效性
下载PDF
利君沙有效成分琥乙红霉素的电位分析法测定 被引量:8
6
作者 姚秉华 陈金云 +1 位作者 白映平 杨国农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37-1539,共3页
目的:研制一种琥乙红霉素(EES)的聚氯乙烯(PVC)膜选择性电极,以用于利君沙有效成分的快速测定。方法:以琥乙红霉素与四苯硼钠形成的缔合物为电活性物质研制了琥乙红霉素 PVC 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用于琥乙红霉素制剂的测定。结果:该电极的 ... 目的:研制一种琥乙红霉素(EES)的聚氯乙烯(PVC)膜选择性电极,以用于利君沙有效成分的快速测定。方法:以琥乙红霉素与四苯硼钠形成的缔合物为电活性物质研制了琥乙红霉素 PVC 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用于琥乙红霉素制剂的测定。结果:该电极的 Nernst 线性响应范围为2.8×10^(-5)~3.0×10^(-4)mol·L^(-1);斜率为44mV/pc;检测下限为1.00×10^(-5)mol·L^(-1);平均回收率达96.5%。结论:该电极制作方法简单,响应迅速,重现性较好,用于利君沙中有效成分琥乙红霉素的测定,其结果与电位滴定法、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乙红霉素 离子选择性电极 电位法 聚氯乙烯膜 利君沙
下载PDF
琥乙红霉素与醌茜素的荷移反应及其测定 被引量:8
7
作者 赵延清 李华侃 赵桂芝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9-231,共3页
目的建立测定琥乙红霉素制剂含量的方法。方法利用琥乙红霉素与醌茜素在水乙醇介质中发生电荷转移反应,形成电荷转移络合物,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荷移反应生成的荷移络合物在570nm处有最大吸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是1.14×104... 目的建立测定琥乙红霉素制剂含量的方法。方法利用琥乙红霉素与醌茜素在水乙醇介质中发生电荷转移反应,形成电荷转移络合物,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荷移反应生成的荷移络合物在570nm处有最大吸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是1.14×104L·mol-1·cm-1,应用等摩尔连续变换法和斜率比法测得荷移络合物的组成比为1∶1,稳定常数是1.8×105。药物浓度在0~60mg·L-1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方法平均回收率在98.0%以上,RSD为0.82%(n=6)。结论方法稳定、准确、灵敏、快速,对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转移反应 醌茜素 琥乙红霉素测定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琥乙红霉素与7,7,8,8-四氰基对二次甲基苯醌的荷移反应 被引量:9
8
作者 李俊 李全民 王新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5-227,共3页
目的:测定琥乙红霉素片剂中琥乙红霉素的含量,增加质量控制和保证手段。方法:利用琥乙红霉素与7,7,8,8-四氰基对二次甲基苯醌(TCNQ)形成1:1荷移络合物,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片剂中琥乙红霉素含量。结果: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是845nm,表观... 目的:测定琥乙红霉素片剂中琥乙红霉素的含量,增加质量控制和保证手段。方法:利用琥乙红霉素与7,7,8,8-四氰基对二次甲基苯醌(TCNQ)形成1:1荷移络合物,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片剂中琥乙红霉素含量。结果: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是845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6.01×10~3L·mol^(-1)·cm^(-1),琥乙红霉素在25.86~689.7mg·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83%(n=10)。对形成荷移络合物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平均回收率为101%(RSD<1%)。结论:方法简单、灵敏、准确,可作为该药的含量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乙红霉素 荷移反应 分光光度法 7 7 8 8-四氰基对二次甲基苯醌(TCNQ)
下载PDF
LC-MS-MS法研究琥乙红霉素颗粒的生物等效性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煊 张春英 +2 位作者 段宇 李艳秋 王建武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1164-1167,共4页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琥乙红霉素和红霉素的LC-MS-MS测定法,并评价琥乙红霉素颗粒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2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口服0.5g琥乙红霉素颗粒和琥乙红霉素胶囊。以罗红霉素为内标,用LC-MS-MS法测定琥乙红霉素血...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琥乙红霉素和红霉素的LC-MS-MS测定法,并评价琥乙红霉素颗粒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2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口服0.5g琥乙红霉素颗粒和琥乙红霉素胶囊。以罗红霉素为内标,用LC-MS-MS法测定琥乙红霉素血药浓度。用DAS2.1药动学程序处理血药浓度数据。结果:琥乙红霉素的线性范围为2~2500μg·L^-1,提取回收率为73.1%~91.1%;红霉素的线性范围为2~4000μg·L^-1,提取回收率为71.4%~91.7%。琥乙红霉素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为:Cmax为(591±144)和(576±133)μg·L^-1,Tmax为(0.80±0.39)和(0.81±0.40)h,t1/2为(1.49±0.72)和(1.15±0.57)h,AUC0-t为(1085±304)和(1074±301)μg·L^-1·h;红霉素的药动学参数为:Cmax为(1150±290)和(1158±318)μg·L^-1,Tmax为(0.83±0.38)和(0.84±0.38)h,t1/2为(2.68±0.51)和(2.58±0.75)h,AUC0-t为(2821±454)和(2887±545)μg·L^-1·h。以AUC0-t计算,琥乙红霉素和红霉素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6.1±12.8)%和(99.6±11.9)%。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简便,适用于临床药动学研究;两制剂生物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乙红霉素 红霉素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 生物等效性
下载PDF
琥乙红霉素颗粒的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桂雄 钟国平 +2 位作者 王雪丁 黄丽慧 黄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研究琥乙红霉素颗粒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与生物等效性。方法20例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琥乙红霉素颗粒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各500 mg,以微生物法测定人体血浆药物浓度。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如下:T_(max)分别为(0... 目的研究琥乙红霉素颗粒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与生物等效性。方法20例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琥乙红霉素颗粒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各500 mg,以微生物法测定人体血浆药物浓度。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如下:T_(max)分别为(0.86±0.22)h和(0.80±0.13)h,C_(max)分别为(2.13±0.64)和(2.16±0.61)mg/L,t_(1/2)分别为(2.04±0.2)和(1.97±0.4)h,AUC_(?)分别为(4%±1.73)和(4.63±1.52)mg·h/L。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比较,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109.1±22.8)%。结论经生物等效性检验,受试颗粒剂与参比颗粒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乙红霉素颗粒 藤黄微球菌 生物利用度 生物等效性
下载PDF
琥乙红霉素与水杨基荧光酮的荷移配合物生成光度法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俊 刘梅 +1 位作者 杜祥彦 李全民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9-523,共5页
琥乙红霉素与水杨基荧光酮(SAF)在乙醇溶液中发生荷移反应,荷移络合物在522nm处有最大吸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8.5×103L.mol-1.cm-1,荷移络合物的组成比为1∶1,稳定常数是105.2,药物浓度在1.724—129.3mg/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 琥乙红霉素与水杨基荧光酮(SAF)在乙醇溶液中发生荷移反应,荷移络合物在522nm处有最大吸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8.5×103L.mol-1.cm-1,荷移络合物的组成比为1∶1,稳定常数是105.2,药物浓度在1.724—129.3mg/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当琥乙红霉素的浓度为68.96mg/L时,8次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2%。测定了琥乙红霉素片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并与药典法比较,结果基本吻合,回收率在98.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荷移反应 水杨基荧光酮 琥乙红霉素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联用测定琥乙红霉素 被引量:6
12
作者 谭贵良 李向丽 +1 位作者 江迎鸿 林里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85,共4页
基于琥乙红霉素对联吡啶钌(Ru(bpy),3^2+)电化学发光的增强作用,结合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建立了一种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联用检测琥乙红霉素的新方法。分别对分离和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条件下,琥乙红霉素的线性范围... 基于琥乙红霉素对联吡啶钌(Ru(bpy),3^2+)电化学发光的增强作用,结合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建立了一种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联用检测琥乙红霉素的新方法。分别对分离和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条件下,琥乙红霉素的线性范围为0.7~10.0μmol/L,检测限为0.23μmol/L,峰高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1%。采用堆积放大进样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本方法用于生物体液中琥乙红霉素的测定,回收率为81.3%~9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电化学发光 琥乙红霉素
下载PDF
琥乙红霉素的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乔海灵 张莉蓉 +4 位作者 贾琳静 张启堂 朱振峰 刘凤芝 马统勋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0-302,共3页
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交叉口服琥乙红霉素片剂和胶囊各750mg后进行了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口服后不同时间收集血、尿标本。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清和尿中药物浓度,检测菌为藤黄八叠球菌28001。用3P87软件经微机... 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交叉口服琥乙红霉素片剂和胶囊各750mg后进行了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口服后不同时间收集血、尿标本。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清和尿中药物浓度,检测菌为藤黄八叠球菌28001。用3P87软件经微机处理药-时数据。结果证明,两种制剂的体内过程均符合一房室开放模型。琥乙红霉素胶囊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峰时间和峰浓度分别为1.38±0.27h和0.84±0.22mg/L,消除半衰期与AUC分别为1.92±0.53h与3.76±1.28mgh/L,12h尿累积排出率为0.81%±0.37%,与琥乙红霉素片剂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琥乙红霉素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64%±7.50%(83.22%~105.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乙红霉素 生物利用度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下载PDF
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琥乙红霉素及其片剂利菌沙的含量 被引量:7
14
作者 安彩贤 戴军平 +3 位作者 杨广德 薛春霞 屈清慧 卢萍 《西北药学杂志》 CAS 1995年第1期8-9,共2页
依据琥乙红霉素水解产生的红霉素与甲基橙形成离子对,在氯仿中呈金黄色,于42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的特声、,测定了琥乙红霉素原料及其片剂的含量。回收率分别为:99.8%±0.0064%,99.4%±0.0028... 依据琥乙红霉素水解产生的红霉素与甲基橙形成离子对,在氯仿中呈金黄色,于42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的特声、,测定了琥乙红霉素原料及其片剂的含量。回收率分别为:99.8%±0.0064%,99.4%±0.0028%,本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色法 琥乙红霉素 利菌沙
下载PDF
琥乙红霉素效价测定中最佳水解条件的选择 被引量:8
15
作者 姚尚辰 胡昌勤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0-433,共4页
目的:选取琥乙红霉素效价测定中的最佳水解条件。方法:在受控的不同温度条件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琥乙红霉素溶液的水解程度和红霉素溶液的稳定性。其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柱(5μm,4.6mm×200mm),柱温50℃,... 目的:选取琥乙红霉素效价测定中的最佳水解条件。方法:在受控的不同温度条件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琥乙红霉素溶液的水解程度和红霉素溶液的稳定性。其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柱(5μm,4.6mm×200mm),柱温50℃,流动相为叔丁醇-PBS(pH7.0)[取0.2mol·L^-1的磷酸氢二钾溶液50mL,加入0.2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29.63mL,水200mL,用磷酸调pH至7.0]-水-乙腈(16:60:12:12),流速1.0mL·min^-1,UV检测波长215nm,进样量100μL。结果:琥乙红霉素的水解反应为一级反应,且水解反应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符合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在20℃的条件,琥乙红霉素至少应放置16h方可完全水解。在40℃条件,琥乙红霉素至少应放置6h使完全水解;在此条件下红霉素未发生分解。结论:选择40℃为琥乙红霉素效价测定的水解温度,可以大大加快实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乙红霉素 效价测定 水解条件 选择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琥乙红霉素在碳糊电极上的电化学测定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任艳艳 金根娣 胡效亚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4-708,共5页
以碳糊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循环伏安(CV)法和示差脉冲伏安(DPV)法研究了琥乙红霉素(EEs)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一种测定EEs的电化学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0.1 mol/L磷酸盐(pH=8.0)的缓冲液中,EEs在0.83和0.97 V(vs.SC... 以碳糊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循环伏安(CV)法和示差脉冲伏安(DPV)法研究了琥乙红霉素(EEs)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一种测定EEs的电化学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0.1 mol/L磷酸盐(pH=8.0)的缓冲液中,EEs在0.83和0.97 V(vs.SCE)处出现2个氧化峰。用计时安培法(I-t)对EEs进行定量分析,峰电流Ip与琥乙红霉素的浓度分别在2.0×10-7~2.8×10-6mol/L和2.8×10-6~3.1×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0×10-7mol/L。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得回收率为95.0%~98.8%,RSD为3.4%(n=3)。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可用于药剂中EEs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乙红霉素 碳糊电极 电化学测定 计时安培法
下载PDF
甲基红褪色光度法测定琥乙红霉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晓玲 张萍 陈燕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9期1712-1714,共3页
研究了无水乙醇介质中,琥乙红霉素能使甲基红显著褪色,且褪色的程度和琥乙红霉素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据此建立了琥乙红霉素光度分析法。实验最大吸收波长为52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53×10^4IM(mol·cm),琥乙红霉素的量... 研究了无水乙醇介质中,琥乙红霉素能使甲基红显著褪色,且褪色的程度和琥乙红霉素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据此建立了琥乙红霉素光度分析法。实验最大吸收波长为52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53×10^4IM(mol·cm),琥乙红霉素的量在150~600彬10mL范围内服从朗伯-比尔定律,该方法灵敏、选择性高、重现性好,用于测定药物中琥乙红霉素的含量,其相对标准偏差为0.23%-0.75%,加标回收率为98.7%~1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琥乙红霉素 褪色反应 甲基红
下载PDF
琥乙红霉素与紫色素的荷移反应及其测定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华侃 肖井坤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53-755,共3页
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琥乙红霉素的荷移分光光度法。琥乙红霉素与紫色素在乙醇-水介质中发生电荷转移反应,荷移络合物在546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9.18×10^3L·mol^-1·cm^-1,络合物的组成为1:1,稳定... 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琥乙红霉素的荷移分光光度法。琥乙红霉素与紫色素在乙醇-水介质中发生电荷转移反应,荷移络合物在546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9.18×10^3L·mol^-1·cm^-1,络合物的组成为1:1,稳定常数为1.9×10^5。药物质量浓度在O~90mg·L^-1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相关系数为0.9997,当琥乙红霉素质量浓度为40mg·L^-1时,6次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4%。测定了琥乙红霉素片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并与药典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转移反应 紫色素 琥乙红霉素测定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琥乙红霉素与甲基红的荷移反应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胡小明 彭勤龙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1-704,共4页
研究了电子给体琥乙红霉素与电子受体甲基红之间的电荷转移反应,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测定琥乙红霉素的荷移分光光度法。结果表明:琥乙红霉素与甲基红在乙醇-水介质中即可生成稳定的1∶1络合物,该络合物的最大吸... 研究了电子给体琥乙红霉素与电子受体甲基红之间的电荷转移反应,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测定琥乙红霉素的荷移分光光度法。结果表明:琥乙红霉素与甲基红在乙醇-水介质中即可生成稳定的1∶1络合物,该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21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和稳定常数分别为1.48×104 L·mol-1·cm-1和1.445×105。琥乙红霉素浓度在2.0~84.0μg/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1,检出限为1.06μg/mL。该方法用于测定药物制剂中琥乙红霉素的含量,加标回收率为98.2%~1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红 琥乙红霉素 荷移反应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琥乙红霉素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社争 马红燕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5-347,共3页
基于琥乙红霉素对鲁米诺在铂电极上弱的电氧化发光信号的强增敏作用与流动注射技术的结合,建立了一种测定琥乙红霉素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该法测定琥乙红霉素的检出限为7.2×10^-6g·L^-1,线性范围为8.0×10^-6~2.8&#... 基于琥乙红霉素对鲁米诺在铂电极上弱的电氧化发光信号的强增敏作用与流动注射技术的结合,建立了一种测定琥乙红霉素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该法测定琥乙红霉素的检出限为7.2×10^-6g·L^-1,线性范围为8.0×10^-6~2.8×10^-3g·L^-1,相对标准偏差为2.4%(n=11)。方法已用于利君沙片剂中琥乙红霉素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分析 流动注射分析 琥乙红霉素 鲁米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