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9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修复及草地生态系统修复措施探究
1
作者 菲罗兰·依明江 哈斯格日力 《新疆林业》 2024年第4期4-7,共4页
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危害。土地利用变化、过度开发、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生态系统退化,对生命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生态修复应运而生,其目标是通过人... 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危害。土地利用变化、过度开发、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生态系统退化,对生命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生态修复应运而生,其目标是通过人为干预措施,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以增强其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生态修复的概念最早由Bradshaw提出,他将其定义为“通过去除退化原因,辅助受损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过程。”此后,许多学者对这一定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McDonald等强调,生态修复不仅要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同时恢复其内部结构、功用以及自身维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生态系 全球生态系 生态系统修复 措施探究 人为干预 人类生产生活 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2005-202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
2
作者 郭学兵 初玉 +5 位作者 杜明武 兰玉婷 马健 潘成臣 谭会娟 王小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50-63,共14页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中位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2个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海北站、内蒙古站)和5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观测研究站(鄂尔多斯站、阜康站、临泽站、奈曼站、沙坡头站)的典型生态系统,对其按照CERN生态系统长期观测规范开展长期观测获取的植被地上生物量的2005–2020年间生长季的月动态实测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与质量控制,并开展了样方原始调查数据到样地尺度观测数据的统计计算,生成了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可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及植被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提供地面观测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态系 荒漠生态系 月动态 植被地上生物量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下载PDF
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演变评估
3
作者 张萍 张进 翁白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7,共8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从流域尺度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是库区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制定的科学基础,对库区未来“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元遥感影像,综合采用生态模型、统...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从流域尺度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是库区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制定的科学基础,对库区未来“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元遥感影像,综合采用生态模型、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格局、质量与服务演变趋势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间,三峡库区流域水体面积增加了283.25 km 2,主要由农田、城镇及森林转换而来。②流域上游区区域水源涵养量、水土保持量呈现增加态势,占流域总面积的64.5%;流域中下游山区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仍然较为严重,靠近城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水源涵养能力、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固碳服务有所下降。③库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总体逐渐提升,但在西部农田区域及长江岸带,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胁迫,稳定性变差。为提升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建议按照“大流域统筹、子流域分区、差异化施策”的流域治理思路,做好“精准施治,一河一策”,提升上游自然区域森林、草地生态质量,调整河岸带湿地群落结构,从而提升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岸边带与消落区生境功能与水土保持能力,这将是未来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及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格局 生态系统质量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稳定性 保护修复 三峡库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概况及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宋玉双 吴昊 +3 位作者 宋丽文 杜文胜 邹元平 董瀛谦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3,共15页
在对东北地区部分有害生物来源考证的基础上,筛选出56种外来入侵物种作为东北地区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种类,并对其入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产地以北美洲种类最多,入侵东北种类总体呈不断增加势头,入侵途径以无意引入为... 在对东北地区部分有害生物来源考证的基础上,筛选出56种外来入侵物种作为东北地区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种类,并对其入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产地以北美洲种类最多,入侵东北种类总体呈不断增加势头,入侵途径以无意引入为主,入侵地以辽宁省种类居多,入侵生境在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均有代表性种类。进一步筛选出18种外来入侵物种作为东北地区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种类,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评述,根据每种在入侵过程的阶段性,分别提出防止入侵、阻止扩散和抑制危害的防控管理对策。针对完善入侵生物学理论提出3点建议,针对提升东北地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能力提出4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物种 东北地区 森林生态系 草原生态系 湿地生态系 防控对策
下载PDF
不同刈割强度对晋北赖草草地生态系统CO_(2)交换的影响
5
作者 杨鹤明 王海南 +3 位作者 王常慧 董宽虎 刁华杰 张晓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59-3166,共8页
刈割是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合理的刈割强度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西省右玉县赖草(Leymus secalinus)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动态监测2021年生长季不刈割、轻度刈割、中度刈割和重度刈割对草地生态系统净碳... 刈割是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合理的刈割强度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西省右玉县赖草(Leymus secalinus)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动态监测2021年生长季不刈割、轻度刈割、中度刈割和重度刈割对草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ecosystem productivity,GEP)的影响,探究草地生态系统CO_(2)交换对不同刈割强度的响应。实验结果显示,刈割显著影响GEP,主要是由于GEP在中度刈割处理下较不刈割和重度刈割分别提高了21.4%和21.5%,NEE在中度刈割处理下较轻度刈割和重度刈割分别显著降低了54.4%和53.6%,但刈割对ER影响不显著。在不同刈割强度下,土壤温度和土壤无机氮含量是影响生态系统CO_(2)交换的重要因子。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度刈割可以促进碳吸收而重度刈割会导致生态系统由碳汇转变为碳源,因此中度刈割为晋北赖草草地最适刈割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呼吸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 赖草草地 刈割 生态系统净碳交换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6
作者 黄馨 韩玲 +1 位作者 赵永华 黄晓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892-6905,共14页
耦合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正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主题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使得该领域研究仍面临较大挑战,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研究范式尚不统一。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 耦合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正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主题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使得该领域研究仍面临较大挑战,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研究范式尚不统一。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脆弱性、韧性和适应性整合视角提出了开展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能为我国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 生态系统服务 脆弱性 韧性 适应性
下载PDF
基于VSD模型的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7
作者 陈思杨 刘瑞娟 +1 位作者 张晓辉 熊薇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9-587,共9页
为探明海湾生态系统脆弱性及主要影响因素,以乐清湾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模型,应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评价了2010—2012、2015—2017、2020—2022年... 为探明海湾生态系统脆弱性及主要影响因素,以乐清湾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模型,应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评价了2010—2012、2015—2017、2020—2022年乐清湾生态系统脆弱性状况。结果表明,乐清湾生态系统在3个阶段均处于“中度脆弱”水平,综合得分逐渐降低,呈逐步改善趋势。3个阶段中,暴露程度总体变化不大,敏感性逐步改善,适应能力逐步提升,主要人为胁迫因子为工业产值占GDP比例、滩涂围垦面积占海湾面积比例和海水养殖密度,主要敏感因子为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和水生境综合指数。为提升乐清湾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应优化产业布局、调整海水养殖结构、加强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立法、加大生态监管力度和提高公民参与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湾生态系 生态系统脆弱性 模糊综合评价 VSD模型 乐清湾
下载PDF
长汀县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8
作者 林静 江洪 +3 位作者 岳辉 林根根 金时来 唐丽芳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01-311,共11页
以长汀县为研究区,采用当量因子法核算2010—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和双变量自相关方法探讨生态系统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并借助自组织映射网络方法识别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簇.结果表明:2010—2020年长汀县... 以长汀县为研究区,采用当量因子法核算2010—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和双变量自相关方法探讨生态系统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并借助自组织映射网络方法识别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簇.结果表明:2010—2020年长汀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数量上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四周高、中心低”的环状分布特征;协同关系是长汀县生态系统服务的主导关系,主要分布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的区域,权衡关系主要分布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的区域;根据聚类结果和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将长汀县分为水源涵养簇、服务枯竭簇、生态调节簇和生产生态簇.研究结果可为长汀县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权衡与协同 生态系统服务簇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研究综述:发展动态、研究方法与应用领域
9
作者 焦雯珺 李宇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968-8983,共16页
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能够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及相互作用进行解析,并通过行动情境分析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因此成为社会-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然而,目前缺乏对SES框架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 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能够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及相互作用进行解析,并通过行动情境分析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因此成为社会-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然而,目前缺乏对SES框架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这不利于更多的研究者理解并应用这一方法,也不利于该方法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结合文献计量分析,从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对SES框架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探讨了目前SES框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SES框架研究的改进方向。SES框架自2009年正式提出以来,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其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持续增长、快速发展三个阶段。SES框架的研究思路可归纳为核心问题聚焦、关键变量选取和系统结果评估。SES框架的应用领域集中在系统属性研究、综合治理分析和公共政策评估三个方面。从现有应用研究来看,核心问题已广泛涉及多个尺度、多种类型社会-生态系统的具体问题;一级变量集中在资源系统、资源单位、治理系统和行动者,二级变量则因各应用领域的侧重点不同在选取频率上存在较大差异;系统结果评估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方法实现部分变量的定量化表达。研究表明,SES框架具有多学科融合、应用范围广泛、变量使用灵活的特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为对变量概念的界定不清晰、对变量选取与表征的规范不明确、对系统跨尺度的差异特征、互动联系以及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分析匮乏。未来SES框架研究应当在完善变量的界定、选取和表征、深化不同时空尺度的互动研究等方面作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可持续性 公共资源治理
下载PDF
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10
作者 黄继育 黄云峰 +2 位作者 黄勇 龚伟民 项霞虹 《中国林业产业》 2024年第5期43-45,共3页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其保护与恢复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在当前形势下,森林生态保护与植被修复策略需全面考量生态、社会与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采取科学、系统的方...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其保护与恢复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在当前形势下,森林生态保护与植被修复策略需全面考量生态、社会与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以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随着遥感技术、生态信息模型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为森林监测提供了高效、精确的手段,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森林生态保护与植被修复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森林生态保护与植被修复的现状、挑战及策略,探索科技进步在其中的作用与价值,对于推动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修复 生态系统质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保护修复 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 科技进步 大数据分析技术
下载PDF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现状及进展
11
作者 王军 王国聘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2-77,共6页
生态系统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者对文化服务的研究越来越多,发表的文献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文章通过回顾2000—2023年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文献,剖析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的... 生态系统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者对文化服务的研究越来越多,发表的文献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文章通过回顾2000—2023年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文献,剖析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的进展阶段、研究分类、研究尺度、评价指标、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关注热点.研究发现,国内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尤其是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社会属性及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系统特征,展望我国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乡村振兴 研究展望
下载PDF
生态系统视域下数字赋能河北省产业创新示范区
12
作者 李莉 宋晓明 赵云姣 《文化产业》 2024年第18期159-161,共3页
现从“双碳”(碳达峰、碳中和)视域下,对数字经济助力产业创新示范区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和作用机理加以研究,探讨河北省产业创新示范区生态系统构建中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促进河北省产业创新示范区发展应加强数字生态系统建设的对策与... 现从“双碳”(碳达峰、碳中和)视域下,对数字经济助力产业创新示范区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和作用机理加以研究,探讨河北省产业创新示范区生态系统构建中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促进河北省产业创新示范区发展应加强数字生态系统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策与措施 碳中和 生态系统构建 创新示范区 数字生态系 河北省 系统视域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的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常耀文 吴迪 +3 位作者 李欢 刘霞 王蕴鹏 郭家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44-4557,共14页
生态系统服务簇的识别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与优化的关键。量化了2000、2010、2020年淮河流域产水量(WY),水源涵养(WC),土壤保持(SC),生境质量(HQ),水质净化(WP),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碳储量(CS)7种生态系统服务。并基于自组织映射神... 生态系统服务簇的识别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与优化的关键。量化了2000、2010、2020年淮河流域产水量(WY),水源涵养(WC),土壤保持(SC),生境质量(HQ),水质净化(WP),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碳储量(CS)7种生态系统服务。并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FM)识别了生态系统服务簇,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WP,NPP与WC呈上升趋势,WC的增幅最大;CS与HQ呈下降趋势。淮河流域各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时空异质性,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多位于西南部山区与东北部丘陵山地地区。(2)识别了5个生态系统服务簇:核心生态服务簇,WP服务簇,WY服务簇,NPP服务簇与生态过渡服务簇。核心生态服务簇与生态过渡服务簇的面积总体增加,流域西南部山区与东北部丘陵山地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提升,2000—2020年,WY服务簇与NPP服务簇间的转移面积较大,WY服务簇面积减少达60.09%,NPP服务簇面积显著增加,2020年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7.02%。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清晰认识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也为探索淮河流域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管理与规划决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FM) 生态系统服务簇 淮河流域 InVEST模型
下载PDF
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放牧的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江康威 张青青 +4 位作者 王亚菲 李宏 杨永强 丁雨 吐尔逊娜依·热依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40-3456,共17页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是指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多种服务和功能的能力。放牧是草地资源实现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草地EMF对放牧干扰的响应尚不明确,且其驱动因子仍不清楚。以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是指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多种服务和功能的能力。放牧是草地资源实现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草地EMF对放牧干扰的响应尚不明确,且其驱动因子仍不清楚。以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调查和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以及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探讨轻度放牧、重度放牧和未放牧处理下草地EMF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相较于重度放牧,轻度放牧显著提高草地生产力、土壤碳养分、土壤氮养分、土壤磷养分、土壤钾养分等生态系统单一功能以及多功能性(P<0.05)。(2)线性拟合结果表明,草地生态系统单功能和多功能性与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总体来看,放牧能够直接对EMF产生负向效应,也可通过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间接地对EMF产生负向效应,并且同时考虑多个生态系统功能对放牧的响应可以更好的反映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研究强调了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多功能性的重要性,轻度放牧处理是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维持草地EMF的可行策略,该结果揭为合理制定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生态系统单一功能 结构方程模型 天山北坡
下载PDF
近十年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沁园 张思九 +3 位作者 林育青 陈求稳 冯韬 陈默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3-974,共12页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湖泊水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发生改变,研究湖泊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湖泊健康生命、实现湖泊功能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位于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的青海湖作为研究对象,根...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湖泊水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发生改变,研究湖泊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湖泊健康生命、实现湖泊功能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位于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的青海湖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特征及当前保护状况,筛选调节服务及文化服务2类8个评估指标,构建湖泊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指标体系,核算2010—2020年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分析其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6903.47亿~7848.55亿元;调节服务是青海湖水生态系统主要的服务类型,占比高达91%。近十年,气候调节和水质净化价值有所减少,其他服务功能价值均呈增加趋势。水源涵养价值增加最多,增长760.70亿元;气候调节价值下降最多,减少658.59亿元。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水温、水位是影响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影响下,水温升高引起初级生产力增加及鱼类数量增长,同时近年来水体矿化度下降有利于水生生物生长,提高了固碳释氧和物种保育价值。水位与水面面积增加引起水源涵养、洪水调蓄价值增长;蒸发量减少导致气候调节价值下降。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作用下,物种保育、休闲旅游和科研教育价值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本研究量化了青海湖水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为变化环境下退化水生态系统修复、生态保护措施效果定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定期核算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跟踪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青海湖水生态系统变化,对维持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气候变化 生态脆弱区
下载PDF
从知识困境到认知陷阱:生成式技术驱动型信息生态系统安全问题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白云 李白杨 +1 位作者 毛进 李纲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CSSCI 2024年第1期13-21,共9页
生成式技术驱动型信息生态系统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对整个信息环境中的知识传递与共享、认知流动与扩散过程发挥支撑和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创新型的信息生态系统也伴随着知识安全和认知安全问题的出现。本文从知识环境和认知环... 生成式技术驱动型信息生态系统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对整个信息环境中的知识传递与共享、认知流动与扩散过程发挥支撑和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创新型的信息生态系统也伴随着知识安全和认知安全问题的出现。本文从知识环境和认知环境两个层面入手,对生成式技术驱动型信息生态系统的特点、优势与风险进行深入剖析,探索如何在符合人类价值观和社会伦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力,推动构建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生成式技术驱动型信息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信息生态系 知识安全 认知安全 知识环境 认知环境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微地形下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差异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杰 曹广超 +3 位作者 曹生奎 袁有靖 张虔 蒲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7,177,共10页
[目的]探讨祁连山地区微地形形态下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差异性,为该区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微地形不同坡向青海云杉和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坡向对典型生态系... [目的]探讨祁连山地区微地形形态下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差异性,为该区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微地形不同坡向青海云杉和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坡向对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结果](1)微地形高山草地所在阳坡区域,土壤水分贮存量随坡位上升逐渐呈减少趋势,坡中上(PZS)为土壤水分贮存量最低的坡位;坡位对土壤饱和蓄水量影响较小。(2)坡位显著影响着阴坡青海云杉土壤水分贮存量,土壤贮水量沿坡位上升呈增加趋势,坡顶处(PSD)土壤水分贮存量最高;坡位对青海云杉土壤潜在蓄水能力影响显著,坡中和坡中上土壤潜在蓄水能力最强。(3)两类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高山草地(阳坡)土壤实际蓄水能力在不同坡位均高于青海云杉,青海云杉(阴坡)土壤潜在蓄水能力在坡位和土层尺度均显著大于高山草地(阳坡)。[结论]研究区微地形坡中上至坡顶段是该区保水增蓄的重点区域,坡中上以下区域是两类生态系统土壤蓄水能力核心区域,应继续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典型生态系 土壤蓄水 差异分析
下载PDF
太阳能利用工程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环境的影响与应对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建国 王思雨 +1 位作者 巩倩 席家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5-1070,共16页
太阳能利用工程是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全面认识这些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科学规划和实施工程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总结分析了太阳能利用工程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方面的研究,对存... 太阳能利用工程是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全面认识这些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科学规划和实施工程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总结分析了太阳能利用工程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方面的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结果表明:①在一些太阳能利用工程区,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植被盖度增加,而一些工程区却降低;工程建设对植被和土壤的干扰导致水土流失;工程占用土地和耗水及影响微气候条件等对生态系统碳排放和能量平衡造成影响;区域性布局这些工程对植被功能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工程设备遮荫造成一些作物产量下降或增加.②工程设施引起的水分改变和遮荫使一些植物的丰富度增加,使一些植物种子在土壤种子库中的存活率提高,但光伏板对鸟类和昆虫等动物将会造成碰撞以及不适宜的产卵而将可能带来死亡风险;施工过程导致的植被清除和景观破碎化等对生物多样性也将造成不利影响;施工过程造成的水网损失、破碎化以及洗涤沙尘而耗水对水生生物多样性也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光伏板对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一定影响.③施工期和运营期间将带来扬尘、噪声、废弃物等污染;不合理生产、利用光伏材料对生态环境也将造成负面影响.有效应对这些不利影响的措施包括:①科学规划选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规划设计,循环利用光伏材料和加强科学管理等;②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生态恢复方案,加强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③发展屋顶和浮动式太阳能装置及光伏农业技术;合理选择和利用光伏材料,加强固体废弃物治理和风险管理,有效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措施等.目前研究太阳能利用工程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影响及应对方面尚不充分,随着太阳能利用工程规模的扩大,需要加强这些工程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环境方面的不同影响与应对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生态系 污染 太阳能利用工程
下载PDF
基于LUCC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以祁连山区域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鑫 李广 李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2-1505,共14页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及GIS空间统计方法,探究研究区不同乡镇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0-202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林地、耕地,总覆盖率在93%以上。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动态度变化最大。2)1980-2020年,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70.8285×10^(8)元,其中草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占78%,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的生态服务价值占60.14%。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正相关性较明显,空间集聚程度较高。高值聚集区有由增加向减少转变的趋势,低值聚集区逐年增加。4)1980-2010年,祁连山区域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北部,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10年后有增加趋势,但研究区南北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未达到均衡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 动态度 时空变化 空间自相关 聚集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可持续发展瓶颈及应对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丽 孙睿藻 +5 位作者 郭小伟 李茜 李以康 曹广民 周华坤 兰玉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65-1882,共18页
青藏高原面积巨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具有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服务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气候变化、人口激增、市场冲击和经营管理模式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青藏高原草地生产服务功能逐渐被弱化,“人-地”矛盾凸显,... 青藏高原面积巨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具有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服务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气候变化、人口激增、市场冲击和经营管理模式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青藏高原草地生产服务功能逐渐被弱化,“人-地”矛盾凸显,如何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基于此,本文梳理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演化历史、植被演化过程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及区域经济-资源发展模式特征,发现:1)在大的时空间尺度下,青藏高原植被演替的主控因子为气候变化和剧烈的地质变迁,在小的时空尺度下,导致相同地理和气候单元植被特征分异的原因是放牧强度的分异,而草地过度放牧的原因同家庭牧场的管理、草地生态价值的可评估性、人口与生产力发展适配度等关系密切。2)规模化放牧在青藏高原区域具有数千年历史,并形成了人-草-畜协同演化的互利共生关系,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汲取当地传统知识和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扩大草地生产的层次性,引入或研发以生产和生态效益共赢为目的的科学技术,完善和延伸草地生产产业链,完善高原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体系,调动牧场管理者草地健康保护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草地健康监管奖惩制度,以生产力、管理和文化为调节手段提高青藏高原区域农牧业现代化和商品化程度,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牧区管理 退化草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