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6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白银市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
1
作者 王磊 段星星 +2 位作者 赵禹 李文明 张晶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0-303,共14页
【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 【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四种方法对区内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污染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单因子指数法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污染主要为Cd、As的污染,单因子指数PCd显示89.21%的土壤为一等清洁,8.63%为二等轻微污染,0.72%为三等轻度污染,1.44%为四等中度污染。单因子指数P_(As)显示94.24%为土壤为一等清洁,5.04%为二等轻微污染,0.72%四等中度污染。内梅罗综合指数P_(z)介于0.339~2.869,均值为0.603;Pz显示85.61%的土壤为清洁,7.91%为轻微污染,5.04%为轻度污染,1.44%为中度污染。地积累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0~2级,以Cd、Hg、As、Pb污染为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污染以Cd、Hg污染为主;Cd潜在生态风险最大,10.07%属于中潜在风险,5.04%属于较高潜在风险,1.44%属于很高潜在风险;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平均值为211.80,表明该地区土壤总体处于中等危害程度。四种方法评价结果总体一致,即研究区以Cd、As、Hg污染为主,应加强监测。【结论】以黄河为界对调查区进行分区研究,结果显示北岸灌淤土区(B区)污染最为严重,与东大沟河交界位置污染程度最高,水体及底泥样品重金属分析结果也证实东大沟河污染也较为明显,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区北部主要受白银矿山东大沟河流域污染为主,而黄河南岸土壤相对清洁,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些年,随着引黄灌溉及矿山环境治理等措施,土壤污染有所缓解,但土壤中累积的重金属需要长时间的自然降解或迁移,对高风险区仍应加强监测及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白银市 甘肃省
下载PDF
长江下游干流沉积物重金属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2
作者 金阳 姜月华 +10 位作者 周权平 王晓龙 张鸿 梅世嘉 陈孜 杨海 吕劲松 侯莉莉 齐秋菊 贾正阳 杨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6-289,共14页
【研究目的】长江下游干流沿岸分布众多取水口,为保障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亟需了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相关现状。【研究方法】调查过程中自上而下分左右岸共采集沉积物样品85组,利用描述统计分析重金属含量特征,综合相关性分析和主... 【研究目的】长江下游干流沿岸分布众多取水口,为保障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亟需了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相关现状。【研究方法】调查过程中自上而下分左右岸共采集沉积物样品85组,利用描述统计分析重金属含量特征,综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重金属来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法分析重金属污染程度,并评估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为Zn>Cr>Cu>Ni>Pb>As>Cd;上游至下游,Cu、Zn、Cr、Ni呈小幅波动增加趋势,As、Pb呈小幅波动下降趋势,Cd呈较大波动下降趋势;Cd的污染程度最重,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1~4级污染分别占比1.18%、1.18%、18.82%和34.12%,Cr和Ni为无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源和地球化学自然源;中等污染程度(1≤PLI_(point)<2)的样点占比34.18%,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19.48~388.62,轻微潜在生态风险、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强潜在生态风险和极强潜在生态风险占比分别为38.82%、42.35%、17.65%和1.18%。【结论】长江下游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流域整体处于轻微—中等风险的无污染状态(PLI_(area)<1),右岸重金属平均含量、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均普遍高于左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来源 污染程度 生态风险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长江下游
下载PDF
我国城市地表水中微塑料特征、生态风险及来源分析
3
作者 张国珍 杨思益 +4 位作者 闵芮 张洪伟 张佳倩 高淑会 周添红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9-1222,共14页
近年来,城市地表水体中的微塑料污染引起了诸多关注。对我国城市地表水中微塑料的特征、生态风险及其来源进行综述的结果显示,受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经济发展和垃圾管理能力的影响,我国城市地表水中微塑料的分布呈现出空间异质性,丰度... 近年来,城市地表水体中的微塑料污染引起了诸多关注。对我国城市地表水中微塑料的特征、生态风险及其来源进行综述的结果显示,受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经济发展和垃圾管理能力的影响,我国城市地表水中微塑料的分布呈现出空间异质性,丰度为10.88~713500个/m^(3),以小于1 mm的小尺寸为主(66.8%),并普遍以纤维形式存在(51%)。以此为基础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其中微塑料污染负荷指数(L)评估结果为30%低风险,52%中到高风险,16%极高风险;化学毒性危险指数(H)评估结果为26%低风险,中、高风险均为36%;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评估结果均为低风险。微塑料的源汇分析表明,微塑料的来源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生产生活过程均可能向环境释放微塑料。研究可为评估和管理城市地表水中的微塑料生态风险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微塑料 城市地表水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数智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内容传播的生态风险及应对策略
4
作者 吴锋 刘国强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0,共9页
新型主流媒体是响应国家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及媒体融合战略需求,以重塑现代传播体系和升级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体系为核心的新一代主流媒体,是服务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以数据为基础、以算力为支撑、以算... 新型主流媒体是响应国家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及媒体融合战略需求,以重塑现代传播体系和升级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体系为核心的新一代主流媒体,是服务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以数据为基础、以算力为支撑、以算法为应用的智能传播正在推动人类信息传播范式迭代升级,社会舆论运行与社会生态的变革正在加速推进,新型主流媒体信息传播和主流价值引导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新一轮智能传播革命,新型主流媒体要加快智能化转型,既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平台,丰富内容生态体系,优化主流算法,提升精准传播能力,又要借力网络平台,合力构筑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从而实现智能传播技术与新闻舆论引导的融合共进,牢牢掌握智能传播场域的正确舆论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新型主流媒体 内容传播 生态风险
下载PDF
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及相平衡理论的汾河流域磺胺类抗生素生态风险阈值研究
5
作者 刘瑞民 赵静 +3 位作者 韩文辉 王林芳 马双绕 夏星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磺胺素类抗生素(SAs)广泛应用于医疗、畜禽养殖等领域。但过量的SAs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进入流域水体和沉积物中,对流域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风险。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可以作为评估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的阈值,因此确定水体和沉积物中SAs的P... 磺胺素类抗生素(SAs)广泛应用于医疗、畜禽养殖等领域。但过量的SAs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进入流域水体和沉积物中,对流域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风险。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可以作为评估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的阈值,因此确定水体和沉积物中SAs的PNEC是风险评估的关键。本研究以黄河支流——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采集水体和沉积物的样品,发现水体中SAs的磺胺甲恶唑(SMX)含量最高,均值为73.6 ng·L^(-1),而磺胺醋酰(SAAM)检出率最高,高达100%。沉积物中仅检出了2种SAs类抗生素,为磺胺醋酰(SAAM)和磺胺喹恶啉(SQX),但检出频率却高达100%。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SSD)得到水体中SAs的生态风险阈值为3.40~440μg·L^(-1)。在此基础上,基于水-沉积物密度、体积比等参数,采用相平衡理论(EqP)进一步得到了沉积物中SAs的生态风险阈值为0.065~75.5 mg·kg^(-1)。基于确定的生态风险阈值,对汾河流域SAs现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仅水体中的甲氧苄啶(TMP)的风险商(RQ)均值为0.014,存在一定的低风险,但超标概率仅为8%,而其他类别在水体和沉积物中RQ均低于0.01,均无显著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抗生素(SAs) 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 物种敏感度分布(SSD) 相平衡理论(EqP) 生态风险阈值
下载PDF
长江流域微塑料生态风险综合评估
6
作者 王华 李思琼 +2 位作者 曾一川 闫雨婷 何新辰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建立了涵盖长江流域43个城市、366个采样点的微塑料数据集来探究微塑料空间分布变化,并基于二维风险评估矩阵和蒙特卡洛模拟分别评估流域内部各采样点微塑料的绝对生态风险和流域整体微塑料的相对生态风险,进而确定了长江流域微塑料的... 建立了涵盖长江流域43个城市、366个采样点的微塑料数据集来探究微塑料空间分布变化,并基于二维风险评估矩阵和蒙特卡洛模拟分别评估流域内部各采样点微塑料的绝对生态风险和流域整体微塑料的相对生态风险,进而确定了长江流域微塑料的优先控制地区和优先控制因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微塑料丰度平均值为(2.52±11.60)万个/m^(3),生产生活消费和船舶运输等人为因素、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可能是造成其分布不均的原因;长江流域各采样点所在城市微塑料的绝对生态风险指数范围为1~20,应重点关注鄱阳湖流域和太湖流域的微塑料生态风险;在相对生态风险评估中,流域内90.8%的微塑料污染负荷风险处于低风险等级,63.4%的聚合物危害风险处于高风险等级,65.5%的潜在生态风险处于低风险等级,微塑料丰度、聚氯乙烯和聚氨酯对生态风险的贡献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二维风险评估矩阵 蒙特卡罗模拟 生态风险 长江流域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苏南水网乡村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石头潭片区为例
7
作者 丁金华 汪大庆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3,共9页
苏南水网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然而快速经济建设对“三生”空间景观格局造成较大干扰,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研究以苏州市石头潭片区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 苏南水网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然而快速经济建设对“三生”空间景观格局造成较大干扰,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研究以苏州市石头潭片区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三生”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石头潭片区“三生”空间面积变化显著。生态空间面积稳步增加;农业生产空间面积逐年缩减;工业生产空间、城镇生活空间与农村生活空间扩张显著。“三生”空间类型转移以农业生产空间转向城镇生活空间与工业生产空间为主。2)研究区“三生”空间与景观生态风险存在关联性,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澄湖等水域生态空间,中风险区主要为沿湖荡分布的农业生产空间与农村生活空间,低风险区多为成片聚集分布的城镇生活空间与工业生产空间。1990-2020年石头潭片区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不断上升,较高、高风险区面积逐步扩张,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4.43%、7.50%。3)石头潭片区景观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以高-高与低-低聚集为主,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变化 水网乡村
下载PDF
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8
作者 谭千保 严梨 +1 位作者 易艺宇 谢光志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4年第1期58-70,共13页
对H省农村中学的8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1)农村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性别差异,累积生态风险和英语学... 对H省农村中学的8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1)农村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性别差异,累积生态风险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年级差异;(2)累积生态风险显著正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积极心理资本显著负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3)积极心理资本在累积生态风险和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为降低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要从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等不同方面着力,减少高风险因素,为初中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重视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培养,增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希望感,提高其学习动力、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强化家校社协同,家长履行“第一责任”,注重亲子间的感情纽带维系,主动配合学校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累积生态风险 英语学习 习得性无助感 积极心理资本
下载PDF
1990~2020年赤峰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9
作者 图雅 敖登高娃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67-180,共14页
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40年间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及程度变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 草地、耕地和林地是研究区主要地类,四个... 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40年间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及程度变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 草地、耕地和林地是研究区主要地类,四个时期草地均占总面积40%以上,耕地和林地的占比分别为22%和14%左右,在研究时期草地转移最大,其次为林地、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水域。赤峰市各类土地利用重心迁移具有差异性,赤峰市各辖旗县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大于0,表明赤峰市整体上土地利用程度加深,处于发展时期,整体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 景观生态评价方面:赤峰市1990~2020年的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分别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趋于恶化。从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来看,研究区生态风险等级主要以中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为主。赤峰市1990~2020年的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变化并无差异。整体风险由中心向四周梯度递减,呈“较高–中–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赤峰市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梓童 陆韻 +7 位作者 陈卓 丁仁 巫寅虎 魏东斌 高桦楠 徐红卫 温慧娜 胡洪营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0,共9页
分析揭示黄河流域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对黄河流域氨氮风险管控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氨氮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细化和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环境部颁布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国家生态环境基准,应... 分析揭示黄河流域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对黄河流域氨氮风险管控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氨氮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细化和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环境部颁布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国家生态环境基准,应用统计学方法和风险商法,研究了2022年黄河流域氨氮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出重点关注时段和区域.同时,通过变异系数建立了对比氨氮风险时空差异性的方法,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识别出黄河流域氨氮风险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氨氮长期毒性基准和风险商的空间差异性分别为时间差异性的3.3和2.1倍.(2)时间上,冬季氨氮浓度和风险商显著升高,有风险的断面由春季的2.3%增至13.6%,冬季情况亟需额外关注.(3)空间上,黄河流域91%的断面无氨氮风险或风险较低,但渭河、汾河等黄河支流部分断面,特别是汇流河段氨氮长期毒性风险问题较为突出.(4)黄河流域氨氮风险除氨氮浓度外,主要受水体pH影响,水温对氨氮风险影响较小.研究显示,制定区域性氨氮水质标准和排放标准比季节差异化标准更为重要,需要重点关注支流和干支流汇流河段并建立水质监控和预警机制.除控制氨氮污染物的排放外,还应重点关注pH较高的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氨氮 生态风险 时空分异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土壤和牧草中的有机氯污染物: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
11
作者 闫兴蕊 龚平 +5 位作者 王小萍 商立海 李一农 毛飞剑 牛学锐 张勃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8-438,共11页
三江源地区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复杂的大气环流可能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输入提供动力。在采集三江源地区土壤和牧草的基础上,获得该地区有机氯类污染物(OCPs,POPs的一类)的污染水平并进行来源解析,以期对POPs... 三江源地区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复杂的大气环流可能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输入提供动力。在采集三江源地区土壤和牧草的基础上,获得该地区有机氯类污染物(OCPs,POPs的一类)的污染水平并进行来源解析,以期对POPs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土壤和牧草中滴滴涕(DDTs)的含量分别为低于检出限(BDL)-2.32×10~4 pg·g^(-1)(平均3 003 pg·g^(-1))和BDL-2.44×10~4 pg·g^(-1)(平均3 539 pg·g^(-1)),高于全球其他高海拔草地地区;而土壤和牧草中六氯苯(HCB)、六六六(HCHs)和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则与全球背景水平相当。2)三江源地区的OCPs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反向气团轨迹显示高含量的OCPs主要来自于三江源以东的地区。此外,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具有相对高的OCPs含量,表明当地的零星地区可能存在OCPs使用/排放史。3)三江源地区土壤和牧草中的OCPs含量与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值分别小于0.05和0.1),而土壤DDTs与热力学温度的倒数(1/T)线性关系的斜率可达-9×10~7。降水冲刷和地气交换很可能是大气中OCPs向三江源地区地表介质输入的关键过程。4)三江源地区有机氯污染物在土壤-牧草间的平均生物浓缩系数为11,表明有机氯污染物在牧草中发生了富集。基于定性评价的效应区间低/中值法和危害商法的生态风险评估显示,三江源地区OCPs对生态系统的总体风险较小,但后续研究中仍需关注该地区东部城镇的DDTs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传输 生物富集 生态风险 青藏高原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下载PDF
黄河口湿地潜在溢油污染生态风险评估
12
作者 周梦宇 娄琦 +1 位作者 张学庆 娄安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黄河口有着我国典型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极易受到陆源和海洋污染事故的影响。本文针对黄河口附近海上油田的开发和运输带来的潜在溢油风险,结合溢油污染概率模型以及河口的生态脆弱性,对黄河口湿地潜在溢油污染风险进... 黄河口有着我国典型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极易受到陆源和海洋污染事故的影响。本文针对黄河口附近海上油田的开发和运输带来的潜在溢油风险,结合溢油污染概率模型以及河口的生态脆弱性,对黄河口湿地潜在溢油污染风险进行评估。在河口水动力模拟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情景模拟法选取300种风和潮流组合作为溢油模拟的强迫条件,分别模拟溢油后72 h和720 h的污染结果,并统计黄河口湿地受溢油污染影响的最大概率和最短时间,采用环境敏感指数表征湿地对溢油污染的敏感程度、危害后果指数量化表征其危害程度及风险矩阵量化风险高低。结果表明黄河口国家公园受潜在溢油污染概率较大,危害后果指数值为29,处于较高危害等级,属于中风险区;河口岸线受潜在溢油污染概率较小,危害后果指数值均小于1,溢油危害后果低,属于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溢油 生态风险 危害后果 风险矩阵
下载PDF
城市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生态分区识别研究
13
作者 李超 牛文浩 +2 位作者 黄怀玉 姚顺波 龚直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2-573,共12页
为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3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规律,基于1990—2020年共4期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及生态风险值时空演变特征并构建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30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面积累计增加56... 为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3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规律,基于1990—2020年共4期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及生态风险值时空演变特征并构建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30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面积累计增加5616 km^(2),增幅达179%,主要源于林地和耕地的转移变化;ESV在时间上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特征;生态风险在时间上呈不断增加趋势,风险等级向中高风险类型转移,在空间上呈中部高、四周低分布特征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根据ESV与生态风险值分布,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严格管控区、重点管控区、一般管控区与生态保护区4种功能生态分区,其中严格管控区面积呈扩大趋势,重点管控区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而生态保护区面积呈持续缩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风险 生态分区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典型有色金属冶炼区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14
作者 刘奇 王晟 +4 位作者 陈文 刘志宗 赵炫越 包立 张乃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8-322,共15页
为分析我国典型有色金属冶炼区重金属污染特征,全面了解其潜在生态风险和重金属污染来源,以云南省会泽县者海镇典型有色金属冶炼区为例,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和室内重金属含量检测分析,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 为分析我国典型有色金属冶炼区重金属污染特征,全面了解其潜在生态风险和重金属污染来源,以云南省会泽县者海镇典型有色金属冶炼区为例,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和室内重金属含量检测分析,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水质指数评价法、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河道底泥和河道水质中Cd、Hg、As、Pb、Cr、Cu、Ni和Zn 8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并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和底泥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平均值分别为84.1和215.5,均处于重度污染水平,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风险指数(RI)平均值分别为3562.3和8907.0,均处于极高风险水平。研究区土壤和底泥中所有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存在超过云南省土壤背景值的情况,并显著高于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其中,Cd是污染最严重的元素,土壤和底泥中Cd含量分别是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的8.2倍和15.8倍,其对土壤和底泥的RI贡献率分别达到94.34%和96.78%,应重点关注。研究区河道水质等级处于良好至很差水平,分别有56.25%和6.25%的采样点水体中Ni和Zn超过Ⅲ类水限值,其他重金属元素均未超标。研究区土壤以及底泥中Cd、Hg、As、Pb、Cu和Zn主要来源于当地矿业污染,Cr和Ni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总体来看,研究区Cd污染严重,存在极高的潜在风险,应采取安全利用和修复等措施降低其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生态风险 源解析
下载PDF
林丹淡水生物水质基准、生态风险及有害结局路径研究
15
作者 郑逸心 李全威 +2 位作者 钱亚茹 王菲菲 全占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8-329,共12页
为多角度评估我国淡水水体中林丹生态风险,按照HJ 831—2022《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方法推导,获得林丹短期和长期淡水水质基准值分别为6.15和0.12μg/L,再依据林丹基准值对我国主要淡水水体中林丹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为多角度评估我国淡水水体中林丹生态风险,按照HJ 831—2022《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方法推导,获得林丹短期和长期淡水水质基准值分别为6.15和0.12μg/L,再依据林丹基准值对我国主要淡水水体中林丹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长江流域的太湖以及岷江、黄河、海河和大辽河河口等水体林丹生态风险处于高风险水平。目前生态风险评价的毒性效应终点仍为一般毒性效应终点(MATC、EC_(10)、EC_(20)、NOEC、LOEC、EC_(50)和LC_(50)等),而有害结局路径(AOP)从基因、细胞、组织及器官水平对污染物毒性效应的因果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可为未来精细化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基于林丹淡水生物毒性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导原则,从生物毒性机制的角度构建了肝损伤、生殖损伤和神经损伤3条有害结局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丹 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 有害结局路径 淡水环境
下载PDF
甘肃省白银市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
16
作者 王仁琪 谭科艳 +6 位作者 孙倩 李航 张隆隆 王玉 袁欣 朱晓华 蔡敬怡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4-275,共12页
[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一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 [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一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四种方法对区内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污染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单因子指数法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污染主要为Cd、As的污染,单因子指数PCd显示89.21%的土壤为一等清洁,8.63%为二等轻微污染,0.72%为三等轻度污染,1.44%为四等中度污染。单因子指数PAs显示94.24%为土壤为一等清洁,5.04%为二等轻微污染,0.72%四等中度污染。内梅罗综合指数Pz介于0.339~2.869,均值为0.603;Pz显示85.61%的土壤为清洁,7.91%为轻微污染,5.04%为轻度污染,1.44%为中度污染。地积累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0~2级,以Cd、Hg、As、Pb污染为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污染以Cd、Hg污染为主;Cd潜在生态风险最大,10.07%属于中潜在风险,5.04%属于较高潜在风险,1.44%属于很高潜在风险;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平均值为211.80,表明该地区土壤总体处于中等危害程度。四种方法评价结果总体一致,即研究区以Cd、As、Hg污染为主,应加强监测。[结论]以黄河为界对调查区进行分区研究,结果显示北岸灌淤土区(B区)污染最为严重,与东大沟河交界位置污染程度最高,水体及底泥样品重金属分析结果也证实东大沟河污染也较为明显,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区北部主要受白银矿山东大沟河流域污染为主,而黄河南岸土壤相对清洁,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些年,随着引黄灌溉及矿山环境治理等措施,土壤污染有所缓解,但土壤中累积的重金属需要长时间的自然降解或迁移,对高风险区仍应加强监测及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白银市 甘肃省
下载PDF
渭河陕西段干支流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研究
17
作者 周艾诗 孙亚乔 +4 位作者 叶菲 蒋婕 杨思月 李奇 曲鹏飞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47,共15页
【目的】为研究渭河陕西段干支流多环芳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来源与潜在的生态风险,【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连续2 a对研究区内30个采样点水体的15种多环芳烃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析,使用异构体比值法解析其来源种类及贡献程... 【目的】为研究渭河陕西段干支流多环芳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来源与潜在的生态风险,【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连续2 a对研究区内30个采样点水体的15种多环芳烃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析,使用异构体比值法解析其来源种类及贡献程度,并运用苯并(a)芘毒性当量生态风险评价(TEQBap)和终生致癌风险评价(ILCR)分析其潜在风险。【结果】结果显示:渭河陕西段水体中ΣPAHs范围为0~93.00 ng·L^(-1),检出平均值为9.67 ng·L^(-1);单体浓度范围为0~30.50 ng·L^(-1),其中苯并蒽和芴的检出浓度最高,检出平均值分别为3.25 ng·L^(-1)、2.83 ng·L^(-1);在环数占比上,多环芳烃主要以三环、四环和五环的中高环形态存在。【结论】结论表明:渭河陕西段平水期各多环芳烃浓度相比丰水期有所增加,丰水期各多环芳烃种类分布相比平水期较为单一;各采样点处多环芳烃小于轻污染水平,与国内外其他河流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为煤等化石燃料及生物质的燃烧,并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致癌风险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陕西段 多环芳烃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 水环境 致癌风险
下载PDF
伊犁河谷“三生”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与多情景模拟
18
作者 吴常蕊 王宏卫 +2 位作者 罗魁 郑旭东 闫晓梅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61-70,共10页
基于伊犁河谷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探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及景观生态风险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借助PLUS模型模拟伊犁河谷2030年生产空间优先、生活空间优先和生态空间优先3种情景下“三生”空... 基于伊犁河谷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探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及景观生态风险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借助PLUS模型模拟伊犁河谷2030年生产空间优先、生活空间优先和生态空间优先3种情景下“三生”空间格局及景观生态风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伊犁河谷“三生”空间以草地生态空间为主,草地生态空间和林地生态空间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余空间呈增加趋势;1990,2000,2010,2020年景观生态风险均值分别为0.0355,0.0331,0.0348,0.0346,伊犁河谷景观生态风险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风险等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梯度变化;2020-2030年3种情景的景观生态风险均呈上升趋势,景观生态风险均值从大到小为生活空间优先情景、生态空间优先情景、生产空间优先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风险 PLUS模型 模拟预测 伊犁河谷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风险评价
19
作者 卿希 李巍 陆中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4-991,共8页
选取黄河流域5个国家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结合6种土地利用类型回溯199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采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评价区域生态风险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过去30年在城市群地区,除耕地外草地减少最为明显,分别减少了16778km^(2)... 选取黄河流域5个国家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结合6种土地利用类型回溯199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采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评价区域生态风险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过去30年在城市群地区,除耕地外草地减少最为明显,分别减少了16778km^(2)和7976km^(2),低风险区面积总体占比增加了7.1%且高风险区面积占比基本稳定,生态风险总体状况呈向好态势;但是,几字弯都市圈的高风险区占比增加约5%且相较其它城市群面积最大,作为兰西城市群核心的兰州市高风险区进一步扩大,中原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过去10年均有新的中高风险区出现.对此,建议制定并完善黄河流域城市群国土空间差异化管控对策,针对已存在和潜在高风险区开展土地利用和生态风险协同管控,同时进一步加强耕地、草地、林地等的保护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 协同管控
下载PDF
滁河南京段环境介质中环状挥发性甲基硅氧烷的污染水平与生态风险评价
20
作者 张伟 古文 +3 位作者 范德玲 张冰 王蕾 石利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1,共9页
环状挥发性甲基硅氧烷(cVMSs)因进入环境后存在潜在生态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采样测定滁河南京段地表水、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6)3种cVMSs的浓度水平,并对其生态风... 环状挥发性甲基硅氧烷(cVMSs)因进入环境后存在潜在生态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采样测定滁河南京段地表水、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6)3种cVMSs的浓度水平,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中D4、D5、D6的检出率分别为38.1%、95.2%、100%,总含量范围为13.66~77.90 ng·L^(-1),平均值为47.82 ng·L^(-1);沉积物中D4、D5、D6的检出率分别为66.7%、86.7%、100%,总含量范围为0.56~49.74μg·kg^(-1),平均值为13.95μg·kg^(-1);土壤中D4、D5、D6的检出率分别为66.7%、20%、100%,总含量范围为1.90~7.05μg·kg^(-1),平均值为3.57μg·kg^(-1)。地表水和土壤中D6的检出浓度最高,沉积物中则为D5,对比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结果,cVMSs处于中低水平。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滁河南京段水体中cVMSs存在中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硅氧烷 生态风险 浓度水平 滁河南京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