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平原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前景分析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
作者 孟瑞芳 杨会峰 +3 位作者 包锡麟 徐步云 李磊 李谨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1-233,共13页
[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系统开展非常... [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系统开展非常规水资源供水方向、开发利用模式和供水规模分类数据统计,依据各省(直辖市)非常规水资源供水规划及配置目标,分析其开发利用前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该区非常规水资源主要包括微咸水、再生水、淡化海水、雨洪水,其中微咸水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等地,供水前景为5.43×10^(8)m^(3);再生水利用以北京、天津等大中型及工业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34.22×10^(8)m^(3);淡化海水利用以天津等滨海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4.19×10^(8)m^(3);雨洪水利用较分散。[结论](1)微咸水用于农业灌溉存在土壤盐渍化风险,需加强水盐调控。(2)再生水用于河流生态补水,沿线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体未受到明显污染;地下水浅埋区开展再生水灌溉,会增加硝酸盐污染风险;建议将高风险的新兴污染物纳入再生水利用监控体系。(3)海水淡化尾液浓盐水、冷却热水可能改变天然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构成与多样性,应予以关注。(4)雨洪水利用可降低污水入河的水质风险,但过度利用可能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城市区适度扩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水资源 微咸水 再生水 海水淡化 雨洪水 开发利用模式 供水规模 生态环境效应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京津冀平原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
作者 周振宏 周敏 +3 位作者 刘东义 胡琦 汤伟宏 王诗琪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 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网格单元分析方法及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为耕地和森林之间的相互转移,以及人造地表对耕地的侵占;(2)皖江城市带森林的生态价值重要性最大,最高达到55.29%,人造地表用地的变动对该区域的生态影响较大,生态价值贡献率为28.20%;(3)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定且有下降趋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耕地向森林及草地的转换是导致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森林转向耕地及耕地转向人造地表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效应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3
作者 苏为洪 仝佳 +1 位作者 王向宇 张朝能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2期1-8,14,共9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大量固体废物随工业的发展增加,尤其是有色金属行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较大,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针对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严重、综合利用率低及监测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大量固体废物随工业的发展增加,尤其是有色金属行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较大,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针对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严重、综合利用率低及监测管理不足的现状,综述了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介绍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即目标性和针对性原则、系统综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对6种生态环境污染指数评价方法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其各自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给出了适合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的评价方法,为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监测管理及有针对性地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金属 固体废物 生态环境效应 环境污染评价
下载PDF
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
4
作者 张蓉 毛德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中生态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数量动态变化幅度大;从“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结构来看,以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为主导,同时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大量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长株潭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逐渐减缓的下降趋势,其中2005—2010年恶化程度最突出,研究期内低质量区和较低质量区不断扩张;影响生态环境改变的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对外扩展侵占了大量的林地生态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用地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贡献率 长株潭都市圈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5
作者 李晶 陈松林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194,共9页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20年间福州市“三生空间”结构转型...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20年间福州市“三生空间”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福州市“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一致,生态空间分布最广泛呈缩减趋势,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呈扩张趋势,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福州主城区和东部地区呈先减后增趋势。(2)“三生空间”的转换以生态空间的转出、生活空间的转入为主,转入量和转出量并不平衡,转换较为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福州主城区和东部地区,其他地区转换较为零散。(3)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退化趋势并存,但两者发生区域在空间上并不重叠,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显著,高值区主要位于永泰县,低值区集中于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以农业生产用地、草地生态用地转为林地生态用地为主,林地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则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福州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6
作者 张春娥 裴婷婷 《管理科学与研究(中英文版)》 2024年第3期13-23,共11页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对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评估了青藏高原200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评估生...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对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评估了青藏高原200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评估生态效应。数据表明20年间,青藏高原低覆盖度面积增加,高覆盖度草地面积有所减少,其他地类面积均有所增加,说明青藏高原草地退化仍然存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土地动态度变化明显,2000-202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3.945%,后1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烈;20年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因为一部分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因此,本研究认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分布变化在空间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同,草地退化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动态度 生态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多尺度研究——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
7
作者 刘金花 丛中笑 王治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19-2530,共12页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三生空间转型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的方法,对黄河流域山东段15年间三生空间转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引起的多尺度生态环境效应进...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三生空间转型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的方法,对黄河流域山东段15年间三生空间转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引起的多尺度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黄河流域山东段主要转型表现为生态、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下降,分别下降296879.56,165978.6hm^(2),工业生产、生活用地面积上升,分别上升139285.99,323572.17hm^(2);生态环境效应变化明显区域集中于滨州市、东营市沿海区域与济宁市南四湖区域,其中其他生态用地、草地生态用地、水域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工业生产用地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共占总变化面积的11.99%;济南市、泰安市、济宁市生态贡献率变化最为明显,在3个阶段中,济南市3个阶段分别为0.0085,-0.0971,-0.0082,泰安市分别为0.0379、-0.0967、-0.0109,济宁市分别为0.0466、-0.0845、-0.0158;草地生态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转换是带来负效应的主要原因,三期负效应生态贡献率占比为55.09%、22.87%、15.31%,水域生态用地的流入是带来正效应的主要因素,三个阶段的生态贡献率分别为79.56%、60.31%、3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贡献率 生态环境效应 多尺度 黄河流域山东段
下载PDF
碳达峰背景下遵义市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预测
8
作者 魏媛 陈其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8-398,共11页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发展趋势,为促进土地利用转型、低碳循环发展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贵州省遵义市2005,2010,2015,2020年4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对该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发展趋势,为促进土地利用转型、低碳循环发展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贵州省遵义市2005,2010,2015,2020年4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对该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结果]①2005—2020年土地转型主要表现为碳汇用地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碳汇用地向碳源用地转型。②净碳排放量由2005年的5.99×10^(5)t增加到2020年的9.87×10^(6)t,增加了9.27×10^(6)t,增幅达1548.15%。但增量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增幅也逐渐降低。③遵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由2005年的7.64×10^(10)元增加到2020年的7.73×10^(10)元,呈波动上升趋势,共增加了9.14×10^(8)元,增长率为1.2%。④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得出遵义市未来净碳排放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会持续增加,且都呈规律上升趋势。[结论]遵义市在生态环境方面仍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还需加大力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着力实现碳达峰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灰色预测 贵州省遵义市
下载PDF
基于未来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的郑州市“三生空间”模拟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姜昕彤 翟石艳 +3 位作者 王铮 刘欢 陈静 朱悦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225-6242,共18页
本文选取郑州市为研究区,基于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方法,分析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采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以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准... 本文选取郑州市为研究区,基于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方法,分析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采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以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准,结合自然发展情景、生产优先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三种情景,模拟2035年“三生空间”格局发展,并计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生态贡献率。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郑州市生产空间占地面积持续下降,生活空间不断增加,生态空间先增加后减少。(2)201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3097持续降至0.3058,低质量区域不断扩张。农业生产用地的缩小,以及其他和水域生态用地被占用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素。(3)自然发展情景下,生活空间存在扩张趋势,而生产和生态空间却不断下降,而生产优先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活空间缩减,生产和生态空间不断上升。(4)三种情景中,生态保护情景下郑州市203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最高,且在该情景下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研究模拟未来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将有利于优化现有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 生态环境效应 郑州市
下载PDF
南海大气沉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邢建伟 宋金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39,共21页
海–气界面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导致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作为我国和西北太平洋最大的陆架边缘海,南海的大气沉降在其外源输入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南海周边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为源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向海洋的... 海–气界面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导致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作为我国和西北太平洋最大的陆架边缘海,南海的大气沉降在其外源输入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南海周边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为源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向海洋的输送日益增强,势必会对南海生态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近30年来南海生源要素、微痕量元素以及新污染物微塑料大气沉降的研究报道,本文系统总结归纳了南海大气干湿沉降物浓度、干湿沉降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海大气颗粒物浓度相较我国东部近海要低,且基本没有酸雨的沉降,但受东南亚生物质燃烧和我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影响,南海大气碳质气溶胶浓度和沉降量处于较高水平;(2)南海大气干湿沉降营养盐中均以氮占绝对主导地位,且各形态氮的比例在不同海域存在较大差异,沉降物的营养盐结构严重失衡;(3)气溶胶中人为源金属元素的溶解度较高,多数成分以湿沉降为主,大气微塑料多以纤维形态存在,气象条件(降水量、风速等)、源排放强度是控制大气成分浓度和沉降通量的主要因素;(4)大气氮沉降约占南海表层氮输入总量的20%,大气氮的输入会加重海域的低氧和酸化,且营养物质沉降对浮游植物的爆发性增殖有重要作用,大气沉降会对南海这一寡营养生态系统产生多重复杂影响,这与海域水文条件、初始营养状况、浮游植物类群以及大气成分和沉降特征等密切相关。今后应注重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持续发力,聚焦各类大气成分尤其是有机态氮磷和新污染物干湿沉降的精准化常态化监测,从多学科交叉角度深入探明生源要素和微痕量元素大气沉降与南海生态系统之间的影响与反馈机制。大气沉降是南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一环,对南海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随着未来南海陆源物质大气沉降作用的持续增强,这一影响必将更趋复杂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沉降 生源要素 微痕量元素 微塑料 影响因素 初级生产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区“三生”空间用地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娜 兰安军 +2 位作者 范泽孟 夏照亮 王雨露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24,共10页
基于TM/Landsat8 OLI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分布指数,分析了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区2000—2020年的“三生”空间用地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以及“三生”空间用地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对地形地貌的响应特征。... 基于TM/Landsat8 OLI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分布指数,分析了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区2000—2020年的“三生”空间用地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以及“三生”空间用地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对地形地貌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区的“三生”空间用地总体特征为生态用地最多,生产用地次之,生活用地最少,其中生态用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生产用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生活用地面积则呈持续增加趋势;草地生态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高于其他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草地生态用地面积转移最大;工程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波动变化,东部和西部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于中部地区,其中海拔大于1700 m、坡度大于15°的区域及东坡和南坡生态环境质量较好,而低海拔区生态环境质量呈逐渐变好趋势,非喀斯特区和纯喀斯特区生态环境质量好于亚喀斯特区,但非喀斯特区和纯喀斯特区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态环境效应 分布指数 喀斯特区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
下载PDF
内蒙古十大孔兑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令建 杨振奇 +1 位作者 秦富仓 郭建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4-223,共10页
[目的]研究十大孔兑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为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0,2010,2020年landsat影像,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结合地统计模块来获... [目的]研究十大孔兑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为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0,2010,2020年landsat影像,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结合地统计模块来获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和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NDVI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标,对十大孔兑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研究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比例变化幅度最大,水域面积比例最小,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频繁,林地“涨势”和草地、未利用地“落势”,十分明显。②十大孔兑区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5261,0.5373,0.5433,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在空间分布方面,生态环境质量东高西低、南高北低。③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风速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年平均气温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2000—2020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十大孔兑区生态环境质量也在向好发展,研究区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改善,局部恶化的局面,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是主要原因,退耕还林等环境保护政策使研究区环境质量不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程度 生态环境效应 十大孔兑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城镇-荒漠景观演变及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邹易 蒙吉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8-1001,共14页
绿洲、城镇和荒漠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重要的景观类型,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干旱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内绿洲-城镇-荒漠的景观组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转型核密度与景观结构指... 绿洲、城镇和荒漠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重要的景观类型,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干旱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内绿洲-城镇-荒漠的景观组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转型核密度与景观结构指数分析2000—2020年期间黑河流域绿洲-城镇-荒漠的时空格局与转型特征,借助多元回归树(MRT)模型探究三类景观转型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与景观转型生态贡献率揭示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显示:(1)黑河流域荒漠广布,绿洲仅在中下游河道沿岸集中分布,城镇面积占比最小,其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与绿洲有紧密关联;(2)黑河流域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可概括为:农业活动主导期(2000—2005年)、产业快速发展期(2005—2015年)和发展转型协调期(2015—2020年);(3)气温、GDP、海拔、降水量是影响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之间权衡-协同关系的主要因素;(4)2000—2020年期间流域景观转型以正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主,耕地扩张是正效应的主导因素;耕地退化、水域减少与草地退化则是带来负效应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实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城镇-荒漠 景观格局 时空演变 生态环境效应 黑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农牧交错区城市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以包头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梦圆 荣丽华 +1 位作者 李伊彤 党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8-967,共10页
农牧交错区的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包头市2000、2010、2020年3期遥感数据,通过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分析其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与生... 农牧交错区的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包头市2000、2010、2020年3期遥感数据,通过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分析其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包头市“三生”空间总体格局稳定,生产、生态用地减少,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牧草生态用地转出面积最多,农业生产用地次之;城镇生活用地与工矿生产用地流入面积最大。(2)2000—2020年包头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分别为0.6292、0.6208、0.6194,但改善趋势大于恶化趋势;城市北部生态高质量区面积有所减少;中部中质量区缓慢减少,南部低质量区持续向东南方向递增。(3)牧草生态用地被占用产生的生态环境负效应较大,而其他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向牧草生态用地转化则为生态环境改良的主导因素。通过研究包头市的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期为农牧交错区城市的“三生”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农牧交错地区 包头市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探测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鑫 程文仕 +2 位作者 李晓丹 杨昌裕 黄倩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332,共9页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相关驱动因素作用机理,以黑河流域中游这一典型干旱内陆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在对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数量变化...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相关驱动因素作用机理,以黑河流域中游这一典型干旱内陆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在对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方向特征进行多维测定基础上,对影响生态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机制进行了识别与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频发,林地、灌木和人造地表大幅增加,草地、裸地和湿地减少,“南草北裸”的空间分布特征未发生扭转,草地和裸地是流域其他地类最为重要的转型补给源;(2)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向好发展,“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其生态环境质量呈“正西北—正东南”朝向的变化趋势特征;(3)人为活动及高程、植被覆盖和坡度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社会和经济诸因素激烈的交互与协同作用,共同导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综上,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趋好,但需严控人为活动,保障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标准差椭圆 地理探测器 黑河流域中游
下载PDF
安宁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雪力 覃发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05-611,共7页
为探究安宁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土地利用功能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构建安宁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体系,定量分析1985—2020年安宁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 为探究安宁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土地利用功能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构建安宁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体系,定量分析1985—2020年安宁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安宁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活用地的增加,生态用地的减少,具体表现为草地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和建设生活用地的转变;(2)安宁河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2.190%,土地利用功能变化极为缓慢;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中,建设地的动态度最大,为7.808%,农产地、林态地和草态地利用功能变化极缓慢;(3)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85年的0.213下降至2020年的0.205,从2010年开始,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向;(4)草态地和农产地转为林态地导致生态环境改善,转入面积为675.17 km^(2),占生态环境改善总贡献率的99.48%,林态地向农产地、草态地、其他生态用地的转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转化面积达532.44 km^(2),占生态环境恶化总贡献率的89.78%。因此,应合理规划“三生空间”,优化土地资源分配,为安宁河流域生态持续改善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流域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变化特征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大国气候博弈的中国经济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估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康银 王建达 +1 位作者 张伟玉 董秀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25,共12页
气候变化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未来拥有更多碳减排空间和先进碳技术的国家将在全球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气候变化政策的主要推动者欧盟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等三方在全球气候变化领... 气候变化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未来拥有更多碳减排空间和先进碳技术的国家将在全球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气候变化政策的主要推动者欧盟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等三方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权与话语权争夺将更加激烈。欧美推动的碳关税政策已成为大国气候博弈的有力工具,如何在大国气候博弈中破局成为中国制定气候战略和减碳政策的重点。该研究利用全球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以欧盟和美国对进口产品施加碳关税政策进行大国气候博弈为假设,设定八种可能情景,对中国受到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欧美推动的碳关税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福利出现损失,同时对碳密集型商品出口有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对整体减排影响较为微弱。②欧美的碳关税政策对于欧美自身的碳减排效果并不明显,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行为。③中国出口退税政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碳关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国的碳排放。④中国政府需谨慎对待对进口商品施加碳关税的反制措施,其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建议中国采取出口退税政策主动缓解碳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碳密集型出口企业主动制定减排计划与产品碳足迹清单,提升清洁能源技术;积极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避免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利用“碳关税”借口达成对中国的经济压制;加大研发资源和资金投入,提升中国绿色形象;加强气候变化治理国际合作,寻求公平公正的减排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国气候博弈 碳关税 经济和生态环境效应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下载PDF
昆明市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志英 李媛媛 +2 位作者 薛梦柯 李文星 王晓云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2-163,共12页
以昆明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探究1990-2018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利用GWR模型分析生态环境效应与建设用地扩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市域景观类型变化程度在1990-2000... 以昆明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探究1990-2018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利用GWR模型分析生态环境效应与建设用地扩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市域景观类型变化程度在1990-2000年的城市化起步阶段相对稳定,在2000年后的城市化加速阶段动态变化加剧;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呈稳定—不稳定趋势,1990-2000年,景观破碎度、形状不规则程度轻微下降,2000年后景观边界复杂程度加剧,优势景观的控制作用在减小,景观总体趋于破碎和均匀。景观格局变化带来了生态过程的变化,市域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在降低;景观生态风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滇池流域内呈现出低等级区的环湖之势,其扩展路径与城市发展路径基本一致。生态环境效应总体均呈现出与建设用地扩展的负相关,且2010-2018年的负相关达到峰值,说明城市化加快带来了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降低;建成区边缘的景观生态风险与建设用地扩展呈正相关,是景观生态风险的重点防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环境效应 昆明
下载PDF
环境保护视域下的水利工程生态规划探索——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鲁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I0003-I0003,共1页
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利工程规模逐渐扩大,其对周围环境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其建设主体也需要重视工程所在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而要... 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利工程规模逐渐扩大,其对周围环境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其建设主体也需要重视工程所在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而要保障自然环境和工程建设协调发展,就要做好水利工程生态规划工作,这样水利工程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效应 水利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 周围环境 生态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环境 视域下
下载PDF
2000—2020年广西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超明 韦媛媛 +3 位作者 王荣 谭绵方 卢燕 覃允森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72-76,81,共6页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用地变化率研究广西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进一步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转型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效应带来的影响。...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用地变化率研究广西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进一步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转型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效应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广西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林地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和桂东南,耕地分布在桂中地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南宁市、桂林市和柳州市城区;研究期内,土地利用转型主要以耕地和林地的相互转化以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并且耕地转移强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平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耕地和林地的相互转化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素。因此,政府应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护耕地质量、数量,积极落实保护林草地政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时空演变 生态环境效应 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