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7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
作者 苏振锋 翟淑君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5-65,共11页
自新质生产力被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但是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深入,对新质生产力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也尚未完全厘清。要全面认识和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必须阐明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新质... 自新质生产力被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但是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深入,对新质生产力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也尚未完全厘清。要全面认识和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必须阐明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决定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反作用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摆脱了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路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产物。新质生产力展现载体不仅包括经过改造升级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还涵盖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更是先进生产力、现实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科技创新 绿色生产力 新发展理念 传统产业 现实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
下载PDF
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区域分异及障碍因子分析
2
作者 张源野 叶阿忠 +1 位作者 朱灵群 李田田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3,共10页
新质生产力是契合新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也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本文从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生态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法对2011~2022年中国284个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采... 新质生产力是契合新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也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本文从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生态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法对2011~2022年中国284个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和障碍因子诊断等方法探究其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和障碍因子。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总体水平呈持续增长态势,四大区域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递减状态;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最主要空间来源,物质生产力差异是最主要结构来源;科技存量、能源结构和工业数字化是制约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分布动态 区域差异 障碍因子分析 物质生产力 精神生产力 生态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体制机制与未来图景 被引量:7
3
作者 周文 何雨晴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8,F0002,共12页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是在生产力理论发展演进中形成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生产力理论的早期探索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有益借鉴,马克思对生产力理论的系统阐述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奠定...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是在生产力理论发展演进中形成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生产力理论的早期探索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有益借鉴,马克思对生产力理论的系统阐述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新质生产力的运行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中才能实现,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更好实现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二是健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体制保障;三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图景必然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展现。因此,要促进数实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要引领产业变革新浪潮,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开辟发展新赛道,推动未来产业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全面深化改革 新型举国体制 现代化产业体系
原文传递
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方法及应用
4
作者 杨卓媛 黄宇云 +2 位作者 夏函 周利 王艺蒙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8,169,共8页
为定量衡量区域的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梳理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科技生产力、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为准则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熵权-TOPSIS的评价模型,并量化了区域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等级。利用评价模... 为定量衡量区域的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梳理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科技生产力、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为准则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熵权-TOPSIS的评价模型,并量化了区域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等级。利用评价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及其11个省市开展了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结果表明:2018—2022年,长江经济带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逐步从中等提升至中高等;东部地区的水利新质生产力总体高于中西部地区,科技生产力、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东、中、西部11个省市的政策导向、经济规模、资源配置等实际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新质生产力 科技生产力 数字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生成路径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珏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7,共10页
随着人类从信息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以科技创新为关键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在与人工智能形成“互嵌”。基于高深知识生产、技术元素整合以及产业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在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层面催生智能生产力,在劳动资料层面提供高效数字化的... 随着人类从信息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以科技创新为关键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在与人工智能形成“互嵌”。基于高深知识生产、技术元素整合以及产业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在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层面催生智能生产力,在劳动资料层面提供高效数字化的劳动工具,在劳动对象层面促发以产业生态化为特征的新型生产体系。以人工智能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形成政产学研一体的人工智能人才生态;二是建立协同开放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生态;三是培育协调互嵌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四是构建规范高效的人工智能治理制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科技创新 智能生产力
原文传递
绿色生产力的理解向度、中国创新与实践展望——兼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被引量:2
6
作者 黄鑫 胡鞍钢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7,共12页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的背景下,数字化与绿色化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两大鲜明标识,驱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来看,生产力的进步已由传统模式跃升为绿色生产力的新阶段,这既是21世纪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的背景下,数字化与绿色化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两大鲜明标识,驱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来看,生产力的进步已由传统模式跃升为绿色生产力的新阶段,这既是21世纪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鲜明体现。绿色生产力依托技术创新的突破和与发展模式的变革,加速推动绿色福祉的广泛增进与普惠,深刻契合了人类对美好生态环境的不懈追求与深切向往,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绿色生产力的创新实践已深刻融入中国发展多个五年规划之中,稳步推进绿色发展,率先引领了一场以绿色为特征的新产业质态变革,这场“绿色革命”深刻重塑了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面向“十五五”时期,需进一步深化绿色生产力的创新与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联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经济金融政策工具,并积极推动全球化治理体系绿色变革。只有坚持长期主义,坚持绿色增长,将“绿色革命”推向深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绿色发展 五年规划 长期主义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系统耦合协调及时空演化特征
7
作者 陈明镜 周正梅 《统计与管理》 2025年第1期69-78,共10页
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组成一个三维系统。本文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数字生产力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马尔科夫链测算中国30个省份新质生... 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组成一个三维系统。本文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数字生产力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马尔科夫链测算中国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水平和三维系统耦合协调度,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其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从2013年到2022年,数字生产力、科技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均呈稳步增长的趋势。(2)东部地区在新质生产力的各个维度上均表现出领先地位,中部地区逐步赶超,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落后。(3)耦合协调度的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显示,各类型的耦合协调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俱乐部趋同”特征。最后根据结论为三维系统的优质协调提出一些建议,为新质生产力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 数字生产力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基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视角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长福 白静 谢婷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6,共11页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之中。在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引领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学界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同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同共同富裕的相互关系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之中。在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引领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学界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同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同共同富裕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新质生产力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思想。新质生产力有其生产力起点,新质生产力属于生产力范畴,“新质”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而出现质的变化。新质生产力在动力上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要素上实现创新性配置,在产业上实现深度转型升级,具有高技术性、高效能性和高质量性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实现共同富裕是这一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人民生活品质由客观和主观两部分构成。客观生活品质指一定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在其中的经济收入、能够享受的各种服务等。主观生活品质则是对客观方面的自我感受和满意程度。要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真正提升,就必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发展新质生产力同实现共同富裕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新质生产力加速社会财富增长,促进高质量发展,促进财富分配的均衡,所以新质生产力在实现共同富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一定的实践路径完成的。这些路径有:进一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通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堵点卡点;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筑牢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主体支撑;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外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人民生活品质 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守正和创新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玉珍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在相当长时期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守正和创新。新质生产... 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在相当长时期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守正和创新。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推动了马克思生产力要素构成与效率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和载体理论的发展。基于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关系的守正和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建立与数字经济、数实融合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大力弘扬科技企业家精神,升级各类科技园、产业园,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优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 守正创新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地域性与布局规律研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理科学探讨
10
作者 樊杰 陈东 +2 位作者 李佳洺 郭锐 陈卓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60,共14页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动者逐步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中关键性的稀缺要素,创新模式呈现层级化、网络化、跨区域的特征,流空间的崛起弱化地理空间距离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创新效能的提升要求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并由此产生新的不平衡。进而,从新质生产力新要素、地域综合体、国家网络系统3个方面讨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基本规律,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作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取向、集聚效率的内在要求、国际开放合作和区域分工协作的效能等分析,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演变趋势。研究认为:(1)体现“知识”价值及利益分享合理化、数字化、智能化引发的劳动者关系变化与适应性管理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引发区域非均衡与空间公平的权衡,是生产关系“新转型”的机理所在;(2)重新定位主体功能、重新审视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重新建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建构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的主要方面;(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配套改革重点包括: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耦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国家“一盘棋”的系统谋划,形成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网络和体系的体制机制;聚焦开放的经济格局,形成开放的具有竞争力、安全性和韧性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地域属性 因地制宜发展 新质生产力布局 地理科学基础
原文传递
数智赋能教育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与实践进路
11
作者 杨文正 杨俊锋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2,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是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教育系统是其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场域。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教育系统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而形成的一种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型生产力,代表教育领域对未来教育形态和教育方式的探索和追... 新质生产力是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教育系统是其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场域。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教育系统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而形成的一种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型生产力,代表教育领域对未来教育形态和教育方式的探索和追求。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构成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核。其中,数据要素是教育新质生产力孕育的源泉,智能技术是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数智融合引领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数智赋能助推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涌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深入应用,数智赋能将推动知识生产范式的变革,实现知识的增值;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化,促进人类学习与机器学习的协同进化;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智慧与机器智能的协同互补;优化学习环境,构建“具身沉浸”的交互式学习空间;革新教学工具,实现人机双向赋智;促进学习资源进化,构建“动态适需”的适应性资源;加速新质人才培养,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未来仍需在确保技术向善、服务教育的前提下,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数智赋能教育创新的正向效应,促进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全面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教育新质生产力 数智赋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简小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文化新质生产力脱胎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化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做好了理论准备,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积累了实践经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文化新质生产力脱胎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化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做好了理论准备,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积累了实践经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明确了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价值追求。文化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在“两个结合”的指导下,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发挥好文旅融合和人才引领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新质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替代还是迭代?
13
作者 米加宁 李大宇 董昌其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81,215,216,共17页
本文立足复杂性科学,对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首先提出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准确认识新旧生产力转换规律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对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内涵... 本文立足复杂性科学,对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首先提出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准确认识新旧生产力转换规律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对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内涵特征进行了辨析,揭示了二者之间的传承与递进关系,并从复杂性视角阐释了其演变过程的非线性、涌现性等特征。再次,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替代效应和迭代效应,描摹二者在动态演化中呈现出的交织并存、螺旋上升的复杂图景。此外,阐述新旧生产力转换过程中呈现出的非线性、涌现性、适应性、混沌性等复杂性特征,进一步揭示了这一转换过程的内在机理和演化逻辑。研究发现,新旧生产力转换呈现出鲜明的“替代-迭代”复杂性特征,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引领生产函数发生革命性重构。研究对新旧动能转换规律作出了较为系统和创新的理论阐释,为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传统生产力 复杂性 动能转换 生产函数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深诠与机理再探——兼论其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实践
14
作者 解安 邵景润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本源概念产生于社会转型时期现实问题的需要,经过“酝酿、出场、应用”三个阶段的动态演进,展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培育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本源概念产生于社会转型时期现实问题的需要,经过“酝酿、出场、应用”三个阶段的动态演进,展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机理在于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应用,构成“劳动者+基础创新+应用创新”的三维实践理路。广阔的国土空间决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路径的多元性,有必要从抽象走向具体,考察相对微观层面的经验做法。基于新疆尉犁的案例分析表明,推动农业农村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通过数智技术、生物技术来革新农业劳动资料,通过激活乡村土地资源、文化资源、数据资源和生态资源来拓展劳动对象,积极培育和引进优质个体劳动者与协作劳动组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概念 新质生产力机理 农业农村领域 案例分析
原文传递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跃迁与生产关系变革
15
作者 周文 白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2,共12页
生产力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决定性因素,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生产力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决定性因素,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构建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从文化产业的演进看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机理——基于生产力推动文化生产形态变迁的视角
16
作者 温朝霞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2,共7页
基于生产力不断从低级向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演化,文化生产形态也不断变迁。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生产演化至今的一种高级形态,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原始化文化生产和商品化文化生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生产的高级形态,既得益于新质生产力推动... 基于生产力不断从低级向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演化,文化生产形态也不断变迁。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生产演化至今的一种高级形态,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原始化文化生产和商品化文化生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生产的高级形态,既得益于新质生产力推动转型升级形成文化新业态,又以文化的力量培育新质生产力。从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来看,新质生产力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天然耦合性。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赋能文化新业态,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反过来,文化产业本身所内含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创新精神,能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动能与活力,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文化生产形态 文化产业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生态内涵的唯物史观阐释
17
作者 郭飞 方伟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绿色生产力。生态向度是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刻内涵及理论创新的重要视角。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论断,为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生态...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绿色生产力。生态向度是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刻内涵及理论创新的重要视角。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论断,为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向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新质生产力以新发展理念为理念先导,以绿色科技创新为动力支撑,以绿色发展为实现路径,以生态制度为可靠保障。探讨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向度,有助于奠定新质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彰显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生产力理论、财富理论及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阐明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拓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自然力 生产力 生态向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原文传递
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双试点政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效应研究
18
作者 何雄浪 邓舒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5,共13页
本研究选取2005—2020年全国283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实证分析创新型城市与智慧城市双试点政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从发展程度、地理区位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等多个维度检验双试点政策影响效应的异质性。... 本研究选取2005—2020年全国283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实证分析创新型城市与智慧城市双试点政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从发展程度、地理区位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等多个维度检验双试点政策影响效应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双试点政策实施能够显著提升样本城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揭示,双试点政策在发达城市、西部地区及特大型人口规模城市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欠发达城市、中部城市及大中型人口规模城市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研究揭示了技术进步效应与对外开放效应作为双试点政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机制,并且证实了双试点政策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试点政策 新质生产力 协同效应 新质生产力指数
下载PDF
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档案文化软实力和档案文化生产力研究的质性分析与前瞻探讨
19
作者 祁蒙 肖明娟 +1 位作者 朱富成 苏芳荔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1,共4页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档案文化软实力和档案文化生产力研究逐渐成为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质性分析,梳理了现有研究的重点与不足,重点探讨了提升档案馆文化能力、完善档案文化治理体系、激活档案文...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档案文化软实力和档案文化生产力研究逐渐成为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质性分析,梳理了现有研究的重点与不足,重点探讨了提升档案馆文化能力、完善档案文化治理体系、激活档案文化价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现状与挑战。本文基于研究数据分析和实践调查分析,提出了未来档案文化研究与实践的前瞻方向,包括强化档案文化软实力与新质生产力的互动机制、完善档案文化治理体系、激活档案文化价值、推动档案文化产业化发展等,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档案文化建设的动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档案文化 文化软实力 文化生产力 文化治理 数字档案馆 文化价值 文化产业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绿色生产力培育:关键要素、驱动路径与政策建议
20
作者 刘宏伟 马酉儒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8,共11页
新阶段下绿色生产力的培育亟需前沿人工智能的助力。从本质上来看,绿色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在要素上具有同源性、在驱动路径上具有创新驱动性,二者有着高度的共同区间。在关键要素维度,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 新阶段下绿色生产力的培育亟需前沿人工智能的助力。从本质上来看,绿色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在要素上具有同源性、在驱动路径上具有创新驱动性,二者有着高度的共同区间。在关键要素维度,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要素组合”多层级要素的组合优化,是培育绿色生产力的关键。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重新定义生态效益和绿色转型模式,从而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上建立起全面的驱动机制。需要正视的问题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实践上,尚存在伦理困境、数据隐私危机、算法偏见、计算机资源消耗下的环境负担等问题。注重培养劳动者的技能与落实其生态责任并举、优化算法算力和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其他生产要素协同等政策建议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生产要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