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白银市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
1
作者 王磊 段星星 +2 位作者 赵禹 李文明 张晶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0-303,共14页
【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 【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四种方法对区内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污染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单因子指数法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污染主要为Cd、As的污染,单因子指数PCd显示89.21%的土壤为一等清洁,8.63%为二等轻微污染,0.72%为三等轻度污染,1.44%为四等中度污染。单因子指数P_(As)显示94.24%为土壤为一等清洁,5.04%为二等轻微污染,0.72%四等中度污染。内梅罗综合指数P_(z)介于0.339~2.869,均值为0.603;Pz显示85.61%的土壤为清洁,7.91%为轻微污染,5.04%为轻度污染,1.44%为中度污染。地积累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0~2级,以Cd、Hg、As、Pb污染为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污染以Cd、Hg污染为主;Cd潜在生态风险最大,10.07%属于中潜在风险,5.04%属于较高潜在风险,1.44%属于很高潜在风险;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平均值为211.80,表明该地区土壤总体处于中等危害程度。四种方法评价结果总体一致,即研究区以Cd、As、Hg污染为主,应加强监测。【结论】以黄河为界对调查区进行分区研究,结果显示北岸灌淤土区(B区)污染最为严重,与东大沟河交界位置污染程度最高,水体及底泥样品重金属分析结果也证实东大沟河污染也较为明显,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区北部主要受白银矿山东大沟河流域污染为主,而黄河南岸土壤相对清洁,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些年,随着引黄灌溉及矿山环境治理等措施,土壤污染有所缓解,但土壤中累积的重金属需要长时间的自然降解或迁移,对高风险区仍应加强监测及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白银市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省单体土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
2
作者 谌文武 祁强 +3 位作者 郭志谦 张帅 吴海鱼 刘沛然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3,共9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研究甘肃省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省级文物保护土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土遗址主要位于海拔相对较低(<2 000 m)、坡度较缓(<15°)、地形起伏度小(<5 m)、离河流近(&...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研究甘肃省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省级文物保护土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土遗址主要位于海拔相对较低(<2 000 m)、坡度较缓(<15°)、地形起伏度小(<5 m)、离河流近(<5 km)的平原、台地和丘陵地带.大多数土遗址位于第四纪沉积物沉积区域,区域土壤主要为初育土.河西走廊及以西地区的土遗址处于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土遗址处于半湿润区,土遗址所处区域自南至北的气候有显著差异.通过ArcGIS软件的核密度分析发现,甘肃省重点土遗址自西向东分布密度逐渐变大,且整体沿甘肃省的主要水系干流及其支流展开分布.各历史时期的土遗址选址因其功能性而异,主要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也受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土遗址 空间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视阈下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研究
3
作者 乔德华 秦春林 陈文杰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个社会基本矛盾的战略性举措,产业振兴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抓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个社会基本矛盾的战略性举措,产业振兴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抓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已成为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但规模较小、带动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鉴于此,结合农民合作社规范提质行动,建议通过强化人才引领与产业支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产业化联合体、推行“村社合一”模式、创新土地流转方式等举措,以有效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对策
下载PDF
“双减”政策理论研究进展——基于甘肃省的文献计量与研究趋势分析
4
作者 郭中华 赵磊 +1 位作者 魏秀芳 李永军 《甘肃教育》 2024年第3期36-41,共6页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甘肃省为例,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对“双减”政策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相关研究呈现出研究热度高涨、研究内容聚焦、研究视...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甘肃省为例,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对“双减”政策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相关研究呈现出研究热度高涨、研究内容聚焦、研究视角转变等特征,初步构建出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现有研究过度聚焦微观层面,缺乏系统性分析。因此,未来进一步研究需构建评估框架,拓展研究视角,并进行跨区域比较,以提炼通用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甘肃省 文献计量分析 理论研究
下载PDF
甘肃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研究
5
作者 滕雅琼 张小宁 +1 位作者 姜玲 杨文静 《甘肃科技纵横》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研究分析了甘肃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从创新主体、资金投入、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效益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分析得出2019—2021年甘肃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竞争力呈明显增长趋势,应注重提升产业创新效益和创新成果。进一步将... 研究分析了甘肃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从创新主体、资金投入、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效益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分析得出2019—2021年甘肃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竞争力呈明显增长趋势,应注重提升产业创新效益和创新成果。进一步将产业链上、中、下游细分为10个产业领域,从创新资源、创新产出、创新环境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定性和定量结合评价分析各产业领域的创新能级,结果显示中(藏)药、诊疗设备、兽用生物制品3个产业领域需强链;生物制药材料,中(藏)药原料,人用生物制品等6个产业领域需延链;制药设备需补链。最后针对提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药产业 创新链 产业链 融合发展 甘肃省
下载PDF
“双碳”目标视域下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分析
6
作者 张巨峰 王睿云 +3 位作者 余岚 杨峰峰 杨日丽 王斯扬 《煤》 2024年第4期1-5,15,共6页
为了有效应对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我国率先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为各省区经济增长和生态治理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在“双碳”目标视域下,根据《甘肃省统计年鉴》2009年—202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能源消... 为了有效应对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我国率先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为各省区经济增长和生态治理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在“双碳”目标视域下,根据《甘肃省统计年鉴》2009年—202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能源消耗情况等统计数据,运用碳排放估算公式对甘肃省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三次产业碳排放特征等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甘肃省碳排放量整体仍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却呈下降趋势,人均碳排放量也呈缓慢增长趋势的结论。在产业碳排放方面,工业和制造业的碳排放量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而产业碳排放强度在2013年出现了1个分水岭,2013年之前,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大于第一和第二产业,2013年之后,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将会持续,在“双碳”目标视域下,甘肃省的碳减排重点和措施应关注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碳减排 “双碳”目标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7
作者 党婕 杨升 +1 位作者 王新霞 杜宗明 《商业经济》 2024年第4期143-146,共4页
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二者息息相关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闭环系统。在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2013—2020年科... 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二者息息相关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闭环系统。在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2013—2020年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度经历了2013年的濒临失调到2020年的高度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省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8
作者 梁海燕 《社科纵横》 202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甘肃省围绕制度建设、政务服务、行政执法、司法服务等方面积极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但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仍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制度供给、建设法治政府、推...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甘肃省围绕制度建设、政务服务、行政执法、司法服务等方面积极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但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仍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制度供给、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优化法治服务、强化监督评价、加强普法教育等方面提出营商环境法治化的建设路径,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为甘肃省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营商环境 法治化 路径
下载PDF
基于三阶段最小二乘法的甘肃省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作用研究
9
作者 李建伟 李滋婷 +1 位作者 谢艳艳 徐爱娟 《甘肃科技纵横》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科技创新是影响甘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文章首先对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与科技创新三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然后通过分别以高质量和科技创新为被解释变量的2个估计方程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最后基于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对模型... 科技创新是影响甘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文章首先对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与科技创新三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然后通过分别以高质量和科技创新为被解释变量的2个估计方程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最后基于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对模型进行估计,对2011-2021年甘肃省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2011-2021年,甘肃省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联合内生性,具有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甘肃省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处于低效率下的均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实证研究
下载PDF
基于游客满意度分析的甘肃省乡村民宿发展策略研究
10
作者 张军谋 赵一娟 彭志倩 《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当前甘肃省乡村民宿产业正从浅层“农家乐”消遣型向深度乡村旅居度假和文化体验型转变,在此背景下,文章以甘肃省乡村民宿游客需求为导向,构建了“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环境卫生、文化体验”四个维度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研... 当前甘肃省乡村民宿产业正从浅层“农家乐”消遣型向深度乡村旅居度假和文化体验型转变,在此背景下,文章以甘肃省乡村民宿游客需求为导向,构建了“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环境卫生、文化体验”四个维度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研获取研究数据,借助SPSS软件对甘肃省乡村民宿游客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基于游客满意度指标提出了甘肃省乡村民宿存在服务质量整体偏低、安全保障相对不足、卫生标准不够完善、文化品位参差不齐4个方面的问题,相应地给出了以游客满意度为中心,提升服务质量、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宿安全管理、规范环境卫生标准,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民宿文化氛围,凸显地域乡土特色4条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满意度 民宿 甘肃省
下载PDF
运用德尔菲法构建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雪 尚清芳 张静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3-38,共6页
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一级指标权重,以及二级指标层级单排序权重和总排序权重。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权重和二级指标总排序权重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反映出该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 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甘肃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一级指标权重,以及二级指标层级单排序权重和总排序权重。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权重和二级指标总排序权重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反映出该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表明,运用德尔菲法所构建的该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能充分表征专家主观性评价中的不确定性,而且鲁棒性特征显著,可为该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重点的确定、产业链的有效延伸以及乡村旅游产业网络体系的构建等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德尔菲法 乡村旅游产业 评价指标
下载PDF
2004-2022年甘肃省审定小麦品种情况分析与展望
12
作者 马玲 汪军成 +9 位作者 李鹏程 张宏 姚立蓉 司二静 杨轲 孟亚雄 马小乐 李葆春 尚勋武 王化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77,共10页
为了给甘肃省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对以甘肃省2004-2022年审定的284个小麦品种的基本情况和抗条锈病性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生育期、株高和产量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近19年审定的小麦品种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育种单... 为了给甘肃省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对以甘肃省2004-2022年审定的284个小麦品种的基本情况和抗条锈病性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生育期、株高和产量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近19年审定的小麦品种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育种单位主力为省内科研院所,联合育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科研工作者对小麦品种选育具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统计分析,发现甘肃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亲本配置组合主要来自主栽品种和人工创制的种质资源,并发现5个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表明近19年甘肃省审定品种遗传基础较窄;育成品种主要采用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且育种方式趋于单一,表明今后要加强创新育种方式;审定的小麦品种以冬小麦为主,其中80.2%集中在陇东泾河上游川塬山地冬小麦区和陇南渭河上游河谷山地冬小麦区,而审定的春小麦97.9%则集中在河西内陆河灌溉春小麦区和陇中干旱川山春小麦区;小麦抗病性方面,审定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但年际间波动较大;春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增加0.15 d,而冬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减少0.46 d;株高年平均降低1.10 cm,平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47.25 kg·hm^(-2),其中2012年产量最高,为8 136.2 kg·hm^(-2);千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穗粒数变化不大,年均增加0.08粒,千粒重年均增加2.71 g,有效穗数年平均增加1.29个。综上,在后续的育种工作中,可结合不同育种方式,更进一步选育出高产、优质和高抗的小麦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小麦 审定品种
下载PDF
甘肃省白银市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
13
作者 王仁琪 谭科艳 +6 位作者 孙倩 李航 张隆隆 王玉 袁欣 朱晓华 蔡敬怡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4-275,共12页
[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一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 [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一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四种方法对区内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污染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单因子指数法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污染主要为Cd、As的污染,单因子指数PCd显示89.21%的土壤为一等清洁,8.63%为二等轻微污染,0.72%为三等轻度污染,1.44%为四等中度污染。单因子指数PAs显示94.24%为土壤为一等清洁,5.04%为二等轻微污染,0.72%四等中度污染。内梅罗综合指数Pz介于0.339~2.869,均值为0.603;Pz显示85.61%的土壤为清洁,7.91%为轻微污染,5.04%为轻度污染,1.44%为中度污染。地积累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0~2级,以Cd、Hg、As、Pb污染为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污染以Cd、Hg污染为主;Cd潜在生态风险最大,10.07%属于中潜在风险,5.04%属于较高潜在风险,1.44%属于很高潜在风险;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平均值为211.80,表明该地区土壤总体处于中等危害程度。四种方法评价结果总体一致,即研究区以Cd、As、Hg污染为主,应加强监测。[结论]以黄河为界对调查区进行分区研究,结果显示北岸灌淤土区(B区)污染最为严重,与东大沟河交界位置污染程度最高,水体及底泥样品重金属分析结果也证实东大沟河污染也较为明显,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区北部主要受白银矿山东大沟河流域污染为主,而黄河南岸土壤相对清洁,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些年,随着引黄灌溉及矿山环境治理等措施,土壤污染有所缓解,但土壤中累积的重金属需要长时间的自然降解或迁移,对高风险区仍应加强监测及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白银市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省暖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14
作者 周子涵 王基鑫 +3 位作者 刘维成 王勇 张君霞 郭润霞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利用2013—2022年4—10月甘肃省340个气象站点逐1 h降水观测资料,揭示了甘肃省暖季降水在日变化尺度上的精细化演变特征,并分区域进行讨论分析,为甘肃省极端降水事件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甘肃暖季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日变化峰... 利用2013—2022年4—10月甘肃省340个气象站点逐1 h降水观测资料,揭示了甘肃省暖季降水在日变化尺度上的精细化演变特征,并分区域进行讨论分析,为甘肃省极端降水事件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甘肃暖季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日变化峰值主要出现在10:00—13:00,降水频率日峰值在夜间22:00—01:00居多。降水日变化季节性差异明显,中南部有较为集中的秋雨分布。(2)降水日变化区域性特征鲜明,祁连山区、甘肃中部和高原边坡的降水时段主要在白天,午间较强的降水强度主导着降水量的白天峰值;河西西部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峰值多出现在夜间,但短时较强降水在18:00—21:00有一定突发性;陇东南和陇东地区降水呈非均匀分布,在降水频率夜间峰值影响下夜雨频繁,但降水较强的时段分别在午后和早晨。(3)不同持续时间降水特征不同,持续时间在6 h及以下的短时降水,降水日变化多呈“双峰型”。持续时间在6 h以上的降水日变化近似于“单峰型”,多在傍晚开始,夜间达到峰值,于次日中午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变化 暖季降水 不同区域 不同持续时间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省武威市风力侵蚀分区治理规划及措施
15
作者 靳峰 邢瑜 +5 位作者 周颖 张煜 马涛 霍云云 郭建军 柳本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80,192,共10页
[目的]分析甘肃省武威市风力侵蚀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风力侵蚀可治理区划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市风蚀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等技术手段,使用修正土壤风蚀... [目的]分析甘肃省武威市风力侵蚀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风力侵蚀可治理区划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市风蚀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等技术手段,使用修正土壤风蚀方程(RWEQ)计算武威市2000—2020年5期风蚀模数,获得区域风蚀的面积分布和变化特征。结合重点建设工程分布等空间要素叠加分析方法,提出该市风力侵蚀可治理区域划分原则,并将该原则应用于划分武威市风力侵蚀可治理区。[结果]修正土壤风蚀方程(RWEQ)能较好地估算武威市多年风力侵蚀模数,其多年风力侵蚀模数为5788.98〔t/(km^(2)·a)〕,多年平均土壤风蚀总量1.92×10^(8)t;研究区风力侵蚀在时间上呈现总体下降,偶有上升趋势,且风力侵蚀强度等级明显减弱;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分布在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依据多要素叠加风蚀分区治理方案,武威市可治理风力侵蚀面积共2872.66km^(2),其中民勤县1468.48km^(2),凉州区708.75km^(2),古浪县695.43km^(2)。[结论]风力侵蚀分区治理是武威市风蚀水土保持的重点工作,根据风蚀分区治理划分结果,针对不同行政区划,民勤县北部坡度较低的平坦戈壁沙漠地区是其重点关注区域,治理措施应以风沙防治和植被恢复为主,并需要注意控制人为工程建设扰动的影响,明确区域管理范围;凉州区应注意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古浪县应以封育措施和对天然植被进行保护为主。同时,在戈壁沙漠地区需特别注意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等施工扰动的风沙防治和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侵蚀 修正土壤风蚀方程模型 甘肃省武威市 风蚀水土保持区划
下载PDF
基于LightGBM模型的甘肃省临夏县滑坡易发性评价
16
作者 何哲 石玉玲 +2 位作者 李富春 贾卓龙 晏长根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5,216,共10页
甘肃省临夏县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发育,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威胁,亦对工程建设的开展造成一定阻碍,因此,选取高效准确的机器学习方法对临夏县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依据遥感影像和野外勘察资料,选取了1718处滑... 甘肃省临夏县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发育,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威胁,亦对工程建设的开展造成一定阻碍,因此,选取高效准确的机器学习方法对临夏县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依据遥感影像和野外勘察资料,选取了1718处滑坡样本,遴选了滑坡灾变的16种影响因子并建立滑坡影响因子评价体系;再结合预测精度和运行时间等指标对比了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模型与主流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最后利用混淆矩阵分级方法进行了基于LightGBM模型的临夏县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临夏县重要滑坡影响因子为地表植被和地形地貌因子,其中土地覆盖为最主要影响因子;LightGBM模型预测精度高达0.931,且运行速度仅为11.7 s,既能保证高精度又极大提升了运行效率;在抽稀后的数据集上,LightGBM模型的预测表现、校准程度和分级结果均优于随机森林(RF)模型;混淆矩阵分级法的较高和高易发区内滑坡分布更为集中,在14.94%的区域内分布着86.86%的滑坡灾害点。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内滑坡分布发育情况,可为当地工程建设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易发性评价 轻量级梯度提升机 机器学习 甘肃省临夏县
下载PDF
基于CE-318观测的甘肃省气溶胶光学特性分析
17
作者 黄芳芳 马伟强 +6 位作者 王遂缠 张鸿 孔小怡 卢品睿 王旭东 刘昊 闫一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53,共13页
对于大气气溶胶地基观测资料的定量分析是了解气溶胶光学特性和大气污染特征的基本途径,可为探讨污染治理方向提供一定的依据。近年来,利用地基观测资料分析甘肃省不同区域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研究较少。为了解甘肃省不同下垫面的大气气溶... 对于大气气溶胶地基观测资料的定量分析是了解气溶胶光学特性和大气污染特征的基本途径,可为探讨污染治理方向提供一定的依据。近年来,利用地基观测资料分析甘肃省不同区域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研究较少。为了解甘肃省不同下垫面的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本文基于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CE-318型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通过ASTPwin软件反演获得了甘肃省四个站点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计算了Angstrom波长指数α,分析了甘肃省不同区域不同季节AOD和α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波长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观测时段内,所有站点各波段AOD的变化趋于一致,且AOD值随波长增大而减小。兰州和皋兰山AOD值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兰州冬、春季AOD值分别比年均值超出14.98%和4.68%,皋兰山冬季AOD值比年均值超出3.88%。敦煌和民勤AOD值均为春季最高,比各自的年均值高出24.49%和26.30%。敦煌AOD季节分布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而民勤则表现为从春到冬季逐渐减小的趋势。(2)兰州和皋兰山春夏季主控粒子为粗模态,秋冬季则为细颗粒物主导。敦煌和民勤大气气溶胶常年由粗模态粒子主控。2019年冬季,兰州市区AOD值比其城郊的皋兰山高出68.0%;敦煌和民勤2019年春季沙尘气溶胶污染较为严重,敦煌AOD值比民勤超出42.42%。(3)四个站点AOD和α的频率分布均呈单峰曲线,不同季节AOD高频次分布范围存在差异性,但都处于1.0以下。α的高频次范围分布较为复杂,兰州春季、皋兰山春夏季、敦煌四季、民勤春夏秋季,α分布区间均小于1.0,而兰州夏秋冬季、皋兰山秋冬季、民勤冬季α主要分布于1.1以上。(4)不同季节AOD和α的关系存在差异,表现为不同季节,大气出现严重或者局部污染时,气溶胶的主控粒子粒径大小不同。春季大气出现局部或者严重污染、夏季大气局部污染时,四个站点气溶胶主要是大粒径粒子,其中沙尘气溶胶的贡献较大。夏季大气处于严重污染时,皋兰山气溶胶主要是细模态粒子,兰州、敦煌、民勤气溶胶依然由粗模态主控,但是兰州小粒径粒子导致的污染比重高于其余两站,其中85%以上属于城市工业-气溶胶污染。秋季大气处于严重污染状况时,兰州和皋兰山均由细模态粒子主导,其中城市工业-气溶胶占比明显增加,而敦煌和民勤依然由粗模态粒子主导,其中沙尘气溶胶占比偏重。冬季大气严重污染时,兰州依然由细模态粒子主导,而其他三站由粗模态粒子占据主导地位,冬季大气局部污染时,敦煌和民勤粗模态粒子与细模态粒子同时出现,皋兰山以细模态粒子为主。分析可知,总体上甘肃偏北地区气溶胶污染以沙尘气溶胶为主,而偏南地区气溶胶污染表现为粗模态与细模态粒子交替出现,这为下一步结合卫星遥感资料研究甘肃不同区域的气溶胶特性及大气污染特征提供了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318太阳光度计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地基观测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省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18
作者 贾程 张兴文 +1 位作者 陈胤玮 李丰森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64,共3页
目的:了解甘肃省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为内部控制研究与实践提供客观数据与参考依据,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法:对甘肃省公立医院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27份;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进行深入剖析,... 目的:了解甘肃省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为内部控制研究与实践提供客观数据与参考依据,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法:对甘肃省公立医院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27份;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据此提出建议。结果:医院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未能完全达到中度完善(平均分低于3分);多数业务采用信息化管理,但信息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高。结论:对国家政策法规的落实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与支持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公立医院制度建设相对完善,但内部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中新增的内部控制建设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内部控制 问卷调查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省农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研究
19
作者 何盼云 张东伟 《生产力研究》 2024年第4期66-71,共6页
为探讨甘肃省农牧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预测2023—2035年农牧业碳排放趋势,为甘肃省制定农牧业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基于甘肃省2010—2021年种植业、畜牧业两类碳源数据,运用IPCC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测算其碳排放量,分析动态... 为探讨甘肃省农牧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预测2023—2035年农牧业碳排放趋势,为甘肃省制定农牧业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基于甘肃省2010—2021年种植业、畜牧业两类碳源数据,运用IPCC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测算其碳排放量,分析动态变化趋势;使用LMDI模型展开影响因素分析,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3—2035年农牧业碳排放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21年甘肃省农牧业碳排放量为7.64×10^(6)t,2010—2021年甘肃省农牧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其时间演变轨迹可以分为“持续上升、波动下降、逐步回升”三个阶段,化肥与农膜是种植业碳排放重要来源,畜牧业牲畜肠道发酵对碳排放的贡献略高于粪便管理。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因素在减少农业碳排放方面发挥一定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了农业碳排放的增加;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甘肃省2023—2035年农牧业碳排放量将逐年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农牧业碳排放 影响因素 趋势预测
下载PDF
甘肃省农业科技现代化综合评价研究
20
作者 张丽丽 张东伟 《农业科技管理》 2024年第1期38-44,共7页
科技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综合评价甘肃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状况,对于准确研判全省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文章分析了甘肃省14个市州2022年农业科技发展相关数据,构建了更加合理的评价指... 科技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综合评价甘肃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状况,对于准确研判全省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文章分析了甘肃省14个市州2022年农业科技发展相关数据,构建了更加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组合评价方法对甘肃省各市州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进行排序,并依据贴近度进行了聚类分析,划分了3个类别层次。研究表明:甘肃省各市州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普遍不高,呈现出从西部到中部,再到南部依次降低的趋势,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科技基础条件不足、研发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体系不优,依然是制约各市州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提升的短板。基于此,提出了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科研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效率等促进甘肃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农业科技现代化 综合评价 熵权TOPSIS组合评价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