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环境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1
作者 胡赟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期30-32,共3页
生态环境变化给农业经济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如农作物产量下降、资源短缺等。这些影响不仅威胁着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必须了解生态环境变化对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减轻其带来的不利... 生态环境变化给农业经济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如农作物产量下降、资源短缺等。这些影响不仅威胁着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必须了解生态环境变化对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减轻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基于此,该文在阐述生态环境变化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变化 农业经济 生态保护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堡寨淖湖盆系统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
2
作者 卢艳莹 王文科 +3 位作者 赵明 马稚桐 闫姿呈 井江楠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2-280,共9页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湖盆生态系统是流域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格局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湖盆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其变化过程伴随着复杂的动力学机制。为探究湖盆生态环境空间变异及其驱动力,以鄂尔多斯盆地毛...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湖盆生态系统是流域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格局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湖盆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其变化过程伴随着复杂的动力学机制。为探究湖盆生态环境空间变异及其驱动力,以鄂尔多斯盆地毛乌素沙地堡寨淖为研究区,采用原位动态监测、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堡寨淖湖盆地区典型植被的分布特征,揭示了地下水文过程与湖岸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结果表明,堡寨淖湖盆生态系统由4种分带类型组成,分别是湖泊带、湖泊近岸波动带、湖岸滩地带和湖岸风沙滩地带,地下水位埋深从湖泊带至湖岸风沙滩地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植被类型由喜水耐盐植物过渡到耐旱植被,证实湖岸植被的存在显著地影响地下水流系统的循环模式,湖泊与地下水转化主要发生在局部水流系统,造成地下水对湖泊补给量明显减小。研究结果可以为旱区湖泊波动带-风沙滩地带植被物种多样性以及植被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湖盆系统 生态环境变化 驱动力 互馈机制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东港市生态环境变化分析
3
作者 张欣 卫亚星 《绿色科技》 2023年第4期220-225,共6页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东港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98~2018年Landsat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耦合影像反演得到的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个因子,构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对东港市1998~2018年生态环境...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东港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98~2018年Landsat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耦合影像反演得到的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个因子,构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对东港市1998~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同时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揭示这20年间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研究了东港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东港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个时期东港市RSEI均值先上升后下降,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优良等级为主,变差的部分主要位于东港市的西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②景观指数分析表明,这20年间东港市的景观异质性增强,破碎化程度增高;③近20年东港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空间分布基本吻合,耕地、林地、草地的RSEI均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RSEI) 景观格局指数 生态环境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近40a来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15
4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2 位作者 沈永平 刘时银 陈仁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6,共10页
利用月气象资料,对过去40a江河源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全球、全国、青藏高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江河源区气温具有增暖趋势,近40a两地年平均气温分别增加约0 8℃和0 7℃,为高原异常变暖区.黄河源区变暖的主要特征是最低气温变暖,... 利用月气象资料,对过去40a江河源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全球、全国、青藏高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江河源区气温具有增暖趋势,近40a两地年平均气温分别增加约0 8℃和0 7℃,为高原异常变暖区.黄河源区变暖的主要特征是最低气温变暖,日照时数增加;最低、最高气温的显著变暖,以及较黄河源区增加更长的日照时数是长江源区变暖的主要特征.长江源区冬季变暖的作用不是主要的,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变暖作用比冬季还要大;黄河源区的变暖也并不主要是冬季变暖造成的,秋季变暖的作用与其相当,其它季节的变暖作用也不能忽视.近40a来江河源区降水量略有增加,主要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春季与冬季降水量的明显增加,夏季降水量虽然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且局地夏季降水量呈持续减少趋势.与全球、全国以及高原区对比显示,江河源区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最敏感,变暖首先从长江源和整个高原发端,之后15a.黄河源和全国才进入显著温暖期.黄河源与长江源北部降水量的增加表明,气候变暖有利于高原增加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变化 气候特征 平均气温 日照时数 江河源区
下载PDF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66
5
作者 秦大河 丁一汇 +8 位作者 王绍武 王苏民 董光荣 林而达 刘春蓁 佘之祥 孙惠南 王守荣 伍光和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14-319,共6页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未来可能变化趋势是科学界面对的一大难题 ,正确认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与变化趋势 ,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是正确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科学基础。依托中...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未来可能变化趋势是科学界面对的一大难题 ,正确认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与变化趋势 ,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是正确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科学基础。依托中国科学院牵头完成的《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研究成果 ,介绍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与基本事实 ,主要强调近 5 0年来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在西部生态环境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指出未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指出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必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 ,特别强调要强化对西部地区的科学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生态环境变化 气候变暖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长江-黄河源区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79
6
作者 沈永平 王根绪 +1 位作者 吴青柏 刘时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8-314,共7页
在IPCC的情景下 ,青藏高原到 2 10 0年气温将上升 2~ 3 6℃ ,最大的升温将出现在冬季 ,降水模式将会逐渐发生改变 ,从北部的增加到西南的减少 .对于江河源区的范围 ,到 2 10 0年增温在 2 4~3 2℃ ,降水量增加约 - 5 0~ 2 0 0mm .植... 在IPCC的情景下 ,青藏高原到 2 10 0年气温将上升 2~ 3 6℃ ,最大的升温将出现在冬季 ,降水模式将会逐渐发生改变 ,从北部的增加到西南的减少 .对于江河源区的范围 ,到 2 10 0年增温在 2 4~3 2℃ ,降水量增加约 - 5 0~ 2 0 0mm .植被群落在气候变化条件将发生明显变化 ,温带草原到寒温带针叶林群落的面积增加 ,而温带荒漠到冰缘荒漠的面积都缩小 ,分布界线向更高的海拔高度迁移 .到 2 10 0年气温上升 3℃ ,降水不变则冰川长度小于 4km以下的冰川大都消失 ,整个长江源区的冰川面积将减少约 6 0 %以上 .如果考虑降水增加 ,冰川面积在 2 10 0年气候条件下减少约 4 0 % ,将从现在的 116 8.18km2 减少到 70 0km2 左右 ,冰川融水的比重也将会由现在的占河流总径流的 2 5 %下降到 18% .另外 ,由于冰川大量退缩 ,草地和湿地蒸发量加大 ,许多湖泊将会退缩和干涸 ,沼泽地退化、沙化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黄河源区 生态环境变化 气候变化 中国 冰川 草地 湿地
下载PDF
东北北部冻土退化与寒区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42
7
作者 何瑞霞 金会军 +5 位作者 吕兰芝 于少鹏 常晓丽 杨思忠 王绍令 孙广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5-531,共7页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中高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是欧亚大陆高纬冻土区向南最突出的部位,属于高纬山地冻土.东北多年冻土区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冻土区之一.过去40 a来该区冻土显著退...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中高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是欧亚大陆高纬冻土区向南最突出的部位,属于高纬山地冻土.东北多年冻土区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冻土区之一.过去40 a来该区冻土显著退化,主要表现在:1)冻土南界及不连续多年冻土各分区边界北移而导致总面积减小、空间分布破碎化;2)活动层加深,融区扩大,局地冻土岛消失;3)冻土温度升高、厚度减薄、热稳定性降低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寒区生态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具体表现为以兴安落叶松占绝对优势的天然林带锐减,整个北方森林带北移,沼泽湿地面积减小等,寒区生态系统和环境已出现恶性循环.关注、研究、整治和管护寒区环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岭 冻土退化 证据 北方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寒区生态环境变化
下载PDF
扎龙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白鹤迁徙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黄方 王平 +1 位作者 王永洁 刘权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分析了1986—2002年扎龙湿地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春季白鹤迁徙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区域气候干旱化背景下,流域中上游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型工程建设等影响使扎龙湿地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鸟类栖息繁殖的生境遭到破坏.... 分析了1986—2002年扎龙湿地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春季白鹤迁徙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区域气候干旱化背景下,流域中上游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型工程建设等影响使扎龙湿地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鸟类栖息繁殖的生境遭到破坏.近17年来,湿地总面积减少了21.33 km2,芦苇沼泽和明水沼泽面积分别下降6.14 km2和6.27 km2,湿地分布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了771.1 m.沼泽斑块数量增加,平均规模缩小,大块沼泽湿地不断被蚕食,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增大.保护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珍稀水禽的栖息空间萎缩,取食条件变差,在扎龙湿地停歇的白鹤数量减少,停留时间缩短.1998年嫩江流域大洪水过后,连续3年严重干旱,2002年白鹤的数量锐减到仅126只.2002年以来大规模的生态补水使扎龙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一定恢复,迁徙停歇的白鹤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分布范围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龙湿地 生态环境变化 白鹤 迁徙 GIS
下载PDF
向海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对丹顶鹤数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盛连喜 何春光 +2 位作者 赵俊 宋榆钧 邹丽芳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1-95,共5页
分析了向海自然保护区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变化对丹顶鹤数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对丹顶鹤的数量分布影响非常显著 ,在 1 997~ 1 999年间 ,向海自然保护区经历了严重的干旱和百年不遇的洪灾 ,湿地生态环境发... 分析了向海自然保护区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变化对丹顶鹤数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对丹顶鹤的数量分布影响非常显著 ,在 1 997~ 1 999年间 ,向海自然保护区经历了严重的干旱和百年不遇的洪灾 ,湿地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三年春季 ,丹顶鹤的数量差异很大 ,分别为32只、2 5只、6 4只 ,筑巢丹顶鹤分别为 6对、4对、1 3对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和保持稳定的丹顶鹤栖息生态环境的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变化 数量 分布 丹顶鹤 向海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沉积物生源要素对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9
10
作者 于宇 宋金明 +2 位作者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23-1632,共10页
受人类活动影响,输入到湖泊、河口中的营养盐剧增,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食物链结构改变、底质季节性缺氧等生态环境变化。这些环境变化会在沉积物中留下记录,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及其稳定同位素的变化是指示水域古生产力、营养盐水平的有效... 受人类活动影响,输入到湖泊、河口中的营养盐剧增,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食物链结构改变、底质季节性缺氧等生态环境变化。这些环境变化会在沉积物中留下记录,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及其稳定同位素的变化是指示水域古生产力、营养盐水平的有效指标。总结归纳了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碳、氮、磷、硅)指标对水体环境中初级生产力、物质来源、营养盐水平3方面变化的指示作用。沉积物中TOC、TN、δ13C、CaCO3和BSi可以反映水体沉降有机质含量和浮游植物的生长状况,是指示水域初级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指标。根据不同类型植物来源的有机质中δ13C、δ15N和C/N的差异,可以追踪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有效地区分有机质来源对于研究人类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及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沉积物中TN、δ15 N、TP和非磷灰石磷(NAIP)含量的升高直接反映了陆源输入氮、磷的增加。BSi在指示浮游植物生长状况的同时,还反映了水体溶解硅浓度水平和富营养化状况。水体中的生源物质在沉降和埋藏的过程中,会受到早期成岩作用、水动力搬运等众多因素的作用,使沉积物记录的环境变化信息发生改变,从而干扰其对水体环境演变的重建作用。因此综合分析各生源要素指标反映的环境变化信息及其可能的干扰因素,方能正确地反映水域的环境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变化 生源要素 沉积物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区森林消长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张建平 王道杰 +1 位作者 杨忠 李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9-83,共5页
在元谋干热河谷区 ,森林覆盖率 195 0年为 12 8%、1973年为 6 3 %、1985年降至 5 2 %、1993年升至5 8%。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 ,是导致森林面积消长的主要原因。森林面积增减 ,是生态环境向良性或恶性方向转变的关键所在 。
关键词 元谋干热河谷 森林消长 生态环境变化 森林植被恢复
下载PDF
近20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权平 张澎彬 +3 位作者 薛腾飞 姜月华 郭琳 杨冉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7-1141,共15页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受到扰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面临压力,亟需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本文选取2001年和2020年MODIS和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湿度、...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受到扰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面临压力,亟需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本文选取2001年和2020年MODIS和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环境等级为较优,2001—2020年保持总体向好态势。空间分布上,生态环境优等区域主要分布于武夷山、罗霄山、雪峰山、武陵山、巫山、大巴山、大别山、西双版纳等山地丘陵一带,生态环境较差及差等区域主要分布于大中小城镇等人类聚集地、川西横断山区。时空变化上,生态环境等级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太湖周边、江汉平原、洞庭湖周边、安徽西北部、湖南南部及四川盆地等人类聚集地周边,生态环境等级上升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大部、重庆山区及三峡库区、贵州大部、云南东南部、安徽中部及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变化 遥感大数据 谷歌地球引擎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基于协整理论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分析——以重庆市渝东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肖强 胡聃 +3 位作者 肖洋 李勇志 谭宏 黄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77-3585,共9页
许多研究文献忽略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双向作用机制,从而导致了变量之间的内生性偏差。与以往研究相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别考察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这两类变量之间的动态冲击反应。2)运用预测方... 许多研究文献忽略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双向作用机制,从而导致了变量之间的内生性偏差。与以往研究相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别考察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这两类变量之间的动态冲击反应。2)运用预测方差分解技术来考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变化在解释因素变动时的相对重要性。结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非平稳序列的经济增长指标、生态环境因子经过一阶差分后变得平稳,均为一阶单整,存在协整统计关系。从长期来看,人均GDP与废气排放量、固废排放量呈现负相关,而与矿产开采总量、化肥使用强度呈现正相关。其高度正相关性实证了该地区主要靠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快速经济增长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经济增长存在着反作用力。就响应效果而言,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响应表明生态环境退化将导致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需求偏好的改变,从而对经济增长进程的变化产生外在压力,但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反馈效应具有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整分析 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变化 渝东南地区
下载PDF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及其恢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卢爱刚 庞德谦 +2 位作者 李筱琳 王天明 葛剑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9-43,共5页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部干旱区具有重要生态防护功能的绿洲,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绿洲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由于黑河上中游用水量的增加,导致下游额济纳绿洲的入境水量逐年减少,并且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部干旱区具有重要生态防护功能的绿洲,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绿洲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由于黑河上中游用水量的增加,导致下游额济纳绿洲的入境水量逐年减少,并且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质恶化。2)以胡杨林、柽柳、梭梭林为主的天然林大面积减少;草地生态系统呈现以草场面积减少,牧草产量下降,草地荒漠化和载畜能力降低等为特征的持续退化趋势。3)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现象在该区表现明显。为了使额济纳绿洲的生态环境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本文从水资源、植被及土地生态系统等方面对额济纳绿洲提出了生态恢复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绿洲 生态环境变化 生态恢复
下载PDF
生态环境变化对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颜长珍 沈渭寿 +4 位作者 宋翔 杨兆平 李森 谢家丽 庞国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58-262,共5页
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的众多因素中,生态环境变化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引起了各方面的特别关注,为此以Landsat系列数据为信息源,监测了自1975年以来泥石流发生的小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用地现状、动态变化及其对泥石流... 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的众多因素中,生态环境变化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引起了各方面的特别关注,为此以Landsat系列数据为信息源,监测了自1975年以来泥石流发生的小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用地现状、动态变化及其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监测结果表明舟曲县城泥石流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与小流域生态环境近期变化的关系不太显著。但是坡耕地的增加、林地的减少增加了泥石流物质累积的速度,增大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居民地建设布局中未能充分考虑到为泥石流预留排泄通道是造成重大灾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变化 泥石流 舟曲
下载PDF
陕北植被生态环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杜继稳 雷向杰 +2 位作者 鲁渊平 王小宁 袁君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6,共5页
利用气象站实测资料分析表明 ,林区和非林区蒸发、大气湿度、降水日数以及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异 ;陕北长城沿线沙区的植树造林和防沙林带建设 ,已使沙尘暴天气从 80年代中期开始显著减少 ;子午岭林区的大面积毁林使对流性雨量减少。
关键词 陕北 植被 生态环境变化 气候
下载PDF
近50年黑河流域潜在植被的演替及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军 马小平 魏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68,共8页
本研究以综合顺序分类法(IOCSG)为基本理论方法,在GIS的支持下,利用黑河流域1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间50年的气候数据模拟出黑河流域潜在植被的演替过程,在此基础上耦合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黑河流域潜在生态... 本研究以综合顺序分类法(IOCSG)为基本理论方法,在GIS的支持下,利用黑河流域1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间50年的气候数据模拟出黑河流域潜在植被的演替过程,在此基础上耦合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黑河流域潜在生态环境的变化。结果表明:1)黑河流域潜在植被类型在逐渐减少,到c时期(1991-2010)时仅有11种植被类型,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性很大,下游额济纳旗地区植被类型非常单一。2)黑河中上游气候暖湿化,潜在植被向暖湿的植被类型发展,但变暖的速度大于变湿的速度,使植被类型不断退化;而下游额济纳旗地区,气候逐渐暖干化,潜在植被向暖干的植被类型发展,荒漠化较为严重。3)随着气候的变化,全流域植被类型逐渐减少,潜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近年来下游额济纳旗地区植被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是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潜在植被 演替 潜在生态环境变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武昌湖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迎秋 王心源 胡玮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472-476,共5页
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包括卫星遥感与航天遥感),结合研究区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武昌湖地区近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武昌湖存在①湖区面积缩小,湖底不断淤积;②湖面已开始出现沼泽化趋势;③... 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包括卫星遥感与航天遥感),结合研究区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武昌湖地区近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武昌湖存在①湖区面积缩小,湖底不断淤积;②湖面已开始出现沼泽化趋势;③调洪蓄洪能力减弱;④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阐述了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文章最后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力图使武昌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遥感 生态环境变化 武昌湖
下载PDF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明铁 史生胜 +1 位作者 张巍 那艳芬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56-60,共5页
为制止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介绍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自然概况,分析近年来该区域植被退化、水资源减少、土地沙化等环境恶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造成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黑河下游的地表水径流减少,其次是人类活动的破坏。提... 为制止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介绍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自然概况,分析近年来该区域植被退化、水资源减少、土地沙化等环境恶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造成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黑河下游的地表水径流减少,其次是人类活动的破坏。提出了协调管理全黑河流域水资源、采用科学的节水措施这一控制额济纳绿洲环境继续恶化的治理措施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绿洲 自然概况 土地沙化 节水措施 黑河下游 生态环境变化 植被退化 环境恶化 环境退化 地表水
下载PDF
漫湾电站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11
20
作者 付保红 陈丽晖 朱彤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年第1期54-55,共2页
在论述库区生态环境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漫湾电站建设及运行以来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解决库区农民生产生活能源问题、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及库外移民等治理对策。
关键词 库区 治理对策 农民生产 基本农田建设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环境变化 移民 生活能源 主要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