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供受体理论的全国水土保持重要区识别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丽霞 高吉喜 +2 位作者 申文明 史园莉 张宏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413-5421,共9页
科学评估土壤保持功能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依据生态供受体理论,针对土壤保持服务对应的水土流失这一生态问题,从水土流失的供体(水土流失量)、受体(人口密度)、辐射传输(距离水体距离)三个方面构建模型,分析土壤保持功能的重要性... 科学评估土壤保持功能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依据生态供受体理论,针对土壤保持服务对应的水土流失这一生态问题,从水土流失的供体(水土流失量)、受体(人口密度)、辐射传输(距离水体距离)三个方面构建模型,分析土壤保持功能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全国潜在侵蚀量577.34×10^10t/a,潜在土壤侵蚀随着坡度和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保持功能极重要区面积98.98×10^4km^2,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无量山和哀牢山,黄土高原东部,东南地区的浙闽丘陵,东部地区的鲁中山区、鲁东半岛,以及辽东半岛.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形稳定性差等因素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维持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功能极为重要;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维持该地区土壤保持功能非常重要.对比常用的生态保护功能模型,供受体理论模型除考虑自然影响因素之外,突出了人类活动的因素,对评估生态保护功能与水土保持生态风险更客观.依据供受体理论构建的土壤保持模型适用于土壤保持功能和土壤潜在侵蚀风险的评估,可作为评估生态系统安全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功能 水土流失 生态受体 生态保护红线
下载PDF
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长友 王修林 +2 位作者 于文金 钟珊珊 杨胜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081-5087,共7页
总结了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评价的关键环节——生态受体选择、反应终点和评价参数确定等研究现状,分析讨论了这些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生态受体研究较为深入,相应的反应终点研究也较为成熟,但群落和... 总结了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评价的关键环节——生态受体选择、反应终点和评价参数确定等研究现状,分析讨论了这些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生态受体研究较为深入,相应的反应终点研究也较为成熟,但群落和系统层次上的生态受体研究较少,相应的反应终点还不能完整的表征其结构与功能发生的变化。应用能够完整反映生态系统功能及结构组织状态的反应终点,以生态系统为受体进行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评价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基于假设检验的NOEC只是一个实验设计浓度,不能构造置信区间;ECx由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差异较大,置信区间随效应值x的降低而增大。研究综合假设检验与数学模型各自优点的评价参数估算方法是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态效应评价 生态受体 反应终点 评价参数 假设检验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玮 赵晶晶 高伟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1-246,共6页
根据2010年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感影像图、实地调查及资料收集,应用相对风险模型(relative risk model,RRM)对保护区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基于该模型的评价可得到一种相对风险关系,适用于区域内不同评价小区间生态风险程度... 根据2010年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感影像图、实地调查及资料收集,应用相对风险模型(relative risk model,RRM)对保护区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基于该模型的评价可得到一种相对风险关系,适用于区域内不同评价小区间生态风险程度比较。为比较保护区内各部分的相对风险关系,在风险评价过程中依据保护区功能分区,将生态风险小区确定为核心区、缓冲区、七里海实验区、滦河口实验区和赤洋口实验区,与此同时将人为开发引起生态压力的风险源确定为养殖用地、人工岸线、建筑用地、旅游人数、公路沟渠和农业用地,通过风险源、生境、风险暴露与生态受体响应模型的建立与数据计算,得到了5个生态风险小区和6类风险源各自的相对风险值。结果表明,3个实验区的生态风险值均较高,且高于缓冲区和核心区,不利于保护区生态环境协调平稳和可持续发展。养殖用地给保护区带来的生态风险压力最大,是保护区生态安全最主要的威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区 生态风险评价 相对风险模型(RRM) 风险源 生境 生态受体
下载PDF
水生态风险评估方法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娄保锋 陈洁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4,共4页
水生态风险评估可以为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决策提供服务,其技术问题和实践越来越引起高度关注。我国的生态风险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开展评估尚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指南,因而使从业人员无章可循。鉴于此,阐述了水生态风险评估的... 水生态风险评估可以为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决策提供服务,其技术问题和实践越来越引起高度关注。我国的生态风险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开展评估尚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指南,因而使从业人员无章可循。鉴于此,阐述了水生态风险评估的相关概念,并结合实践需要探讨了评估区域的划分、生态受体和评估终端的选择、暴露和效应分析、基于概率的风险分析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以期为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风险评估 生态受体 暴露分析 效应分析
下载PDF
基于保护生态的土壤基准值制订关键技术研究——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郑丽萍 王国庆 +4 位作者 李勖之 戚旭东 张亚 闫佳莉 林玉锁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5-176,共12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修订、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管的重要科学依据。笔者选取美国和澳大利亚基于保护生态的土壤基准制订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讨论,从两国的制订策略和关键推导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比对了两国的基准值... 土壤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修订、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管的重要科学依据。笔者选取美国和澳大利亚基于保护生态的土壤基准制订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讨论,从两国的制订策略和关键推导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比对了两国的基准值制订技术要点。结果表明,两国的土壤基准名称、保护对象和毒理数据处理措施等存在差异,这与各国的具体制定策略有密切关联。建议我国在基准制订中加强不同区域土壤基准的针对性研究,建立本国土壤毒性数据共享平台,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修订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受体 土壤环境基准 制订方法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风险影响的研究
6
作者 赵凯 马晓蕾 《科技资讯》 2008年第23期253-,共1页
本文主要阐述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概况,对其环境进行了生态风险的影响评价。最后,阐述作者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影响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 生态风险受体 生态指数 生态脆弱指数
下载PDF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区识别的水土保持区划分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丽霞 高吉喜 +3 位作者 申文明 史园莉 张宏伟 蔡明勇 《环境生态学》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评估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水土保持区划有助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采用供受体理论对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基于水土保持重要性... 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评估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水土保持区划有助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采用供受体理论对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基于水土保持重要性评价结果和指标进行水土保持分区,对每一个基本分区单元都进行功能定位识别和指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供受体理论构建的水土保持模型评估结果与他人研究的水土保持功能和土壤潜在侵蚀风险的评估格局一致,可作为评估生态系统安全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2)依据水土保持重要性定量评价,结合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制约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要素空间分异特征,对全国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三级区划,将全国水土保持功能分为5个一级区、11个二级区和32个三级区,对每一个基本分区单元都进行功能定位,结果显示水土保持重要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区在空间上大体一致,有助于生态保护红线分区域定性和定量监测,有助于制定适宜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功能 生态受体 生态保护红线 水土保持区划
下载PDF
环境基准值的科学研究与我国环境标准的修订 被引量:58
8
作者 周启星 罗义 祝凌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对环境基准和环境标准在概念上进行了辨析,论述了环境基准科学研究中需要把握的几个核心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不同类型生态受体的选取,因此环境基准值应该是基于不同保护对象的多目标函数或一个范围值。鉴于我国环境标准迫切需要... 对环境基准和环境标准在概念上进行了辨析,论述了环境基准科学研究中需要把握的几个核心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不同类型生态受体的选取,因此环境基准值应该是基于不同保护对象的多目标函数或一个范围值。鉴于我国环境标准迫切需要修订这一实际,呼吁加强环境基准的研究,尤其是要开展一次国家层面上的土壤环境基准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基准值 环境标准 生态受体 生态毒理学 新型污染物
下载PDF
环渤海五省市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9
作者 卢亚灵 徐丽芬 +2 位作者 马宗文 颜磊 许学工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7-234,共8页
生态风险评价是近20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是地理学、生态学、环境风险评价等领域的综合交叉点。对生态风险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研究区内的生态环境状况,从而降低生态风险,改善人地关系。环渤海地区是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典型区域。本... 生态风险评价是近20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是地理学、生态学、环境风险评价等领域的综合交叉点。对生态风险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研究区内的生态环境状况,从而降低生态风险,改善人地关系。环渤海地区是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典型区域。本文参考美国环保署(USEPA)的框架,根据相对风险评价模型的分级排序思想,评估环渤海五省市的单项及综合生态风险值。采用生态资产表征生态终点,进行风险受体的损失度量;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ArcGIS加权叠加的方法,进行受体环境的脆弱性评价;基于土地利用和植被斑块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易损性。结果表明:海陆交错带、山地丘陵区和城市是典型的高生态风险区域;低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形、水热、植被状况好、灾害频次低的平原和部分丘陵地区。对于高风险的区域,做好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受体 易损性 环渤海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