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20年(2000—2020)变化遥感地质评价
1
作者 马彦青 于光喜 +1 位作者 马延景 马文 《矿产勘查》 2024年第3期462-470,共9页
青海省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地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近些年来地质生态环境持续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生态环境评价技术方法,利用2000年和2020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了... 青海省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地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近些年来地质生态环境持续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生态环境评价技术方法,利用2000年和2020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了地质生态环境状况遥感评价模型,在计算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胁迫4个指标指数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指数法得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并开展对比研究,从遥感影像图的角度来评价青海生态环境20年的变化状况。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值均小于0.75,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一般”的面积有45.1万km^(2),占比63%。2000—2020年间,青海生态环境状况约60.56万km^(2)(约87%)无明显变化,局部地区趋向变好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生态环境状况 遥感地质评价 评价模型 2000—2020年
下载PDF
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矿集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斌 吴云霞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60-66,共7页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合理性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成矿带与矿集区较平原区具有地形地貌复杂、矿山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频发的特点,以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矿集区为研究区,将矿山开发占地和地质灾害密度作为环境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合理性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成矿带与矿集区较平原区具有地形地貌复杂、矿山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频发的特点,以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矿集区为研究区,将矿山开发占地和地质灾害密度作为环境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成矿带与矿集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开展了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矿集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区域特点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合理、准确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及空间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燕山—太行山矿集区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变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魏杰 马云霞 +2 位作者 刘丽娜 刘洋 申进朝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3年第2期62-70,共9页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资源合理利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现以河南省行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影像、水资源及环境统计数据,采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和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合对比分析河南省2014—2018...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资源合理利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现以河南省行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影像、水资源及环境统计数据,采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和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合对比分析河南省2014—2018年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变化及其冷热点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8年河南省EI值变化范围为60.6~63.5,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呈现稳中趋好态势,除开封市和济源市外,16个省辖市的EI值均有所增加,位于西部山区丘陵地带的三门峡、洛阳和平顶山市EI值增加明显。(2)2014—2018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的G*i指数的高值区域位于西部地区的三门峡市和洛阳市,且5年内没有发生变化,较为稳定。G*i指数的高、低值区域与EI值的高值和低值区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 遥感 时空变化 冷热点 河南省
下载PDF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生态质量评价对比分析——以济南市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贵芬 田勇 +4 位作者 姜腾龙 刘建军 孙军 王兆军 侯学会 《自然资源信息化》 2023年第1期21-26,共6页
本文以济南市为例,开展了2021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生态质量评价,对比分析了生态环境状况、生态质量现状、空间分布规律等内容。结果表明:2021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58.82,生态环境状况处于“良”等级,12个区(县)生态环境状况处于... 本文以济南市为例,开展了2021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生态质量评价,对比分析了生态环境状况、生态质量现状、空间分布规律等内容。结果表明:2021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58.82,生态环境状况处于“良”等级,12个区(县)生态环境状况处于“良”和“一般”等级;生态质量指数(EQI)为50.86,生态质量状况处于“三类”等级,12个区(县)生态质量状况处于“二类”“三类”和“四类”等级。研究结果反映全市土地利用格局不尽合理、个别建成区绿地率不高、公园绿地可达性不好、重要生态空间连通度不好、人为干扰度较高等问题,本文为进一步完善生态质量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济南市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生态质量评价 对比 黄河流域 济南市
下载PDF
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柳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周雪欣 赵晓晨 葛晓霞 《广东水利水电》 2023年第2期51-56,共6页
为提高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取11项陆生、水生生态评价指标,构建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并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以柳江流域为实例,结合实... 为提高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取11项陆生、水生生态评价指标,构建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并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以柳江流域为实例,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及遥感、GIS技术,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计算赋值,并将评价指标分级结果和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成图输出。结果表明,柳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空间差异较大,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及良的区域在全流域分布较为广泛,龙江下游、柳江干流中下游及洛清江中上游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差。全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平均值为64.3,整体处于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综合指数法 柳江流域
下载PDF
河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6
作者 高勤 张惠娟 +3 位作者 李滨 赵智亮 杨云升 李薇薇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12期69-71,共3页
本文以河北省2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从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状况两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并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评价。与已有评价方法相比,本研究在计算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时增加实地... 本文以河北省2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从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状况两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并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评价。与已有评价方法相比,本研究在计算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时增加实地监测的环境质量指数,修订自然生态状况有关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2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保持稳定。本方法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状况 评估指标体系 河北省
下载PDF
2016一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状况时空演变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杨阳 刘花 +3 位作者 廖彤 谢志宜 卢颖欣 郭庆荣 《中国高新科技》 2023年第22期100-102,共3页
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依据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分析2016-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6-2020年... 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依据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分析2016-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6-2020年珠三角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保持在59.6~85.0;珠三角城市群EI与城市化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和电力消费量均呈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 时空演变 社会经济因素 相关分析 珠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内蒙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为例
8
作者 田永莉 白力军 +4 位作者 崔晋江 布仁图雅 王玉华 李晶晶 卢玉婷 《环境与发展》 2023年第6期33-38,44,共7页
本文采用原环境保护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的评价方法,对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43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生态功能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内蒙古43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2019年FEI指数平均值为61.06,FEI指数最高的县... 本文采用原环境保护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的评价方法,对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43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生态功能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内蒙古43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2019年FEI指数平均值为61.06,FEI指数最高的县域是阿尔山市,为72.70,最低的是开鲁县,为49.57。生态功能区功能状况为“优良”的县域个数比例为62.79%。防风固沙功能区FEI指数为60.84,水源涵养功能区FEI指数为63.14,水土保持功能区FEI指数为52.17。林草地覆盖率及特征指标的不同是导致不同功能区FEI指数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环境质量 FEI指数
下载PDF
基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分析
9
作者 吴建平 《低碳世界》 2023年第5期28-30,共3页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具有积极影响。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从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类型的角度出发,以某市为例,基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对该市生态文...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具有积极影响。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从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类型的角度出发,以某市为例,基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对该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进行系统化分析,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生态文明 文明示范
下载PDF
滨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及趋势分析
10
作者 邢小勇 任英 +2 位作者 许雨晨 陈江艳 杨玉洁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第19期183-184,187,共3页
本文以滨州市为例,采用滨州市2015—2020年生态环境状况数据,对其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5—2020年滨州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较“十二五”末明显变好。2020年滨州市各县(市、区)生态环... 本文以滨州市为例,采用滨州市2015—2020年生态环境状况数据,对其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5—2020年滨州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较“十二五”末明显变好。2020年滨州市各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均为良好;与“十二五”末相比,沾化区、无棣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变好,邹平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好,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和博兴县生态环境质量略微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 趋势分析 滨州市
下载PDF
近20 a衡邵娄干旱走廊土地利用/覆被与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研究
11
作者 张沛 陈吟 +3 位作者 赵伟明 邓晓雅 盛东 王燕云 《长江技术经济》 2023年第4期59-65,共7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劣。为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的成因与驱动因素,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了衡邵娄干旱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劣。为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的成因与驱动因素,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了衡邵娄干旱走廊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衡邵娄干旱走廊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94.22%,但近20 a来林地与耕地面积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增长导致城镇化加速,造成了建设用地的面积激增,占用了大量耕地和林地。同时,干旱缺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区域耕地面积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因素作用下,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从“优”降为了“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土地利用转移 衡邵娄干旱走廊
下载PDF
长白山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沈万斌 尚颖 +2 位作者 刘景帅 高凯 王黎黎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1年第2期79-82,共4页
采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60年、2005年和2009年旅游景区EI值均大于75,生态环境为优;与1960年比2,005年和2009年EI值分别减小0.99和1.50,生态环境逐年变差,并呈加剧之势I;bio、IvegI、ero和... 采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60年、2005年和2009年旅游景区EI值均大于75,生态环境为优;与1960年比2,005年和2009年EI值分别减小0.99和1.50,生态环境逐年变差,并呈加剧之势I;bio、IvegI、ero和Ienv值均分别减小1.43、0.87、1.04和5.05,生物多样性和植被覆盖率在下降、土地退化加快和环境质量在下降I;env值下降幅度最大,环境质量明显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旅游景区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旅游承载力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72
13
作者 程晋南 赵庚星 +2 位作者 李红 唐秀美 索秋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3-88,共6页
该文以鲁中南山区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技术从TM影像上提取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与GIS技术结合,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评价,对比两期评价结果研究其土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 该文以鲁中南山区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技术从TM影像上提取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与GIS技术结合,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评价,对比两期评价结果研究其土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优等占总面积的14.34%,良占39.19%,一般占12.40%,较差占15.61%,差占18.46%,与1987年相比有变好的趋势。在各类别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该研究探索了RS和GIS技术相结合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分析了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土地生态环境状况 动态变化 泰安市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河口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 被引量:52
14
作者 孟岩 赵庚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巴资源卫星多光谱影像数据,通过遥感技术方法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土地退化指数、植被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及人类活动指数,对垦利县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垦利县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偏差,优、良等级的土... 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巴资源卫星多光谱影像数据,通过遥感技术方法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土地退化指数、植被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及人类活动指数,对垦利县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垦利县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偏差,优、良等级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县的24.64%,主要为分布在东北部林地及西南部和中部的部分农用地;中等地面积占44.08%,分布在东部沿海滩涂,西部、中部、东北部的农用地有少量分布;差、劣等级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0.12%,主要为分布在中部和北部的盐荒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生态环境状况 评价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RS和GIS支持下的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被引量:16
15
作者 宋述军 柴微涛 周万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5-147,共3页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及相关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四川省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采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06年颁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四川省...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及相关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四川省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采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06年颁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将四川生态环境分为5级,分级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环境东部明显好于西部,盆地好于山区,三州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大。这与四川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因素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也与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表明评价模型是科学客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四川省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数据的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状况动态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欧阳玲 马会瑶 +4 位作者 王宗明 路春燕 王菜林 张永生 于显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906-5921,共16页
科尔沁沙地处于蒙古、华北与兴安植物区系交汇处,是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亦是东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建国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镇化扩张、草原开垦及过度放牧等多重因素影响导... 科尔沁沙地处于蒙古、华北与兴安植物区系交汇处,是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亦是东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建国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镇化扩张、草原开垦及过度放牧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该区生态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为此,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数据,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对近30年该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过程及修复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0、2010、2015、2020年该区生态环境指数分别为75.19、70.20、73.51、74.27和74.7,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退化期(1990—2000年)、恢复期(2000—2010年)和稳定期(2010—2020年)。2000年后,多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即科尔沁沙地生态环保工程的保护成效显著。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水资源短缺是该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生态保护和地下水资源利用工程的实施仍需加强。研究可为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生态环境状况 土地覆被 生态保护
下载PDF
陕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及对策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杨楠 王小文 卓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0-194,共5页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制定的评价方法,采用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指标,对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陕南地区植被覆盖度...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制定的评价方法,采用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指标,对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陕南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处于优等水平。结合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分析了陕南地区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认为水土流失是该区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实施生态移民、生态安全经济效益宣传等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地区 生态环境状况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克里雅河流域199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被引量:8
18
作者 杜清 徐海量 +3 位作者 凌红波 王希义 赵新风 张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8-202,共5页
通过GIS技术,以及1990年、2000年、2010年克里雅河流域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分析了克里雅河流域近20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并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克里雅河1990—2010年的20a里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 通过GIS技术,以及1990年、2000年、2010年克里雅河流域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分析了克里雅河流域近20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并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克里雅河1990—2010年的20a里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其中耕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和林地呈不断增加趋势,变化幅度分别为29.62%,16.64%,11.28%,2.9%。草地、沙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变化幅度为-3.65%,-0.6%,-0.33%;(2)1990—2010年流域新增耕地主要由3.11%的草地、0.3%的沙地和0.35%的未利用地转移而来,新增水域湿地主要由0.15%的沙地和0.29%的草地转移而来,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由0.02%的沙地和0.15%的耕地转移而来,新增林地则主要由0.18%的沙地和0.03%的草地转移而来;(3)对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可知在近20a里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但是流域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张对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产生一定隐患,因此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对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生态环境状况 克里雅河流域
下载PDF
综合治理前后和田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及原因探讨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沛 徐海量 +2 位作者 杜清 赵新风 凌红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4-178,184,共6页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针对和田河流域在综合治理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问题,以1990年、2000年、2010年7—8月份三期的Landsat-TM和中巴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为依据,借助转移矩阵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针对和田河流域在综合治理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问题,以1990年、2000年、2010年7—8月份三期的Landsat-TM和中巴资源卫星遥感数据为依据,借助转移矩阵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综合治理前后林草地面积及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治理后,天然林草地面积减少幅度加大,人工林地面积快速增加;(2)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下降幅度分别为0.1%和1.19%;(3)耕地大面积的扩张是天然林草地面积减少和生态环境状况变差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地面积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耕地扩张 和田河流域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000—2010年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何立环 董贵华 +1 位作者 王伟民 明珠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68,共6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带,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反映区域生态生产力、功能支撑力、制约因子和胁迫因子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带,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反映区域生态生产力、功能支撑力、制约因子和胁迫因子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状况评估体系,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土地生态数据、环境数据、气象数据等多源信息综合评估2000—2010年间该地区生态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根据Linear Regression和K-means cluster分析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以"一般"为主,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稳中变好"的特征,"良"和"一般"呈增加趋势,16个县生态功能改善,18个县生态生产力呈恢复状态,16个县土地退化程度降低。水分条件和环境负荷是影响农牧交错带的主要限制和胁迫因子,局部地区存在显著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生态环境状况 线性回归分析 聚类分析 生态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