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0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竹扩张对幕阜山区森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王晓荣 胡兴宜 +5 位作者 龚苗 辜忠春 戴薛 夏少丹 刘清平 牛红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5,共9页
以幕阜山区同一片毛竹林向两侧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形成的连续生态界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探讨毛竹不同扩张模式对森林... 以幕阜山区同一片毛竹林向两侧杉木林和阔叶林扩张形成的连续生态界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探讨毛竹不同扩张模式对森林土壤碳(C)、氮(N)、磷(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扩张模式下,随土壤层次的增加,除NO_(3)^(−)−N呈不规律变化外,SOC、TN、TP、NH_(4)^(+)−N含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在毛竹向杉木林扩张过程中,杉木林、竹杉混交林、毛竹林同一土层SOC、TN、T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在毛竹向阔叶林扩张过程中,毛竹林0~10 cm土层SOC和TN含量较阔叶林和竹阔混交林分别降低了27.71%、30.45%和36.67%、31.11%,而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则无显著差异;毛竹扩张对杉木林和阔叶林各土层TP含量无显著影响;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增加了0~10 cm和20~30 cm土层NH_(4)^(+)−N含量,毛竹向阔叶林扩张增加了10~20 cm土层NH_(4)^(+)−N含量及20~30 cm土层NO_(3)^(−)−N含量;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对土壤C/N、C/P、N/P无显著影响,毛竹向阔叶林扩张导致0~10 cm土层N/P明显降低、10~20 cm土层C/N显著增加。综上,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对土壤SOC、TN、TP影响不显著,但提升了表层和深层土壤NH_(4)^(+)−N含量,毛竹向阔叶林扩张造成表层土壤SOC、TN含量显著降低,并导致中层土壤NH_(4)^(+)−N含量和深层土壤NO_(3)^(−)−N含量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扩张 杉木林 阔叶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幕阜山区
下载PDF
天然沙冬青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异质生境的响应
2
作者 董雪 许德浩 +5 位作者 韩春霞 海鹭 刘源 张景波 卢琦 黄雅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8-869,共12页
以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且是西北荒漠地区唯一常绿阔叶灌木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为研究对象,分析异质性荒漠生境(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石质沙地、洪积砾石坡地和盐碱滩地)对沙冬青叶、茎、根、花和种子生态化学计... 以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且是西北荒漠地区唯一常绿阔叶灌木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为研究对象,分析异质性荒漠生境(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石质沙地、洪积砾石坡地和盐碱滩地)对沙冬青叶、茎、根、花和种子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了解其生长的适应机制和生存策略。结果表明:沙冬青各器官碳(C)含量表现为叶>茎>根>种子>花,而氮(N)、磷(P)、钾(K)营养元素含量均表现为种子>花>叶>根>茎,N、P、K三大营养元素在繁殖器官中的富集,可以促进沙冬青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反映了资源分配模式和植物生长策略。沙冬青各器官的碳氮磷钾含量和各元素化学计量比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变化较复杂,其中在沙质土壤(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具有更高的C、N、P储存能力,而K在砾质土壤(石质沙地和洪积砾石坡地)含量较高,且砾质荒漠沙冬青的C∶N、C∶P及N∶P均显著高于沙质土壤,表明沙冬青在石质沙地和洪积砾石坡地有更高的养分利用效率。各器官元素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器官间的养分协同性远高于器官内部。化学计量比C∶N、C∶P、C∶K均表现为:茎>根>叶>花>种子,N∶P为根>叶>茎>花>种子,N∶K为茎>根>叶>种子>花,K∶P为叶>根>种子>茎>花,各器官中的C∶N和N∶P比在各生境间相对较稳定,而K∶P比变化巨大,N∶P与P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N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P作为敏感性元素决定了沙冬青体内N∶P比值的变化,且不同生境叶片N∶P比值均大于16,说明沙冬青生长主要受P限制。器官与生境对沙冬青化学计量特征都有影响,生境对C含量和N∶K、K∶P的影响较大,器官对N、P、K含量及C∶N、C∶P、C∶K、N∶P的影响较大。除P元素外,各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均受器官和生境交互作用影响。了解植物根-茎-叶-花-种子的整体资源权衡和协变策略,为沙冬青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冬青 生态化学计量 器官 生境异质性 权衡策略
下载PDF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珙桐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
作者 张燕 王平 +2 位作者 孟月 李伟 尹正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251,共9页
【目的】探究国家Ⅰ级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珙桐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状况和生长限制因子。【方法】在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段设置4个样地,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 【目的】探究国家Ⅰ级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珙桐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状况和生长限制因子。【方法】在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段设置4个样地,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研究珙桐林叶片-凋落物-土壤3种组分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性、相关性,用冗余分析方法探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响应因子。【结果】珙桐叶片C、N、P平均含量分别为520.97、22.73、1.43 g/kg,凋落物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59.87、10.96、1.35 g/kg,土壤C、N、P平均含量分别为74.81、7.94、0.79 g/kg,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平均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不同样地同一组分间土壤C、N、P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Ⅳ>Ⅲ>Ⅱ>Ⅰ(Ⅰ:58.47±1.88、5.73±0.41、0.06±0.02 g/kg;Ⅱ:64.45±2.29、6.82±0.19、0.61±0.08 g/kg;Ⅲ:75.94±1.32、7.88±0.16、1.11±0.06 g/kg;Ⅳ:100.39±1.24、11.32±0.25、1.36±0.10 g/kg),叶片、凋落物差异不显著;同一样地不同组分间C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N、P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样地同一组分、同一样地不同组分间C∶N、C∶P、N∶P存在显著差异。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比值间相关性显著;海拔、非毛管孔隙度和坡度、毛管孔隙度、粉砂粒含量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珙桐林不同海拔样地间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存在显著差异,叶片、凋落物差异不明显,根据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表明样地Ⅳ珙桐生长受P元素限制,海拔、非毛管孔隙度、坡度、毛管孔隙度、粉砂粒含量是影响珙桐林土壤养分循环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桐 生态化学计量 叶片-枯落物-土壤 环境因子 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
作者 汤萃文 王瑛瑛 +3 位作者 李春霖 张玉霞 郑传贺 苏艳斌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2期190-196,共7页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壤MBN最大值出现在膜果麻黄群落(28.27 mg/kg)。(2)不同植物群落间,白刺群落的微生物量熵(qMB)最大,最小值出现在人工梭梭群落,5种植物群落间土壤qMB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的最大值出现在白刺群落,显著高于膜果麻黄群落和人工梭梭群落。(3)土壤MBC、MBN与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MBC与土壤全氮(TN)和有效磷(E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硝态氮(NO_(3)^(-)-N)和含水率(W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MBN与土壤WC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EP和速效钾(A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N、NO_(3)^(-)-N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冗余分析进一步显示,NO_(3)^(-)-N和TN是影响土壤MBC、MBN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MBN不同,以红砂群落和膜果麻黄群落最为显著;土壤TN、EP、土壤NO_(3)^(-)-N和WC是影响土壤MBC的主要因子,土壤WC、土壤EP、AK、土壤TN和NO_(3)^(-)-N是影响土壤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荒漠植被群落 民勤荒漠区
下载PDF
施磷水平对盐碱地柳枝稷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何海锋 吴娜 +1 位作者 刘吉利 许兴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7,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施磷水平对盐碱地柳枝稷叶片与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研究以宁夏大学西大滩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核心试验站的两种生态型柳枝稷为研究对象,设不施磷(0)、施低磷P2O530 kg·hm^(-2)(30)和... 为探究不同施磷水平对盐碱地柳枝稷叶片与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研究以宁夏大学西大滩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核心试验站的两种生态型柳枝稷为研究对象,设不施磷(0)、施低磷P2O530 kg·hm^(-2)(30)和施高磷P2O590 kg·hm^(-2)(90)3个水平,分析比较了2019-2020年低地型品种Alamo和高地型品种Pathfinder柳枝稷叶片与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连续2年施磷处理条件下,Alamo和Pathfinder品种柳枝稷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显著。Pathfinder品种的C、N、P含量显著高于Alamo品种。就施磷水平而言,施高磷影响更为显著。连续2年施磷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降低土壤pH值和盐分含量。柳枝稷叶片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施磷处理有效改变了柳枝稷叶片和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为揭示盐碱地农业生态系统元素平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水平 盐碱地 柳枝稷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6
作者 罗婷 黄甫昭 +4 位作者 李健星 陆芳 文淑均 阮枰臻 李先琨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90,共11页
为了解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养分限制状况,选取5种植被群落代表5个植被恢复阶段(分别为灌草丛阶段、灌丛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原生乔木林阶段),对各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 为了解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养分限制状况,选取5种植被群落代表5个植被恢复阶段(分别为灌草丛阶段、灌丛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原生乔木林阶段),对各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指标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全钙(Ca)和全镁(Mg)含量及其比值随恢复进程波动变化。灌草丛阶段叶片C和P含量最高(469.84和1.21 g·kg^(-1)),且C∶K和N∶K最大(134.64和5.67);原生乔木林阶段叶片N、K和Mg含量最高(20.52、6.76和5.69 g·kg﹣1),且K∶P最大(5.83);次生乔木林阶段叶片Ca含量最高(34.05 g·kg^(-1)),且C∶P和N∶P最大(510.98和18.25);灌木林阶段叶片C∶N最大(34.61)。灌草丛阶段土壤C和N含量最高(114.25和4.26 g·kg^(-1)),且C∶N、C∶P、C∶K、N∶P和N∶K最大(27.00、170.98、13.75、6.37和0.52);原生乔木林阶段土壤P和Ca含量最高(1.03和6.42 g·kg^(-1));灌木林阶段土壤K含量最高(8.98 g·kg^(-1)),且K∶P最大(12.96);次生乔木林阶段土壤Mg含量最高(11.53 g·kg^(-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片C含量与土壤C、N、P、Ca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叶片N、Mg含量与土壤K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P<0.01)负相关,叶片Ca含量与土壤C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各恢复阶段植物生长均受磷限制,灌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氮限制,灌草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钾限制,因此,建议在该区域植被恢复和管理中适当增施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喀斯特地区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限制
下载PDF
荒漠绿洲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驱动因素
7
作者 刘靖宇 尹芳 +2 位作者 刘磊 蒋磊 郭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0-309,共10页
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绿洲区耕地、园地、林地和裸地中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特征,分析了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脆弱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和功能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TN、SOC... 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绿洲区耕地、园地、林地和裸地中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特征,分析了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脆弱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和功能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TN、SOC含量处于缺乏状态,TP含量处于正常水平,TK含量较为丰富;pH值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与其他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②TC、SOC、TP、TN含量在耕地中最高,裸地中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TK含量差异性不显著.TC、SOC、TN、TP“表聚效应”明显,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减少;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TK含量在不同深度变化不明显.③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w(C):w(N)大小依次为裸地>园地>林地>耕地,w(C):w(P)大小依次为园地>林地>裸地>耕地,w(N):w(P)大小依次为园地>耕地>裸地>林地.不同土壤深度上,w(C):w(N)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w(N):w(P)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w(C):w(P)无明显变化规律.④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累计方差解释量为91.66%,其中TN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性最高,解释量为53.5%.综上,通过提高氮磷复合肥的施用及引种固氮植物等方式,可缓解干旱绿洲区土壤养分元素缺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养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演替中优势种茎干-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
8
作者 任泽文 陈昕 +5 位作者 陈玥 钟曲颖 余泽平 刘骏 杨清培 宋庆妮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1-410,共10页
【目的】开展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的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分析森林演替过程中植物-土壤化学计量的关联性,为揭示群落演替过程植物的生存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在江西官山保护区选取3种生活型树种(耐受型树种... 【目的】开展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的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分析森林演替过程中植物-土壤化学计量的关联性,为揭示群落演替过程植物的生存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在江西官山保护区选取3种生活型树种(耐受型树种-马尾松、杂草型树种-拟赤杨、竞争型树种-钩栲)构成的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群落不同发育阶段(早期、盛期和末期)优势种的茎干和土壤C、N、P含量。【结果】(1)3种森林土壤C、N、P含量由早期到末期呈递增趋势,其中马尾松林分别增加5.5倍、6.1倍、0.04倍,拟赤杨林分别增加0.45倍、0.38倍、0.21倍,钩栲林分别增加0.26倍、0.55倍、0.34倍。(2)从早期到末期3个树种茎干养分变化规律不同,马尾松茎干C、C∶N、C∶P分别增加7.1%、164%和200%,而N、P含量分别减少58.9%和70.0%;拟赤杨茎干C、N和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波动较小;钩栲茎干C、N含量变化较小,P含量下降25%。(3)同一发育阶段不同树种之间茎干的N、P养分差异较大,早期和盛期钩栲的全N、P和N∶P均为最高,拟赤杨次之,马尾松最低;同时土壤C、N、P表现为钩栲林显著高于拟赤杨林、马尾松林。(4)马尾松茎干全C与土壤C、N、C∶P、N∶P呈现显著正相关,茎干全N、P与土壤C、N、C∶P、N∶P呈现显著负相关,而拟赤杨及钩栲的茎干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关系较弱。【结论】耐受型树种马尾松对N、P的需求量低于竞争型树种钩栲,马尾松更适应演替早期的贫瘠土壤,并能明显地提高土壤C、N、P养分含量,为演替后期树种对土壤C、N、P的养分需求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演替 不同生活型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利用策略 自然恢复
下载PDF
减量施肥对冬小麦休闲期农田杂草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9
作者 缪弘志 罗慧琴 +3 位作者 徐晨晟 朱学强 高亚军 周建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5,共10页
【目的】分析减量施肥对冬小麦休闲期农田杂草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旨在为化肥农药“双减”政策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科学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杨凌曹新庄试验地冬小麦肥料试验为基础,设置不施肥(CK)、减量施肥(氮... 【目的】分析减量施肥对冬小麦休闲期农田杂草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旨在为化肥农药“双减”政策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科学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杨凌曹新庄试验地冬小麦肥料试验为基础,设置不施肥(CK)、减量施肥(氮(N)、磷(P_(2)O_(5))用量分别为165和122 kg/hm^(2))和常规施肥(N、P_(2)O_(5)用量分别为220和160 kg/hm^(2))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小麦产量及夏季休闲期农田杂草的生物量、株高、盖度、多度、频度、丰富度,以及藜、狗尾草和马唐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标及生态化学计量比(C/N、C/P、N/P),研究减量施肥对农田杂草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减量施肥和常规施肥处理均对冬小麦休闲期农田杂草的生物量、株高、盖度、多度、频度有明显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杂草生物量增加;施肥处理藜和地锦草的株高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其他农田杂草的株高和生物量总体降低。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苋的有机碳含量以及藜、狗尾草、马唐和葎草的全氮含量均显著增加,藜、马唐全磷含量显著降低。相较于常规施肥,减量施肥处理狗尾草全磷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减量施肥和常规施肥处理藜、狗尾草和马唐氮磷比和碳磷比总体显著增加,碳氮比显著降低。相对于常规施肥处理,减量施肥处理缓解了藜和马唐氮磷比的增加幅度。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降低;与减量施肥处理相比,常规施肥处理Pielou均匀度指数与丰富度显著降低。植物β多样性指数表明,常规施肥对小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最大。【结论】减量施肥和常规施肥处理冬小麦休闲期农田杂草的物种多样性均明显降低,但减量施肥处理缓解了常规施肥对农田杂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肥 小麦休闲期 农田杂草 植物多样性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喀斯特林地细根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10
作者 窦莉 张伟 +2 位作者 覃蒙尔 梁月明 潘复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2-464,共13页
植物细根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植被适应土壤环境的一种策略。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类型细根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该文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和乔木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的C、N、P含量和比值及... 植物细根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植被适应土壤环境的一种策略。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类型细根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该文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和乔木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的C、N、P含量和比值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乔木林两类细根C、N、P含量高于灌木林,表明乔木物种细根对养分的吸收和储存比灌木物种更强。另外,两种林地类型活细根C含量显著高于死细根(P<0.05),而活细根N、P含量则低于死细根。(2)两种林地类型的两类细根C含量在雨季均低于旱季;灌木林活细根N、P含量在雨季高于旱季,而乔木林相反。灌木林活细根C∶N、C∶P和N∶P比值在雨季均低于旱季;乔木林两类细根的C∶N和C∶P比值在雨季高于旱季,而N∶P比值则是雨季低于旱季。雨季较低的活细根N∶P比值,表明灌木林和乔木林的植物在雨季的P限制程度较低。(3)两种林地类型上坡两类细根的C含量均高于中坡和下坡,而灌木林下坡N、P含量相对较高,乔木林中坡N、P含量相对较高;灌木林上坡两类细根C∶N、C∶P、N∶P比值相对较高,乔木林下坡两类细根的C∶N比值高于其他坡位而C∶P和N∶P比值是上坡高于其他坡位,表明两种林地中的植物在上坡受P限制影响较强,在中下坡受影响较弱。(4)冗余分析表明,林地类型、有效磷、季节是细根C、N、P养分含量及比值的主要影响因子,它们的单独解释量分别为18.8%、6.6%、6.5%。上述结果表明,在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时应考虑适当的林地类型、季节以及坡位差异造成的N∶P比值变化的影响,以便加快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不同林地类型 细根养分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杨桦次生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和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1
作者 牛鉴祺 吕彦飞 王树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57,共7页
以黑龙江省庆安县庆安国有林场管理局新青山林场杨桦次生林为对象,采用林木现场取样及室内化学分析的方法,探究抚育间伐对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木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质量分数及碳、氮、磷生态... 以黑龙江省庆安县庆安国有林场管理局新青山林场杨桦次生林为对象,采用林木现场取样及室内化学分析的方法,探究抚育间伐对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木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质量分数及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杨林木枝、干、根的NSC、可溶性糖、淀粉质量分数及w(可溶性糖)∶w(淀粉)显著高于白桦的。山杨枝的P质量分数、根的C及P质量分数显著高于白桦的,叶的N及P质量分数、枝的N质量分数、干的C及N质量分数显著低于白桦的。抚育间伐对山杨林木叶、枝、根及白桦林木叶、枝的NSC及其组分质量分数影响显著。间伐后,山杨林木叶、枝的淀粉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1.64%、9.72%,根的NSC、可溶性糖、淀粉质量分数分别降低20.30%、20.33%、20.24%;白桦林木叶的NSC、可溶性糖、淀粉质量分数分别增加32.03%、41.50%、15.91%,枝的NSC、可溶性糖、淀粉质量分数分别降低13.20%、12.21%、16.03%。抚育间伐可显著改变山杨及白桦林木的N、P质量分数。间伐后,山杨林木枝的N及P质量分数分别增加12.53%、12.91%;白桦林木叶的N及P质量分数分别降低8.62%、12.28%。抚育间伐改变了山杨林木的NSC质量分数及白桦林木的NSC及C质量分数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资源分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磷添加对青海扁茎早熟禾各器官生物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2
作者 王佳豪 何克燕 +3 位作者 鲍根生 徐航 何霖 魏小星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磷对植物体内氮代谢和氮效率均有促进作用,添加适量的磷肥有助于提高牧草产量和抗逆性。为探究不同磷添加下牧草不同器官生物量及元素浓度的变化规律,本研究设置7个磷添加梯度(0、30、60、90、120、150、180 kg/hm^(2)),分析了5龄青海... 磷对植物体内氮代谢和氮效率均有促进作用,添加适量的磷肥有助于提高牧草产量和抗逆性。为探究不同磷添加下牧草不同器官生物量及元素浓度的变化规律,本研究设置7个磷添加梯度(0、30、60、90、120、150、180 kg/hm^(2)),分析了5龄青海扁茎早熟禾各器官(根、茎、叶)生物量的分配、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施磷量的增加能够显著影响青海扁茎早熟禾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变化趋势:其中90 kg/hm^(2)施磷水平下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73.99%、7.31%;(2)随施磷量增加,青海扁茎早熟禾各器官碳、氮、磷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150 kg/hm^(2)施磷水平下,根系氮和磷含量最高,较对照组增加37.05%和34.63%,而90 kg/hm^(2)水平下,叶片氮和磷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1.60%和37.66%;(3)不同器官碳、氮、磷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叶片碳、氮含量高于根系,而根系磷含量却高于叶片;(4)各器官生物量与碳、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地上植株生物量(叶片、茎秆)与碳氮比、碳磷比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由此可见,磷添加能显著调控青海扁茎早熟禾营养元素吸收和平衡能力,适度磷添加(90 kg/hm^(2))对高效利用高龄青海扁茎早熟禾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添加 青海扁茎早熟禾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生物量
下载PDF
长期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13
作者 程琪 毛霞丽 +3 位作者 孙涛 王湘洁 马庆旭 吴良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20,共12页
【目的】研究长期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对黄泥田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养分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其与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变化的关系。【方法】田间试验开始于2... 【目的】研究长期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对黄泥田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养分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其与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变化的关系。【方法】田间试验开始于2011年,种植制度为单季稻。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紫云英(NPKGM)、化肥配施牛粪(NPKCM)和化肥配施水稻秸秆(NPKRS)5个处理。2022年水稻收获后采样,测定土壤有机质(SOM)、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全氮(TN)、全磷(TP)和有效磷(AP)、无机氮(IN)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并计算化学计量比;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并计算相应指标。【结果】与NPK处理相比,化肥与紫云英、牛粪、水稻秸秆配施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其中与牛粪配施的提升效果最好,SOM、TN、AP含量分别提高了40.7%、41.6%、108.6%。与CK相比,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均显著提高了土壤MBC/MBN,降低了MBC/MBP和MBN/MBP,以配施牛粪处理的MBC/MBP最低。与NPK处理相比,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均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生物量,降低了真菌/细菌(F/B)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N(P<0.05)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最为关键环境因子,其次是土壤TP(P<0.05)。线性回归分析表明,MBC/MBN与DOC/(DON+IN)呈显著负相关,MBC/MBP与DOC/AP、MBN/MBP与(DON+IN)/AP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可能与F/B、G^(+)/G^(−)的值的变化密切相关,说明真菌与细菌、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等优势种群发生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结论】化肥与紫云英、牛粪、秸秆等有机物料配施,不仅可有效提高黄泥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还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特征和微生物群落,其中与低化学计量比的牛粪配施效果最好。F/B、G^(+)/G^(−)的值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有相关关系,这种群落结构的重塑可能是黄泥田中土壤微生物响应底物化学计量比变化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养分 有机物料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北京市元宝槭和紫丁香叶片的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养分重吸收效率的城乡梯度差异
14
作者 王泽锦 冉堃 +3 位作者 于淼 张碧嘉 冀莉 李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4,共13页
【目的】探究城市典型观赏树种养分限制沿城乡环境梯度的响应差异,以期为城市化下的城市森林观赏树种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夏季和秋季沿北京城区–近郊–远郊梯度上采集典型观赏树种元宝槭和紫丁香的成熟叶和凋落叶,测... 【目的】探究城市典型观赏树种养分限制沿城乡环境梯度的响应差异,以期为城市化下的城市森林观赏树种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夏季和秋季沿北京城区–近郊–远郊梯度上采集典型观赏树种元宝槭和紫丁香的成熟叶和凋落叶,测定其6种叶片功能性状(叶鲜质量、叶干质量、叶面积、比叶面积、比叶质量、叶片含水率)和6种营养元素含量[(碳(C)、氮(N)、磷(P)、钾(K)、钙(Ca)、镁(Mg)],计算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值和养分重吸收效率,比较元宝槭和紫丁香在叶片功能性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养分重吸收效率上的差异;分析年均温度、年降水量、年均太阳辐射量等环境因子与元宝槭和紫丁香叶片功能性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养分重吸收效率的相关性。【结果】叶片功能性状、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值对城市化有显著响应,且存在种间差异。沿城区到远郊梯度,元宝槭和紫丁香成熟期叶鲜质量、叶干质量、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含水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而比叶质量降低。凋落期元宝槭叶片的叶鲜质量和叶干质量沿城乡梯度逐渐降低;紫丁香凋落叶的叶干质量和比叶质量在城乡梯度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面积则逐渐变小。2个树种凋落叶的比叶面积均沿城乡梯度先降低后升高。元宝槭和紫丁香成熟叶的N和K含量在近郊低于城区和远郊;元宝槭成熟叶的P和Mg含量在城乡梯度上变化不显著,而紫丁香成熟叶的P和Mg含量在近郊显著高于城区和远郊。元宝槭凋落叶P和Mg含量沿城乡梯度无明显变化;紫丁香凋落叶P含量在近郊显著高于城区和远郊,而Mg含量在远郊显著低于城区和近郊。元宝槭和紫丁香凋落叶K含量在城乡梯度上均先降低后升高。2个树种N、P、K、Ca和Mg 5种营养元素的养分重吸收效率沿城乡梯度无明显差异。【结论】城市化导致元宝槭和紫丁香的叶片变小。2个树种的生长均受N限制,城区的元宝槭和远郊的紫丁香具有更强的耐旱性,2个树种在不同梯度上K、Ca和Mg的重吸收效率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元宝槭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能力强于紫丁香。与叶片养分含量和养分重吸收效率相比,叶片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梯度 叶片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重吸收 观赏树种
下载PDF
两种芒萁覆盖度下毛竹林土壤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比较研究
15
作者 董国鑫 黄雪蔓 +1 位作者 王一 任立宁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93,共11页
[目的]探究毛竹林下不同盖度芒萁对土壤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在亚热带选取低芒萁盖度(PE:7.75%)和高芒萁盖度(DD:63.25%)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团聚体不同粒径碳(C)、氮(N)、磷(P)含量、参与土壤C、N、P循环的... [目的]探究毛竹林下不同盖度芒萁对土壤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在亚热带选取低芒萁盖度(PE:7.75%)和高芒萁盖度(DD:63.25%)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团聚体不同粒径碳(C)、氮(N)、磷(P)含量、参与土壤C、N、P循环的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E_(C:N:P))和不同类群微生物量。[结果](1)PE和DD样方土壤β-葡糖苷酶活性和N-乙酰-葡糖苷酶活性无显著差异,与PE样方相比,DD样方显著增加了亮氨酸氨基肽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但显著降低了过氧化物酶活性,且这种差异主要在大团聚体和中团聚体。(2)与PE样方团聚体粒径间E_(C:N)和E_(N:P)无差异不同,DD样方微团聚体E_(C:N)显著高于大和中团聚体,而E_(N:P)显著低于大和中团聚体;大和中团聚体E_(C:N:P)在PE和DD样方之间无显著变差异,但DD样方微团聚体的E_(N:P)和E_(C:P)显著低于PE样方。(3)除丛枝菌根真菌和放线菌分别调控PE和DD样方土壤酶活性变异外,土壤全磷含量(TP)也是影响DD样方酶活性变异的主要因子;此外,土壤全氮含量(TN)和TP分别是调控大团聚体和中团聚体土壤酶活性变异的重要因子,且大团聚体土壤酶活性变异亦受到真菌生物量影响。[结论]毛竹林下不同盖度芒萁群落显著改变了土壤团聚体不同粒径参与C、N、P循环的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区生态系统同时受到C和P的限制作用,但P限制作用更强,且高盖度的芒萁种群加剧了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芒萁 土壤团聚体 土壤酶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植被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变化
16
作者 白丽丽 王文颖 +2 位作者 德却拉姆 刘艳方 邓艳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4-455,共12页
本研究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山体沿海拔(2700~4043 m)自下而上出现的针叶林、草甸化草原、高寒灌丛、高寒草甸、流石滩稀疏植被5种典型植被,研究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垂直分异规律,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生物... 本研究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山体沿海拔(2700~4043 m)自下而上出现的针叶林、草甸化草原、高寒灌丛、高寒草甸、流石滩稀疏植被5种典型植被,研究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垂直分异规律,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提供数据参考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祁连山山体垂直带上0~40 cm土壤总碳、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为15.33~83.46 g·kg^(−1)、1.63~7.76 g·kg^(−1)、0.41~0.66 g·kg^(−1)。土壤总碳和总氮含量均表现为针叶林>草甸化草原>高寒灌丛>高寒草甸>流石滩稀疏植被,都是沿着海拔的升高显著降低。土壤全磷含量表现为高寒灌丛显著高于高寒草甸,其余植被间差异不显著。(2)0~40 cm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含量分别为11.01~14.73 mg·kg^(−1)、2.78~12.46 mg·kg^(−1)和4.35~13.57 mg·kg^(−1)。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各植被类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硝态氮含量沿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土壤速效磷在流石滩稀疏植被中含量较高。(3)0~40 cm土壤C:N、C:P和N:P含量分别为9.52~10.11、29.89~320.24和3.18~29.63,土壤C:N沿着海拔升高逐渐降低,土壤C:P和N:P在流石滩稀疏植被中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潜在指示碳和氮是流石滩限制性养分元素,但相对于碳和氮,流石滩是一个富磷的环境。海拔综合多种环境因子变化,显著影响土壤碳、氮、磷的生物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海拔 土壤理化性质 生态化学计量 祁连山
下载PDF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对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差异响应
17
作者 肖指柔 滕金倩 +3 位作者 秦佳琪 梁泽丽 何江 覃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利用方差分析检验土壤C/N、C/P、N/P在不同林分不同土层间的差异特征,进而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探究C/N、C/P、N/P与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依土层而异。土壤C/N在各土层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土壤表层的C/P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土壤N/P在格木林和混交林表层和底层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趋势依林分而异。马尾松林土壤C/N在土壤表层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P<0.05),而其C/P则是土壤中层显著高于表层和底层;马尾松林和混交林的土壤N/P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3)研究区样地林分土壤C/N、C/P与SOC显著正相关(P<0.05),而土壤N/P与TN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格木林及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对平衡土壤碳氮磷养分的效果优于马尾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8
作者 颜雄 李文昭 +4 位作者 周美姣 樊磊磊 刘丹 刘义富 余展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5-78,83,共5页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取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水稻种植地(水田)和玉米种植地(旱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以及不种植作物的荒地(对照)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取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水稻种植地(水田)和玉米种植地(旱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以及不种植作物的荒地(对照)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1)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全磷含量最低;旱地土壤的全氮含量最低;(2)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的C/N、C/P、N/P均最高,且与荒地、旱地土壤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氮随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全磷随着有机碳和全氮的增加而降低;C/N随着全磷的增加而降低,N/P随有机碳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十齿花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9
作者 孟月 周春琴 +1 位作者 张燕 王平 《保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9-46,共8页
以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齿花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其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阐明十齿花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情况及养分循环特征。结果表明:十齿花林叶片、凋落物、土... 以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齿花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其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阐明十齿花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情况及养分循环特征。结果表明:十齿花林叶片、凋落物、土壤C平均含量分别为592.48、540.61、51.51 g·kg^(-1),N平均含量分别为19.41、15.45、1.66 g·kg^(-1),P平均含量分别为1.67、1.67、0.35 g·kg^(-1),各组分营养元素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同一样地内植物叶片、凋落物和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不同样地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凋落物C含量差异显著,其余组分各指标差异不显著;叶片-凋落物N、C∶N显著相关,凋落物-土壤C显著相关;十齿花林生态系统主要受N素限制,凋落物的营养元素源于叶片,分解后归于土壤,为十齿花林生长发育提供养分支持,促进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十齿花林 叶片-凋落物-土壤 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不同油茶品系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重吸收效率研究
20
作者 陈昱宇 余振东 +3 位作者 吴方圆 谢伟东 吕琪 王椿云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对不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系叶片C、N、P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重吸收效率进行分析,旨在阐明不同油茶品系的养分利用策略。以岑软2号、岑软3号和香花1号3个不同油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成熟叶、衰老叶、凋落叶C、N、P含量... 对不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系叶片C、N、P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重吸收效率进行分析,旨在阐明不同油茶品系的养分利用策略。以岑软2号、岑软3号和香花1号3个不同油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成熟叶、衰老叶、凋落叶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3个品系中,香花1号的3种叶片的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表现为最高,各品系间的成熟叶养分含量和老叶、凋落叶的N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岑软2号3种叶片的C∶N均表现为较高,成熟叶以岑软3号最低,老叶和凋落叶均为香花1号最低;3个品系成熟叶的N∶P、凋落叶的各化学计量比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老叶的C∶N和N∶P各品系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N、P重吸收率均表现为岑软2号>岑软3号>香花1号,P的重吸收率在3个品系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3个品系成熟叶片的N∶P均介于14~16,其生长受到N、P双重限制;从3种叶片的养分含量和重吸收率来看,尽管不同油茶品系具有不同的养分吸收策略,但均表现出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在抚育管理中应注重N、P的施用量;岑软2号更能适应所在地区的低N、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叶片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重吸收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