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夷生业模式的考古学观察
1
作者 汪启航 周崇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0,共6页
淮夷作为青铜时代一支规模庞大的族群,分布于淮河流域。研究淮夷的生业模式是了解其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考古出土资料,综合植物遗存结构、动物种群分类和农业、渔猎工具的材质和型式,认为淮夷族群的生业模式为稻作农业经济... 淮夷作为青铜时代一支规模庞大的族群,分布于淮河流域。研究淮夷的生业模式是了解其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考古出土资料,综合植物遗存结构、动物种群分类和农业、渔猎工具的材质和型式,认为淮夷族群的生业模式为稻作农业经济,擅长通过饲养猪等家畜获取肉食资源,辅之以渔猎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夷族群 生业模式 动物考古 植物考古
下载PDF
浅析泾河中上游先周至秦汉时期生业模式的转变--以陕西旬邑为例
2
作者 付建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29,共5页
春秋战国时期,泾河中上游生业模式有一次变化。种植业从先周时期至西周晚期以粟、稷为主,变成了春秋战国以后的以小麦为主,粟、稷为辅的模式;而家庭养殖业以狗、绵羊、山羊、马、猪和黄牛等为主,变成了以养殖羊、猪和鸡等家畜家禽,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泾河中上游生业模式有一次变化。种植业从先周时期至西周晚期以粟、稷为主,变成了春秋战国以后的以小麦为主,粟、稷为辅的模式;而家庭养殖业以狗、绵羊、山羊、马、猪和黄牛等为主,变成了以养殖羊、猪和鸡等家畜家禽,变化原因可能与气候、铁器使用和政府督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中上游 旬邑 生业模式
下载PDF
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人群龋病与生业模式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旭 《农业考古》 2020年第1期7-15,共9页
本文对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11组古代人群的龋病状况做了统计与分析,在与我国北方地区16组古代人骨材料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其生业模式与龋患的关系。龋病的罹患情况是反映人群摄入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有效指标,龋病与人类社会... 本文对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11组古代人群的龋病状况做了统计与分析,在与我国北方地区16组古代人骨材料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其生业模式与龋患的关系。龋病的罹患情况是反映人群摄入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有效指标,龋病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农业出现相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不同生业模式人群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摄取量的多寡决定了其龋齿发病率的高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人群龋齿发病率最高,并随着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增加;以畜牧或渔猎采集经济为生的古代人群龋病发病率较低;农牧兼营的混合经济人群龋齿发病率居中,并且因农业经济所占比重的不同,其变异范围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南部 古病理学 龋病 生业模式
下载PDF
石虎山类型生业模式初探
4
作者 冯宝 魏坚 《农业考古》 2018年第6期22-29,共8页
石虎山类型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早中期阶段的文化遗存,在岱海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定居聚落。通过对该类遗址采集到的动植物遗存样品的分析来看,该类遗存的基本生业模式以种植农业为主,但采集仍然是获取食物的一项重要手段,肉类食物... 石虎山类型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早中期阶段的文化遗存,在岱海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定居聚落。通过对该类遗址采集到的动植物遗存样品的分析来看,该类遗存的基本生业模式以种植农业为主,但采集仍然是获取食物的一项重要手段,肉类食物的获得多依靠狩猎活动,且狩猎水平相对较高,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渔猎活动作为补充,此时尽管已经出现了家畜驯养,但规模小,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虎山类型 孢粉 狩猎 生业模式
下载PDF
辽代中晚期契丹部落生业模式探析
5
作者 李月新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95-97,共3页
辽代中晚期出现了国家对契丹部落赈济的大量记载,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契丹部落人口生业模式密切相关。通过对契丹部落经济生产模式的探析,可以发现,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契丹族一直以游牧经济为其主要的生业模式,这种状况在进入... 辽代中晚期出现了国家对契丹部落赈济的大量记载,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契丹部落人口生业模式密切相关。通过对契丹部落经济生产模式的探析,可以发现,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契丹族一直以游牧经济为其主要的生业模式,这种状况在进入辽王朝统治的初期并未发生改变。但是,伴随着燕云地区的并入,及辽朝中后期契丹国家农牧经济发展比重的调整,契丹部落人口的经济模式发生了改变,并最终形成了农牧业并举,手工业、商业参与的复合型生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中晚期 部落 生业模式
下载PDF
北方地区裴李岗时代的定居生活与生业模式选择 被引量:1
6
作者 任文洁 樊志民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25-30,共6页
对已公布的关于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材料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可以发现:一方面,诸多材料指向这一时期以渔猎采集而获得的野生动植物是原始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而栽培植物与家养动物在先民食谱中的比重则较低,揭示出... 对已公布的关于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材料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可以发现:一方面,诸多材料指向这一时期以渔猎采集而获得的野生动植物是原始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而栽培植物与家养动物在先民食谱中的比重则较低,揭示出农业生产出量较少;然而另一方面,在各遗址出土的遗存中用于农业生产、收获、加工的石器农具又占据很大比重,揭示出先民对农业较多的劳动量投入。本文参考聚落考古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上述投入与产出的矛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人类生理性特征要求其追求定居的生活方式,在可利用资源短缺的条件下,以对农业投入更多的劳动量获取较少产出,以弥补渔猎采集的食物不足,并换取迁徙行为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是原始人类斟酌权衡后的一种理性选择。同时,这一理性选择对原始人类的文明化进程产生了极大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裴李岗时代 定居生活 农业生产 生业模式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人类生业模式演变的生物考古学证据 被引量:9
7
作者 屈亚婷 胡珂 +1 位作者 杨苗苗 崔建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6-109,共14页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改变了人类食物资源的获取方式。作为史前文化发展的中心,关中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的探索,将为北方地区农业的起源、发展与传播,文化交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适应等热点问题研究提...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改变了人类食物资源的获取方式。作为史前文化发展的中心,关中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的探索,将为北方地区农业的起源、发展与传播,文化交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适应等热点问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关中地区史前不同文化、不同遗址人与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以及动植物遗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受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气候的演变等因素影响,关中地区史前先民生业模式呈现时空差异。老官台文化先民的生业模式中旱作农业与狩猎采集并重。仰韶文化早期,旱作农业成为先民生业模式的主体,但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另外,家畜饲养的发展速度要滞后于农作物。仰韶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水稻与小麦先后传入,形成以粟、黍旱作农业为主,兼营水稻、大豆等的多元化农业结构;水稻对仰韶文化中期先民的食谱产生影响,而同时期家畜饲养主要依赖于粟黍类农作物。龙山文化,黍、粟农业比重下降,水稻含量相对增加,并对先民与家畜的食谱产生影响;肉食获取方式以饲养活动为主,渔猎活动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史前文化 生业模式 稳定同位素 动植物遗存
下载PDF
青海河谷区齐家文化生业模式差异初步探讨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倩倩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64-69,共6页
青海省发掘了多处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根据已发掘的考古资料,本文选取了三个河谷区的典型遗址或墓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出土生产工具、动物遗存等的分析,表明分布在青海不同河谷区的齐家文化遗址或墓地其生业模式是有差异的。黄河谷地... 青海省发掘了多处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根据已发掘的考古资料,本文选取了三个河谷区的典型遗址或墓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出土生产工具、动物遗存等的分析,表明分布在青海不同河谷区的齐家文化遗址或墓地其生业模式是有差异的。黄河谷地较高海拔的尕马台墓地以畜牧为主,兼有农业与狩猎的生产模式;湟水谷地的长宁遗址则以农业为主,以畜牧狩猎业、渔猎业为辅的混合型经济格局;大通河谷的金禅口遗址是种植业、狩猎和畜牧等多种生产方式的混合经济形态。地域自然资源条件的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可能还有其文化自身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家文化 河谷区 生业模式
下载PDF
金禅口遗址动植物遗存反映的古环境及生业模式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倩倩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5-78,共4页
金禅口遗址属齐家文化,出土了丰富的动物骨骼和植物遗存。经考证,这些动物多是现生种,推测环境与现今类似,周围的自然景观是垂直地带性显著的高原山地寒温带森林-草原生态景观。植物遗存以粟黍为主,少量大麦、小麦等种植作物,说明有相... 金禅口遗址属齐家文化,出土了丰富的动物骨骼和植物遗存。经考证,这些动物多是现生种,推测环境与现今类似,周围的自然景观是垂直地带性显著的高原山地寒温带森林-草原生态景观。植物遗存以粟黍为主,少量大麦、小麦等种植作物,说明有相当比重的农业。这些遗存表明该遗址先民的生业模式是种植业、狩猎和畜牧多种生产方式的混合经济形态,这可能与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有较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禅口遗址 齐家文化 动植物遗存 古环境 生业模式
下载PDF
小河西文化生业模式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于昊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4,共8页
小河西文化是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文化遗存。通过对小河西文化的气候与环境、聚落、生产生活工具、动植物遗存和原始农业的分析来看,小河西文化的生业模式以渔猎采集为主,辅之以简单的农业为补充,其原始农业已经处于萌芽阶段。
关键词 西辽河流域 小河西文化 生业模式
下载PDF
青海齐家文化时期生业模式的构成与差异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倩倩 甄强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77-82,共6页
公元前2000纪前后的齐家文化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上,文章通过对青海民和喇家遗址、互助金禅口遗址、大通长宁遗址出土植物和动物遗存的分析与研究,认为齐家文化形成了农牧并重的生业模式,狩猎采集经济逐步衰退。由于微环境的... 公元前2000纪前后的齐家文化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上,文章通过对青海民和喇家遗址、互助金禅口遗址、大通长宁遗址出土植物和动物遗存的分析与研究,认为齐家文化形成了农牧并重的生业模式,狩猎采集经济逐步衰退。由于微环境的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齐家文化各区域之间的生业结构也产生了差异,并具体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家文化 植物遗存 生业模式 构成 差异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史前生业模式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爱民 张卡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9,共7页
黄河三角洲是史前海岱地区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地区,新石器时代黄河三角洲先民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有农作物种植、采集、家畜饲养、渔猎等。自后李文化至北辛文化时期,采集、渔猎经济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至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以粟为主... 黄河三角洲是史前海岱地区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地区,新石器时代黄河三角洲先民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有农作物种植、采集、家畜饲养、渔猎等。自后李文化至北辛文化时期,采集、渔猎经济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至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以猪为主的家畜饲养业在生业方式中的重要地位才真正确立起来,采集、渔猎退居次要地位。这种生业模式是受史前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但承载力有限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这种状况也使得史前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城和文字等因之产生,催生了海岱地区最早的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史前时期 生业模式 自然环境 文明
下载PDF
从考古发现看莱夷的生业模式
13
作者 程文博 《农业考古》 2020年第3期21-27,共7页
综合农业考古、动物考古和盐业考古研究成果显示,莱夷是一支以渔业和制盐业为主要生业方式的族群。虽然经营农业,但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已经驯养家畜,但“莱夷作牧”(《尚书·禹贡》)不是指莱夷擅长经营畜牧业。渔业捕捞在莱夷的经... 综合农业考古、动物考古和盐业考古研究成果显示,莱夷是一支以渔业和制盐业为主要生业方式的族群。虽然经营农业,但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已经驯养家畜,但“莱夷作牧”(《尚书·禹贡》)不是指莱夷擅长经营畜牧业。渔业捕捞在莱夷的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盐业考古研究则显示莱夷是擅长制盐的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夷 生业模式 农业考古 动物考古 盐业考古
下载PDF
玉溪文化古居民生业模式探析
14
作者 陈珊珊 马江波 《农业考古》 2020年第3期13-20,共8页
玉溪遗址是重庆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深厚,发现遗物丰富,为研究该遗址古居民的生业模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结合动植物遗存和古环境研究成果,综合生活、生产器物分析和遗址资源域分析方法,对玉溪文化时期古居民... 玉溪遗址是重庆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深厚,发现遗物丰富,为研究该遗址古居民的生业模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结合动植物遗存和古环境研究成果,综合生活、生产器物分析和遗址资源域分析方法,对玉溪文化时期古居民的生业模式进行了初步讨论。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玉溪古居民生活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辅以简单的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就近制作石器、陶器和骨器等日常生活、生产用器,对频发的长江洪水有着规律性的认识;依靠遗址周边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玉溪文化古居民在此生活了千年之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溪遗址 新石器时代 古居民 生业模式 遗址资源域
下载PDF
欧亚草原史前游牧考古研究述评(下)——以史前生业模式为视角
15
作者 丛德新 贾伟明 《新疆社会科学(哈文)》 2021年第2期58-73,共16页
考古学界对游牧社会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以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史前游牧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游牧的概念、分类、起源、遗址判断标准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哈萨克斯坦的拜尕什遗... 考古学界对游牧社会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以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史前游牧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游牧的概念、分类、起源、遗址判断标准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哈萨克斯坦的拜尕什遗址、塔什巴遗址、塔尔加尔河流域的游牧考古和巴尔干半岛的动物考古等为例,评述了国外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对国内史前畜牧、游牧考古研究的评述,集中于新疆东天山地区和阿敦乔鲁遗址以及西藏三个典型地点。利用一切手段积极开展对生业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是目前欧亚草原史前游牧考古研究发展的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游牧考古 生业模式 游牧起源 拜尕什遗址 塔什巴遗址 阿敦乔鲁遗址
下载PDF
欧亚草原史前游牧考古研究述评(上)——以史前生业模式为视
16
作者 丛德新 贾伟明 《新疆社会科学(哈文)》 2021年第1期75-91,共17页
考古学界对游牧社会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以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史前游牧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游牧的概念、分类、起源、遗址判断标准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哈萨克斯坦的拜尕什遗... 考古学界对游牧社会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以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史前游牧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游牧的概念、分类、起源、遗址判断标准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哈萨克斯坦的拜尕什遗址、塔什巴遗址、塔尔加尔河流域的游牧考古和巴尔干半岛的动物考古等为例,评述了国外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对国内史前畜牧、游牧考古研究的评述,集中于新疆东天山地区和阿敦乔鲁遗址以及西藏三个典型地点。利用一切手段积极开展对生业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是目前欧亚草原史前游牧考古研究发展的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游牧考古 生业模式 游牧起源 拜尕什遗址 塔什巴遗址 阿敦乔鲁遗址
下载PDF
淮河中游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变迁的环境考古学观察
17
作者 胡飞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60,共9页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长江、黄河流域之间,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顺山集文化、双墩文化、侯家寨文化,吸引了海岱地区的大汶口中、晚期文化与龙山文化的进入,形成了一条别具地...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长江、黄河流域之间,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顺山集文化、双墩文化、侯家寨文化,吸引了海岱地区的大汶口中、晚期文化与龙山文化的进入,形成了一条别具地域特色的史前文化发展之路。为了响应与适应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变化,淮河中游地区史前人类因地制宜地采用动态演变的生业模式,原始农业也从单一的稻作农业转变为稻粟混作农业,为史前人类的生存及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与经济基础,推动了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加速了史前社会的复杂化与文明化进程。充分反映了史前人类对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与主观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游地区 史前人类 生业模式 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南阳盆地新石器文化的地理分布、传播路径及生业模式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中轩 朱诚 +4 位作者 袁胜元 徐佳佳 吴国玺 王宏 郭志永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3-156,共14页
全新世以来南阳盆地的新石器文化以中原类型为主导,但源于汉水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深刻影响了南阳盆地史前文化演变的内容和过程。除石家河期遗址集中分布于盆地南缘的低地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人类遗址均分... 全新世以来南阳盆地的新石器文化以中原类型为主导,但源于汉水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深刻影响了南阳盆地史前文化演变的内容和过程。除石家河期遗址集中分布于盆地南缘的低地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人类遗址均分布于100-200 m地势和缓的岗地区。盆地内史前文化相互角逐的动力源于中原型和江汉型两种原始农业的消涨,因而旱作农业快速发展期对应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南扩;粟作农业的衰落对应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北进。南阳盆地史前时期的生业模式序列表现为:仰韶文化早期的采集捕捞业、仰韶中晚期的粟作农业、屈家岭时期的稻作农业和石家河—龙山时期的稻粟混作业。其中,屈家岭文化后期生产工具的精细化、家庭畜牧业的规模化改变了先民的食谱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盆地 新石器文化 史前遗址地理分布 古文化传播 生业模式
原文传递
西辽河地区史前聚落的时空演变与生业模式和气候历史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琳 武虹 贾鑫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59-1171,共13页
西辽河地区是中国北方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随着近年来文物普查、遗址发掘和环境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地区史前文化的时间序列、文化内涵和生业模式变得更加清晰。史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历史、生业模式变化的气候背景及其对... 西辽河地区是中国北方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随着近年来文物普查、遗址发掘和环境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地区史前文化的时间序列、文化内涵和生业模式变得更加清晰。史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历史、生业模式变化的气候背景及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等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已有的工作大多采用传统环境考古手段进行遗址内调查,很少采用定量方法分析宏观尺度的遗址分布和聚集模式。在数字化大量文物普查数据的基础上,GIS的核密度分析被用来反映西辽河地区史前文化的聚集模式,并通过三维视角转换和海拔统计来反映遗址分布重心在纬向、经向及高程上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空间分析结果和已有的生业模式研究及古气候记录,揭示了研究区史前聚落的时空分布与当时的生业模式和气候环境之间的关联,也有助于史前人地关系研究中海量遗址位置信息的理解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环境考古 时空演变 生业模式 西辽河地区
原文传递
欧亚大陆草原之路-绿洲之路史前农牧业扩散交流与生业模式时空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董广辉 杜琳垚 +5 位作者 杨柳 卢敏霞 仇梦晗 黎海明 马敏敏 陈发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76-1498,共23页
史前农牧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扩散推动了人类生业模式的时空变化,对人地关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是汉代之前东西方交流和农牧业扩散的主要通道,但史前农牧业扩散交流和人类生业模式变化的时空过程尚未清晰.... 史前农牧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扩散推动了人类生业模式的时空变化,对人地关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是汉代之前东西方交流和农牧业扩散的主要通道,但史前农牧业扩散交流和人类生业模式变化的时空过程尚未清晰.文章总结分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地区新石器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址的动植物遗存资料,以及人骨碳同位素数据,结合测年数据和古DNA等领域的进展,梳理了史前农牧业扩散和人类生业模式变化的时空过程.结果显示,10500~6000a BP东西方农牧业交流通道尚未贯通,草原之路-绿洲之路西段人类主要生业为种植小麦、大麦和饲养牛羊猪等家畜,东段人类主要生业从狩猎采集逐步转变为粟黍农业,狩猎仍占重要地位;6000~4000a BP欧亚草原成为重要的农牧业交流通道,草原中南部出现了最早的东西方农业元素交汇信号,草原之路-绿洲之路东段大部分地区粟黍农业和家猪饲养的重要性增强;4000~2200a BP农牧业传播以绿洲通道为主,粟黍西传对草原之路-绿洲之路西段人类生业的影响在3000a BP后有明显体现,中段绿洲农业和牧业交错发展,东段生业模式格局显著变化且呈现空间分异.农牧业人群扩散交流是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生业模式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气候变化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至早期铁器时代 生业模式 跨大陆交流 植物考古 动物考古 人骨碳同位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