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万年文化”璀璨明珠——甑皮岩双料制陶古法
1
作者 廖国一 陈向进 +1 位作者 胡大鹏 刘宪桐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3期48-53,共6页
陶器起源与传承是“中华万年文化”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桂林是中国重要的制陶技术起源地之一,“甑皮岩双料制陶古法”具有原创性与持续性。甑皮岩遗址出土陶器484件,显示了“双料混炼,骨肉相融,自然素烧,烧炼出彩,陶刻纹印,陶艺造型”... 陶器起源与传承是“中华万年文化”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桂林是中国重要的制陶技术起源地之一,“甑皮岩双料制陶古法”具有原创性与持续性。甑皮岩遗址出土陶器484件,显示了“双料混炼,骨肉相融,自然素烧,烧炼出彩,陶刻纹印,陶艺造型”六项典型“甑皮岩双料制陶古法”特征。在距今12000年至7000年前,甑皮岩陶器六项典型特征清晰地呈现了“萌芽—初步形成—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形成”的过程。万年以来,“甑皮岩双料制陶古法”六项典型特征在广西八桂大地生生不息,在当代更是得以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万年文化 甑皮岩双料制陶 原创性 持续性 当代体现
下载PDF
试论甑皮岩遗址出土的凹石
2
作者 付永旭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9,共9页
凹石是华南史前时期常见的石质工具之一。针对其使用方式和功能的推论和研究,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出土了大量凹石,对其类型、颜色、质地、体积和重量,以及器表残留的使用痕迹等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认识凹石的使... 凹石是华南史前时期常见的石质工具之一。针对其使用方式和功能的推论和研究,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出土了大量凹石,对其类型、颜色、质地、体积和重量,以及器表残留的使用痕迹等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认识凹石的使用方式、功能及其与穿孔石器的关系提供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甑皮岩遗址 凹石 功能 使用方式
下载PDF
甑皮岩仙人洞遗址与中华陶器之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向进 王团华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3年第3期24-29,共6页
关于陶器起源,一直是考古界高度关注及重点研究的学术问题。进入21世纪,随着文化强国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陶器起源研究逐渐引起陶瓷界的高度关注,关注聚焦点集中在距今万年以上的早期陶器考古发现方面。
关键词 考古界 早期陶器 文化强国建设 考古发现 仙人洞遗址 聚焦点 甑皮岩 21世纪
下载PDF
上饶万年仙人洞与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陶器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团华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3年第1期30-31,共2页
桂林甑皮岩遗址和上饶万年仙人洞遗址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环境相似,两者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岩洞,发现有遗迹现象的洞穴的周围必然有其他人类遗迹的洞穴存在,桂林多达百处,万年仙人洞周边800米的范围内人类活动的洞穴有3处。其二,... 桂林甑皮岩遗址和上饶万年仙人洞遗址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环境相似,两者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岩洞,发现有遗迹现象的洞穴的周围必然有其他人类遗迹的洞穴存在,桂林多达百处,万年仙人洞周边800米的范围内人类活动的洞穴有3处。其二,都是红土壤,水系丰富,气候分明,动植物繁盛。甑皮岩和仙人洞两者洞穴均为背风向阳,洞里或洞外有河流或泉水,取水方便,在上古时期都是沼泽之地,洞穴在一万年以前停止滴水和自然生长发育,洞内干燥适合生存居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仙人洞 出土陶器 洞穴 上古时期 桂林甑皮岩 上饶
下载PDF
中国文明的起源探索——桂林甑皮岩遗址陶器研究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向进 胡大鹏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3年第10期44-49,共6页
陶器起源研究,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广西桂林市发现甑皮岩等三个万年古陶遗址,出土的史前陶器极为丰富,证明桂林为独立的陶器起源地的可能性极大。甑皮岩遗址出土陶器拥有清晰的广西双料制陶技艺六项基本特征,呈现出... 陶器起源研究,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广西桂林市发现甑皮岩等三个万年古陶遗址,出土的史前陶器极为丰富,证明桂林为独立的陶器起源地的可能性极大。甑皮岩遗址出土陶器拥有清晰的广西双料制陶技艺六项基本特征,呈现出起源、发展、成熟的过程,脉络清晰。万年以来,广西双料制陶技艺从未消失,传承至今,是罕见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为中华文明起源及中华陶文化贡献了独特的广西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陶器起源 甑皮岩遗址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遗址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俊杰 漆招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2期7-11,17,共6页
桂林甑皮岩遗址经1973年和2001年两次考古发掘,发现灰坑、灶、石器加工点、墓葬等遗迹,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等遗物,以及大量先民食弃的动物遗骸,文化堆积达3.2米,备受考古界、史学界学者的关注,他们从考古学、... 桂林甑皮岩遗址经1973年和2001年两次考古发掘,发现灰坑、灶、石器加工点、墓葬等遗迹,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等遗物,以及大量先民食弃的动物遗骸,文化堆积达3.2米,备受考古界、史学界学者的关注,他们从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角度,对桂林甑皮岩遗址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对“甑皮岩人”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丧葬文化、婚姻文化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甑皮岩遗址 文化解读 甑皮岩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华 张会领 +2 位作者 涂林玲 覃嘉铭 冯玉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保存较完整的一个人类洞穴遗址,距今有8.0~12.0ka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的测定,并对比了遗址内贝壳和木炭的14C年代。初步论证了钙华板14C年代的可靠性,并探讨甑皮岩古人类活动及穴居的最后年...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保存较完整的一个人类洞穴遗址,距今有8.0~12.0ka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的测定,并对比了遗址内贝壳和木炭的14C年代。初步论证了钙华板14C年代的可靠性,并探讨甑皮岩古人类活动及穴居的最后年代为6.6kaBP。通过对钙华板14C年代研究为遗址洞穴地层的划分提供了新的年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代 甑皮岩 洞穴遗址 钙华板 ^14C 年代学 钙华 古人类活动 桂林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遗址岩溶地下水水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2
8
作者 覃政教 林玉石 +2 位作者 高明刚 周海 韦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桂林甑皮岩遗址自1973年试掘以来,出土了古人类骨架、火塘、墓葬、石器、蚌器、陶器、动植物化石等大量的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的新石器人类遗址。2001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遗址在1994年汛期遭受洪... 桂林甑皮岩遗址自1973年试掘以来,出土了古人类骨架、火塘、墓葬、石器、蚌器、陶器、动植物化石等大量的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的新石器人类遗址。2001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遗址在1994年汛期遭受洪水浸泡,致使多个探方隔梁崩塌,探方文化土层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崩塌或下沉现象。为了暂时性抢救探方的文化层,曾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抢救性加固与保护措施,如建混凝土挡土墙,缓解了探方隔梁崩塌,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丰雨季节地下水快速涨落所带来的隐患。本文在调查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甑皮岩遗址文化堆积土层下部的灰岩中岩溶管道非常发育,地下水位随每年丰枯季涨落所产生的水动力作用导致文化土层软化,土层颗粒冲刷流失、掏空而形成土洞,最终引起文化层崩塌、下沉。根据这一成因,笔者认为:查明遗址下部及其周围地下溶洞、管道、地下河、大的溶隙等较大尺度的导水介质,并对其进行适当封堵,是防止洪水期地下水速涨速落对遗址文化层造成破坏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甑皮岩遗址 岩溶管道 地下水 水害成因 防治对策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居民的龋病 被引量:15
9
作者 朱芳武 卢为善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1-273,共3页
作者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16例龋病作了观察。这批遗存的人骨材料的患龋率为93.75%,龋均为6.07。该遗址居民患龋病的普遍性及严重性远大于同时代的居民及现代居民。
关键词 龋病 甑皮岩遗址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陶器的科学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瑞 吴隽 +1 位作者 邓泽群 李家治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05年第4期5-10,共6页
甑皮岩遗址为中国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而在它最早一期距今12,000年左右的文化层中出土了更早期的粘土制品,经过热释光方法的测定,可以确定它未经过250℃以上温度的烧制。应该属于陶器形成过程中的阶... 甑皮岩遗址为中国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而在它最早一期距今12,000年左右的文化层中出土了更早期的粘土制品,经过热释光方法的测定,可以确定它未经过250℃以上温度的烧制。应该属于陶器形成过程中的阶段产物,也可以称之为陶器的雏形。这是以往考古发掘中绝无仅有的重大发现,将对研究陶器起源问题提供重要线索。本文除了对这种粘土制品进行科学研究,还研究了其后期陶片化学组成、晶相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属性。甑皮岩陶器的制作原料经过了从随机取土到随机选土,到进行初步处理的阶段。陶片中含有石英、长石、方解石、绢云母等各种矿物颗粒,还含有一定量的炭。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800 ̄840℃之间,均为无窑烧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 起源 甑皮岩 雏形 科学研究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第四纪孢粉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丽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9-76,T001-T002,共10页
本文对桂林甑皮岩洞穴古人类遗址的文化层堆积物和钙华板系统采样进行孢粉分析研究,分析了当时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古人类的生活环境以及文化层和钙华板形成的地质时代。
关键词 甑皮岩 孢子 花粉 全新世 洞穴遗址 桂林 孢粉分析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时代遗址人骨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芳武 苏曲之 +1 位作者 蒋葵 李坤 《解剖学研究》 CAS 2001年第3期250-251,共2页
关键词 桂林甑皮岩时代遗址人骨 身高 颅容量 人头骨 孔洞问题 年龄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地下水示踪及污染来源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曾莘茹 姜光辉 +2 位作者 郭芳 汤庆佳 刘凡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5-253,共9页
桂林甑皮岩遗址周围地带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复杂。为了查明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分析地下水的污染物运移路径和追溯污染源,采用在线高分辨率示踪技术与人工采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荧光素钠和罗丹明B两种示踪剂,在桂林甑皮岩遗... 桂林甑皮岩遗址周围地带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复杂。为了查明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分析地下水的污染物运移路径和追溯污染源,采用在线高分辨率示踪技术与人工采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荧光素钠和罗丹明B两种示踪剂,在桂林甑皮岩遗址周围进行了三次示踪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地下水流场,计算地下水平均流速。结果表明地下水流速在1.6~33.91m/d,平均值为12.92m/d。流场内岩溶以溶蚀裂隙为主,且裂隙发育呈网络式,存在西北向东南方向的主径流带,但大型岩溶管道存在的可能性小。三次示踪试验结果均显示,投放点所在的污染源区与遗址周围地下水存在水力联系,因此,遗址附近的居民小区、学校、原砖厂等污染源对遗址下部的地下水存在潜在污染,需更大程度地划分遗址的保护范围。特别是甑皮岩景区化粪池密闭情况较差,严重危害遗址环境,必须对化粪池进行防渗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污染源 示踪试验 桂林甑皮岩 遗址保护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与转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锡松 张强 +3 位作者 姜光辉 郭芳 吴华英 骆俊晖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4-172,共9页
峰林平原是人类活动和居住的密集区,也是岩溶地下水系统的主要径流、排泄地段,地下水资源丰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为研究桂林甑皮岩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与转化,分别于2018年10月、2019年2月、3月和4月... 峰林平原是人类活动和居住的密集区,也是岩溶地下水系统的主要径流、排泄地段,地下水资源丰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为研究桂林甑皮岩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与转化,分别于2018年10月、2019年2月、3月和4月采集地下水样,利用常规水化学及氮氧同位素技术识别硝酸盐来源与转化。结果表明:甑皮岩地下水中NO3-浓度在0~19.523 mg·L-1,δ15N-NO3-和δ18O-NO3-分别在-0.17‰~45.12‰和-5.82‰~16.47‰。硝酸盐氮氧同位素数据表明,甑皮岩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主要为粪便及污废水,少量来自降雨中的NH4+和土壤有机氮。受岩溶介质不均一性的控制,甑皮岩地下水中NO3-浓度、δ15N-NO3-和δ18O-NO3-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异性。甑皮岩地下水硝酸盐的转化过程复杂,受控于季节和岩溶介质不均一性,表现为旱季以反硝化为主,雨季则以硝化过程为主。厘清硝酸盐来源与转化为治理甑皮岩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林平原 硝酸盐 氮氧同位素 岩溶地下水 桂林甑皮岩
下载PDF
洞穴遗址保存环境的探测与研究--以桂林甑皮岩遗址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卫敏洁 姜光辉 郭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61,共8页
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洞穴遗址是传承和发扬遗址文化的重要前提。文章以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为例,通过对遗址的探测与监测,在认识遗址水文地质单元和地下水特征的基础上,识别其在保存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遗址的可能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洞穴遗址是传承和发扬遗址文化的重要前提。文章以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为例,通过对遗址的探测与监测,在认识遗址水文地质单元和地下水特征的基础上,识别其在保存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遗址的可能措施,同时也为类似条件洞穴遗址的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甑皮岩遗址的三个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核心保护区主要面临化学侵蚀的风险;一级保护区现有的保护手段缺乏多样性;二级保护区存在监测力度不够的问题。据此提出以下措施:(1)核心保护区应深入研究地下水和还原环境对文化层侵蚀作用的机制;(2)一级保护区应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管理,增多保护洞穴遗址的形式和手段;(3)二级保护区应加大对环境指标的监测力度,管控保护区范围内工程的建设。由此扩展到一般性洞穴遗址的保护措施有:建立能够显示环境动态的长期监测体系;采用3S技术建立监测网络并辅助规划决策;规范洞穴遗址的勘查与规划管理;多途径提高洞穴遗址保护的宣传力度和公众的参与乐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甑皮岩 洞穴遗址 保存环境 探测 保护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交互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紫燕 姜光辉 +2 位作者 郭芳 苑晓雨 曾莘茹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9-667,共9页
桂林甑皮岩遗址地处典型的峰林平原区,面临地下水运动破坏遗址区稳定性的问题。为掌握水塘岩溶渗漏过程特征,揭示遗址保护区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保护遗址区的稳定性,分析了遗址保护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位动态特征,并根据岩... 桂林甑皮岩遗址地处典型的峰林平原区,面临地下水运动破坏遗址区稳定性的问题。为掌握水塘岩溶渗漏过程特征,揭示遗址保护区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保护遗址区的稳定性,分析了遗址保护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位动态特征,并根据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系统的水均衡要素建立水箱模型的基本物理结构和水塘水位衰减方程,将模拟水位与实际水位对比分析,量化地表水与降雨及遗址洞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塘水位动态与地下水水位动态存在水位高差、上升起点、衰减速度和峰值滞后的差异性,两者动态过程的差异反映遗址区岩溶介质的沟通能力较强;地表水渗漏过程主要控制因素是水塘底部的岩溶渗漏能力;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塘的方式以主径流带管道流集中补给为主。遗址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交互作用表现出强烈的动态模式,地下水与地表水互相转化特征显著。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交互有利于削弱地下水潜蚀力,缓解地下水对覆盖层的侵蚀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渗漏 地下水侵蚀 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作用 洞穴遗址 甑皮岩
下载PDF
甑皮岩洞穴遗址地下水的水-气界面H2S气体的产生机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卫敏洁 郭芳 +1 位作者 姜光辉 贾亚男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9-697,共9页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典型代表。污染物进入到以裂隙介质为主地下水所形成的还原环境后,其性质可能会改变从而侵蚀遗址文化层。本文通过采集地下水水-气界面的H2S和CH4气体,结合硫酸盐的硫同位素δ^34S-SO4^2-...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典型代表。污染物进入到以裂隙介质为主地下水所形成的还原环境后,其性质可能会改变从而侵蚀遗址文化层。本文通过采集地下水水-气界面的H2S和CH4气体,结合硫酸盐的硫同位素δ^34S-SO4^2-、溶解有机碳(DOC)、化学需氧量(COD)、硫酸盐还原菌(SRB)等指标,研究遗址地下水水-气界面侵蚀性气体H2S的产生机理。结果表明:甑皮岩水体SO4^2-浓度范围为0.57~131.00 mg/L,其空间分布不均匀,来源主要受到大气降水、硫化物矿物的氧化及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的影响;丰富的有机质为硫酸盐还原提供能量,DOC与COD浓度存在空间差异,高值均位于人类活动强烈的径流上游区;SRB普遍参与硫酸盐还原作用,气温、降水和有机质决定SRB数量在时空上表现为雨季>旱季、地表水>地下水;气温较高促进H2S的形成,SRB与环境的还原程度均影响H2S和CH4浓度。H2S性质不稳定易氧化为硫酸,若继续聚集将加剧遗址的化学侵蚀。建议增加污染物的运移和反应产物的监测,关注遗址的保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甑皮岩 岩溶含水介质 水气界面 硫酸盐 侵蚀性气体
原文传递
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子模 漆招进 +3 位作者 朱芳武 卢为善 李富强 凌树东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21,37,共22页
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骨张子模,漆招进,朱芳武,卢为善,李富强,凌树东甑皮岩洞穴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的西南麓,桂阳公路9公里处的西侧,东经115°15′,北纬25°16′,海拔170米。甑皮岩遗址于19... 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骨张子模,漆招进,朱芳武,卢为善,李富强,凌树东甑皮岩洞穴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的西南麓,桂阳公路9公里处的西侧,东经115°15′,北纬25°16′,海拔170米。甑皮岩遗址于1973年正式发掘,出土了密集埋葬的人骨14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甑皮岩遗址 颅容量 遗传距离 柳江人 亲缘关系 旧石器时代晚期 牙齿磨耗 年龄鉴定 壮族居民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姗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7-103,共7页
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感知直接影响着旅游产品的发展前景和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和借鉴相关文献,结合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特殊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 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感知直接影响着旅游产品的发展前景和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和借鉴相关文献,结合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特殊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客感知量表,由产品内涵、产品形式、产品服务、产品环境4个维度25项指标构成。根据游客感知调查结果,总结归纳出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不足,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深度开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感知 桂林甑皮岩 旅游产品 深度开发
下载PDF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陶器的成型工艺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文杰 《文物春秋》 2005年第6期30-35,共6页
桂林市甑皮岩遗址第三、四期陶器的显著特征是流行泥片贴筑成型的圜底器。本文根据陶器口部标本剖面图上所显示的钩状包裹现象,断定这批圜底器采用正筑泥片贴筑法成型,其具体步骤是先捏塑底部,再向上贴筑至口部。
关键词 广西 甑皮岩遗址 陶器 成型工艺 钩状包裹现象 正筑泥片贴筑法 桂林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