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餐厨垃圾开放式高效定向乳酸生物转化:微生物群落变化及生物固碳效能分析
1
作者 刘硕 汪群慧 +6 位作者 李媛 马晓宇 朱文彬 王锘涵 孙海曙 高明 刘硕(译) 《环境卫生工程》 2024年第1期127-127,共1页
1研究亮点*餐厨垃圾高效生产115 g/L乳酸,产量为0.97 g/g,最大生产速率为6.08 g/(L·h);*糖化和pH控制对于定向乳酸生物转化至关重要;*Enterococcus mundtii CGMCC 2227适用于开放式餐厨垃圾发酵;*生物固碳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1... 1研究亮点*餐厨垃圾高效生产115 g/L乳酸,产量为0.97 g/g,最大生产速率为6.08 g/(L·h);*糖化和pH控制对于定向乳酸生物转化至关重要;*Enterococcus mundtii CGMCC 2227适用于开放式餐厨垃圾发酵;*生物固碳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1 kg/t。2背景高压灭菌在发酵底物培养基中引起美拉德反应,导致糖损失和生产成本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开放式发酵 生物固碳 生物炼制
下载PDF
微藻生物固碳技术在“双碳”目标中的应用前景
2
作者 张虎 谭英南 +3 位作者 朱瑞鸿 洪建 高保燕 张成武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3年第4期390-400,共11页
微藻生长速度快、CO_(2)固定效率高,每生产1 t微藻生物质可固定183 t CO_(2)。同时,微藻还可将固定的CO_(2)转化为油脂、蛋白质、多糖、色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能够实现CO_(2)的高值化利用。因此,微藻生物固碳技术在CO_(2)捕集和利... 微藻生长速度快、CO_(2)固定效率高,每生产1 t微藻生物质可固定183 t CO_(2)。同时,微藻还可将固定的CO_(2)转化为油脂、蛋白质、多糖、色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能够实现CO_(2)的高值化利用。因此,微藻生物固碳技术在CO_(2)捕集和利用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效固定CO_(2)藻株的选育、提高微藻生物固定CO_(2)的培养策略、微藻处理烟道气化合物技术、微藻高效培养光生物反应器的开发及新兴技术助力微藻碳减排等内容,再结合现阶段微藻生物固碳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展望了微藻生物固定CO_(2)在“双碳”目标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利用微藻高效固定CO_(2)、高值化利用CO_(2)提供参考,从而加速“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中和 生物固碳 培养策略 生物反应器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微藻生物固碳技术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魏延丽 王金虎 +3 位作者 李静 闻昌成 肖方景 布多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5期42-48,共7页
随着近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大量埋藏在海底和地底的“碳”被采掘和利用,进入大气循环,使得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带来了冰川融化、海洋酸化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近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大量埋藏在海底和地底的“碳”被采掘和利用,进入大气循环,使得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带来了冰川融化、海洋酸化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就全球整体的碳循环过程而言,使用生物技术来固定并转化二氧化碳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微藻生长速度快、二氧化碳固定效率高,是生物捕集二氧化碳的理想材料。从“碳中和”的定义和实现的必要性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微藻生物固碳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利用微藻进行二氧化碳固定,实现变“碳”为宝的可行方案,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开辟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 温室气体 中和 微藻 生物固碳
下载PDF
施肥对巨桉幼树生长及生物固碳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东 龚伟 +3 位作者 胡庭兴 陈宏志 王景燕 李小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13,共7页
桉树Eucalyptus作为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广泛用于营造人工林,其中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以生长速度快和经济效益好而成为目前栽培面积最大的一种桉树。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含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各15%的复合肥0,90,1... 桉树Eucalyptus作为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广泛用于营造人工林,其中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以生长速度快和经济效益好而成为目前栽培面积最大的一种桉树。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含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各15%的复合肥0,90,180,270 g·株-1)下巨桉的生长及生物固碳量。结果表明:施肥90~270 g·株-1与不施肥条件下相比,巨桉地径、冠径、树高、整株生物量和根冠比分别增加16.3%~38.3%,17.1%~44.5%,15.8%~45.5%,21.8%~59.5%和2.1%~5.8%,且地径、冠径、整株生物量以及生物固碳量都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施肥180 g·株-1的地径和树高与270 g·株-1和90 g·株-1差异均不显著,但施肥270 g·株-1均显著高于90 g·株-1,施肥90 g·株-1的树高与不施肥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各施肥水平下的冠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地径、冠径和树高生长速度与施肥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在7月和8月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除施肥270.株-1外,其他施肥处理的根冠比与不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各施肥水平的整株生物量和生物固碳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试验地条件下0~270 g·株-1肥料用量范围内增加施肥量有利于促进巨桉生长,提高生物量和生物固碳量以及根冠比。这对巨桉林的科学施肥管理以及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施肥 巨桉 生长 生物固碳
下载PDF
生物固碳途径及其进化 被引量:4
5
作者 胡章 李思东 《广东化工》 CAS 2010年第10期62-63,77,共3页
全球变暖是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温室气体急剧增加所造成。为了解决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必须紧急采取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固碳新方法。其中,生物固碳被认为是消除全球变暖最具前景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展生物固碳科学研究,文... 全球变暖是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温室气体急剧增加所造成。为了解决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必须紧急采取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固碳新方法。其中,生物固碳被认为是消除全球变暖最具前景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展生物固碳科学研究,文章就生物固体途径及其进化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碳 途径 进化
下载PDF
基于生物固碳的低碳发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6
6
作者 田原宇 乔英云 《绿色科技》 2013年第7期156-158,共3页
为了在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兼顾解决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保护耕地与城镇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等,满足我国今后较长时间的低碳发展需求,提出了减碳和固碳结合... 为了在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兼顾解决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保护耕地与城镇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等,满足我国今后较长时间的低碳发展需求,提出了减碳和固碳结合、以生物固碳为主的低碳化原则,构建以源头和过程碳减排、终端生物固碳并利用国内碳交易实现工农业相结合的低碳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碳 发展 源头 过程 终端 交易
下载PDF
生物固碳:从自然生物到人工合成 被引量:5
7
作者 肖璐 李寅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5期833-846,共14页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引起了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碳中和”成为各国发展目标之一。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要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来,作为生产碳基化合物的原料。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有机物是利用二氧化碳的...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引起了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碳中和”成为各国发展目标之一。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要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来,作为生产碳基化合物的原料。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有机物是利用二氧化碳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使得二氧化碳的生物固定和转化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重点聚焦在天然固碳途径的改造和人工固碳途径的设计合成。由于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处于最高氧化态,二氧化碳还原成有机物需要能量输入,如何输入还原力和能量是决定生物固碳效率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天然固碳途径改造、人工固碳途径设计合成方面取得的进展,对天然固碳途径和人工固碳途径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重点讨论了人工生物固碳过程中的还原力和能量输入问题,包括还原力、ATP等化学能、光能和电能等。最后,从途径和能量两方面分析了生物固碳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碳 天然途径 人工途径 能量 还原力
下载PDF
基于生物固碳技术的CO_(2)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胡小夫 王凯亮 +1 位作者 沈建永 白永锋 《华电技术》 CAS 2021年第6期79-85,共7页
温室气体CO_(2)积累而导致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生物固碳技术因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品多样性等优点,使其在CO_(2)资源化利用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应用前景。分别对光... 温室气体CO_(2)积累而导致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生物固碳技术因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品多样性等优点,使其在CO_(2)资源化利用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应用前景。分别对光合作用固碳原理和微生物电化学固碳原理进行了阐述,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固碳资源化利用方式,如微藻固碳制甲烷、微藻固碳制生物燃料、微藻处理废水等,以及其他生物固碳及资源化利用方式,并对未来基于生物固碳技术的CO_(2)资源化利用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碳 二氧化资源化 温室气体 生物转化 经济 中和 达峰
下载PDF
微藻生物固碳技术研究和应用情况 被引量:7
9
作者 龙菲平 迟庆雷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第4期126-129,共4页
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中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负排放技术是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技术。微藻生物固碳技术是负排放技术之一。文章从微藻藻种、生产设备和微藻固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为行业内外的相... 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中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负排放技术是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技术。微藻生物固碳技术是负排放技术之一。文章从微藻藻种、生产设备和微藻固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为行业内外的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技术 生物固碳 减排 负排放技术 生物反应器
下载PDF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
10
作者 陈红利 赵志忠 +3 位作者 吴丹 余玉莹 韩知序 霍红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2,共9页
采集海南岛尖峰岭地区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和山地雨林原始林土壤,基于绝对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热带雨林土壤中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固碳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与基因丰度均表... 采集海南岛尖峰岭地区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和山地雨林原始林土壤,基于绝对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热带雨林土壤中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固碳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与基因丰度均表现为低地雨林次生林高于山地雨林原始林;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固碳微生物优势菌门为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44.28%~70.60%)和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11.95%~33.73%),优势菌属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11.53%~31.06%)、诺卡氏菌属(Nocardia,4.97%~17.07%)、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4.44%~12.97%)、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2.62%~9.20%)、芽绿菌属(Blastochloris,4.34%~10.12%)、固氮弧菌属(Aromatoleum,1.97%~5.39%)、分枝菌酸杆形菌属(Mycolicibacterium,1.71%~3.78%)、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1.97%~2.65%)、Methylibium (1.22%~3.77%),且以兼性自养菌为主。PCoA与LEfSe分析表明,热带雨林3个林型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其标志物种分属放线菌纲、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和β-变形菌纲。RDA分析表明,全氮、全磷、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是驱动尖峰岭热带雨林固碳微生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生物 高通量测序 cbbL基因
下载PDF
石油污染胁迫下土壤潜在降污固碳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
11
作者 宋佳宇 李昀照 +4 位作者 李兴春 李丹丹 王庆宏 史权 陈春茂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92-1403,共12页
为探究石油污染土壤潜在降污固碳微生物关键类群及其互作响应关系,采集华北某油田开发井场表层(0~20 cm)土壤,利用荧光定量PCR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石油污染土壤潜在降污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功能研究.结果表明:①石油污染胁迫下土... 为探究石油污染土壤潜在降污固碳微生物关键类群及其互作响应关系,采集华北某油田开发井场表层(0~20 cm)土壤,利用荧光定量PCR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石油污染土壤潜在降污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功能研究.结果表明:①石油污染胁迫下土壤微生物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②相关性网络分析表明,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及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是石油污染土壤降污固碳关键属.同时,假单胞菌属与链霉菌属(r=−0.818,p=0.001)、类诺卡氏菌属(r=−0.811,p=0.001)以竞争关系共存;鞘脂单胞菌属与链霉菌属(r=0.895,p<0.001)、类诺卡氏菌属(r=0.916,p<0.001)以互利共生关系共存,链霉菌属与类诺卡氏菌属(r=0.895,p<0.001)以互利共生关系共存.③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烷烃降解功能基因alkB丰度与固碳功能基因cbbL(r=0.846,p=0.001)、aclB(r=0.825,p=0.001)、fhs(r=0.853,p<0.001)丰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芳烃降解功能基因PAH-RHDαGP丰度与固碳功能基因cbbL丰度(r=0.82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与fhs(r=0.706,p=0.010)、aclB(r=0.650,p=0.022)的丰度均呈显著正相关.④KEGG数据库功能注释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土壤中同时存在石油烃降解和固碳代谢通路,且固碳代谢通路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石油烃降解代谢通路.研究显示,石油污染土壤中存在潜在降污固碳微生物且多为互利共生关系,石油污染胁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降污固碳作用可能存在协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胁迫 土壤潜在降污生物 相关性网络 功能基因注释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生物固碳领域研发态势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江娴 王润发 +1 位作者 黄开耀 魏凤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49-456,共8页
生物固碳作为减排CO2最生态、环保的绿色技术,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为了揭示中国生物固碳技术的研发态势,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生物固碳领域的科技文献开展研究,发现我国生物固碳的研究较早,但是发展缓慢,直到2000... 生物固碳作为减排CO2最生态、环保的绿色技术,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为了揭示中国生物固碳技术的研发态势,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生物固碳领域的科技文献开展研究,发现我国生物固碳的研究较早,但是发展缓慢,直到2000年以后才快速增长;主要研究分布在农业、林业、土壤、环境等学科上;从研发机构来看,中国科学院具有较强优势,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受关注程度较高;我国生物固碳的合作研究者较多;近年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固碳机理、生物固碳模型定量化、微藻固碳及生物能源技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生物固碳 CO2减排 研发 态势
原文传递
生物固碳技术在丁山河河道低碳治理项目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彭巨光 麦荣军 +2 位作者 张岍 袁佳佳 赵柯 《建筑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7-80,共4页
介绍生物固碳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其在丁山河流域低碳治理项目中的应用。生物固碳技术主要体现在人工湿地和坡岸植被种植两个方面,其中人工湿地固碳过程主要包括植物固碳、微生物固碳和水生动物固碳,而护坡生物固碳主要包括草地、水... 介绍生物固碳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其在丁山河流域低碳治理项目中的应用。生物固碳技术主要体现在人工湿地和坡岸植被种植两个方面,其中人工湿地固碳过程主要包括植物固碳、微生物固碳和水生动物固碳,而护坡生物固碳主要包括草地、水生植物和坡岸植物。生物固碳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提高低碳治理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碳技术 人工湿地 坡岸植被 治理
原文传递
废水处理耦合高效固碳的微藻光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14
作者 由晓刚 周雪飞 +1 位作者 杨黎彬 张亚雷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600-606,共7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将逐渐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并最终实现零碳经济社会体系。微藻既可以通过生产生物质能源的方式实现碳减排,又能以生物固碳的途径助力碳中和,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与社会环境效应。在实现微藻规模...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将逐渐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并最终实现零碳经济社会体系。微藻既可以通过生产生物质能源的方式实现碳减排,又能以生物固碳的途径助力碳中和,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与社会环境效应。在实现微藻规模化培养以及高效固碳的过程中,微藻光生物反应器(PBR)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虽有大量不同结构的微藻PBR已被研发出来,但能真正高效固碳和微藻规模化培养的PBR并不多,其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同时降低微藻PBR的制造、培养、采收成本以及提高微藻固碳能力和生物质产量。综述了不同微藻PBR的基本结构及其优缺点,同时对该领域最新发展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简述,以期为微藻的废水处理和高效固碳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微藻 生物反应器 生物固碳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微生物固碳的电子供给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焦子悦 黄小涵 +3 位作者 郭树奇 王新宇 钟超 费强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96-2409,共14页
随着生物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通过改造微生物已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固定、转化和利用,而电子传递及能量供给对微生物固碳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好氧性嗜甲烷菌、化能自养微生物等天然微生物细胞内外... 随着生物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通过改造微生物已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固定、转化和利用,而电子传递及能量供给对微生物固碳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好氧性嗜甲烷菌、化能自养微生物等天然微生物细胞内外的直接、间接电子传递系统。在此基础上,围绕微生物固碳细胞工厂的构建,进一步介绍了基于光能、电能的人工电子供给策略及其对固碳过程中代谢通量、合成路径和供能效率的影响。最后针对微生物固碳的关键共性技术难点,简要展望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及相关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碳 电子传递 二氧化 甲烷
原文传递
温度、pH对非光合微生物菌群固碳效率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武满满 孙佩哲 +4 位作者 胡佳俊 王磊 李军 付小花 乐毅全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2012年第1期45-51,共7页
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碳源和可再生资源,本实验通过研究温度和pH对非光合固碳微生物固碳效率的影响,以期获得非光合固碳微生物适宜的固碳条件,并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 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碳源和可再生资源,本实验通过研究温度和pH对非光合固碳微生物固碳效率的影响,以期获得非光合固碳微生物适宜的固碳条件,并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与固碳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好氧/厌氧固碳微生物菌群生长的最适pH均在7左右。好氧固碳微生物菌群可在较大的温度范围(10℃~40℃)内良好生长,但其固碳速率在10℃左右时最高,之后微生物固碳速率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在40℃时,微生物固碳速率开始回升。厌氧时微生物的固碳效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与好氧时相似,但总体效果要比其在好氧时低20%~25%。由DGGE图谱及戴斯系数分析可得培养温度和pH对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不同pH和温度条件下优势菌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固碳效率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光合生物 CO2 温度 vU 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非光合固碳微生物菌群最佳组合氮源的正交实验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军 武满满 +3 位作者 胡佳俊 廖元琨 魏恺 王磊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4-18,共5页
与光合微生物相比,非光合微生物固定CO_2具有不用光照,可昼夜持续的优点。氮源是影响微生物固碳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围绕非光合固碳微生物培养中的氮源进行单因素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交互实验以确定最优的氮源组合。结果表明,... 与光合微生物相比,非光合微生物固定CO_2具有不用光照,可昼夜持续的优点。氮源是影响微生物固碳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围绕非光合固碳微生物培养中的氮源进行单因素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交互实验以确定最优的氮源组合。结果表明,实验中采用的三种无机氮对微生物固碳效率均有提升,其中(NH_4)_2SO_4约在浓度为8g/L时达到最大值,NaNO_3约在浓度为5 g/L时达到最大值而NaNO_2约在浓度为5g/L时达到最大值。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设计L_(27)(3^(13))的正交交互实验表,得到不同氮源组合影响固碳效率的主次顺序:NaNO_3和(NH_4)_2SO_4是影响微生物固定CO_2的主要因素,其余依次为NaNO_3和(NH_4)_2SO_4的交互作用,(NH_4)_2SO_4和NaNO_2的交互作用以及NaNO_2等。同时三种氮源的最优组合为(NH_4)_2SO_4浓度9 g/L,NaNO_3浓度5 g/L和NaNO_2浓度8 g/L,并得到三种因素影响的直观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CO2 非光合生物 氮源 正交交互实验
下载PDF
二氧化碳生物固定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可心 《中国高新科技》 2018年第2期12-14,共3页
粮食短缺、能源危机、温室效应等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民生问题。高效合理转化无机碳为有机化合物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自20世纪50年代第一条CO_2生物固定途径被发现后,CO_2生物固定机制及其在农作物增产、生物燃料生产、环境治理等方面... 粮食短缺、能源危机、温室效应等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民生问题。高效合理转化无机碳为有机化合物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自20世纪50年代第一条CO_2生物固定途径被发现后,CO_2生物固定机制及其在农作物增产、生物燃料生产、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从CO_2生物固定的途径、CO_2固定的浓缩机制、相关生物工程的改造等方面综述CO_2生物固定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碳 卡尔文循环 蓝细菌 微藻
下载PDF
污水处理厂减污降碳技术探讨
19
作者 于金旗 孙磊 +3 位作者 刘然彬 薛松 杨童 张鹤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5,共8页
传统污水处理多采用“以能耗能”模式,忽略了污水作为能源和资源的潜质,与当下“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政策相悖。本文系统探讨了污水厂各种减污降碳技术的碳减排效果及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污水处理朝着低碳能源、低碳... 传统污水处理多采用“以能耗能”模式,忽略了污水作为能源和资源的潜质,与当下“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政策相悖。本文系统探讨了污水厂各种减污降碳技术的碳减排效果及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污水处理朝着低碳能源、低碳脱氮、节能降碳、生物固碳和智慧降碳等技术及理念方向发展,并明确提出了各种减污降碳技术在污水厂内的布局,以供污水处理行业同仁参考,助力行业早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 能源 脱氮 生物固碳 智慧降
原文传递
好氧/厌氧条件下混合电子供体对非光合微生物菌群固碳效率影响的析因实验分析
20
作者 胡煜 胡佳俊 +3 位作者 侯星恒 苏保兴 孙佩哲 王磊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2013年第5期1-7,共7页
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但同时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碳源,因此回收利用CO_2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混合电子供体析因实验,定量描述了好氧/厌氧条件下Na_2S、NaNO_2、Na_2S_2O_23种电子供体的用量和比例与非光合微生物茵群固碳效率之... 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但同时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碳源,因此回收利用CO_2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混合电子供体析因实验,定量描述了好氧/厌氧条件下Na_2S、NaNO_2、Na_2S_2O_23种电子供体的用量和比例与非光合微生物茵群固碳效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3种电子供体之间的两两交互作用,比较了两种条件下固碳效率。结果表明,电子供体析因实验的回归模型与实验值有较好的拟合度,能对不同配比混合电子供体的固碳效率进行较好地预测。电子供体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NaNO_2与Na_2S对茵群固碳能力有互相抑制的作用,Na_2S与Na_2S_2O_3则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NaNO_2单独作用时,对微生物茵群的固碳作用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Na_2S_2O_3的加入则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效应。厌氧条件下,Na_2S单独作用能对茵群固碳效率起到促进作用,NaNO_2或Na_2S_2O_3的加入能对Na_2S的促进作用产生抑制,NaNO_2与Na_2S_2O_3能产生相互促进作用。厌氧条件下的微生物菌群固碳效率明显比好氧条件下的固碳效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光合生物 电子供体 析因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