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幔源岩浆岩放射性元素生热率的时空差异与主控因素
1
作者 孟凡超 秦丽媛 +2 位作者 王扬州 刘朋 周瑶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5,共10页
华北克拉通地热资源与中生代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然而,地热资源的成因、分布与岩浆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尚不明确。为研究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浆活动对地热资源的影响,在厘清中生代幔源岩浆岩期次、岩性、成因和分布的基础上,利用632组幔源... 华北克拉通地热资源与中生代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然而,地热资源的成因、分布与岩浆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尚不明确。为研究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浆活动对地热资源的影响,在厘清中生代幔源岩浆岩期次、岩性、成因和分布的基础上,利用632组幔源岩浆岩的U、Th、K生热元素数据,计算不同时期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探究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幔源岩浆岩放射性生热率时空差异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幔源岩浆岩岩石类型是影响生热率的直接因素,霞石正长岩、辉石岩、正长岩和煌斑岩的生热率高于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幔源岩石成因是放射性生热率高低的基础,与伸展构造背景相比,碰撞环境下岩石生热率较高;不同破坏机制下岩石生热率差异较大,热-化学侵蚀岩石圈破坏地区的岩石生热率普遍高于拆沉作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幔源岩浆岩 放射性生热率
下载PDF
我国陆区地壳生热率分布与壳幔热流特征研究
2
作者 王贵玲 刘峰 +6 位作者 蔺文静 张薇 原若溪 习宇飞 魏帅超 廖煜钟 王亚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41-5056,共16页
壳幔热流配分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深部热量来源与最基础的地热背景,为区域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本文依托CRUST1.0模型与地质资料,将中国陆区在平面上划分为19个构造区,在垂向上将这些区域从第四系沉积物至上地幔的地层划分... 壳幔热流配分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深部热量来源与最基础的地热背景,为区域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本文依托CRUST1.0模型与地质资料,将中国陆区在平面上划分为19个构造区,在垂向上将这些区域从第四系沉积物至上地幔的地层划分为8个圈层,确定了这些圈层的分布范围和厚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测放射性生热率数据664组,收集地壳放射性生热率及U、Th、K元素含量数据约1000组,系统地完成了上述区域各圈层的放射性生热率填图,统计得出我国陆区上、中、下地壳生热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31μW·m^(-3)、0.57μW·m^(-3)与0.22μW·m^(-3).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全国大地热流测量数据(1503组)完成了我国陆区地壳-地幔热流分布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陆区qc/qm>1的面积占80.1%、qc/qm>1.2的面积占65.8%.除我国东部、中部的一些盆地之外,在我国陆区大部分地区,地壳均为大地热流的最主要热源.地壳各圈层中,基底层至中地壳为地壳的主要的产热区域,贡献了平均约50%的大地热流值.本文以面积加权计算得我国陆区地壳热流平均值为39.1 mW·m^(-2),其中青藏高原最高、东南沿海次之,两者分别得益于较大的地壳厚度与较高的基岩地层生热率.我国陆区地幔热流平均值为29.7 mW·m^(-2),与全球地幔热流平均值接近,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环鄂尔多斯地区、藏滇地热带分布区较高.地壳热流、地幔热流的高值区与我国的主要地热资源分布区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 生热率 岩石圈结构 地幔 中国大陆地壳
下载PDF
华夏地块花岗岩生热率特征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科甫 朱传庆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3年第3期259-289,共31页
中国华南地区的华夏地块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重要的矿产、地热资源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事件,使得区内广泛分布着不同构造期花岗岩。花岗岩类在地球及其热状态的动力学和演化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是地球... 中国华南地区的华夏地块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重要的矿产、地热资源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事件,使得区内广泛分布着不同构造期花岗岩。花岗岩类在地球及其热状态的动力学和演化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是地球上的主要热源之一。我国高放射性产热型干热岩资源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以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热为主要热源,岩性主要为花岗岩。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花岗岩数据统计,分析了华南不同地区、不同花岗岩类型的生热率情况,总结了研究区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特征及其与大地热流之间的关系,对认识研究区地温场主控因素及地热资源分布的宏观背景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华南地区1933个花岗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得到如下认识:(1)花岗岩生热率范围0.40~17.45μW/m^(3),平均生热率为4.46±2.66μW/m^(3),同时根据大地热流与生热率分布情况,两者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2)放射性生热元素U、Th、K的生热贡献率分别为49.45%、40.16%和10.39%,同时,U、Th浓度和Th/U比值变化较大,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3)三种类型花岗岩生热率存在差异,I型花岗岩平均生热率明显低于A型和S型花岗岩平均生热率,值为3.86±2.43μW/m^(3),A型和S型花岗岩平均生热率分别为5.55±2.91μW/m^(3)和5.00±2.58μW/m^(3);(4)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得到华南燕山期花岗岩平均产热量为99.01×10^(5)GJ/a,折合成标准煤为3.38×10^(5)t/a,印支期花岗岩平均产热量为63.13×10^(5)GJ/a,折合成标准煤为2.15×10^(5)t/a;(5)两种地壳模型的计算表明,花岗岩在华南大地热流贡献中有着重要作用,沉积地层覆盖区域,地壳放射性生热对地表热流贡献为29.13 mW/m^(2),占总热流值的41.61%;侵入岩出露区域,地壳放射性生热对地表热流贡献为43.85 mW/m^(2),占总热流值的51.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生热率 放射性元素 大地
原文传递
基于自然伽马测井的徐家围子断陷沉积层生热率研究
4
作者 毕然 朱焕来 杜先利 《甘肃科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5-22,共8页
以徐家围子断陷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热率特点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利用18口重点钻井内3062个自然伽马值,依据自然伽马与生热率(GR-A)之间的关系,计算其生热率的数值,建立岩性-生热率的对比图,估算研究区放射性物质生热对大地热流的贡献以... 以徐家围子断陷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热率特点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利用18口重点钻井内3062个自然伽马值,依据自然伽马与生热率(GR-A)之间的关系,计算其生热率的数值,建立岩性-生热率的对比图,估算研究区放射性物质生热对大地热流的贡献以及对深部地层的增温效应。结果显示,徐家围子的平均生热率为(1.229±0.394)μW/m^(3),岩性是生热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流纹岩的生热率最高,平均值为2.30μW/m^(3),凝灰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的生热率平均值也较高,分别为2.19μW/m^(3)、1.75μW/m^(3)、1.69μW/m^(3),而砾岩的生热率最低,为1.00μW/m^(3),砂岩的生热率平均值为1.07μW/m^(3),泥岩的生热率平均值为1.72μW/m^(3),煤的生热率平均值为1.32μW/m^(3)。根据地层生热率,估算徐家围子沉积层生热贡献的热流为4.92 mW/m^(2),约占地表总热流70.5 mW/m^(2)的7%,沉积层生热对地温梯度的贡献约为2.8℃/km,放射性生热对属于“热盆”的松辽盆地的地温场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围子断陷 生热率 自然伽马测井 沉积层 大地
下载PDF
我国东海陆架区新生代地层岩石生热率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栾锡武 赵一阳 +2 位作者 秦蕴珊 高德章 赵金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4-639,共6页
岩石生热率是描述地球内热的一个重要的热物理参数。通过测定岩石样品的密度、放射性元素U、Th、K的含量可以定量计算地壳岩石的生热率。根据东海陆架多口钻井新生代地层样品、东海陆架表层样品和冲绳海槽柱状样品的密度、放射性元素U... 岩石生热率是描述地球内热的一个重要的热物理参数。通过测定岩石样品的密度、放射性元素U、Th、K的含量可以定量计算地壳岩石的生热率。根据东海陆架多口钻井新生代地层样品、东海陆架表层样品和冲绳海槽柱状样品的密度、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对岩石生热率进行了计算。发现东海陆架地区地层岩石的生热率介于 0 .4~1.7μW /m3 之间 ,落于正常沉积岩生热率范围 ,比火成岩的生热率要高。同时 ,岩性对生热率起明显的控制作用 ,岩性不同 ,生热率不同。其中 ,泥岩的生热率最高 ,而粉沙岩、砂岩的生热率次之。东海区新生代地层的生热率由新到老生热率呈下降的趋势 ,但 ,其中玉泉组、龙井组和花港组地层生热率几乎一致。这和该地层的波速特征非常吻合。关系式lnA =1.0 4 - 0 .2 915vp 能够较好地描述东海陆架区新生代地层波速和生热率之间的关系。在已知地层层速度的情况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生热率 地层生热率 波速 东海
下载PDF
中国东南地区岩石生热率分布特征 被引量:74
6
作者 赵平 汪集 +1 位作者 汪缉安 罗定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92-305,共14页
基于500余块岩石样品的生热率实测值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东南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岩石生热率的分布特征,揭示出华南沉积区地层在晚元古代一寒武纪和侏罗纪出现两次生热率高峰,花岗岩具有... 基于500余块岩石样品的生热率实测值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东南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岩石生热率的分布特征,揭示出华南沉积区地层在晚元古代一寒武纪和侏罗纪出现两次生热率高峰,花岗岩具有异常高的生热率背景。岩石生热率以粤中-赣南为核心,向外扩展呈下降趋势;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生热率明显高于东侧火山岩出露区;扬子沉积区明显低于华南区。按区域岩石生热率分布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南区生热率背景值超过2.8μW/m3,东区介于2.1~2.8μW/m3,北区普遍低于2.1μW/m3。岩石生热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基底生热元素的丰度和岩浆活动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生热率 分布特征 东南地区
下载PDF
新疆北部地区岩石生热率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倪守斌 满发胜 +1 位作者 王兆荣 黎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8-414,共7页
在大量岩石样品分析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疆北部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岩石生热率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岩石生热率与大地构造单元地质特征之间的关系.根据岩石中 K、 Th 、 U 的含量和地壳各结... 在大量岩石样品分析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疆北部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岩石生热率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岩石生热率与大地构造单元地质特征之间的关系.根据岩石中 K、 Th 、 U 的含量和地壳各结构层的岩石组成,计算了地壳各壳层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含量,系统研究了新疆北部地区岩石与各时代地层的平均生热率及其变化.岩石生热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基底生热元素的丰度和岩浆活动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 岩石 生热率 新疆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轮胎橡胶材料生热率的测定及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何燕 马连湘 +2 位作者 黄素逸 刘志春 刘纪炎 《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5,共3页
介绍轮胎橡胶材料生热率的测定原理。采用动态力学分析技术测定轮胎各部位胶料的生热率。对胶料生热率测定结果的分析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胶料由粘弹性为主向弹性为主变化,轮胎各部位胶料的生热率除内衬层外都趋于减小;轮胎的内衬层胶... 介绍轮胎橡胶材料生热率的测定原理。采用动态力学分析技术测定轮胎各部位胶料的生热率。对胶料生热率测定结果的分析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胶料由粘弹性为主向弹性为主变化,轮胎各部位胶料的生热率除内衬层外都趋于减小;轮胎的内衬层胶、胎冠胶及胎圈三角胶等变形较小的部位所用胶料的生热率较大,变形较大的胎侧所用胶料的生热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胎橡胶材料 生热率 滞后损失 动态力学分析技术 粘弹性 学性能
下载PDF
根据地震纵波速度分析青藏高原地壳放射性生热率和地幔热状态 被引量:6
9
作者 管彦武 管烨 +2 位作者 高瑞 孙晓华 金旭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2-568,574,共8页
从1974年至今,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地球物理资料。笔者搜集了23条地震剖面纵波数据,利用地震纵波速度和生热率的关系,绘制了各条剖面的地壳岩石生热率随深度变化的等值线,并结合已有的大地热流数据,得到了地幔热流密度分... 从1974年至今,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地球物理资料。笔者搜集了23条地震剖面纵波数据,利用地震纵波速度和生热率的关系,绘制了各条剖面的地壳岩石生热率随深度变化的等值线,并结合已有的大地热流数据,得到了地幔热流密度分布情况。从地幔热流密度分布可以看出:在班公—怒江缝合带、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拉萨地体上存在地幔热流较高区域;该区域位于地块碰撞挤压带上,地层构造复杂,地热资源丰富,以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田为代表。初步推断该区域地幔岩浆较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 A-Vp 放射性生热率 地震纵波波速 大地
下载PDF
利用自然伽马测井计算准噶尔盆地沉积层生热率及其热流贡献 被引量:9
10
作者 饶松 朱传庆 +3 位作者 廖宗宝 姜光政 胡圣标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54-1567,共14页
沉积层放射性生热的热流贡献(沉积层热流)是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西部"冷"盆深层-超深层烃源岩的增温和热演化.本文利用不同的自然伽马(GR)-生热率(A)经验关系式分别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 沉积层放射性生热的热流贡献(沉积层热流)是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西部"冷"盆深层-超深层烃源岩的增温和热演化.本文利用不同的自然伽马(GR)-生热率(A)经验关系式分别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元16口钻孔共6120个沉积层生热率,通过与实测生热率的统计对比,确定了适用于研究区的GR-A经验关系,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地层生热率柱,据此计算了研究区沉积层热流贡献,并以盆参2井为例定量分析了沉积层热流的增温效应.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沉积层平均生热率为1.179±0.339μW·m-3,总体上随着时代变老,沉积层生热率呈现出递减趋势.准噶尔盆地沉积层热流平均为7.9±4.9mW·m-2,约占地壳热流的29.2%和大地热流的19.6%,区域上与盆地沉积层厚度大体一致,表现为中央坳陷最高,北天山山前冲断带变化较大,陆梁隆起和西部隆起次之,东部隆起和乌伦古坳陷最低.沉积层热流能够有效增高深层—超深层烃源层受热温度,促进有机质热演化,如在考虑和忽略沉积层生热的两种情况下计算的盆参2井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烃源岩底部(5300m)温度差异最大为7.3℃,这显然对于地温梯度小、主体油气藏埋深大的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热率 沉积层 自然伽马测井 准噶尔盆地 深层-超深层
下载PDF
岩石古放射性生热率的校正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章邦桐 凌洪飞 +1 位作者 陈培荣 吴俊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1-184,共4页
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是研究油气沉积盆地地热及花岗岩体热演化史的一个重要参数,但由现今采样分析所测得的放射性元素含量计算得出的是当今的放射性生热率。因此,本文根据辐射衰变定律及U、Th和K的放射性生热参数,导出三种不同计量单位(μW... 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是研究油气沉积盆地地热及花岗岩体热演化史的一个重要参数,但由现今采样分析所测得的放射性元素含量计算得出的是当今的放射性生热率。因此,本文根据辐射衰变定律及U、Th和K的放射性生热参数,导出三种不同计量单位(μWm-3,μJg-1a-1,HGU)校正岩石古放射性生热率的公式。它们可应用于沉积盆地中古地层放射性生热率的计算和校正,也适用于铀矿床成矿古水热系统热源及花岗岩体热演化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古放射性生热率 校正 成矿古水系统 沉积盆地 花岗岩体演化史
下载PDF
热流和岩石生热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平 汪集 汪缉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97-307,共11页
通过花岗岩体和中下地壳剖面岩石生热率的研究,显示出花岗岩体内生热率的分布至多样性;华北下地壳变质岩的生热率介于0.2-0.4uW/m3之间,其对热流的热贡献较小;地壳岩石生热率总体上是深度不连续的递减函数。中国东南地... 通过花岗岩体和中下地壳剖面岩石生热率的研究,显示出花岗岩体内生热率的分布至多样性;华北下地壳变质岩的生热率介于0.2-0.4uW/m3之间,其对热流的热贡献较小;地壳岩石生热率总体上是深度不连续的递减函数。中国东南地区出露着大面积的中生代花岗岩体,实测热流和岩石生热率没有得出可信的线性关系。结合对现有热流省资料的认识,提出了对热流和岩石生热率关系的新看法,解释了以往线性关系的不稳定性,估算出正常陆壳厚度的热流下限应为29.5m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热率 流省 元素 岩石
下载PDF
基于自然伽马测井的淮南煤田朱集井田煤系岩浆岩生热率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任自强 吴基文 +2 位作者 彭涛 桂祥 张海潮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53,58,共6页
为研究淮南煤田煤系岩浆岩生热率特点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以淮南朱集井田为研究对象,基于36个钻孔内6 208个煤系岩石自然伽马(GR)测井值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伽马与生热率GR-A的关系式,计算不同岩石生热率及其标准差,结果得出,煤系沉积岩... 为研究淮南煤田煤系岩浆岩生热率特点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以淮南朱集井田为研究对象,基于36个钻孔内6 208个煤系岩石自然伽马(GR)测井值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伽马与生热率GR-A的关系式,计算不同岩石生热率及其标准差,结果得出,煤系沉积岩的GR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泥岩83.83 API、砂岩62.23 API和煤34.32 API,岩浆岩的GR值为103.89 API,远大于沉积岩;岩浆岩的生热率也最大,平均1.63μW/m3,约为煤的3倍,但因受岩浆岩侵入分期性的影响,其标准差较大。总的来说,朱集井田内煤系岩石放射性生热对区内大地热流的贡献量不大,但岩浆岩的高生热率对岩层生热结构的改变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热率 自然伽马测井 岩浆岩 淮南煤田 朱集井田
下载PDF
云南地壳生热率分布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真恒 向才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研究地壳岩石放射性生热率的垂向分布,是研究深部热结构的基础。根据深部地震测深资料,利用地震波速与生热率之间的关系,估计了云南地壳生热率的垂向分布。全区上地壳生热率一般为0.8~2.1μW/m3,中地壳为0.4~1.2... 研究地壳岩石放射性生热率的垂向分布,是研究深部热结构的基础。根据深部地震测深资料,利用地震波速与生热率之间的关系,估计了云南地壳生热率的垂向分布。全区上地壳生热率一般为0.8~2.1μW/m3,中地壳为0.4~1.2μW/m3,下地壳为0.11~0.55μW/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云南 生热率 地震波 波速 地震勘探
下载PDF
炭黑N351填充硫化胶动态性能及生热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方良 王伟 +1 位作者 马连湘 张萍 《弹性体》 CAS 2006年第2期28-30,共3页
借助于动态力学分析技术,对八种胶料配方的动态力学性能及生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BR和BR是相容的,滚动阻力随炭黑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湿抓着性能随炭黑用量的增加而减小,生热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炭黑的增加而增加。本实验结果... 借助于动态力学分析技术,对八种胶料配方的动态力学性能及生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BR和BR是相容的,滚动阻力随炭黑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湿抓着性能随炭黑用量的增加而减小,生热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炭黑的增加而增加。本实验结果可以为优化胶料配方和轮胎温度场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滚动阻力 湿抓着性 生热率
下载PDF
漳州岩体放射性生热率特征及干热岩资源潜力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杨立中 刘金辉 +3 位作者 孙占学 王安东 万建军 周毅 《现代矿业》 CAS 2016年第3期123-127,133,共6页
分析了漳州岩体地表钻孔岩石样品的密度以及铀、钍、钾含量,并进行了放射性生热率计算及生热率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漳州岩体放射性生热率进行比较、干热岩地热地质特征分析和干热岩资源量估算,结果表明:漳州岩体具有较高的放射性生... 分析了漳州岩体地表钻孔岩石样品的密度以及铀、钍、钾含量,并进行了放射性生热率计算及生热率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漳州岩体放射性生热率进行比较、干热岩地热地质特征分析和干热岩资源量估算,结果表明:漳州岩体具有较高的放射性生热率、良好的干热岩地热地质背景、较大的干热岩资源储量,总热能为3.244×1021J,折合标准煤约110.71亿t,提取2%折合2.21亿t标准煤,提取20%折合22.14亿t标准煤,提取40%折合44.28亿t标准煤,且主要以高温形式存在,占总资源量的91.37%,干热岩资源潜力较大。上述研究成果可为福建地区干热岩资源勘查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生热率 资源潜力 储量估算 资源勘查评价
下载PDF
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研究综述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平 汪集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5年第2期16-31,共16页
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的发现被视为理论地热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定义了数十个热流省。但是,这一线性关系至今仍缺乏可信的理论基础。本文概述了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的发展历史,综合介绍了20多年来在地质、地球... 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的发现被视为理论地热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定义了数十个热流省。但是,这一线性关系至今仍缺乏可信的理论基础。本文概述了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的发展历史,综合介绍了20多年来在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方面为正确理解这一经验线性关系的内在涵义而展开的研究,并对现有大陆热流省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热率 流省 元素
下载PDF
中国西北部盆地岩石热导率和生热率特征 被引量:71
18
作者 邱楠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数据 ,首次系统地报道了中国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内的岩石热导率、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及其分布特征。对 6 0 0多个岩石热导率和 1 0 0多个实测岩石生热率的统计分析表明 ,沉积盆地中岩石的热...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数据 ,首次系统地报道了中国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内的岩石热导率、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及其分布特征。对 6 0 0多个岩石热导率和 1 0 0多个实测岩石生热率的统计分析表明 ,沉积盆地中岩石的热物理性质与其岩性、埋藏深度和地层时代密切相关。随深度和地层时代的加大 ,岩石热导率增大 ;塔里木盆地的岩石热导率的总体平均值最大 ,而柴达木盆地的最小。岩石生热率在上地壳的分布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 ,但在沉积盆地的深度范围内几乎不变 ,其分布是均匀的 ,仅不同岩性的生热率差别较大。估算的岩石放射性生热产生的热量可以占到盆地地表热流的 2 5 %~ 45 %。因此 ,岩石热物理性质的参数不仅与盆地的地温分布和大地热流特征密切相关 ,还可以为该地区盆地热历史恢复及深部地球物理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数和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岩石 岩石生热率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 地层时代
下载PDF
温度及频率对轮胎橡胶材料生热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燕 刘丽 +1 位作者 马连湘 孙效俭 《轮胎工业》 CAS 2006年第6期323-328,共6页
研究子午线轮胎用10种胶料的生热特性。通过试验测定10个部位胶料的动态力学特性值,分别得到其生热率温度和生热率频率变化曲线;然后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得到各胶料生热率随温度和频率变化的关系式。所得关系式可用于轮胎温度场滞后热源... 研究子午线轮胎用10种胶料的生热特性。通过试验测定10个部位胶料的动态力学特性值,分别得到其生热率温度和生热率频率变化曲线;然后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得到各胶料生热率随温度和频率变化的关系式。所得关系式可用于轮胎温度场滞后热源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胎 胶料 生热率 温度 二元线性回归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多因素动态生热率模型 被引量:3
20
作者 潘海鸿 李熠婧 +2 位作者 张沫 梁刚 陈琳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4-209,217,共7页
为提高生热率模型的仿真精度,基于Bernardi生热率模型车用锂电池实际应用,提出建立多因素动态生热率模型。首先,综合考虑温度、荷电状态和充放电倍率对Bernardi生热率模型的参数动态影响;其次,利用实验数据建立融合多种影响因素的动态... 为提高生热率模型的仿真精度,基于Bernardi生热率模型车用锂电池实际应用,提出建立多因素动态生热率模型。首先,综合考虑温度、荷电状态和充放电倍率对Bernardi生热率模型的参数动态影响;其次,利用实验数据建立融合多种影响因素的动态内阻和动态温熵系数的数学模型,将这两个数学模型代入Bernardi生热率模型构建多因素动态生热率模型;然后,开发该模型充电、放电和充放电循环3种工况的仿真程序并仿真电池的动态温度;最后,将电池温度的仿真值与实验值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态生热率模型能够准确仿真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温度,其误差小于3.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多因素 动态生热率 动态内阻 动态温熵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