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音乐家的生命悲歌 被引量:1
1
作者 余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9-172,共4页
西方音乐史上舒茨、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威尔第、勋伯格等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是天才人物,都具有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创作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的创作实践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矛盾冲突,... 西方音乐史上舒茨、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威尔第、勋伯格等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是天才人物,都具有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创作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的创作实践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矛盾冲突,使这些音乐家成为悲剧性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音乐史 音乐家 悲剧命运 生命悲歌
下载PDF
一曲曲苍凉而寂寞的生命悲歌——浅论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海英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43-45,共3页
张爱玲描摹了一系列旧时代女性的群像,主要分两类:贪慕虚荣或无以谋生却又因卑微弱小而不得不依附于他人而谋求安稳的女性、因被迫依附却无从发泄而受压抑导致的变态甚至疯狂的女性。张爱玲以细腻深邃的笔触解剖她们的畸形心理和变态行... 张爱玲描摹了一系列旧时代女性的群像,主要分两类:贪慕虚荣或无以谋生却又因卑微弱小而不得不依附于他人而谋求安稳的女性、因被迫依附却无从发泄而受压抑导致的变态甚至疯狂的女性。张爱玲以细腻深邃的笔触解剖她们的畸形心理和变态行为,谱写出一曲曲旧时代女性苍凉与寂寞的悲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凉 女性 生命悲歌 张爱玲
下载PDF
孤独个体的生命悲歌——论现代西方生存哲学的研究视域 被引量:3
3
作者 朱荣英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8-21,共4页
现代西方人文主义者的生存哲学 ,以非理性主义和非人道主义打破传统人学的诠释模式 ,大都主张用一种个体生命的眼光来审视现实人生的被抛于世、限入沉沦以及奋力挣扎而又终归虚无的生存性状 ,并且诉诸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神秘直觉 ,表征... 现代西方人文主义者的生存哲学 ,以非理性主义和非人道主义打破传统人学的诠释模式 ,大都主张用一种个体生命的眼光来审视现实人生的被抛于世、限入沉沦以及奋力挣扎而又终归虚无的生存性状 ,并且诉诸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神秘直觉 ,表征了在西方异化社会挤压下孤独个体的荒诞情怀及其终极性的悲剧宿命。这一曲曲生命悲歌 ,为当代马克思实践生存论探究人的生存命义及其生命律动 ,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西方 人文主义 生存哲学 生命悲歌 生存命义
下载PDF
一曲苍凉的生命悲歌——论《诗经·小雅·采薇》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梦兰 《职教与经济研究》 2012年第2期49-51,共3页
生命意识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命所产生的一种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感性体验。《诗经·小雅·采薇》以现实生命的凄恻、悲叹为主基调,通过思归之悲苦、报国之悲壮、反思之悲伤,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吟唱出苍凉的生命悲歌。
关键词 《诗经·小雅·采薇》 生命意识 生命悲歌
下载PDF
礼教失范和蕙莲的生命悲歌
5
作者 贺根民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44-47,共4页
对世俗家庭的正视和关注,表露出现实社会人本色彩的审美趋向,宋蕙莲的人性挣扎和异化过程促使当下社会体察生命意识。宋蕙莲个体生命的毁灭,体现了封建家庭的残忍及其对个体生命和情爱火焰的吞噬,亦反映了儒家劝惩说教的失效及载道观念... 对世俗家庭的正视和关注,表露出现实社会人本色彩的审美趋向,宋蕙莲的人性挣扎和异化过程促使当下社会体察生命意识。宋蕙莲个体生命的毁灭,体现了封建家庭的残忍及其对个体生命和情爱火焰的吞噬,亦反映了儒家劝惩说教的失效及载道观念淡化和人性的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蕙莲 自主意识 生命悲歌 人性复苏
下载PDF
本体性探寻中的生命悲歌——从《云雀》到《风雪夜归人》
6
作者 张华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59,共5页
与同时代的其他剧作相比,路翎的《云雀》与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在本体意义上的生命求索、自由精神的人性关注上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尽管受制于特殊的时代语境,但剧作家在对人物命运的观照时并没有掩饰其悲怆的生命情怀,他们共同以强... 与同时代的其他剧作相比,路翎的《云雀》与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在本体意义上的生命求索、自由精神的人性关注上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尽管受制于特殊的时代语境,但剧作家在对人物命运的观照时并没有掩饰其悲怆的生命情怀,他们共同以强烈的精神挣扎与悲剧性的人物命运向我们展现了生命本体意义上的人生和人性景观,以此为基础,人类自由理想的强烈与恒远在话剧中得到深刻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性探寻 生命悲歌 人性求索 自由精神
原文传递
色情面具·生命悲歌·身份困惑——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7
作者 周丹 《中外文论》 2016年第1期290-301,共12页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选择这样一个与世俗伦理道德全然格格不入的乱伦题材来书写生存体验,然而研究者大多从作家的艺术观念、作品的形式技巧及形而上学的角度,试图揭开纳博科夫的谜语。本文认为,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将人类化为展翅...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选择这样一个与世俗伦理道德全然格格不入的乱伦题材来书写生存体验,然而研究者大多从作家的艺术观念、作品的形式技巧及形而上学的角度,试图揭开纳博科夫的谜语。本文认为,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将人类化为展翅的蝴蝶,在心灵世界中无拘无束地飞舞摇曳,从而赋予人类超越现实苦难和自我的神奇力量,为有限存在的人类保持最后一丝生命的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情面具 生命悲歌 身份困惑
原文传递
繁华落尽是流俗 暗中求明皆众生——评马华作家黎紫书的长篇小说《流俗地》
8
作者 吴昊 朱慧珍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7-64,共8页
《流俗地》是黎紫书为马来西亚苍生刻画的一幅“长卷浮世绘”,也是她为那些在现代化进程的罗网中苦苦挣扎和求索的匹夫匹妇谱写的一曲生命悲歌。她以马华各族群所在地的日常生活景观、民间信仰镜像和现代化生存体验为支点,对市井红尘里... 《流俗地》是黎紫书为马来西亚苍生刻画的一幅“长卷浮世绘”,也是她为那些在现代化进程的罗网中苦苦挣扎和求索的匹夫匹妇谱写的一曲生命悲歌。她以马华各族群所在地的日常生活景观、民间信仰镜像和现代化生存体验为支点,对市井红尘里千回百转的世道人情进行展览和呈现,不仅架构起了一部柳暗花明的生命传奇,还涂抹出了一场回望过去的悲悼仪式。《流俗地》的问世,标志着黎紫书的创作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使其回归自我的“本土诗学”得到了成功实践。在这部小说中,黎紫书以得天独厚的马华在地经验、苦心经营的艺术技巧和孜孜以求的文学创作精神照亮了自己的野生小说王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俗地》 黎紫书 民间性 生命悲歌 现代化进程 回归自我
下载PDF
《离骚》的“人性化”解读
9
作者 谢模楷 甘松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3期40-42,共3页
《离骚》是一首痛苦而激越的生命悲歌,抒发了作者在现实中遭受的生命痛苦。幻化的两次飞行,一次正向追求,一次反向逃离,是作者为摆脱生命的痛苦所作的努力。从生命痛苦到努力挣扎,到最后知死勿让,这就是《离骚》的情感脉络。
关键词 《离骚》 情感脉络 生命悲歌
下载PDF
斯特内斯库的明澈抒情或突围
10
作者 张曙光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1,共5页
斯特内斯库成功地使罗马尼亚诗歌摆脱了教条主义的禁锢,实现了突围,让诗歌朝向着自身的本质回归。他恢复了罗马尼亚诗歌传统,并延续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所进行的尝试。他的诗中很少有被米沃什称之为"阴郁"的品质,也很少像... 斯特内斯库成功地使罗马尼亚诗歌摆脱了教条主义的禁锢,实现了突围,让诗歌朝向着自身的本质回归。他恢复了罗马尼亚诗歌传统,并延续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所进行的尝试。他的诗中很少有被米沃什称之为"阴郁"的品质,也很少像当代西方诗歌那样,受到各种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影响,更没有那种无休止的形式上和语言上的实验,并且拒绝日常细节。相反,他保持和发扬了传统抒情诗歌的明朗与简净,而更多的是从生活本身来提炼诗意,来表达人生的意蕴,在内与外、现代与传统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上达到了一种很好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内斯库 罗马尼亚诗歌 明澈 写作策略 生命悲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