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8,3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三大核心理念及其中华文化基因
1
作者 刁生虎 王冰鑫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有关生态问题的观念和认识的总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世界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治理观三大核心理念都有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世界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有关生态问题的观念和认识的总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世界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治理观三大核心理念都有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世界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治理观分别传承和发展了“天人合一”“善政养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也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 中华文化基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世界观 生态民生观 生态治理观
下载PDF
公路路域亚洲象生态廊道构建方法
2
作者 韩用顺 杨鑫 +6 位作者 王云 孔亚平 李岳烽 杨艳刚 陈济丁 方军 马开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5-628,共14页
交通建设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活动及其栖息地完整性造成了负面影响,传统生态廊道构建容易忽视交通建设对物种迁移的阻碍作用,构建路域亚洲象生态迁移廊道既是协调交通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薄... 交通建设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活动及其栖息地完整性造成了负面影响,传统生态廊道构建容易忽视交通建设对物种迁移的阻碍作用,构建路域亚洲象生态迁移廊道既是协调交通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薄弱环节和热点之一。以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和思茅-澜沧高速公路为例,结合亚洲象活动习性与道路干扰,基于亚洲象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进行生态源地识别,并从土地利用、地形、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干扰等方面构建综合阻力面。在此基础上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分级,并将生态廊道与道路的交点作为迁移阻碍点,将生态廊道与生态廊道、部分生态源点的交点作为关键节点,进而构建亚洲象迁移廊道。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面积为1349.3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59%,路域生境质量较好,除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外,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思澜高速公路段,且随着距公路距离的增加,生态源地面积及其占比也相应增大,而一级生态用地、二级生态用地、非生态用地等三类生态用地类型的占比则都在减小;2)当距公路距离大于5 km时,生态源地面积达到了823.94 km^(2),占总面积的45.33%,说明云南热带雨林区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会对路域生态源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导致周边环境不适合野生动物生存或者活动;3)路域生态综合阻力值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公路聚集性,如东北部人类活动密集区的生态综合阻力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公路沿线的生态综合阻力值明显高于远离公路区域;4)识别出34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674.02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14条、一般生态廊道20条;5)提取出17个亚洲象迁移阻碍点和8个关键节点。研究建议在亚洲象迁移阻碍点建设野生动物通道、防象栅栏和诱导设施等,在关键节点建设“大象食堂”和“大象澡堂”,从而更好地维护亚洲象迁移廊道的完整性和交通运营的安全性。研究成果可为热带雨林区其他线性工程建设亚洲象迁移走廊建设和减少人象冲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 路域生态源地识别 综合生态阻力面 生态廊道 道路生态
下载PDF
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的生态学基础、难点问题与对策建议
3
作者 陈雪初 孙彦伟 +2 位作者 温泉 王军 叶属峰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如何实现陆海和谐与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统筹好陆海空间,确保生态安全已经逐渐成为共识。本文从陆海空间生态耦联关系出发,探讨了陆海生态系统连续体和海陆生态交错... 如何实现陆海和谐与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统筹好陆海空间,确保生态安全已经逐渐成为共识。本文从陆海空间生态耦联关系出发,探讨了陆海生态系统连续体和海陆生态交错带的结构与功能,为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分析认为陆海二元结构所导致的生态系统连续体断裂与生态交错带丧失,是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保护修复生态系统连续体,恢复陆海生态廊道连通,构建多生境生态缓冲空间,并促进陆海空间协同增效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推进面向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系统连续体 生态交错带 生态廊道
下载PDF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基于全国82438名中小学生的测评数据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毅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5,306,共13页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也决定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效果。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国际比较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构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结构框架和指标体系。基于此,对全国8243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中小...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也决定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效果。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国际比较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构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结构框架和指标体系。基于此,对全国8243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总体良好,具体呈现出生态知识“广而不精”、生态情感“积极正面”、生态意识“向上向好”、生态行为“知行疏离”的特点。同时,存在“城乡不均”和“学段倒挂”的现象。未来,要聚焦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薄弱环节,从制度设计、培育方式和资源保障等方面系统发力,着力构建学段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政策体系,重点提升农村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探索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模式,建设多方协同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知识 生态情感 生态意识 生态行为
下载PDF
生态文明融入“景观生态学”思政教学模式改革
5
作者 陈志飞 王志杰 《环境教育》 2025年第3期69-73,共5页
本文立足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对“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阶梯化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一体化构建研究型课程发掘生态文明内涵、多元化实践教学践行生态文明三个方面构建该课程的思政改革模式。“景观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 本文立足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对“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阶梯化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一体化构建研究型课程发掘生态文明内涵、多元化实践教学践行生态文明三个方面构建该课程的思政改革模式。“景观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的必要性“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与地理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普通生态学更为宏观化、空间化的发展,具有综合性和宏观区域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下,“景观生态学”以构建生态和谐为核心理念,助力“人类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方针和理念的实施,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科学性和时代前瞻性。景观生态学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普通生态 景观生态 研究型课程 生态和谐 交叉融合 系统论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我国高中英语教材生态素养呈现研究
6
作者 李润怡 张虹 《外语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本研究以7册我国高中英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和生态话语分析方法,探究教材生态素养呈现及其话语表征。研究发现:教材中生态行为素养和生态知识素养的内容较多,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情感素养的内容较少。各生态素养内容又有其... 本研究以7册我国高中英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和生态话语分析方法,探究教材生态素养呈现及其话语表征。研究发现:教材中生态行为素养和生态知识素养的内容较多,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情感素养的内容较少。各生态素养内容又有其较为凸显的话语表征,包括:将专家作为言说主体、将自然标记为积极价值、将人与自然作为同类参与者角色、倡导保护自然的行动以及反思破坏自然的活动。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从内容选择、话语建构、活动设计等方面为教材编写者和一线英语教师提供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知识素养 生态情感素养 生态伦理素养 生态行为素养 高中英语教材 生态话语分析 及物性
原文传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7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1刊载内容。《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报道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经济学及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内容划分为农业生态系统及其调控、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态经济与生态农业等栏目。... 1刊载内容。《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报道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经济学及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内容划分为农业生态系统及其调控、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态经济与生态农业等栏目。出版语言为汉语和英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经济学 农业生态工程 刊载内容 农业生态 作物栽培 农业资源与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1刊载内容《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报道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经济学及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内容划分为农业生态系统及其调控、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态经济与生态农业等栏目。出... 1刊载内容《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报道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经济学及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内容划分为农业生态系统及其调控、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态经济与生态农业等栏目。出版语言为汉语和英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经济学 农业生态工程 刊载内容 农业生态 作物栽培 农业资源与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基于遥感指数的我国西部矿区生态质量监测——以彬长矿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姚顽强 李悠 +4 位作者 郑俊良 蔺小虎 相里海龙 惠伯辰 李文欣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9-266,共8页
我国西部矿区是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地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脆弱区,探讨西部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及影响机制,对于矿区自然环境保护与有序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彬长矿区为例,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利用Sentinel-2和Landsat 8遥感... 我国西部矿区是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地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脆弱区,探讨西部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及影响机制,对于矿区自然环境保护与有序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彬长矿区为例,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利用Sentinel-2和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在深入剖析该矿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和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矿区LUCC的生态质量。结果表明:①2017—2022年矿区LUCC结构上出现明显的转移特征,形成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新LUCC格局,并伴随着林地大范围转出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情况,转移量约191.04 km^(2)。②5 a中,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由0.54降至0.47,研究发现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绿度和干度指标因子影响。③2017—2022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2%,分析结果可为西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遥感 GIS 遥感生态指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质量
下载PDF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小学教育的路径
10
作者 李君艳 张普及 《环境教育》 2025年第3期87-89,共3页
小学阶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的关键期。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更好地融入小学教育的实践路径。生态环境部等6部委印发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 小学阶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的关键期。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更好地融入小学教育的实践路径。生态环境部等6部委印发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集中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1]。这表明在小学教育阶段融入生态文明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理念 小学教育阶段 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行为 启蒙阶段 实践路径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指数构建与实证评估
11
作者 马本 夏天辰 庞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共9页
高水平的生态资产管理是实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的重要保障。论文突出生态资产的稀缺属性和产权属性,通过梳理“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品”全链条转化流程界定了生态资产管理的内涵,构建包括生态资源禀赋、政府... 高水平的生态资产管理是实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的重要保障。论文突出生态资产的稀缺属性和产权属性,通过梳理“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品”全链条转化流程界定了生态资产管理的内涵,构建包括生态资源禀赋、政府生态资产管理、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价值实现四个维度,由16个一级指标、41个二级指标和72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基于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论文评估了中国城市在生态资产管理上的总体水平及多维进展,得到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综合指数和四个分领域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初具成效,但城市间差异明显,生态资产管理综合水平提升潜力大;生态资源禀赋与政府生态资产管理能力、生态保护资金需求与地方财力存在地区失衡,生态保护补偿与市场化价值实现水平存在空间分异;健全政府生态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是关键抓手。最后,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开展常态化评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产管理 指数构建 生态补偿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城市
原文传递
关于进一步加强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保护及修复建设的建议
12
作者 缐国敏 潘保田 +3 位作者 邹松兵 马浚 许宝荣 李丽莉 《发展》 2025年第1期42-46,共5页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区,是我国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和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区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保护 保护治理 甘南藏族自治州 生态文明建设 水源涵养 补给区
下载PDF
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与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维度构建
13
作者 肖克 李溪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来自西方二元主义所导致的对立与异化。二元主义由本体论扩展到认识论,再到政治哲学,在政治关系的两个维度上展现对立:权利绝对优先于权力,导致作为权利主体的人类与作为权力工具的自然万物的对立;权力支配度的不同,... 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来自西方二元主义所导致的对立与异化。二元主义由本体论扩展到认识论,再到政治哲学,在政治关系的两个维度上展现对立:权利绝对优先于权力,导致作为权利主体的人类与作为权力工具的自然万物的对立;权力支配度的不同,导致生态资源在人群中分配极度不均。资本主义政治哲学试图在两个层面维护二元对立,结果加剧生态危机:一方面,主流政治哲学竭力维护异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改变社会偏好,异化转移,将生产的异化转变为需求的异化。很多人认识到生态危机的这一根源,力求调节和缓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办法就是弱化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近年来,沿这一路径从政治哲学角度探讨生态危机的理论主要有三类,即生态保守主义、生态激进主义和生态国家主义,这些理论并未根本解决二元对立哲学的弊端。只有生态马克思主义既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而克服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又通过对“类解放”目标的坚守而确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主体地位,将权利与义务统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真正提出生态文明得以建立的根本途径:生产领域,停止过度生产;需求领域,遏制无度消费;分配领域,调节生态资源的代内与代际分配;伦理领域,由群体本位走向类本位;制度领域,坚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建立生态保护和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 生态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
下载PDF
基于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的干旱区生态保护范围分级管理研究
14
作者 海洋 龙爱华 +2 位作者 王浩 张沛 邓晓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5,共15页
植被是干旱内陆河区天然生态的主要组成,天然植被保护和修复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以塔里木河干流为研究区,基于长系列遥感观测及分析数据,构建生态重要性及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研究区天然植被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 植被是干旱内陆河区天然生态的主要组成,天然植被保护和修复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以塔里木河干流为研究区,基于长系列遥感观测及分析数据,构建生态重要性及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研究区天然植被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供定需的生态水资源配置原则,按照不同可供水量可覆盖的最优保护及修复范围划分生态保护及修复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天然植被呈退化趋势,下游生态有所复苏,人工侵占是天然植被规模减小的主要原因;流域生态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的面积分别为2402 km~2、3570 km~2、4154 km~2,空间上河道两岸高于河岸远端、上游高于中下游、左岸高于右岸;流域生态非常脆弱、比较脆弱、一般脆弱的面积分别达到14309 km~2、13556 km~2、14059 km~2,空间上下游高于上中游、右岸高于左岸;流域1~4级生态保护范围总面积分别为2967 km~2、5189 km~2、7232 km~2、8129 km~2,1~4级生态修复范围总面积分别为3708 km~2、3726 km~2、5090 km~2、2271 km~2,总体来看,保护和壮大胡杨林种群优先级别最高,草地生态保护及修复次之,最后为稳固和扩大绿洲-荒漠过渡带。本文对塔里木河干流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布局和水资源配置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要性 生态脆弱性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 荒漠河岸林 塔里木河干流
下载PDF
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分区治理
15
作者 于中原 黄义忠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8-347,358,共11页
[目的]针对典型西南岩溶山地特殊景观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治理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岩溶山地景观特征出发,建立目标-综合-项目-指标层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针对典型西南岩溶山地特殊景观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治理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岩溶山地景观特征出发,建立目标-综合-项目-指标层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几何平均数和InVEST模型对生态敏感性和系统服务重要性2个综合层进行评价,进而完成生态安全目标层评价并划分生态功能区,提出差异化治理措施。[结果]1)文山市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和石漠化敏感性以轻度和中度敏感为主,占总面积的48.83%~59.13%,极敏感最少,占比5.92%~7.10%。2)文山市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占总面积的67.42%~80.31%,土壤保持重要性以不重要为主,占比55.30%,极重要占比仅为2.06%~5.22%。3)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整体不高,1级、2级占比仅有4.82%和16.74%,集中分布在“文山老君山自然保护区”;3级面积最多,占比高达30.43%,主要分布在得厚镇、红甸乡、秉烈乡等地区;4级、5级占比分别为13.59%、25.62%,广泛分布在秉烈乡、东山乡、追栗街镇和开化镇等地。4)将文山市生态功能分区划分为石漠化生态功能修复区、城镇生态协调建设区、生物多样性功能保护区和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提升区等4类生态功能区,并针对各区域生态问题提出4项治理措施与建议。[结论]将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有机结合综合评价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并进行分区治理,为西南岩溶山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功能分区 西南岩溶山地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生态空间的重要论述及其实践意义
16
作者 许斗斗 陈俪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3,168,169,共13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包含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三个批判维度。习近平关于生态空间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生态空间建设、保护和修复三大方面,蕴含着发展生态经济与保护生态...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包含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三个批判维度。习近平关于生态空间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生态空间建设、保护和修复三大方面,蕴含着发展生态经济与保护生态空间相协调并重等内涵,这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与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厦门实践在生态空间建设、保护和修复上取得的成绩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生动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 厦门实践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的生态响应
17
作者 郭莉 吕婧玮 丁三青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11,共6页
聚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的生态,阐述数字化教学和生态位构建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的生态特征,包括时间加深、空间拓展和生态位变化等。探讨教师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生态响应,具体... 聚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的生态,阐述数字化教学和生态位构建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的生态特征,包括时间加深、空间拓展和生态位变化等。探讨教师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生态响应,具体表现为数字化教学作为媒介、技术和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多维度应用。最后,提出了超越数字化教学的思考,强调了数字化转型应致力于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教师教学 生态响应 生态 教育生态系统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生态安全治理工作开展策略——评《生态、治理与社会工作》
18
作者 苗玲玲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48-1648,共1页
乡村生态安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不仅关乎农民的生产生活,更直接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大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基于此,重视乡村生态安全治理工作的开展,对于促进新时代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乡村生态安全 国家生态安全 乡村振兴战略 生态安全治理
原文传递
生态产品价值视角下的生态补偿额度测算——以陕西省为例
19
作者 董彭蓓 任宗萍 +4 位作者 乔海亮 熊萍 徐国策 贺国凯 王璞 《灌溉排水学报》 2025年第3期77-86,共10页
【目的】以陕西省为例,开展省域尺度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生态补偿额度分析,为完善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补偿科学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指南》评估了陕西省生态产品的价值量,并采用... 【目的】以陕西省为例,开展省域尺度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生态补偿额度分析,为完善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补偿科学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指南》评估了陕西省生态产品的价值量,并采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市生态资源的“消费—产出”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市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资源利用状况测算了生态补偿额度。【结果】①陕西省2020年的生态产品价值为21546.94亿元,其中物质生产价值为4056.61亿元,调节服务价值为12278.33亿元,文化服务价值为5212.00亿元;②从生态状态看,仅安康市和商洛市表现为生态盈余,其余地区均表现为生态赤字状态;③从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出发,西安市、咸阳市和榆林市需分别支付2011.07亿、321.65亿和2615.76亿元用于生态补偿,其余地区获得生态补偿。【结论】以生态产品价值为基础,结合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测算省市尺度上的生态补偿额度,可增强生态补偿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生态补偿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下载PDF
基于改进能值生态足迹的西安市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
20
作者 李治军 向扬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1,共8页
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对指导水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法中缺少水资源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入水资源生态效益率,通过改进的水资源能值生态足迹法,对西安市的水资源... 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对指导水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法中缺少水资源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入水资源生态效益率,通过改进的水资源能值生态足迹法,对西安市的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9年西安市水资源承载力随降雨量波动较大,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年均值为0.160 hm^(2)/人,水资源生态足迹年均值为1.521 hm^(2)/人,整体处于呈减小趋势的水资源生态赤字状态;区域万元GDP水生态足迹从2011年的0.057 hm^(2)/人下降到2019年的0.019 hm^(2)/人,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2011—2019年,西安市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相对较高,但从5.79下降到4.39,达到相对安全状态,且水资源压力指数和生态效益率的协调发展分布较集中,水资源生态效益随区域水资源压力的缓解而增大。总体而言,西安市水资源安全形式仍然紧张,未来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方式与水资源配置的优化来促进区域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安全 改进能值生态足迹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水资源生态效益率 西安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