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25篇文章
< 1 2 2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预测
1
作者 陈益平 秦欢欢 +2 位作者 黄丽想 王健泉 陈凡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5,53,共8页
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重视的时代,水资源的供需均衡是衡量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足迹相关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采用,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衡量指标。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中,... 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重视的时代,水资源的供需均衡是衡量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足迹相关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采用,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衡量指标。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现有学者主要集中于现状的分析与探讨,缺乏对未来的预测。经济蓬勃、人口稠密的山东省存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的水资源供需紧张的问题,亟需寻求保障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方案。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山东省水资源供需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SD1 (维持现状)、SD2(发展经济)、SD3 (节约用水)和SD4 (综合开发)等情景对2022-2050年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22-2050年情景SD1~SD4下山东省水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的平均数值分别为0.408、0.447、0.319和0.412 hm^(2)/人,水资源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平均数值都为0.130 hm^(2)/人,由此导致0.278、0.317、0.189和0.282 hm^(2)/人的人均水资源生态亏损;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和水资源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均值分别为3.149、3.458、2.466和3.188及1.257、1.242、1.304和1.259,山东省未来情景下水资源利用压力较大,不安全利用的状态将会持续。从水资源生态足迹的角度对4种情景进行比较,综合发展型情景SD4具有合适的评价指标,既能保证经济发展,也能减少水资源利用的不安全程度,山东省未来发展应采取此类情景,但同时要提高各行业用水效率、加强全社会节水意识,既“开源”又“节流”,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 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亏损 情景 预测 山东省
下载PDF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渭河流域甘肃段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吕啸 赵双红 +4 位作者 周冬梅 高雅娟 陈建坤 马静 朱小燕 《农学学报》 2024年第7期36-46,共11页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渭河流域的生态可持续性以及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时段内,渭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生态足迹的增速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增速,导致生态赤字持续增加,反映出该地区资源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生态足迹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所增加,反映出该区域存量资本被过度利用,且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对资源流量的占用水平上升,而水域和草地的占用水平下降。此外,生态足迹的变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其中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各产业产值与之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区域土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已从基本平衡转变为轻度不可持续状态,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适度人口比例实际人口的比例下降,人口增长空间减小,使得生态可持续性难以稳定保障。本研究为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省公顷 渭河流域甘肃段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 资源供需 环境经济 社会影响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农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生态足迹核算
3
作者 王灵恩 李云云 +4 位作者 李佳洳 郭嘉欣 张宪洲 范玉枝 成升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476-7489,共14页
核算区域食物消费及其资源环境代价对优化区域食物供应、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与调整食物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2018年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农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一手数据,在分析居民食物消费数量与结构的基础上核算其... 核算区域食物消费及其资源环境代价对优化区域食物供应、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与调整食物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2018年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农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一手数据,在分析居民食物消费数量与结构的基础上核算其生态足迹。主要结论如下:(1)“一江两河”农区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为482.44 kg人^(-1)a^(-1),全年区域食物消费总量达36.90万t,其中植物性食物消费占比74.4%,约是动物性食物(25.6%)的2.91倍;消费结构中,蔬菜占比最高(29.4%),其次是青稞(20.7%)和奶类(15.3%),肉类消费以牛羊肉为主(88.4%);(2)区域食物消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总量高达41.41万hm^(2),是“一江两河”所在三市(拉萨、日喀则和山南)耕地面积的2.48倍,肉类消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最大(51.1%);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有30.8%来自外地,其中以甘肃、青海、新疆三地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消费 生态足迹 农区家庭 定量核算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时空演变与动态预测
4
作者 付秀梅 齐俏俏 +5 位作者 林春宇 董嵩 李晓楠 王萍 吴紫薇 刘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047-8061,共15页
国际贸易下的生态输入与输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重新配置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资源。中国在大力发展水产品贸易的同时,也面临着由此带来的生态资源损失等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与3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品贸易... 国际贸易下的生态输入与输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重新配置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资源。中国在大力发展水产品贸易的同时,也面临着由此带来的生态资源损失等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与3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和生态净值进行现状评价,通过ArcGIS揭示生态净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ARIMA模型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水产品进口与出口生态足迹值较大,不同种类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值差距较大。(2)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虽然近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整体生态净值态势不稳定,而且不同种类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差别较大。(3)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在时间维度上整体变化程度不高,但在空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问题,并且集中程度变化较为明显。(4)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生态足迹和进口贸易生态足迹主要国家分布基本保持稳定,但是少数主要国家变化明显,水产品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集中度均较高。(5)预测2021—2025年中国水产品出口和进口生态足迹处于明显不平衡状态,2025年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空间分布依然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优化水产品贸易结构、畅通产业双循环路径、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深化多边贸易合作体制等不同维度提出优化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的相关对策建议,为中国水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水产品贸易 ARIMA模型 时空演变 动态预测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沿海11个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婷婷 《人民珠江》 2024年第1期51-62,共12页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沿海11个省级行政区2005—202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环境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相似,总体呈“W”型变化轨迹,水环境生态足迹占比为3...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沿海11个省级行政区2005—202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环境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相似,总体呈“W”型变化轨迹,水环境生态足迹占比为3类水资源生态足迹账户中最高,表明水环境生态足迹是水资源生态足迹的主要产源;②4类淡水生态足迹中,农业用水生态足迹占总淡水生态足迹的比重最高,农业用水生态足迹远高于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生态足迹(除上海外),表明农业用水生态足迹是淡水生态足迹的主要贡献类型;③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波动明显,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④水资源整体上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仅广西在研究期内一直为水资源生态盈余,水资源负载指数呈增长趋势且整体在II级以上,表明水资源利用程度高,潜力小,开发利用较困难,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利用 沿海11个省级行政区
下载PDF
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价值测度及分区研究
6
作者 奉婷 周严 +1 位作者 董仁玲 李灿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9-244,共16页
生态补偿机制构建难点在于厘清补偿主客体、评估补偿优先时序及精准测算补偿标准,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责任合理分配。本文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将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 生态补偿机制构建难点在于厘清补偿主客体、评估补偿优先时序及精准测算补偿标准,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责任合理分配。本文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将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相结合,测度2005—2020年各市生态补偿价值与标准,引入生态补偿优先级,最终划定优先支付、潜力支付、平衡、潜力受偿及优先受偿5类分区。结果表明:1)2020年经济带生态补偿赤字为288.09亿元,广州支付价值最高为185.14亿元,人均生态补偿标准为987.92元,仅崇左获生态补偿,受偿价值为0.68亿元,人均受偿标准为32.62元。2)广州、佛山与南宁长期为优先支付区;崇左长期为优先受偿区;肇庆、柳州及百色近年转为潜力支付区;来宾、贵港、梧州与云浮为平衡区;经济带优先受偿区与潜力受偿区逐步转为优先支付区、潜力支付区与平衡区。3)广州、佛山及南宁应率先支付生态补偿平衡经济带区际生态保护责任,协调区际生态保护共治关系;应优先给予崇左生态补偿以实现生态保护受益,获得生态环境治理的经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生态足迹 价值测度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补偿综合分区 珠江—西江经济带
下载PDF
数字经济提升了生态效率吗?——基于生态足迹的实证检验
7
作者 唐平 杨德林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65,共16页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生态效率,即以最少的资源占用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数字经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和较强的绿色属性,可以在增加经济产出的同时减少资源占用,从而提高生态效率。采用2011—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人均GDP与人...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生态效率,即以最少的资源占用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数字经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和较强的绿色属性,可以在增加经济产出的同时减少资源占用,从而提高生态效率。采用2011—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人均GDP与人均生态足迹之比测度生态效率,分析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生态效率,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提升生态效率;数字经济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门槛效应),表现为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增强;数字经济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和时间异质性,表现为对资源型地区的影响较小、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后(2015年之后)影响较大。此外,数字经济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主要源自促进人均GDP增长,但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其抑制人均生态足迹增加的作用也开始显现。因此,应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并重视和增强数字经济在减少资源占用和环境污染方面的功效,以更有效地提高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态效率 生态足迹 经济产出 资源占用 生产效率 产业结构
下载PDF
中国四大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比较
8
作者 李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5,共7页
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而水资源成为制约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推进城市群水资源科学利用,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利用中国四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2012~2... 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而水资源成为制约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推进城市群水资源科学利用,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利用中国四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2012~2021年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对比分析了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①四大城市群10 a来人均水资源、人均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活、人均生态用水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3种用水生态足迹中,人均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占比超过50%,人均生态用水生态足迹占比不足20%。②长三角城市群人均水资源及人均生产用水生态足迹最高,京津冀城市群最低;2015年后成渝城市群的人均水资源、人均生产用水及人均生活用水生态足迹均超过珠三角城市群。③京津冀城市群人均水资源承载力远远低于其他城市群,而人均水资源压力指数及人均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压力指数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2017年后成渝城市群的人均水资源承载力超过珠三角城市群。④研究年份内京津冀城市群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珠三角、成渝城市群水资源为生态盈余状态,长三角城市群总体为生态盈余状态。⑤随着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所有城市群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研究成果可为城市群科学利用水资源、推动城市群绿色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余 生态压力 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ARIMA模型的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生态足迹动态模拟及测算——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
9
作者 虞文宝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和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9.59倍,说明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需求呈现较强正相关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并未出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甘肃省兰州市降低生态足迹的具体路径: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生态赤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河谷城市 ARIMA模型 生态足迹 动态模拟
原文传递
河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
10
作者 王健泉 秦欢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24,132,共12页
科学预测河北省未来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系统动力学(SD)法和生态足迹模型构建河北省水资源利用SD模型,设计现状延续型情景ES1、经济发展型情景ES2、节约用水型情景ES3和协调发展... 科学预测河北省未来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系统动力学(SD)法和生态足迹模型构建河北省水资源利用SD模型,设计现状延续型情景ES1、经济发展型情景ES2、节约用水型情景ES3和协调发展型情景ES4等4类不同发展情景,对现状(2006~2021年)和未来(2022~205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进行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①对于现状年份,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缓慢下降趋势,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波动变化,水资源处于生态赤字,表明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安全状态,但水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②对于预测年份,4类发展情景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呈增长趋势,水资源均处于生态赤字,并且亏损程度逐年严重。虽然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呈下降趋势,未来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但未来水资源利用压力仍过大。③情景ES4是最适宜的情景,既能以适当的速度保证河北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又能降低水资源生态压力。河北省在未来水资源利用过程中,需从多方面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 生态赤字 系统动力学模型 生态足迹模型 河北省
下载PDF
生态足迹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张家口市为例
11
作者 王勇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84-90,共7页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以张家口市为案例,探讨了生态足迹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通过对张家口市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揭示了张家口市的生态足迹状况。接着,结合张家口市的实际情况,提出...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以张家口市为案例,探讨了生态足迹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通过对张家口市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揭示了张家口市的生态足迹状况。接着,结合张家口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减少生态足迹的对策和建议。最后,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和意义,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城市规划 张家口市 可持续发展 减少生态足迹
下载PDF
中部六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12
作者 焦士兴 刘静静 +2 位作者 王安周 易秋梦 丁辉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第5期116-119,共4页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中部六省耕地生态足迹演化趋势,利用SPSS 26.0探讨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山西等四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波动上升,湖北等两省相对稳定。河南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山西呈波动下降趋势,安徽等四...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中部六省耕地生态足迹演化趋势,利用SPSS 26.0探讨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山西等四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波动上升,湖北等两省相对稳定。河南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山西呈波动下降趋势,安徽等四省相对稳定。河南等五省耕地资源呈现可持续利用状态,山西则为不可持续状态。中部六省耕地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力和演变趋势存在差异,江西和山西呈现增长-下降-增长的态势,湖南、湖北和河南呈现增长-下降态势。通过提高耕地产出能力、优化配置耕地资源、建设高标准农田等,利于实现耕地可持续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六省 耕地生态足迹 驱动力
下载PDF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贵州高原典型喀斯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月 冯霞 +3 位作者 吴路华 罗光杰 王金凤 吴倩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96-104,共9页
【目的】深入剖析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利用问题,从自然资源供应与需求关系辨析水资源利用状况,以期为喀斯特地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参考。【方法】生态足迹模型是生态经济学中测量人类社会资源消耗的经典方... 【目的】深入剖析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利用问题,从自然资源供应与需求关系辨析水资源利用状况,以期为喀斯特地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参考。【方法】生态足迹模型是生态经济学中测量人类社会资源消耗的经典方法,基于能量流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是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本研究选取贵州高原典型喀斯特区域—南明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南明河流域的用水量、供水量等数据,运用能值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南明河流域2010—2020年的水生态足迹、水生态承载力、水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等变化情况。【结果】①2010—2020年,南明河流域水资源能值生态足迹年均值为1.080 hm^(2)/人,水资源能值生态承载力年均值为0.562 hm^(2)/人,水资源生态赤字明显,但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②南明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年均值达2.004,处于亚安全状态,生态系统承受压力在较安全范围;③2010—2020年,南明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年均值为1.345,接近最佳协调状态(1.414),水资源经济协调性整体较好。【结论】总体来看,南明河流域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万元GDP和生态赤字呈逐年下降趋势,生态承载力、生态压力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呈现上下波动态势,水资源利用整体向好的方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水资源 能值理论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黄河上游地区三维生态足迹自然资本可持续评价及驱动力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婧 魏珍 周华坤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4-296,共13页
本文基于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黄河上游4个省区2012-2021年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的人均生态足迹从2012年的2.089 9 hm^(2)·人^(-1)上升至2021年的2.536 5 hm^(2)... 本文基于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黄河上游4个省区2012-2021年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的人均生态足迹从2012年的2.089 9 hm^(2)·人^(-1)上升至2021年的2.536 5 hm^(2)·人^(-1),10年间仍处于生态可持续状态;研究期间黄河上游各省区的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均超过1 hm^(2)·人^(-1),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在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人均三维生态足迹整体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值偏高,2021年达到3.87 hm^(2)·人^(-1);5个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为青海省和甘肃省;驱动力分析模型表明,黄河上游地区自然资本驱动力整体受人口、社会消费、生态建设、科技和环境污染多重因素综合影响。未来需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推动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三维生态足迹 黄河上游地区 驱动力 自然资本 可持续发展评价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分析——以三江平原友谊农场为例
15
作者 孙佳歆 齐鹏 +2 位作者 章光新 杜崇 李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0-1068,共9页
本文以三江平原“黑土粮仓”——友谊农场为例,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当地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人均农业水资源生态足迹多年平均值为5.26 hm^(2)/人,生态承载力多年平均值为1.97 hm^(2)/人,水资源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 本文以三江平原“黑土粮仓”——友谊农场为例,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当地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人均农业水资源生态足迹多年平均值为5.26 hm^(2)/人,生态承载力多年平均值为1.97 hm^(2)/人,水资源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平均值为2.82,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安全状态;人均耕地资源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耕地资源生态盈余,生态压力指数平均值为0.69,耕地资源利用处于安全状态;(2)友谊农场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和水土资源生态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一般协调状态;(3)虽然农场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稀缺,该地区的水土资源承载力协调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研究结果对于黑土地保护,实现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土资源 生态足迹 黑土粮仓 友谊农场
原文传递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16
作者 张浩然 徐康宁 +1 位作者 郭飞 刘昂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2-1742,共11页
黄河流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上下游分布不均的问题,为确保区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亟需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性开展科学评价。基于黄河流域2020年水资源数据,将虚拟水消耗和再生水利用纳入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体系,综合考量了水资源生态盈... 黄河流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上下游分布不均的问题,为确保区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亟需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性开展科学评价。基于黄河流域2020年水资源数据,将虚拟水消耗和再生水利用纳入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体系,综合考量了水资源生态盈亏、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以及水生态压力,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市(州)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地域差异显著,上游地区普遍较高,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市、青海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海北藏族自治州(10.52、8.72、6.85 hm^(2)/人)位列前3;而中下游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省会城市如郑州、太原、西安(0.45、0.35、0.29 hm^(2)/人)等则相对较低。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最高与最低的地区均位于上游,源头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青海)(96.29、79.52、66.86 hm^(2)/人)位列前3,而白银(甘肃)、乌海(内蒙古)、石嘴山(宁夏)(0.002 0、0.002 5、0.003 1 hm^(2)/人)等市则相对较低,呈现与生态足迹不同的特征。流域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仅上游的青海和四川呈现盈余,其余省(区)中有约85.5%的市(州)处于赤字状态,水资源压力指数大于1,处于水资源不可持续利用状态,安全程度较低。流域内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差异大,从上游到下游呈下降趋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区)分别为1.17、0.91、0.68、0.61、0.58、0.28、0.28、0.32、0.36 hm^(2)/万元,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中下游省(区)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赤字程度已远远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亟需加强水资源生态补偿和可持续利用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资源 生态足迹 虚拟水 再生水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及收敛趋势
17
作者 于楠 孙仁金 +1 位作者 石红玲 杨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7,共11页
文章基于隐含碳视角,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模型测度1997-2021年全中国和各区域的能源生态足迹,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其动态分布特征,刻画空间绝对差异演变规律,进一步构建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模型探究能源生态足迹的空间收敛... 文章基于隐含碳视角,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模型测度1997-2021年全中国和各区域的能源生态足迹,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其动态分布特征,刻画空间绝对差异演变规律,进一步构建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模型探究能源生态足迹的空间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能源生态足迹呈现稳定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分异性特征。(2)中国能源生态足迹总体分布呈现“单峰向多峰过度、主波峰左移”趋势,除了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能源生态足迹呈现“单峰”态势之外,其他地区的能源生态足迹均呈现“单峰向双峰转变”、“主波峰高度下降”、“右拖尾”的特征,区域间差异呈扩张趋势。从2003年开始两级分化现象加强,区域中两级分化最严重的是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两级分化最弱。(3)区域的能源生态足迹均存在空间绝对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且空间条件收敛速度快于空间绝对收敛速度,收敛速度最快的地区是东北地区,最慢的是长江中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 能源生态足迹 空间差异 空间收敛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与分布动态演进——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分析
18
作者 赵政楠 茹少峰 薛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147,共12页
提升生态韧性是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该研究从流域区段、省域、城市群与市域等多级空间尺度对2007—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与差异化分析,并结合探索性... 提升生态韧性是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该研究从流域区段、省域、城市群与市域等多级空间尺度对2007—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与差异化分析,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与Markov链分析方法揭示黄河流域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与分布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①时间序列上,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水平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且不同空间尺度下生态韧性的时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②空间格局上,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整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域分布在生态本底好、对生态资源索取程度低的城市,低值区域分布在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型城市。预测2028年和2035年黄河流域生态韧性空间分布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态势。③空间关联分析表明,黄河流域生态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形成高高集聚与低低靠拢态势。④核密度估计表明,黄河流域生态韧性具有非均衡发展特征,多极化现象明显,上游地区绝对差异缩小,中、下游地区绝对差异扩大。⑤Markov链分析表明,黄河流域生态韧性在不同时间跨度下均具有稳定性,存在“低水平陷阱”与“高水平垄断”并存的俱乐部趋同特征,且随着时间跨度增加,流动性渐趋增强,但均不存在生态韧性跨越式发展。考虑空间效应时,俱乐部趋同现象并未得到控制与缓解,且邻域生态韧性水平对周边城市向上转移与向下转移的概率是非对称的。该研究在丰富生态韧性测度方法与研究范式的同时,也为黄河流域制定差异化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韧性 空间相关性 核密度估计 Markov链分析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海西州可持续发展评价
19
作者 贾媛媛 李维德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3,共10页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海西州2005—201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的计算与分析,并结合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发展能力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多项指标对海西州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多角度评价,并对海西州...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海西州2005—201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的计算与分析,并结合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发展能力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多项指标对海西州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多角度评价,并对海西州未来10年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海西州的人均生态足迹逐渐上升,并未出现生态赤字,但人均生态盈余呈下降趋势,其中化石能源的过渡消耗是造成人均生态足迹上升的主要原因;(2)万元GDP生态足迹呈波动下降趋势,说明海西州近15年的发展速度加快,资源利用率不断升高;(3)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海西州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减少,土地利用的分配不均匀性加强,但其发展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4)海西州生态可持续性指数逐渐下降,2005—2013年的生态环境处于中等可持续性,2014—2019年生态环境处于轻度可持续性,可看出近15年海西州的生态环境虽然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是生态压力也在日趋加重,未来10年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呈持续下降趋势,可持续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评价结果可以为海西州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指数 海西州
下载PDF
贵州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20
作者 张建港 赖苹 王江婷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1-1528,1537,共9页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模型,对贵州省2010—2021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的时空变化进行测度,并运用泰尔指数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模型,对贵州省2010—2021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的时空变化进行测度,并运用泰尔指数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贵州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使贵州省水资源始终保持生态盈余,且总体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耗水主要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用水,特别是生产用水。2)贵州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泰尔指数在上升,人均生态足迹泰尔指数在下降,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泰尔指数、人均生态承载力泰尔指数、水资源生态盈余泰尔指数和人均生态盈余泰尔指数都处于振荡上升趋势。贵州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地区差异明显,黔中地区差异最大,黔西地区次之,黔东地区差异较小,需要特别关注黔中和黔西地区的水资源使用。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分别呈下降、上升和上升趋势,说明水资源状态不断改善,措施应对得力,压力不断减轻,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数不断提高。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时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仍需重点提高生产和生活用水账户的用水效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 时空演变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